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0 12:11: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1)

1、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顿音记号,并了解其作用,并准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演唱歌曲《请你唱首歌吧》

2、认识并掌握顿音记号的作用与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谜语导入

二、

聆听

1、

同学们见过杜鹃鸟吗?它的叫声非常好听。今天我们就邀请小杜鹃给我们唱首歌吧,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是几拍子的?(按节奏律动)

三、熟悉歌词

1、今天我们跟着小杜鹃来学唱吧

2、按节奏读歌词。请同学试一试

3、注意0

停顿和渐强记号

四、学唱歌曲

1、学唱乐谱

2、师纠正音准

节奏问题

3、按谱填词注意一字多音

4、慢速演唱

5、回原速

6、听录音轻声填唱歌词

7、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五、拓展

1、小杜鹃非常的美丽,它的声音也非常好听。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咕咕”“咕咕”同学们有喜欢的小动物吗?试着请它唱首歌吧。生按谱创作歌词

2、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让我们用小乐器试着给他们伴奏试一试吧。

篇(2)

快乐的牧羊人是一首蒙古族儿童歌曲,歌曲模仿了羊的叫声,旋律欢快,活泼紧凑,与舒展的节奏交替出现,相得益彰,歌曲运用了领唱、齐唱、合唱、童声与男声等多种演唱形式,音色丰富。歌曲是用蒙语演唱,虽然我们不能听懂歌曲的词意。但是从音乐的旋律中就能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内容

欣赏《快乐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能感受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欢快的情绪,感受合唱时声音的优美。

2.能分辨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能小组合作编创舞蹈动作表演。

教学重难点

1.分辨演唱形式。

2.用伴奏、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吗?学生回答。

2.师:是的,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牧马放羊,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内容是蒙古族的一首童谣,叫《快乐的牧羊人》。

二、简介歌曲相关内容

1.简介蒙古族,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了解蒙古族。

2.简介歌曲含义。

三、欣赏

1.初步欣赏,感受乐曲轻快活泼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教师提问: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答:欢快、活泼。

(2)分享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想象的画面呢?

2.第二遍聆听,区分乐段。

教师提问:歌曲有几段歌词内容?生答:有六段歌词内容。

3.第三遍聆听,分辨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1)教师提问:歌曲有哪些演唱形式?教师例举演唱形式,并讲解其区别,学生听辨。生答:领唱、齐唱、合唱。

(2)分段聆听,教师引导学生听辨歌曲具体的演唱形式。

四、简单学唱,加深歌曲旋律的记忆。

学习中文版的《快乐的牧羊人》歌词,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的印象。

五、表现音乐

1.生用自制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2.教师指挥,学生集体演奏。

篇(3)

合唱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合唱意识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多声部概念。

1.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听觉训练应从听辨音区开始。教师在高音区弹奏旋律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头,中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肚子,低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轻轻跺脚或走起来。当学生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后就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进行两个音区的听辨练习。如教师同时弹奏高、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头;教师同时弹奏中、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肚子;教师同时弹奏高、中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原地一只手轻轻拍头,一只手轻轻拍肚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听辨不同的音区及“双音区”了。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音区听辨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也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音区,听到教师弹奏哪个音区,相应的组员做出反应;还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用大象、小兔子、小鸟等形象来表示不同音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音区中寻找自己所在的团队,培养分声部意识。

2.借助音响资料,培养多声部听觉

合唱教学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多声部概念。我认为,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多声部听觉,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合唱学习。

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巴赫的复调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对器乐类作品的欣赏最好是结合视频进行,例如聆听圣-桑的作品《天鹅》,学生通过画面可以看到竖琴和大提琴两种乐器,再配合聆听音乐,便能更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如果没有视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到大提琴演奏的主旋律。当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种方法在低年级适用,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听觉训练的进一步升华,就无须再配合视频欣赏了。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欣赏课教案,对于一些作品,可引导学生关注器乐曲中声部、乐器的配置,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体验不同的声部旋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象》和《调皮的小闹钟》这两首欣赏曲,其共同点是都用固定音型伴奏:《小象》是一首爵士风格的乐曲,一开始的前奏就由固定音型 连续演奏四次之后由弦乐奏出小象蹒跚前行的主题;《调皮的小闹钟》也是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双响筒敲出切分音表现小闹钟。这两个一开始出现的节奏都贯穿乐曲始终。教学中教师可在聆听《小象》前先采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前奏的节奏以及音高;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前教师先用双响筒按照音乐中的节奏敲击,学生听节奏绕圈走,熟悉固定音型,在学生熟悉了固定音型之后再完整聆听全曲,这样,他们在听觉上就有了多声部的体验。

