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9 11:21: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三化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三化学

篇(1)

高三化学快速提分诀窍高三化学有哪些查缺补漏的技巧和方法呢?

第一,要看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里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考哪些核心知识,看看自己在哪一个知识块还有问题,重点去抓它。另外一个看点样题,就是题型示例。

第二,要看教材。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各区县所用教材都是人教版,编写非常规范。命题专家会在教材当中选取一些核心内容,甚至会将讨论内容和实验内容放到高考题中。

第三,看经典题。首先要训练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找到精品题型进行训练。

高三化学短时间内快速地提分有诀窍吗?

备考这件事其实都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训练过程,不过专家有一些备考的建议可以给学生们:

第一,做到知己知彼。搞清楚自己在哪一个知识板块上学得比较好,哪一个知识板块上有问题,依据问题梳理核心知识。

第二,及时复习反馈。针对问题所在,先整理知识然后做训练题,找到自己知识有问题的那块做专项训练。京翰教育提示,我们的目的不是在于多做题,而是把题做会。

第三,训练做题规范。要想得分高做题必须规范化。北京这几年二卷给分点大约有平均28个,其中大约有一半题目是让同学们书写化学用语,包括电子式、结构式、方程式等。即便是考生懂了,如果书写不规范,考试中仍然要被扣分。

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1.稳中有变创新有度

新课程高考已经进入第三年,通过2010年、2011年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分析看,高考整体难度适中,覆盖面广,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而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试题形式平稳,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要求。基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全面推进新课程的需要,每年的考题又会有所创新。“新”等于“难”似乎已成定式,然而任何重大制度或活动的改变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可以预见,2012年高考较之前两年会有变化,但尺度不大。出现变化的试题,极有可能体现在实验部分,其总体变化的方向应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融合。

2.理清主干精雕细琢

近几年考题集中体现对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对于主干知识熟悉,理清各块知识的联系,做到思路清晰,切忌盲目追求偏、难、怪。对于高考真题和各地模拟题也要选择借鉴,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时、适度甄别选取。所谓主干即化学学科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新课程中化学更加注重化学原理(选修4)的传授,而弱化元素化合物(必修1、2)的繁杂关系及相关计算。在具体的考查中,主要是以简单的元素化合物为试题背景,而核心考查的仍是原理。另外化学高考题中涉及有机推断(选修5)和物质结构(选修3)两题二选一的问题,建议考生不要过早做出选择而放弃另一模块的复习。从前两年试题变化看,结构相对容易上手但难得高分,而有机一旦思路清晰,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可能更大。

高三化学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1.后期的复注重知识重现和巩固外,还必须加强答题用语准确和书写规范训练。

在非选择型题目中,经常出现文字叙述和书写计算过程及化学用语等问题,很多考生经常在此处马虎,造成非知识性失分,可惜至极。特别是文字叙述中,考生经常答不到采分点上,建议平时做完题后,仔细分析参考答案的语言,弄清楚每句话的意义,还要做到言简意赅,最后形成习惯,切忌模棱两可或者有歧义。化学用语要注意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电子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

篇(2)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重视学以致用的思想,覆盖面大,综合性强,综合实验较多,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个层次的提高。 即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通过复习使自己原有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通过复习使自己掌握中学化学技能和基本知识,提高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表达、自学等诸多能力。

众所周知,知识是构成能力的一种重要因素,知识的积累、深化、扩展、创新对能力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复习中必须注意到把握好能力与知识的相互关系,互相转化,共同增长。 同时注意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

基础知识,就是把近期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作为总复习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认真掌握知识的要点、概念、概念间的异同点及其联系。

逻辑思维,就是要求想问题时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善于思考,全方位的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要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解质的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统观全局。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间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归纳化学反应与化工生产原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理解问题要深刻,推理要严密,能举一反三,灵活的迁移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学会选准解题的思路,优化解题思路,能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超越教材要求把知识任意伸展,也不要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更不能搞题海战术,造成事倍功半。结合教学实际,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方法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思想的精华。其中,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将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定会大有所获。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5

