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晚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0 07:4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宝宝说话晚的原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宝宝带着第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后,妈妈们总是在期盼着宝宝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第一次笑、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爬、第一次走、说的第一句话……这些对于宝宝有特殊意义的第一次,会给妈妈带来无限的欣喜和骄傲。然而,当自己宝宝的第一次比其他同年龄的宝宝晚时,妈妈们也会不可避免地担忧起来。

追寻宝宝的发育进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宝宝来说,每个第一次的出现都是自然而然的,但每个宝宝也都有他独特的发育进程,或早或晚,比如,有些宝宝是走路早而说话晚;有些宝宝正相反,说话早而走路晚。不过,即使有差异,宝宝第一次的出现也是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的,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相对早一些或晚一些都正常,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要注意宝宝的发育进程是否出现了问题。

如果妈妈能细心地观察和记录宝宝的第一次,不难发现宝宝的第一次实际上有着独特的规律性。

运动发育:从上到下,从粗到精

宝宝的运动发育遵循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粗到细的顺序。宝宝都是先学会抬头,接着会坐和爬,然后才能站和走,也就是从上到下地发育;从手脚乱动发展到能有目的地伸出手或脚,也就是先能控制手臂和大腿,然后才能控制手和脚;从用全掌一把抓起玩具到准确地用拇指和食指拾起细小的糖豆等,从粗到细;还有,宝宝都是先学会上楼梯后,然后才学会下楼梯。

语言发育:从哭到笑,从听到说

宝宝的语言发育也有着独特的规律。从新生宝宝的大声啼哭,到学会用微笑、笑声与别人交流;从无意地咿呀发音,到逐渐理解语言的意义,听懂别人的指令,然后叫出第一声妈妈,说出有意义的单词;随后,随着词汇的积累,宝宝慢慢地学会说简单句,越来越完整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外,宝宝的视觉、听力,以及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发育也都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运动发育

第一次的时间范围

宝宝的运动发育分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大类。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制定了0~2岁婴幼儿体格生长标准的同时,也调查了婴幼儿六大重要的大运动发育指标,分别是宝宝学会独坐、扶站、爬、扶走、独站、独走的年龄。而精细运动主要是指宝宝手指精细运动的发育过程,如能用手抓大玩具,用拇食指捡起小东西,会用勺子,会叠积木,会翻书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宝宝大运动发育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分别为:

这六项大运动发育指标对于判断宝宝运动发育的进程非常重要。妈妈可以对比一下,评估自己宝宝的发育进程。如果在以上应该学会独坐、扶站、爬、扶走、独站、独走的年龄还不会时,要多创造宝宝练习的机会,特别是当宝宝在相应的年龄跨度后仍然迟迟不会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带宝宝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宝宝精细运动的发育不如大运动发育那么引人注意,但这些精细运动的发育也是按一定的发育规律逐渐出现的。一般来说,宝宝精细运动的发育进程如下:

是什么在影响宝宝运动发育的早与晚

除脑瘫等疾病和脑外伤等的影响之外,肥胖、季节、遗传甚至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宝宝大运动和精细发育的进程。

胖宝宝比瘦宝宝晚

相对于瘦宝宝来说,胖宝宝常常显得动作笨拙,学站、学走都会晚一些。

体弱宝宝比皮实宝宝晚

经常感冒、发烧、腹泻等体质虚弱的宝宝,其运动发育进程也相对延迟。

穿衣服多时比穿衣服少时学会的时间晚

夏天宝宝衣物单薄,活动自如,翻身、爬行都很容易;而到了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衣后,学翻身、学爬就不那么容易了。

过于精细的照顾会推迟宝宝运动发育进程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会抓坏皮肤,总是给宝宝戴上小手套;或者担心不卫生等原因,不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这都可能会妨碍宝宝精细运动的发育。

地区习惯不同,宝宝的运动发育进程也不同

不同的地区,带宝宝的习惯不同,宝宝的运动发育进程也会出现早或晚。比如有些地区喜欢将宝宝背在背篼里,这些宝宝学会坐的时间就会相对延迟。

迟迟不会坐、不会走怎么办?

宝宝出生后,妈妈就可以经常给宝宝做全身按摩、练习被动操等,以促进宝宝的运动发育。同时还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运动发育进程,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比如,宝宝一个月左右时,就可以将他翻过来,将他的小手放在前面趴着,帮助宝宝学习抬头,锻炼颈部肌肉。宝宝6个月左右时,可以让宝宝趴着,在前面放一个宝宝喜爱的玩具逗引,同时推动宝宝的小脚,让他尝试爬行。在宝宝坐稳后就可以试着让他扶着沙发站等等。

当宝宝坐、站、走等确实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的宝宝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更全面的专业评估,并进行其他各项检查,从而对宝宝的发育进程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同时了解造成宝宝运动发育落后的真正原因。对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的宝宝,可以在专业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根据宝宝的发育状况给予相应的训练,促进宝宝的运动发育。

语言发育

第一次的时间范围

相对于运动发育来说,宝宝语言发育的早晚相差更大,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是什么在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

性别差异 宝宝的语言发育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相对来说,女宝宝的语言发育确实要比男宝宝早。女宝宝在19个月大时就已经积累了50个左右的单词,而男宝宝要到22个月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

语言环境 家庭语言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生长在双语家庭中的孩子,如父母一方讲英文,另一方讲中文,孩子可能因为早期接触两种语言,长大后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却因为困惑于这样一种混合的语言环境而迟迟不开口。

宝宝为什么迟迟不会说话

用他最熟悉的语言和他进行交流

宝宝的语言发育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即使家庭中的日常使用语言并不是英文和中文这样截然不同的语言,而是一些比较类似的地方方言,部分宝宝也会因难以适应而迟迟不说话。因此,当感觉宝宝说话比较迟时,全家人首先应该统一与宝宝交流的语言,采用他最熟悉的语言和他进行交流。

电视不能教宝宝说话

语言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能把孩子扔在电视机、DVD前,希望通过电视、电台播音员的标准语言来帮助孩子学说话。孩子的语言发育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互动,理解词汇的意义,掌握语音的不同,然后才能运用所掌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查查他的听力有没有问题

篇(2)

在生命最初的3年,宝宝的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你和他的交流,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有研究表明,对于比较健谈的家庭来说,要比那些不怎么健谈的家庭,在宝宝最初的3年里,多说大约3000万个词,同样的研究也表明,说更多的话,对宝宝的大脑形成更多的刺激,而学习阅读和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大量词汇量的,所以,这些说话多、尤其是和阅读结合在了一起的行为,给宝宝构建了精彩的词汇库,这对他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原来,和宝宝说话,不仅提升他的语言能力,还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和宝宝说话的技巧

你可能是腼腆的、不爱说话的,面对宝宝的时候,也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你本身很健谈,和亲戚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可唯独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沉默不语。接下来这些说话的技巧,让你顿时变成话唠妈!

