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8 02:35: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精神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精神论文

篇(1)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篇(2)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篇(3)

2.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是否

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从调查现状来看,目前因应试教育而被迫异化掉了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失去了其培养学生人格品行的功能。它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完全不在意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更不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行的培养塑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精神残次品,是不能站立起来的人。语文教育缺失、语文教学形式化一直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有评价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缺乏对语文学习特殊性的了解,缺乏教学改革的精神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3.什么是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语文学习机理是指抓住语文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对系统内部原因(机理)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让预期结果能与实际更加接近,从而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的策略研究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让教师通过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游戏尝创到习得生成;积极引导学生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材料,不断去积累语言经验,在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诱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模块,并让它不断增生扩大,达到一定规模,让学生在性灵体悟中移情养性、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引领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语文学习的机理,提高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水平和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收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扎下语文学习的深根,让语文课堂在坚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成活起来。教学语言幽默化,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幽默生动非常重要。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对话显得亲切随和,温馨快乐融洽,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贴近了心灵,也使教学成为一件轻松愉快、趣味横生、令人着迷的赏心悦事,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合作参与、心心相印的氛围,从而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教学方法艺术化,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应力避平淡死板。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出点新花样来,让学生觉得有吸引力,有一点趣味而又不花里胡哨,因而对语文从内心深处“好”起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还应常用点小技巧才好,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当时我布置一项游戏:和自己的父母来“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班的很多家长都说:真是太感谢这本书了,让他们从孩子的口中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浓浓的爱意。另外,让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绘本变成情景剧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能让孩子充分的感受作品,沉进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篇(4)

二、培养积极统一的团队价值观念

企业团队文化是无数个体精神的凝聚,代表着统一和谐的集体意识。其中,团队的价值观起到了树立大局意识、削减发展风险的作用。身处团队之中,个人的意识偏差会影响全局,树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了整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利益,让员工形成归属感,增强自控力,和企业统一步伐,完成最大的价值创造。团队价值观的培养要从管理提升做起,结合工作实际,导入团队目标,让个人与团队一体化、同步化。另外,实施过程中人本化管理思想必须贯穿始终。例如,我国知名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华为的成功就离不开培养团队价值观,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鲜明的价值认可将政治、民族、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倡员工学习奉献的同时奉行决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双重的利益标准将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了一起,而华为员工也在人性驱动的团队价值观引导下激发出了亮眼的活力,诠释了生生不息的团队文化。

篇(5)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篇(6)

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基础

2.1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看作是伸张正义、维持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侠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为侠士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期的侠士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很多政客豢养了一大批侠士,并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中,朱亥就帮助他击杀晋鄙。还有一些贵族利用侠士为之报仇,例如智伯死后,豫让为其报仇,虽身死却不后悔,公子光就请求专诸帮他刺杀吴王僚”等。这个时期的侠士表现出重义轻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救人于危难之际等道德品质。而且,侠士大多武艺高强,侠士之间常常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武艺,以武会友。如《史记》中记载到“,荆轲曾经在游历天下时候,在榆次地方与盖聂相遇,两人在剑术武艺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相互怒目而视”。特殊的社会背景为侠士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侠士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另外,由于侠士需要具有较高的武艺。因此,侠士具有的“仁、义、礼、智、信、勇”等精神便与武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武术文化中也把侠义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加以发扬。然而,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侠士的生存空间得到挤压,尤其是侠士重视义气而置王法而不顾,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秦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向,侠士精神日渐衰落,影响了侠士精神的发展。然而在以后,由于国贫民弱,国家陷于危难之中。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广大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尚武精神,呼吁国民强身健体、报效国家。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侠义精神得到提倡,并引导国民通过练习武术,以此达到“强身、强种、强国”的目的。因此,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霍元甲、王子平、孙禄堂、韩幕侠、程廷华等一大批武术家,以自身高超的武艺,在抗击国外人挑战中,彰显了不屈不挠、敢于面对挑战的尚武精神,提升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社会环境,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社会对侠士的需求,也促使了中国武术文化侠义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2.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中国社会对公道、正义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中“公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余就会崩溃。因此,在整个法律系统中,常被称为公道系统”。而侠士精神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等思想,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社会公道、正义的社会公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侠义精神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人们的推崇,并把侠义精神作为一种公道的化身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侠义崇拜的社会化心理基础。而武术是以技击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身体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历来提倡尚武精神,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非常重视对习武之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侠义精神与中国武术的武德教育不谋而合,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者侠士精神的熏陶,并把这种侠义精神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另外,对英雄的崇拜,也是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心灵中,都各有其阴邪面,其中含有邪恶、有害和破坏性的成分。而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必然会跟阴邪面发生一些意识的冲突。与黑色的禽兽搏斗。在人从原始到意识的奋斗历程里,这种冲突,就常有原型英雄跟宇宙邪恶力量互相争抗来表现。所以,在个体的意识发展中,英雄意象即是显示自我征服意识心灵的象征”。而侠义精神恰能体现出英雄的情怀。英雄救美、除恶扬善、伸张正义、抱打不平等行为被看做是英雄的行为。对于中国武术习练者而言,由于通过练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格斗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能提升习练者的自信心。进而在行为处世方面,处于对英雄情怀的追求。习武之人希望通过自身高超的武艺,为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武术文化中,往往在门规戒律、武德中,要求习武之人能够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以自身的能力造福一方,从而彰显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