高三化学后期复习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化学总复习效益的关键。在后期复习中,应更加重视复习策略,坚持以教材为根本,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注重模拟试卷的科学讲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确保正常发挥。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高三化学后期复习策略的认识。

一、必须以教材为本,以考试说明为纲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搞好复习教学的指南针,所以我们教师要研读考纲内容,认真体会其知识要求的范围与程度,并通过亲自解答各地的课改高考化学试题,进一步感悟大纲要求的各种能力的体现之处,这样就会使自己在教学时感到心中有数。另外,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任何一本参考书所不能替代的。高考试题中无论是简单题,还是难题,它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解题依据。因此,进入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提醒学生再次走进教材,全面看课本内容,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力求弄清本质;熟记一些特殊或难记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的俗名、分子式、特殊的化学性质和重要物理性质,如:Al与NaOH的反应方程式,Na2O2的物理性质,及Na2O2与H2O、CO2 的反应方程式等;了解有关常识性介绍的内容,如硅有哪些主要用途,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常见能造成大气污染的气体有哪些等;知道有关物质在生活、生产上的实际应用内容,如有关工业生产中的原料、设备、产品成分等,同时要掌握必要的生产原理,如沸腾炉中为什么要把矿石粉碎得很细,为什么在吸收塔内不用水吸收三氧化硫而用浓硫酸吸收等;重视书上例题、习题、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弄清典型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通过系统浏览、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再次梳理,能够进一步清晰教材的知识脉络,贯通各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准确记忆、自如应用。

二、精练精讲,提高归纳、反思能力

试卷的讲评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高三后期,模拟测试较多,难度、题型和高考非常相似。讲评课自然成为后期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及时地进行试卷评析,对学生纠正错误、巩固双基、规范解题、孰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上好讲评课,首先要认真分析试卷的内容和结构,清楚试卷题型,明确各题的难易程度及所占分数的比例,不仅教师自己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其次,要分析考试结果及每题的得分率,统计学生出错的类型及人数,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从中了解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试题讲评中,要讲清解题方法,并强调学生把错误回归到课本教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还不会做的题目的解题方法,要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讲出自己的困惑,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通过一个题的讲评,使学生掌握一类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通过反思,查看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查找是否有盲点,查找典型错误,分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学习能力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有针对性地矫正补偿,填补知识漏洞,总结失误属于哪种失误。如果是知识性的,或者是答题策略方面的,可在平时训练当中,或通过回归教材加以解决;如果是笔误、习惯性的失误,就应在后期模拟训练中引起注意,以减少或杜绝过失性失分等。

三、优化心理,正常发挥

在邻近高考的前两三个月时间,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心理压力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压力会越大,处理不好,对高考极为不利。因此,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后期复习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所以,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拿到试卷后应该有稳定的心态,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通过日常训练和积淀,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就能保证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

总之,高三化学后期复习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化学总复习效益的关键。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复习策略的探索和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确保复习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善待课本,狠抓四基,钻研考试说明

课本是高考的“根”,考试说明是高考的“脉”。课本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和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型难易比例”与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充分认识课本是根本,考试说明是依据,资料是补充。抛开书本,热衷于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课本、钻课本,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切实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情感,注重效果与结果,关注过程与方法。

二、循序渐进,打好基础,辨析理清概念。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进行,绝不赶进度,实行章节过关与双周考制度,不过关绝不放过,积小胜为大胜。加强集体备课,有统一的预案和根据不同学情所形成的各有特色的个案。基本上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章节过关测试不过夜,及时总结评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第一轮复习既全面不漏,更突出重点,还适时穿插小专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些高考重现率为100%的内容,复习时注重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

