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8 22:1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品质量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品质量标准

篇(1)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的关键。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也是积极建设,提高其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由于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企业的产品标准制定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多会通过降低标准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保障企业产品标准制定符合相关法规,以此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等情况的发生。

1.标准监督的重要性

标准监督是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是有效预防企业降低产品标准以提高成品率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注重自身综合成本的压缩。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成品率而降低产品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公平性。在这一情况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标准监督管理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性、公平的关键。通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的情况发生,避免了产品质量与设计标准不符造成的隐患。

2.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2.1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分析

标准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促进产品质量监督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使企业产品标准更加科学的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还能够提高企业对产品标准的认识、促进企业针对产品设计进行相关的改进,提高企业综合技术水平。标准监督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强化对企业标准的管理,通过规范企业标准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标准监督工作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对企业产品综合控制与监督的力度,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掌控。标准监督管理能够起到预防性质量控制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标准的审查、监督、复查等工作流程强化企业对自身标准的完善理念,使企业能够认识到标准管理工作对产品质量预控的重要意义,促进企业质量预控工作的开展。

2.2以标准监督提高企业标准编制水平

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能够使企业认识到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提高标准编制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产品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企业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减少了标准编制过程中错误的发生。其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由于概念不清、理解不深等因素造成的标准编写错误,有效地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例如:在保健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编写过程中,生物制品与植物制品的微生物检验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生物制品按照植物制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标准的编写,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造成事实上产品微生物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但为超企业标准的情况。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的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有效的保障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2.3标准监督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质量标准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企业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完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标准的监督能够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企业标准规范化的实施。通过企业标准规范化实施,为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促进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标准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标准格式的统一、促进企业对标准号的管理,这一工作的有力开展使得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在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等监督时能够及时的调取数据库中的企业标准进行标准比对,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企业标准不规范造成的检验标准差异。

3.标准监督发展展望

通过近年来标准监督工作开展的综合与分析可以看出,标准监督工作的开展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已经成为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部门间职能的交叉,使得一些行业的标准还归属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造成了质量监督中工作的一些麻烦。随着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优化以及机构调整。标准监督管理工作将更加规范,其将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企业监督力度的强化,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标准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其是我国现代质量监督工作管理新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陈磊.标准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质量信息,2009,3.

篇(2)

【质量标准】争夺另一种行业话语权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实际上中国的纺织品在行业的影响力上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中国纺织业没有“话语权”。缺少“话语权”正是行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孙瑞哲会长把纺织行业的话语权分为两种,一是流行趋势的话语权。以意大利和法国为首的时尚中心是世界纺织服装流行趋势的引领者,他们以自己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建立起在流行趋势上的话语权,并因此带动整个国家的纺织行业产业链的发展。这是我国要努力达到的方向。另外一种话语权是质量标准的话语权。标准的话语权代表了先进的检测技术。香港理工大学的胡军岩博士对国内外的行业标准做过深刻的研究,他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在标准的研究方面,尤其是生态标准、有害物质和舒适性等新兴项目检测的研究等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这间接反映了我国在检测技术上的差距。他认为,标准是技术优势的体现,是技术的竞争。他说:“技术的专利化,专利的标准化,正是争取质量标准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低碳认证】未来标准发展的趋势

“低碳”是2010年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各个国家为保护地球环境所达成的共识。为此,我国实施了节能减排的政策,而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低碳”面前自然是首当其冲。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的伏广伟主任认为,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纺织服装的标准研究应从“低碳”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他说:“碳排放将成为标准的制定的新内容,如何将‘低碳’理念和纺织服装标准结合起来,并引导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今后研究的课题。”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他提出了建立服装低碳标签的设想。他说:“服装低碳标签有利于引导低碳的消费理念,有利于出口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也有利于引导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而实行的前提就是建立科学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和标准。”

【标准研究】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本次会议将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如下五类:一是国标与行标的审批和管理部门不一致造成标准之间的交叉和重复问题;二是纺织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不衔接的问题;三是产品标准过细,同类型产品标准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着重叠、包含关系;四是纺织品标准的制定与相关技术的研究验证脱节,所制定的规则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即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五是我国在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检查项目上没有执行统一测试标准,而且许多检测技术采用其他国家的检测方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纺织行业标准体系存在的缺陷,因此,标准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产品的灵魂是质量,而质量的衡量准则是各种标准和法规。如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纺织标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而且也是重要的市场保护和限制手段。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标准,对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安全检测,限制未达标的消费品进入市场流通,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显然,现在的标准研究已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既有苏联的以原料为主体的标准体系,也有西方的以市场消费的最终需求为主导的标准体系,两种体系并存带给检测人员的困扰就是标准冲突,一种产品可能会有多种标准参考,但检测结果却并不相同的情况。同时,新纤维和材料的出现也引发了标准的滞后性问题,无标可依不仅给检测一线的人员带来困难,也给企业的研发造成损失。谈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孙瑞哲会长强调:“标准冲突,是经常困扰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问题。在行业层面,应该着力研究标准检测的技术障碍,加快倡导解决各种检测标准间的冲突问题;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当积极主动地研究可能的潜在标准冲突,在先期设计与研发的过程中,避免不同纺织品材料与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以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

