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08:35: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位43岁的男教师,“李国林”,他为就自己的学生,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当他听到儿子呼喊着:‘救我’,难道会忍心失去他吗?”“不,因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长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伤心。当他把三十多名学生成功解救后。谁?谁知道,那年轻的生命已经悄悄离去。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而让人敬佩的教师!
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的聂晓燕老师始终守护在垮塌的教学楼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武警官兵用手扒开废墟。
直到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聂晓燕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
“娃娃,你的脸怎么这么脏啊?”聂晓燕打开带在身边不知多久的崭新粉红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妈妈给你洗干净。”她和丈夫用手帕轻轻地擦着孩子满是灰尘的头发和脸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旁边一位武警战士用安全帽使劲地敲着自己的脑袋,让疼痛阻止泪水倾泻。
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要不是有谭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流着泪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谭老师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看见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生怕学生们不小心摔伤。”夏开秀老师说。
刘红丽的舅舅仰天长叹:“谭老师,大好人,大英雄噢!”
抗震救灾中,遍地是英雄:崇州市怀远镇中学老师吴忠洪本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义无反顾地返身冲进正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在大震之时机智地保护了59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女儿;都江堰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为救学生和老师,自己87岁的老母被压在废墟下无睱顾及;武警某部政治部副主任严胜华、质安科长涂云、参谋刘新岭等人在抢救中因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倒,醒来后立即冲向第一线;巨震突袭之时,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正在进行手术的5名医务人员,俯身扑上手术台,用身体护卫患者;成都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动赶往灾区抢运伤员;绵竹市天池乡农民张吉福徒步求援后又冒死赶回灾区抢险;成千上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战士放弃使用机械,“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之门;成都一些血站前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队……
“板荡识英雄”,大灾大难方显大仁大义。
“一起活下去”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位13岁的小姑娘对记者说,醒来后,她从缝隙里看到外面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一个声音唤醒了她,那是同学马健的声音。“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
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的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已感觉不到伤痛的马健背起孝廉就向门外走去。刚到门口,扒出孝廉的地方墙壁突然倒塌。好险!“如果晚了几分钟,我们两个都出不来了。记者叔叔,你们一定得帮我给马健颁一个见义勇为奖。”小孝廉说。
12日晚,脱险后的北川中学同学在校长刘亚春的组织下,男生4人一组,打着手电连夜搜索未脱险的同学,直到晚上三点半余震频发才停下来。第二天上午,同学们又协助武警救援队搭帐篷,维持现场秩序。许多学生到13日下午才吃上第一口饭。同学们从倒塌的校舍中救出了大量幸存者,仅高三3班生活委员申龙所在的小组就救出十几名同学。同学袁垒一人就救出6名同学,而他自己则因劳累过度,在13日凌晨集合时昏倒在地。14日转移至绵阳后,袁垒又和另外5个同学成为救灾志愿者。
大震袭来之时,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导游刘晓容和余九冬声嘶力竭地喊着。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山石正在滑落,岷江对面的山轰隆隆地垮了下来,烟尘、沙石扑面而来。眼前的世界霎时变成了灰色,10米外的事物已不可见。前路坍塌,后路阻断,四周是震天巨响,“往哪里跑”成为大家争议的焦点。
“快、快撤,不要留在这里。”“留在原地,会有人来救我们吧?”“怎么办、怎么办……”众人心中只浮上了两个字——完了。
自救,势在必行。
入夜,几十人相互扶持着挤在一座小山顶的小块平地上,余九冬、刘晓容则和驾驶员留在山下守望。山下的人时刻警惕着,山上的人牵挂着为他们“站岗放哨”的两个小姑娘。
天刚蒙蒙亮,队伍就踏上“征程”。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绕过一段又一段断裂的公路,狂奔过800米摇摇欲塌的隧道。突然,岷江水被强余震激荡而起,两米多高的大浪让大家从“泥人”变成了“水人”。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余震刚歇,队伍又开拔。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
“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余九冬对记者说。面对巨大灾难的三天三夜中,自助助人的动人故事俯拾皆是。
让死神望而却步
武警水电三总队质安科长涂云已做好了面对任何惨烈画面的心理准备,然而,眼前的一幕却一下子打开了他泪水的闸门:
什邡县蓥华中学被埋在废墟下的16个孩子,当被救援人员告知要少说话,保存体力时,立即拿出身边的课本,默默地认真地学习起来,同时悄悄地相互提醒:“不要睡着了。”
顽强生长着的生命或许根本就对死神不屑一顾。
孩子们得救了。劫后余生的孩子没有大人们预想的那样号啕大哭。女孩张曼见到老师陈全红的第一句话就是:“陈老师,我以前做了很多错事,原谅我好吗?”腿和手指都严重受伤的罗瑶对抱着她的武警战士说:“叔叔,我想弹钢琴、跳芭蕾舞……”男孩蒋蒙则反复念叨:“下面还有人……”
当武警战士抓住高银手臂的那一刻,小姑娘本已瘫软的身体猛地向上一耸——那是求生的本能!她在拼尽全力配合营救她的人!
