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23:1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学习有助于生活.传统的地理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际生活的融合,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却不清楚地理现象的实际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缺乏学习和教学激情,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丧失学习的本质意义.脱离实际的教学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对社会为前提,以社会生活为标准,进行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潮流所趋,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更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习价值.另外,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提升.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强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意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主动转换学习思维,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学以致用,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并领悟大自然,通过一些野外的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等,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某些教学模型的设计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全面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最后,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地理知识的教学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比较充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引进生活素材,培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归生活,真正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从生活中进行素材引进,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贯穿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彻.例如讲解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时,学生对“锋面气旋”这一理论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现象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漩涡现象的旋转方向,例如浴缸、马桶等,回到课堂中,教师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作用现象,逐步将学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现象的气流运动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实际生活经验是理论知识的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解有关世界的气候时,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气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天气预报开始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天气状态,逐渐引入教学内容.
2.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促进多向交流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实际的社会事件实现课堂导入,保证情景的创设有贴近感,学生会自觉地将个人状态与社会状态进行联系,加强认识和了解.例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天气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最近几年的气象状态进行实际的分析,如干旱、沙尘暴、洪涝、台风等.2014年,“威马逊”台风引发华南南部地区的狂风暴雨,海南台风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河南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万亩玉米绝收;广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高温少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充实.
二、地理教学着地的实践案例
(一)热点知识导入教学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一般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比如说导入经常被省略。就不同的年级而言,高一的教学相对有趣,而且自然地理可以利用的案例比较多,但是像高三以复习为主的课堂导入环节就变的非常罕见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即使课堂中有导入环节,但是不是陈年老调或是无效导入,这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果受限。如果我们课堂中的导入是近期的热点知识可能对本节课甚至学生整个地理学习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设计到人口问题时,我们能以有趣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PPT展示一下图文资料,1985,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到环境问题专题复习时,可以展示一段新闻: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说:“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环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引发学生思考总理发表此言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原因,解决环境问题的困难之处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就通过一个导入环节把环境问题知识串连,有利于知识建构。
(二)生活化故事剖析叙述类知识点地理学习中叙述类知识点比较多,一类是自然地理,往往是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快速地知道原理只能通过尽可能简短的叙述或配以一些图片,要么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学也能解决,要么知识太难,教师唱独角戏。另一类就是人文地理,无法像自然地理那么条理清晰,而只能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解释,而典型的案例对学生来说不一定“典型”。
案例1(自然地理中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相对比较简单的一节内容,一般来说,我们常规的做法之一是作图法,教师利用自己的基本功,采用手绘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那么学生在教师的作图过程中接受知识,学生是一个观察者,知识容易忘记;另外一种常规的做法就是动画展示,这种方式使水循环能动态演示,使学生能够看到水体的运动,体会水体间的联系,同样学生也是以观察者在课堂中接受知识。这两种方式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知识的体会。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看看图片就能理解,而教师大都还是照本宣科,把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过一遍,最后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教学,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教师展示材料:假设我们就是这么个小水滴,我们也来跟着材料来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面嬉戏。在阳光的照耀下,不知不觉地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哇!新的旅行开始了,我跨过大海,又越过高山,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看:它们来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啊,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的身子也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有的飘进了江河湖泊,有的却钻进了森林草丛,有的钻进了泥土地下……终于我们又汇聚到了一起,欢快地奔流,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用箭头的方式画出并能演说小水滴的整个旅行路线。教学感悟: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整个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学习,同时通过学习学生也形成质疑精神,对知识的产生的原理进行剖析。
案例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高中必修三中的一节比较难又比较重要的知识,难是因为这些知识相对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重要是因为这节知识影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比如,与必修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相关,而且影响产业转移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珠江三角洲的这些变化不熟悉而且难以记忆,那么我们教学中可以转换一下方式:王强老家在安徽地区。1984年初王强一家南下到某地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强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土地被大部分占掉,许多农田看准了市场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王强的孩子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加工厂工作。1992年当地开办了几家集成电路厂,王强的孩子经过培训后,进了一家集成电路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王强家的三间平房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被拆迁。现在,王强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4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活动设计:1.该地区生产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2.王强一家发生了什么变化3.这些变化有关系吗?教学感想:学生通过“看电视剧”方式看到了王强一家的变化,从而也去思考他们变化的原因,感同身受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体会工业化带来的变化。
(三)地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地理的教学很多时候需要一些地理实验来讲解更加具有说服力,比如,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热力环流,洋流等。那么洋流成因就可以通过一个简单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在实物投影仪下放下一盆水,放进一个玩具鸭。设问环节:1.鸭子怎么才能动?2.鸭子怎么才能改变方向?教学感想: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且清楚地理解了洋流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中学地理 创新 地图 趣味教学
一、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1.重视地理位置的阅读
