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经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7 11:25: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委会经济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村委会经济发展

篇(1)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篇(2)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篇(3)

截至2013年9月底,祁阳县有微小农村金融机构4家,主要包括祁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祁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机构共有网点65个,其中城区网点16个,乡镇网点49个,自助设备45台,其中农村38台,高级管理人员金融从业年限均超过20年,共有员工525人。4家机构均是股份制形式,投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政府财政、企业和个体商户,共有股东3983人,股本金2.16亿元,其中农户股东3938户,股本金0.62亿元,各项贷款36.96亿元,各项存款62.17亿元,发行借记卡21万张,涉农贷款户数5.98万户,贷款余额33.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46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0.69亿元,小农户贷款余额24.45亿元。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到2013年9月,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1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7.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9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36台,其中农村设有2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工48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99亿元,平均年利率10.8%,各项存款52.22亿元,发行借记卡20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81亿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信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信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

三、微小金融遭遇的问题和风险

(一)微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微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加强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篇(4)

该成果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农村群众的联合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和农民个人的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着眼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该成果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制度创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避免出现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城镇传统模式,应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将农村社会保障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选择。应立足于农村群众组织起来“自救”和“自我保护”,鼓励农民从自助走向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和农民个人的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体系创新。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拓展为基本性保障项目与积极性保障项目并存的新型体系构架,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扶贫制度、农村优抚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等传统的基本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流通保障制度、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制度等积极性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这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对农民的“输血”功能的同时,强调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针对农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一方面为其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农民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提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1.逐步拓展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扩大保障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按社会保障的本质要求,遵循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政府统一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确定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时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与效率兼顾、稳步推进并逐步提高,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应承担主导责任,夯实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目中,应区分轻重缓急,优先满足农民大病统筹的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逐步探索构建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政府、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和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为保持资金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应当制度化;财政全方位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分享土地资本收益,充实保障基金;发挥合作经济等集体组织的保障功能;拓展筹资渠道,增加辅助筹资形式;创造条件,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同时,应从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管理。

2.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实施农民养老保障,以产品换保障、实物换保障和土地换保障作为实施农民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产品换保障”是通过收取农产品实物抵作养老费来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实物换保障”是把农民积累起来的部分实物作价转让或入股给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具体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农民特别是那些不愿耕种土地的农民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一定的协议价格让渡给合作经济组织;第二种是当农民年老不适宜劳动的时候,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合作经济组织;第三种是对失地农民将部分征地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基金。

3.完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是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最佳选择,但所推广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和原则、筹资机制、管理体制以及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4.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筑起多种模式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整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基本性制度,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实体制度、规范形式、法制和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应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互社会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构筑和完善。

5.抓紧研究和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进城”和“返乡”两种方案展开了比较和评析,认为应坚持“进城但不完全与城镇统一”的方案,并应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予以特别关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6.构建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流通保障制度、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制度等积极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1)将合作和股份这两种既具有互助传统又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农业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模式。(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应有多种途径,强化内部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二、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与流动。(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参与到农产品价值链中增值部分的创造与分配,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7.积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要有可行的措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公共财政一定要覆盖农村;以个人自愿储蓄养老的模式改革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合作经济的模式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8.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步伐,强化政府职能的发挥。借鉴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在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等方面具体制度的设计中,要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农村保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实际的具体标准,并根据发展适时调整。政府应以适当方式主动介入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引导农民表达利益诉求,承担起制度供给、政策设计、财政责任、管理监督等职责,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规范化轨道。通过法律手段逐步弱化二元型保障体制的冲突,同化及理顺各种社会保障关系的转轨过程,为最终打破城乡二元保障格局,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间的社会保障权利平等这一终极目标创造条件。

三、成果的显著特点

该著作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慎密、资料详实,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紧紧围绕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这一主线,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启迪。

