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9:05: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管理实习自我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仅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顶岗实习这门课程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场地不在学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使得这项教学工作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效率不高。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了有关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制度管理的大框架内。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模式。全国每所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整体性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是完善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调研,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工作难度大
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信息传递困难,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实习单位,管理主要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基本上处于遥控管理状态,这样,往往会出现学校与实习单位脱节现象。例如顶岗实习工作单位变更申请,学生往往是先斩后奏,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再如实习过程中,需要传递学生的信息和文档,由于受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文档渠道的限制,传递非常麻烦。尤其是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学生容易养成懒惰、依赖的职业工作习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二)重视程度不够高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倾向于将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任务,而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学生找到了工作,不需要什么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企业、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不闻不问,很少到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现场指导。
(三)考核标准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内容分为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实习报告等几个方面。程序是首先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指导教师参考企业指导人员的意见综合打分。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考虑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但实际上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沟通很少甚至不沟通,导致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二、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17个专业均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具体功能如下:
(一)总体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平台查看消息、新闻,提交月结,提交更换实习单位申请等资料;可以给教师、同学发信息、在线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查看信息、新闻,监控学生实习情况,批阅月结,发送或者回复学生信息、申请;网络课程管理者可以信息、新闻、管理本班学生的实习、就业资料,监控学生实习情况。
(二)模块功能
1、顶岗实习工作计划提交平台
要求学生在到达顶岗实习单位后,要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本专业实习指导书要求,在一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至少包括各阶段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应该形成的工作效果。教师在一周内必须与学生沟通交流,完善工作计划,形成切实可行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实习结束后考核的依据。
2、月结提交平台
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与记录,要求学生每一个月上交一份月结,月结至少包括学生的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实习内容,工作经验总结,是否达到实习计划预期目标,下一月的工作计划。
3、实习单位更换申请平台
学生调换实习单位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向实习单位提交辞职申请前,需先向学校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向实习单位提出辞职申请。严禁“先斩后奏”,对于不履行手续的学生予以通报处理,通过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制度的严肃性。
4、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
包括及时通知、公告、自由意见的论坛和方便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平台。要求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5、顶岗实习考核平台
方便校外指导教师查看学生实结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客观性,杜绝学生抄袭,真正参与到学生考核当中,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考核互相脱节的弊端。
三、顶岗实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二)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月结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月结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月结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罗金梅,罗恩华.高等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学院自2009年提出了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的理念,认为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高级阶段,是校内学习的延伸,是连接校内学习和企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工作”,只有通过校企联动,使实习过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轮流顶岗,才能形成系统的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无缝对接的就业能力。
二、借鉴PDCA循环和ISO质量管理模式,构建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模式
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模式以校企联动作为保障,循环顶岗作为目标,其基本思路是,校企联合制定顶岗实习计划,联合确定循环岗位,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共同考核实习效果。
1.校企联动建立顶岗实习的质量目标
在研究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总体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校企联动确定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目标。
(1)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参与率为100%,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为95%以上,循环顶岗实习的岗位数为3个以上。
(2)实习单位对学生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90%以上,家长对顶岗实习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学生参加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参考率达到100%,取证率达到100%以上。
2.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构建校企“三层”联动机制
第一层:组建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推进,交通运输骨干企业、潍坊市对口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有关交通职业院校参与的山东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六个工作部和七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其中人才培养部对接学院内部的教务处、就业中心和企业中的生产、人力资源等部门,校企联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等业务。
第二层:专业群与行业企业对接的汽车、道桥、物流等7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校企双方有专人负责,处理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各项具体事宜。
第三层: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以学生顶岗实习为纽带,联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共同评价实习效果。
3.借鉴ISO质量管理文件,构建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文件,通过PDCA循环,将顶岗实习工作划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过程管理与监控、后期考核评价三个阶段,使顶岗实习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改进,达到顶岗实习质量目标。
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文件由三级文件构成。
第一级为程序文件,描述校企双方的顶岗实习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顶岗实习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为各部门的良好协同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
