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9:12: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质量评估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镇法人单位73个(单产法人单位52个),其中:企业法人57个,机关事业单位法人10个,其他法人(村委会)6个。产业活动单位83个,其中单产活动单位40个。全镇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1-9月份营业收入2.45亿元,从业人数2187人,占全镇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60%。据统计,从事旅游服务业企业有75户,占企业总数的61%,在总营业收入中,高速公路建设工程7740万元,占总营业收入31%,其银行、电信、保险部门营业收入为3354万元,占13.7%,本地企业实际营业收入为13359万元。
按行业类别划分:第二产业收入为9296万元,占38%,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5157万元,占62%。
二、个体经营户情况
据统计,我镇从事个体经营户有1051户,从业人员为2545人,业主提供月营业收入为824万元,经调查评估月营业收入为1134.6万元,超出37个百分点,其主要因素为:在调查时,个体经营户有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报和瞒报现象。
按行业划分其调查评估数月营业收入为:小型加工业59户,营业收入占5.7%;建筑业4户,营业收入占1.6%;交通运输业232户,营业收入占8.4%;批发和零售业401户,营业收入占47.8%;住宿和餐饮业250户,营业收入占29%;服务业105户,营业收入7.5%;在个体户收入中,从事第三产业经营户为988户,营业收入为1051.6万元,分别占94%和92.7%。
三、总量指标与上年度乡镇经济发展指标相对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一、制度建设
近年来,对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内的教育体系的质量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如OECD设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每年都出版年度《教育概览》,对各成员国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其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有教育质量报告系统,却涉及关于职业教育机会、投入、教育结果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信息。UNESCO下设专门的研究小组,每年都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对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控,其2012年的报告主题为“青年、技能与工作”,专门探讨通过技能发展增进青年的就业机会。
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也都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监测机构和质量报告制度,及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报告。澳大利亚不仅建立了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还建立了国家教育与培训数据中心,分别从不同角度管理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据,定期关于职业教育、学徒制培训的质量发展报告。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与行业技能机构合作,负责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英国企业、创新与技能部建立了数据即时系统(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SFR),每季度对继续教育和技能培养的数据一次,对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继续教育、学徒培训及职业资格获取情况进行报告。这一系统包括19岁以上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除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的部分)的参与、成就和成功率的相关数据,16岁以上人口开始参与或完成学徒培训的数据,以及国家所授予职业资格数量的相关数据。
作为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的一部分,国际社会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世界TVET数据库”,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开放。2012年底,欧盟题为《重新思考教育:加强技能投资,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报告。报告提出,要改善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果、评估和认可机制,2013年秋季将启动“教育与技能网上评估”平台,使个人和企业都能对技能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近来,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高质量数据行动(Data Quality Campaign),与州纵向数据系统(The Statewide Longitudinal Data Systems ,SLDS)相结合,向社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相关发展状况。SLDS设立于2002年,由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管理,这一系统旨在增强准确及高效管理、分析和运用教育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和成就水平。
二、方法探索
在各国及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质量或数据报告系统中,采用科学的基于调查的量化统计方法是一个共同特征。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与劳动力市场及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特征,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有所差异。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情况,世界各国职教质量数据源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侧重对劳动力市场或企业的调查。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欧盟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欧盟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其“劳动力调查”(Labor Force Survey, LFS)系统。LFS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大样本调查项目,其结果根据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就业性质(如长期工作/暂时工作,全日制工作/兼职工作)等进行细分,最后针对人口的就业、失业情况提供详细的年度和季度调查报告。这一调查项目始于1983年,其调查对象为除列支敦士登及欧盟候选国之外的欧洲自由贸易区内15岁以上人口。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样本数据每次约为150万人,每个国家的抽样率为人口的0.2%~0.3%,同时,还有辅助的访谈。目前,这一调查已经成为欧盟了解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重要信息来源。虽然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调查,但已成为欧盟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数据的重要来源。2012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就依据LFS的调查数据题为《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报告。在欧盟的影响下,欧盟成员国也都建立了劳动力调查系统,如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系统中的数据也主要来自国家劳动力调查数据库。
除劳动力市场外,由于其浓厚的双元制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传统,欧盟还组织各成员国开展了继续职业培训调查项目(Continuing Vocational Training ,CVT)。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雇主开展的定期调查项目,以监控雇主开展继续职业培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4次,分别是1995年、1999年、2005年和2010年。以英国为例,其主要通过对具有10个以上员工的雇主进行电话访谈的形式开展。调查之前对样本进行仔细选择,并严格确定调查权重,以确保样本能够代表雇主群体。
二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变化。与欧盟侧重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有所差异,澳大利亚和美国比较强调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如澳大利亚的青年纵向调查(The Longitudinal Surveys of Australian Youth ,LSAY)始于1978年对1961年出生人口的调查。LSAY主要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青年样本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来考察青年学生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到第三级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业及成人生活的过渡情况。调查的参与者是15岁以上人口,每年与这些调查对象联系一次,连续跟踪10年,一直到他们25岁时结束跟踪。对这些群体第一年的调查在学校进行,后续9年的调查通过信件或电话访谈进行。LSAY自1978年以来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LSAY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教育、就业与工作场所关系部管理和资助,州和领地政府也提供相关支持。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VCER)开始负责对LSAY提供分析和报告服务,并定期出版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简报。目前,LSAY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重要公共资源,所有研究者都可以通过澳大利亚数据档案库(Australian Data Archive)获得这些调查数据。