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抢救现场,发现小高银时,她的头部上方是两块交错叠压的水泥板,双下肢骨折,右腿被别在倒塌的课桌和座椅间,严重变形,上面还压着一块大石头。
6个多小时的救援,6个多小时的“生死时速”,小高银一直默默地配合着大人们。“这个女娃儿被抬过来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亮亮的,紧咬着下嘴唇。”聚源镇卫生院院长汪能说。
小高银明亮的眼神和顽强的一耸,令死神羞愧了,退却了。
救援实录:11点多记者赶到现场,当时,那些特勤队员拼命实施救援。伤者所在的位置非常危险,无法用大型机械进行援救。前方救援人员只能像蚂蚁啃骨头一样,通过人工的方式,用所带工具刨了一个洞,一个多小时把这个洞刨开了,有三四十公分的宽度。刨开以后,救援队员进去,就和伤者沟通,叮嘱他千万不要睡觉,然后故意跟他说话大声喊他。最后到下午一点十分左右,终于把他从里面拽出来了。
记者感言:抢险除了勇敢,除了献身精神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专业技术。他们用了很多很小,但是很顶事的设备,能把东西给撑起来,避免把人夹住,避免垮塌,把人压着。还有电动的剪子,一瞬间就把钢筋剪开了。很多这样非常小巧的设备。今天是救援行动进行到第四天,可以说这位伤者是挑战了生命极限,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成功将他营救出来,救援队员们很高兴。
救援实录: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况比前面那个人的生命体征差一点。高压60,低压是30,血压情况不太好,心跳120,也属于不太正常。记者看了一下旁边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伤者,认出那是她的爱人。当时就瘫倒在那,嘴里念着感谢,救她的爱人。她也不断地呼唤着伤者,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住,这位女士一直在焦急地关注丈夫的消息。救援队员经过艰难地努力,终于把这位伤者给救出来了。伤者的手动了一下,出来之后,救援人员为他的脸上盖上毛巾,因为他在黑暗中待太长时间,救援人员担心伤者的眼睛被阳光伤着。特勤队员非常专业,他们在抢救伤员的时候,一只手始终托着伤员的腰往前走。因为他们担心伤者的腰椎受到伤害。地震中,腰椎最容易受到损伤,本来受了一点点伤,如果一震的话,就容易导致伤者瘫痪。
四川北川一副县长全家被埋7口忍痛救人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青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星星已经淡下去了,东方天边上开始放白了,这时候天际变化得很快,渐渐白得晃眼,接着从地平线上开始一抹一抹地放射出红纹。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星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与薄希来薄煦来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烂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剂网购电话: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突如其来的灾难,吹响了中国军人向着灾区立体突击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10万武警官兵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技.
无数人见证了这场特大灾难,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他们用双手扒开废墟中的乱石,用双肩扛起担架上一个个虚弱的生命,用双腿踏过一条条崎岖险阻的道路,用钢铁般的意志走过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谱写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这场生死决斗中,人民子弟兵含泪血战,但这不是畏惧的泪,而是对遇难同胞的同情之泪、惋惜之泪。十万钢铁般坚韧的军人眼里噙满泪水,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发挥到了极致!
从到达前线的第一时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日夜夜与地震展开顽强战斗,从不叫一声苦和累。就在余震发生的那一刻,他们还奋不顾身挤进废墟之中,当被战友拉出来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满腔的愤懑:"为什么不让我多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为了人民,他们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此时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火速抢救。还记得一位女,她的父母、出生不久的孩子都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可她并没有把悲伤过度放在家人身上,而是立即深入前线展开对其他人的救援。当上级准备把她调离前线时,她掷地有声地说:"我的亲人遇难了,但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救,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尽量多救人。"一位年轻母亲,有着和平凡母亲一样的爱子情结;身为人之子女,她同普通人一样爱着自己的父母,她也很悲痛,但就因为她是一名军人,她将悲痛化为无尽的力量去拯救黎民。
为了全心全意拯救灾区人民,我们的武警官兵甚至写好遗书去战斗!同样的事例还很多很多,每一幕都感动着数十亿中国人。让我们向人民的子弟兵致敬!也许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却能让我们永远铭记。至此,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面临无数次突如其来的灾难,冲在前线,用身体挡住"枪林弹雨"的总是人民的子弟兵。从唐山大地震到九八抗洪,从遏制非典到抗击冰冻,直到今天的四川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眼中、心中浮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是什么让这些原本平凡的人拥有一身浩然正气,在任何灾难中都舍生忘死,在任何情况下都大公无私、舍小家顾大家,那便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军魂。有了中国军魂的中国军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为祖国和人民找到一片光明,撑起一片晴空!正是那铮铮傲骨和坚韧的意志,铸就了中华民族那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永远把灾难征服在城外!