二、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概念

节奏合奏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概念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忌枯燥的操练,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节奏合奏训练

由于儿童都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很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将节奏合奏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理发师》一课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练习:

训练时先分声部进行练习,然后采取从一个声部开始逐渐叠加声部的方式,直至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节奏合奏。

在聆听第二册器乐曲《铁匠波尔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形谱,分别扮演大师傅手里拿着大锤、小师傅手里拿着小锤打铁的情景:

第一乐段第22小节开始(从前奏算起):

从第二乐段第17小节开始:

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相同,结束句为:

上述两个例子,学生是在一个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的,角色之间相互聆听、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便可较为轻松愉悦地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运用联觉效应,有助于学生节奏合奏的准确性

在节奏合奏中经常会出现互相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情况,使节奏合奏到最后变成了读着不一样的象声词,而节奏却是一样的“齐奏”了。运用联觉效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练扫除节奏的场景中,我设计了两种节奏:

在训练时,我给两种节奏分别加入两种动作配合练习,教师夸张地拿着扫把大幅度地从左扫到右,嘴巴发出“唰、唰”的声音,请学生模仿。而擦桌子的节奏则指导学生边在桌子上擦,边从嘴巴发出“嚓、嚓、嚓、嚓”的声音。由于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由动觉影响声觉,发出的声音长短自然也不一样,凭借联觉效应就可准确地完成节奏合奏。

3.进行节奏卡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声部的独立性

在学生学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卡农训练。节奏卡农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声部间的独立性,不被互相干扰。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卡农训练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排列应疏密结合,也就是说一小节密集,一小节宽松。如: XXXX │X X│XX XX │X- 这样的排列可降低卡农的难度,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反应,提高准确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而且应在学生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比如让学生先拍,教师错后一小节进入,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卡农。在学生明白这一形式后,教师与学生互换,教师先拍,学生后拍,最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三、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按照教材中的安排,从三年级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合唱教学。教材中对于合唱的编排十分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二声部轮唱开始到伴唱式、复调式最后到柱式,逐渐加大合唱的难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活用教材,在低年级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在学生有了分声部意识和多声部听觉之后,尤其是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节奏卡农这一技巧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训练了。

1.轮唱,打开合唱的大门

与节奏卡农一样,轮唱训练要在学生十分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进行,并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情景。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两只小象》,在学生能很好地唱熟歌曲后,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只小象,教师手上拿着两只小象,一只在前面走,另一只在一小节后跟进来。这样学生只要跟着他们扮演的那只小象唱,按照歌谱来唱,第一只小象在倒数第二小节反复一次,就能顺利地完成轮唱。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拍皮球》,教师为学生创设体育课拍皮球比赛的场景,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圆圈,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轮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本组的声音抱团,降低其他声部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歌曲都可以进行轮唱,教师选择歌曲时要注意第一和第二声部的和声配置是否合适,如果一首歌曲进行轮唱时有太多不和谐音程,就不适合进行轮唱练习。

2.为歌曲旋律编配二声部伴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中的歌曲,为其编配固定音型的二声部进行合唱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小雨沙沙》:

歌曲唱熟后,进行分角色表演:从第九小节开始,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种子和小雨,配合律动表演进行教学,二声部效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在学生演唱准确、熟练之后,我加入了汽笛的声音:

挑选音准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火车头,组员当车厢,在教室里进行歌表演,由组长唱表现汽笛声的声部,组员唱原歌曲。

篇(4)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应充分注重学情,从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行语文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语文的知识起点,从而全面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全面的掌握,教师应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最后,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背景进行全面的掌握与评价,从而整理出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教案。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4课的《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这节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进行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蝌蚪妈妈的角色朗读,通过趣味盎然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能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并进一步激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小高尔基”“朗读之星”等相关的荣誉评价,以此激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自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并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备课

教学离不开书本教材,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应善于利用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前备课的时候,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深刻的钻研,从而找出有用的知识激起小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其次,对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应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在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课李白《静夜思》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此节内容的备课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的参考,可以通过研究诗仙李白的生平事迹,同时对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进行深入了解,并充分进行《静夜思》的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的教学里能深刻领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感,并深刻领悟到《静夜思》所包含的思绪,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营造课堂良好氛围进行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篇(5)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篇(6)