胡军岩博士对我国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独到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标准体系特点,由国家制定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则由离市场最近的生产企业制定,在研发水平不够的情况下,采取由企业引头,大学支持的方式开发标准,突出高校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行业标准的发展。”他说,“纺织工业要向‘需求导向’发展,将质量管理的检测与标准体系的视角转移到消费者评价体系中去,就要改变我国目前由国家制定标准的做法,通过加强纺织行业协会的职能,充分吸引国内大型纺织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

【质控外包】质量监管的新思路

篇(3)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农产品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开始我们国家在农产品的关注点是在生产的数量上,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如今我国也开始追求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对农产品的质量投射了更高的关注度,尽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但还是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修改和提高。

1.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中包含的主要问题

在标准主体上来看,我国的标准管理主体不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清晰。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要求比较多,包括生产的条件、资料和过程,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类似包装和运输方面等环节。在整体性方面上,在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对于比较传统的农作物监管还是不够,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我国的监管机制不统一,各个部门之间分散经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统一出一个相同观点,不容易找到标准管理的主体[1]。在配套程度方面,我国在农产品标准要求方面仅仅规定了农产品技术的指标要求,并没有很清晰的划分农产品质量标准。由于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生产手段和加工控制等方面,农产品的质量也不同,没有配套的标准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衡量,很难使农产品的衡量变得有效。在标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方面,我国的规范标准体系一直存在着漏洞,针对性不强,让人无论找到明确的操作对象和控制目标。在适应程度上也没有及时的根据国家发展的情形进性修改政策,导致我们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政策比较落后,使用它来对我们的当前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的监管很难再满足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1.2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构建的主要障碍

首先在法律方面,我国目前制定与农产品相关的法律并不是全面,制定的相关主题不明确,职责规划不清晰,管理有空白的地方,也有重复的地方。所以相关政策在执行的时候,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并且我国在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不足,在我国研究农产品的机构很少,无法开展很高程度的农产品研究。缺少专业技术的研究人员的帮助,就无法制定更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案[2]。另外,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投入到农产品中的还是有限,这就限制了农产品的发展,没有了国家经济方面的支持,这个技术行业就会缺少一个强大的后盾,无法向前走的更远。最后,我们国家制定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不够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人按照标准来执行,制定标准时没有争取群众的意见,使得制定的标准完全没有代表性。

2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与国外存在的差距

虽然我国在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上,也在进步和改善,但与国外的发达国家依旧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一些发达国家,它们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规范自己国家农产品的质量,比如美国的《鲜活农产品法》等。但我国的法律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漏洞,虽然在部分法律中存在一些说明,但都没有按照标准实施,起到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2.2硬件条件差,检测制度不规范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对检测的机构的工作效率十分的重视,所以他们研究了工作效率高、技术好的检测设备。在这点上,就遥遥领先了中国。然后他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较高,这对于他们国家的农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国外,农产品管理人员享受着公务员的待援,这就激起了更多人们对农业的好奇心和爱好。但我国,农业产品相关的人才,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农业相关的工作,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产品的研究发展。

3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基础,农业是围绕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严格的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国家出台相关法律进行帮助,并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人们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生活各处都弥漫着污染。这个时候人们对所食用的产品的安全性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检测迫在眉睫。

作者:李佳惠 崔轶繁 林琳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篇(4)

若要提升产品现有的质量,应能借助于常态流程内的监督。设定明晰的产品标准,强化细节范畴的查验及监督[1]。产品标准涵盖着预设的规格、产品必备的质量、结构等的规定。在特定时段之内,产品标准供应了查验的参照,搜集可得精准的信息。由此可得,产品标准及各时段内的质量监督应能彼此依存,这样的基础之上彼此促进,构建更为完备的质量体系。

一、二者彼此依赖

产品标准构建了后续检验的必要根据,依循正式标准来检定多类的产品,测定了产品属性。采纳这样的路径,可获取的查验数据才拥有了可信性,更为可靠且真实。详细来看,二者彼此依赖的特性含有如下表征:

(一)提供了可查验的监督参照。质量监督侧重去查验某一产品,它有着凸显的监督属性。质量指标关涉若干的数据,依循设定的检验流程来判别选出来的产品是否合格。在检验流程内,产品标准有着必要的价值。针对同类产品,若没能设定可供查验的指标,那么测得的质量状态也不够可信。因此,产品标准预设了质量监督特有的根据,是监督的参照。作为技术根据,产品标准应能折射出真实情形下的产品特性,它可分成多重的指标数据[2]。

(二)落实设定好的监督指标。唯有落实了预设的标准化,产品监督才可供应更精准的产品信息。质量监督真正去落实了拟定的若干标准,监督是必备的手段。设定了标准后,唯有经由后续真正去落实,这样的标准才会凸显实效。产品标准应被用作衡量产品、辨析产品表征出来的特性。要真正去贯彻,不断去提升初始的指标,获取更高水准的新指标。落实了设定出来的产品查验指标,将从根本上助推质量提升,企业依循这样的指标来调控平日生产。