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是最基本的读图内容和读图要求。但读图时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从地图中读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从地图中还可以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读经纬度位置时,一定要读出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同样,要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我国南极考察长城站位于城市N的东南方向,而不是西北方向。
2.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
学地理不光是记忆,还要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地理事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各种地图放在一起读,“叠加”起来读,能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理解其成因。例如,读“中国政区”图,可以知道我国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分布;读“中国地形”图可以知道我国有哪些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及其分布。要是把“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阅读,就可以把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分布落实到更具体的层次。如秦岭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南部;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地形属于黄土高原;江苏省大部分为平原地形;浙江省大部分为丘陵地形,等等。这样,当分析我国某个地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就有了基础。把“中国政区”图和“中国降水量”图叠加起来阅读,你会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但是局部地区有例外,福建省西部降水量要比东南部沿海地区多,新疆南部是我国降水量特别少的地区。什么原因呢?你再叠加一幅“中国地形”图,可以知道福建省西部多雨地区正好是武夷山脉,而新疆南部少雨区为高山环绕的塔里木盆地,地形状况是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原因之一。
3.在读图中注意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注意通过读图发现问题
各种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也有体现,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并标出了度数,画出了海岸线,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果图中再有农作物的内容,读图时读出这些内容,能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学《黄土高原》这课时,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对照政区图,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养成用图的习惯
地理课本中有地图,另外,还有地理图册。在学习地理时要经常用图,养成用图的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那是最为宝贵的。
二、趣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
1.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另外,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2.趣味授课
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在思考、启迪。
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照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封面配以卫星照片图;一些形象幽默的漫画,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旧教材八股式的结构体系和呆板的文字,于教于学都不利。上课念课文、作业抄课文、考试背课文的现象时有所见,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教材更新后,必然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使用新教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兴趣。旧教材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义务教材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内容上加以选择,讲求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注意到趣味性。例如,小明和小强关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还是天上”的争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漫画“苦难母亲”等等,生动有趣。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注意收集地理趣闻、图画、小故事等资料,适时适当渗透于课堂教学,以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给学习方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地图的运用和简易图表的绘制,培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二是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以及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地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三是参加课外活动,注意从课外读物、影视、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拓宽知识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3-01
根据学校安排,我从初中地理教学转向高中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现困难重重,而困难的核心来源于初中时的地理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脱节。那么,初中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地理素养呢?
一、较好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拓展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不能脱离学习活动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在地理教学中逐步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时代是最具好奇心的时代。地理学科伴随着人类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这些无不时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九星连珠、我国冬季的南方冰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中适当穿插奇异事物和现象,逐步与地理知识、方法联系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我校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哪怕是为大家讲清楚一点教学内容,都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取得的成绩更激励着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3.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促进兴趣的迁移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地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良好地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往往能感染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的学习上来。
二、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照片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它们寓知识性、科学性、 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构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图象系统。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地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
地理学科涉及到大洲和大洋名称、国家名称、城市名称、山脉和河流名称等大量地名,很多学生难以记忆,这就要创设地理学习环境。如:在教室里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让学生在有意与无意间看到地图,逐渐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生的读图意识,能够使学生无意中掌握许多地理知识。
2.掌握读图步骤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二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3.掌握读图的方法
读图的方法很多,例如按顺序读图法、比较分析法、想象法等。
顺序读图法:这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方法。凡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亚欧地形图》,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寻找出图中有关的地理事象,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等,再思考、挖掘其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白亚洲河流成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的缘由。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其试图通过事物异同点的比较,区别事物,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的了解认识,从而把握各个事物。如:学习《青藏地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特点。当学生初步得出气温低的特点后,引导其比较成都与拉萨的冬夏气温。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这一规律,学生会很快得出青藏高原“高寒”的特点。
想象法:恰当地利用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让学生辨认各省区的轮廓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山东省像是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像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像孔雀,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海南省像菠萝等。
4.通过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他们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顺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可布置学生绘画各区域轮廓图,或根据各区域空白地图来填写地理事物。若能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必将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强化读图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分析、推理能力
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装入头脑当中,面对没有见过的考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发挥想象、合理推理,是应对陌生考试内容的有效办法。