第一,路径选择独特。该成果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和路径,即由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个人两级模式分析,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合作经济组织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即组织功能、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将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米,降低了农民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经济功能为其实施社会保障提供了支撑,从而能够为农民提供传统的社会保障所没有涉及的一些积极保障项目。

篇(5)

汽车流动图书馆是图书馆业务进一步延伸的一个重要步骤。设立图书分馆服务点的形式,建立、镇、村、边远地区(学校)等图书借阅的业务网络,解决了部分地方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农村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种植品种、经营内容都有明显的改变,农民文化水准的提高,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创新、信息含量的迅速发展及不断的更新,对汽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为农村经济服务过程中,汽车图书馆应当发挥其快速、灵活、便利的优势。

1 内容要不断更新

在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汽车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要走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沿,按照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提供服务。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内容。

1.1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以优质新品种为重点,如:麦类优质新品种,玉米优质新品种,豆类、薯类作物优质新品种,棉花、蔬菜、油料、水果优质新品种,水产品优质新品种,畜禽优质新品种等等。

1.2 蔬菜高产文献的信息的提供

据蔬菜专家预测,2l世纪初,中国蔬菜产业和蔬菜科技的发展方向有10个方面的内容要不断出新。包括:①逐步改变蔬菜产业的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各地形成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③蔬菜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组装并大面积推广;④蔬菜产业信息化将成为新时期蔬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销售流通、科技等各个环节而形成网络,并逐步国际化;⑤根据蔬菜市场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优质新品种的选育;⑥开发高产、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及配套设施,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各地的现代设施蔬菜技术;⑦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的利用,发展无公害蔬菜.保护菜田生态环境;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⑨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⑩高产蔬菜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1.3发展畜牧业产品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加强畜禽良种新品种繁育和疫病防治,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是21世纪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这方面的文献信息和科技成果是农民急需的。

1.4 水产品高产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水产品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内陆地区有水库养殖、堰塘养殖、稻田养殖、江河胡泊网箱养殖,沿海有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都需要科学技术作指导,需要文献信息。

1.5 水果业高产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汽车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水果种类的多样化和新品种的出现;二是要注意每个品种生产工艺的创新和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要注意水果业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类文献信息的传递。

1.6 乡镇企业发展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乡镇企业的产生,是农村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格局,其发展种类繁多,需要逐一选新选优。

1.7 科技、商品信息的提供

汽车图书馆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或是新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应用;第二种是商品信息,是农民通过劳动收获的产品如粮食、棉花、蔬菜,其它经济作物产品等。这些商品有的地区需要销售,有的地区需要购进。汽车图书馆要注意将这一类似的商品信息搜集、加工、分析、整理后,再传递给农民。

2 方式要灵活多样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质新品种的科学技术应用,乡镇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业务的大量兴起。汽车图书馆为农村经济服务更需要有多种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1 服务时间上需要多变,为棉产区、水果产区读者服务要注意跟踪

棉花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过程周期比较长(约7个月左右),载培技术性强,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掌握棉花生长发育的习性,精心培育。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棉花产地,了解当地的自然状况,如旱地、河沙地、水田、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气候特征等,适合于种什么品种的棉花等。根据这些实际,有针对性地及时送上农民所需要的文献,并长时间的跟踪服务,以解决技术难题或实际问题,这是很受农民欢迎的。水果从生产、储藏到销售等周期长,有的晶种从移出到挂果需3~5年时间,跟踪服务对水果产区是适合的,主要送去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文献、供求信息。有些难以掌握的技术,汽车图书馆可以请园艺师到跟踪服务点现场讲解,现场操作以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2.2 为蔬菜产区读者服务要灵活机动

蔬菜有许多品种,各个品种的生产工艺、生长周期不同,新品种、优质品种又不断涌现。蔬菜一旦成熟上市,就成为商品,产生经济效益。农民为了蔬菜早熟早上市,产生高教益,急于查找新的技术信息、新的品种信息:这些需求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固定的周期,需要图书馆灵活地适应它的变化。

