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23:35: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教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5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担负着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在基层“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责任。
1 本科现状调查
1.1 基本情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是在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旅游系的基础上整合甘孜州财经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并于2006年独立建系。2009年旅游系成为首批升本系部,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教学资源亟待优化。
1.1.1 教师学生结构情况
1.1.1.1 教师结构
旅游系在编16名专兼职教师,其中10位专职教师、1位兼职教师、5位教辅人员;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4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骨干4人,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11人。另外还外聘8位他系和外校教师(2012年8月的统计数据)。
1.1.1.2 学生构成情况(截止2012年6月)
其中专科层次190人,占总人数的46.12%,本科层次人数222人,占总人数的53.88%。旅游管理专业人数368人,占总人数的89.32%,导游专业人数44人,占总人数的10.68%。
1.1.2 课程设置情况
旅游系对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实训课程,专题讲座,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教学计划),共75门课程,必修课51门,占总门数的68%,选修24门,占总门数的32%。讲授课程45门,占总门数的60%,讲授加实验16门,占总门数的21%,专题讲座9门,占总门数的12%,实验课程5门,占总门数的7%。而且其中专题讲座仅是“形势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在不同学期出现而累积的门数。实验课除一门是“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以外其他四门分别是“旅游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军事理论与军训”和“毕业论文”。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实验教学情况
学生实验教学分为教学中的训练、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的见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旅游行业考察以及毕业实习。
教学中的训练因在学校实训室内完成,实训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所以总体上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旅游黄金周见习和寒暑假见习属于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部门主要以用人单位为主导,从而导致有的学生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见习所达到的效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和行业的机会。另外旅游行业考察也因学院和系部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同样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考察主要局限在康定、泸定、丹巴三县的部分旅游景点和行业。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见习以及旅游行业考察,由于是自愿参加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一方面企业不配合,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廉价劳动力,无法进行管理实习和换岗实习。另一方面,“以生为本”理念泛化,使实习流于形式,很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甚至根本不实习,并没有达到真正实习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时机找工作,最后只是找个用人单位开个实习证明就算了事,使得毕业实习几乎成了提前毕业的代名词。
作为旅游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见习、实习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这将严重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和旅游人才的发展。
1.2.2 招学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产业,其发展受到市场这个无形指挥棒的支配,由于就业门槛低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服务业的轻视和不屑,这些都对旅游本、专科生在行业内就业形成了一种无形压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工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一线岗位。企业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假日补贴等福利都没有有效落实,再加上旅游从业人员升职周期长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旅游系的招生的客观因素。
1.2.3 教材问题
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现在很多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差。比如:旅游会计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保健学、饭店物业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美学等学科的教材内容陈旧,基础性的内容多,而针对旅游的内容较少或较肤浅。
1.2.4 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旅游行业的必须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鸡毛蒜皮”的杂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门门懂、样样不精”的现象。除此以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两个层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别不大,有的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课程开设顺序缺乏逻辑性。其中有许多课程出现了重复教学炒陈饭的现象,比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导游基础知识》与《旅游宗教学》、《中国民俗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这几门课程都出现了重复教学的情况,这对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成为学生厌学的诱因之一。涉及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几乎为零,学生们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之上。
1.2.5 本、专科专业设置呈现相近和同构性
旅游系存在着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课程开设先后缺乏逻辑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模式使本科教学的优势无法体现,反而由于旅游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而在就业市场上显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使很多学生没有专业意识只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读书。
2 建议
2.1 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在教育教学中突显本、专科的差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管理潜质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所处的特殊地域,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显本、专科教学的差异,同时在不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做适当改革,本科生应介于学术型和技术型之间。
2.2 完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科学化
首先,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教学和炒陈饭现象。对相关度大的学科可合并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或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完成其教学任务。切忌盲目增加课程数量,特别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组织安排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的作用,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比如一门课程在备课、上课、听课、总结等各个阶段都做到团队参与、资源共享,把每一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使旅游系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第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应从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教学中既要面向基层一线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要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三,课程内容在夯实基础之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饭店和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展开。在课程设置上要加重旅游各行业专家讲座的力度,克服专家讲座的随意性,同时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结合本校资源加强英语、日语、法语、藏语等语言课程的学习。
第四,科学规划实践教育教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学校教育受诸多因素限制,部分能力、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学校专门教育来习得。在一些欧美旅游学院非常看重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把它作为入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考生不达标,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因此旅游系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将部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实践实习环节。
结合旅游系实际将技能教学课程在大三上半学期集中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前9周在学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模拟实训为铺。后9周在定点饭店、景区景点或旅行社实习。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实习报告,第二部分为饭店部门经理和带队教师给予的综合评分,最后一部分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每个部分的成绩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更科学有效。当然在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建立建全相关的考核、考勤、安全、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以及在实践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由较高素质的实习管理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管理,并要求实习生按期交实习日记、实习心得并由实习管理教师对其进行一月一次的反馈和指导。实习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学校与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合作交流渠道和平台,更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和感情。
第五,加强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把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纳入教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编纂切合实际的专业教材。
2.3 科学指导,着力培养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对本科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对旅游职业缺乏清醒的认知,作为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大学生理性认知旅游专业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结合旅游系实际,在各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指导大一的学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象限”,确定未来职业的大方向;在大二时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总体的规划;大三时,结合实践教学对职业规划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最后一学年应给予学生各种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让学生们顺利就业。
本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四川民族学院应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历史不久,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对本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J].科学技术,2009,(10).