四、用地理的语言作答
答题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答题时要进行构思,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且一定要用地理专业术语。
回答好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各类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⑴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主要基于对于地球表层人文、自然要素及二者关联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地理学科属于传统学科的一种,其教学围绕培养基本地理素养而展开,因此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特色和应有效能的发挥。笔者基于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对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供思路。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程门类较多,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便忽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数、外等课程课时延长,占据地理应有课时。部分初中一周地理排课很少,学生甚至在整个学期都很难系统完善地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地理教师往往身兼数班,精力与能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甚至不能在学期过后正确叫出授课教师名字。通常,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与教师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状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于地理课程的喜爱,妨碍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2.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课程上,认为只要纳入到升学考试计分的课程才是重点。然而,学校、家长在片面认识地理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初中阶段为地理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放弃地理学习。长此以往,“不学地理”“不愿学地理”的氛围便广泛蔓延。
3.专业地理教师缺乏
当前,鉴于很多初中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便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地理教师年纪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很多地理教师甚至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不符合地理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按照书本详述而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学特色,学生便陷于无趣、枯燥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另外,很多地理教师不能有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多层次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悟性和能力较强,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学内容难度却较大,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4.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在初中学校未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形成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校方便相对应地缩减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占有时间,并在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设备器材的添置方面进行控制。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在课时紧缩的状况下,缺乏足够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全是纸上谈兵。缺乏学校资金支持、家长观念支持及学生学习行动的支持,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开展。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的特殊时期,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其今后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趣引思、知趣相容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过去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0页”转变为“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怎样的吗”,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或通过进行减短、生动的故事讲解引人入胜,摆脱旧式、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大大提升,学生也能够跟随求知心走进地理世界。
2.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模式,更多地以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向知识交流、师生互相学习为主。如今,地理教学应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可以以喜闻乐见的地理环境新闻、小组讨论等模式生动开展。
3.科学利用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对于地图的使用便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广泛地理信息的最好载体,地图在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抛弃以往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科学阅读地图,凭借对地图庞杂内容的详读、分析、演绎与归纳等,将课本众多的知识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电子地图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地理信息,实属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4.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教师若想教授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拥有“一桶水”的能力和储备,才能进行良好知识形象的树立和教学引导、启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反馈信息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和相关知识的补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开阔眼界,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互通交流。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成效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以学生中考成绩为唯一指标。不少学校和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学上往往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地理德育思想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严重缺失了德育。主要表现: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德育,只注重智力教育,使地理课和德育课的严重脱节,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形成了地理教学与德育无关的思想。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这种没有德育思想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每当地理教师在介绍国外文化和价值观念时,往往会使学生一味盲从,不加以鉴别地吸收和模仿。因此像“情人节”和“圣诞节”等外国的节日在当今的校园内被学生热捧,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等被学生们遗忘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其次表现在地理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德育。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教师对课本素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挖掘和深化,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能够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变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德育思想是塑造完美个体的模具
德育思想塑造的结果将会终生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德育思想的价值首先体现了社会价值,它使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及认同特定的社会轨制,以及能够依照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去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伦理道德,从而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固。其二,德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源于个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生的幸福除了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更包括了精神上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以及对于高品德、高素质的追求。获得精神满足以及幸福感,能够使得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以及身体健康,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三、充分挖掘地理的德育思想
地理教学内容里含有丰富的育人哲理和德育思想,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不仅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一个言谈举止优雅、待人接物热忱、刚正不阿以及思想健康、意志坚强、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是深受人们喜爱和敬重的。只有真正领会了德育思想的学生才能成为学校合格的产品,才能真正地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德育思想,发挥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完成素质教育。
1.地理教学是学生净化思想和陶冶情操的过程
地理学科是信息和思想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思想精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内容,时实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地理老师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展示出祖国大好河山时,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崇高理想。而在学生学习地理环境问题时,教师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造福于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同时高举“德育思想”的大旗,时刻不忘对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教育,并在对待外国文化时能做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地理知识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实用性。