三、讲透原理,总结规律,注重思路方法

化学原理如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等是中学化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规律与方法,使深题巧解,浅题速解。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十字交叉法求得比值意义的确定。守恒法中主要物质或元素的选取;差量法中差量数值的计算技巧等。通过复习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做一些综合性试题,总结积累方法,将平常学生做错的典型题目和对其有启发性的题目集中在一个本子上,称为好题集,经常回顾和充实好题集可以启发思维。对于计算题,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教会学生情景想象,贯通过程,对于边计算边贯通的试题,计算一定要准,否则会“岔道”或贯不通。

四、情景想象,加强练习,重视实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高考实验题的比重较大,在复习中应侧重于常用仪器的特点、使用、画法,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的设计、分析、评价。重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实验结果的处理与误差分析。学会比较,见物质想性质、见仪器想用法,从实验原理的领会,仪器的选择、查漏与装配,气密性检验与补救,药品的装加,物质的制取,除杂净化,物质的收集,性质的验证,尾气及废物处理,仪器的拆卸与清洗,误差分析,到得出结论。思维要严密有序,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应适当关注开放性实验试题。开放性试题具备条件的不完备或可选择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以及思维的不约束性。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模式去解决问题。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化学实验中一个实验多种现象及描述技巧,一个实验现象多种原因及分析思路,一种仪器多种用途及使用范围,一种用途多种装置及装置特点,一种物质多种制法及反应原理,一组物质多种鉴别方法及相互比较,等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历年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由于学生学化学对基础操作重视不够,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或操作中不细心观摩、认真思考,故实验能力差。教师应强化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包括演示、分组、选做的实验和习题等,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总结答题技巧,平时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作动手做实验来对待。

五、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适时反思纠错

教师复习时要把握重点,对于高考传统题目,重现率高的题目,反复强化,注重训练,让学生一看到它们心中就高兴――又稳得了几分。对于难点一定要突破,总结思维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一见心中不怕,从容下手,轻松解题,得足该得、能得的分数。教师应让学生扫除盲点,强化弱点,走出“基础的东西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外,还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纠错。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对差错作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补救。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知识、自我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应要求学生解完难题要反思: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简洁,过程是否合理、正确,是否还可以再优化,语言表达是否规范、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更要多下功夫,要一题多得,使知识得到不断弥补和完善,体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技巧与快乐,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每章节复习完应及时反思。本章节主要研究哪些问题,重难点是什么,典型计算可能出在哪儿,有哪些一般或特殊的解题方法,与以前或以后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等。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思,融合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孤立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要求学生每次考试后要反思。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作好考后分析,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还有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教师应重视反思纠错,不断完善、充实和利用好题集,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的错题与好题摘录在好题笔记本上,对差错作深入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疑点、盲点。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在复习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绝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错后不纠,屡错不改”的情况。

六、培优补弱,因材施教,找、盯、促边缘生

边缘生就是促一促就能上本科,松一松就是专科的学生。经过几次考试以后,教师应画出圈,找准学生,针对该生弱科,责任到人,特别是课堂上应多给予关注,他们不懂、不清楚的问题绝不放过;对他们的作业、讲义、试卷尽量面批;多找他们谈心、交流,多了解他们知识薄弱的地方,及时加强;同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篇(5)

高中化学概念多而杂,掌握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也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比较思维方法是化学概念复习中一种基本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将相关的化学概念整合在一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能使学生在掌握化学概念各自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认识各相关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运用化学概念去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在复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这四个概念时,单个概念复习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复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四个概念。

这样相关的化学概念还很多,都可以建议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复习,既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及其它的一些思维能力。

