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科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8 01:34: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

篇(1)

二、选煤机械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选煤设备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现在:

(一)质量方面不尽如人意

质量是效率的保证,特别是对于选煤工作来说,由于其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往往配置多系统或备用系统、备用设备,而国内有些选煤设备还存在制造时质量的不过关,这样会直接造成选煤生产过程中事故效率,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所以设备的质量可靠性绝不容忽视。

(二)选煤功能不强,与国际水平差距大

特别是缺乏大型功能强大而全面的选煤设备,如据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动筛跳汰机设备的处理能力,单槽16m3浮选机处理能力,强力破碎机破碎强度,卧式振动卸料离心机筛篮直径与处理能力都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有待尽快提高。

(三)选煤机械普通的科技含量不高

前面介绍多年来,虽然我国的选媒工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也有不少自主研发的产品设备,但多半还是以仿造国外设备为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和设备较少,特别是科技创新、科技含量方面均不理想。所以,未来在选煤机械行业发展方面,着重开发研制大型、高效选煤设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的优势,开发自身所需的模块组合式选煤厂成套装备,研究开发用于选煤工艺过程参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的相关仪器和设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主要的任务。

三、选煤机械未来发展建议与对策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国内选煤行业经重住未来更加激烈残酷的挑战,选煤机械未来的发展可从考虑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发大型的功能强大、科技含量高的选煤设备

篇(2)

2农业机械设计中可拆卸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技术

2.1农业机械设计中可拆卸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为提高农业机械的可拆卸性,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设计可拆卸性的时候,一定要保障维修的便利性。在设计机械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为日后的维修工作打好基础,以便于将农业机械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维修工作,保障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应该具有环保性,不可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在密封的时候所采用的液体也必须具备无毒性,以保障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身体健康;在设计农业机械可拆卸性的时候要确保所设计的农业机械能够被拆卸。要防止农业机械各部位零件表面的再加工。在拆卸零件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零件造成损坏,以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

2.2农业机械设计中可拆卸设计所采用的技术

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可拆卸设计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典型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可拆卸性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在设计的时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将已经被验证的有效的可拆卸设计方案应用于新的产品设计工作中,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可拆卸性;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CAD技术与CAM技术有效统一,以提高农业机械可拆卸性设计的质量,实现设计目标。为保障农业机械可拆卸性设计的质量,则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数据库,将典型的设计方案添加到数据库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评价来保障可拆卸性设计水平,以确保农业机械在维修的时候能够被拆卸。除此之外,还应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来查询相应的信息,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3小麦精播机中的可拆卸性设计

在研究小麦精播机中的可拆卸性设计方案的时候,应当对其结构进行一定的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是气吸式小麦精播机,其结构主要是由排种器、开沟器、支撑机架等部件组成。传统小麦精播机在设计的时候,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焊接,不可进行拆卸,在对其实施维修工作的时候十分不方便,以至于小麦精播机的许多机械部位都得不到有效的维修,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这种小麦精播机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活动,为此在设计小麦精播机的时候要坚持绿色设计理念,以提高小麦精播机中开沟器的可拆卸性。小麦精播机的开沟器部位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接种漏斗、开沟铲、开沟器导管和播深调节板。如此一来,在维护小麦精播机的时候,能够将螺栓卸下,然后对播深调节板进行修护。

篇(3)

2农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技推广功能弱化

农技推广职能弱化与作用缺失源于农技推广供给与农户需求的不对称,即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和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表现在农技推广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及服务强度弱化。一是服务技术类型单一。传统的农技推广主要针对传统农产品,甚至局限于以提高传统农产品数量为目标,但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有些农技推广机构不能正确区分不同目标群体,为农户提供“同质化”技术,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只注重产中服务,忽视产前和产后服务。二是服务职能弱化。据调查,乡镇农技机构平均每年进行农技推广只有19次,农技推广人员平均每天用在技术推广工作上的时间不到5h,不到1/3的农技人员每年会对农户进行个别指导,指导覆盖的范围很小[11]。由于农技人员不能充分行使自身的职责,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强度被大大减弱[12]。