第二级为作业文件,对程序文件规定的顶岗实习工程流程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
第三级为记录文件,包括顶岗实习流程中所需要记录的数据项目和格式要求,作为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依据,同时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提供分析数据。
4.校企联动实行双导师制,建立四元评价机制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动配合,在顶岗实习前,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企业工作岗位设置,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实习时间、预期成果和考核标准等,并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校内导师通过现场检查指导、网络、电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企业导师在现场完成技术业务指导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院建立四元评价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校内导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四部分组成。
5.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实施过程动态监控
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顶岗实习计划、实施、控制的远程实时交流,真正做到实习安排、过程管理、结果考核“可视化与动态化”。
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实习公告”“实习规定”“岗前培训”“实习计划”“实习周志”“实结”“实习评价”等功能模块,学生可在平台上完成自主学习、实习报告的提交、实习疑难问题的交流等,导师可完成学生实习报告的评阅、问题的解答以及实习效果的评价等。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建立,实现了实习过程的动态监控和实时交流与评价,拉近了学生与导师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实习地点分散、难于管理的问题。
三、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实现三方共赢
1.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工作”,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的顶岗实习是连接学校专业知识和企业专业技能的纽带,通过多岗位循环顶岗实习这一途径,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全面的实践,对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有了全面了解,从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2.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校企联动循环顶岗实习也是一种“基于工作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顶岗实习不同于工人的做工,是一种以做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在顶岗实习中,学生渴望通过顶岗实习的途径尽快融入到行业企业中,对枯燥、单一的工作岗位积极性不高,通过岗位循环方式,提高了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的稳定率,能更好地完成这种以学习为目的的工作。
3.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
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任务、工作纪律和社会责任的严格要求,规范了学生的职业行为。为了适应企业环境,学生必须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必要的社交礼仪,感受到“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共鸣的人和事。
4.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和渗透
校企联动促成了学校与企业的亲密关系,由“邻居”发展到“亲戚”,最后成了“一家人”。校企联动使企业深层次参与到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区,培养的人才更有针对性。学院2010届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7%,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本文列举顶岗实习阶段德育问题,分析企业与学校德育教育差异性,通过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网络德育模式、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四个层面阐述顶岗实习期德育对策。
【关键词】
高职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对策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也就是说德育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目前,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弱化问题。
1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问题
1.1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不做家务,在学校也不会有体力劳动,学生一旦进入企业,面对大量繁重的工作,他们会感到体力不支,表现出无所适从。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好高婺远,看不起艰辛单调的一线工作,在岗位上表现为怕苦怕累,拈轻怕重。部分实习生因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环境差不愿到企业实习,甚至因食堂饭菜不可口、住宿条件差而放弃顶岗实习。
1.2适应能力较差
顶岗实习不同于学校生活,在面对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时候,很多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具体表现在不习惯企业环境,不适应企业管理。对专业就业前景期望值较高,片面的强调专业对口。有学生单纯的认为,自己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正规学校毕业,更适合管理岗位。还有学生对整天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忽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1.3团队协作精神欠缺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为企业集体活动缺乏积极性、对同事漠不关心、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不敢面对困难、遇事总爱斤斤计较,不能正确处理与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1.4自律能力弱
顶岗实习中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自制能力不强,个人空间和自由度大,经验不足。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贪小便宜、钻企业管理空子、不能明辨是非等。
2企业与学校德育教育差异性
2.1教学实施的差异性
在学校实习工厂,培训模式单一,老师强调的更多是基础操作和安全规范,与实际生产脱节。在企业培训模式很多,但能力是核心,比如德国双元制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社会能力。企业培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面向对象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培训完毕即可上岗实操,更加强调实用性。
2.2学生日常管理的差异性
当前高职校普遍采用全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的一线操作工人。但是从中职生源状况和教育管理角度看,这种模式喜忧参半,一来保姆式管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二则不能与企业有效对接,企业人员的管理是松散式管理,靠员工的自主管理,明显保姆式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提升空间很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
2.3教学管理的差异性
学校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成绩,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目标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
2.4学习环境的差异性
顶岗实习实现了从“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到“以岗位和企业为中心”,提供了学生专业学习最真实的环境,且这种环境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空间上看“,岗位”替代了“课堂”,“企业”替代了“学校”;从时间上看,“8小时工作制”替代了“课表作息制”。
3具体对策
3.1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重视德育体系教育。学生在校五学期分别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努力形成德育系列活动特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3.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周密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完成实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完善的顶岗实习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加强顶岗实习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形成体系,与之对应的阶段是岗前培训、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事前控制。首先必须建立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诸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实施细则》《、职业指导实施方案》《、自谋实习管理办法》等,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及家长、实习单位、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实施双导师制度,校内班主任和企业指导教师及时交底,确保实习管理无障碍对接。事中控制即过程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过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最终结果。过程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优势,解决实地顶岗实习指导不足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实施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周记、转岗总结、每月阶段任务反馈等都可以在线提交,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时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指导。