二、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化学物质的复习,首先是分类,分类以后,可根据《考纲》要求选取同类物质中的几种代表物进行比较复习,先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物质的性质,然后归纳出这类物质的共性,这样就既掌握了各类物质的共性,也掌握了各物质的特有性质,对物质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在复习金属的性质时,可选取钠、铝、铁三种金属进行对比复习通过这样的对比复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确:金属的共有化学性质就是都具有还原性,活泼金属能与水、酸、活泼非金属单质、一些盐反应等共性知识;非常活泼的金属如钠、钾与盐溶液反应时首先是与水反应,铝还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等事实。这样的比较复习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在化学原理复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化学原理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掌握化学原理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比较思维方法也是进行化学原理复习中一种常用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进行复习。主要从内涵,特征,判断依据,适用对象,平衡移动规律和平衡常数表达式来进行比较分析。经过这样的比较复习,学生能深入地对三大平衡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入而准确的认识,并能将化学平衡中的有关规律应用到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中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篇(6)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其时间紧迫、内容繁多、任务繁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等知识的理解巩固都离不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密不可分,实验教学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思维与化学实验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完美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切实发挥好实验的复习引导功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是高三的化学复习轻松、有趣高效的必要手段,已潜移默化成为化学教育界的共识。

如何才能把实验切实运用于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实验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上的催化作用呢?

一、激活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一般是执教者根据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理解与经验,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习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高一高二建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会被高三一年的集中复习和题海训练给磨灭了,这样哪怕高考成绩提高了一些,学生可能再也不想学化学了。化学实验在高三复习课堂上的出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题海磨炼中稍微喘息,甚至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复习效率,哪怕就是简单的演示,一遍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

如果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的化学实验更多为了探索新知,高三实验则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高三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又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与设计能力,学生此时的实验视角更加宽广,思维层次也更上一层楼,许多在高一、高二时达不到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在高三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高三复习课化学实验的引入不仅是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需要,更是其建立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健康向上的学科态度的需要。

二、回归课本,以实验巩固基础

高考化学实验题是学生最难把握,最易失分的题型之一,是对高考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具有选拔性强、所占分值比重大的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试题中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也逐年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化学实验题在高考中也备受青睐。命题者依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标准,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化学实验题不仅是考查学生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科融合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11题,2015年全国卷(Ⅱ)13题,2014年全国卷(Ⅰ)13题和2014年全国卷(Ⅱ)9题)或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26题,2014年全国卷(Ⅰ)26题和2014年全国卷(Ⅱ)28题)。因此,在实验复习过程中老师必须对课本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实验逐一做到寻根溯源、融会贯通,并将有关实验的原理、基本仪器、基本技能逐一理解深化。因此,对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均做到熟练掌握。

三、聚焦高考,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更加注重试题创新。(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26题,2014年全国卷(Ⅰ)26题)试题都将实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查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的再加工能力。试题中还出现大量文字叙述、离子方程式、装置图、数据表格、关系曲线等方式,以此来呈现实验题信息,这不仅突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题形式的新颖独特,还侧重考查了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进而进行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中。

篇(7)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创新探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与机制

首先在复习机制上,改传统“三轮”复习或“四轮”复习为“一盘清”;其次在复习内容的顺序上,先适当奠基必备的基本理论作为工具知识,简要依序复习教材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第九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化学平衡理论)、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尔后原则上按教材顺序感知感悟元素化学及相应实验内容。不论对哪一章,原则上以每一节作为一讲,以一讲为单位,备课组教师自编导学案,在复习过程中,适时以学案方式渗透小专题,以深化重点或突破难点、突出易错点或克服盲点;在课堂操作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时空,老师着重指点迷津,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精讲点拨,千方百计打磨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第三:晚自习如何安排?传统安排是复习。课堂是以学生“表演”为主的学堂,教材和教师编制出的导学案是学生演戏的“剧本”,那么学生在头天晚上的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课堂要由讲堂变学堂,自习要由复习变预习为主,通过预习等方式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探究复习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合作与问题探究的学生主体思想。