(三)共有对象及目标。质量监督及查验、拟定的产品标准,二者针对着共有的对象,也拥有同一目的。这是由于,二者都面对着待查验的某类产品,都有着强制特性。设定监督及查验,是为创设更优的某一产品质量,二者预设了同样目标。拟定了新指标、最终真正予以落实,它们都创设了多层的质量保障。质量监督拥有自身的监督特性,意在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去接纳自身缺陷,从而自觉予以整改。从这种特性可知,二者都意在从本源上提高质量,这是根本目标。

二、二者彼此促进

质量监督有着本体的监督价值,也有着督促性。这是因为,质量监督侧重去更新设定好的现存标准,常态监督也督促着标准的修正。即便起初设定了再完备的指标,也不可始终存续下来。实践变更的态势下,唯有不断予以修正才会吻合新市场下的产品监督。设定的初始标准经由不断升级,更能符合实践。这样的标准升级伴随着产品监督,监督起到了凸显的指引作用。质量监督进展之中不断发觉弊病,搜集了反馈可得的一切信息,而后再去及时整改。监督之中随时都会查出疑难,发觉现有标准潜藏的某一漏洞。反馈至上级后,变更了不适宜的旧式标准,促进更高的进展。现今市场替换了总体格局,更新产品标准、不断延展质量监督覆盖着的现存范畴,促进了水准的提升。从现今状态看,生产正快速进展,技术水准也将伴随提升。创设出来的新颖产品根植于新态势下的技术变更,从客观视角看,产品更新也不可缺失拟定的新标准。检验的流程、质量监督可选取的成套设备也将被变更,二者显现出同步性。技术带动之下的产品标准日渐被变更,产品监督也融汇了新内涵,它们彼此是促进的,带动着共同的进展。质量监督依托于常态的检验,产品标准测定了它的可靠性,决定着可否供应精准的、必备的数据。质量监督拥有了本身的指引价值,查出了产品潜藏的缺陷,供应了更为长久的消费保障。选出来的检测仪器、检测可依循的总体步骤都不可缺失,它们有着必备价值。采纳先进的成套仪器、新颖的技术流程,将会创设更高效情形下的产品监督。提升了监督水准,归结可得精度更优的数值,检验也可拥有更高的权威特性。结语:强化质量监督,查验细微状态下的质量弊病,协助企业真正去改进。这样做,提升了常规情形下的监督水准,让产品标准变得更为明晰。从根本上看,产品标准应被看成技术准则,提供了查验必备的技术参照。与此同时,常态的质量查验协助关联部门去发觉若干的标准漏洞,改进可得更为适宜的新标准。借助检验方式,测得了产品本体的若干特性。产品标准及查验监督不可被分割,应能整合予以考虑,依照新态势下的市场特性来改进监督,促进质量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1.缺乏编制经验,一味追求指标的领先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大多数都是国内的前沿性、公关性、突破性的课题,其科研成果呈现出“高、精、尖、特、专”等特点。因为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仅重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同时更重视其成果技术指标的高、精、尖,重视成果的先进性及国际领先性,因此,在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存在以下影响编制质量的情况。

(1)选择编制标准的时机过早如,××管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是在研制产品的技术指标基本确定并在试验室完成验证活动,基本可以定型后开始进行的。由于启动编制该企业产品标准的时机过早,编写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现场实际情况的不同,导致该企业产品标准中的个别技术指标和参数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用户、不同现场环境的要求,造成该企业产品标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影响了该产品的正常发展。

(2)遗漏产品特性指标如,×××装置企业产品标准中缺少对某个部件稳定度的指标,×××发光材料企业产品标准中缺少对杂质含量的指标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科研人员缺乏编制经验,只关注了产品的主要特性指标,忽略了影响这些主要性能指标实现的其他因素,造成了产品生产及产品检验所依据的文件不充分,也无法真实地判定该产品的质量状况。

(3)技术指标过高科研人员重视科研成果技术指标的高、精、尖,因此在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常会将科研成果中最好的技术指标作为该产品的技术要求。一味地强调该产品的先进性,没有在强调先进性的同时考虑其经济实用性,也没有考虑用户的真正需求,造成了该产品的技术指标过高,与企业生产现状不适应,增加了生产、检验等成本。

2.守法意识不强,“最大自由度”体现不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第九条规定“制定标准应……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这要求我们所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应能够体现其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并在标准技术内容的选择方面实现GB/T1.1中规定的目的性、可证实性及最大自由度三原则。“目的性原则”,就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必需的技术内容。“可证实性原则”,强调了所编制标准的可检验性。就是对标准中所规范的内容都是明确的,也是可被证实的,特别是规定的技术要求应是能够得到验证的。“最大自由度原则”,就是在规定技术要求时应为今后技术的发展留有最大的空间,包括采用的方法和实施手段的选择余地。因此,编制高质量的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实现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的同时,实现内容上的最大自由度,避免不必要的限制。总之,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必须在满足科学先进、和谐一致、时机适宜原则的基础上,满足“目的性”、“可证实性”和“最大自由度”原则。

