时间:2022-08-11 09:47: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一、学习名师,不迷失自我
名师,无不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学习名师,不能盲目崇拜,应该努力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记得第一次到井冈山学习,回来后校长要求我上一堂移植课,我并没有移植学习所听的课,而是依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模仿于永正老师的一个作文课堂实录上了一堂作文复习课,课堂上,由听课老师出题,同学们一边复习作文的基本步骤,一边创造性地构思片段,听说读写,精彩纷呈。现在还记得很多同学写的题为《天上彩云飘,人间六九班》的习作,文中对班级的热爱,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颇具真情实感。
很多时候,名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对我们适用。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只有把名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才真的具备了激励成长的功能。学习名师就应该学出独特的自我,让教学因我而更加精彩。
二、学习名师,在模仿中创新
名师大多身怀绝技,常能使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面对名师,不少老师东施效颦,很难跨进真正的理想境界。平时备课时我也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课堂,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我曾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第二次教六年级,要上《怀念母亲》这一课时,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用闫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怀念母亲》,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接着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继而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最后展示交流有关母爱的诗文、名言,抒发感情,并拓展升华,写下对祖国母亲的祝福。这份教学设计在江西省小学语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主题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刊登于《学习报》(教师版)。
三、学习名师,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校一直以来所倡导并践行的教学理念。作为我校一名年轻语文教师,我深知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体验学习语文的自信成功,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两年,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生本教育中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是愉悦的。本文主要结合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为例,谈谈我对于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及看法。
一、精心备课,正确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上每一节课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阅读文本数遍,从而得到自己对文本最真实的阅读感悟。然后,还要广泛地查阅资料,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参照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优秀教案、课件、教学实录),汲取其他资源的优秀之处,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还要再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并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及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需求、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当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如果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要是一条河,这样才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解答,只有站在另一种高度,才能够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
例如,本学期在教授琦君的散文《春酒》时,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关于童年家乡过年喝春酒的几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深厚的情感。为此,我准备了《品读》关于作者琦君的动态视频介绍、《春酒》课文朗读精美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关于海外华侨对故乡味道的痴迷与依恋、学生自绘的图片以及阅读文章的感悟。在上课时,用作家琦君的传奇经历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位作家,1917年生在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50多年间,都没有回过家乡温州。
有这样一位作家,一生写过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直到她90高龄才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
有这样一位作家,故乡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但她没有吟诗,没有作画,也没有唱歌,只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
她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今天,让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吧。
在合作探究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几个阅读步骤,制作了精美课件,层层深入:
(一)酒醒落花风里,梦回啼鸟声中――开怀畅饮,美读春酒
(二)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细酌慢饮,品味春酒
(三)醉心造佳酿,温情还旧香――精心醅制,酿造春酒
诗意引导,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由美读到品味,由初品到细品,由细品到创造,让学生深入体会、认知,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再创造的欲望。
在初读课文时,我请学生通过合作回答:“我”泡的八宝酒与儿时喝的味道相同吗?不同在哪里?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感受“春酒”的不同:
时间――童年
人物――母亲
地点――故乡
这一环节,学生的眼光与筛选能力以及课前预习都很重要,学生勤于阅读、敢于发现,才能在课堂上突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充足的准备,老师才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精准设计问题,深入领悟
精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合理引导,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认真去解读文本。有些课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课文的“根”。抓住了这一个“根”,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体,悟透文本。
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品味,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看到的节日里孩子的快乐里蕴藏着原汁原味的童真童趣;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善良的人,温柔的人,慈爱的人,质朴的人,贤淑的人;作者怀念的家乡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的、充满融洽的、充满快乐的故乡。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母亲的情味、家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才是春酒的真正味道――琦君永远怀念的母亲的味道、家乡的人情和风俗的味道。
对于本文的结尾,很多教学设计都粗略地匆匆带过,而笔者认为,本文结尾深意十足,非常值得让学生好好品味,这恰恰才是进一步领会作者蕴含在文字当中款款深情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以生为本,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7-03
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变传统教学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录制成视频,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一并放置到网络上。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一些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结果归纳教学重难点。在现实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组成合作小组与同学讨论协商解决,或者向教师请教[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2]目前,重庆市聚奎中学和广州市第五中学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3]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对人物进行刻画,对母亲的了解很深,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清母亲生前几件事,把握母亲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爱。
5.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的个人经历,母亲的个人经历,家族情况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三)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堂学习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忍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用一句话来描述母亲的性格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为什么说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对我谆谆教导,帮我舔眼翳,在我犯错的时候又很严厉地惩罚我。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精读课文,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是美好的,但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作者童年是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的,被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1)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他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不仅珍贵,让他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描写她与家人相处的事情?