事后控制即考核评价环节。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必须完成顶岗实结。学校的评价主要来自顶岗实习过程考核,主要围绕遵章守纪、毕业调研报告等;企业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立校企共同评价的考核机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3.3构建学生网络德育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毋庸置疑,在这个大连接、大数据时代,中国教育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由互联网主导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因此,可以借助BBS、QQ、E-mail、MSN、微信等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功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空间阻隔导致德育工作滞后与弱化的问题。根据实习内容有针对地开设一些网络课程,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信息,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已不是中等职业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延伸或补充,而是中等职业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不可替代。
3.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培养自己独立人格。合理安排工余时间,自觉学习,以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教育学生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浑浑噩噩、安于现状。在顶岗实习中,虽有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但他们不能总和学生在一起,由于代沟等问题,学生也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交流比师生之间更方便,因此学校可根据企业实习生人数的多少,相应成立实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等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更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作者:刘江华 单位: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进梅.顶岗实习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0(5):66~68.
[2]郭志勇.影响职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德育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1(5):45~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5)11-0078-02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相应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想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出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也成为了教育资源的基础。纵观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式,在高职院校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基础,同时还能够深化教育信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硬件设施与基础实验条件等出现了短缺的现象,而这也成为了影响学校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上,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说,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学改革还不能被完全参考与借鉴。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职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也比较弱,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主性也存在一些不足。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高职教学主要的教学特点是实践性教学,然而,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还难以实现实践性教学。另外,在课程管理系统中,国外的一些国家中Moodle与Blackbord是比较具有特点的,不论是在教学管理上,还是在活动组织上,都具有较强的功能。且Blackbord具有的易用性与安全性等特点,受到了我国一些高校与及教育机构的追捧。而Moodle则具有可以免费使用与修改源码等特点,这样就便于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扩展性,也逐渐被我国的一些研究者所关注。
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Blackbord与Moodle都广为盛行,但在实际的国外教学平台上,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二次开发并形成稳定发展的教学平台却并不多见,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与学生自身背景的影响下,造成的国外平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有:中华学习网的QRCEDU远程教育平台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等,上述这几种网络教学平台主要被运用在试点高校中的远程教育实践等课堂教学中。这些平台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将教师在课上的授课视频与教案等教学工具在适合的网络环境下,形成可供点播的网络教学课程。同时也能够实现缴费与成绩等管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课程的管理与资源的管理,但还是没有适用于高职院校中的模块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所以,建设高职院校中的网络教学平台,就必须进行分层推进,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的高度参与,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依靠,同时在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价值。
二、目前高职院校中网络教学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1.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基本上都是重视理论教学,所创建的平台也只是根据学科的体系所进行的讲解,因此并没有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或是操作技能为主线来开展课堂教学。
2.平台中过于重视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大部分的教学平台可以看出,如今的网络教学平台都过于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述,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与演示上比较全面,但都属于教材与课堂的搬迁。在课程开始,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到理论学习中,并没有为学生设计出相关的教学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就处于较为空洞的学习环境下,造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环境脱节,这样也就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
3.平台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
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控力与操作能力等。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意识不足,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创新与思考意识不足。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足同时对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并不适应。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容易沉迷在非学习的网络空间中,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的现象。
三、在高职院校中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措施
1.要有效支持模块化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同时要建立在学生能胜任这一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并确保其要依靠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所以在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设计,使教学平台能支撑起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坚持以某一技能或是能力为主体,采用专题等形式,来开展网络教学。另外,在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另外,还要在保证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突出实践性与社会性。
2.所创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要具备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在高职院校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习管理模块中,为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环节要融合选题、开题报告、成绩管理、报告审阅等多个管理流程。同时在系统中,还应具备监控与质量评价等多项功能。在定岗实习管理模块中,也要具备学生在校外实习、教师在校外的指导与管理等多个管理流程。