(1)采标意识不强科研院所比较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重视技术文献、专利等技术资料的收集,同时也收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这些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方面,而缺乏将其引用到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中,而简单地认为产品不是外销的,没有必要采标。他们没有意识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可以提高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和水平,同时有益于产品的推广并与国际接轨。

(2)执行标准不到位,“最大自由度”体现不充分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不太注意采用国家、行业标准中有关术语、计量单位、抽样方案和检验(试验)方法等规定,导致由于对术语的使用和理解不一致而影响交流,试验结果的可比性降低;对可以使用标准件的而没有使用,导致产品缺少互换性,增加了生产、使用及维修成本,不利于产品规格系列化和通用化;所搜集相关资料和标准不完整,使编制的产品标准中缺少必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法规的规定;在选择试验方法时,没有充分考虑最大自由度的原则,没有引用现成的、可使用的试验方法标准,也没有最大限度地采用常规的试验手段及检测设备,而是追求采用创新的试验方法、自研的检测设备,限制了最大自由度的实现。

二、提高科研院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质量的若干思考

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质量检验等方面活动的技术依据,也是企业向消费者的质量承诺。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守法经营、市场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体现。在营销界早就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企业产品标准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标准的这一作用,使科研院所的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占领市场,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提高科研院所编制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势在必行。根据以上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科研院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提升编制能力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科研院所各级领导、科研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完成科研任务固然重要,但制定一个高水准的企业产品标准也同等重要。企业产品标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研成果生命的延续,它将承载着科研成果被社会所应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光荣使命。通过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制定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存在价值的体现。对参加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审查、审批等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编写知识、GB/T1.1及“标准编写模板”使用等,特别是可借助“标准编写模板”这一编写工具,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和编辑错误,提高编写效率和文本质量,同时使标准的编排符合GB/T1.1的要求,以提升他们编制标准的能力。

(2)重视标准编制组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编写人员的经验和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也就是说,编制一个高水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也就是人的素质、编制组人员的整体素质。经过分析与实践,笔者认为,企业产品标准编制组人员最好由科研人员、标准化工作人员及产品检测人员共同承担。科研人员已掌握了大量的可用于编制企业产品标准的技术资料。标准化工作人员了解同类产品的标准情况,熟悉编制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产品检测人员熟悉同类产品的检测方法,在具备几种试验方法中可熟练地择优选择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检测数据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建立这样的企业产品标准编制组,充分发挥每个人员专业领域的特长,提升了编制组的整体素质,再加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编制出高质量的企业产品标准是必然的。

(3)把握时机,广泛搜集,整理分析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应遵循时机适宜性原则,也就是应在产品的所有技术较稳定、经济性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在用户试用改进产品后进行,应在该产品的科技成果鉴定前完成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而不是在刚完成实验室的研制还没有进行现场试验的情况下进行。编制企业产品标准需要经历较多的过程,而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是编制高质量企业产品标准的前提。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前,应根据编制标准的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完整、全面、广泛地搜集与标准有关的资料,一是相关的国家规定、国内外标准和技术资料、产品发展方向最新科技成果;二是有关的试验验证资料,如: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及产品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资料,以保证质量指标的准确、可靠、试验方法科学且可行;三是企业能力的资料,如:产品生产能力、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四是与用户有关的资料,如: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市场反馈的资料,特别是用户对产品的建议和意见。这些资料的搜集对确定企业产品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尤为重要。但还需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取精存真,方能确定先进合理的技术要求。

(4)积极采标,数据为准,合法合理在积极采用或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时,应特别注意采用那些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直接使用这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可提高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应在企业产品标准中采用相应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中规定的术语,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按照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并结合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以数据说话的准则,对产品的技术指标及性能参数进行反复的试验验证、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合法合理地确定出产品的技术要求,择优选取技术成熟、先进的试验方法及与其试验方法配套的检测设备,合理确定统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互换性、系列性和通用性。

(5)多方参与,严格审查,定期复审企业产品标准审查的重点是对标准是否符合法规、政策、强制性标准以及有关健康、安全、环保等硬性要求,是否能反映产品自身特,技术内容是否先进、合理和完整,试验方法是否科学,检测规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按照GB/T1.1及相关基础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的审查是为解决标准中的技术问题,审查的深度、广度及其效果对标准编制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不仅要用于组织生产,还要用于销售、产品改进,最终交用户使用。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审查中应邀请包括用户、生产、科研、销售、计量和有关部门专家代表及企业外的技术专家在内的、有代表性、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共同讨论研究,确定修改和补充的内容,以完善企业产品标准,达到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标准审查的时间较短,为确保审查质量,应提早将需审查的企业产品标准发至审查人员,必要时,还可提供编制企业产品标准的背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因此,企业产品标准的复审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保持企业产品标准先进性、时效性的一种手段。科研院所必须根据该产品技术发展的情况及生产水平的提高,适时(一般为三年)对企业产品标准进行复审。复审内容一般包括标准中的技术内容、格式要求、引用标准的查新及技术进步等变化情况,以保证通过复审,使其持续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保持企业产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经济合理性,并满足企业发展及市场的需求。