2 着重“做中学”的创新探究基本模式

2.1 做中学的依据何在

一位学者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读到某件事,你能记住10 %;听到某件事后,你能记住20 %;看到某件事,你能记住30 %;边看边听某件事,你能记住50 %;(自己)说某件事,你能记住70 %;做某件事后,你能记住90 %。从这些通过科研实验发现的规律,可见文科、理科教学都强调课堂主体――学生的说与做,典型语言学科、文化学科的“说”主要指语言训练或非现场情景性的故事讲述,“做”主要指模拟情景的学生行为“表演”;典型理科学科的“做”主要指“实证”探究,这些实证或事实之间的逻辑非常严密(包括相关概念与定义),而且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从多重信息表象到破解答案“谜底”,需要对“潜在的陈述性知识”进行调用,结合已知的多重信息进行表征,需要很强的策略性知识,所以理科教学常见一种现象,“上课一听就懂,题目一做就错(甚至无从下手),定时一测就失误”,因此理科教学要问学生“会不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操作性很强的程序性知识,犹如学游泳、学电脑操作一样,要靠学生的自主实践多次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要问学生“懂不懂”(仅是一种粗放性的整体心理感觉)?

2.2 创新探究的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group)或团队(team)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或策略。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可见,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小组间竞争方式更能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要求小组之间要实力相当,小组成员要角色互补,可分别承担各自角色(检查者、裁判、总结人、联络员、记录员、观察者),而且明确组员各自的具体任务与责任。

2.3对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类似科学探究式学习

请见图1。

3 创新探究的一些作法

3.1 激活学生的生疑意识,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语),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明家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任何一个相关系统知识的学习(包括复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螺旋程序上升式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以,“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是培养创新探究能力的关键!复习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看似无疑之处生疑,在前后连贯的对比中生疑,在联系实际中生疑。

3.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创新思维角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时渗透启迪智慧。如脍炙人口的“司马光砸缸智救溺水小孩”与“曹冲称象”等传统经典故事,前者运用了逆向思维,使智慧闪光(溺水小孩与水在缸里构成了一个系统,救小孩就是要实现人与水分离,一般人想到的是将人从缸中取出;但司马光急中生智想出的是砸缸漏掉水而让人得救)!教学中可运用到处理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许多同学有时不明题目要求在题后甚至在所设问答的提示中),我们就总结出了关于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的解决办法,“快速浏览题意,勾划明显信息,顾后瞻前(审清题意),选点突破;(若仍未破题,请精彩继续)书写字母反应,物质推断“三定”,物质定类,元素定位,反应定型”(这里的反应若在无机化学中,常与十三个置换反应或价态归中反应有关)。而“曹冲称象”则运用的是,整体与局部之间转化的“分合思维”,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似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系统法”与“隔离法”的关系。

3.3 着重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化学永远面临的主题(之一),是“思维求异,方法求优” 。具体操作中,可设计出“一点多联”、“一题多变(条件或要求)”、“一问多选”、“一问多答(案)”、“一题多解(法)”、“多题对比”、“多问比较”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并结合说理亮思、解后三思、借题反思、授技速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反思寻异中求独特,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在搜集罗列中求最佳,在连续思考突然放松中求顿悟。

案例Ⅰ: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中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设键数为I,则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为CnI3n+1,请写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本案例的解决办法,只需将烷烃(CnH2n+2)与苯的同系物(CnH2n-6)从组成通式进行简单类比,便可得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关系为CnI3n-3。有的小组则采用下列推理:这些主族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它们之间所成键全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所提供的全部最外层电子(其中氢原子只能与碳原子间成键,两个电子则可一个共价键)提供,则苯的同系物(CnH2n-6)中的共价键的数目为[n×4+(2n-6)×1]/2=3n-3,所以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为CnI3n-3,对其它碳氢化合物也普遍适用,这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

3.4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是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教授(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结出的科研思想,对探究式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大胆假设中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于小心求证中训练辐合思维能力。

案例Ⅱ: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设计使用如下装置(图2)验证: 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假设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的溶液体积变化)。请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⑴将铜粉分散在石棉绒中的原因是什么?