3 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现代意义

3.1 现代社会亟需侠义精神的回归

金庸先生在深圳一次演讲中,当被问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诚然,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的经济、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元、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侠义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最近在媒体报道中,经常见到老人倒地急需帮助时无人敢扶,众人在小偷抢劫时无动于衷,面对弱势群体被流氓欺负时,围观者竟无一人敢于站出来制止,甚至公交车上为了让座,竟出现大打出手的场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中缺乏侠义精神的培养。对今天的人们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遇到歹徒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及时拨打 110,寻求警察的保护。而好心人们扶起倒地老人后,反而被讹诈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从而也使社会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这种见义勇为、助人为善的行为的缺失,正是侠义精神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我们更需要人们之间相互帮助,需要人们能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需要在我们的教育中重新唤起侠义精神。

3.2 武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术文化中就从不缺乏侠义精神。武术的习练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使人们养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勇敢果断、崇尚武德的侠义精神。因为“,侠都必须具有的牺牲精神,无牺牲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侠,抑或者说牺牲精神是衡量侠之所以成为侠的一个重要尺度”。“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而在中国武术是一种技艺很强的格斗技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尚武的精神。在面临对手时,要有超越生死的精神,敢打敢拼。“一胆、二力、三功夫”,讲的就是要有敢于拼搏的胆量。因此,经常习练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精神,并使习练者具有很强的抗暴意识。而习武之人具有的抗暴意识、敢于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精神,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另外,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精神。对中国武术而言,正直、重视义气是武德的基本要求。练武之人首先要求品德高尚、品行端正。“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对习武者道德要求的体现。武术各大拳种流派,都尤其严格的门规戒律,要求门徒树立良好的道德,并能够伸张正义。如少林寺门规要求弟子要“助人为乐”。另外,中国武术练习要求也处处体现出对人正义品格的培养。如“太极拳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因此,中国武术无论从道德要求、技术练习等方面,都培养着人正义、公道的侠义精神,并促使练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践行着侠义的情怀。

3.3 弘扬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应符合时代的潮流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与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武之人也在不同时期,以独特的方式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然而,侠义精神是一把双人剑。封建社会中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在法治不断健全的现代社会中,古代侠义精神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如武术文化中为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向培养人的正直、诚信等方面转变。通过练习中国武术,培养一个正直的、诚信的、一诺千金的人。传统社会中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违法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加以摒弃。而武术中见义勇为的行为、助人为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大力提倡,重塑社会公德。

篇(7)

我们的企业是一个社会,社会的组成是人,所以,只有将这些人通过最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潜力和活力,并且将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通过最恰当的方式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才能最好的促进发展。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真真正正得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这个企业弄好、发展好。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不尽同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东西,能够使大家都得到认同的东西,通过它来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实已经找到了一个凝聚大家力量的方式,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一、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变迁