篇(6)

0.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油田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化学驱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适合于化学驱油的石油储量为3.38×108吨,如果化学驱油技术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依靠现在的油田就可增加可采储量3.38~6.76×108吨。可以说化学驱油将成为我国油田开发的重要技术保证。近些年来,我过加强了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聚合物驱技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在一些先导性实验中取得了成功,这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化学驱油的发展。在化学驱油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化学助剂才能让整个过程得以实现。为了提高化学助剂的可靠性,就需要对化学助剂进行相应的检测,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来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同时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让化学助剂产品能够正常使用[1]。

1.化学助剂产品标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化学助剂产品的命名较为混乱

由于化学助剂产品是一类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这使得其命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从目前现状来看,油田化学助剂产品按照功能进行分类主要有油气开采化学助剂、钻井化学助剂、收率提升化学助剂、油气收集化学助剂等等。根据国家能源部最新公布的标准。一共有102类油田化学助剂。在这些不同类别的化学助剂当中,又有很多衍生产品,这就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并且复杂的化学助剂产品系统。另外化学助剂技术这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产品逐渐诞生,但是这些新产品在油田化学助剂类型代号中并没有被关联到,这就让化学助剂产品的命名愈加混乱了[2]。

1.2产品标准技术中缺乏关键性内容

虽然在部分产品中都规定了相应的技术指标,但是在某些关键性指标上还是有所缺乏。举例来说,有些油田污水处理剂的技术指标需要有密度、固含量、pH值等,但是这类标准并没有涉及到产品的关键性内容,这样不能够让产品的质量真实的反应出来。上述情况会降低产品的可控性,这对于产品检测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检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就需要加入关键性技术内容,这样才能够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产品的质量[3]。

1.3 某些产品的定量不够明确

液体暂堵剂的主要功能是让酸液中出现固体颗粒。虽然在检测标准中也包含了上述指标,但是并没有确定“固体颗粒”具体的量,即缺少了量指标。

1.4部分产品的技术指标比实际指标要低

某些产品的实际指标要高于其技术指标。举例来说,某油蜡溶剂的技术指标中有一项“溶蜡失重率”,这是其技术标准的核心内容,规定失重率必须达到40%以上。如果在检测中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发现其溶蜡失重率超过了85%。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后发现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厂家降低了产品质量的指标。因此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检测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产品技术指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将其控制在误差范围之内,这样将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实际质量,也可以防止产品在验收阶段出现不达标的情况。

1.5检验方法出现错误

由于油田化学助剂的种类较多,某些特殊类型的油田化学助剂依靠常规的检测方法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就不能够体现出产品的真实性,也就达不到产品检测的目标。举例来说,某工厂生产的硫酸粉末,其有效含量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通过用NaOH(氢氧化钠)对其进行滴定来对其进行酸度分析,但实质上实验结果只能够反映出NaOH(氢氧化钠)的消耗量,却不能够准确反映出硫酸粉末的含量。这样就不能获取其有效的含量,这会带来很大的偏差。另外某些检测标准所规定的检测方法的再现性与重现性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也就是说在同一产品的多次检测过程中,但是所得到的结果相差太大,这样就不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准确的判断。所以在产品的检测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如果缺少相关的官方标准,再通过自身的检测方法来对产品进行检验。前提是该方法已经经过了实践验证,这样就能够保证良好的重现性与再现性,同时让检验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具备说服力[4]。

2.油田化学助剂产品标准问题解决措施

2.1对油田化学助剂产品进行合理的命名

将国际上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善的油田化学助剂产品命名体系进行调研。相关部门对市面上的油田化学助剂产品标准进行整合,以能源部提出的化学助剂代号标准为基本组成部分,同时按照产品的功能、产品的使用效用、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的使用范围等要点对基本的化学助剂代号体系进行补充。对于一些新型产品也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一些的多功能产品要分清楚其主次功能。通过以上方式就能够让化学助剂类型代号标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样就能够解决化学助剂产品命名混乱的问题。

2.2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油田化学助剂标准技术水平

首先要对国内外的产品现状进行准确的把握。参考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如美国标准、欧洲标准、欧洲标准等。这样就能够丰富我国的油田化学助剂体系,这对于制定标准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国内外的技术标准差异进行更加深度的把握,这将是重要的技术支持。

2.3重视油田化学助剂标准的制定

在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专家进行严格的把关。另外生产企业也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够让产品的质量得到真实的反映。同时要对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以油田化学助剂标准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5]。

2.4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工作

在产品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以及产品检测方法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相关部门也能对部分企业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我国的油田化学助剂产品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这对于我国的油田开发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性发展,让我国的石化产业能够迈向更高的层次。 [科]

【参考文献】

[1]李喜战.钻井助剂的标准化之旅[J].中原油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1(12):123-124.