3.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要重视实验与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要具备普通的教学平台,最为重要的应突出对实验与实训的网络支撑。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指导与为学生布置课堂实验时,要对实验的结果与实验报告进行审阅,让学生在网络上模式进行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交出实验报告。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及时借助多媒体来编制实验教案,并给学生,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并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同时,教师还要以高职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完善高职院校中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4.重视资源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主要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性与职业定向性。由于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主要以职业特色教育为教学方法,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或是采用多层实训教学法等,因此对于资料库的建设十分重要。从另一角度来说,建立资料库能够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出科学的数据来源。(1)完善资料库中的课件库。在课件库中,主要包含了视频课件以及多媒体课件等。(2)完善资料库中的活页讲义库。在高职院校中,十分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实现徒步,因此就可以采用活页讲义的方式,将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传达给学生。(3)完善资料库中的案例库。选择一些较为适用的案例,并采用引导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5.增强互动性
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互动性。因此就不仅要在网页上增加一定的文字内容,还应配上一定的图片,这样就可以实现静态与动态网页的相结合。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视频与音频等课件,以此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6.完善答疑系统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答疑系统,能为教师减轻一定的工作量,同时还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健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相互协作,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说在高职院校中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远东.新形式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2):67-68.
[2]邵一江.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4-5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3-04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根据资料分析及结合本院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得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缺乏实习全过程的原始信息积累,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上交数份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结报告、参加顶岗实习答辩等。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实习后材料整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第二,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沟通手段、方法不是很多。由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渠道、工具,以至于学生中途单位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度、技术掌握度,实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学生是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员工标准等很难收集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基本都是进行形式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第三,实习过程中缺少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过程心理变化等信息反馈,校方无法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心理变化、岗位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以至于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演变为实习后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资料进行简单评价的系统,难以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价。第四,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广、岗位多、学生数量大,造成管理、沟通、评价难度大。一个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两三千人之多,涉及的岗位可能达到几十个,实习单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难以将这么多信息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建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解决顶岗实习管理中问题较好的办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生产一线现场的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动态收集信息,它能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及时,又能及时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时学习、心理、安全情况。它既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监管,又能为学校、政府、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三个局域网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Internet简称“三网融合”的公共信息网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应用云技术、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平台。这种模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立在云空间之上,通过智能网关转换平台将其转换成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让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工具轻松地将生产现场、过程、环境、设备、位置等资料传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空间。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它使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过去由教务管理员、班主任等某几个人完成任务转变成由实习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教务管理员、家长等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平台。它与目前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大不同的特点是移动性、实时性、真实性、全员性、沟通协调性。(见图1)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可按时间顺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其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过程监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重中之重。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很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学生实习情况实时进行跟进、掌握。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GPRS等功能将系统平台平移到生产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工具将自己的实习位置信息、生产环境、生产会议、指导教师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产品等与生产过程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在校指导教师每天随机抽查10%学生的采集信息、互动信息进行查看,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学生利用移动平台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1)通知公告子系统:在实习前,设计了顶岗实习通知模块。学生可从此模块中获知实习时间安排,岗前测试、培训,填报申请单位、岗位的时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动态获取就业的动向,如就业单位、岗位信息等,故设计就业信息公告模块;在实习后半阶段,设计了其他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获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进行答辩与领取毕业证时间等等,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以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和发展动向。
