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09:26: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遗传学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传统医学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优势
2.1方法上的优势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方法丰富多彩,除广泛应用的方药和针灸外,还有推拿、按摩、刮痧、火罐、熨疗和气功等许多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2.2方药上的优势天然药物储藏丰富,我国有中药材12807种,历代方剂10多万首,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2],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方药,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将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也将成为我国的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中成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方便群众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
2.3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功能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药食同源”理论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一日三餐,因为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饮食有节,瑾和五味”的至理名言。宋朝《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等,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中医传统食疗的特点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就是说食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中医对食疗“无功可言,无德可鉴,而人登寿域”的功效描述,就是对传统食疗突出的保健效果做出的高度评价。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有具体的描述,包括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适度的体格锻炼。这些和我们现在的健康四大基石内容是一样的。还有古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来发展的八段锦,导引术等都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3传统医学曾经对我国健康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50~60年代,我国经济相对落后,我们靠着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在各个城镇乡村建立卫生所,培养一大批的赤脚医生,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以最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已得到控制的急性传染病相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因为这些疾病不像传染病那样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而我们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的特点,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2老年医学中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教学模式最初于1956年被提出,1969年正式成型。1993年,PBL在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肯定,随后在西方许多国家推广开来。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开始采用PBL教学。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完全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香港大学医学院自1997年开始启用PBL教学,迄今为止,该校一半以上的医学教育都采用此法。1986年,PBL教学模式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倡领进入中国内地,并逐渐被内地医学高校认可。至今为止,全球约有1700多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等国际权威医学教育组织大力推荐。PBL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设计出相关问题,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将各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经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把学习设置到典型的、有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问题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将各基础学科及各系统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通过病例学习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训练学生良好的临床思路。PBL的教学理念将提出临床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抓住问题本质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教学组相比,PBL教学组课外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未来从事全科医学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有所增强,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提示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有文章表明PBL教学法在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精神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教育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教学的应用,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客观条件受限。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老年医学才刚开始起步,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及临床实习。在我国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多为选修课,往往不受学生们的重视,很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PBL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进行应用推广。其次,倘若学生们刚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对于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欠缺,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很难掌握这些知识连贯性、系统性。此外,我国医学院校一直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相对来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现阶段的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单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63-02
传统文化是集体的记忆共存,它由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世代传承,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并由此获得身份认同和心理凝聚的宝贵资源。传统文化意识是人的感觉、思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构建文化认同,加强文化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笔者在所任职的高校组织了一次以问卷为主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为本科一到四年级、不同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少数民族生源占6.32%。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3份。从问卷显示的数据来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
1.文化认同。当代大学生缺乏传统民族文化认同意识。调查数据显示,4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6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民众的现实需要关系不大,76%的学生更喜欢西式化的生活方式,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无法交融和协调发展,35%的学生认为国外教育会比国内教育提供更多的个人成长空间,38%的学生渴望有出国学习交流或深造的机会。
2.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创新的内涵。37%的学生认为传统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关系不大,26%的学生认为按部就班比发展创新更重要,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大,77%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
3.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正呈现出淡化的倾向。92%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国学经典;17%的学生不能正确概括儒家思想的核心;23%的学生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个人利益为上;16%的学生承认发生过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9%的学生承认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较高的资助力度而产生过谎报家庭人均年收入的行为。
4.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缺失,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86%的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政府部门、民俗学家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47%的学生错误地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只是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相较于传统节日,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感恩节等洋节。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
从以上调查来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增强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1.高校课程设置。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甚合理。以笔者所供职的高校为例,法学专业本科四年教学计划规定的公共课程中,学生只需在“大学语文”、“国学基础”、“应用写作”三门人文课程中任选其一,只有两个学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学分也不多。其他如“民俗学”、“人类学”、“民间文学”等传统文化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大学生接触到的机会不多。因此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还不够科学,在点上形不成系统,在面上也达不到普及。