2.3 为乡镇企业读者服务可定时

乡镇企业的读者看书学习,比较有规律。他们学知识、学技术,上下班的时间大致能够固定下来,所以借书还书的时间,只要固定下来,定时定点,汽车图书馆定时到达,读者就能习惯地按时来办理借还手续。

2.4 服务方式上的灵活性

2.4.1 直接借阅

汽车图书馆将图书、文献、信息进到各网点,当场办证,现场将文献借给读者。汽车图书馆再到各点,送书、借书,周而复始。

2.4.2 二次文献服务

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着农村的需要,在大量的报、刊、图书卜面摘录比较实用的资料、信息,编成专辑,送到各网点或农民用户手中。

2.4.3 借售一体化

汽车图书馆在为农民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的文献、信息是农民借回去看一下就可以掌握的;有的文献技术性很强,一时难以掌握,就希望把文献买下收藏,长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图书馆既要送去借阅的文献,还要带能够卖出去的图书或技术资料,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4.4 代译查新

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的是外文资料,有的是专业用语、技术数据。农民在使用技术文献时有看不懂的,不理解的,需要请人翻译或讲解,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服务。

2.4.5 巡回展览

有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或新科研成果转化,农民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农作物出现了病虫害,农民不知所措。汽车图书馆应针对这些内容,用展板、彩图巡回宣传、展览,农民看后,对汽车图书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会十分感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汽车图书馆为农村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丰富了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篇(6)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经济发展现状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

篇(7)

上了年纪的村民特别是务农的,没有养老金,只靠平时的积蓄和儿女的点滴金钱补助过上很简朴的日子,他们都盼望村的集体经济能够发展,增加股份分红,让自己的口袋宽裕点。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相比显得迟缓,群众的生活配套设施也不足,村民的生活显得单调和不方便,年青的一代中有能耐的大部分喜欢到城镇生活。村民都希望政府和村委会增加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村委会是基层的自治性组织,除了依据自治组织法律法规管理本村的事务之外,还承担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所给予的行政任务,工作的压力不少。同时,村委会工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了政府的管理。因此,村委会都希望能增加人手和办公经费,减少行政任务,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放到本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村的基础建设和生活配套中。

在发展集体经济,搞多种产业,增加收入的趋势下,村建起了工业区,让村民发展工业,改变原来的单一的农业经营。这样,也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到村里,与村民一起生产生活。群众组成成分的多样性,打破了原来以血缘和宗族为基础的比较简单的社会关系,增加了以经济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多样和复杂。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在文化上的差异,素质上参差不齐,经济水平的不同,不仅村民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外来务工人员与村民、企业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他们之间的融合也同时在进行。因此,村委会干部要处理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其中的内容愈显复杂。这样,给我门村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经过不断的摸索,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合适而现实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是农村工作的重要部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是农村和谐稳定的保证。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的问题是驻村工作中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法律为原则,道德伦理为辅助是处理问题的标准,合理运用各种关系,促进问题快速解决。用说服和提供方式方法的形式是比较妥当的,尽量避免使用硬邦邦的方法,否则,挑起村民的反抗情绪,问题就更难解决。

“两委”成员,意识到与邻近的村相比,社会经济相对落后,要加快发展的脚步。村委会充分利用集体的资金,从改善村容村貌和建立村级的救助体系入手,首先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开展困难救济工作。在交通建设方面,扩宽和拉直村的主干道,对破旧的路面重新铺装混凝土,新开通多条村级道路,改善了村里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入。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9-02