三是从教育体系自身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质量。除LSAY外,澳大利亚还有一个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教育结果的年度调查项目(Student Outcomes Survey),这一项目的调查对象是完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或获得相关资格并离开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澳大利亚居民。调查从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收集目录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采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还有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是一个国际应用范围比较广的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其主要评价15岁人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其调查数据主要基于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报告获得。
三、指标开发
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标志有关教育状况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系统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呈现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建立的重点。各国和国际组织基于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政策重点,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欧盟的《从教育到工作生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报告中涉及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数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特征和背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结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职业和行业活动参与情况,毕业生工资和收入。英国职业教育数据即时系统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去向(包括继续学业率和就业率)、学习者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年度调查结果的主要指标涉及六个方面:就业结果(毕业生、学习模块完成者和学徒就业情况)、继续学业结果、培训效益、专业与就业匹配情况、培训满意度和适应性、对之前学习的认可情况。澳大利亚青年纵向调查数据收集的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就、学生期望、留级情况、社会背景、对学校的态度、工作经历及离开学校后的去向等。作为《柏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的一部分,美国各州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每年都对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质量报告,美国联邦政府为各州的质量评估制定了四方面核心指标:学术及职业技术技能掌握情况;文凭完成率;向中等后教育及劳动力市场过渡及其保持情况;对企业实践等非传统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
此外,UNESCO等重要国际组织及其他一些职教发达国家也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质量指标的开发工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如UNESCO通过借鉴普通教育的评估指标,并考虑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联系紧密的特征,从机会和范围、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职业教育与就业一致性、职业教育与就业间关系、劳动力市场等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情况的53个指标体系。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依据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质量标准应涵盖如下方面: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实现情况,教育、培训与工作间的关系,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劳动标准,工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维度,道德方面,人权。芬兰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吸引力最强的国家,于21世纪初开发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2011年对指标进行了修订,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六方面因素: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学生继续学业比例,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教育与培训情况,学生辍学情况,教师员工的职业资格,对员工发展所投入的资源。爱尔兰从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建立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具体包括,量化指标:培训完成率,获得职业资格情况,毕业生去向(特别是就业);定性指标:个人技能(自信心、小组合作、容忍性等)掌握情况,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互相理解和文化认可性。荷兰注重通过加强有利的外部控制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质量,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协会开发了一套对职业教育机构质量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涉及11个方面:政策发展和质量管理、经费、员工、交流、设施和资源、项目可获得性、招生、转学、辍学、教育与培训产出、培训的适应性。
总体来看,虽然各国的指标体系存在差异,但重视与职业教育特色相关指标的构建和开发,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就业和升学导向的教育,是各国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在具体指标或维度上,如下几方面是国际职业教育指标体系所共同强调的:学生成就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获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情况,继续学业情况,参加实践培训情况。
四、借鉴与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完善体系、深化改革和增强吸引力为重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而建立健全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参考国际水平、立足国情和时代特点,确立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建立规范、科学、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首先,组建专门的职业教育数据信息收集和机构,其应负责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的采集、分析、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对全国及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监测和评价,定期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监测报告,同时发挥职业教育数据收集测算、研究分析、政策咨询和质量监测等职能。
其次,从促进决策科学化、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及对职业教育质量和运行效率监测的角度出发,为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一套独立、规范、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原则不可忽视:一是应改变以前单一的现状描述指标,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背景指标的设计,以利于揭示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二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出发,注重设计反映职业教育具体运行效益的指标体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警示;三是在指标选取和统计资料的收集方面,注意参照国家标准,以实现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