[3]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0,(5).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1).
[5]郎富平.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因素研究[J].旅游论坛,2011,(12).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参加保定市第三轮市级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的教师。
(二)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对参加保定市第三轮市级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的教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其次为观察,访谈等方法。问卷实发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教师来源涵盖20个区县,有山区学校,也有市区学校。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本调查问卷由客观题(选择)和主观题(简答)组成,主要涉及方面包括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状况,学历情况,任职状况,使用教材情况,培训经历和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您在求学期间所学专业是 (一人未答此项)
①普师38.7%
②大学专科理科方向12.9%
③大学专科文科方向 38.7%
④中专理科方向 3.23%
⑤工科 3.23%
科学课属于自然学科范畴,授课教师应该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作基础,才能更有利于教学,但从此问题反馈看,大多数的骨干教师是非理科专业,38.7%是普师毕业,38.7%是大学文科专业,仅有12.9%的是大学专科理科方向,结合我们访谈得到的信息,发现多数科学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原来教其他学科多年,后来才改教科学课。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起点偏低,科学教师非专业化现在是制约科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很突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培训机构加大科学专业培训力度,针对科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在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如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方面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培训,鉴于一线教师有教学任务,可以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的形式。
(二)除了科学课,您还任教过其他哪些学科?①数学 ②语文 ③思品 ④其它(2人此项未填)
⑴ 3.23%没有任教过其他学科
⑵ 35.5%只任教过一科
⑶ 54.8%均是两科以上
仅有一人从事教学到现在是专职科学教师,其他均曾任教或现仍在兼职其他科目,而且54.8%任教两科以上。目前小学科学师资方面还不容乐观,大多还是兼职教师,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教学中,很难有精力较好地完成诸如各种实验准备,课后科学实践指导,教具制作等任务,这对科学教学效果无形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对小学科学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之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向科学学科倾斜,加大师资的投入。
(三)您的学校现用的科学课本版本是?
①冀人版 ②人教版 ③苏教版 ④教科版 ⑤其它版本⑥校本课程
目前市区学校和各县学校使用科学教材情况不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方教材使用的开放,科学教材的使用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这和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有关,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打破了原来教材统一化的固定模式,但不可避免,其中仍有教材选择不合理的现象存在,比如市区教材更换频率快,教师被动接受,不容易适应,这也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四)您曾经参加过哪些科学方面的培训?
科学教材培训41.9% 实验培训 16.1%
观摩课3.23% 课标培训 3.23%
64.5%的参训教师曾经参加过专业的各类培训,说明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还是可喜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35.5%的参训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尚且如此,一般科学教师可想而知,这无疑对科学教师队伍质量敲响了警钟。所以加大培训的力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培训的广度,培训形式多样化,使更多的教师都能培训上岗。并且在培训中还要加强教师的再学习再培训的意识,明白教师这个职业是终身学习的职业。
(五)您在科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哪些?请按重要性程度列举三条。
A B C
分析参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参训教师教材把握能力还很欠缺
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重能力,重方法,在知识的提示上不明显,教师感觉无从下手,说明教师对现在这种形式的教材还不适应,还没有灵活掌握;再者,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持科学的教学,在教材中又找不到合适的知识点,所以感觉很茫然。
教师还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虽然41.9%的参训教师都参加过教材培训,但教师并没有真正从教材编写者角度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并没有真正全面认识教材,所以感觉教材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
目前使用的部分科学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合实际教学的问题,这也是教师把握教材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
2.参训教师尚不能合理利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具体环节上操作不当或操作有困难
参训教师普遍认为实验教学、活动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不易把握,操作上存在困难,分析原因,和教师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有一定联系。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没有上升到理论认识水平,只是对理论有泛泛的了解,没有形成体系,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教师还应该加强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加强学习。二是实际教学受许多外界因素影响,如应试,评价制度没有相应的改革,科学课还进行考试,教师很难摆脱应试的影响,新课程的理念就不能充分体现;如,资源不足,因为资金、重视程度等原因,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还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水平。
3.参训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科学教学不能充分体现科学本质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人数占20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总数的34.3%。其中文科生42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8%;理科生6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男生共720人,理科男生532,文科男生188人;女生共482人,理科女生120,文科女生362。调查涉及2009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的10个专业。其中文科四个专业,理科六个专业,任课教师19个(其中兼任文理科教师7人),以下是具体的调查统计数据。(附表)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10,多项选择题11~20,简答题21~22等内容,以下是调查的具体结果统计。(附表)
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单选问题具体内容大致为:你听说过“回避现象”吗?你认为在你的英语课堂学习中能避免回避现象吗?你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避免在英语课堂上发生“回避现象”吗?你认为英语课堂上发生“回避现象”老师有责任吗?你认为在英语课堂上发生“回避现象”自身有责任吗?了解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发生“回避现象”的原因吗?你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自己会主动避免“回避现象”吗等。多项问题具体内容大致为:以下描述中,你认为属于“回避”现象的有;如果要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你希望教师如何做?如果要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你希望自身如何做等。简答问题为:在你看来,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回避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选择否定答案的学生占大多数,第二部分选择多项的学生占有较大比例,第三部分简答题很多学生表达了诸多建议。