1、做什么说什么!

上面我们提到了,婴儿也是可以理解我们说话的,所以,宝宝饿了哭泣的时候,你可以说“宝宝是不是饿了呀?妈妈来给宝宝喂奶”;当你做饭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先切生菜、西红柿,最后是脆脆的胡萝卜”;如果抱他到外面玩儿,也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指给他,并告诉他名称。比如看到了汽车,小鸟,你可以说“我看到一辆汽车,一群小鸟”,“汽车嘀嘀嘀”“小鸟叽叽叽”。总之,不管你做什么,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诉宝宝,让他接触更多的词汇。有人说当了妈之后,就变的唠唠叨叨,呵呵,为了宝贝的语言发育,不唠叨可不行。

2、指着说!

由于小宝宝的视野有限,我们只是把看到的东西告诉他,他可能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配合手指,手指指着我们说的物体,便于宝宝理解。比如,看到汽车,手要指着汽车,或者用宝宝的手指,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说的物体上,然后说出名称,这样效果远比单说,不配合手指要好的多。

3、说“妈妈语”,不要“宝宝语”!

现在不提倡使用“宝宝语”,比如说吃饭饭、穿鞋鞋等,而是提倡采用正常的词语和句子--吃饭、穿鞋子,今天我们说的“妈妈语”,则是采用缓慢的长音、高音来说话,句子要简单,并配上夸张的表情,比如说吃饭,可以放慢我们说话的速度“chi--fan”,并把嘴巴张大,作出夸张的面部表情,这样来帮助宝宝理解语言并学会说话。

4、对宝宝说的话进行扩展。

有时候宝宝会说出简单词语,妈妈可以将其扩展为句子,比如,宝宝看到汽车时会说“汽车”,妈妈可以回答“你说的对,这是一辆红色的汽车”。通过对宝宝短语的不断扩展,能够不断丰富他的词汇量,待到下次的时候,可能做出更加详细的描述。还可以通过重复加上扩展的方式进行,比如孩子说“很美的花”,你说“是啊,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鲜艳的红色,它闻起来也不错,你想不想闻一闻?”

5、采用选择式的提问。

随着宝宝长大,你会询问宝宝一些问题,不要采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是采用选择式的提问,比如“你想喝一杯牛奶还是水?”当他回答的时候,你还可以告诉他“谢谢你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会给你拿一杯牛奶”,以此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6、等待回答。

当宝宝达到1岁的时候,可能依然使用手势,手势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你可以通过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让宝宝理解之间的关系,比如当孩子指着苹果的时候,我们理解他的意思,知道他想吃苹果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回应他“你想要什么?”然后等一会儿,给孩子一个反应的时间,有时候他会回答“苹果”,有时候不回答,那么,说“你想要什么?苹果吗?好的,我们来吃苹果。”这样的行为,可以鼓励孩子来参与对话。另外,当有人向宝宝问话的时候,你也要等待他自己来回答,不要代替他说,给他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

7、给宝宝读书。

任何时候开始给宝宝读书都不会太早。阅读能够带给他更多的词汇量,可以从最简单的纸板书、卡片书开始,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渐增加故事的长度。那种能够反复阅读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都对语言学习有帮助。带宝宝到附近的图书馆或者书店,有利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他对于书中的某个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由此多说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男孩子比较喜欢车,那么就可以说更过关于车的事情,并重复的唠叨的说给他听,并鼓励他模仿你说的。

篇(3)

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老人帮忙带孩子,家里的语言环境也因此会变得很复杂,爸爸妈妈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说家乡话,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会给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带来一些困惑,他需要更多点时间来积累和转化这些语言。

不用说话也可以

和宝宝相处的时间越长,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默契度也会越高。宝宝的一个小眼神,或一抬手,一挑眉,妈妈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宝宝想要做什么。这种“默契”会让宝宝觉得不说话也没关系,当然就不用很辛苦地学说话了。

积累期

每个宝宝说话有早有晚,在他真正开口说话前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语言积累期,而这个积累期的长短也各有不同。在他真正开口说话前,其实一直在用耳朵听,一直在储存词汇呢!

太在意发音

有些爸爸妈妈在宝宝初学说话时就很注重发音,一遍一遍地纠正宝宝说的不清楚、不标准的发音,这会让宝宝感到说话有压力,自然就更不愿意开口尝试了。

大方开口小贴士

耐心等待

如果宝宝对周围人说话的意思都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反应,那不妨就再多给他些时间吧。等待的时候多为他读故事书,和他对话,问他意见,他会从先说2个字开始,慢慢说成4个字,然后逐渐会说出完整的句子了。

学做“懒”妈妈

妈妈为宝宝传递他要的东西或响应他的要求时,不要那么刻不容缓,稍稍放慢些节奏等他再要求一下。这时,宝宝会咬字不清地边描述,边比画着自己想要拿到的东西,大人回应的时候,一边递过去,一边还可以问:“是这个吗?”“能再说一下吗?妈妈不是很清楚。”当宝宝有更多机会开口锻炼,并发现说话很有用时,他就会在更多情况去尝试语言表达了。

篇(4)

宝宝智力落后的表现

宝生下来还是一个崭新的小生命。这个小生命的智力发育情况到底怎么样,需要父母认真观察才能看出来。很多宝宝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出现了智力发育落后的情况。其实宝宝智力发育落后是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看出来的。那么宝宝智力落后的表现有哪些呢?

