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21:49: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论文语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个教学策略的诞生,总是多次教学实践的结果,也总离不开相关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支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其论文的理论成分不应该超过它所阐述白勺实践部分的分量。因为,论文是作者自身深入教学改革的一次归纳、一次反馈、一次调整,有着阶段性和明显的个体性,对他人的启示是针对新问题如何运用新理论来实施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因而,它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可为什么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总是有那么多的思想、观点要陈述,甚至在生动可爱的教例后面还要补上一段论述,以强调某一教学事件因符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中的某一个规律或原则而显示在学生能力、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多处意义,这样重复,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读者们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科学结合后形成的有效的切切实实的做法。相对于“声势浩大”的理论.某些文章中的实践则显得软弱无力,有的也无内在系统可言。即使在读者看来应该介绍一些具体操作方法的地方,可往下一读,却发现还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种教学境界的描述。教学的策略、精彩的教例只在大堆理论中星星点点地散乱着。
二、个性和共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体,教学论文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不管是研究还是在撰写论文时,应该重视对一般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引入,而同时,又要顾及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现在有不少论文都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但我觉得语言学、阅读学、历史学、美学等与语文学科联系更为紧密,语文学科的论文写作应以这些学科理论的指导为主。比如,研究“主体性阅读”。我们可以从阅读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下不同文体的阅读,不同年龄阅读者的价值取向。可以从阅读教学的多角度,如独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语言学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交流的角度以及由此确定的阅读教学的目标群等方面进行探讨。又如,研究“语言感悟”,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先去钻研语法学、语义学,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再去发现语言新现象,明白语言规范和语言创新的关系。如果,我们能融共性于丰富的个性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和总结更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会使研究更有实效性,使操作更具推广和实用价值。
三、教学和学习
在深化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研究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发现研究教师“教”的大大多于研究学生“学”的,文章中提及的教学策略也多于学习策略。而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只凭作者的主观感受在评断,并非来自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即不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兴趣、知识、技能等的变化这些客观事实来评价教学。即使是那些看似研究“学”的文章,但从其介绍的操作方法来看,也不是关于学的方法、形式等学习策略。在我所读到的文章中也不乏研究“自主学习”的,可实践者不调查、收集、分析学生方面的信息,如学生个体性格、兴趣、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等:不研究有效的学习条件,如动机、清晰的目标、适宜的学习任务、支持学生积极完成任务的信心、激励和反馈、迁移的情境。也有较多研究“合作学习”的,可实践者很少研究合作的形式如何依据学生的情绪兴趣、学习内容、学习子目标的改变而变化,即一种适合于合作学习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阅读是语文学习水平升华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并且在读中能够体会文中的情感,能够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来把握好文章的主体,明白创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现阶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而整堂课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不高,无法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熟练掌握字词句的内涵。
1.2.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与生活相联系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即在生活中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与生活隔阂的模式,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知识的融入非常有限,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语文学科知识无法深刻的理解,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由于小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且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融入生活常识,就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第三,教学方式过于枯燥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同时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又增加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小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天生好奇,种特性我们不应该抹杀,而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来让他们可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们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他们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2.3.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课文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性,且教师还不能及时予以学生更正。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阅读时与教师范读时存在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差距,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國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1.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2.应以学生原有的兴趣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产物。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素质来讲,学生只有把外部的要求、物质或物质化的内容内化成为内部的知觉、表象、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概念等,才能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完成相应的活动。能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从其内在需要出发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挖掘和发挥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而主动发展,成为一个接受素质教育的成功者。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语文,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产生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表情,读出抑扬顿挫的情调,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书面语言,就要动笔。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匆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当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读熟后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他们明白了时间来去匆匆,故要珍惜时间,利用好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保障
教学有成功的方法,但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讲究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江苏洋思教学模式和河北衡水教学模式就不同,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和安徽毛坦场中学教学模式就不一样。我们强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因地制宜,能因材施教,能让师生如愿以尝。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能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特点。只要小学语文老师善于把握教学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一定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最大功效。
2.开展课堂提问策略。开展课堂提问策略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注意听讲,达到使学生认真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位置不转移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45分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溜号的现象,所以开展课堂提问策略可以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并间接地鼓励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小白兔与小灰兔》这篇课文时,教师发现小明同学正在溜号,就马上提问小明:“小白兔和小灰兔谁的做法最值得大家学习呢?”小明马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说:“小白兔。”教师要注意学生上课的反应,及时地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抓住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创新作文策略。开展创新作文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创新写作的教学方法。语文试卷中的作文成绩占据语文试卷总成绩的30%~40%,所以必须关注作文的教学质量,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教学生在作文的题目、内容等方面与众不同,这样在众多的文章中才能脱颖而出。例如,在学习写作“观察日记”的作文时,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们针对“观察日记”这个题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要观察老师,有的同学要观察同桌,有的学生要观察黑板,有的学生要观察粉笔,有的学生要观察墙画,学生在思维不断开拓后,按照自己的创新思路,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品,才会在作文成绩上略胜别人一筹。这样在整个语文考试中才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同时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朗读的训练,增强语感