(2)实习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包括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实习指导教师信息3个功能模块。单位信息模块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电子档案精细化管理,如将单位的规模、资质、性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营业务等进行详细描述;岗位信息模块是对单位的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如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流程等描述;实习指导教师信息模块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如指导教师工作业绩、荣誉称号、从事岗位的时间等。这样分门别类为实习单位建立信息有利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岗位选择,为学院今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4)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它包括成长记录、学生分布情况、变更实习安排、分享与交流、在线心理辅导5个功能模块。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每天工作关键信息点如生产会议、生产任务书、工艺流程图纸、加工产品等以图片、视频、文字形式上传至自己成长轨迹记录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终端的GPRS定位功能将自己实习单位具置上传学生分布情况空间,这样校方可以查看校外实习生最新位置,显示他们的状态(正常、离线、警告),加强对实习生监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岗位不适应等原因,需调换单位、岗位,学生需填报变更实习安排申请报告,等待校方管理人员批准方能变换单位、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帖子、留言、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技能、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如与企业管理人员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单调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校方安排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在线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5)评价管理子系统: 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 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一、受企业欢迎的电子商务人才
在信息时代,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所谓的电子商务人才是指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能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种复合型人才。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受企业欢迎的三类电子商务人才有:
(一)技术支持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的商务秘书、电子商务操作员、网络营销员等,他们从事前台的操作和运作,要求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应用,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还具备相应的现代商务知识,能根据商务需求,以最有效且可靠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目前,对程序员的教育手段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数量较多,但系统管理员一级的技术人才(如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管理员DBA)比较缺乏,这也使得国内的一些系统存在着安全性的隐患。
(二)管理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针对数据分析员、商务操作员(外贸)、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和管理等。这是最庞大的群体,要求不但精通现代商务知识,充分理解企业商务需求,还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能够根据商务需求提出电子商务应用方式。据美国IDC估算,此类人员的培养需求量较大,未来10年内,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为200多万。目前的电子商务教育对这一层次的需求有所忽略。
(三)战略管理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电子商务进行规划、管理与建设。战略管理型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管理思想把信息技术与企业的营运组织有机地整合起来,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趋势,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进行应用协调,其中应该包含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AP(企业应用门户)等若干子系统,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全面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营运效益和服务质量。它涉及到企业采购、生产、营销各个工作流程。这样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做项目的人才,是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人才,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先决因素[2]。随着电子商务系统的完善,其他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网络调查、物流配送系统人员等。就当前形势而言,可以说电子商务在我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于不同类型人员的需求,要想保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公众缺乏电子商务的知识和技能,多数公众文化素质不高,加上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多数公众难以跟上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如果在人员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跟不上,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只有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建设、搞好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型实用电子商务人才。
(一)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应该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原6688网络公司市场总监毕敬枫说:“电子商务其实并不需要什么专业,和其他网络公司一样,我们需要网站建设维护、营销、渠道这样的人才。”由此可知,作为企业,它需要的则是高技能型实用电子商务人才,即掌握信息技术,了解商务规则,熟悉交易模式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可见,它对人才要求的特色是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所以,作为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就要着重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安排,要将电子商务教学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精,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培养出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实用电子商务人才。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的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商贸理论和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知识,具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和电子商务业务处理能力,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及管理、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及调研的高素质技能型女性专门人才。就业岗位方向为:1.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电子商务管理员;2.在企业担任网络营销员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3.从事电子汇兑、电子支付、证券交易等金融方面担任操作员;4.在企业担任网络编辑员或网站维护员、网页设计员;5.从事对外贸易实务与管理(含海关、商检、外运等部门);6.大型商业超市、电子商店或物流配送中心从事操作和管理的实际工作。实践证明,这些培养目标定位是务实和正确的,从2004年-2007年这四年间,我院经贸系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7.7%-98.0%之间,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07年初本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2006年度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
(二)加强课程建设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宽广的复合型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商务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等进行简单的叠加,应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就构建了“基础+核心+拓展”的课程体系见图1。从图1可见,除基础课程以外,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和专业拓展课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模块包含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必需的理论与技能课程,例如电子商务应用、电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专业拓展课程包含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以外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拓展课程,如营销类、金融类、物流类等。这样,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同时又突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技能优势。又如2008年7月,据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招生办副主任刘祥介绍,该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结合商贸特点,对课程进行改革,把电子商务与财贸岗位、财经商务岗位相结合,努力培养适应首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当年应届毕业生就高达98%以上,他们主要到一些大中型商场、银行等单位从事网络营销等工作。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2.加强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电子商务学生的技能培养,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1)通过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院为突出电商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训。一是对“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课程采用完全实验室教学,在实验室采用边讲授边实践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系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进行实战的能力。