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22:0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三年级科学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2、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植物油等;图片或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玻璃杯、;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各种形状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新课标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学习科学课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这就是科学。
二、否定法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教师要告诉学生:原来认识的事物要当做不认识的事物重新认识。例如,在生活中看到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树木、草等,这些只是孩子们平时随意看到的,如果这些被列入科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就要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它们的生命特点、生命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利用本土资源法
在三年级科学教科书上,有的内容和本地实际相比安排的过早。如果按教材讲只能是照本宣科。例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让学生种凤仙花,并观察凤仙花一生的变化过程,而凤仙花一般是春天播种,夏天开花,秋天死亡,它的生长期很长,让学生无休止地观察下去,不利于学生集中掌握知识,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观察法
人类的好多知识都是观察得到的,例如大家熟悉的《昆虫记》、《动物世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重在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前要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地点、观察目标、观察顺序、观察它的什么特点等。
五、写观察日记法
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教材要求学生养蚕,通过养蚕,让学生了解变态动物的生命周期,而蚕的生命周期大约要一个季度。学生只有写观察日记,记录下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才会了解蚕的一生。
六、探究法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它将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教材始终贯穿了一条隐线——“种植一株植物”。本单元的编排有两条线,一条明线是通过观察、解剖、测量、比较、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二条隐线是认真细致地种植、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坚持做连续的观察,体验收获的快乐,感觉到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可以围绕探究性活动学会观测、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主要由《植物和我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四课构成。
《固体和液体》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路”。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没有提及密度,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解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请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浅度。按照教科书的整体设计主动地安排,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是一个隐性化处理的单位,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来看,本单元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关心天气》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本单元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其次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最后、引导认识季节特征,即《气候与季节》。
《观察与测量》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便利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第二部分,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土壤与生命的有关内容可以适当推后,与第三或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换。因为春节后温度低,土壤中的生物还没有苏醒,这部分内容后移能观察得更全面。(1)
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5、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让学生根据所需内容进行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乐趣。
四、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五、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六、实验教学安排表
单元名称
课题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备注
土壤与生命
了解土壤
研究土壤成分
研究土壤种类
纸巾、土壤样本、烧杯、水、搅拌棒;
烧杯、塑料杯(底部穿孔)、放大镜、水
肥沃的土壤
做一个肥料袋
土壤、水果皮、菜叶、水、烧杯、铲子、蚯蚓等
植物的一生
果实和种子
观察种子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镊子、放大镜、浸泡过的种子;
透明的瓶子、纸巾、水、烧杯、待萌发的种子、塑料小匙等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四、教材分析
三下有七个单元,19个课题,教参安排为23课时上完,我的设计是29课时。
第一单元《猜猜猜》
(一)、单元类型: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
(二)、主要目标: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假设与事实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猜猜看》——要有根据地猜
《猜对了吗》——猜想需要验证
《猜猜猜》——猜想练习
第二单元《风啊,你吹吧》
(一)、单元类型: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二)、主要目标:假设性解释
(三)、教学内容:
《起风了》——初步了解风
《风的测量》——测量风
《可爱又可恨的风》——风的利弊
第三单元《神奇的指南针》
(一)、单元类型: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二)、主要目标: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三)、教学内容:
《神奇的小针》——玩小磁针,提出问题,猜想原因
《有趣的磁铁游戏》——验证猜想
《磁铁的妙用》——拓展
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
(一)、单元类型: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二)、主要目标:能够利用已有条件来验证猜想与假设。
(三)、教学内容:
《把盐藏起来》——溶解
《水落“盐”出》——水的三态变化
《沉与浮》——沉浮
第五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
(一)、单元类型: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二)、主要目标:能对事物或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进行猜想与假设。
(三)、教学内容:
《生活离不开电》——电的作用
《电灯亮了》——探究简单电路
《小心!有电》——安全用电
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
(一)、单元类型: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二)、主要目标: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
(三)、教学内容:
《白天与黑夜》——认识昼夜现象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现象的影响
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
(一)、单元类型:探究的探究单元
(二)、主要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假说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漂移的大陆》——案例分析
《我也能当科学家》——反思交流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 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
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四、教学目标及措施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在本学期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概念图和图表来记录和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五、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单元
水葫芦、金鱼藻、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
“动物”单元
四种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饲养箱(或广口瓶)、饲养盒、鱼缸、金鱼藻、放大镜、泡沫塑料、盘子、玻璃杯、菜叶、青瓜、西
红柿、面包片。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木条、金属条、塑料条尺、白纸、各种纸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砖块、陶瓷。
“水和空气”单元
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细木条、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洁精、滴管、吸管、量筒、纸带、胶水、打火机、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纸巾、橡皮泥、长木条、细线、皮球、托盘天平。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科学课始业教学 我们看到了什么
2 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 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5 寻访小动物
6 蜗牛
7 蚯蚓 蚂蚁