每个人都祈祷着,祝福着,默哀着——我们反复念叨着这些词汇,总理哭了,国民哭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都流下了眼泪。
此时此刻,生命高过于所有的一切,我们所唯一祈求的就是四川同胞鲜活的生命。也只有面对如此的大灾大难时,我们才会这般深刻地体味到生命的宝贵。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无比尊重,才让我们看到并冀望“国难兴邦”意义上的成长。
当政府接到通知,便快速地作出反应——派遣救援官兵赶赴灾区,总理也赶去慰问受灾群众。8.0级地震的消息立刻于各网站,当时报纸的头条消息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这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高度支持,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政府的快速决策和全面的信息公开,为营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而这一长足进步所取得的积极效果,更为以后的政府应急行为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
在媒体方面,各个媒体节目也深入到采访灾区报道的广度、深度及力度,堪称历史性的飞跃。
地震发生后,多少电视频道都中断了正常节目的播出,电视中时不时地播放出“阳光总在风雨后”等许多赞歌,总是对灾情和救援工作进行了24小时连续不间断报道。其它媒体,也投入其中,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最新、最全面和最细致的信息。让各地区的人民都能时时刻刻都能够关心四川人民。这种强大有速的报道力度充分地体现了媒体的生命情怀和责任担当,令人动容,令人感动。
更大的感动,来自于地震现场,灾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动援助,人民子弟兵们的与灾难的英勇奋斗。
“老师舍身为孩子挡垮掉了的水泥板”、“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助病人”、“成都的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人民的组织力量与团队精神的雏形进一步得到发展。
从非典流感到洪灾救灾,从罕见雪灾到超强台风,从事件到圣火护卫,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力量一次一次让人如此的感动,不住地流泪。
这次的特大震灾,更是一种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巨大力量。
我们知道,电视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连续、动态地作深入、详尽的报道。它是按照时间顺序,随着特定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而分段、有序地将新动态及时传递给观众的一种追踪式报道。系列报道则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如果说连续报道是线式报道,系列报道则是发散式的网状的报道,但它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围绕着同一主题,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这一主题,挖掘某种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
由上来看,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在题材的选择、报道时效、报道序列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说它们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报道形式。《焦点访谈》的两次大型灾难报道,却既具有明显的连续报道特征,又体现出典型的电视系列报道特征,两种报道形式交叉、融合使用,深化了节目主题,并构造出节目整体的宏大感。
报道的连续性特点
一般来说,灾难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后续影响等是沿时间轴展开的,大都适合连续性报道。例如雪灾报道,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节目报道的重点依次是灾情、救灾抗灾、灾后重建。例如:1月21日《焦点访谈》播出《大雪突袭》,1月24日播出《应对大雪》,此后转入救灾抗灾报道,1月26日、27日,《焦点访谈》播出《京广线迎战风雪》、《抢修京广线》,2月15日后,报道重点转入灾后重建,当天播出了《积极行动,恢复家园》,2月20日以《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为题,关注各地如何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而汶川地震的报道,时间连续性也非常明显。5月12日,《焦点访谈》播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采访了地震局的新闻发言人和值班室工作人员,报道地震发生的事实和有震感地区的反应。5月13日,焦点访谈以《救灾,十万火急》为题,报道各部门奔赴灾区展开救援的情况,此后,连续播出《生命大营救》(5月14日)、《汶川三日》(5月15日)、《白衣天使在前线》(5月16日)、《救助点一夜》(5月17日)、《为了生命,绝不放弃》(5月20日)、《压不垮的基石》(5月21日)、《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5月22日),报道救灾最新情况,并依照事态发展的情势,在5月19日播出《举国志哀》,报道各地的哀悼日场景。