[2]郭春昱,何怀义.化学助剂对含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石油规划设计,2011(13):145-146.

篇(7)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38-02

近年来,针对各类食品案例发生现象,国家加强了包括农业种植在内的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卫生法的立法工作,200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对于从事食品安全生产,规范食品生产单位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食兼用的农产品,自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代医学证实其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价值,进而得到消费者的推崇。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增加,枸杞种植区域也已经逐渐从原产地域——宁夏向周边省区发展,但是由于枸杞种植技术存在层次不齐的局面,影响了枸杞产品质量。如何提高枸杞产品质量是各枸杞产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生产单位拓宽枸杞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枸杞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生产也要遵从国家农产品、食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来组织生产,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消费趋势,进一步创新技术标准、扩大应用范围,努力提高枸杞质量,充分保障消费安全。

1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是枸杞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无公害枸杞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有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获得使用认证标志的枸杞产品。其核心是控制枸杞产品中卫生指标,即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量,限定在《食品卫生标准》安全阀值范围以内。

无公害枸杞标准化生产是枸杞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政府实行的强制性枸杞产品生产要求。枸杞作为宁夏地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2002年宁夏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枸杞行动计划”,制定了《无公害食品枸杞》《无公害食品枸杞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枸杞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宁夏枸杞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枸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禁用了一批高残留、高毒农药,推荐使用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解决了土壤配方施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残留问题;认识了不同枸杞产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消长规律,制定了不同区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通过权威机构对试验区枸杞果实检测,结果表明:宁夏枸杞农药、化肥及重金属含量所有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无公害规定的标准。应该说,无公害技术标准及无公害生产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可有效推动无公害枸杞的生产,但全区的枸杞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无公害生产。除了一些大枸杞种植企业、国营农场等能够按照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外,一些分散经营种植户以及农村种植枸杞的地方,还存在沿用无公害标准实行前的管理模式,超标使用农药及滥用化肥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思想认识问题,同样的产品,无论采取何种防治方法,都基本能保持较好的售价。从经济核算的角度出发,由于无公害标准生产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防治次数上要比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所增加,无公害防治成本相对增加。因此,在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一些种植经营户宁可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剧毒农药防治[1]。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完全实现无公害枸杞生产,要求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产品流通方面,各有关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从生产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证无公害枸杞的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对枸杞种植经营者的无公害标准及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枸杞种植者的素质,使其掌握无公害生产技术,自觉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管理。

2 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是应对消费市场的客观需求

绿色食品枸杞是随着市场的需要,各单位自愿发展生产的比无公害要求更严格的一种形式。发展绿色食品枸杞的前提条件是枸杞生产首先完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才能申请生产枸杞的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枸杞食品的典型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的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枸杞的洁净。

篇(8)

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一味逐利,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美国有一个大制药公司莫克公司,它的创始人有一句话,药是用来治病的,赚钱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做得越好,利润就越大。他的语言很通俗,但是很明确,研制生产的药品首先是帮助人类解决疾病的痛苦,把药做好了,自然会有利润。而有的企业往牛奶里掺杂使假,首先想到的是降低成本,是欺骗公众、欺骗消费者,其企业文化的导向是有问题的,这种企业还有什么道德呢?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法律约束和政府监管就成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两大支柱。一旦法律缺失、监管不到位,就可能让生产经营者变成滥用信息优势的不肖业者,故意制造问题食品,导致百姓的饮食失去安全保障。另外,普通生产者在科学知识上的缺乏会无意识地埋下安全隐患,加大食品风险。可以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食品安全将是一个阶段性的公共管理难题,需要动用法律、政治、经济、道德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食品质量风险预警,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企业是食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关键是强化企业内部质量诚信意识,引导企业所有员工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会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因此食品质量监管当以预防为主。我们公司质量控制部门积极关注国内国际食品质量安全的新趋势,密切关注国内加工食品行业的新发展,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做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理。

不管是企业、政府、媒体还是消费者,涉及食品安全方方面面的都是人的因素,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诚信缺失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发生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保持信仰、保持敬畏之心,才能提升道德水平,实现国家富强。

三、 建立我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输出的绿色标准

(一)加大对绿色农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一是要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二是加强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还要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蔬菜和乳肉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篇(9)

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对其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几大因素主要包括:人工栽培的基质、栽培品种、管理的技术、加工的工艺和添加成分等,本文主要针对铁皮石斛育苗、移植及其大棚管护等环节进行论述,对于保证铁皮石斛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1铁皮石斛的种植

1.1铁皮石斛的育苗

由于铁皮石斛种子非常细小而且成活率非常低,需要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进行铁皮石斛种苗的繁殖。具体的组织培养法包括分株繁殖法和繁殖小苗的方式。

1.1.1分株繁育法。采用分株繁殖法时,可以选取1年生的植株来作为种株使用。在挑选植株时,优先选取那些健壮、色泽嫩绿、根系发达、无病虫害、萌发多的种苗;同时还要剪去植株存在的断枝、老枝、枯枝、过长的根须,切开株丛,将其分成一个个小丛,保证每丛拥有带叶茎株6根左右即可用来进行种植。相比传统的扦插、分株法,采用培养繁育小苗的方式进行种植的铁皮石斛,自然成活率更高。其中,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铁皮石斛最适宜移栽的季节,在冬季移栽时应该保证加温条件。