企业管理模式的三个基本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1)经验管理阶段。经验管理发生于企业管理的早期阶段。其实人们对于企业管理的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由于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率上来说都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2)制度管理阶段。正是由于经验管理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于是第二种管理制度,制度管理阶段就诞生了。制度管理是与工业化时代相匹配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管理”时代的集中表现形式。在近代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与1911年出版了那本足以改变世界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标志着制度管理的正是建立。制度管理的建立使企业摆脱了经验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的时空束缚,它不再是通过管理者亲自通过现场管理来完成生产过程,而是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3)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现展阶段,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倡导和推广的企业管理方式。文化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将人文的、历史的、精神层次的东西融入企业管理当中,通过对员工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和开发,使员工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产生主观能动性,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雇佣关系,到信赖,再到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不再是“企业需要我去做什么”,而是“我作为员工,应该为企业去做些什么”,将刚性的管理之中融入柔性管理,将约束力变成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文化影响企业、企业需要文化,企业最可怕的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灵魂,更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强盛的核心支柱,是企业最大最丰富的无形资产。为什么有的企业从小做大,由弱变强,屹立于世界品牌之中;而有的企业占尽天、时、地、利却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为什么有的企业产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而有的企业本身很优秀,但就是占领不了市场?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质量问题,但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因为企业文化决定了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决策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奋斗目标、战略思想、运作水准、方式方法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整体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素质能力;倍增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杜绝产生剑走偏锋,做政策法规的赌徒。建立组织思维,增强认知能力的一致性、认同性,建立一个完备的企业运作系统,使企业良性循环,持续健康扩张,赚取阳光下的财富。

三、企业精神的生层次追求

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团队精神,团队认知能力、团队价值观,提倡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企业有奉献精神,讲得失,不忘企业利益;讲奉献,不忘社会责任。具备高素质的团队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产生强大的企业合力,进一步产生协作高效的运作系统。“攻必克,战必胜”海尔平均每天为用户开发两个新产品,这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台塑王永庆把自己企业与社会相融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一语道破企业与社会的发展真谛:“人类由于进取心使然,造成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即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儒家思想、法家治理的企业文化理念,引领台塑由弱变强,闯入世界50强。

篇(8)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何谓文人画?《辞海》中解释为:“‘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董其昌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即为历史界定而未述文人画之概念和意义。评论文人画之概念与意义者,晚清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其中意义明晰:(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谓“文人画”。又云,文人画重精神,不尚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

文人画重精神,何谓重精神,何谓精神(精神优美者),精神即为人之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简言之,意识形之于态也,意识形态之特征。为文重在论述文人画之精神,故需先论文人画家之意识形态之特征,陈衡恪又云,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现分别而论之。

人品者何,人之品格等地,亦谓品格之高下也,盖吾国论艺甚早既有书品即人品,画品亦人品,甚而至于文品即人品之说也。但凡历代留名于史册之文人画家,人品皆不至低下卑劣焉,人品高尚者即人格高尚者也,王维,坡,米芾,元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清四王四僧、近现代如黄宾虹、齐白石皆人品高尚者也。以上诸文人画家或许有疑唐伯虎风流成性奈何人品高尚,余谓六如居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实为人格美,再者如其诗云,不耕地来不种田,不炼金丹不羡仙。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又,其友推荐为杭州某地为官,唐谢绝之,因其时政治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也,且唐六如诗书画皆擅。

陈寅恪尝谓,真正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人格不独立,亦无自由之精神,人格之独立亦谓人品之高尚,独立之人格实乃伟大之人格,伟大之人格亦为儒家文化称道的正人君子矣。是君子则独立不惧,群而不党,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人品即以高矣,气韵不得不至。可谓,艺术修养之高下与人品人格之高低有一定之关联,法国文豪罗曼·罗兰亦谓,没有伟大之人格,就没有伟大之艺术家,伟大之行动者。

学问,实为文人画家之基础,没有学问的画家仅是画匠,水平再高其影响也微,对社会家国之贡献亦小矣。且不为本文论述之内容。历代文人画家,学问精深,几无与匹之,不一而足,再者,绘画固为学问,甚而至于,文人画家皆诗书画印俱佳且相得益彰也欤。

才情者,实为感情之丰富加之才华之卓越,多情是佛心,留恋于世间万事万物,触之者皆易生情,于是乎,文人画题材之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几乎世生万物皆入画,即如佛法,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粟见沧海。张彦远总结云:“是知书画之艺,皆需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又,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意气所到。其皆为才情也。

思想者,概绘事之构思,创意,想法,或思维修养,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就艺术创作而论,无构思、创意皆不类艺术更非为杰作,其人亦平庸,平庸者无足论也。