二、调查结果归纳与分析
(1)调查问卷于2010年12月期间随堂进行,在1102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59份,空白卷43份,有效率为96%。调查涵盖了目前各独立院校的主要开设专业,考意到影响该课题的实施的因素不同,即:文理科专业有别、男女生性别有别,任课老师的综合水平有别。此次调查文理科专业人数分配比例合适,男女生性别分配均匀并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不同班级里进行了调查。数据真实具体,分配合理,真实的反映了独立学院学生对回避现象认知情况及英语学习回避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2)从单项选择题的结果统计来看,80.5%的学生给予否定答案,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回避现象“从没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大了解”并且认为课堂教学中发生回避现象是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从多项选择题结果统计来看,72.1%的学生选择了多项答案,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回避现象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简单题21、22结果统计来看,81.1%的学生提出了克服回避现象的多种建议,这表明回避是普遍存在的,很难克服的,但可以找到应对的教学策略。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回避现象原因总结与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结果调查与统计,分析原因如下:
(1)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学习外语的懈怠、不主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不积极,敷衍了事”即为“回避”。可见学生对回避这种消极的语言策略对于外语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影响无太多认识,避免回避现象的对策更无从谈起。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发生“回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造成的,而把克服回避现象寄希望于教师,这就产生了很多教师难以掌控的回避现象,就教师单方面解决此问题困难重重。(2)因独立院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加之大学英语课并不是专业学生开设的,故学生自身的英语成绩低,水平参差不齐。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独立学院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现象集中的体现在词汇使用,句型使用以及文化方面。这说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的产生有着其自身的客观原因。(3)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倾向于使用回避现象,把它作为应试策略之一。特别是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水平偏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自己业已熟练掌握的词汇和句型,从而导致了语言内容的贫乏,英语水平也就停滞不前。教师在教学过程并没有关注到这些特殊群体,导致了回避现象的内在原因。(4)独立学院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尚浅,对本族语文化了解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回避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灌输目的语的文化内容,而忽视了扩展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阅读和了解。造成了教与学不能达到同期的效果,从而产生了回避现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英语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回避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的一面,它可能会帮助学习者暂时回避困难,实现交际的成功,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中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回避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认识到回避现象这是学习外语新知识的一个暂时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加强外语新知识的补充和积累,特别是学生应当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即频繁的回避现象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回避现象可以暂时存在,但同时要避免回避现象的过度频繁出现。在英语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采用比较保守而消极的策略,要么不敢大胆、主动、自由地讲英语,使自己处于活动的被动局面,要么避繁就简,尤其是对自己没有把握的知识更是不敢大胆使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英语,就要不怕出错,要明白犯错误是通向英语学习成功的必由之路的道理。而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特别是针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薄弱环节,应鼓励学生勇于开口,积极发言,大胆尝试,调动其积极性。其次,由于回避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学习者对于语言知识的缺乏,语言输入的不足是导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大语言知识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丰富的目的语材料以及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强化语言技能;知识点的积累以及反复演练能促使学习者语言信息的积累,并将之有效地储存在大脑中。再次,必须清楚的是,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犯错-纠正-正确的过程。在使用语言知识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勇于表达,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须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创造不易出现回避现象的课堂环境,多数情况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者一般不会采用回避策略,而是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回避现象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效率。因此,针对这一语言现象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对减少或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回避现象的发生是有意义的,同时对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刘润清,胡壮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继红等编著.现代实用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王艳荣.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之调查报告[J].企业导刊(教育园地).2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25-02
采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已经在经济、管理、金融等研究领域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经济、管理、金融等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1-2]。其目的是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调查目的是了解高校当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探索,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统计思想、统计方法以及利用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一、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受访者的就读学校包括财经类、理工类、综合性等多所高校,专业分布广泛,总共收集问卷185份,其中剔除没有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64份,占比88.65%。受访者的专业主要分布在统计学、经管类、理工类、社会学类以及医学类,调查覆盖的专业较为全面,样本信息比较完整。