第三,要建立系统的方法,收集和公示职业教育指标信息,实现职业教育统计信息建设的制度化和统计数据的公开化。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监测信息制度,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分析和研究报告,公布有关数据和信息。将教育指标体系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对数据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教育指标数据的利用效益,满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现状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根据《重庆市卫生ⅷ项目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结合贯彻卫生部关于“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我区于XX年4月开始对原天城区4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世界银行贷款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制定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操作指南》工具,认真开展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开展此项工作有关情况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今年是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也是市卫ⅷ项目办卫生服务质量新一轮评估,为了把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与新一轮卫生质量服务的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两项”工作开展的领导,成立了万州区卫生局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小组,由局长欧序生同志任组长,副局长何登阔同志、农村卫生科科长张乐同志、规财科科长方华洲任副组长,卫生局各相关科室人员及a3、b1领域专家和官员为成员,负责全区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各中心卫生院也相继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及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管理评估领导小组,负责自我评估工作;由业务院长为组长,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小组,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措施、步骤和方法,并具体开展质量改进工作。
二、精心准备,确保质量
1、4月份的基线评估实施过程中,四个中心卫生院对该项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应付了事,未严格按评价原则及方法开展评价,评价指标理解有误而致评分不准确。为了认真、持续地开展好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工作,通过内部和外部评估的手段达到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目的,并将此项工作向我区非项目乡镇卫生院延伸,我区于8月3日至5日举办了全区14个中心卫生院院长、分管医疗质量的副院长、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工作人员、片区综合督导员、项目办b1、b2领域专家官员共62人参加的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培训班。重庆市项目办b1领域专家王邦金同志亲自来万专题讲解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实施,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认识到了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决定于XX年10月开始对非项目中心卫生院进行第一次评估。
2、各中心卫生院参会人员回院后对本单位评估小组进行评估技术培训,重点是学习和研究评估方法、资料、数据的收集技巧;并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学习,主要内容是评估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方法,最终达到人人参与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的目的。
3、各中心卫生院建立了评估质量考核制度,根据卫生院实际印制了调查表、评分表,以确保评估质量。
三、坚持原则,严格评估
1、各中心卫生院按照评价指南对XX年5月—8月服务质量进行了认真自评,评价结果见附表一;
2、区卫生局组织项目专家及官员于XX年10月分别对四个中心卫生院进行了外部评估,评估结果见附表二。
四、认真分析,查找问题
1、通过各中心卫生院自评及卫生局外部评估,第二次外部评估较第一次基线评估情况较好,但仍然存在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水中心卫生院中级职称仅占9.6%,余家中心卫生院中级职称占12.%,职称结构比例不达标;
(2)选择本院住院分娩率低 ,四个中心卫生院平均住院分娩率为54%;
(3)0—7岁儿童体检率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低,儿童体检率平均为55.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平均为53.1%;
(4)消毒执行规范上,对一次性用品的处理仍欠规范,一次性用品销毁登记不全;
(5)用药规范性:通过5-8月份自评情况及8月份外部评估资料显示,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
(6)各种医疗文书书写上均欠规范;
(7)次均门诊药品费用和次均住院费超标,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为22.7元,次均住院费用为716.2元。
2、改进情况
(1)由于区项目办制定了统一的自我评价表,把外部评估各项指标分解,自评及外部评估细致,结果较规范,有利于横向比和纵向比。
(2)通过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培训,各中心卫生院人员对统计指标掌握情况较基线评估好。
(3)基线评估过程中外部评估只对服务可及性和操作规范性中的一项指标进行抽查评价,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在第二次评估时,区卫生局将服务可及性和操作规范性各项指标均做了细致评估,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服务质量。
五、制定措施,全面改进
1、加强领导和督查,明确职责,区卫生局卫生服务质量评估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各中心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督查,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通过培训,加强院长的责任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提高院长的管理水平。
3、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加强服务质量考评,让职工主动参与,提高卫生院整体服务水平。 共2页,当前第1页1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1、将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延伸到万州区所有中心卫生院。
2、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整改情况进行督查,指导整改措施的落实。
3、外部评估指标中的“质量评价与改进”,自评结果与外部评估结果之间的差异不能客观反映质量评价与改进,只能反映自评与外部评估之间统计指标掌握是否一致,建议将该项指标从“质量评价与改进”提出,作为一项独立指标考核。
[关键词]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衡量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数
财务报告质量应如何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探索和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有很多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回顾前人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与不足,并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本文将从财务报告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与回顾,并着重论述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
一、关于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的研究