以上诸论述为文人画精神之具体耳,如就中国绘画之本体而论,文人画重写意传神,重表现,重抽象,尚内美;就中国绘画创作论,文人画体尊人品,尚学问;依中国绘画之存在方式论,文人画体重过程;按美学形态来看,文人画体简率冲淡,有荒寒野逸之美。

一、文人画语境下之——逸

逸笔最早由宋代刘道醇提出,刘道醇在评石恪“减笔画”时写道:“喜作诡怪,自擅逸笔。”后由黄休复、倪瓒等文人画家传承并发展为文人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逸”愿意指人之品格,《论语·微子》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论,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何晏就孔子言论作注解曰:“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徐复观先生论逸有三类,高逸,清逸,超逸,即人品之逸也。故文人画品皆逸品矣。逸品之难,黄休复于《益州名画录》云“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卓规矩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彭修银先生就逸之语意转换分论逸之审美特征,如:魏晋之壮逸,唐代之俊逸,宋代之淡逸,元代之高逸,亦与“逸”论述详尽无余。

徐复观先生从神与形之辩证关系,对魏晋时之“逸”进行了分析,谓,神不离乎形;但由形而见神,这形已从品藻者的观照中升华了上去,既已经是升华了上去,则此时所把握的形,便不可能是形的全貌。升华得愈高,原来的形,便保留得愈少,神的呈现也便愈真切……升华升得最高时的形相,即是“逸”的形相。严格的说,“逸”是神的最高表现。即“逸”之落实于绘画技法便是写意手法,甚或至于水墨写意手法也。

二、文人画写意精神

“写意”作为文人画美学传统的一个核心范畴,它既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也有着严格的历史规定性。作为其逻辑结构,它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而是,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且,不求形似,水墨渲淡,即在所描绘之物象中寄托个人之情怀意绪,写既有书法用笔之技法亦有抒发,发泄情怀之意,意即意象,是艺术家对所观客体之升华和抽象之结果。意象思维是中国文人画家重要的思维方式。就艺术本质而论,意象比具象更本质更直接,正如董欣宾先生说:“中国画追求的是无数时空段中类相的本质性复合,西方画追求的是个别时空段中自相的表象再现。即西方人画你的肖像,只画你此时此刻瞬间的色相,中国人却要求画你永恒的形象,即把你一生浓缩到一幅肖像之中。你一生所表现的色相当然就是无数色相的复合了,众彩复合为黑,众光复合为白,复合的最大量和最高层次便是黑白。”

所以文人画重水墨表现,不仅是传统之水墨为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需要。

文人画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画家的主观性,偏重于表现画家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亦即浪漫主义。正如黑格尔所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人画从宋代开始已经强调个人意趣之自由抒发,元代追求“心手相忘,纵意所如”。倪瓒之“仆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特点。

三、文人画当代语境下之精神与现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一定之影响,绘画之发展亦无例外,照相技术的普及与快捷,使得传统写实手法的绘画受到挑战。当然,写实绘画亦有照相技术不能代替之功用。这给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与思考。

首先,传统中国文人画就不太考究绘画技法之功夫,而更多的是表达主观情感,重在绘画过程而不计较结果,其次,现代的画家,由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就传统绘画基础和文化修养,包括用于绘画专业的时间分配远不及古人,故技能与文化底蕴亦逊于古人。但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交通便捷,交流频繁。每个人接受的信息皆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就给当代的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篇(9)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岁,最大患者75岁,患者病程3个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包括精神分裂症85例,躁狂症76例,抑郁症67例,神经症48例,其他14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对患者给予尊重

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恶化;此外,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用耐心来进行护理,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稳定下来,让其能够对自己的疾病给予重视和关注,建立起治疗的信心。

1.2.2对医院的环境进行改善

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认识的人将自己认出,因此心理比较焦虑。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待患者熟悉环境,为患者进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将大病房进行改造,做成独立间,使用窗帘来进行遮挡,给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对其心理情况进行调整,促进疾病的恢复。

1.2.3针对性的服务

护理的生活,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情况来进行护理,避免其情绪起伏,通过爱心传递来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2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和服从管理的依从率为95.17%(138/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5%(92/14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控制病情(7.5±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2±2.8)d,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7.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9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篇(10)