第一 、首先,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提是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怎么问,我们的目的都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提问的魅力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课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茉莉花》这首歌曲虽然是新歌教学,但是这首歌曲比较经典,很多学生都会哼唱,比较熟悉,所以,再次来学习的时候,难度比较大,那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提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问题,以奥运会为铺垫,问:奥运会是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世界性的集会,而奥运会的冠军颁奖仪式更是备受关注,那么这么重要的活动的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用的都是《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时积极踊跃的举手,告诉我这首歌曲好听,茉莉花象征着纯洁、真诚的中国人……。问题不在多,关键在于起作用,这个问题一提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都在积极努力的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欣赏歌剧《图兰朵特》片段的时候,我这样做的,著名的意大利的作曲家普西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特》的时候,也被茉莉花的旋律所吸引,在歌剧中的很多场合都出现了,这个旋律,问:那么这么伟大的音乐家而且是国外的音乐家,在自己的歌剧中都用了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为什么?问题一出,孩子都争相回答,说音乐好听,说明影响力大,紧接着我又问:外国人都用我们的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自豪”。简洁有效的提问,让学生顿时感觉到了《茉莉花》的魅力所在。一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虽然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是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高涨。学习歌曲的欲望被重新点燃,学习的效率自然很高!那么显然教学目的也在一种轻松和快乐中达到,这也是音乐课的魅力所在!知识在快乐中渗透!

第二、提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中。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提问的难度不一,难度过大,孩子望而生畏,丧失信心,过于简单的提问,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孩子会认为很幼稚,不感兴趣,仍然没有效果。难度过高,会给孩子一种距离感,望而生畏,所以提问的难度把握也很重要,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有自信,愿意参与音乐活动中来,比如,在一年级欣赏《国歌》中,国歌是一首很生硬的歌曲,知识点比较多,和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那么怎样又能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又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在提问的时候,如果这样问:你知道国旗为什么有五颗红星?顿时,几乎没有人会回答,历史离孩子很遥远,所以,在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我们就要避重就轻的选择性提问,降低问题的难度。可以这样问,“你知道我们的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学生几乎都知道,继续问:“红旗上有几颗星?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有一颗大4颗小”问:“你知道吗?星星的大和小还包含着秘密?”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兴趣大,而且很愿意听老师讲这些知识,同时会记忆深刻!由此可见老师提问的难度显然很重要!

第三、提问要能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这里其实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始终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歌曲教学,再美好的音乐,时间长了,学生都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适时的提问不仅能紧抓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紧紧处于音乐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紧紧跟着老师思维走,无论怎么问,有时候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思想不集中,那么针对性的提问,加上和蔼的态度,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一种变相的监督,从而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能够深入的进行!

第四、提问要能反馈教学

篇(7)

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养成,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标志,也是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所谓乐感,虽然定义繁多,但是从音乐素养的角度而言,乐感即对音乐的感知力,包括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以及对音乐情感、风格的感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音乐情感表达都是乐感的范畴。所以,可以说,笼统而言,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乐感并非天生获得,拥有“绝对乐感”的天才只可能是极少数人,不过,大多数人经过后天的锻炼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乐感,从而对音乐获得更加灵敏的感受。学生如果没有乐感,就无法领略到音乐美,更无法表现美的音乐。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必然无法回避学生的乐感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后天培养乐感的最佳时期。乐感的养成需要靠听、唱、演等各种方式去不断练习,更需要引入生活的活水,勾起学生心中审美趣味的萌发。当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培养乐感的目标相结合,能够表现出它强大的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一些偏差,当多媒体教学与培养乐感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它的优越性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尝试结合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多媒体背景下学生乐感的培养。

一、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优势

1.多媒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增加乐感培养的趣味化

乐感的培养不仅包括音的高低长短,节拍的强弱,还包括乐曲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因此,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带入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兴趣。这就需要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情感化、趣味化、生活化,为课堂带来与学生生活和喜好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元素,为音乐渲染背景知识和情景,为课堂培养丰富的情感氛围。

2.多媒体能为乐感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乐感的培养从听开始,然而单纯的声音刺激有时候无法完全打开学生的想象力,多次重复的音准训练,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因此乐感的培养需要想象力的参与。多媒体的形象性、交互性和选择性,能够为学生乐感的培养提供多种辅助。如在听音时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在辨音时能够提供对比,在体验旋律时营造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更敏锐地感知音乐语言。