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统计教材的使用情况
目前,高校缺乏适应非统计专业的规范统计教材。统计教材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类,对统计专业而言,老师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用的统计教材偏理论,着重公式的推导;对非统计专业而言,老师使用教材情况参差不齐。统计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选择的教材也不一,整体上是非统计专业选择应用型教材居多。统计专业中约73%的老师选用的教材是理论型的,教材偏难,强调统计方法应用的占比25%;而其他专业其统计教材绝大部分是应用偏实例型的;理工类专业其数学基础较好,老师选用的教材超过一半的是偏理论的统计专业教材。针对非统计专业而言,教材的选择比较笼统。
(二)统计课程的课时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科课时不足48个学时,老师讲完基础的理论方法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讲解如何进行实践方法的运用,忽略了案例分析。这里,我们对回收问卷关于“统计学课程的课时数”结果进行整理,在142份问卷中发现有75人选择的是48学时,其中统计专业学生占比48%,67人选择的是32学时。这说明近47.18%的受访者,他们的统计学课时数低于48学时,这也会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性内容讲得过多,实践案例讲得少甚至忽略,统计方法无法深入应用。
(三)统计实验课程的教学
统计学科既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又注重方法的普适性。其本身要求推广实验课的开设,一方面统计方法已经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利用回归方法,参数估计等统计方法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海量数据已不切实际,因此只有借助统计软件才能实现。通过调查发现,约62%的受访者所在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开设过实验课,其中统计学专业占比43.56%。近38%的受访者表示统计学只上理论课,说明很多高校对统计学实验课的推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实验软件来看,EXCEL是使用频数最多的软件,其次是SPSS和EVIEWS。我们知道这三种软件可操作性较强,比较简单。相比EXCEL,SAS、R和Matlab对编程技术要求较高,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经管、社会类专业学生而言,可行性大大减小。同时,学习编程软件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专业和理工专业中。这也告诉教学者在讲授实验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教学,使统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得到应用。
(四)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统计学科离不开数学,离不开复杂的数学公式、抽象难懂的概念等。比如回归系数的估计、方差分析等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这些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无疑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因此老师是否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案例也是一种技巧。总的来看,大部分老师强调理论、注重公式的推导,比例达到了41.1%;其次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的占33.13%;而选择理论――实践多元化模式教学的比例为25.77%。
另外关于教师上课特点,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学还没有在高校的统计学课程上得以广泛的实施,老师仍然充当着主角。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比例高达84%,其中涵盖实际案例分析的占31%,课堂严肃、纯粹讲理论的占比5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课堂比较生硬死板,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老师对统计原理逐一介绍,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就考核现状而言,从考试难度系数、课后作业情况和考核形式这三方面来分析。考试难度系数在问卷中是根据“课程考试特点”来反映,主要包括:老师不划重点,自主复习;老师划重点,背诵式复习;题目固定,重在记忆;题目灵活,重在理解。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发现很多高校的统计学授课老师都会在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比例达到了71.95%;其中约40%的学生反映考试题目固定,重在记忆,近32%的学生表示考试题目灵活,靠理解。总的来说,这门课程虽然难学,但学生考试压力不大,考试过关率高,这也会导致学生比较懒散应付的学习态度。
从统计学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看,在回收问卷中,表示老师偶尔布置作业的比例达到56%;近27%的学生选择了“作业较多”,而“基本无作业”则占16.5%,这说明该课程学生的课后练习强度不大,学习任务较轻。
调查发现,目前统计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近74%的高校统计课程都选择了这种传统形式,相比于现阶段的考核形式,学生比较期待的考核方式是撰写实践报告。49.39%的学生希望该课程采取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其次是课程论文,而选择闭卷考试的比例仅为18.9%。
三、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反馈
(一)学后收获
本次调查从课后自主学习积极性、统计学对自己专业是否有帮助和掌握的统计方法这三点着手分析学生学习统计学后的收获程度。从课后自主学习情况来看,164份问卷中选择偶尔下载老师课件达到了56%;“经常下课件”和“从未下课件”的比例分别是24%,20%,绝大部分都是少量学习甚至不学习的状态。
从统计学对自己专业的帮助程度看,其中29.3%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有用”,42.1%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有用”,表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显著。
(二)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包括实验课教学满意度和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前者的满意度情况在问卷中是根据“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软件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度怎样”来体现的。
整体来看,学生对统计学实验课及其总体的评价都较高。调查发现满意和很满意分别占比30%和11%;比较不满意及以上的占比12%。
四、建议
(一)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忽视统计与学生专业的衔接性,会使统计方法得不到在其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因此,一方面选用教材时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可以用偏应用型的教材,淡化定理公式的推导;另一方面,老师在上课时应在不同专业之间转化不同的教学思维,举例分析时尽量使用切合学生专业的术语。
(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课时
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统计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介绍,着重于统计原理的讲授;另一部分是该方法与各专业的相结合的统计应用,注重专业之间的衔接。
(三)丰富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由传统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
理论课以统计原理的讲授为主,以实际案例分析为辅。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老师给出的案例应切合实际,学生易懂;其次学生应在课后补充相关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在课堂上与大家有密切的沟通。最后,老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四)改进考核方法,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核
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闭卷考试,老师划重点,学生临阵磨枪,考试一过知识也都忘了,学生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盲目机械。这种为拿学分而应付考试的做法,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更谈不上统计思维的培养和实践应用。因此可以将单一的考试形式变成复合型考核。笔试考察学生对统计基本原理以及常用分析方法的理解深度,这部分成绩占比50%;实验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部分成绩占比30%,另外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态度各占10%。