1.1.2繁殖小苗法。在繁殖小苗的方法中,可用于铁皮石斛外植体的包括:原球茎、种子、人工种子和带节茎段等,其中采用原球茎进行外植体的诱导产生的伤愈组织拥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繁殖得到大量用于培育的小苗。

1.1.3注意事项:育苗苗株的行间距保证:7cm×10~16cm,300株/m2左右,大棚内的湿度保持在80%左右,遮荫度保持在70%左右,基质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

1.2铁皮石斛的移植

1.2.1移栽基质。决定采用组织法培育种苗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试管苗的后期生长势和移栽成活率,其中移栽的基质对于试管苗是否移栽成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铁皮石斛在移栽时对栽培基质的营养、通气和水分等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在选择基质时,可以利用阔叶植物的腐殖土和苔藓,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铁皮石斛的移栽成活几率。此外,采用树皮、泥炭和刨花等作为移栽的基质,能够保证铁皮石斛小苗生长环境的透气性和水肥的保存,非常利于小苗的生长,这3种物质的最佳配比为4:2:4。此外,采用松树皮、火山岩和活苔藓作为移栽基质,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小苗的成活率,并且长势优良,有新苗的萌发出现。

1.3铁皮石斛的移植大棚管护

1.3.1施肥技术。由于铁皮石斛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在对其培育时要进行定期、定量的施肥,以有效地提高铁皮石斛小苗的生长速度。在铁皮石斛的生长前期,施用的肥料浓度不宜过高,只需要进行根部的施肥即可;在后期,可以逐渐增加施肥量,此时不仅需要对其根部进行施肥,还需要进行叶面施肥。在具体的施肥过程中,施肥人员要把握好施肥的浓度,喷肥时要保证覆盖均匀,每周进行1次施肥操作即可,同时还要避免在高温时施肥,施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和晴天,空气湿度较大时也不要进行施肥。在对苗株的叶面进行施肥时,施肥人员要把握施肥的时间,避免夜间施肥,因为此时植物的叶片上容易产生水分,不利于肥料的吸收。为了保证植株的品质,在肥料的选取上最好选择农家肥,尽量不适用化肥。

1.3.2浇水管理。铁皮石斛对于水份十分敏感,水分过多会造成作物的根部腐烂,水分过少会抑制作物的生长。通常情况下,浇水时将土壤湿度控制在80%最佳。

1.3.3病虫防治。常见的铁皮石斛病虫害包括以下这几种:(1)软腐病。这种病害主要是由于欧氏杆菌这种病原菌感染造成的,通常情况下,这种病菌会从植株的根部开始感染,一直蔓延到整株植物。在感染幼苗时,植株会出现由上到下的腐烂情况,最终造成死苗。在感染叶片时,首先会出现暗绿色的小斑点,然后这种斑点会在叶片上迅速扩散,造成叶片发生黄褐色的软化腐烂,在植物的腐烂处经常会有褐色水滴出现,同时散发出一股臭味。染病严重时,植物的叶片会在几个小时以内变黄,然后就会出现水渍状的腐烂问题。这种病害在每个季度都会发生,而且发病面积较大,传染性极高,往往一株发病就会引起一片受害。软腐病的高发时期在每年的4月~7月之间。

对于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第一,经常检查,如果发现有植物被感染要及时剪除病叶,同时在伤口处用400倍液的波尔多液进行消毒处理;第二,拔除生病的植株,去除感染器官,然后将植株放入浓度为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浸泡消毒,时间大概在5分钟左右,浸泡后取出清洗,放在太阳下面照射15分钟左右,晾干后就能够再次使用了。第三,对植物的移栽基质要做好消毒,采用1000倍液的50%多菌灵进行消毒或者直接采用高温消毒法;第四,要严格控制植物周围的生长环境,定期进行通风,保证环境的湿度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第五,对种植植物的工具进行定期的消毒;第六,直接用0.5°Be的波尔多液或者是农用的硫酸链霉素进行生长环境的消毒。

(2)蜗牛的虫害防治。蜗牛是农作物虫害中一个普遍的品种,主要包括同型蜗牛和灰巴蜗牛。蜗牛对于铁皮石斛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幼茎、幼果、花蕾和嫩叶上。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诱捕法,可以在麸皮中惨加入敌百虫杀虫剂,将麸皮放在蜗牛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诱杀,也可以将一些麸饼、菜叶、胡萝卜或者豆叶放在敞口的器皿中作为诱饵,将捕获到的蜗牛进行集中杀死;可以在培养场的周围喷洒600倍液的溴氰菊酯或300倍液的敌百虫等农药;对栽培场周围的环境定期进行卫生的清洁,将枯枝、烂叶及时扫除,然后再集中处理;在栽培场进行食盐水或者石灰粉的喷洒,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蜗牛对嫩叶的咬食。