二是进行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如校园超市实训等,学生在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际的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接。三是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建立了实训超市、网络超市、商务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安全等校内实训室,并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五个校外实训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这些实训基地都是本省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方面的公司、超市和信息中心,每年都会选拔一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适当选择一部分大二的学生在假期到实训基地参加岗位实践教学。这些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2)构建校企合作。作为电子商务的学生,不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投身于实际的、一线的电子商务实践,不从一线的电子商务实践当中学到东西,光靠书上的东西是非常不足的。要建立一个高校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高校可以与I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道路,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当然,加强校企合作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成立有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邀请一些著名的IT人士来校做讲座,让学生直接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联系,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并带动学生参加项目建设,在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为参加项目的学生提供了“预就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最终就业创造条件[5]。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当前社会,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突显,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
1.1 追求专业设置的“热潮”带来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味的追求“潮流”,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用同类高等专业院校的课程结构,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偏深,并且实训条件根本无法保障,加上对大学生与中专生在认知能力、心智发展、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欠考虑,培养出的学生自然缺乏中专生特色,人为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
很多职业学校都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不考虑企业对技能的要求,缺乏适应知识经济的特征,内容陈旧,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补充较迟缓,针对性不强,完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走出校门仍有“学了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的遗憾。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就业前景很好,但是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职业能力。所以对该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2.1 职业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学习活动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职业能力一般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和履行好岗位职责。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中职计算机发展的新型专业,那么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
2.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工作环境中的各种事务处理,以及新知识的学习上对人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2.2.1 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工作大多是集体协同工作,企业要求员工善于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2.2.2 方法能力分析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2.3 专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销售、建设及维护;中小型网络的管理、维护和桌面技术支持工作;中小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从事IT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要适应上述岗位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计算机设备采购、组装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各种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市场行情等,熟悉计算机维修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测试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能够识别并采购各种常见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设备,具有计算机及其设备连接能力,能够熟练的组装计算机并能够维护,能够进行软件安装、测试和故障排除。
(2)具有中小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知识,熟悉流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设备等相关的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根据项目主管的指导下对用户需求进行描述,依据工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作标书、施工图以及施工报告,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相关配置管理以及对常规问题排除,能够自行制作网线、进行连通性测试与故障点的查找,能力识别网络设备并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进行正确的配置。
(3)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理解TCP/IP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和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使用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视与数据过滤,具有对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与简单调试能力,具有备份各类数据能力以及当灾难发生时对具有初步恢复备份数据能力。
(4)具有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理念,熟悉数据库基础知识和网站开发以及管理知识,了解简单的色彩搭配、美术欣赏等基本的美术常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熟练的使用流行的软件进行静/动态网页的设计,具有网站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建立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根据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构建每一项核心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的课程反映掌握相关技能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简到难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每个课程群看作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把每门课程(模块)看作整个项目的子项目,可以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项目或任务。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形成横向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一般第一学期为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三学期要集中掌握关键性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第四学期进行整个专业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技术认证,第五、六学期在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见习和专业岗位的实习(具体见下图示)。
4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面对种类繁多,不断升级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我们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中,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4.1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一线的熟练工人,课程设置必须和企业沟通,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深入的分析来决定开设怎样的课程框架体系,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学以所用”。
4.2 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专业化”和“宽口径”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以极快速度的渗透,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不断诞生和变化。过去大而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职人才”,毕业生大都是“样样都知道一点,样样都不会”状况,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已经失去计算机的“专业化”。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恰恰又是走计算机网络这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突出的就是“专业化”,使大多数学生在网络这一领域“学专、学强”。但问题又来了,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面变窄、限制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设置丰富的选修课夯实课程体系。