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事关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大事,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1-2]。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底,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共有293.3万元。从收入来源看,当年无任何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47个,“空壳村”占56.6%;当年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25个,收入152.2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0.1%和51.9%;有非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37个,收入141.1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4.6%和48.1%。在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25个村中,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最低的只有0.44万元;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5个,占20%,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3个,占12%,10万元以上1个,占4%。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分布情况看,全部村委会(社区)均为“空壳村”的有2个乡,占20%;“空壳村”数在1/2左右的3个乡,占30%;绝大多数为“空壳村”的7个乡,占70%。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渠道看,村办街场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1个,收入33.8万元,分别占有收入村委会和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数的44.0%和22.2%;铺面出租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5个,收入23.5万元,分别占60.0%和15.4%;发包、租赁土地、山场等收入的村委会(社区)4个,收入4.2万元,分别占16.0%和2.8%;经营种植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1万元,分别占4.0%和0.7%;经营或者入股经营工业企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80万元,分别占4.0%和52.6%。村委会一级集体资产主要是村委会的房屋、村办街场、小库塘、较少的山场等。

1.2 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果园、荒山、荒滩、小水塘、机井、抽水站、机器、场房等绝大多数都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的集体收入主要是对承包户的村提留和政策性费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种农村税费取消了,村集体多数无任何收入。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下。

(1)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这是运用股份合作制改造传统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其最大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受益明确”。农民具有劳动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劳动集体共同所有与劳动者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合作制的优点,实现了规模经济,又融入了股份制的长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成员收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经济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信息、资金、技术、加工、购销、储运等环节的自愿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政府指导农业方法的转变。巍山县创办了河西蔬菜协会、马鞍山红雪梨协会、永建镇永胜刺绣协会等一大批协会,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巍山县的这些专业协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村集体尚未从中获得收益。

(3)村集体兴办市场,出租房屋、铺面、水塘等资产。在2008年中,村委会一级通过租赁市场摊位、房屋、铺面、水塘等获得收入的村委会有23个,占25个有收入村委会的92%,收入71.2万元,占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总数(152.2万元)的46.8%,成为巍山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如永胜村委会先后投入近50万元建设西山街市场,建成了数十间铺面出租;大仓村委会先后筹资逾300万元兴建大仓农贸市场、建设商铺逾290间和大量摊位;牛街村委会参与开发小集镇建设。村民小组出租、发包小水塘、机井、抽水站和由集体管理和经营的公益林、水源林、经济林。如营盘村委会出租由其管理的中药种植场;庙街镇新华、古城、北桥等村的村民小组将集体所有的小水塘按一定的承包费发包给村民养鱼等。

2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不强,思路不活跃

许多基层的干部群众缺乏发展经济的意识,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通过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的发展无重要意义。很多村干部认为当地没有资源、没有资金,他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还没有被激活,对村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思想。

2.2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收入来源单一,发展不平衡

2008年,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300万元,平均每村3.5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不到11元,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铺面、房屋租赁、街场管理、摊位出租等收入,只有个别村以村办企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以乡镇为单位,村委会一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或者“空壳村”占大多数的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以上,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体经济“空白村”超过了1/2,达到56.6%。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最高的村与无收入的村相比相差在几十倍,发展极不平衡。

2.3 缺乏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巍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少、小、乱、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有收入的项目,一是有部分村委会在集镇所在地的村采取办市场、出租房屋等获得一定收入,对活跃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但举办市场的村投入较大,收入主要用于还贷款;二是村委会对其管理的水库、机井收取水费收入,但此项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水库和机井的正常运转,确保生产正常用水。一些村委会曾举办过养殖、种植、加工业等培训,但由于没有选准合适的发展项目,大多以失败或者低微收入、资不抵债而告终。

