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0:1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既然教学设计的误区在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拟定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方可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
1)增添课标解读
什么是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要设计教学必须认真解读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让教学设计与教学效率相通.除此之外,更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个是站在学生个性化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角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2)以课标为准绳
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仅凭经验和课后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显然是不科学的,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对照其中的相关条目,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领悟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如此设计意图何在?对照着课程标准设计导入环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任务,选择例题及分析注意点等等,如此一来,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才得以清晰、正确.
(3)注重目标检测
目标达成了没有呢?这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更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指导性作用,不能简单地将教学看成学生学习了就会了,会了就通了,而应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科学选择并布置作业。
二、教学案例———“矩形”
1.拟定教学目标对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目标1: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经历矩形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目标2: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掌握矩形的概念;目标3:通过观察、分析和习题演练,促使学生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目标4:通过观察、分析和习题演练,促使学生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目标5:学生分组合作探索矩形的对称性.
2.列表理顺目标达成的思路,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如何达成,如何评价,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于表2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人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lO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lO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1 教师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课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由浅到深系统地进行系统性讲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但是这种讲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可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师讲授模式可创新的部分不多,即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一事实。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刚接触一个知识点的时或者复结时候使用。
3.2 师生问答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另一种便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进行解答。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运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另外一种情况则可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苏科版的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在习题的环节也安排的较为科学,例如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给出环节和不同的版块让学生亲自做题,独立思考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对书上的例题举一反三向学生提问,同样的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自行设问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是授课者也成了解惑者。在这种模式里,老师的答案并不是绝对权威,同学给出的多种解题思路,老师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确实比标准化答案简便就全班推广,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指出,这样方便同学们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师生问答模式适合在已经接触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
3.3 学生互助模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往更高,要求学生更多的时候能够协同自主学习,而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主持人,主持学生之间的讨论,安排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这是一种发展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的题目。通常要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这种小规模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能在成员互相帮助下解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不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人也获得了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经验。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可以观察和监督,如果有小组讨论的有些沉闷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小组的任意一位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将全部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再进行评述。这种教学方式有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在讲授一些抽象问题时进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问题老师给出的解答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理解,而通过讨论,学生在倾听其他人的看法时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充分体现了互助式学习的好处。
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数学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需要学生通过多向度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注重教学反馈与矫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非智因素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而其他同学则采用学习小组内交换批改,然后一帮一、手把手的方式加以矫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检查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识自己思维正确与否及其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及时矫正,每堂课的问题当场得到解决,不留余患。这种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一、引言
现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推进,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想法和理念,主张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更具创意性、个性化与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如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此类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能营造更为轻松、快乐的氛围,从而可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条件。为便于学生获取更为详细的数学知识点,应重视对数学教学的规范性设计,规范设计流程,确定好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纵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了解到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限制与影响,使得整个初中数学在创新方面很难得到全面的突破,从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初中数学效率与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1.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占据着主体性地位,且其主要是将讲授内容作为核心点,在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忽略,最终使得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升。2.实施教学时,教师未提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且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也相对单一。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师生间的沟通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学生丧失一定的学习兴趣。3.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通常更为重视理论性教学,在实践教学上存在严重缺失,且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点无法和实际生活进行明确联系,进而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始终采取涂鸦式教学,尽管学生成绩也能有所提升,但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此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环境中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三、基于高效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1.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意识到初中教学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兴趣、数学能力等的不同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能让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便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实况,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较高的学习计划,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学习偏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适度降低教学目标,旨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能让处在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借助多媒体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是以多媒体为重要平台和载体,来丰富与优化整个教学系统,主要是借助电子系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具体化、详细化处理,让抽象知识点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通过对知识点格式的转换,能充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也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便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速度。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内容时,为便于初中生更为科学地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意识到三种线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把握力更强。借助多媒体平台,能将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基本形态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利于加深学生对几种线条的记忆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3.创设趣味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纵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现状,为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应从教学模式上着手,选择更具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情境创设成为一种最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为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应强调情境创设的个性化与趣味性,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元素,让整个情境更为充实、更为丰富。数学知识点通常会比较抽象,若学生抽象性思维不强,且想象力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在思维上受到限制,进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教学内容要与生活情境、趣味情境相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的相关内容时,为锻炼学生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能力,可借助电子平台来展示路口车辆统计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来计算路口车辆平均每天的经过数量,还要对车辆类型进行统计,能让学生及时地联系日常生活,从而把握数学统计技巧与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模式是终结性评价,仅仅通过最终的考核成绩单来评判学生近段时间的数学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为应对此类问题,应重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主要凸显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让整个教学系统变得更为完善,也是现代教学改革亟待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变革,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都实现了质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体系中,应合理配置课堂教学内容,应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模式要呈现个性化、趣味性特点,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丰静林.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90+104.
[2]蒋红波.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9):117.