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和公共产品的特征,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属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刘玉廷,2010)。欲对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进行衡量,必须首先要明确财务报告具备哪些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也可以称为财务报告质量特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以FASB、IASB为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以“决策有用性”为最高质量,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主要质量特征,以重要性和可比性为次要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进一步而言,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由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四项主要质量特征组成,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和完整性等。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从排列顺序上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而且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从来就没停止过。近几年来,FASB、IASB开展了联合研究。在其最新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进的质量特征两类,其中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两个子质量:预测价值、确定价值。如实反映包括三个子质量:完整的、中立的、无重大差错。在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方面,意见稿考虑了重要性与成本两个方面。
从现有各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确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取决于财务报告目标,而确定目标的出发点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以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是从财务报告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入手。当然,也有提出其他目标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提出了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的另一种思路,形成了投资(Highlight)者保护观。这种思路下主要的质量要求有诚信、透明、公允、可比和充分披露等特征。其中,透明和充分披露是FASB的质量特征中所没有的,这也是SEC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思考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的体现。
二、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衡量方法的研究
经验研究中,许多学者选取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盈余质量可以说是财务报告质量经验研究中研究最多、最具热点的一个分支。
关于盈余质量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根据军(2009)的归纳,目前学术界从五个角度诠释盈余质量:①经济收益观下的盈余质量。经济收益观下,只有反映真实收益的信息才是高质量的。因此,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一致程度即是盈余质量高低的体现。②决策有用观下的盈余质量。这种角度下,盈余质量被认为是盈余在评价公司绩效时的相关性。③现金流观下的盈余质量。在现金流观下,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与现金流的匹配程度。④盈余管理观下的盈余质量。这种观点下的盈余质量用盈余生成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来衡量。⑤盈余特征观下的盈余质量。认为高质量的盈余应该具有持续性、变动性等会计盈余的特有特征。由此,我们发现盈余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盈余质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它能成为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一种替代。
三、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目前,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多数仅用于学术研究而难于应用到实践。本文认为要将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应用于实践,建立一套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即给予一定的赋值办法,以确定财务报告质量的总体状况和个体状况,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些依据。现有的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仅提出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初步框架。
1.1 审核标准由统一变为多元化
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的项目形式是6+1,包括质量保障、教学资源、定位与目标、学生发展、培养过程和教师队伍6个常规项目,这其中质量保障最为重要。每一个项目学校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要想将学校特色凸显出来,在审核的项目和要点方面,就不需要设定具体的标准,在评估时专家只需要按照每一所高校自己设定的标准和目标来进行评估即可。评估并不注重形式上的类型、标准和结论,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宏观管理,强调的是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自主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1.2 考核过程强调对学校证据有效性的注重
学校的证据指的是学生能完成一定阶段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目标,对于审核评估来说它更加注重学校证据的有效性,通过这些证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可以通过质性或是量性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言它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证据的收集需要不间断地对学习整体变化进行监控。审核评估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更好地构建和发现知识。审核评估更为重视学生的发展效果,强调学校一定要有能证明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2]
1.3 审核评估的目的由等级评定变为分析报告
传统的评估方式,不管是水平评估还是认定评估,都是为了对学校进行等级的划分,将学校分成合格或是不合格学校。这样的评估方式并不能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在评估中只会被动参与,不能主动参与。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将学校的办学条件改进,让其能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进而得到有效的教学资源。审核评估将学校作为主体,不仅对本科教学自评报告进行编写,同时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将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阐述出来,然后由专家来审核和指导学校的评估结果,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模式等,将值得肯定、需要整改和必须整改的部分指出来。审核评估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审核评估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完善的体系
对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来说,它主要包括质量监控、质量标准、质量改进和质量信息利用等方面。质量标准将保障条件质量标准涵盖在内;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质量信息包括对教学状态数据库进行建设、统计质量信息及公开质量信息等;质量改进包括改进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及改进质量的结果。高校在上面的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在质量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对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进行监测的质量标准。[3]还有的学校缺乏对教材、课程和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这样就不能更好地评价教学建设和教学环节,所以要想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健全需要首先将质量标准建立起来。
2.2 缺乏深入的层次
质量保障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确保好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不少高校专门成立了校、院两级的督导听课制度,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调课率、学生的到课率等进行检查,这是所有的高校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仅仅强调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层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深化为督导听课长效内涵发展机制。比如,对于督导组的成员来说,需要将听课次数做完,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议课和评课,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将课讲好,同时和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对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看其是否适合该堂课使用,课件使用的效果和水平 ;同时还需要观察教师是否有端正的上课仪态,是否在课上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要看试卷的规范性和通过率,同时还需要看试题的质量和题型,试题是否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要看毕业论文的完成程度,同时还需要看其工作量是否适合,有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和调查。[4]高校大都关注于日常监控教学环节,却没有深入开展各项专项评估,因为专项评估大都比较深入,同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质量保障体系如果缺少了专项评估不仅不够全面,同时也不够深入。