群众文化会当地文化在总体上的特征。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开明的政治、开放与腾飞的经济,营造了百花齐放的文化。群众文化在相互之间是存在渗透性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向外传播,同时发展到一定水平也会难以突破,所以需要将外界一些先进的经验吸取进来,使群众文化在相互借鉴与交流中得到共同的促进与发展。

(二)产业化、规模化

首先,由于我国政治与经济随着不断发展的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式,使得文化领域上的变革逐步深入的开展了起来,群众文化不断地向“产业文化”和“市场文化”发展,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次,介于人们在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品需求,并且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审美情趣与文化口味上也变得日新月异,各种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也就意味着必须将现代意识融入到群众文化中,使群众文化生活能够得到创新。最后,可以从国际形式中发现,许多西方国家都在重点建设项目中纳入文化产业化建设。群众文化应该是一项能够使人们满足对文化艺术与爱好需求的产业,它涉及到了民间艺术、现代科学、城市绿化以及建筑学,建设好群众文化,不仅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球性的认可,并且在长时期内一定会以一个更大的发展规模呈现给社会群众。

二、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现阶段群众文化开展工作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多元化、组织化、科学化与生态化的群众文化发展成了阶段性的特征。结合我国对外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实际,可以发现,新形势下将以适应市场化的发展潮流来建设群众文化,并使之逐渐迈向本土化、社会化,未来把握好这些发展方向将成为建设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关键点。

(一)以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支点

群众文化的发展将以崛起低于文化与本土文化作为两个重要的支点,同时群众文化将会同步进行社会化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社会化,各个社区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人群与文化类型。这种不同在客观上是符合群众文化发展实际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体现出了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发展力空间与发展条件没有均衡分布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讲,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上的崛起并不会体现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而是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这一大趋势的具体体现。

(二)以组织化、产业化为开展途径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程度逐加深的大趋势与大潮流下,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将更加紧密的联系到国外经济的发展上,国内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将深刻受到国际大市场形成的影响。当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建设,而群众文化这种依附物质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也需要相应的在新形势下进行市场化的改革,长期健康的发展群众文化的选择就是面向市场化形成相对应的产业。想要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就需要结合群众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本土需求,其中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化方式的改造。

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

(一)建设并壮大群众文化队伍

想要加强建设群众文化,首先就应当稳定并壮大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建设中社区与街道的管理干部是重要的建设与管理力量,他们需要对群众文化进行策划、组织与管理,想要使群众文化队伍得以稳定和壮大,就需要善于在群众中发现并挖掘与培养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与骨干分子,进而建立出一支无论是在年龄上、知识结构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比较合理的干部队伍,令其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经常性的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进而使其面对群众人员时,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令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得到保证。首先,可以使社区、街道的管理干部将着手点放在解决群众的生活待遇上,使群众在收入上能够保持与当地生活物质水平一致,因为想要更好的开展更为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就必须先要使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进而从物质上的享受过度到精神上的享受。另外,管理人员还需要为群众提供和营造一个较为优良的文化工作气氛,便于他们能够以一个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进而便于他们更好的将其天赋与潜能发挥出来,使社区的文化能够得以繁荣与丰富,使文化建设得到推动。

(二)坚守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升,中国在流通了外来经济贸易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渗透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新形势下想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就必须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因为群众文化可以理解为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节日文艺或风俗习惯。灯会、游园、聚会等活动都涵盖在群众文化的范畴中,对群众文化进行加强建设能够帮助群众更加准确的了解历史知识、人文知识并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得以促进。因此,我们需要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群众中渗透并加强本地文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区论坛、知识讲座、倡导社会公德、破除迷信等环保、健康的活动,进而使群众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能够接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其文明素质得到提高,环保意识与公德意识得以强化。

(三)加强对新形势的认识

新形势下建设群众文化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于把握好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与地位,只有将形势把握好了,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人们对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建设。放眼望去,现阶段的群众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例如,队伍不稳、设施薄弱、投入较少、保障不全等等。因此,必须要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加快对文化体制的改革,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众在新形势下享有的生活物质水平可以说越来越富足,也就使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享受。也正是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即提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建立,使之覆盖整个社会并还需保证群众能够方便地参与和享受文化。而群众文化工作本身的作用就是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参与并享受文化,进而在最终能够加快建立和谐社会。

上一篇: 卫生局工作思路 下一篇: 五步教学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