1.“情境创设”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IX"。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教学中,使本来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失去了内在的联系。
如,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时,避开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教材中的这道行程应用题,你们可以熟练地解答出来。本节课,我们要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决。”接着,以多媒体演示,展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设计,虽然简约,但是,缺失在于“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算术方法过渡到方程的应用,让学生去领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原有知识、经验形成有机联系。
2.教学中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在教学设计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如,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变量与函数》。教学中,某青年教师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列举了汽车匀速行驶中行驶时间与行驶里程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及当在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时质量的变化与弹簧长度变化的对应关系,随即得出结论:在两个变量中,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确定一个值。接着进入课堂的训练环节。而教材中列举了生活中的五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执教者急功近利,却忽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展示。因而,学生不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去建构由自己归纳出函数的概念。这样,教学仍未能脱离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窠臼。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教学设计中缺失的对策
1.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情境的创设常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结合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一章,提出了一些诸如随机摸球、掷骰子等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怎样的着力点呢?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运算的合理性,表现为运算目标的确定和运算途径的选择.合理选择运算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而且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入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10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着力点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规律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大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其中,抽象思想表现为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符号化等形式;推理思想表现为归纳、类比、演绎、数形结合、化归等形式;模型思想(数学化)表现为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随机、统计等形式.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以“数轴”的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如何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有理数?(1)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1和1?(2)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2和2?(3)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来表示0?问题2:能表示数的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在此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先提出用图形表示数,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做好准备.再将问题分解为3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数轴的三个特点.接着,抛出问题3:(1)如果点A表示的数是“-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2)你能给数轴下个定义吗?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次去掉数轴上的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感受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经历建构数轴概念的过程.最后,抛出问题4:(1)指出数轴上设定点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数:-3,2,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和“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体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教师们不能一味灌输式地教学,而是要想出新的方式让学生真正锻炼自身的能力.因此,翻转课堂出现在了现如今的时代舞台,它可使学生学会质疑、反思、分享、总结,同时促使学生相互促进,良性竞争.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吸收的安排颠倒,致使学习流程得到重新构建,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革新.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教室”,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颠倒,在教师引导下并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且颠倒了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顺序彻底颠覆.具体是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师准备的学习素材(教学内容被设计成微视频)自主学习,课间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思考(遇到的问题及学习成果)进入课堂,学生们将被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以解决学习问题,来完成预设学习任务.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师明确教学目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照自己的看法和教学要求来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材料的话,是不能起到好效果的.教师应当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比如,兴趣点:动漫,还有各个时期不同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类型:(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如,在学习几何证明部分,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梳理,加入故事情节,将这些部分制作成微视频分享给学生,或者学生自主找到相关知识点的视频、PPT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信息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乐趣,学到知识,同时深刻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2)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每组成员学习基础相当),对他们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抛出问题,比如,相关知识的架构体系,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对应数学知识的认识,并且课堂上学生不易开小差,学习效率提高.通过明确建立课前和课件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社交媒体又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而且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使师生互动加强,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的教学目标中,学习视频至关重要.学生们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进行后续课堂的合作学习.而把视频分享给学生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学生可以在此时间内完成基础学习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大概方向,引导他们学习.教师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了解,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可以自我设置学习的进度,并且视频是可以倒退回放,以便对刚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更有些学生会完全弄懂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概念性的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
教师应当提出数个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题目(要能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学习状态自主选择题目.而学生为了完成研究性题目,是需要按照教的分组引导,可采用上网搜索、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深入探讨该研究性题目,以此来达到扩充知识、内化知识的目的,而小组内各成员集思广益,相互交流讨论,已经可以完成研究性题目,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中,他们还能提升交流能力,培养互相帮助的意识.
(四)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经过教师的课堂规划以及学生各个环节的配合,到学生收获到知识后,一份好的教学分析与评价必不可少.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学体学习成效做合理的评价,而评价需要同时兼具两方面:学习的成效;整个学习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点评,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学习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得到收获.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才能称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故教师制作的视频一定要分享给每一名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而学习视频要能使用也需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需要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更高的投入,例如,校园网络要保证课间正常使用,每间教室需要配置一台电脑和一个投影仪.而教师们需要有能力制作视频,并且是高质量且清晰的视频,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视频质量直接影响知识传授效果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步骤之首的,就是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最大的依赖就是学习视频,如果视频太过简易,达不到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而太长,知识点太细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耐心,所以,教学视频需长度适中、简单、重点突出且有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更让他们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二、媒体情境,展示数学形象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将图像、文字和声音融为一体,使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直接.多媒体情境的建立,容易形成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过多关注视频的美丽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展示,那么教师就要把握好课堂重点,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数学展示中收获新知.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而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图形面积,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些相似,能不能将其转化为长方形,当学生说道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进行剪开时,教师点击鼠标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条高,分出来的小三角形随着鼠标的移动而移动,从而顺利地平移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就构成了,同时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形成对比.多媒体完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平移,实现了学生对图形的要求,从而顺利地使学生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边长乘以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观看,重新演示割补过程,使学生清晰明了地观看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融会贯通,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建立的情境,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数学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真正起到了增效减负的作用.