2.3 加强效果
分析督导听课记录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的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加强效果。比如,通过对听课课堂记录的整理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甚至都不能保?C好教学效果。比如,有督导反映有的大课虽然按上了扬声器,但是教师没有使用麦克风,讲课的声音又不够大,所以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教师的讲课内容;还有的教师在整堂课上都使用PPT,PPT制作水平不够,上面文字又多又小,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很多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够,就是简单将一幅幅文字进行叠加,教师甚至整堂课下来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做笔记;还有的课程开课好几周了还没有教材。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说明学校的教学监控工作没有做到位,需要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效果。
3 审核评估实施的有效性建议
3.1 内部质量保障的标准需要完善
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是质量标准,这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高校其质量标准也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将审核评估基准作为指导框架,以生为本,将显示出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的质量标准选择并确定好,比如学校的师资配置、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育投入等标准,有效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内化上质量标准,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彻,将其落实到教与学的责任主体上。将对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点找出来,并由此设定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和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等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来。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规程和条例等也需要制定出来,这样质量标准体系就会涵盖到整个本科教学活动中,为教学质量提供评价的客观标尺。
3.2 督导专家听课评课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
按照区扶贫办关于2020年全省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安排部署,为切实做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按照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黑扶办发【2020】22号)》要求,我街立即召开街村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会议,针对全省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清单中的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帮扶责任人与实际不一致、帮扶措施与实际不符、贫困村信息不准、边缘易致贫户信息不准七方面17个问题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切实做好问题排查和整改。现将问题整改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具体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存在问题:刘丽楠、赵美琪2019年2020年在校生相同。
整改措施:立即在国网系统中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3. 数据采集不准
存在问题:常全超是在校生,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选是。
整改措施:立即同人社局进行沟通,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二)生产生活条件数据不准
1.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2. 数据采集不准
椴树村佟英耕地面积系统中是14.9亩,实际为23.68亩。
整改措施:同街道经管站进行沟通,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三)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
1.收入计算漏项
存在问题:宫强家五保金是6396元,录入6936元。
整改措施:与街道民政办沟通,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收入计算分类不准确
无此类问题
(四)帮扶责任人与实际不一致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2.帮扶责任人调整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五)帮扶措施与实际不符
1.系统数据录入错误
无此类问题
2.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六)贫困村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2.数据信息采集不准
我镇无贫困村,无此类问题
(七)边缘易致贫户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存在问题:任洪福的措施情况表中2019年度健康扶贫显示享受商业补充险,综合保障帮扶措施表中显示享受特困供养。
整改措施:与医保局、民政办沟通,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3.数据采集不准
无此类问题
4.收入计算不精准
2013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中指出,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审核评估旨在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从而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审核评估的特点是不直接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它是通过考察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来间接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从本质上讲,审核评估就是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质量保障体系是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1]。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责任、权限、并且能够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一、质量保障体系标准和结构的“全面性”和“全员参与”
质量保障体系标准是对专业培养和相应各环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两个层面。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再根据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由此形成学校本科培养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也是基本要求,例如专业培养环节基本要求和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质量保障体系结构主要包括: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其各自的质量的职责。①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其中领导机构如校级委员会,管理机构如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②执行机构及职责,其中执行机构如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部、系)等。③监督机构及其主要监督内容,其结构一般包括质量监控部门、教学督导人员(尤其是完善和建立各二级教学单位的二级督导制度和职责)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等[2],监督内容包括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等。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和制度保障,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做到制定的质量保障体系标准和结构“内容和方法的全面性”、广泛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意识与使命,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做实,并能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从而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环节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质量是过程的结果,教学质量具有依时性和潜在性,可测性较差,因此需要用过程质量来推断结果质量。质量产生于过程,只要保障了过程质量,就有理由相信结果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学校应保障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并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把控,要以“教学过程检查”“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三部分作为实施载体。