2.4 缺乏资源性资产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没有足够注重集体经济发展问题,除无法分给农户的库塘、机井、抽水站外,其余的资源性资产均分给农户经营,公社时期发展的加工作坊、农机修配厂、集体果园、养殖场等社队企业,也基本上拍卖或转让,收取的出让金已分光。仅有的少量集体土地、山林、渔塘等资产,绝大多数所有权属归村民小组,现有“空壳村”中,95%以上没有资源性资产,启动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2.5 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与“分”的矛盾制约。巍山县村组仅保留的集体必须统筹对库塘、机井、抽水站等的经营管理,绝大多数都是支大于收。二是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政企不分,发展机制缺乏,激励政策缺失。三是村干部任职年限与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经营的矛盾。村干部任职期仅3年,思想不稳定,短期行为突出,不愿想,不愿闯,不愿作长远规划;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没有多年的积累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缺乏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是当前集体经济薄弱的又一大制约因素,这不仅使集体经济创业难,还存在对已有经营实体管理不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等问题,因此村集体不敢轻易投资创业。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3.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县级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扶贫整村推进和小康村项目规划中,对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省农业、扶贫、市场建设等项目,整合部门资金,县财政适当配套等,每年扶持10~15个“空壳村”,每村补助30万元左右,作为村集体资本金发展集体街场、停车场、特色林果种植等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三是对工商企业等单位和个人成片租用农户承包土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村集体可按照其使用原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或折旧费,扩大增收渠道。四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的校址、房产无其他更为合适用途的,可以无偿划拨给村委会管理,作为仓储、养殖场、客场、停车场等用途,由村委会经营或者出租;对村集体兴办街场、停车场,符合布局和实际需要,有经营前途,符合土地管理规划的,建设、商务等部门给予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国土部门积极给予办理报批手续,政府给予免收土地出让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给予争取相关项目扶持资金。

3.2 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是有效实现资本运营,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发展模式。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包括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公开拍卖等,使村集体货币资产、村集体闲置水塘和厂房、废弃的学校等设施优化组合、合理流动。二是运作土地经营,探索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通过有效利用村集体所有的留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如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进行二、三产业设施建设,如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停车场、厂房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荒滩、荒山等村集体资源,可以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也可以吸收其他资金。农户无实力进行承包开发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按一定比例与农户进行收益分配。通过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实现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有效增加,利用增加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加。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突出乡村特色,有效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壮大农村经济,打造农产品品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整合资源开发,探索依托资源开发增收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如风景、矿产、水、林、山等,以及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对村集体资源其进行综合发展,吸收其他资金参股共同开发,从而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创新运营机制,探索经纪人角色创收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拓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实体,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农民单独经营的风险。村集体作为经纪人,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收入[3-4]。

3.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

一是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提拔、重用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科技水平的青年人才,让其在村级领导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致富的创业意识,更新和解放思想观念,提高责任感。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建立和完善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5]。

3.4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

一是完善积累机制。落实集体项目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归集资金;集体收回农户长期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重新招投标承包经营;采用有偿使用机制,有效利用村集体的水域、山地资源。二是制定村集体经济使用约束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村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服务于发展生产,合理制订村干部报酬标准,减少村组拿补贴干部的人数,遵循因事设人的原则;为避免决策失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一事一议。三是健全完善村组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四是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县、乡、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债务,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的产生[6-7]。

4 参考文献

[1] 刘志辉.关于村级经济管理的初步探讨[J].经济视野,2012(11):5.

[2] 严凯,方希东,秦雷.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J].新:党建版,2012(12):53-54.

[3] 王洪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5.

[4] 宋宝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8.

篇(9)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96-01

我国农村公民组织化发展存在很大空间,农村公民的组织化并非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组织化不平衡和普遍组织化低的问题。组织化是他们实现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力的途径,也是他们消除与城市公民在公民身份上差别的途径。最基层的农村公民民主生活的发展能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公民社会农村部分的新秩序,不只是新农村建设中制度性的胜利,更是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持续性的支撑力、张力和活力。

1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深化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制度改革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权力来源于村民权力的集中,由村民自觉自愿通过直接选举选出的村民代表组成,代表村民行使农村公共权力。村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要积极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和按其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支部的领导,坚决执行支部的决定并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要切实尽到指导、支持和保障的责任与义务,村委会要自觉接受、主动争取乡镇政府的指导,积极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保证法令、政令的畅通。村委会与村支部、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关系成为能否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我国学者认为:“村委会是国家政权下放基层自治权后的权力空白的填补者,村委会的一切工作的利益导向应是村民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村民服务对村民负责”。如何建立直选村委会的独立性还是在探讨的话题,有待理论突破。村委会和村支部是村民组织化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存在的合理合法组织,明确各自职责、工作内容,对发挥两委的工作能力、积极稳妥处理好村务以及村外关系有重要作用。