8 金鱼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9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那些材料硬
10 比较韧性 它们吸水吗
1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瓦和陶器、瓷器
12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3 水
14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5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较水的多少
16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17 空气有重量吗
18 学期复习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以及研究性学习思想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体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增进,养成良好的素养
二、教学措施:
1、 每名学生准备一个用于记录发现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观察到的现象的本子。让学生学会随时在研究过程中作好记录。
2、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发现问题,围绕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采用课堂研究与课外研究结合的方法,让课堂上没有研究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3、 因本期没有了实验室,在上实验课时,尽量让学生独立实验,减少小组
实验给以便于开展教学。能在户外活动的实验课,尽量在户外开展活动,以增加小组实验的机会。
4、 本学期将平时学生是否能与小组同学一同参与研究,能否在他人发言及时认真倾听、能否对一个问题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等这些表现纳入期末考察中,以促进学生平时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成绩及不足
教学背景: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在校园内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生物特征的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非生物)两类,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基本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地处乡下,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多,对有生命的物体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对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认识还比较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概念。我校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学生初涉科学探究,学习兴趣浓厚但又缺乏学习的方法。因此,探究方法的指导将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合理化的调整和补充。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给我们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将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场所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同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如:播放录像、自然风景音乐光碟、投影仪展示等,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研究时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溶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
教学难点:分辨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两大类。
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如:记录表格、笔、网兜、铁锹、昆虫盒,自然景色音乐光碟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图片。(播放课件)
(2)师提问:看到了什么?
(3)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亲身经历(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活动前准备:
(1)学生讨论: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些什么?
(2)提示、要求:(出示课件)
提示:在观察、扑捉的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不要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爱惜它们的生命。
要求:①在活动过程中,要使用镊子,不可用手触摸,不可用嘴尝试。可以通过听、看、闻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②观察过的动植物要把它们安全地"送回家"。
(3)学生分组寻找、观察。
(4)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突破重点。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评价:观察和记录是进行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通过实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记录,为下一部分的教学做铺垫。)
3.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同学们在校园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同学用文字、图画、列表等各种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设计意图] 展示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评价:倾听是一种触动,倾听伴随科学探究的始终,让学生细心地听,才能找到与自己的不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引发争论。学会倾听是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一良好习惯。)
4.辨析明理、拓展深化
(1)出示一个发条玩具,让其运动起来。提问:它有生命吗?为什么?
(2)课件小游戏:"找一找,填一填"(填写序号)
有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图片:a 房子、b机器人、c花瓶、d云朵、e沙子、f水杯、g蔬菜、h鲜花、i小男孩、j乳酸菌。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
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 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得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头
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
胸
有三对足
腹
课后反思: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他们自己无事可做。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那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的目的,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次强调,听与说同样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值得老师表扬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说:“请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怎么样?”或者“谁还有补充的吗?”“谁还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学生明确目标,倾听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我们都知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课堂才最有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展现科学课堂,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看视频、听音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将科学问题用科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种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标本,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听,优化课堂教学,使“说”更具感染力,使“听”更具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三、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被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大加赞扬,让其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在评价过程中,要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o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样师范,构建倾听平台
学会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能力训练:
1.教师应给孩子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能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学会倾听应做到哪几个方面: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上课,还是听同学们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听完别人的话,不随便插嘴,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听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学生说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专心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老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等会像胶卷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课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学生:“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学的发言。即使这个学生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