总而言之,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统计思想无处不在,因而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是尤其重要的环节。针对各个专业的因材施教,注重理论结合案例的软件讲解,着重培养的学生统计思维模式等教学改革措施都是值得进一步提倡和开展的。
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备课教案、听课记录、学校的检查记录),广泛收集信息。在分析、研究取得的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
一、教师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问卷共设8个问题,其中前7个是选择题,最后一个是简答题。我们对被调查者的答题情况作了认真统计,综述如下。
对导入新课,61.0%的教师仅用2~3分钟,这为保证接下来的新知识授课有足够的时间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导入新课的有效性,52.6%的教师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习热情”。93.7%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对因讲授方法不当而造成课堂有效性不高的问题,53.7%的教师认为是“生动、形象不够”。对于有效性的提问,88.4%的教师认为要“精心设计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不当回答,93.7%的教师表示要“启发学生继续思考”。
多数教师课后没有进行教学反思,为逃避检查才写了教学反思,甚至有教师从教案书上照抄了教学反思。
在问答题中,教师列出了十多个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法不当、教学手段落后、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冷落学困生、讲多练少等。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课堂现状的分析与透视
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查阅教师的备课教案、听课笔记和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检查记录等,我们收集了大量与教师高效上课有关的信息,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觑。
1.备课不够深入,高效课堂难以实现
课题组在实地调查和查看教师教案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写教案就是抄教案。他们仿写或“网抄”他人的教学设计,缺少独立思考的备课,这种教案在课堂上实用性不强、操作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高效课堂的构建。
2.三维目标缺乏落实,忽视情感体验
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着重强调知识性目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知识传授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依然以文化检测(实为考试)为重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并让学生反复读、背、写以牢记于心,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视,也就是说学生能完整地把知识学到手,却没有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没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重视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
教师强行将课堂教学过程纳入自己备课时预设的轨道,备什么讲什么,备了的一定要讲,不备的一律不讲。为了自己能掌控课堂,着力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过于强调自己的预定计划,将课堂教学引向自己设想的方向,忽视课堂师生互动和问题的生成。很显然,这是强牵学生鼻子跟着走的行为,没有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导的要求,这种课堂是很难获得高效的。
4.讲多练少不动笔,学生乏味被动
不少教师以自己为主角,整节课满堂灌,把双基训练抛之脑后,学生乏味地听“广播”,不动手,不写字,不读书,不做习题。学生敢“怨”不敢言,要么强装认真样,要么伏案打瞌睡。这种教师完全不管学生学习感受的做法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种行径与构建高效课堂格格不入。
5.华而不实,三尺讲台谁在“走秀”
“活动与探究”这类的设计和教学环节只停留在教案上,平时上课时不用,只有公开课、示范课上用,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观赏性”,以期得到听课者的好评,却忽视了学情分析、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是明显的“走秀”行为,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
6.少用多媒体,不利提高教学效率
我镇包括中心校在内,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无论模式一、还是模式二和模式三的课堂都得不到推广。这种缺少科技含量和现代气息的课堂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节约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
7.拖堂现象普遍,恶性循环不断
拖堂是不可取的,既累教师也累学生,但奇怪的是不少教师乐此不疲。对学生来说,每节课40分钟已足够,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都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事实也表明,拖堂授课效果几乎为零。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拖堂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有效进行,造成恶性循环。
三、设想和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走出教学误区
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一直困绕着农村小学校,这与教师缺乏业务理论学习,对开展课程改革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学习,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课程标准,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阅读教育类期刊和书报,加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坚持走深化教学改革的道路,确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时俱进,这是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和建构高效课堂的基础。
2.实践科学发展观,达成三维目标
教师要在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通过讲练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教师要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由于自己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一节课中授课效果最好的就是前20分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最好,因此,应把重难点内容尽量安排在这20分钟里学习,而剩下的时间可以安排讨论、练习、拓展思维、当堂检测等。
3.摆脱预设束缚,寻求灵活多样的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教师不要强行将课堂教学过程纳入自己在备课时预设的轨道,不要为了自己能掌控课堂,而着力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过于强调自己的预定计划,将课堂教学引向自己设想的方向,忽视课堂师生互动和问题的生成。因此,有些知识在备课时考虑了,但在课堂并不一定要讲,某个教学内容事先考虑用某种教法去讲解,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喜欢,所以,教师要视学情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要以学定教,因学定导。
4.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高效课堂源动力
要开发高效课堂的源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实践、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5.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永葆教学先进性
《 纲要 》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倡教师使用电脑备课,多制作精美课件,上课时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率,这也不失为让教师走出“时间困局”减少拖堂的举措。