不会笑或很晚才会笑

正常孩子2个月左右就会笑,4个月时能放声大笑。假如不会笑或很晚才会笑则是智力 低下的一种信号。

眼睛功能发育不全

一般来说1个月的婴儿就会用眼睛注意周围环境,再大一点就会转动眼球,跟踪他有兴趣的事物。但是智力低下的婴儿则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常常表现为无动于衷。

对声音反应差

婴儿对周围的声响常常特别敏感,会害怕很大的噪音或者打雷之类的巨响。如果他对声音没有什么反应,即便是听到不普通的声音也显得特别“老实”,则常常是智力障碍的征兆。

平时哭声少

宝宝都会经常哭,饿的时候哭,尿湿的时候也哭。如果孩子哭得很少,遇到什么事情只会尖叫,或者对外界刺激显得很淡漠,往往是智商比较低的表现。

喂养困难

咀嚼晚,吃固体食物不易咽下并且常常出现呕吐也是智障的征兆。1岁以内小儿流涎可以说是正常现象,但1周岁后还淌口水便要想到智力障碍的可能。

动作笨拙

出生3~5个月的婴儿特别喜欢玩自己的手,但到6个月后仍不会玩手或到2~3岁还喜欢将玩具往嘴里放就不正常了。与同龄正常婴儿相比,智力低下的孩子动作笨拙,等到学会走路后两脚还是相互乱踢,平时无目的的活动较多。

本文详细介绍了宝宝智力发育落后的几种表现。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宝宝出现了本文所讲的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宝宝就可能存在着智力发育落后的问题,你最好是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宝宝的智力发育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宝宝更好的发育。

教你识别宝宝智力落后的7个信号

1.很迟才会笑或不会笑

一般婴儿2个月会笑,4个月会大笑。如果发现婴儿3个月仍不会笑,6个月还很少笑,1周岁还不会大笑或很少笑,就应注意,这往往是智力低下的早期信号。

2.喂养宝宝比较困难

智力障碍的宝宝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是吃奶困难,不会吸吮,特别容易吐奶,这样就表示神经系统有损伤,日后智力会受影响。到宝宝半岁时添加辅食以后,咀嚼晚喂养困难,吃固体食物不易咽下并且致使呕吐。

3.竖头不起转头困难

有些宝宝满百天的时候竖头不起或转头困难,单眼或双眼持续向里或向外。

4.哭声异常或不会哭

正常婴儿生下来就会哭。如果婴儿不会哭或很少哭,哭声无力或只是尖叫。平时受到刺激也不易哭,似乎特别乖。其实也可能是智力发展、大脑机能有问题,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需要经过检查确认。

5.睡眠过多且不易唤醒

一般说来,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一昼夜内所需的睡眠时间大约为18-20小时。每天肯能大约只有3-4小时处于清醒状态。当到了2-3个月大的时候,每天需要睡16-18小时;5-9个月宝宝宝仍然需要睡15-16小时;满周岁的时候大概需睡14-15小时。

6.说话较晚

有的宝宝语言发育落比较落后,到10个月时不能咿呀学语,发音也不清晰。这个时候,要多学习一些教宝宝开口说话的小技巧,多锻炼宝宝学说话,如果经过锻炼,到了两三岁左右宝宝仍然迟迟不会说话,要及时做必要的检查。

什么是阻碍宝宝智力发育的背后推手

7.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

有的宝宝在6个月以后,依然持续有注视手和玩手的动作。他们的精神只集中于一种事物,表现得很呆,对外界的事物不感兴趣,就只知道自己玩手,这是不正常的。

影响宝宝智力发育的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主要可以分为染色体异常和代谢性缺陷两大分类。另外,近亲结婚也可以引起子代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愚型,猫叫综合征,克兰法勒综合征,杜纳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械糖尿征等。

2、母乳问题

比如药物、患风疹、情绪压抑、内分泌异常、酗酒与抽烟、辐射等都对母乳有影响。

3.与生产相关的因素

篇(5)

【案例】 一岁多的小石头不会叫妈妈

小石头已经一岁两个月了,连妈妈都不会叫,平时只是“啊啊”地嘟囔,家人也听不懂他说什么。虽然爸爸妈妈、奶奶姥姥时常教他说话,但他就是不会说。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说短语了,爸妈很是恐慌。为此,还专门带他去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可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有病乱投医,心急的小石头妈妈带他去请教一位幼教专家,这才发现问题,小石头开口说话晚的原因令他们吃惊。原来,小石头从小由奶奶和姥姥轮流照顾。奶奶照顾一两个月回老家了,再由姥姥来照顾一段时间。奶奶是山东人,平时总是说山东话;姥姥是四川人,习惯说四川话;小石头的爸爸妈妈对小石头说普通话;爸爸跟奶奶对话用山东方言;妈妈跟姥姥对话用四川方言。而小石头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期,也是敏感期,如此混乱的家庭语言环境,增加了他对语言的理解困难,一会儿听到这种话,一会儿听到那种话,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导致小石头听迷糊了,所以就出现了迟迟不会开口说话的情况。

【分析】 学语初期,幼儿需要纯粹、单一的语言环境

幼儿开口说话之前的几个月,是语言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幼儿不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以听的方式学。这是一段隐性的语言积累期,是慢慢感知语言、理解语义,将事与语言对号入座的艰难过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混杂的家庭环境,势必增加他理解语言的困难。现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而很多老人习惯说老家的方言,无形中阻碍了孩子学语言。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语言混乱的环境,为孩子创造简单、纯粹的语境。

【经验】 尽量跟孩子说普通话

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尽量做出让步和改变,起码在孩子面前,最好用普通话交流,特别是跟孩子对话时,更要用普通话。哪怕老一辈的普通话说得蹩脚一些,但只要放慢语速,你会发现,方言还是很容易被纠正的。毕竟对大人而言,转变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相比初学语言的宝宝来说更容易些。而正牙牙学语的宝宝,尤其需要相对正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等他过了语言形成的敏感期,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之后,你再用方言与他交流,就对宝宝影响不大了。所以说,语言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原因二: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勤动手懒动口”的坏习惯

【案例】 孩子动手不动口

甜甜出生后,妈妈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一天24小时陪护甜甜。可以说,甜甜从小的一举一动,哼唧一声,妈妈就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用甜甜爸爸的话说:“甜甜一伸手,妈妈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这一点都不假。比如,甜甜指着苹果“啊”一声,妈妈不等她说出要吃苹果,就替她说了:“甜甜想吃苹果是吗?妈妈给你拿。”甜甜用手指指门,妈妈就说:“噢,你想出去玩是吗?”……就这样,本该甜甜练习说话的机会,全被妈妈抢去了。结果,妈妈把话都抢答完了,甜甜也就习惯了,有事动动手指头就行,不用开口说了,反正妈妈都明白,立马就帮她解决了。

【分析】 妈妈剥夺了甜甜学说话的机会

孩子学说话,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越说越好。长时间不开口练习,自然就口拙了。而甜甜只要一伸手,妈妈就看懂了,帮她解决了问题,甜甜也就丧失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时间长了,养成了惰性思维,遇到事情小手一指就行了,何必再费口舌呢?