⑵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经A、B、C反应后,进入D中的气体是什么(①填化学式)?②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什么?③怎样打开或关闭某个(些)阀门以进行此步操作?

⑶若C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出现堵塞,则B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⑷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D中加满何种物质?

⑸若E中出现倒吸,可采取怎能样的应急操作?

⑹为使气体体积的测量读数尽可能准确,在实验操作上应注意什么?(至少答出两条)

⑺I.从E装置所得溶液中取出25.00 mL,加两滴酚酞,用0.1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当滴定完成后消耗NaOH溶液18.00 mL, 则E容器中所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mol・L-1)?

II.若实验测得F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139.00 mL,请判断本实验中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或“无”)NO生成?并叙述作出判断的依据(请用数据和文字说明)?

提示:本案例的难点在于⑺,探究论证的方法应用假设验证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起始反应产生的气体只有NO2,则在E中仅发生反应:

3NO2+H2O=2HNO3+NO,则测定HNO3的物质的量=n(NaOH)=1.80×10-3 mol, 据此计算出NO的体积应为20.16 mL, 排出水的总体积应为20.16 mL+ 50 mL(N2所排水)=70.16 mL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设问:以图3装置( ①―⑦)均可用于“排水量气法”测气体体积,请先判断正误并比较其优劣?装置⑧错在哪里?

附答案:⑴增大铜粉与氧气接触面积,使反应迅速、充分;

⑵①N2;②排出D中的空气;③关闭K3;打开K1、K2;

⑶锥形瓶中长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⑷加入CCl4(苯或直镏汽油、或液态油脂类物质如菜油等)。提示:加入的液体不能与NO2或NO发生反应,也不能溶解吸收NO2或NO,但不能加入酒精(极性分子,可能溶解极性分子的物质)。

⑸向下调节量气管(或及时关闭K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⑹如①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②实验前后读数时均需调整仪器F、G,使之液面与E中液面相平(其它合理答案也可以)。

⑺I. 0.072 mol・L-1

II.有E装置中生成100 mL、0.072 mol・L-1硝酸时产生的NO约为80.6 mL,而装置D中原有50 mL N2,二者之和小于139.00 mL,说明生成NO2的同时有NO生成。

3.5力求实证为先,突出实验创新

复习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让学生从不断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解决中体会成就感,体验快乐感受!关于乙酸的教学中酯化反应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仍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复习,大致过程如下:

篇(8)

1选好专题,整合激活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深化其应用,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一轮复习针对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注意主干知识的复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应精选专题整合激活。如元素化合物的二轮复习可选过氧化氢、二氧化氯、高铁酸钾、金属碳化物、金属氮化物、三聚氰胺等热点小专题。现将过氧化氢小专题整合激活如下。

过氧化氢专题整合

1.1过氧化氢背景材料(网络下载)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臭或有类似臭氧的臭气;遇氧化物或还原物即迅速分解并产生泡沫,遇光易变质。药理毒理:本品为氧化性消毒剂,含过氧化氢(H2O2)2.5%~3.5%。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释出新生氧,对细菌组分发生氧化作用,干扰其酶系统而发挥抗菌作用。但本品作用时间短暂,遇有机物质存在时杀菌作用会降低。局部涂抹皮肤上能产生气泡,有利于清除脓块、血块及坏死组织。药物相互作用:不可与还原剂、强氧化剂、碱、碘化物混合使用。(学生观察阅读)

1.2过氧化氢知识的整合激活

1.2.1结构整合激活

提供结构素材:在过氧化氢分子中有一个过氧键―O―O―,每个氧原子上各连着一个氢原子。两个氢原子位于像半展开书本的两页纸上。两页纸面的夹角为94°,O―H键与O―O键间的夹角为97°。O―O键长为148pm,O―H键长为97pm。

提问①:请同学们正确书写过氧化氢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路易斯结构式,并回答氧原子的杂化方式?

提问②:请同学们画出过氧化氢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回答键的类型和分子是否具有极性?