4.3 课程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地进行口授,学生以被动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而现代职业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育人思想,所以中职学校在科学的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等适合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使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实现其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依据一种新的课程设置原则设置的课程,不仅符合学生能力结构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还具有相应就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4)
[4] 张克慧,李文英,袁胜昔.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育 20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乃至其它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专业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广。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内容较多而周期短,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内容较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五笔打字,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PHOTOSHOP,COREDRAW,VB,C++,网络综合布线,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每门课都只开设一个学期,一般一个学期为3-4个月,一个月四周,每周4-6节课(且这4-6节课分布在一周的不同五天上,断断续续)。
2.课程开设无规律没有层次深入性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广,课程安排无层次无规律,随意性较大,(如:第一个学期安排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员,二维动画设计,PHOTOSHOP等,第二学期安排五笔打字,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制作等,第三学期安排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COREDRAW,学生学的多而广,繁而杂,学生只学到了一二而没有深入。
二、教学模式形式
1.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室,而且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育形式,虽能教室都要装的多媒体,但老师还是主讲,学生仍是被动的听,互动少。
2.上课时间间隔周期性大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星期一上的理论课等到星期三以后再去动手实践,学生早把所学的知识点忘了,难以完成实验任务。
三、考核机制不完备
现行中职学校课程考核还是多以试卷为主,计算机课程也是以本门一个课程来考核,缺乏灵活能动性,严重制约的学生自我想象和发挥的能力,对学生考核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1.改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应贴近市场适应社会,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从事的一线技术工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中职学生特点来制定,课程开设不宜复杂繁多,应具有市场针对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可将计算机专业再往下细分,紧贴市场,明确专业方向开设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初、中、高级,文学素养等;网页设计方向: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PHOTOSHOP,COREDRAW,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数据库等;硬件维护维修方向: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数据恢复等;网络方向: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根据方向选择合理安排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可先开设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再学办公自动化初级,再学办公自动化中级(提高),再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学精)).学生在学本专业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1到2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
2.教学方式改变,调整课时安排时间
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自觉灵活的教学特点以适应中职学生自身性格的方式采用点对点,点对多,生帮生,生教生,学生自主发挥,互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课时安排,可采用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形式集中课时连续上课(按月制),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学懂学透学精,这样学生就业才有市场竞争力。
3.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与相关对口的企业合作(公司文职,电脑安装维修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或订单班形式,分期分批派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实习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或专门设定时间),也可聘请企业资深和有经验的员工来校教课,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感受企业文化,提高知识认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4.改革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分层作业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分步考核。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综合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考核也要按不同的标准考核。基础差的学生判分适当松点,对基础好的学生判决分适当严点。而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综合考核的时间上也要有层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方向和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研究;对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意义深远;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职业教育规律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必将给中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应桂芬.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8(34)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学校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高等教育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多校区的情况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期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广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也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给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工作效果等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迫使高校认真研究校园网络的现状,深入研讨网络的教育管理功能,并就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做出新思考。
一、学生事务管理概述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事务的管理,包括有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违纪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评奖评优等诸多方面。由于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简单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学生评价等等。
2007年起,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逐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E-CLASS)。“易班”作为网上班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网络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途径。“易班”集教育功能、社会商业社区功能于一身,它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等教育与管理对现有困境的主动回应。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和改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摆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研究探讨“易班”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易班”上的特点