2.社会变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性、选择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悲观主义、权力主义等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的仁爱、忠诚、责任、义务、和谐的道义型价值观产生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一些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对成功存在错误和歪曲的理解,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也频频出现。
3.多元文化共生。中国现代文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具有现代性与理性特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相互交融,带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构成了一个相互冲撞、交流和互动的全球多维文化网络。当代大学生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容易发生变化,在价值取向上往往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对“传统文化”等话题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
4.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除了书本知识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敏捷好学,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更倾向于关注即时的、热点的问题。在信息充沛的时代,他们以感性的方式获得认知,并经过思考和判断,形成理性认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那个“传统”的年代相去甚远,再加上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到位,传统文化意识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难免会日趋淡化。
三、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内涵,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1.更新课程结构。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需从更新高校课程结构入手。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需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脱节,传统文化教育无关紧要的观念要加以修正。高校要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增加课时和学分,提高课程覆盖面,在内容上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田野作业的基本技能,在形式上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讲述传统文化的精妙,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警示力量,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地、理性地思考,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需以民俗文化教育为突破口。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模塑作用,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作为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应该正确地认识民俗文化。高校应引导学生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坚持宗教观,坚持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把握好个人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此外,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俗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关注民俗文化,珍视传统民俗的氛围。
3.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需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任务。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体现了各民族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在今天同样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教育作用;传统文化能揭开历史的帷幕,具有传播历史知识和激励民族希望、维系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加强传统文化意识教育,有利于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高校应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的理念。
4.实施传统仪式教育。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需以传统仪式教育为手段。高校仪式教育是有关集体记忆、文化传承、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的教育,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赋予学生大学精神和文化力量,以庄重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赋予学生新的规范与义务。仪式教育在内容上应注重象征符号的应用,在形式上体现礼仪性和程序性,营造庄严、隆重、热烈的仪式氛围。仪式教育还要充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爱国荣校、成才励志、勇担责任为主旋律,融入时代性和国际性的教育元素,以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有效提高仪式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5.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首先要营造文化氛围,如高校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标志的设计,可以与当地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纪念活动,通过征文、竞赛、演讲、报告、座谈等多种活动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增强民族凝聚力;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或考察活动,学习、研究和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或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参观和保护工作,树立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结语
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传统文化式微,多元文化共生,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上的冲突,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带来不小的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围绕高校民俗信仰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校入学仪式教育、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构建较为完备的民俗文化教育机制,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一)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老师在声乐的教学中,通过传达情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每一首作品都有着其本身存在的内涵,主要包括它所陈述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身临其境,表达出完美的声乐效果。例如老师在传授学生阎维文的作品《母亲》时,这是一首流传了很久的经典歌曲,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它的版本也很丰富,如果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想要把这首歌表达得完美,首先就要将自己的情感和这首歌做到完美的结合,“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歌词中的叙事部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联想歌词中曾和妈妈经历过的情境,内心会有很多的感慨,再将对妈妈的爱表达在这首歌曲中,赋予这首歌新的生命,才会让听众记住你的歌声,声情并茂地表达这首歌曲的意境。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对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学习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平时生活中积极参加艺术活动,例如学校的晚会,通过编排自己的音乐节目,学习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从生活中积累知识,通过实践的磨练来赋予音乐生命力,在表达歌曲时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扩大视野,奠定自己的情感表达基础。
二、教学中传达情意的途径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中传达情意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手法比较单一,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对一首作品进行赏析,例如《梁祝》,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情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能有效的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师生互换角色的手段,促进教学色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来表达一首歌曲,这便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传达情意生活化教学是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注重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对在声乐教学中传达情意有很大程度的帮助,音乐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所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时刻发现自己周围的音乐,在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通过不同种类音乐的表达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日常生活中,还要勤加练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进一步的提高音乐情感的表达水平。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一)注重情感经验的积累演唱者本身注重情感经验的积累是培养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书籍、多媒体等艺术形式来积累自己的音乐表达经验,在阅读书籍时,多搜集和音乐技巧、音乐情感相关联的著作,例如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借鉴音乐前辈的经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手段,音乐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电视、网络来培养自己的音乐基础,学习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
(二)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可以只重视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技术性的东西,也不可以只注重技术的表达而忽视了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成功的歌唱家拥有的不只是高超的唱功,主要在于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述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完美地将她演绎出来。因此,教学中传达情意的时候要做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赋予音乐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演奏家所追求的目标。