2.2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不足

农技推广存在经费不足制约了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13]。我国现阶段农技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一般性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专项推广项目经费以及主要由农技推广机构创收收入构成的其他非政府来源的推广经费[14]。农业技术推广支出主要为地方负责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与基本事业费,技术推广项目专项经费绝大多数来自省级与中央的投入(地市级的投入很少),有不到20%的县每年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国家及省级下拨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途经县财政农业局技术推广机构,乡镇农技站则要看乡镇财政以及县农技推广机构的“默契”程度,这种经费下拨机制往往导致农技推广经费流失,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事业费往往被当作推广人员的工资,原本应用于培训和试验等的推广事业费被挪用。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不足使得农业推广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2.3农技推广队伍不稳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不高,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一身多职现象普遍存在[15];推广人员在职称评聘、日常激励等方面政策不完善,对农技推广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缺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年龄结构“青黄不接”,知识结构尤其以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居多,“大农学”知识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推广人员管理不到位,影响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4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失衡

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是各自独立的体系,难以保证农业科研成果符合农民需要,现行法律对于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足,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成果难以与农业生产实践无缝隙对接;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接触所掌握的大量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农业规模较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较高,加之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质不高,对农业科技需求意识不强。科研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据统计,自1989年以来,全国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取得的部级以上奖励成果有60%~70%未能及时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1%,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52%,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70%和85%[16]。

3综合农协对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作用分析

3.1多样化业务节约交易费用

综合农协从事指导、信用、购销、保险等与农协成员的务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业务,并经营本地区内生产的所有的农产品。其主要业务特征是让更多小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单家独户难以进入的经济领域。综合农协通过金融领域业务为农民提供吸纳乡村存款、会员销售购买结算、生产生活贷款等服务,在借贷之前,帮助农民与推广部门、供销部门联系,借助农协内部贷款搞好生产和销售,使得分散小农在信息搜索、借贷担保等方面节约交易费用。吸收会员存款,发放会员贷款,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这种集合金融、科技、流通等多样化业务具有“对内服务,对外盈利”的特征,为组织内部建立契约关系,营农指导经费保障提供强有力支持。基于多样化业务,组织内部契约关系变得更为融洽。综合农协通过多样化业务体现内部服务能力与服务对象配合默契程度,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3.2合作载体避免部门利益分立

综合农协在组织架构上具有紧密的上下垂直关系,各项事业通过各对应机构统一部署,形成“中央会”、“都、道、府、县农协中央会”、“基层农协”三级农协组织,除中央会承担组织监督评估任务外,其他垂直部门属于业务分担协同关系,金融部门、推广部门、供销部门各司其职,但又相互配合,共同为农协会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基层农协贴近农村,有利于迅速反馈农民需求,接受农民监督的涉农资金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同时,综合农协体系与政府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体系,通过营农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合作推广事宜,这就避免了行政体制下多部门利益无序竞争导致推广机构职能不到位和作用弱化问题。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以支持,涉农问题由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技推广的科研项目由各级技术联络会议决定[17],使得农技推广科研项目贴近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综合农协所搭建的合作载体打破部门利益分立格局,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3.3健全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小农抗市场风险能力

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法单独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综合农协以其健全自主的机构运作对农户有相当的凝聚力,组织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三级农协”各有分工,中央会统筹全系统的综合指导工作和购销、信用、保险等公共服务,联合会则按专业和功能进行分工,有信用联合会、经济联合会、共济联合会、厚生联合会和园艺、奶酪、畜产等专业联合会,服务于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18]。通过流通领域的合作化,确保了农民在购销方面的有利地位,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农业经营指导工作,使得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到“田间地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业损失,增加农民收入。综合农协指导下的小农经济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与推广,农户根据当地种养实际,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农协资金、科研、流通等环节帮助下,形成有竞争力的适度规模和品牌产品,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效率,提高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全方位服务激发了农民合作意识

没有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小农经济天生的“弱势性”导致对外来新技术新成果持有固有的怀疑态度。合作社可能不是经营效率最高的组织,却是农民可以信赖的组织[19]。这一论述也适用于农民与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之间的关系[20]。综合农协为农协会员提供金融、科技、流通等全方位服务,成为农技推广的强有力依托。综合农协在会员收费、信贷、利益分配等机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市场组织营销等能力方面赢得农户的支持与信任,特别是农协的营农指导员提供的服务从农业生产组织、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直至购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增强与农户“亲密度”,农业推广活动已由单纯的技术指导向农业经营和农民组织延伸,农民合作意识在综合农协全方位服务中得到巩固。

4结论与启示

篇(4)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篇(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298

国内刊号:11-1964/S

邮发代号:2-3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中图分类号] S2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28-01

农业机械化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农机技术的推广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1 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农业装备可以有效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农业装备的应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装备和大型高效农机具等现代农业装备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物质装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加强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农机化的推广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机械化深施肥技术和高效机械化施药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学药剂的利用率。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阻止化肥等药剂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减少农业对化学药剂的巨大需求,进而从源头上减轻农化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2 制约农机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