必须改革的两个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弊端重重的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个重大障碍。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应当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方便和服务人民发起的民间性质的组织。但是现在繁琐的登记和严格复杂的审批却妨害了人们的积极性,有的组织为了便于登记绕过社团登记而去做工商登记,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办组织。改革社团管理制度的关键是在法律上给以社会团体成立登记的人,以及给予社会团体独立于党和政府的社会地位。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的剥夺不仅仅是经济和资源的剥夺,最重要的是权利的剥夺。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民权利是极不完整的公民权利。改革二元结构等于归还农村公民已失去的公民权利,农村公民将同城市公民在制度上实现平等。只有这种制度上的平等才能使农村公民的组织化成为合法公民的组织化,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权利在组织化上的解放。

同时,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真正实现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宣传力度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表现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经济发达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农村公民组织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制约农村组织化的直接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也是国家与农村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在我国,许多富裕地区村庄的致富经验是农村的工业产业化以及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结合经济上先发展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落后地区农村的现状,找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发展经济的起点。由于落后地区的底子薄、财力有限,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应统筹财政使财政预算向落后地区倾斜,支持照顾其发展。我国已经经历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支援工业的发展战略,现代工业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已成为必要的发展战略。现实中许多地区的农村工业产值成为农村公民的主要收入也反映了工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加大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宣传教育,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影响着我国农村公民组织化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民主、法制观念,清除广泛存在的宗族观念、封建残余思想、小农思想等落后思想,建立农村公民的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现代文化思想。只有具备现代组织思想的组织才能代表现代性。现代民主是需要训练的,政府应疏导教育农村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合法诉求,指导他们为了共同利益通过现代组织思想指导组织起来。由村民向公民的身份转变,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做好思想动员,广大干部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能把农村的组织事务挡在大门之外。科学、民主、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有赖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056―03

一、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村干部、村民法制观念淡薄

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农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村民自治要求村干部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较强的群众观念,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农民群众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以便更好地发扬民主,维护自身权益,监督村干部和政府权力。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很少主动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有关选举权、罢免权等知之甚少,更谈不上通过法律途径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一被调查的村委会尽管在填问卷时会选择“知道”或“知道一些”,而当笔者问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具体内容时,他们却搪塞了事,可见所谓“知”与“不知”也仅仅停留在是否知道有这么一部法存在的层面上。作为农村和村民自治主体的农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应该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但在调查中,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只有17.1%。试想,如果不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村民怎么行使自治权利?怎样通过合法程序选出自己满意的村干部?怎样监督村委会的工作?这还不足为奇,使人奇怪的是在就相关问题问到・些村干部时,他们也说不清楚。“哪管那么多呢,镇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不能依法办事,村民也不能依法维权。国家政权从农村基层的撤离,使自己管理村务的农民获得经济自和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他们又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运用法规管理村中的事务,致使村民自治在混乱状态下运作。

2.村民无法行使直接选举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伴而行的农村管理模式的变化,使农民强烈要求政治民主、农民开始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他们注重自己的权利,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村级事务,提出对公共事务参与和知情的权利。也许有人片面地认为,农民的政治民主要求不高或贫困农民根本就没有参与政治和表达愿望的热情。但在笔者实地调查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农民渴望政治参与的愿望。调查显示,农民对村委会的选举持积极态度的占39.4%。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选举出对村民利益、村集体经济负责任的村委会。

另据调查表明,不少村民对村委会选举持“无所谓”态度。被调查的村中,大多镇政府要求村民履行的义务过多而赋予其权利过少,造成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当问及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不少村民表示通过看电视新闻或书刊知道这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民利。他们都想行使这项权利,但由于村委会选举的形式化,镇政府的行政指定,使村民对选举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有的村委会从第一届由镇政府指定后,再也没有进行过换届选举。