教育要言传身教,不仅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说教,更表现在行动上的示范和引导。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却更贴近主旨。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训导上,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作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作者在文中很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可感激和怀念之情却处处可见,这种感情如何体现?
首先,文章用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回忆的形式来进行描写,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最后,行文结构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拓展延伸,成果共享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与全班共享,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用80字左右描写自己童年生活。抓住细节,描写自己母亲的独特之处。
(4)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四)归纳总结
克己容人世人敬
严父慈母一身担
三、课后延伸
母爱是人生最美好的话题,自古到今,不少人都描写过自己的母亲,比如:、史铁生、老舍等。课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应该将自己对母亲的描写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母爱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为了了解母亲生前的事,更需要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珍惜父母的爱。
四、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自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必将带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视频学习摆脱了传统单调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视频多维度向学生传递信息,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2)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的地点、时间和节奏,把握学习进度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信息获取不再受教师的局限,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资源,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解决学习问题。
(6)信息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制作出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一人制作,年级共享,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7)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生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比如我在执教《种瓜得豆》时,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同学们,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 (注: 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转基因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写“转基因西红柿自述”……现在你们都是转基因的东西了。 (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 ,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 15 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由于我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这里的“读写结合”就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 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圆满地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
二、博采众长,走出新路
读写结合常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类方法。我们结合这些,创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1.仿照法
语言学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从观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可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设计课内练笔。这一课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与宽容。我课后就设计了爸爸在炒菜做饭给子女的场景,爷爷雨中送孙儿的情景,姐姐帮弟弟擦药的情景等。让学生仿照《秋天的怀念》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品质,人物的形象比以前丰满多了。
2.延伸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4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有限,所以教师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不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感触如下:
一、合理介入网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能够把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枯燥的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展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领进一个生动又活泼的教学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的重点就是多媒体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多媒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知识,查找重点和难点,将这些教学设计在课件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扩展语文课堂的丰富程度。如在教学《雨点》时,教室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很多下雨之前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这些片段的时候对下雨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下雨之前的沉闷场景,以及下雨过程中的电闪雷鸣,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简明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幻灯片中一目了然、切入主题。多媒体毕竟是教学课堂的工具,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投入教学环境中。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的本意,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青蛙在井底仰望天空的素笔画,让学生对这则图片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够直接深入主题,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实目的。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提高:“若是青蛙跳出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设立题材链: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把教材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对教材课文的背景、作者介绍等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或者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关于“母亲”题材的文章,例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母亲》,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会思考“这首歌和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就会知道课文中讲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是祖国母亲。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老先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掌握作者写作的情感。再让学生阅读找到的相关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母亲那伟大的爱。并且以后在写作中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运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网络等技术来对材料进行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真正的教育。
三、利用网络技术:安排合作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倡导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网络技术把人与知识的距离缩短了无数倍,让人们可以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丰富的知识信息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高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中都会有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配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个诗词专题网页,分为“诗词知识”、“我来写写”“漫步古诗苑”等,并且可以设计一个BBS论坛,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如“《天净沙・秋》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咏柳》的比喻手法是怎样运用的”等等,让学生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能够达到看、听、查、议、写、评、改等过程同时进行,而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讲评、修改以及定稿,增加作文训练的密度,帮助学生突破作文这一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比如可以采取猜谜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或者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利用电脑显示出来,让小朋友去猜,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笔字)等。以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网络教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辅助教学地位,在使用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要把网络当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网络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摒弃,而是一种创新,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探索符合语文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3-01
如何使教育对象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是教育改革的指归之一。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创设生动精彩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为生动课堂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过,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要充分用足语文学科的优势之外,还要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联系生活求精彩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从来就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或委婉含蓄,曲径通幽;或直抒胸臆,正面说教。语文总是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方法表达思想、讲解道理。那么,适合职业中学学生的方法是什么?上述的方法固然都是好的,但是对于不愿深入思考、仔细品味、认真咀嚼的职中学生,教学效果总是会打一些折扣,这样,联系生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让艺术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艺术的距离。于是,艺术就变得可亲可感。学生也十分容易接受老师的“说教”了。
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是职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组怀念母亲、感恩母亲的文章。在教学中,我把这些分散在不同教学单元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题教学。为了贴近生活,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发现闪光点,树立好品德。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对作者有哪些良好的影响,作者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然后学生再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在自己母亲身上受到的好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个环节:举办“感受亲情,感恩母亲”主题故事会,学生讲解感人的母亲故事,内容上首先选择发生在自己母子身上的故事。
二、力求真实细腻
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还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拉近了和自己母亲的距离,洗涤了心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贴近专业求精彩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职业高中语文课的整体功能定位有三点:其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其二是“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其三是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其中“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无疑是明显区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那么如何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呢?