【经验】 家长不要太眼疾手快,有时要装糊涂

明明知道孩子伸手指的是什么,读懂了他的手语或者动作的意思,但也要假装不明白,逼着孩子自己说出来想要干什么。这样,不但孩子能更好地将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家长该糊涂的时候要糊涂,该偷懒的时候要偷懒,不能替孩子说,而是鼓励他自己说出来,你再满足他的要求。

原因三:家长“废话”太少,幼儿的语言刺激不够

【案例】 没人理的孩子

豆豆平时由爷爷带,爷爷是个木讷的人,很少跟豆豆说话。他想反正豆豆还小,听不懂,也不会说。每天爷爷最常做的事,就是把豆豆往手推车里一放,推着豆豆到小区广场看几个老人下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豆豆自己坐车里要么啃玩具,要么吃橡胶奶嘴。而爸爸妈妈上班忙,早出晚归,难得跟豆豆说话相处。豆豆到了会说话的年龄,会说的词很有限,只会简单地叫爸爸、妈妈。平时别人逗他说话,他也常常金口难开。

【分析】 孩子不会说话,也要跟他说

很多家长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以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过多跟孩子说话。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学说话的。孩子从三五个月开始,就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一些话,比如你经常叫他的名字,他会有反应,说明他是一直在听你说话的,而且能听懂。比如虽然孩子才几个月大,但是你叫他跟人再见,他虽然不会说,但是听到你的指令,已经会摆摆小手了。也就是说,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一直在听别人说话,一直在潜意识里模仿和学习。身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学习语言的素材。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说话或者说话少,孩子的语言素材过于稀少,积累的词汇量也就不丰富,自然无话可说。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由听(语言输入)到说(语言输出)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听得不充分,说得就不灵活。

【经验】 家长“废话”越多,孩子学说话越早

我家宝贝小的时候,只要他醒着,我就跟他唠叨个没完没了。我边给他做抚触,边跟他聊天:“小宝贝,做操了,伸伸胳膊,蹬蹬腿,拉拉小手长得高。”给他冲奶粉的时候,我会念叨着:“噢噢,宝贝饿了吧?咱们喝奶喽。”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不哭不哭,小屁屁湿了,难受是吗?咱们换上新的就舒服了……”就这样,我手上忙着,嘴也不停地说着。结果豆豆就比同龄孩子会说话要早,而且说得非常流利,词汇量也很丰富。其他家长向我请教,我思来想去,除了每天这样不停地对他说,别无他法。可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视听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语言。

原因四:批评太多,过早给孩子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

【案例】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月月妈是个急性子,对月月缺少足够的耐心。每次她教月月学说话,一次两次月月说不对,或者不跟着学,她就急,就随口指责道:“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结果月月更不愿意张口说话了。这下月月妈着急了,逢人便叫月月打招呼,月月或者身子往后缩,或者抿着嘴不说话。妈妈就尴尬地打圆场:“唉!我家月月就是不爱说话,嘴笨着呢。”她忽略了月月的感受。妈妈总是批评月月,以至于打击了月月的自信心,使她不敢开口说话。而且妈妈总当着月月的面向外人诉说月月不爱说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听到什么就理解成什么,就真的以为自己不爱说话,便更不开口了。

【分析】 别过早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或者不会说话的标签

语言天赋不同,所处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越是孩子说不好,越不要批评他;越是孩子不愿开口说,越不要逢人揭他的短,抱怨他不爱说话。过早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孩子会在心里o自己下这样的定论,认为自己真的就是爸爸妈妈口中说的那样。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没有说话的信心和欲望了。所以,当孩子说话晚时,不要只盯着孩子找原因,也要多反观自身,是不是自己哪里引导得不恰当?只有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先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慢慢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

篇(6)

标准时间:在出生第二个月,宝宝可能会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在俯卧时能将头抬起45度。若把他垂直抱起来,头部稍能挺直,并能随视线转动90度。到了第三个月时,宝宝的头部能挺直,头能拾得很稳,并能随视线转动180度。

妈妈说:我的宝宝抬头比其他的孩子晚了1个多月,是不是因为孩子发育不好呢?

专家指导:其实,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早抬头未必就有利于其发育。

宝宝抬头的动作是一个很自然的发育过程,妈妈不要过于着急。从宝宝满月开始就可以让他趴着玩,但此时还没有必要为了让宝宝早日抬头而刻意给他做抬头练习。此时宝宝的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早做抬头练习未必好,还是让宝宝的肌体自然发育比较好。

不过,如果宝宝到了4月龄还不能把头抬得很稳,这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翻身

翻身的发展历程为先由俯姿翻为仰姿,再由仰姿翻为俯姿。有些宝宝在3~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蹬着腿从俯姿翻为仰姿:但通常要到5~6个月的时候,才能从仰卧翻身变成俯卧的姿势。

妈妈说:我的宝宝都6个月了,为何还不会翻身呢?究竟是什么让宝宝懒懒的呢?

专家指导:如果宝宝超过6个月还不会翻身,除了个体差异,还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体弱缺钙。翻身对于宝宝来说也需要力气,如果肌肉无力、骨骼缺钙,宝宝就会觉得运动困难。过于肥胖。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宝宝体重明显超标,身体不堪重负。衣服束缚。如果穿多了,衣服也会束缚宝宝活动,想动也动不了。心理障碍。如果宝宝有关于翻身的不愉快记忆,也许他就没有翻身的积极性了。发育迟缓。大脑发育迟缓时小儿翻身动作出现较晚。父母在发现宝宝有翻身迹象时要积极引导,若宝宝大于6个月还不会翻身,父母应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坐立

标准时间:6~7月龄时,宝宝脊部、背部、腰部已渐渐茁壮,已经初步学会了独立的坐姿。

妈妈说:为何宝宝6个半月还不会坐立?坐立的时候身体老是向前倾,坐不直?

专家指导:宝宝单独坐立的时候身体老是向前倾,坐不直,这主要由于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或相应的腰部肌肉发育还没有达到足够强壮,身体本能向前倾是在找平衡位。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时如让宝宝坐的时间太长或过早学坐,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主要原因是小宝宝骨骼的硬度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也因为这个年龄的宝宝体内起固定骨关节作用的韧带、肌肉比较薄弱。

爬行

标准时间:8~9个月,宝宝可用手支撑胸腹,使身体离开地面,开始爬行。

妈妈说:宝宝都10个月了,为何还不会爬?

专家指导:一般8~9个月大的宝宝就开始用“爬行”来探索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爬行也有助于宝宝的脑部发育、促进手眼协调。

近年来,很多父母顾虑环境安全,或怕宝宝弄脏,从而很少让宝宝爬,常常抱着或背着宝宝。于是,很多宝宝便略过了爬的阶段,直接进入站和走的阶段。不过,目前很多研究发现爬与不爬的宝宝在协调性方面有差别。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宝宝多爬。

站立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9~12个月就能够站立。

妈妈说:为何宝宝都1岁了,还站不起来呢?

