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01:30: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习语文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组织活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主动发展的心理基础。因为,有了兴趣,才有更多的自觉。自觉求学,才能得到主动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从如下方面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进行培养。
一、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其本身就趣味性很强,很有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发掘和利用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揭示课题前,我形象地描述课文中引用到的古罗马故事:“狄杜处决俘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死海的海水浮力这一特征。在揭示课题后,我利用题目的对立统一特点,设置悬念:既然不会游泳的人掉进这海里,也不会被淹死,那它为什么又叫“死海”呢?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讨论,积极主动地认识死海的海水无鱼无虾无草这一特征。再利用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明确死海的真正成因。最后利用文章的结句与题目呼应的特点,理解题目中的“死”、“不死”与结句“死海真的要成死海了”中的第二个“死”字的含意。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我利用题目与内容的密切联系,先叫学生将题目这一介词结构拆做两个介词结构来表述。接着问,课文中哪几段内容是写“在烈日下”,哪几段是写“在暴雨下”。课堂上,学生对这类问题也很感兴趣,思维十分活跃。阅读课文时就很认真,思考问题也积极,发言也踊跃。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就弄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作者如何围绕题目谋篇布局、突出主题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学习知识,学而不厌,兴趣浓厚。
二、适当变换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教得灵活而得法,充满乐趣。《最后一次讲演》和《中国石拱桥》这两篇课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时,我采用的是“听——思——议——赛”的教法。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磁带,要求学生边听边打记要点,体会爱憎情感。接着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竞赛的准备。在分组讨论后,由教师从各组中请一位学习成绩同等的同学到黑板前,进行汇报板演比赛。师生对板演答卷从卷容、速度、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议,并排列出名次。在明确写讲演词的要求后,开展写讲演稿、讲演比赛等活动。课堂上,学生乐于参加这样的听、思、议、赛活动,个个动脑、动口、动手、气氛十分热烈。使这篇格调悲愤豪壮的讲演词,学起来也不乏趣味性。而在指导阅读《中国石拱桥》时,则采用“听朗读——记要点——说层次”的教法。重点训练仔细听,记要点的能力。凡此种种,不断变换教法,让学生感到教法新颖有趣,学习就更会积极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7-01
1.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5.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5.1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抓好“四基”训练,即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我们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有关的语文基本功。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事实上中学课本中不少题目是可以推广的)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二“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这两者统一起来。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如何使两者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效力这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堂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文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于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友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在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活动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各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杨,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使学生爱学语文。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内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走进学习的,这时,必须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的欲望。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
二、培养习惯,自觉寻找学习的兴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会沟通,积极锻炼自己的表达力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因为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之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教材处处皆是,语文环境课堂照样能培养自己阅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谷公胜等中专语文H第二册,江苏出版社,2005
[2]朱丹等,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H,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李新华
摘要: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汁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全面发展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发现和认知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汁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联系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1 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轴对称》,我们可以这样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美丽的对称形式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奇妙的数学现象吧!
师出示:春节的窗花、端午节的葫芦、结婚用的双喜字……
师:你还可以举出生活中哪些类似的图案?
师:你想怎样说明这些图形的这种对称性?
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这样不但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二、设疑激趣,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八年级上《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我今天买了5张福利彩票,王老师没有买,谁可能获奖?
(2)你见过彩票摇奖吗?彩票摇奖过程中,事前你能确定摇出几号球吗?
(3)摇出每个号码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高度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学习数学。
案例3,八年级下册《旋转》
观察电扇或钟表:
(1)正在转动的物体,由一个位置转动到另一个位置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物体的转动中,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转动时是否绕着同一点?转动的方向和角度是否相同?
应该注意的是,直观演示是为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联想能力。
四、提供资源,创设研究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学生选择学习、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案例4 七年级下《三角形的再认识》
资源提供:
(1)冀教版七年级课本第十一章;
(2)一组长度分别为3cm,4cm,6cm,8cm的小棒;
(3)问题目录:
①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②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任取三根小棒为一组,共有几种分组方法?列举;
④用哪组小棒使其首尾顺次连接能构成三角形?哪组不能构成三角形?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确定并明确写作目标,形成鲜明的教学序列,是作文教学的起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初中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写作目标,其目的就是定向,使教学的目标明确化。写作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确定目标,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确定到会确定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自我的不断进步。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告诉学生,吸收学生的设计意见,师生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目标设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还允许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相应变化。为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缺乏受挫体验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三、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读说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自己有感悟语言的内涵,而通过说,学生能将文章中的语言转化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说”,在课堂教学可以称为“自由发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讲深、讲透或串讲、串问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而后把自己读懂的内容通过尽情地说、尽情地议表达出来,将是学生参与课堂全程的有效方法,读说结合、自由汇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寻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逐步加深理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营造情感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所谓营造情感教学氛围,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声情并茂营造教学情感氛围,通过感彩的表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根据实际课文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如学习《与妻书》一文,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课文同年代相类似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景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看完电影片段后,播放与课文相符的背景音乐,叫不同的学生分别朗诵一段,让学生感同身受文章主人公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内心汹涌而出强烈的感情浪涛,品味课文的词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在教学中,老师要把文章的背景交代清楚,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当时的情感表达。通过情感教学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重视人文教学,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习惯把文章分解式讲解,对文学的字词句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忽略文章的整体感,破坏课文的整体意境及所要传达的信息。重视语法教学无可厚非,但也要培养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或者只重视课文的思想境界而忽略课文原本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混淆教学思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把语言的思想文化作为基础,穿插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每篇课文的感彩。课文皆包含人生哲理,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教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扬善弃恶。若学习名家名篇,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演讲或辩论等多种形式学习课文,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感受语文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互动设问教学,训练学生语文思维方式
老师是语文教学的教导者,学生是主体。故老师进行教学时,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设计必要的情景,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语文思维方式。互动设问对教师备课要求较多,教师应事先准备好问题,且把问题根据课文实际内容穿插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独立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设问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探索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互动设问教学要求老师对语文课程教学有充分的备课准备,对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每个问题都应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整理出答案,回答老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看法与答案,分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认知的能力,最后由小组长总结和归纳小组意见进行回答,老师对问题进行认真讲评,并对各组答案进行点评,点评答案中的欠缺之处,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互动设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进行互动设问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问题应由简到难,且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容易,太难或太容易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故老师在每次互动设问教学后,都应对学生的反应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改进不足之处。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其次,选取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要多提问,鼓励其多发言;譬如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小组可以选取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作为组长对小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发言,激发其学习热情,老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其发言行为,最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其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指路人,故老师也要时刻提升自己,加强自我学习。老师之间定期举行教学交流分享会,分享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老师也要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后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是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以课文为中心,贴近学生,不偏离教学内容主旨。作为老师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创新,方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鹏.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