(3)斜纹夜蛾的防治。这种害虫的高发期主要是每年的7~10月之间,对铁皮石斛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嫩芽和叶片。防治这种害虫,可以采用性诱剂和杀虫灯等方式,也可以采用纱窗叶对斜纹夜蛾的幼虫和卵块进行摘除。

1.4产品采收

理论上来说,铁皮石斛全年都可以进行采收,但是秋后采收的作物质量最好。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在3年后就可以采收。

2铁皮石斛的产品质量控制和销售

2.1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技术研发

加强质检技术的研发就是要规范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肥水的控制、栽培的基质、病虫害的控制、产品的采摘等多项技术,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绿色生产,从根本上保证原材料的安全。此外,还要加强产品的包装、运输、保鲜盒贮藏管理,从多个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

2.2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96

0 引言

作业标准化就是前期对作业体系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作业手段、各部分操作流程以及动作等进行明确而详细的分解,借助各类规章制度、实践经验等依据,以质量控制、安全与效益为重要的目标,及时对作业过程进行改善,能促进生产系统的不断优化,利于提升企业生产与运作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为实现钢产品质量检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必须实现作业标准化,这样能实现对钢产品质量的控制,进而可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力。

1 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作业标准化就是前期对作业体系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作业手段、各部分操作流程以及动作等进行明确而详细的分解,借助各类规章制度、实践经验等依据,以|量控制、安全与效益为重要的目标,对作业过程予以改善,以提升整个生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科学性,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现如今,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顺风顺水,行业经济在快速上升。结合钢产品质量检验特点,需要与企业管理、职能情况、运行机构等建立联系,及时优化与更新管理理念,精心选择管理模式,以顺应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1]。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应及时寻找钢产品质量检验中的不足,根据相应的问题提供应对与解决措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与流程来开展,以保证钢产品质量的标准性与规范化。

2 作业标准化在钢产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2.1 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

现如今,钢铁行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企业所负责生产产品的种类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若想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加强对作业人员专业技能与生产知识点的培训与教育,对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的培训,是钢铁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需要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标准化培训时,应遵循“分层”原则,根据钢产品质量检验系统的岗位分配、组织机构情况,对作业人员开展分层式培训,这样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能让处在各个岗位上的作业人员都能了解自身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经过培训之后,能让质量检验人员的基本操作技巧、工作的流程等不断趋向标准化与规范化[2]。此外,还应确立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打造一支专业性的质量管理团队,并对管理团队的专业性进行科学考核。

2.2 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

在开展实物抽查工作中,应重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发现与监督钢产品的原材料问题与质量问题,进而实现对原材料质量的有效控制[3]。在实物抽查中,主要包含组内自查与联合抽查两种形式。为保证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还要构建科学信息沟通桥梁,打造完善的钢产品质量检验系统,是提高钢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开展钢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旨在能为一系列生产与加工活动的实施提供精确、可靠的信息,利于企业在未来生产与加工中不断改善与优化自身,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善与修正,进而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为提高沟通与交流效率,可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其中,构建网络沟通平台,借助集团群、QQ交流群、微信等平台,及时对产品检验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与反馈,及时对重要信息进行交流与共享,进而达到质量检验的目的。此外,还应开展精细化检验,注重细节的科学性规范与管理,以降低质量检验隐患。在钢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之中,应充分利用好系统工程方法,打造一个动态管理系统和平台,及时将钢产品的检验结果进行交接、传递与存储,可大大增强质量检验的规范性与标准化。

2.3 应用标准化作业方法

标准化作业方法的应用,应及时现场的作业文件进行控制与管理,严格规范技术标准与操作参数[4]。开展质量检验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来下发一定的受控文件,还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状态,在现场完成操作并进行检验。检验部门需要与质量管理部门及时沟通,还要及时对受控文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规范。与此同时,还要对检测的记录进行科学修正,对产品的使用情况、质量记录等进行编写、保存等,还要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校对,一旦发现问题与瑕疵,要及时进行修正。

2.4 遵循标准化作业条件

为达到理想的钢产品质量检验效果,应根据设备要求来开展技术上的创新,对钢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了解市场行情,还要及时与其他企业对标,及时了解制作刚样品的最新技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选择相应的设备与技术,进而提高钢产品的实际质量。例如,使用铣样技术就能大大降低污染,能减少刚样品表面所附着的污染物量,进而提高样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性。提高样品制备表面质量、精度等,能更好的满足荧光仪、光谱仪等高精度设备的具体要求,能促进样品制备和分析技术的匹配性,进而符合标准化的管理需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钢产品质量检验中,必须应用作业标准化,这样能实现对钢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进而达到理想的质量检验效果,消除钢产品的潜在质量隐患。为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实现作业标准化,及时将作业标准化应用到钢产品日常的质量检验之中,这样能大大提高质量检验管理水平,利于实现检验流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进而可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苏兰兰.浅谈作业标准化在钢产品质量检验中的使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8):37.

上一篇: 店长申请书 下一篇: 小班体育游戏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