专家指导:一般婴儿在9~12个月能够站立,而性格好动和好强的宝宝在7个月时就可站立,还有些婴儿1岁之后才能站立。

站立早晚并不影响其智力发展。站立较晚的婴儿多半都是不爱动的胖宝宝,另外一些则是因为腿部力量不够,但其总的发育情况却令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过早站立确实对宝宝的腿型有影响,宝宝幼小时,腿部骨骼尚未发育完善,多是胶质,很软,过早支撑重量很易使其骨骼弯曲,特别是在维生素D缺乏时。

行走

标准时间:大部分宝宝在12~14个月大时学会走路。

妈妈说:邻居家的宝宝才10个月,已经会走路了。我的宝宝都1岁了,却还不会走路。请问,是不是我家宝宝发育不好?

专家指导:并非走路越早,宝宝身体就越健康,发育越好。宝宝是否能站立、走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全身的协调、腿部力量的发育以及锻炼、营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每个宝宝站立和能独立行走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宝宝在出生后11个月就可以站稳并扶着东西走路了。如果不顾宝宝的具体情况,过早让他学走路,对宝宝的腿部发育是有害的,甚至会导致其骨骼发育畸形。但是,如果宝宝到15个月仍然不能走路,就要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神经或运动系统异常。

说话

标准时间:小宝宝到了l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到两三岁时基本会成句说话了。

妈妈说:宝宝都3岁了,为何还是“金口难开”?

篇(7)

语言对于人类的作用不言而喻,宝宝也会随着自己语言能力的发展,慢慢体会到表达内心的愉悦、与人沟通的快乐、倾诉真情的美好和歌唱生活的幸福。父母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简单的词句,为的就是教会宝宝说话,更早的体会开口说话的乐趣。

如何教宝宝说话

许多父母觉得,宝宝长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开口说话,这就像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实际上宝宝开口说话的早晚,和许多因素分不开,尤其和父母的语言教育分不开。下面为您推荐一些实用的小方法,相信一定会让宝宝更快的学会说话。

多和孩子交流。刚出生的小宝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醒着的时间,多和孩子交流,逗孩子笑、拿着有趣的玩具和孩子说话,这都是提高孩子说话兴趣的好方法。也许孩子并不明白父母在说什么,父母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对牛弹琴”,这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学习语言的前提。

反复和孩子讲眼前的事。妈妈每天要给宝宝穿衣服、喂奶、拿玩具等等,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和孩子讲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反复的讲,这样大约到了1 岁左右,孩子就能理解母亲在做什么了。例如妈妈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只要妈妈说“小手伸直”,孩子就知道把胳膊伸直了。同时,孩子也能说“拿”、“要”、“吃”等简单的词语。

父母吐字要清晰、慢、强调重点、说简单句子。父母在教孩子说话时最好放缓语速,让孩子听清楚每一个字,和孩子尽量说简单的短句,不要说太长的句子,这样孩子理解起来有困难,比如妈妈说“妈妈用勺子喂宝宝鸡蛋”这句话时,应该强调“勺子”和“鸡蛋”,这样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多用表情和肢体语言鼓励孩子。教宝宝说话时父母表情要亲切愉快,这样让宝宝学习语言更加轻松,多多夸赞孩子,也许孩子根本听不懂,但他却可以感知父母的情绪。看到宝宝有回应,可以奖励性的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让宝宝觉得学习说话是快乐的事。

多说孩子感兴趣的事。许多孩子沉默寡言,除了性格的因素,多半是因为对父母说的东西不感兴趣。这个时候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例如孩子对某个玩具或这项活动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多多和孩子联系说话。

回应孩子的喃喃自语。小宝宝在2 - 3 个月大小时就会咿咿呀呀的喃喃自语,这时候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回应。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对话的喜悦,而引起他学说话的欲望。如果父母不闻不问,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失望而没有和别人说话的兴趣了。

常常呼唤宝宝的名字。半岁以后宝宝开始对自己的名字有所认识,叫他的名字时宝宝会有所反应。宝宝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等于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有所不同,有自我意识的早期表现,经常呼唤宝宝的名字,可以帮助宝宝早点产生自我意识,从而激发其与外界交往的需要,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外世界的存在,以及自己和外界的联系。

看图说话和看物说话。为了让宝宝能将具体的词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妈妈最好在教宝宝说话的时候给宝宝看实物或者图画,比如拿着苹果告诉宝宝这是“苹果”,拿着香蕉告诉孩子这是“香蕉”,多利用身边的实务和图画册,让宝宝学会联想记忆。

父母用语要注意。父母在教育孩子学说话时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自顾自的说。要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孩子模仿和学习。第二,不要问孩子太多问题,这样会让孩子很紧张而害怕说话。第三,边说要边演示,通过父母的肢体和一些感性的认识,更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的提高。

把握学习语言的时间和时机。父母教孩子说话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因为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父母可以由每天2 - 3 分钟慢慢逐渐加长时间,另外,父母选择教孩子学习语言的时机也很重要,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好、精力充沛的时候,不要选择孩子生病和困乏的时候。

2 岁后要坚持教育。宝宝到了2 岁后能说和听许多词汇,父母常常觉得这个时期后就不需要有意识的教宝宝说话了,但是这个时期是很关键的时期,是宝宝学习能力很强的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学说话再不关心,孩子就会放缓学说话的速度。

宝宝开口说话的时间表

简单发音阶段( 0 - 3 月):这个阶段会发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辅音m/h 等。

连续音节阶段( 4 - 8 月):会发的辅音增加;而且出现重复的连续音节。宝宝发出ma-ma,pa-pa 的声音,其实并不是会叫爸妈,而是前言语阶段的发音现象。

学话萌芽阶段( 9 - 12 月) :会发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变换音调,还能模仿成人和学习新的发音,有时可以对着物品发出正确的读音。

吐字的开始阶段( 12 - 19 月),他们可能会说出生平的第一个字,不外乎「爸爸「妈妈等。通常女孩学说话比较早也比较快,男孩发育比较晚一点,可能一岁半、甚至两岁才会开始说比较多的辞汇。

词汇叠加阶段(2 岁左右),词汇增加的速度也变得很快,他们可以理解几百个词汇、也可以听懂一些复杂句子的意思,他还会将一些会说的辞汇加以组合,例如会说“妈妈抱抱”这样的话。