教学过程检查以期初、期中、期末的全过程校内教学检查,且教学检查具有联动性,既有校级层面的检查,同时还有各二级教学单位的经常性自查。教学质量评价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支撑条件评价。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核心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就业竞争力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还需学校委托第三方进行调研。
根据审核评估要求的“目标达成度”、“需求适应度”、“条件保障度”、“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的五个评判度,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可行性整改方案并做好反馈,进行整改后的评价。
三、完善教学评教体系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教体系,综合考虑领导评价、同行评分、督导评价和学生评议;其次是建立和依靠权威的评教组织,充分依靠校、院二级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进行科学、有效的评教;最后是形成有效的评教机制,确保评教主体的多元性、评教内容的全面性和评教过程的连续性,制定优化的评教方案和采用适当的评教形式。
此外,教学评教体系还应综合考虑教、管、学的相互联系,将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既从严“治教”,也要从严“治管”,还要从严“治学”,真正实现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方针,使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四、建立循环闭合环路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网络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要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点、要素为基础,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其能够实现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和全面监控,保证全校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此外,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队伍建设方面,应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制度,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队伍建设,形成覆盖各类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有序性。
质量管理有两个基本功能:监控与改进。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经络与血脉,从质量监控获得质量信息并经加工后进行反馈,才能实现质量改进。学校应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OCA循环(戴明环),使质量管理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环路。按照“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运行机制,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循环闭合环路的建立是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评价全方位”、“反馈针对性”、“改进可行性”、“再评价有效果”这几个关键环节和要点。总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网络是实时的、持续的、不断改进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是通过改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质量提高为目的的螺旋式上升循环。
五、提升管理队伍水平
伴随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化、规范化的科学化进程,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会日益提高,高校管理队伍学历层次水平与教学科研队伍存在不小差距,专业化程度与水平亟待提升。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创建高水平的大学,首先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所以,努力提升管理队伍的质量与水平,使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是办好一所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3]。
审核评估为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契机,高校不要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视为一项孤立的工作,而要把它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质量保障的标准建设,强化质量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的交互性建设,实现审核评估与质量保障的良性互动,从而真正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可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个系统。内部保障体系讲的较多,不再赞述。外部保障休系来自于政府机构或中介机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在解决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高等学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以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阵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建立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
1.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带来压力。我国自1999年连续扩大了普通高校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全国在校大学生入数不断增加,而且,“十五”期间。数量还要增加,预计到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将达到18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毛入学率为15%—5。%,属于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但超常规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带来的压力也不能忽视,如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册数、师资师生比等办学条件都明显下降,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和数量的明显不足使教学质量出现危机。因此,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质量的问题是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2)加人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我国己加入WTO 在信息时代,教育产业化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教育与经济已趋于融合,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必然带动教育的全球化。世贸组织已将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列人其条款之中。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也必然要求人才的进一步自由流动,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体制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出全新的要求。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资金的流入,外商来华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将成为必然,这使如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3)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确保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2.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其评估一直是作为一项行政工作来开展的,属于行政性评估。自199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优秀学校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评估无论对新办本科院校还是对办学历史较长的老校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深化改革、形成特色均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监督与评估对于防止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一的行政性评估虽然对教育政策具有推动和宏观调控作用,但面对公立大学与私立民办、重点与一般、专科与本科、综合与单科、国家投资为主的大学与地方投资为主的大学等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等学校,显然在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