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就可以看出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理解古诗文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有层次,有分解的进行古诗文的朗读,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诗人创作情感的共鸣,从切身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切记过于急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语感培养形成一定的障碍。通过设定明确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进行预感的训练,结合具有指导性的朗读,一步一个台阶,完成语感培训的目标。古诗文《静夜思》的朗读,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致涵义,理解诗人李白当时创作的基本情感,然后进行第二遍的朗读,让学生想象李白在皓月当中的晚上,进行独自远眺的场景,体会诗人李白当时的创作背景之后,在进行第三遍富含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情感和思乡情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配合稍显悲情的音乐辅助,来让学生融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真正领悟其内涵和情感,强化对古诗文的语感。
三、通过想象,丰富语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语感培养过程中,想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古诗文语感的培养与对古诗文内容的直接想象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古诗文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维想象,通过想象将古诗文的内容场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古诗文的真实意境,对于语感的培养极其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场景的想象通过写或画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全力的去想象,在心中形成“内心视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还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有裨益。
四、结合生活体验,深化语感
从一句名言“语言来自于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实践是语感体验的最佳途径”中可以看出生活实践才是产生语感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学生语感的培养仅仅寄托在教学课堂上,也不能仅仅靠查阅字典来领悟古诗文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拓他们的视野和见识,用心去领悟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会人情冷暖,要求他们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增长社会经验。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启发他们对生活的联想,唤醒他们脑海中已经存在的潜在意识,建立对古诗文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对古诗文语感的培养[3]。
五、运用积累,沉淀语感
在古诗文的语感培养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以及生活体验等最为基本的形式来进行逐步的培养,但是仅仅靠感受和领悟,还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灵活自如的运用。在情感的积累上,坚持长期的进行积累和运用,才能妙语成珠。对于语感的积累过程,也是强化训练,提高语感感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的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运用,来强化对古诗文的记忆,逐步的进行文化内涵的沉淀,增强语感的培养。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以便于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在课堂的伊始阶段就牢牢地把控住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开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对导入方法的设计,寻找出贴切的方式,以便于能够迅速吸引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听讲。本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多种课文导入方法:有通过介绍典故来导入课文,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来导入课文,有通过介绍背景故事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来导入课文,还有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课文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合理地选择课文导入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实物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月季花,先让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如何。教师: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然后,媒体渲染,营造氛围,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而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诵,毕竟“熟能生巧”。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充分体会到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和美妙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就现在的课堂来看,教师在朗读上的指导多停留在变换多种形式的机械复读而已,指导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而一些名师却恰恰能在朗读指导方面做出不一般的成就。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这种情感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三)把握主旨,掌握情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激发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阶段。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怀,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剖析文章,激趣
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当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深藏的意境,让语文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语文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五)分析特点,培养情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小学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小学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去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对策
1.识字教学规律。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音形义的结构规律,每一个汉字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一定的部件或笔画组成,呈现出指示、形声、会意及象形规律的特点,教师要发掘汉字的这些规律,用形旁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用声旁记忆字音;识字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还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识字教学要与词、句、文相联系,使学生在词、句、文中认识汉字,并能够将学到的汉字应用到词、句、文中。2.识字教学方法。标注拼音、提前读写法,这个方法是在儿童识字之前,借助拼音,进行读写,目前有大量的拼音读物,即标注拼音和汉子双行文章,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拼音、观察自形、理解字义,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帮助儿童认识汉字。韵语识字法,先将字组成词,再将词放在短文中进行识字教学,将分散的没有联系的字集中在一起,借助一定的语境来识字,实现“在词中学习字、在句中学习词、在文中学习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3]3.识字教学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要对识字教学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识字教学作业要体现趣味性、渗透性、层次性及拓展性原则,既要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又要促进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拓展和延伸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后作业一定要精心设计,注重质量。4.识字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评价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情况,在具体语境中应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工具书学习汉字的能力。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既注重了对学生识字量的要求,又注重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标准。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将识字习惯和识字态度纳入评价标准,使识字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学生差异,创新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生字和生词时,应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拼音基础较差,对于生字语音的掌握存在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示范,在学生面前多停留一会,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关注,因为学生此时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生字在古诗原来位置上,并引导学生继续练读,之后再去掉拼音练读,打乱顺序练读,最后再放到古诗当中练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练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改进学生拼音基础较差的情况。如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那么又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呢?因此,当教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出现读错、读不顺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加强关注,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轻松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另外,教师性格的不同也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喜爱乐器的教师擅长用高雅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舞蹈的老师擅长用优美舞蹈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喜欢做课件的教师擅长使用背景音乐和多彩画面实现情景再现,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正视学生差异,尊重不同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规范的文字训练和语言训练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紧扣其中的“撑、叫、站”等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鸡,自己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小鸡高兴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几个动作,加上课文中文字语言的支撑,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比如,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在模仿别人的动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喜悦之情。通过角色体验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本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