在音乐教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对音乐教学的改革突飞猛进,我国教育尤其是美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曾提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音乐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依然不重视音乐这门艺术学科,尤其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琴法技能成为初等教育音乐课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初等教育琴法课教学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在我们耳边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琴法课多舒服,多好教,弹个曲儿就完了”。 但实际上,用心教学的教师都知道琴法课是最难教的课程之一,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在教师个人素质、教师现代化技术操作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现阶段,在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琴法课教学中,历来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不曾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所以整个学校就没有教音乐与学音乐的氛围。即使是在琴法方面有所天赋的学生也被这种教学制度扼杀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特别重视文化课的教育极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略了音、体、美等艺术学科的教育,而且这种思想还相当严重;
2、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及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在音乐教育及发展上极不平衡;
3、音乐师资缺乏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4、多数农村及边远地区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甚至专职的音乐教师因为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谋生的困难转而改教其他文化课,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是农村及边远地区音乐教学的一种“怪现状”。
5、绝大多数音乐老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有的对音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甚理解,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且单调。
导致初等教育琴法课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琴法认知上的差距
由于接受初等教育琴法课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落后和教学观念的滞后使得其学习琴法的条件比较落后。学生对音高、节奏、时值等没有一点感觉。另外由于审美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其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琴法课专业教材内的制定
《音乐教学大纲》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良好审美观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琴法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现行的初等琴法音乐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初等教育琴法专业的老师要重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学校设备不足,音乐氛围差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基本上按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实施的,课堂上五环节已成为僵化的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各个水平及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初等琴法专业教学的方式和具体措施
(一)改进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和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加强琴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 。
此外,琴法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轻视,这样他们弹奏的曲调才有表现能力。欣赏教学也尤为重要。欣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经常欣赏音乐,培养其对曲谱的感受力和“音乐细胞”。
(二)改进措施:
第一、要全面提高对中小学琴法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各地教育部门应当把音乐教育放到较为主要的位置上来研究,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要,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
第三、加强琴法教学的改革。琴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要经常组织一些音乐课评优活动,多听有关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从而推动面上的教改。
三、小结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不合格的人”。但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束缚下,琴法教育往往被严重轻视,音乐课也被看成“副科”、“小科”,课时经常被所谓的“主科”、“大科”挤掉。这种严重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调查时间
XX年5月
三、调查地点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四小学
四、调查对象
大城县第四小学科学任课教师和三到六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内容
1.师资情况
2.教材情况
3.学校的重视程度
4.学生情况
六、调查方式
日常生活中观察记录、走访教师、与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等
七、调查结果
1.师资情况
三、四年级(本班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代课)
五、六年级(专门的科学任课教师,都为教务处主任,非科学专业教师)
2.教材情况:不少任课老师反映,科学教材容量大,难度大,要求高。尽管教材注意降低难度,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并且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观察活动,其实验设备等都是农村中小学难以达到的水平,学生受环境限制难以完成。
3.学校的重视程度:
a. 重视的具体表现:学习的科学课程大多安排合理,每周有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学部分设施齐全,如有专门的实验室。
b. 不重视的具体表现:科学教师一般为代课老师,没有专业的或专门的科学教师任教;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开展教研组活动;学校配套资源缺乏(如:挂图、实验材料等);没有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机会。
4.学生情况
尽管有小部分不喜欢或放弃科学学习,但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科学是副科。
兴趣浓厚的原因:觉得科学能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使学生有了自豪感;科学课有实验、活动等。
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科学的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还是对科学的热爱,都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八、调查启示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引起各学校的重视。面对大城四小科学教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解构教材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与学校配合,把一些与本地实际情况不符的教材内容进行变更,以达到优化的效果。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不重视的现状。
2、第二阶段(2009-2011)2009年底,师训部门组织了校本研修培训会,岳阳中学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并着力组织筹划有效教学研讨活动。有效教学被提上日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课题组制定了“岳阳中学化学高效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实施方案”,于3月27日起开展了这一活动,并持续了两个月之久,这是有效教学实验的一次预演,也为此后的语文有效教学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第三阶段(2012-2013)外出考查准备阶段。2012年5月,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校中层领导到麻岔学校考察,听取麻岔中学领导的经验介绍,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学习,进入办公室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经验,回校后举行全校性的大讨论,达成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共识。教科室牵头,在期末完成了《岳阳中学课堂有效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探索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的工作思路。