最快学习阶段(2 岁半左右),这通常是人一生中词汇学习最快速的阶段,宝宝的词汇可能从两百个增加到一千两百个。宝宝也能将词汇组成简单的句子,比如他会说“妈妈抱抱我”,这已经跳脱单纯是名词的组合,开始有了动词或受词的使用。

语法学习阶段(3 岁左右),大部分的宝宝都可以了解长的句子及复杂的句子,并且能正确反应或回答。因为他的说话方式已经开始发展文法规则,句子里会有副词或形容词出现。他们也会听从两到三个简单指令。这时候,如果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几乎都可以说出答案。而这个时期的语言表达,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说的话,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偶尔出错阶段(4 - 5 岁),陌生人已经都可以了解他所说的话,语法发展几乎已经完善,偶尔会出点小错。但正常何人沟通已经完全不成问题。孩子能认识数字、颜色,并且发音更加清晰。

语言发育完成阶段(6 岁后),孩子开始上学前班和小学后,开始系统的学习语言,他们的表达方式会更生动、多元化、更流利,这宣告着孩子的语言发育的完成。

不要这样教宝宝说话

不要用叠字。许多妈妈喜欢将“杯子”说成“杯杯”,将“猫咪”

叫成“”,父母认为这样的叠字会更利于宝宝掌握单词,但是却会阻碍宝宝学习长句子和整段的话。

不要重复错误发音。许多妈妈为了逗弄宝宝常常会模仿宝宝的错误发音,这样只会给正在模仿阶段的宝宝带来困扰,宝宝会习惯性的模仿错误的发音。

不要矫揉造作。有时候妈妈抱着宝宝的时候会像抱着儿时的布娃娃一般,发出很嗲的声音,这种矫揉造作的做法只会让宝宝学到不自然的发音方式,不利于宝宝对语言的学习。

不要指望电视和CD 教学。许多父母为了省事,就买了些CD 配合着电视让宝宝听,但这样的方式刻板且不感性,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面对面对着孩子说,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嘴型,更容易模仿发音。

不要不耐烦。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烦躁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焦躁的情绪只会让孩子胆怯和口吃。

什么样的宝宝说话晚

如果宝宝到了三四岁还不会喊爸爸妈妈,父母就应该多多关注自己的宝宝了,因为这可能是发育迟缓的征兆。什么样的宝宝会说话迟缓呢?

个性内向的孩子。抛开病理的原因,大部分的孩子迟迟不肯开口说话,最常见的原因要归结于宝宝的性格内向。宝宝孤僻、内向,不善与父母交流,因此开口说话越发困难,而不会说话成为孩子与外界交流的屏障,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互动机会少。如果宝宝不经常去公共场所接触,常常被困在家里,这样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就会减少,减少了宝宝学习他人语言风格和提高听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也缺少谈资。

口腔功能出现问题。宝宝如果在吃奶或者吃东西时,不停的流口水或者吃进去的食物又流出来,说明孩子的口腔发育可能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孩子也会遇到语言障碍。

听力障碍。宝宝对别人的呼喊和巨大的声响没有反应,很可能是听力方面有问题,孩子听不清声音,自然无法模仿和学习。

篇(8)

宝宝在出生后,正常情况下其左右头颅应该是对称的,不会有“偏头”一说。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的头部比较软,骨骼发育很快,再加上颈部肌肉也未发育完全,就比较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引起宝宝睡偏头的原因主要有:

1 妈妈在生产时使用了外力。有些妈妈在生产时,医生可能会迫于无奈给予采用了真空吸引、使用产钳等方法,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形成血肿。宝宝出生后就不愿意侧向血肿处睡,易形成偏头。

2 妈妈的习惯使然。如果出生后宝宝的左右头颅是对称的,而妈妈经常习惯采取同一个姿势卧宝宝睡觉,这个时候宝宝也容易形成偏头。

3 营养与遗传疾病等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妈妈在孕期的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头颅畸形或其他的一些家族遗传因素而导致的宝宝偏头等。

预防偏头

凡事都要以预防为主。如果宝宝一出生,妈妈就注意宝宝的睡眠姿势,就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宝宝一个完美的头形。

经常改变睡姿

宝宝前3个月是塑头形的关键时期。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应该习惯经常变换着姿势卧宝宝睡觉。以保持宝宝头部两侧受力均匀。不要让宝宝经常采取同一种睡姿,特别是在白天。

Tip:趴着睡可以让宝宝的头形比较圆,也能避免被溢奶呛着,但趴睡时,婴儿床周围的玩具、枕头、被褥可能会堵住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如果让宝宝趴着睡,就不要给宝宝用枕头,床也不能过软,床上更不要放毛绒玩具等。

头下垫一些合适的物品

由于刚出生的宝宝在3个月前不需要枕头或定型枕,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的脖颈弯曲,引起呼吸困难。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头下垫一些松软的棉絮或者是质地比较好的纯棉毛巾(叠成长方形块)等物品,以缓解其头部着枕处所受的压力。

Tip:妈妈也可以自制一个小枕头,其高度只需在3―4cm就可以了。枕头不要太软,要吸汗、通气的。外面应该是纯棉软布的,里面可以填充荞麦皮、茶叶、芦花、木棉等。

经常调换位置

由于天性,妈妈喂奶时宝宝会把头转向妈妈一侧,宝宝在睡觉时一般也都习惯于面向妈妈。为了不影响宝宝头骨的发育,妈妈和宝宝同睡时应经常和宝宝变换位置或者掉头睡。

给宝宝适当补钙和维生素D

为了促进宝宝骨骼的发育,妈妈可给宝宝适当地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让宝宝多晒晒太阳等。

一旦偏头,如何纠正

宝宝一旦睡偏头了,妈妈应及早想办法给予纠正。因为年龄越小的宝宝,其头骨还未完全定型,其头形也更容易纠正。

在宝宝头部一侧垫高点或给宝宝买个定型枕

在宝宝的头部有点偏的一侧,用比较松软的东西给其垫高一些,以使其头部不能随意偏向该侧。或者去婴童专卖店里买个定型枕,效果也很不错的。

变换位置跟宝宝说话

当宝宝醒着的时候,妈妈或家人要左右两边都坐着跟宝宝说话,不要只在一边跟宝宝说话。特别是偏向于宝宝睡偏头的一边,以便于纠正。

适度地按摩宝宝的颈部

可以根据宝宝偏头的方向,经常给宝宝的颈部适度地按摩一下,以缓解其颈部的压力。时间长了。会有很好的效果的。比如,宝宝的头习惯偏向右,就给其右颈部按摩等。

用米袋来固定宝宝的睡姿

若宝宝已经习惯于某种睡姿,对纠正后的睡姿不能长久保持,或经常翻回到原来的睡姿,这个时候就比较难办了。妈妈可自制一个米袋,放在宝宝的后枕部以固定其头部。若宝宝是“左偏头”,就让宝宝朝右侧睡,反之则让其朝左侧睡。

Tip:米袋要用柔软的纯棉布料做成,适当地做大一些,里面装入适量的大米(米要在锅里炒熟),再将袋口扎紧,然后用两层棉布包裹米袋,以防漏米。

小帖士:

1 宝宝的睡姿在前两个月内最重要,因为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其头骨的硬度也跟着变大,骨缝密合,头形就不大会改变了。

篇(9)

“怎样训练才能让孩子早点说话?”