是为了让浦江地方的特色传统艺术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学习来达到传承的目的。经过整理和运用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浦江地区多彩纷呈的传统艺术,这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当前的多元文化前提下,让处于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多接触地方传统文化,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2.在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在
如果能够将传统地方艺术加入到高中美术课程当中,并加以推广,对原来旧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用新的模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加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身修养,还能够对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3.传统地方性艺术存在教育的价值
(1)传统地方艺术在造型要素和审美上存在价值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色彩的运用和造型是必须要学习的方面,在美术作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作品当中,经常能够看到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结构的对称性以及色彩的完美搭配,使得艺术品在造型和色彩两方面都配合的非常完美没有瑕疵。举例来说,浦江迎会中纸会表演中的喜剧人物,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是不同雕塑的人物性格,再比如说流传至今的浦江地区特有的板凳龙,通常一条板凳龙,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等各种民间工艺为一体,充满了艺术特色,不论是从颜色还是造型方面,都显现出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艺术构思上的独到见解。还有浦江的剪纸艺术,剪出的图案和花纹构建了不同的图案,搭配了不同的形状。而这些艺术形式都在经历了数些年的改革创新之后显示出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地方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水平,这对学生美术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提升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地方传统艺术能够使学生激发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专属于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重视,弘扬传统艺术,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奇闻怪事等都包括在了民间艺术的范畴之内。在浦江迎会中纸会和人会的戏剧表演,将中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运用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传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上的独到见解和手法,还能够通过表现出来的传统故事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同时也宣扬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了正气,也提升了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的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重担。
二、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
1.大量开展实践活动,搜集传统艺术素材
中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因此造就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在高中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却比较少,因此应该展开足够时间的课外调查和采集工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实地的考察和悉心探索,能够将搜集上来的地方传统艺术进行整理整合,汇编成画集和书籍等出版或是进行展览,使全校同学进行交流和分析。在浦江地区附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浦江麦秆剪贴和浦江剪纸等传统地方性的艺术,并在实地考察的过程当中对刺绣和雕刻的技术传承和雕刻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和雕刻技巧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成立兴趣研究小组,使感兴趣的学生都参与到对于一种艺术手法的研究中去。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考察、浦江迎会起源发展和其中的关于美术学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在事件调查过后自己写下实践心得和体会,并学习其中的优秀节目,在学校师生面前表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各自的兴趣也带动了美术课堂的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
2.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新型教学方案
转变以前的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修养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定期设置考察课,在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古村落,例如江南第一家、嵩溪村开展学生写生教学,使得学生自己去研究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中的艺术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并且逐渐形成了依托大数据而存在的数据新闻,新闻的前期搜集与后期整理、制作都围绕着数据的搜集与解释而展开,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对新闻的垄断与控制,尤其是许多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开放,使得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搜集者,同时新闻的传播也更加的便捷,更具有时效性。
2.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都需要依赖电视、报纸等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联网社交新闻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全样本、可视性和重质化为报道特征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1.新闻传播人才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与扎实的理科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在素质不断提高,对于新闻的报道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新闻采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已有新闻事件的信息筛选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以及数学等理科基础知识,将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同时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将新闻的数据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达给新闻关注群体。
2.新闻传播人才需要熟练的业务技能与经营管理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人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媒体业务技能,这其中包括摄影、录像、编稿、报道等四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新闻挖掘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其次由于目前大数据正在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互联网的数据新闻传播使得新闻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也让人们在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因此也对新闻媒体人的专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谢恩媒体传播人才来说,如若想要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价值,则必须要学会要管理新闻传播,制定全面的新闻媒体管理方案。
3.新闻传播者需要基本的数据思维与数據的分析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对于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基础的数据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正在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因为大数据所造就的数据新闻无时不刻都在运用着数据信息,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来说,面对相同的新闻数据信息,如何将其通过筛选、分析等手段转变成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素材已经成为工作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新闻传播着具有一定的数据思维能力,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分析模式,勇于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发掘出可供利用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面对繁多的新闻数据信息能够精于挑选与分析,从看似普通的新闻数据中破获重要的新闻信息。
三、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
1.打破学科限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难以适应其发展,同时许多的高校也纷纷开始着手有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尝试打破关于各学科之间的限制,积极融合各科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本学科的知识,闭门造车,学生一级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仅仅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2.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易班与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特点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广泛性、非线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易班网上互动社区与以实体性为特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体现在网络专业特色显著、网络服务学习、传播网络元素表征等方面产生新的形式。
1为易班网络注入了专业特色中医药文化历来同中医疗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与易班结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将中医药相关信息直接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体,紧密同社会大众健康需求联系,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项目或者社会上较为流行且具有一定疗效的知识成为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关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蕴含中医药文化精神的现代新媒体作品,如影视剧、网上博物馆等,越发受到推崇,成为中医药文化网络推广传播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专业知识交流易班网络脱胎于大学校园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群体,承载了实体班级日常网络学习的几乎全部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记事本”。因而,其在服务大学生学习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业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间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价值。