三、生活情境,拉紧数学距离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生活情境又是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建立情境,消除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胆怯感,从而积极从情境中探索数学元素,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体会数学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建立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熟悉的生活背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的自由、轻松学习.生活情境:王老师从家里出发,向东200米就可以到达学校,放学后向西300米就可以达到菜市场,然后回到家中做饭.如果规定向东为正的话,那么用有理数表示王老师所行的总路程?如果每米消耗25卡路里的话,那么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情境建立结合了王老师一天的生活,让学生感觉非常的熟悉、真实,明白了问题只要关注具体的数值就可以了,正负性无关,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利用“画数轴”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数轴上标出了王老师的家、学校和菜市场,结合图形,很快便实现了问题的解决.生活情境的建立,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取了数学体验,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明白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中找到了相关的数学规律,整个课堂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接受.
引言:
“翻转教学”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因其高度的前瞻性、灵活性迅速推行至全球,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实践方向之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教学具有趣味性强、重点突出、自由度高三大特点,与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原则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学生在初一到初三的成长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水平。所以,教师的翻转课堂设计也要所有不同,以保证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首先,由于初一学生的数学素养尚待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阶段学生的翻转课堂设计时,应保证图片、视频等直观化的资源占较大比重,以便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初二、初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时,可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留出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1]。
其次,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过渡阶段,大多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发散、搞小动作等“小学化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时,需要适当提高微课的趣味性,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我意识和成长欲望,希望和“大人”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内容时可简洁、大方一些。
二、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方法
(一)学生自学阶段设计
第一,录制微课资源。微课资源使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在学校教学之前,应提早录制出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当中,以便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学习。
以“角的概念”微课设计为例:某初中教师X设计了“三段式”的微课视频流程。第一阶段为3分钟,主要是建筑物、艺术品等各类实物的图片欣赏,并在阶段结束时添加了内容为“你能在图片中找到“角”的形象吗?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的旁白语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確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阶段为20分钟,主要是角的种类、定义、组成等教育性的知识内容,并在阶段结束时添加了“平角是一条直线,对吗?”、“把一个角放在十倍放大镜下观看,它的角度也增大十倍吗”等判断题,为学生的巩固练习提供帮助;第三阶段为5分钟,主要是对视频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并留出一定的教学问题,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铺垫。
第二,设置教学问题。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中,学校教育大多是以答疑解惑、拓展知识的角色定位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时,充分挖掘提问思路,以保证教学问题既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学方向,又能勾起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例如,数学教师A在讲解“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前,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预留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移项?移项的作用在于?”、“如何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作用在于?”、“怎样才能将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1?”。通过这些问题,教师A能有效引导学生将课前自学的重点放置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定义、规则以及功能上,进而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2]。
(二)课堂教学阶段设计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导者,数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时遇到的阻碍和疑惑,并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教授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S要求学生举手阐述自己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遇到的困难。其后,教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概率的累积计算不甚理解,便由此举出了“J、K、L三名同学分苹果,只有一个苹果,请问J同学得到三次苹果的概率是多少?”这一问题案例,并要求学生解答。果不其然,许多学生都将1/3进行三次相加,得出答案为1的错误结果。其后,教师围绕这一题目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带领学生将J同学单词得到苹果的概率进行相乘,最后推算出1/27这一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进而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行。
总结: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当中,是初中数学教育实现新时展的必要途径。分析可知,教师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翻转课堂中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科学认知,并灵活运用图片资源、教学问题等手段,能显著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理解,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二、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谈到数学的学习方法时说道:“读书要先将课本读厚,再将课本读薄.”,这是他一生的学习经验.所谓“将课本读厚”就是学生在刚接触到一本新书时,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入自己的观点、理解,而所谓“将课本读薄”就是学生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将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不受课本的束缚,需要用时即可随手拈来,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归纳和提炼,将课本中的知识分解、消化,做到与自身融会贯通,书本就会越来越薄.结合实际的教学发现,将课本读厚容易而将课本读薄很难.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课本读薄,尽快对知识理解掌握,在大脑内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掘课本,一些典型的数学案例的解决方法中都会包含不止一种的数学思想.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思想不仅有利于某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能做到使这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此,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此过程中运用到的某种或多种数学思想整理出来,对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大有裨益.例如教师在教授有理数课程时,由于学生都有一定的数字基础但缺乏应有的总结分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数字,首先对学生原有的数字基础知识进行温习,对其中有关有理数的内容举例说明,之后使学生观察有理数出现的大体规律,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所有数字中除去无限不循环小数之外的数字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是小数点后有无数位没有周期性的重复的数字,也叫无理数,例如最常见的圆周率.教师应详细讲解有理数的不同算法,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举例,使学生感觉不到跨越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包括有理数的概念、算法等,使学生大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三、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归纳法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中每一道例题、每一道试题都归纳出对应的解题思想,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尽量做到同步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进而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不再是传统学习中对课本方法的死板模仿,在学生中形成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记忆和套用,教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猜测、验证,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刻意地为学生布置有多种解题方法的习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教师将所用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每道习题对应的课本知识点,这种方法对几何教学特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