“孩子说话早晚由什么因素决定?”

“我家宝宝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总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会不会是舌头或者哪里没有长好?”

……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问题是梁爱民大夫在日常门诊中最常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她的儿童语言发育门诊每周有1次,每次开诊总是能遇到因语言问题前来就诊的病例,可见现在对孩子语言发育有疑惑的家长不在少数。

梁大夫接诊的家长中,有很多是过度担心孩子的“无需就诊型”,也有不少是真有问题但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的“就医迟滞型”。可能有些家长还不知道孩子说话也有专业的门诊可看,遇到问题只能听之任之,除了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干着急之外,束手无策。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家长,那您可要好好听听梁爱民大夫的“语言发育育儿经”了。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岁之前的前语言期和1岁之后的语言发展期。

所谓前语言期就是语言的潜伏期。这个阶段语言发育的最大特点是:孩子不会用词语表达,与家长用表情、目光、肢体语言、简单的发音进行交流。可以说,前语言期是语言发育的积累期。虽然这个时期的积累不能决定孩子说话的早晚,但是却对孩子开口说话后语言发展的快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虽然在这个阶段,有些父母觉得对孩子说话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但正常的语言环境却对孩子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不会说话的,即便是回归人类社会,也很难学会说话,因为在前语言期,“狼孩”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自然不会有日后的语言发展。

梁大夫说,家长们在孩子1岁之前“贵在付出”,不要期望孩子过早说话。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旦其发音器官成熟了,他们便会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的时间因人而异,早一点的孩子在1岁左右,晚一点的在1岁零几个月,时间的早晚也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一方开口较晚,特别是爸爸说话较晚,那他们的宝宝很可能也会说话比较晚。在孩子开口说话时间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特别大。所谓“贵人语迟”,未必是件坏事情。做家长的一定要心态平和,不可急躁。

孩子需要怎样的语言环境

梁大夫经常会接诊1岁半甚至2岁、3岁还“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宝宝。梁大夫总是会问他们的家长,1岁前会跟孩子说话吗?不少家长会楞一下,然后摇摇头。

很多父母认为,1岁前的宝宝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所以与宝宝单独相处时,很少说话。也有的家长想跟孩子说,但是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根本顾不上跟孩子说话,回到家,哄哄孩子睡了,自己万事大吉。

梁大夫说,很多孩子说话晚或者不愿意说话,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有问题。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家长与之正常的交流。

什么叫做正常的交流?梁大夫说,就是正常的说话。平时跟家里其他家庭成员说的话,都可以跟宝宝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做得更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好环境的前提是让宝宝有安全感。很多孩子不说话不是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心理发育有问题。父母要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过度照顾,大声斥责,不理不睬或者夫妻之间争吵不断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家里请保姆带孩子的,如果保姆不爱说话,家里人又很少与孩子交流,则经常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梁大夫接诊过一个病例,保姆总是把孩子放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忙着干别的。孩子每天听到最多的是电视机的声音,可是那是机器的声音,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妈妈爱的声音以及看护人交流的语言,最终孩子以语言、行为发育障碍引起父母的关注。

第二,与孩子说话有讲究。语速要慢一点,语气要稚嫩、夸张一些,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内容和语气,说话时心中要有爱。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反之,自顾自一个劲儿地说,不顾及孩子的反应,那样说没有交流的功能,也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暂时的发育迟缓。因为语言环境不好,3岁不开口说话的孩子并不少见。

一个不好的习惯和一个好的办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时间久了,很多家长对孩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意义了如指掌。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的小玩具,拿眼神一看,或者小胖手一指,家长便心领神会,赶紧给拿了来放到手里。梁大夫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孩子早期语言的良好发育。

孩子失去的是一个与家人正常交流的良好机会。当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小汽车”时,家长往往非常明白,顺手递过去,或说:“好,给宝宝。”而这个过程本应该是: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家长反问:“宝宝是要小熊嘛?”孩子摇头或示意:“不,我要小汽车。”家长再给宝宝,同时应顺口说:“宝宝要汽车呀,这个汽车真漂亮。”等相关的语言刺激。别小看这“小儿科”的几句话,这是孩子日后人际交往的起点,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

有些家长在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上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想更进一步,怎么做呢?一个简单可行的好办法是:给宝宝讲故事。

梁大夫说,从宝宝5、6个月开始,就可以给他们讲故事了。对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故事书要选择一幅大图配简单一句话的,页码不宜过多,5、6幅图就能叙述完一个故事的为宜。

很多家长乍一听觉得不可行,因为很多人在家中试过,孩子根本不听,或者看着别处,或者使劲抓住书不放。如果是个男孩子,那他听故事的反应会更令人沮丧。梁大夫说,不要期望孩子认真去听,耐心些,每天定时定点坚持读下去。渐渐地,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越来越专注。时间长了,孩子会像条件反射似的,每天到了听故事的时间,就会乖乖在那儿等着了。

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宝宝。到了孩子2岁半以后,语言表达快速发展,这些从故事中积累的词汇和句子会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在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会给父母一个惊喜的。

孩子真的“口吃”吗?

孩子语言发育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类最让家长惴惴不安的就是口吃。梁大夫接触的“口吃”儿当中,十有八九都是生理性口吃。

与生理性口吃相对应的是病理性口吃,这类患儿器官或者心理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口吃”,需要到专门的医疗门诊医治。而绝大多数幼儿的生理性口吃则不然,属于孩子语言发育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快于语言的表达。当孩子想表述某件事情的时候,言语上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琢磨着该怎么说。于是,“口吃”现象发生了。

没有经验的家长发现孩子口吃,都会紧张和不安。脾气好点的家长,会包容地说:“慢慢说,别着急!”经过家长纠正,而屡纠不改的孩子遇到脾气不好的家长很可能会遭受责骂:“你怎么又结巴了?!”