3网络元素表征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随着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的深入,中医药文化在易班网络表征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特征,以西方文化为外在形式的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在不断进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内敛性、大众性依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表征主体元素存在。
递进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涵盖“软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顾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
1打造中医药文化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首先强调树立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的正确理念。提出增强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易班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应当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易班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学生的需求,面向学生,及时把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消除认知误区,准确引导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其次,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再到教研室,逐级制订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内涵规划,打造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发展源于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实现信息的联动机制,建立易班网络实体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不同层次实体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为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教师网络传播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氛围,打造通向社会、基层的渠道,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的适宜方法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校园媒体资源,定期协调整合中医药宣传资源,加强对易班中医药文化发展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不同参与主体间竞争规则,不断提高易班中医药文化水平。
2加强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涵易班网络的内涵决定其传播质量,因而加强易班网络内容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易班多视野、多维度、多角度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在易班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特色网络语言是中医药文化易班传播基本要素,也是中医文化易班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在传统中医标准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发烧友开发推广特定的中医基本网络用语,以特定符号、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各种新颖的组合方式进行中医语言创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赋予中医药文化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应当体现易班版块项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建立在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虚拟文化等亚文化类型基础上,因而需要通过易班以网络语言的方式促进中医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为易班网络平台“流行”的源动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养生网络文化中融入青年所关心和偏爱的元素,如人际沟通等,将青年人所关注的健康保健与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并在易班网络中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以青年所热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重视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应用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特征,积极拓展功能平台,加快与3G和Wi-Fi网络的同步,并保持与基础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断推进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虚拟活动和实体活动挖掘整合中医教育资源,打造通畅迅捷、平等交融的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3.1构建易班发展平台,形成易班基本用户群围绕打造易班大学生校园网络第一平台的目标,着力发展易班基本用户群,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一份导航,一份简报,一个推广月”系列活动。“一份导航”是指易班建设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术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册》,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内容涵盖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问题;“一份简报”是指易班建设中期推出的一份名为“医在易班”的易班简报,以网罗易班建设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设趣事轶事为办报理念;“一个推广月”是指学生工作部在设计全年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时,专设每年的四月份为“易班推广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易班工作。同时,大力打造精品社团与易班网络社团,重点培植特色易班社团和品牌社团,逐步使易班客户群扩大并形成特色。
3.2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中医学习资源借助易班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易班发展的衔接。利用易班平台成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了解师生对易班服务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调整,呈现易班的交互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让易班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打造易班的课件资源与学习讨论平台,结合专业学习的活动更好地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魅力,带动各学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学上易班学习和发帖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易班阵地可互动、可便捷获取资料、可参与趣味投票、获取积分和奖励等各种充满文化魅力的网上特色活动。
如:我校推出了“扛着易班上天目”、“方剂课进易班”等活动,通过网络接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整合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进各类讲座课程视频易班公开化,形成易班内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氛围和科普积累,做到实体班级与虚拟班级、线上课堂与线下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将中医教育和中医药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为载体,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的转变着力打造两支易班发展工作队伍,一支为通过网络遴选得出的人气选手———“中医易班形象大使”。由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医网络推手肩负起易班宣传推广的重任,从拉横幅、设摊点、做宣讲到进课堂、进教研室,让易班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师生;另一支为教师和学生易班骨干、实体班专职易班干部。在学工部易班发展中心推动下,各个专业教师则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传输进来,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维护易班和发送资料,分享成果;学校还开展了易班LOGO设计评比、易班注册人数以及活跃度评比、师生易班博客评比等各种特色活动,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虚拟向心力到实体向心力的转变。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结合机制,增强凝聚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以易班为载体开展“中医文化节”,整合我校各类学生活动,推进易班线上与线下传播方式;打造如“中医周热点”、“中医精品贴”、“中医名师空间”等板块作为品牌单元,结合易班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系科的“教师之家”栏目,鼓励各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进驻易班社区,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答疑,形成师生互动机制等。
4加强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建设的愿景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上融合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弘扬国医国粹,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其他院校提供中医药相关学科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信息和多方面服务。通过易班的有机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达到涵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我们目前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设性工作,为使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还当不断充实和丰富易班的建设。例如:
①开设中医知识网络兴趣班。将大学生较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实用知识和热点话题定期整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美容、康复、营养、保健、养生类文章,滚动播放中医药视频,如介绍中医知识和中药用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名医在线咨询,增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医名医名师库。整合我校的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网络共享,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中医名师讲座,构建与名师交流的便捷通道,学习名医名师的为人、为学、为医之道。