1)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忽视了高等教育多样化要求。在行政性高等教育评估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唯一的评估主体。社会其它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其评估的目的、原则、价值取向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由于评估主体是单一的,无法兼顾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同时,评估对象(即高等学校)为迎接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估,必然会使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保持一致,这样必将忽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2)评估对象的被动性,抑制了高等教育的个性发展。当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被评对象后,评估对象(高等学校)没有权利参与评估的准备、评估的设计、评估结果的处理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估,接受根据评估结果作出的教育决策,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高等学校只能为了行政部门制订的一系列评估指标要求查漏补缺,为弥补在教学条件上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加大投人,其目的是满足评估指标的要求由于时间短,所添置的仪器设备不一定是教学必须的,容易造成浪费。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整齐划一,其实质却束缚了高等学校的手脚,抑制了高等教育的个性与活力。
3)评估活动的封闭性,导致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当教育行政部门成为评估的唯一主体的时候,评估活动也成为一项封闭的活动。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整个评估活动是“政府—学校—政府”的封闭运行,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也不利于社会各项信息流向高等学校,导致高等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同时也强化了高等学校对政府的依附关系。
4)评估结果的随意性,弱化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行政部门是评估的单一主体,同时它又是管理权的垄断者,因而它是处于监督之外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评估活动的随意性。在评估过程中,对评估技术手段的选择缺乏科学的论证,而评估的一些量化指标体系又不符合实际情况〔要求过高或过底)最后,在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评估结果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无形中弱化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行政性评估的诸多弊端无法依靠其自身得到克服,其结果强化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隔离性和对行政部门的依附性,束缚了高等教育的活力,而导致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的不确定性。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坚持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主动性、开放性原则,在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打破单一的行政性评估体制,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有利于打破行政部门对评估的垄断,有利于多种价值观、多种评估理论与技术的引人,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评估的信誉和声望,有利于完善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基于以上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和其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评枯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二、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的特征
在高等学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是“相对独立的评估主体在价值主体的广泛参与下,尊重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大教育价值观为准则,对高等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实际价值作出判断”,它是使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之间发生关系,并对三者的关系起协调作用的社会活动。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是由中介性评估机构来实施的,中介性评估机构在客观上必然具有以下特征:
1.机构性质的独立性。中介机构实质上意味着应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一般社会机构的组织。新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组织特征应该是具备特定法律地位的各种评估机构在社会诸系统中相对独立地发挥权威性评估作用。在这一意义上,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在高等学校具体办学行为上的直接指挥者的地位,将政府直接管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权力委托或转让给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去反应社会需求、贯彻政府政策、调节高校行为,政府对高校的具体的管理控制通过中介机构变为间接的政策调控。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既可以是社会团体或个人发起创建的,也可以是高校联合发起的,还可以是政府发起创建的。它既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不从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或个人。也不操纵于某个或某几个高校;它是独立的实体,它独立地进行评估,并对所提供的评估信息直接负贵。中介机构和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一种纯粹的中介关系,独立于各种利益集团之外,惟此才能保证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的“中介性”。
2.服务方式的公正性。中介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各种利益团体,因此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即服务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介性评估机构是独立的专业服务机构,它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除了过硬的服务质量外,其服务信誉也是至关重要的,即中介性评估应做到客观公正。中介性机构应当视政府、高校及社会各方面为平等的服务对象,对评估对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为此,中介性评估机构还应当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以听取各方面的愈见,防止片面性和主观用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中介评估机构的服务信誉,中介性评估机构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3.运作方法的科学性。中介性评估机构是专业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外界提供的评估服务就是它的‘产品”。科学性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它立足于市场的基础。因此中介性评估机构应当致力于评估理论的研究,要求评估活动从时间选择、人员构成到技术运用、结果处理等等。都必须周密思考、科学行事。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探索评估活动规律,并坚决按照规律办事。这样有利于维护评估活动的严肃性。有助于逐步树立中介性评估机构的权威。
三、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的职能
在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的作用有别于政府的监控和宏观调控职能,因此,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有其特定的职能:
1.在国家立法和政府政策框架内,制定和组织实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
2.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的委托,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定各类评估方案,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