2.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地理教材中包含着题材各异的学习素材,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图文,有令人身临其境的自然美,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美,也有令人如沐春风的道德美等,给予我们的是美的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有美的感知和享受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以及准确地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这将成为学生的精神层面当中里最有价值的一笔财富。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是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无私奉献的人;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美的心灵去领略大自然的丰采,用美的姿态去对待生活,用美的语言来歌颂和赞美时代。
3.地理教学是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加深学习印象。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上述六个教学目标能够轻松地完成。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们会主动获取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够顺利培养。书本上机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变得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在增强学生的感知、加强学生的记忆、增进学生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帮助,使学生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媒体功不可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目的强的视频动画,或者自己制作课件,不能偏离学习轨道,喧宾夺主。要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充分节约上课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地理教学要重视德育工作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神圣情感。所以说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里面,虽然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感染力,没有有声有色的形象,一般而言难以造成一个非常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学生的爱国热情往往得不到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唤起他们的激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大量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课堂上提问的时候,让到过名胜古迹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的旅游经历。祖国的壮丽山河、优美风光比比皆是,吸引了国外众多的客人。我们的国家很多资源居世界第一,这是我们的骄傲。地理教师还要多带领学生们进行室外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观赏室外的美丽风光,指点江山,展望未来,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
三、丰富学校图书馆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形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教学设计这一学科被引进我国。近年来,该领域不少人士指出应进行基于本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这无疑是有识之见。但是任何创新都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创新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及其相对于创新活动目标的价值;创新需要批判性的继承,需要对所需突破的领域的全面了解、把握与反思。而地理教学设计却与理论的发展有着鸿沟,所以有必要联系教学设计的发展,对教学设计在地理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作出分析。
二、教学设计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地理教学设计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转换为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与以经验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地理教案相比,地理教学设计更能体现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策略制定的开放性;教学媒体选择的科学性。研究和推广地理教学设计,对于克服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课标地理教学设计的方法分析
1.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视觉、听觉和动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①充分发挥地图的直观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教学内容图象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①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利用电教手段制作地球上季风的季节移动的动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③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象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鱼儿变瘦了”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②继续发挥地理“三板”教学艺术。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板图、板画,有图有画,图文并茂的教学,能使地理课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地理板书要布局合理、形式多样、规范端正、精炼醒目、美观完善。板图板画要做到简易而又科学,准确而又鲜明,立体而富动感。充分运用地理“三板”教学艺术,能把抽象的规律变为形象的图画,把高深的理论变为浅显易懂的现实,使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造型、生动的语言浑然一体,传递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三板”教学艺术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的质量。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完美结合。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而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所以我们说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完美结合,因教学内容而宜,体现地理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2.地理教学设计应关注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①地理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教材内容在多处已经明显的体现出与其它知识的关联性。如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化学性质的联系;天体的相互绕转与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联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数学三角函数的联系等等。
②设计学科间知识联系。设计多学科知识联系要针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辅助教学。这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横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设计讲解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历史知识。在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中,关于哥伦布的远航只是简略一提。作为历史课,当然不必讲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是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而第二次则先顺着加那利寒流南航,再顺着北赤道暖流西航,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快得多。但是,在地理课讲洋流时就可以专讲这一点。这样设计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盎然,茅塞顿开,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扫除对地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其他学科中某些疑难问题“恍然大悟”,体验到地理学习确有所得。但设计时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切不可华而不实,无说服力,还要注意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既不可设计其他学科知识比重太大,冲淡地理教学,又不可轻描淡写,不解决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二、三)[J].中国电化教育
[2]黄远志.建构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德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发突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反过来对人类自身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充分的地理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应该如何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德育现状,制订相应的德育计划,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德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自然地理部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国情知识,我国的山区面积广阔但是有多种自然灾害相伴;资源富足但是人口总量大,资源压力大;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自然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都是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既要树立祖国自豪感,同时更要具备忧患意识,在危机感的基础上树立责任感,积极思考如何让国家环境更加美好,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指导社会个体行为的行为指导,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谐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资源得到合理的节约利用,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国民安居乐业。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地理教学来实现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