岳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自发性。岳中的教学改革最初是靠内力自然产生的。一部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课题研究起了助推作用,语文课题《农村民族寄宿制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展自主学习教学实验,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使语文老师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是外引性。2012年5月后,课改是在学校力量推进下进行的,这时,我们更多地是学习外来经验,有名师教学改革的经验,如魏书生的语文课堂六步教学法,也有学校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杜郎口“三三六”模式,州内有麻岔“三环六步”教学法等。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训老师,改变观念实施改革。
三是艰巨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社会。
四是差异性。岳阳中学学生、教师、班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地域、学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存在年龄、职称等方面的不同,班级发展也很不平衡,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应该忽视。
二、岳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
岳阳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第一,先学后教的“六步双元”语文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流程分解成六个步骤:明确目标自学课本分组讨论展示提升当堂检测强化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分为三个环节:自学展示测评,教师的指导也是三个环节:启发激趣点化引导分析反思。有效教学的课堂结构图解如下:
教师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六步双元”语文教学法灵活地运用在教育教学之中。
案例1:2012年11月30日,听了金玉英老师的《陌上桑》,它的教学流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课本分组讨论黑板展示总结强化。上述流程再加上当堂测试,就是非常完整的六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教师用提问启发激趣,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巧妙点化引导,由于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适时生成,可以看出导与学这两个元素结合得比较好。
案例2:如果说金玉英老师是自觉地按照上述模式进行授课的话,那么下面的例子是不自觉地在遵守这一法则,在实践这一模式。2012年11月28日,听了粟云从老师的《三峡》。他的这堂课在教学流程上有创新,他将文言教学设计成“敢读会读美读品读”四个环节,以读贯穿始终,思路十分清晰,能体现课改精神。
第二,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搭起的手脚架。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现状、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及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学习困难,来决定教师的重难点、范围、进度。导学案的编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真研读课文,重视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活动,精心考虑教材的处理,设计供学生使用的文本材料。粟云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他的导学案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重视了教师的“导”,他设计的“敢读会读美读品读”四个环节就很有创意。教师将“敢”“会”“美”“品”的内涵和方法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就会读古文了,这就是手脚架。如果把学习知识比做构建知识的大厦,学生就是建筑工人,教师把手脚架搭成后,学生自己去砌砖,这自己砌砖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第三,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机制已初步形成。有效,即有效果,主要是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会不会学习来判断的,看效率、看投入和产出,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为此,总结了一套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包括:
评价工具:岳阳中学考试评价软件、SPSS统计软件、评价量表和问卷。
指标体系: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得出,评价指标由五部分组成:(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3)方差分析表;(4)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分析;(5)因变量、自变量的关系线图。
基于事实与证据的课堂诊断系统:包括课堂流程分析,随堂检测练习错误原因分析。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教训与建议
1、问题。
(1)导学案编写存在的问题:导学案编得较死,过于强调知识性。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导学案,导的成分比较少,学习流程过于简单,导学案练习化倾向较为严重,导学案的编写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岳阳中学主要是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组建的,但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长和学科组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存在一定的照搬的倾向,自主创新的东西还不多。
2、建议。
第一,学校领导的重视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学校领导重视才能将老师的合理化的建议变为决策方案,才能形成全校互动的改革活动,才能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附诸实施,只有学校领导参与进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校领导参与进去,才能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目的:了解同学们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意见。
意义: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进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调查对象。
某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共三十个班级的1800名在校学生
三、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发放是在班会时间统一发放,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校共发出调查问卷1800份,收回1780份,回收率达98、88%。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30个选择题。(见附表1)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并分块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态度
我们重点来看第1题和第3小题。第1题提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B和C选项,百分比分别为39、6%和52%,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目的还是把握的很准确的,这说明在大的方面,方向是对的,我们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第3小题是说平时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C和D,比率分别为20、7%和50、2%,即C教学环节不完善,漏洞较多,出现大块的空白时间,、教学环节无计划,时间安排不当。这就说明了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上。课堂是主阵地,失去了课堂意味着绝对的失败,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最关键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从课堂上下功夫。
(二)教学方式