1.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辅导员与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获得的有效信息已经非常有限。而许多高校还尚未给学生创建任何形式的思想交流和表达意见的网络平台,对学生思想动态和各类资助活动反馈的把握较为困难。而在“易班”上,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二级群组,建立帮困资助平台、阳光慈善服务队、师生互动平台、家校交流平台等特色网络平台。学校或学院一级的平台是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新空间;帮困资助平台,为贫困生排忧解难开辟新途径;阳光慈善服务队让学生自我管理和感恩回报社会有了新的阵地;师生平台为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交流沟通架起了新的桥梁。每位学生都能在“易班”平台上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组织,辅导员或是学生干部也是管理员,师生均可在“话题”板块中各类通知(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申报,贫困生的认定等)、征求意见、寻求帮助、进行投票评选班委或各类评优、师生线上交流等。“易班”更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性,老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思想表达和诉求表示等,从而开展相应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律。首先,这种平等性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说教和命令的形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其次,互动式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最后,公开性的交流能够提高群体参与性,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更强调教育对象的参与,更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2.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帮困助学工作具有人多面广,资助形式多样,资金涉及量大等特点,过去用人工管理,不仅工作量大,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操作,监督困难。当前,可在“易班”上开辟“贫困生信息管理”平台,使全校贫困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易班”网上注册、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把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生活费用支出、申请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特困生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情况、个人在校表现、院系审核意见通过“易班”汇聚在一起,并公布于众,接受同学监督。这样,在“易班”上的“E—群体”开展学生事务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只要上“易班”平台,就能随时随地找到组织、接受教育和开展工作。比如,辅导员利用“易班”平台与国外的交换生、毕业生保持联系,适时关注他们在海外的学习生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预备党员,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上“党建之家”,及时向组织汇报思想状况,开展网上党员视频转正会议,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党员自主学习,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网上学习形式灵活新颖,学习内容丰富对上党课的同学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增强了学习效果。在“易班”平台上建设校友会,可以聚拢毕业生,使之成为学校帮困资助的重要社会资源等。
3.分享功能强大
“易班”中相册和网盘都是无限量的,每位成员加入相应的组织后,都可以在相册和网盘中分享自己的资料,并且不受容量的限制,符合现代互联网“云”的特征,这无疑是“易班”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可以分享各类资助的颁奖大会,学生回报社会的公益慈善活动剪辑,历届校友立志成材的事迹、诚信教育主题月活动纪实、各类奖助学金的申报表等。分享教育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个理念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而真正的老师成为指导者或引路人,“易班”通过提供分享空间,鼓励分享教育,也将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
三、以“易班”为载体,发挥网络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易班”网络平台的开发,符合高校及师生实际需求,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实现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高效服务学生需求;以“易班”为纽带,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提高了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主题意识,锤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
“易班”平台使学生事务管理的形式开放化和多样化。“易班”是典型的交互性网站,仅定位于大学生用户,工作的针对性强。当学生事务工作加载在“易班”平台后,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易班”平台服务;学生事务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易班”平台来服务于学生;老师、学生在校内外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检索信息,开展各项学生事务管理活动。学生事务的信息化也能极大程度的加快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的进程。
“易班”平台使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程度显著提高,使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量。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信息数据日益庞大,靠原有的手工系统已无法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在“易班”平台上实行学生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准确、最快捷的数据信息,让学生事务信息管理高效化。
2.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
“易班”平台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和学生间的交流。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易班”平台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低年级的学生在“易班”平台上直接向辅导员或学长询问一些学校和专业的问题,增强了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也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特别是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如选课、二专、实习、就业等在“易班”网络上进行讨论,增进班级同学间团结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
在“易班”上,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以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为单位的管理新模式,拓展了学生教育的新阵地。通过开展各类线上活动,进行示范和牵引,展现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位学生在座谈会发言:“学习交流平台不是一个短暂的线上活动,而是我们在易班上建立的长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你可以随时提问,很快就会有热心的同学或者老师来答复你”。
3.提高了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
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把信息公开作为一个基础。通过“易班”平台,公开信息,让学生了解、学习到了学校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则可能的后果,达到民主化管理的目的。将涉及学生的事务在“易班”平台公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网上学生座谈会,多多听取学生意见,增加学生事务的透明度,这也是实施监督的有效方式。比如推荐免试研究生、评奖评优、学生资助、勤工助学招聘信息等等。这样,既有来自于学校的监督,也有来自于学生的监督。提高了学校学生管理的透明度,既有利于服务对象,也是对工作的一种约束。
4.锤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有热情、有梦想、勇于创新,又敢于面对失败,而“易班”的出现,正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能力,发挥学生潜力。教育的管理方式从先前的直接管理过渡到导向管理,变学校管理为以学生自主管理。在“易班”上,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以“学院为指导、辅导员为调节、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达到了学生自治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易班”平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具体措施
1.建立高效率的“易班”网络管理队伍,勇担“易班”信息海关
“易班”网络技术人员负责校园网网站和网页的建设、维护、更新、过滤和监管。将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信息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必须行使好网络信息“守门员”的职责。
学生工作者根据“易班”网络环境,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实施计划,以及定时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易班”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一些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易班”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由老师或部分优秀学生担任,他们负责了解、监督学生的日常网上行为,并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2.在合力育人上要整合资源、发动更多人来建设“易班”
发挥三合力,即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发挥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学生网络红人的群聚效应,将身边的学生都凝聚到“易班”上来。如利用“校园名人效应”迅速吸引师生参与;评选“易班形象大使”等起到树立典型模范带头功效。
丰富“易班”上校园资源,如建立精彩视频,将历年学生军训风采、毕业生典礼、各类奖学金颁奖大会、主题教育活动网上展播给广大师生;建立或链接应急知识培训、安全防火等健康模块,同时增设疑问解答,积极为广大同学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逐步让学生每天登陆“易班”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