一、目前各个层面关于礼仪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国际上不仅仅有着“礼仪之邦”的赞美和赞誉,并且那些古代经典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知书达礼”以及“礼尚往来”等都没有离不开“礼”这个字。从历史中古代时期人们在见面时会进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头的举动就这可以看出这些特征。而目前我们的当今社会人们也会在见面时候使用握手问好,或者是相互拥抱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突出反应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字。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这些行为不会成为生活交际中的多余现象,而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关心他人、相互谦让善于合作、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这些也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关于礼仪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刚刚出生到开始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关于礼仪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种行为应该遵守的行为习惯还是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学生应该有的礼貌,长大工作后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单位对待上级和下属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与其他公司人员交流时候应该做到的并且可以为别人对自己带来好感的行为。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和我国的国际形式来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是不可胜数的。不仅仅是古代智慧对于儿童启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普遍接受的四书五经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兄长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事项和伦理要求,在学堂里对于教书先生和同窗同学之间的礼仪,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应该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当严格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这些礼仪的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礼仪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规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没有客观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长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点。这些不仅仅是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于人的影响,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合乎规范的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充满和谐的社会才会给人工作和进步的动力。
在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我国古代不仅仅在书籍中体现,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在社会风气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启蒙小故事。包括最为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都深受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推崇。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在孔融幼年的时期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非常聪明的天赋,而且在生活礼仪上还表现出来了注重兄弟之间的礼仪以及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还是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让出好的物品表达自己内心的关爱。通过这些历史上一直代代流传的故事不仅让当今社会的人民越来越感受到了礼仪的教育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那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所蕴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关注与深思的。
二、我国目前社会对于礼仪教学的态度的表现
目前我国对于礼仪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不仅仅在学校里可以听到关于礼仪的课程和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规范,同时在企业和工作单位也有关于礼仪课程的培训学习,尤其是一些涉外单位和外资企业,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的课程讲解。可见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会对于礼仪方面进行学习和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社会和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培养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今天,对于今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会导致为了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以及和睦的状态的形成和构建。相反,即使经济的水平还不太发达,有了礼仪,有了道德和和谐的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会给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三、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倡导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成了许多院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很多院校在平时的运营指导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礼仪教育成为了众多学校关于德育工作中开展中的主旋律。现在社会上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就受到了过多呵护和来自家长的溺爱。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仅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体谅其他人,有时候还在一些事情上体现除了缺乏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礼仪教育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有机的结合,或者仅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和教学工作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曾经辉煌灿烂过,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还需要,然而在礼仪的教学管理和内容之中,不应该再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传入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倡导在生活中的国际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之中满足国际的礼仪规范,而不是通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国际礼仪只是礼仪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否,怎么样进行保留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然而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上的体现,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方面,并没有使这些文化层面的传统进入到课堂的关键部分。对于礼仪这个比较新同时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学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的。面对着目前需要沟通和交流并且这些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特征,进行或许国际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学习是特别有必要的,但是这个部分仅仅是礼仪教学的一个分支。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自己中国对于各国的吸引,许多的外国友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礼仪上的体现都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仅仅无法向外国的朋友介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堪和尴尬。
四、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新思路
1.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礼仪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将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话。学校要在行动上落实,并且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的教学结合的重视,将传统文化课纳入礼仪教学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礼仪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一是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教学的知识点,充分的发挥礼仪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结合礼仪专业知识讲授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时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部分试讲,进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作用的评估,最后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将这些手段作为礼仪课程必修课有益的补充;三是要进行多层面和多形式的举办将中外礼仪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于礼仪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加强礼仪教学方法改革,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在十的报告中进一步的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也要求在进行记忆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时刻充分整合与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对学生开展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开辟网络教育方面的新兴阵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礼仪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有效的时间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积极开展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的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4.加强礼仪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