梁大夫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即便是前一类家长也是在温柔地强调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口吃”在父母的训导中被强化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想改,却是越急越改不了。小小的他们面对问题无法倾诉、无法排解、无能为力。于是,生理性的口吃被家长无意强化成病理性口吃,医疗起来相当困难。这种例子在梁大夫的门诊中并不鲜见。正确的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口吃,就当没发生,家长不显山、不显水地将正确的语句说出来就可以了。

对待孩子口齿不清的正确做法

还有一类问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那就是口齿不清。比较轻的口吃不清,孩子只有少数几个音发不标准,比如“姑姑”,孩子会发出类似“嘟嘟”的音;“哥哥”,孩子会说“的的”;“苹果”孩子说“bíng guǒ”。严重的口齿不清可能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

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可能源于孩子自身口腔结构,需要到耳鼻喉科做个检查,排除口腔结构问题,比如孩子的颚弓特别高或者隐形的腭裂等。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也许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特别乱,比如爸爸说天津话,妈妈说湖北话,爷爷是山西人,姥姥有东北腔。语音的混乱同样可以造成孩子语言发育的暂时迟缓及口齿不清等问题。

如果上述两种原因都能排除,那就是孩子暂时性的构音问题。语音的发育也是有其顺序的:孩子最先发育的是唇音,比如孩子们最先会叫的“爸爸”、“妈妈”都属于唇音,之后是其它语音,比如“zh”、“ch”、“sh”最晚可以到孩子在孩子6岁左右发育完成。

当遇到孩子口齿不清,家长又拿不准时,首先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排除病理因素,再慢慢加以指导。个别音节不清,家长自行指导即可,但指导方法很重要。跟前面所讲的口吃一样,家长不可强化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说:“我要bíng guǒ。”家长如果说:“不是bíng guǒ,是píng guǒ。”孩子记住的反而是“bíng guǒ”。正确的做法是,愉快流畅地重复孩子的话,但要用正确的发音。比如上述例子中,家长可以回答:“哦,你要píng guǒ啊。”把苹果递给宝宝,把爱与希望也递给宝宝。

让宝宝快乐开口说

梁大夫说,3岁以内孩子的学习方式叫做无意注意的学习。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跟大孩子似的,专注地坐那儿听讲才能学会。他们会很快学会平时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不管是经意的还是不经意的。这个时期,家长只要做到无私的给予,让孩子高兴地去探究、尝试就够了。不要强迫他们去记忆或者学习,尤其是在语言发育的问题上。语言的发育是一种进化式的发育,要顺其自然,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想促进孩子的发育,那就多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多去看看展览,多与人沟通,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语言是工具,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很多孩子学龄前能认上千字,可是一见陌生人就哭,或者不肯说话,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篇(10)

很多时候宝宝提高嗓门尖叫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喜怒哀乐,他在试探自己声音的力量,想知道用声音可以做什么。爸爸妈妈要了解宝宝的各种尖叫声背后的含义,明白什么时候宝宝会尖叫。

丰富多彩的“海豚音”

高兴的尖叫

用尖叫来表达快乐,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大家

宝宝看到喜欢的东西,或是玩游戏玩到了高兴处,就会兴奋地挥舞小手,身体上下摆动,眼睛笑成了一条线。但这还远不能让宝宝充分表达他兴奋的情绪,于是刺耳的尖叫声就成了宝宝高兴的信号。

寂寞的尖叫

用尖叫来博得父母的亲近和,向父母抗议对自己的不重视

爸爸不在家,妈妈在厨房做饭,宝宝一个人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积木。但是过不了5分钟,宝宝就玩得不耐烦了,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呀!宝宝需要有人在旁边为他鼓掌加油。于是,尖叫声再次响起。

愤怒的尖叫

自我保护的信号,寻求得家长帮助的信号

宝宝和小伙伴正玩得开心,突然另一个宝宝抢了自己的玩具。不行,那是我的!宝宝双手紧紧抱住自己的玩具。但是对方力气太大了,快抢不过了,宝宝发怒了。于是,“啊――!”14个月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也不懂得如何和小朋友和平相处,只能用尖叫表达自己的抗议,寻求他人的帮助。

反抗的尖叫

用尖叫表达的不满和抗议

该喝牛奶了,不想喝!该睡觉了,不想睡!怎么妈妈总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情呢?我要抗议!于是,不论时间有多晚,爸爸妈妈有多辛苦,宝宝的尖叫声就像划破长空的鸣笛,尖锐刺耳。1岁多的宝宝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他需要理解和尊重。当宝宝产生反抗情绪的时候,不如停下来问问宝宝的意思,和他温存一下,缓和一下情绪。

模仿的尖叫

比比谁的嗓门大,越叫越兴奋

宝宝的模仿力很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这宝宝感兴趣的,他都会亲历亲为地去尝试。妈妈抱着宝宝出去晒太阳,听到别的宝宝尖叫,宝宝也会跟着尖叫。一起叫多有意思啊!看谁叫得更响,看谁叫的时间更长!

宝宝“海豚音”,父母别着急

理解宝宝的尖叫声

1~2岁的宝宝还不能完全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尖叫表达喜怒哀乐,利用尖叫锻炼发音系统,通过这个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尖叫是这个阶段宝宝普遍存在的特点。作为父母,我们要看到宝宝尖叫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尖叫是宝宝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反馈,它能让父母了解宝宝的意愿,并予以相应的满足。当宝宝的词汇量有所增加的时候,他就不会再用尖叫来刺激人们的耳膜了。

满足宝宝的日常生活所需

宝宝的尖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理原因造成的,也许尿裤子了、饿了、累了、想睡觉了或者受伤了。当宝宝发出尖叫时,家长要看看宝宝身上有没有什么令他不舒服的状况发生:尿裤子了吗?小手擦伤了吗?口渴了吗?如果是因为正常的需求而尖叫,父母要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宝宝尖叫是想让你注意他,或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显得烦躁不安,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回应宝宝的感受。你可以拥抱他、抚摸他或对他说话,令他安静下来。

让宝宝学会用正常音量说话

如果宝宝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因表达不清楚而尖叫,这个时候要让他像“你说话一样”,不要喊叫。同时,父母也可以降低自己的声音,这样他就不得不安静下来才能听到你说话。然后再平静地告诉宝宝:“宝宝,妈妈受不了你的尖叫,尖叫让我头疼。”

用游戏化解尖叫

上一篇: 乡级计生工作计划 下一篇: 农村建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