我们重点来看第9小题和第10 小题。第9小题为平时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选择较多的是C项,即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分值占41、9%。这说明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是缺乏,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10小题为平时英语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很多学生选择的为D,即不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滥用课件。每个英语老师都备有各种教学课件,包括习题课件等,尤其是《英语周报》的课件,人手一份。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不一定要全用,滥用课件不但不会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会让教师失去教学能力,使学生失去听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第16小题。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选择C的概率为46、6%,即讲授内容和举例陈旧,脱离实际生活,枯燥无味,几乎占了一般的学生。市直二的英语教师多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虽然很敬业,但也许可能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第18小题为: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选择C的有37、5%,答案为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这实际上再次说明了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组互助迫在眉睫。第23小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对于教学实例或例题的选择问题,部分学生选择了B,即一般情况下选择课本上的例题,偶尔加入一些精彩的例题,比率为36%,虽然所占比率不高,但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还是较高的。再次说明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师知识的陈旧。第 26小题为:老师在自习课上进行辅导的情况学生选择较多的为B,即经常利用自习课讲课过多的占用学生时间,比率为52、7%。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占一半还多,说明了教师占用学生时间是个大问题。自习课本来就是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发现自己问题的时间,补习他们的薄弱学科。如果英语老师占用了学生太多的自习时间,不但不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会使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可能会适得其反的。
(四)师生关系
我们重点来看第29小题。第29小题为: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选择C的占48、9%,答案是:一般。由此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励机能没有充分发挥,再次减少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今后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教学质量,希望老师们可以改正自身的观点,与学生和睦共处,共建和谐课堂,让同学们在欢笑中学习。
七、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找到了很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对于今后的英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为此,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全面落实并贯彻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课堂上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该市有中职学校10所,专职中职德育教师66人,发放问卷66份,回收问卷63份,有效问卷63份。
1.该市中职德育课师资年龄偏大、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更新率低,校本培训少,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
从表1-表4可知,30岁以上的教师占76.2%,师资新鲜血液不足;教师第一学历专业与从教专业对口率只有60.3%,这是教师专业化最突显的短板,加重师资培训的难度。其中,10所中职学校中,有4所学校10年内没有引进新的德育课教师,有2所学校长期只有2~3个德育课教师,7所学校没有德育(政治)高级教师。每学期能外出培训的教师只有20.6%,表示有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占60.3%。
可见,中山市中职德育课师资的基本情况不容乐观,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更新率低、校本培训少、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这些均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有效教学的实施。
2.新课改以来,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资源获取方式、教学评价等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更新主动。
从表10-表11可知,教师参与市级以上课题及在有刊号的刊物公开发表文章的普及面还不广,从一个侧面反映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力抓手,也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助推器,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
3.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参加教学培训的动机正确、上进心强。
从表12-表13可知,85.7%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同时“教育改革发展所需”与“获得继续教育学分”也是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获得新的理念”“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获得适用的新知识”。
4.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群体知识与能力培训的需求。
从表14-表16可知,经过六年的课改,教师对课程大纲、教材已有较全面与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更需要“教学教法与技巧”“青少年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与“任教学科专业前沿的知识”。同时,教师选择“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能力”欠缺,这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度很高。在教研能力培训方面,教师希望在“如何落实研究过程”和“如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这两方面有更多的培训机会。
5.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喜欢的培训形式、最受欢迎的培训者、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最有效的培训考核评价方式。
从表17-表20可知,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喜欢的培训形式是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式、实地参观考察式、同行交流研讨式; 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课改专家是最受欢迎的培训者; 教师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是观摩课堂、听课评课、名家讲座; 教师偏向于培训后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作业和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这两种的考核方式。
二、应对策略
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可以为该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培训提供设计的依据,可作以下考虑:
1. 课改六年后,大纲与教材培训已不是重点,教师培训要以课程的前沿知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同时配合开展普及青少年心理常识、新型教学手段工具运用、科研实施方法等通识内容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充分发挥该市中职德育师资队伍的优势,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培训力量与形式。由于教师特别愿意听名师课堂,认为听评课是最有效的培训形式,因此,市教研室应搭平台、压担子,挑选本市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广泛、长期开展全市公开课、示范课,提供给全市德育课教师观摩学习并进行评课。同时,要求各校在校级范围内也要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观摩活动。
3. 加强科研引领,请教育科研专家对全市教师开设“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为主题的辅导培训。市教研室既要牵头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也要鼓励、支持、辅导学校参加市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将科研水平与成果作为科组建设优劣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