3.为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和政策建议;
4.扩大高等教育决策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监督作用;
5.发展和传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方法;增强高校的质量意识,提高高校的质量责任,促进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过程质量的改善,激励高校自觉承担维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
6.确立高校和高等教育向政府、社会和同行报告它们履行其职责情况的义务
四、建立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的原则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较少,在国内有一点影响的有北京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类型也比较单一。之后各省成立了一些省属教育评估机构,如辽宁教育评估事务所、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等,我国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性质、职能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建立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构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中介独立的原则。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不依附于政府、某些社会集团、某些高校,应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同时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惫见,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对高校的教育活动、教学质盆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在建立之初,一定要以中介独立为首要原则,并将独立作为中介机构生存的生命线,这样才能维护其“中介”地位,否则必然丧失独立性和公正性。
2.规范运作的原则。我国已经加人WTO,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办学主体到我国寻求合作或独立办学,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能够被国际承认的、公正客观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机构。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提供参考和依据,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在客观上要求评估机构的运作必须走规范化运作的道路这既包括评估活动程序的规范化也包括人事制度的规范化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等等。当然中介性评估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需要政府政策约束及社会监督;但从长远来讲,中介性评估机构必须将规范运作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原则。
卫生技术评估(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HTA)的定义有很多,传统的卫生技术评估是指评价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社会性[1]。而在2002年,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Agencies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AHTA)认为,卫生技术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政策分析领域,其评估的内容包括:卫生技术的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效能、效果和生存质量)、经济学特性(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和社会适应性(社会、法律、论理),通过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各层次的决策者提供合理选择卫生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对卫生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与淘汰实行政策干预,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
1国内卫生技术评估发展情况
在国家政策和医院制度方面,要求开展评估,以保证采购质量和资金的有效利用。如《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4号,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20世纪70年代,HTA起源于美国,之后该理论在全球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已被全世界普遍应用。HTA在医院层面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思路:①检索全球各机构已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借鉴相关成熟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技术评估,传统HTA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因此数据的完整性和巨大的工作量对HTA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障碍,不利于医院开展。2005年,丹麦卫生技术评估中心(danishCentre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DACEHTA)首次提出Mini-HTA的概念,该方法主要通过对5个方面的问题评价,进而快速形成评价报告,提高管理效率[2]。利用引文索引方式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发现,自2005年提出mini-HTA理论后得到大量引用[3-8]。该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并评价其报告质量,其文章被引数量如图1所示[9]。
2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目前,获取HTA报告的渠道很多,如各国和各机构的网站等。INAHTA成立于1993年,为非盈利组织,至今已有32个国家的55个机构加入该组织,其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各机构的报告在结构、语言、数据来源等方面不尽相同,为规范报告内容和可追溯性,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通用性,INAHTA制定了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从基本信息、HTA的必要性、HTA的实施步骤、背景环境以及HTA报告的影响方面作出规范[10]。INAHTA于2007年第二版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相比于2003年的第一版,第二版对问题条目进行了适当整合,并且对数据来源和撰写要求进行了补充和细化,增设了评估背景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进一步关注人文关怀、经济性和对评估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深层次考虑[11]。2007版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见表1。INAHTA通过规范HTA报告内容和结构,使得各机构的报告趋于一致性,可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尤其在规范中提出非英文报告应添加英文结论,提高了流通性。该组织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促进应用。
3微型卫生技术评估
传统的HTA评估内容和关注重点主要针对重大疾病负担和需求,往往需要获得大量高质量证据,耗费大量时间。对于需要快速决策但资源有限的医院而言,开展综合性的HTA存在诸多困难,且不符合医院决策的现实需求。可以借鉴DACEHTA提出的mini-HTA方法论,开展适合医院的快速评估。该方法共设计了26个问题,涉及基本情况、技术层面、患者层面、医院层面、经济层面等5个方面,其具体问题见表2。医院在开展Mini-HTA时应遵循的原则:①制定评估问题清单(可参考表2),同时根据各医院的自身特点对评估清单的项目进行删减,最终形成适合医院的评估清单;②成立评估小组,小组成员构成要包含多个部门,如医院管理层、执行部门、使用科室、相关部门或机构等,以保证评估的质量;③执行评估,形成高质量的Mini-HTA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随着该理论的不断丰富,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展相关评估,可以相互借鉴[12-18]。
4实际应用案例
某医院计划采购7台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针对此项目进行mini-HTA分析。评估内容包括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临床适应性、临床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和伦理适应性6个维度,参与人员包括临床专家;信息科、医保办、设备科等管理专家。评估结果为建议先购买1~2台,再对采购的设备开展卫生技术评估,进而得出是否需继续购买[19]。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对是否应该使用安全器械,以减少工作人员与血管内注射相关的针刺伤害开展了Mini-HTA。针刺伤是医院工作人员感染风险的重要来源,可导致多种病毒感染,此类伤害的一部分与血管导管的插入有关,使用安全器械可极大降低这种风险。但通过临床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结论为投入过大并不一定能取得显著效果,故不建议采购[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