1、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要向专业课倾斜。比如在应用文的选择上,财会专业就应该明显有别于文秘专业。
2、淡化学科本位,实现语文课和专业课有机融合。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另一方面还必须对专业班级的专业课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课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以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为例,在旅游专业和美术专业,教学设计就截然不同。在美术专业,我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画出来,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共同创作。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示出来,专栏的题目就是“我秀我的空中楼阁”。而在旅游专业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则把“我的空中楼阁”设定为一个景区,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文章描写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景点,并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景点写出导游词。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别致,贴近专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要想有效的开展对话阅读,首先就要开启对话的空间大门,让对话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关的阅读策略,拓展对话的渠道和路径。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依托学情,巧妙设计,不断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课堂阅读拓展,使学生在文本学习时拥有较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
如在教学《合欢树》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可以采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仿佛》为引子:“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较快地融入到文本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对母亲的性格进行评价分析,展开相关的讨论,很多学生其实总觉得词不达意,甚至出现词穷的状况,原因可能就是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这种情境下语文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打开对话的大门,将作者在秋天关于怀念的文字引入课堂,使学生结合文字再次对课文中的母亲情感进行理解。作者描写母亲痛哭及坚强的情感是比较隐晦的,文本中只言片语,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是不太容易的。为此,语文老师可从拓展的材料入手,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和课文文本间对话。
二、缩小对话的代沟,以增强学生和文本间对话
高中生虽然接受到多年的语文教育,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对文字和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陌生的文学作品、文章专著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的理解,无法真切感受到文本的精神实质,缩减了阅读的张力。若老师使阅读张力变得不那么大,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领略到文本内在的精神。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机动灵活的使用对话教学,可以有效地规避浅层次对话和伪层次对话的出现。
语文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本创作背景之外,还需要对作者的个人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做出一定的解读和巧妙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和作者在情感方面达到共鸣,缩小课堂上的对话代沟。开展对话阅读,需要学生敢于对话,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既定的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情境。如在阅读《合欢树》时,教师可以把母爱作为有效的切入点,母爱人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情境铺垫和融入的恰到好处,这份情感的体验就如喷泉一般;一旦学生关于母爱的情感体验得到迸发,那么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感。这为缩小课堂内对话代沟做好了准备。
三、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对话
在高中语文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有学生和文本间对话、生生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当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应使学生利用对句子的体会及感悟,同语文老师和同学一起就文本开展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讨论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表达的意义。对话策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一定要整合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和阅读课堂管理,提升对话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开展对话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构建和谐宽松的阅读教学氛围,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发挥对话教学的最大功效。
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探究,在这种情景中,教师既不能主宰课堂,更不能放任自流,应找准“导”的着力点。
首先要“导疑”。教师作为课堂阅读鉴赏的组织者,学生讨论的促进者,应该做好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的预设。问题的设计入口要小,要善于抓住“动情点”——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或文本最有情味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文本的情趣。而“为什么“‘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则可能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往往使探究陷入停滞。如第三段在探究作者的“悲”时,先找出最能表现“悲”的感情的词语,则学生会很容易找出“泣”“长号”,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凡再变矣”(叹);再找出描述“叹”一“泣”一“号”内容的具体词句,然后从具体的词句中感悟其情感、意味,这样的设置或许会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引导学生对“悲”的内涵、程度、原因有着更为直观、更为深刻的体悟。
其次要“导趣”。探究活动应该是开放性的,应肯定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异见”,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而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再引导学生靠近,则可能会使“对话”失去发散性。其实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答案,如作者的“喜”,是全身心投入读书之乐,还是来自对现实的超然的暂时的喜悦?轩中读书的少年是一个先扫一室后扫天下的乐观少年,还是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怀着无边寂寞的落拓学子?轩外的环境是“幽静”,还是一片“死寂”?这需要尊重学生的感悟,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而诸如“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这些已有的“定论”,可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感受探索的过程与乐趣。
最后要“导法”。教师作为鉴赏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要“心中有法”,而对文本有准确、深刻乃至独到的解读是关键。对《项脊轩志》若只关注了“可喜”“可悲”的具体内容,而忽略了“喜”与“悲”在文中的比重、内在的关系及产生的原因,甚至只把鉴赏停留在“归有光的少年情怀”上,似乎割裂了文本的“喜”与“悲”的有机联系,也不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作者的情感。而“归有光在这间小屋中既体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却‘有神护’,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少年归有光要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等结论多少有些率意。