政治学理论认为,村民自治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我所调查的村实行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只是改头换面的而已。镇政府把村委会只是当作自己的下属行政单位,沿用传统的领导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对村委会选举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对村委会成员指手画脚,随意任免。这种做法严重地打击了农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致使出现了调查结果中问及对村委会选举态度时有12.7%的不积极和33.1%的无所谓。据了解,还有很多村的村委会成员都由镇政府指定,村民即使通过传媒等方式知道自己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面对的还是镇政府说了算,根本不组织选举的现实。

3.村干部当家人身份难以实现

国家权力从村中撤出,致使行政权在村中出现了空当,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代替国家行使其在农村的行政职能,村委会自然地承担了这一角色。它作为政府的人,管理村中的一切政务,其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而实施的某项行政管理;二是接受乡级人民政府委托而办理行政事宜。

实际上,村委会具有国家利益和村民利益“双重人”身份,它既可减少国家政权深入到农村所付出的成本,又可确立村民自治地位,维护村民利益。作为“双重人”的村委会,承担着延伸国家行政权力和行使村民自治权力的双重功能,但国家的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不可能总是和谐共处的。尽管从长远来看,镇政府和村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就某些具体利益而言还是存在诸多矛盾。具体的就是政务和村务的相互博弈,在这种博弈中,村委会双重角色存在内在的紧张,更多的时候,行政干预占上风。镇政府在分散的农民面前显然居于绝对强势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行政管理的权力往往凌驾于村民自治权之上。致使村委会的角色和功能陷于两难境地,若多顾及上级安排的政务,就势必少顾及村务,其自治功能势必被抑制和削弱,村民自治组织实质上变为乡镇基层政府的延伸和附属物。在笔者所调查的个案地区,由于村民自治的行政化,村委会倾向于镇政府,更多顾及的是镇政府安排的政务,而对一些费时耗力且有可能得罪镇政府的村务弃之不顾。在这里,村委会作为国家政权人角色几乎吞噬了作为村民利益人的角色。

二、完善西部村民自治的对策

1.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变农民在自治体中的被动地位

西部的绝大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加之地域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资源匮乏,生产无门等造成人们眼界狭窄,思想囿于居住的村甚至其家族内部,只求温饱,不求发展,商品经济意识淡薄。笔者调查中发现,农民的综合素质低,是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促进村民自治深入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首先,加强文化教育。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在笔者所调查的251名村民中,32.3%是小学文化程度,39%是初中文化程度,8.8%是文盲。正如列宁所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从现实中不难看出,凡是文化比较贫乏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很难树立,而偏执、独断、愚昧、盲从的现象容易流行。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

文盲大多集中在乡村。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这种状况必然对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所以,要使村民自治活动和村民自治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并持久、健康地向前发展,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自治、民主的文化,逐步形成有利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文化条件。

其次,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随着科技进步,宣传工具日益先进,且覆盖面广,成本低。利用传媒对农民进行村民自治、科技知识、法律常识等各方面的宣传非常有积极意义。镇政府或村委会应该组织农民多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文章等,使村民多了解其他地方村民自治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学习到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依法行事、依法维权。

最后,加强培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和治理成功的重要标志。村民自治由自发兴起到规范发展是以政府推进为主要动力的,由此造成群众认同感不足,甚至一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对村民自治也比较陌生,如前所述,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只有17.1%。因此,政府出面对村民和乡村干部进行村民自治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镇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班,培训村干部如何做好村务和政务,如何带领村民发展本村经济,从而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摆脱“双方人”的尴尬境地。培训村民如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及如何监督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的权利观念和自治观念有所提高,掌握了自治权的内容和行使的程序,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打下思想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

2.理顺关系,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 征信培训总结 下一篇: 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