随着震灾后遗症的延续,5月23日后,《焦点访谈》将报道重点转入灾后抢险防疫,播出了《大灾之后防大疫》(5月23日)、《堰塞湖抢险》(5月27日)、《109隧道抢险记》(5月29日)、《防汛抗洪严阵以待》(5月30日)、《晓坝七日》(5月31日)等节目,在此期间,还随事态发展,穿插播出《伤员跨省大转移》(5月25日)、《抢建过渡安置房》(5月28日)、《捐赠款物发放纪实》(6月3日)等节目。6月1日后,报道重点进一步转入灾后重建与灾区人民的生活,先后播出《这个“六一”节》(6月1日)、《播种希望》(6月2日)、《扎好帐篷去打工》(6月4日)、《让灾区亮起来》(6月5日)、《备战高考》(6月6日)、《自救互助,重建家园》(6月7日)等节目。6月中旬后,继续关注灾后重建,依照事件发展顺序陆续作了不少报道。从整体来看,《焦点访谈》的这两次大型灾难报道,应属于连续报道。
报道的系列性特点
另一方面,在两次灾难报道中,《焦点访谈》还常选取多个典型事迹与案例,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呈现出系列报道的特征,既深化了主题,又体现了报道的广度。至于选择哪些侧面和角度,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要具备突出性和典型意义,二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例如雪灾报道中,《焦点访谈》先后播出《情暖旅途》(1月29日)、《热血化坚冰》(1月30日)、《风雪路上保安全》(1月31日)、《抗冰抢险保供电》(2月1日)、《危难时刻显身手》(2月3日)、《通信如何保畅通》(2月4日)、《抗灾前线鱼水情》(2月5日)、《燕赵深情,回报三湘》(2月18日)、《排忧解难,勇担重任》(2月19日)等多期节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报道各界共同抗击雪灾的感人事迹,范围涉及交通、供电、通讯等多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这种系列性体现得更为明显。除了前述关于救灾与灾后重建主题的报道,在节目报道后期更播出了一系列政府与社会各界抗灾救灾的报道,例如《同心协力,支援灾区》(6月14日)、《依法稳定灾区物价》(6月21日)、《让救灾款物在阳光下运行》(7月7日)、《民营企业的努力》(7月11日)、《图书送到灾区来》(7月14日)等,体现了系列报道的特点。
两次大型灾难报道中,《焦点访谈》都对典型人物与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例如震灾后期陆续播出《震不垮的东汽》(6月10日)、《彰显榜样的力量》(6月12日)、《无畏的雄鹰》(6月15日)、《英雄出少年》(6月16日)、《少年英雄,情动中国》(6月29日)、《民营企业的努力》(7月11日)、《勇敢者站起来》(7月15日)等报道,突出人物的精神力量,唤起民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心与信心。
当然,《焦点访谈》的这两次大型灾难报道,虽然同是系列连续报道,但在手法上也存在一些区别。首先,在节目形式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以《我们共同面对》为题,进行系列、连续报道,而对雪灾的报道则没有一个共同的主标题。可以说《焦点访谈》在系列连续节目的总体策划上更趋成熟,这点在奥运主题报道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其次,根据客观情况与报道需要,两次灾难报道的时间跨度与连续性也略有不同。雪灾报道从2008年1月21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报道中间虽有间断,但持续了1个月。不过,虽然自1月12日以后很多地区就出现大幅度降温,出现雨雪、凝冻甚至暴雪,但《焦点访谈》对于雪灾的报道,最早是在1月21日播出《大雪突袭》,第二次报道在1月24日播出《应对大雪》。也就是说,雪灾出现迹象后一个多星期,才开始正式的报道。
而汶川地震这次灾难,具有强烈的突发性,所以《焦点访谈》在地震的当天就立刻迅速报道,但当时还没有以系列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而是在第二天,随着灾情的明朗,对新闻报道价值的敏锐把握,有了对整个报道的整体策划,才直接以《我们共同面对》第二期的形式出现,承接前一天的《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雪灾的报道,从1月21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1个月内大约有20期节目是雪灾的相关报道,中间时有间断。汶川地震的报道则从5月12日开始,除了偶然间断播出其他主题报道外,一直到6月16日,35天内连续播出了《我们共同面对》共31期节目。6月中下旬以后的9期节目,则以奥运等主题的相关报道穿插播出。到7月15日播出《我们共同面对》系列最后一期《勇敢者站起来》,报道时间共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共播出了40期。从整体来看,震灾报道的时间跨度更大,连续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报道前期。
此外,在报道内容的安排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角度更全面,涉及范围更广。除前述对于灾情、救灾抗灾、灾后事宜、典型人物的报道外,《我们共同面对》系列连续报道的触角还更多地涉及社会各界,系列性的特点也更为明显,体现出更为成熟的报道思路与节目的整体意识。
可以看出,在雪灾报道后,《焦点访谈》在大型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了更多的经验,汶川地震报道中,节目的整体策划和报道思路更为成熟。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中,《焦点访谈》也采取了这种大型系列连续报道的节目形式。例如,6月30日开始以《奥运冲刺》为题进行大型系列连续报道,至8月7日,共播出了16期;8月25日至29日播出了《奥运盘点》5期系列报道;8月30日开始播出《同样的精彩》对残奥会进行系列连续报道,截至9月20日共播出13期。这些报道大多也都融合了电视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