“导法”即通过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之法。要能从字词句的理解揣摩开始,“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张老师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揣摩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得很出色。而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则要在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入到细节或语言的咀嚼品味,才不至于使分析脱离语境。如赏析第三段时,学生最好能从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三件事上着手,再从作者叙述三件事所用的词语、语调、语气等来品味其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牵挂或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等。
二、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既不是局外人,更不能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一个个有主见的个体。
首先,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但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却一直困扰着我们:是用问题来框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是让学生随意“合作、探究”?是把所有的课堂环节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是在关键处、疑难处进行“合作、探究”?……张茗老师的这节课给语文的“探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话题。
自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全面展开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在和一线语文教师广泛深入地接触中,我发现语文教师在教育技术认识和操作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我将之归结为三点加以剖析,但愿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一点帮助和启发。
1、问题一:对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多讲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方面的,如课件制作等,甚至有的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直接叫做电脑培训,学习技术操作时劲头十足,一听教学理论就浮躁消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方面和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所致。
我们以国际广泛认同、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94定义”来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我们国家一般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或五个范畴)。这条定义之所以广为人们认可,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多媒体、网络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条定义关于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①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发展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目的,坚持“学生本位”;②实施、影响课程教学,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是发展教育技术的意义和功能所在,强调“资源意识”。所以,教育技术的内涵促使语文教师应重点思考:①利用建构主义思考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本质;②多媒体、网络趋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和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
另外,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无形技术主要指在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服务、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赶时髦、装门面。只有认识到了这些,语文教师在参加培训及今后工作中才能潜心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认识误区,我认为主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引领而造成的。一说到理论,很多教师有排斥心理,觉得理论的东西和自己的实践有距离,不如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的东西来得立竿见影,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扭转这种思想,以包容、接纳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的理论营养,提升自身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问题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阈述问题多多。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能否确定清楚具体的目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重知识轻过程、轻育人等问题,而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有效地矫正了这种偏差,应该说目前语文教师基本上都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在培训中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分析和阐述方面尚存在其他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并习以为常了。
2.1 症状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再加上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师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该教学目标中除了第三项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出该课的内容特点之外。前两项目标阅读教学课几乎可以通用,放在哪一课都合适。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对课文内容及学生特征的深入分析,而显得模糊、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2.2 症状二,目标对象定位不正确。教学目标的传统表述,常常是以教师为本位,将教师作为行为主语,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等等。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3 症状三,教学目标表达抽象、笼统,缺乏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很多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用比较抽象、笼统的话语来表达,如:“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②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学生究竟达到哪种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表述不清导致评价的标准模糊。再如,上述《秋天的怀念》能力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条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节课学生口语表达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怎样判别?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目标中显示出来,由于缺乏操作性,这个目标即使想落实也有难度,也就最容易落空。
布鲁姆关于行为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的完成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无论是认知、情意的学习,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后均能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面,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也是可测量的,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可以有效
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据此,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个途径来着手: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并不断提升践行新课程的能力,避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②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钻研和提升,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切实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创新,将之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