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投入农机技术的比重仍较低。政府补贴政策尚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加上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建设缺乏管理,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对农业重视的增加,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大多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高科技、复合型的农业机械偏少,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设施农业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民家里农业机械设置比较低,农业机具繁多、机型繁杂,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地区和天气的影响很大,作业量不充足,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服务在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地区设有农机管理机构,然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体系不规范,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还没有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而且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政府对于新项目、新技术研制推广缺乏力度,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缺乏农机化信息人才,加之许多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 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3.1 坚持与时俱进,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还要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感受到农业机械带来的好处。要有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利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机械化优势,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农民为主体的机制,以及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各种单位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协调农机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提供服务。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促使配置、投资、运用步入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扩大补贴覆盖面,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策略,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和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随着时代与时俱进,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走向成功。

篇(7)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 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篇(8)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排灌机械分会;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镇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8530

国内刊号:32-1814/TH

邮发代号:28-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9)

投稿须知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

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

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

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

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

篇(10)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湟中县作为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大县,在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下,我县主导产业的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如小麦、马铃薯等),这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者的强度,加速了劳动力转移,本文从我县农业机械的发展,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健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机械化的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科技水平和装备力量得以发展的体现,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国家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的劳动强度,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县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十二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2.54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总量9.05万台(部),配套农具4.01万台(部),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12%、41.66%、46.0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个百分点。

1.2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渐趋成熟

湟中县拥有耕地84.7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2.8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0.3万亩,饲草种植面积达4.7万亩,油菜播种面积为14.2万亩,蚕豆面积为1.23万亩。至今小麦、马铃薯、饲草除山区不适宜机械工作的都实现了机播、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油菜、蚕豆除山区不适宜机播的实现了机播。可见,我县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程度在进一步研发和提高中。

1.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机械化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地理、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我县区域间的机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区由于平坦、地块较大,机械的种类、型号等比较多样,脑山地区地块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机械的种类、型号比较少,机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间机械化程度不同,国家对于主导品种研发投入更多,机械的数量、型号、种类更齐全,机械的生产效率也更高,对于非主导作物国家可能投入的研发资金不足,产品种类、型号等不多,形成机械化程度不高。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应关注发展潜力好、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加大研发和推广资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覆盖。

1.4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当前土地联产承包制将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农民的自主经营体制下,土地流转必须是区域内农户全体同意,方可形成联片便于机械化经营,但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往往达不成协议,遭成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低。为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机械化生产的局面,让土地合理、稳定、依法流转。

2农业机械化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实现农业增效的保证

农业机械化是改变原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机械的开发和运用带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决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劳动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实现了规模效益。高质量的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2.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是完成和推广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供了保障。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可见,没有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实现农业机械化能有效节约土地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入;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迈进,农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时选择了从事其他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取得非农务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创业或进城务工,增加了务工收入,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2.4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二、三产业的先决条件

农业机械装备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限制,远远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不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质上比人力、畜力实现了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产要素、资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当前土地流转的进程,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3全面实现机械化的方向、对策

3.1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家科研经费和农机补贴资金,加大对各类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自动化、现代化。

3.2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县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土地流转水平,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川水地区地块大经济条件好,要着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如大中型拖拉机、大中型联合收割机、高端的全自动农机配套设备等,丰富农机装备结构;地块较小经济条件不好的脑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的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小型收割机、小型配套农具,达到经济、适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须能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化械化,并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外收入,让更多的土地流转到新型职业农民手中,进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出让土地的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机械带替了人、畜动力,节约了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了土地流转的进程,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的模式发展,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单位成本,优化了各生产要素,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化、效益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4必须提高机械利用率,培育服务型经济实体

随着当前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农业机械化的经营模式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工作应向专业化、效益化发展,应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的专业组织或队,在农业生产中应实现(如小麦收获作业)有偿的跨区流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机械服务的专业化、全面化、多样化,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工作环节,解决一家一户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机械效率,促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县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当前由农业大县向蔬菜大县迈进的转型,还使得转型的新型产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出科技含量高、实用经济的农业机械,从而满足产业结构转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虽然我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是,像蚕豆、药材、温室等生产,还处在半人工半机械的局面,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开发,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难题,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辉,陈莉.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5).

[2]罗昕,胡斌.论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

[3]张庆霞,刘从九.2007-2017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定量预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占了人口总数相当大的比例,国家也时刻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结合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上一篇: 药学专业专业论文 下一篇: 乳制品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