1.2.2性质整合激活

(1)物理性质(提供素材):纯净的过氧化氢为浅蓝色液体,挥发性小于水,密度及粘度略比水大(常温时密度是1.4425g/L); 它的沸点(423K)远比水高; 它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它的沸点(423K)远比水高?为何它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常温下过氧化氢能自发地分解成水和氧气;在加热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请写出在加热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该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请画出实验装置图___________。

b)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

试回答:

图1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你认为还可以作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图2所示实验中需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

2)氧化性

在遇到还原性物质(如Fe2+、I-、S2-)时,过氧化氢一般表现为氧化性。请大家写出H2O2分别与Fe2+、I-、S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

过氧化氢遇到氧化性物质(如KMnO4)时,-1价的氧被氧化为零价。请大家写出 H2O2 与酸性KMn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弱酸性

过氧化氢是一种弱酸,在298K时,它的一级电离常数为K=1.55×10-12,约与H3PO4的第三级电离常数相当。请回答下列问题:过氧化氢(H2O2)常被称为“绿色氧化剂”,它和水都是极弱的电解质,但它比水易电离。

a)水电离生成H3O+和OH-叫做水的自偶电离。与水一样,H2O2也有极弱的自偶电离,其自偶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b)由于H2O2显弱酸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同强碱反应生成正盐或酸式盐,请写出H2O2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正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c)将H2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消失。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弱酸(H2O2H++HO2-),消耗了OH-,而使红色褪去。乙同学认为H2O2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红色消去。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甲、乙两位同学谁的解释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制取与用途整合激活

实验室可用稀硫酸与BaO2或Na2O2反应来制备过氧化氢:

BaO2+H2SO4=BaSO4+H2O2

Na2O2+H2SO4+10H2ONa2SO4・10H2O+H2O2,除去沉淀后的溶液含有6%-8%的过氧化氢。

工业上制备过氧化氢的方法有:

(1)电解硫酸氢盐溶液(可用硫酸钾或硫酸铵溶液)。电解时阳极(铂极)上HSO4-离子被氧化生成过二硫酸根离子, 而在阴极(石墨或铅极)产生氢气。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相关电极反应式:

阳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电解产物过二硫酸盐进行水解,便得到H2O2溶液。请同学们写出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乙基蒽醌法是以镍或钯为催化剂,在苯溶液中用氢气还原乙基蒽醌变为蒽醇。当蒽醇被氧氧化时生成原来的蒽醌和过氧化氢。蒽醌可循环使用。

过氧化氢的主要用途是漂白和杀菌消毒。作为漂白剂,由于其反应时间短、白度高、放置久而不乏黄、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广泛被应用于织物、纸浆、皮革、油脂的漂白。医药上,过氧化氢还可用作消毒剂和合成维生素、激素等药物。

2精选例题,迁移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使所整合的知识达到“灵活”、“熟练”的程度,应注意广泛吸取信息,精心编拟例题和练习,突出重点评析,注意查漏补缺。应在知识的交汇点上选择例题和习题,除了注意题目的思想性、迁移性以外,还要适当注意题目的新颖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在新背景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题: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无毒液体,是重要无机化工产品,试探究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最适合贴上的标签是_______。

(2)过氧化氢的制备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BaO2+H2SO4 BaSO4+H2O2

B.2NH4HSO4 (NH4)2S2O8+H2,然后水解(NH4)2S2O8+2H2O=2NH4HSO4+H2O2。

C.CH3CHOHCH3+O2CH3COCH3+H2O2

D.乙基蒽醌法:

(3)碱性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可产生过氧化氢(见下左图),正极含碳的质量大小对产生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影响(其影响曲线如下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_。

A.开始时速率均较慢,说明电极有一个活化的过程。

B.一段时间后,速率又再次平缓,说明生成与分解逐渐趋向平衡。

C.正极室流出液经酸化后可分离出过氧化氢。

D.正极含碳的质量以0.2g适宜。

(4)过氧化氢作为一种绿色氧化剂有广泛应用,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在过氧化氢作用下,铜与稀硫酸制硫酸铜:_____________。

2)用Ti-Si分子筛作催化剂,甲苯被过氧化氢氧化为间-甲苯酚:_____________。

练习:无机过氧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8世纪初,人们相继制得了过氧化钡、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氢等,目前无机过氧化合物逐渐成为无机化学的一个分支,其中过氧化氢是用途最广的过氧化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Na2O2、K2O2、CaO2以及BaO2都可与酸作用生成过氧化氢,目前实验室制取过氧化氢可通过上述某种过氧化物与适量稀硫酸作用,过滤即可制得。最适合的过氧化物是__________(写电子式)

②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写出在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氯化亚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③与过氧化氢具有相同电子总数且属于非极性性分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篇(9)

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时间等问题,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的算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篇(10)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提高和知识点整合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规范性”、“情趣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想方设法达到高考的复习要求,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如何来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我结合几年高三化学复习的教学实际,谈谈具体做法。

一、讲究“规范性”

1.审题的规范性。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细心的审题,正确理解和把握题给信息,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进行解答。

(2)审关键词。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题目中的核心信息。关键词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词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等。

(3)审表达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只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避免因“所答非所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2.答题的规范性。

无论高考还是平时测验,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使考生失分的现象都十分普遍,如将硫酸铝钾的化学式写成“KAlSO”;又如,如何检查某溶液中含有Fe?很多学生这样表达:加KSCN溶液;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等等。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因答不全,答不准确,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例如有机化学题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等。

(2)化学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应是用“=”、“?葑”还是“”,一般的无机化学反应用“=”,可逆反应、弱酸、弱碱的电离用“?葑”,有机化学反应用“”;没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确使用;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反应漏写无机“小分子”,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水”;用分子式代替结构简式。

(3)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联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CHOH(羧基连接错),CHCH(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等。

(4)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如怎样鉴别分子中有醛基?大多同学的回答是加新制的氢氧化铜(少了具体的操作和现象)。

二、增强“情趣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必须有一个熟悉的、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心理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活动。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复习的“情趣性”。

1.创设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化学课前后内容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在上过氧化钠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宇宙飞船是密封的,那宇航员是如何呼吸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把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就可以了。这时,教师又问:那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如何处理呢?此时学生定会议论纷纷,教师可在恰当的时候作如下发言:最好能找到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来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如做铜、锌、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实验时,同学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铜棒上有大量的气体产生,收集检验此气体可以燃烧,成功验证铜棒上周围氢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气的事实。其实本实验尚有可开发领域,此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锌棒上的现象,通过质疑、讨论和答疑等步骤,引出相关知识点,据此继续追问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是用粗锌还是用纯锌好等问题。如此用铁一般的实验事实,加上教师的有利引导,让学生在实验面前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品质。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

三、突出“实效性”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顺利渡过这一重要的时期,我在此谈一些做法。

1.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到位,学生要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尤其要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例如酯化反应实质用原子示踪法表示,这一方法仍然可以应用于HO的一系列反应实质问题的解释,还可以与化学平衡结合解释;Cl为什么可以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再把这一问题转换一下,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性习题。这样一来,复习课就变得生动有趣,克服基本概念复习过程中的简单重复,教师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学生就会感到复习有效果,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2.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听了都懂,但一考就错。高三复习效果的最好检验就是使学生经得起考。其实,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检验方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懂其实质。

3.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高校出于选拔的目的,试题重点其实就是放出在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上;教师要求学生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应要求学生对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在近几年来高三复习的实践中,我觉得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详尽的分析。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其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进而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情趣性、实效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延旭.规范化学用语提高学科素质.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6.3.

[2]江会照.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化学教学,2006.8.

上一篇: 钢琴实习自我总结 下一篇: 个人介绍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