3.多媒体能为乐感的培养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可以于其他艺术方式之间实现同通,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的丰富内涵。此时,利用多媒体引入电影、动画、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中的片段,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表情,情节的节奏等环节截取素材,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领会音乐语言表达的丰富意境。

二、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原则

1.多媒体的使用要有目的性

多媒体不应成为课堂的摆设。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前,我们应该搞清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课件?用了之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用实物、讲授等形式是否效果相同或者更好。

2.多媒体不可限制学生的音乐想象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案中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面对学生多样化不同的生成,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有些的启发诱导过于单一,遏制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自由发挥。这是使用多媒体时需要避免的,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有积极引导而无限制的想象力的训练。

3.多媒体不能占用学生听、唱、动的时间

多媒体不可占用并缩短了学生听、唱、动的过程,否则就剥夺了他们对歌曲进行感受、实践、表现、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味沿着预设的程式推进教学进程,就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扼杀。

三、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1.用多媒体强调乐理知识

学生的乐感薄弱往往因为在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未用心,因此在在演唱等音乐表现中没有乐理意识,往往发生走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乐理知识进行多媒体加工,穿插入视唱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调式、几几拍子、强弱规律、休止符、延音符号等制作成动画,展示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并且播放不同的乐曲片段让学生竞猜、练唱,以养成对乐理的敏感度。

2.用多媒体加强听音辨音

听音、辨音训练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过程本身稍显枯燥,然而加入了多媒体,情况就不同了。在课件的制作中,笔者借助于“森林十佳歌手大赛”的情境,让各种小动物唱不同的音,再选择一位裁判“百灵鸟”唱基准音“1”,学生判断成功,将出现胜利的画面。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很好。此外,多媒体软件还能够提供不同速度、不同情绪下的乐段的比较试听,能够在有趣的情境下激发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的兴趣。

篇(8)

对话式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的最大差异是: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学生是听懂的,而不是自己读懂的;对话式教学则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活动。

因此,教学对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而不是“一言堂”,学生随声应和。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平等的。由此看来,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从思想的源头彻底扭转,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最终创造力得到释放。

二、处理好对话关系是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第二种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种是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让学生圈点批注、静思默想,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思维得到细化和沉淀。

三、提高对话策略是抓手

(一)调动积极性,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进行有效对话,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进行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相互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

如在《走进水浒传》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堂教学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师生看书的场景,同时和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和体会。亲切的交流加上音乐的渲染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民主和谐的氛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为后文的教学铺好路,所以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利用多媒体是其中的一种。

如在《走进水浒传》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等将学生带入水浒传的年代里,感受书中描绘的水浒英雄的豪气和水泊梁山的兴盛与衰败。在交流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得到冲击,兴趣得到有效调动,充分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有效对话。

(二)注意质疑问难,提高对话质量

首先,教师要预留适合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话可说。要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充分品读、欣赏、感悟的过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学生处于探究的亢奋状态,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的的思想内涵碰撞出情感的涟漪,进而领悟到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终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其次,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从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树叶的不同颜色,以帮助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感知经验,然后让学生读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读了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季节树叶会变成蓝色的呢?”“老师,大自然根本没有蓝色的树叶,题目弄错了。”……这些问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文,读文,再读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捕捉增长点,生成有效对话

教师要促进对话深入,就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增长点。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有经验、课堂机智高,驾驭能力强的教师绝不会按部就班,更不会急于完成教案要一个个步骤,眼里、脑中只有教案,耳朵里没有学生的发言。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课时,理解感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这一片断时,我安排了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让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并相机和学生对话:“为什么要一个个地放呢?说明了什么?渐渐地又说明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体会乌鸦的好办法,感受到乌鸦的聪明。此时,课堂的呈现是活泼而灵动的,学生在对话中长知识、炼思维、育美感。

篇(9)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生,无论哪一个阶段都值得回味。我的人生故事,注定与课堂,与语文,与儿童相伴,素淡,悠然,在记忆中,在当下生活的每时每刻……

1998年7月,头顶优秀学生会主席、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等令人羡慕的光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自豪地站到了三尺讲台上!

“热爱的心”比什么都珍贵

终日扎在孩子堆里,我特别享受。因为我总能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

童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两件事情。第一我是院里的“孩子王”,常常带领大院同龄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花样百出的游戏中我最钟爱的是“当老师”。我不厌其烦地“当老师”,小伙伴们也不厌其烦地配合着“当学生”,我教他们排排队、唱歌、跳舞、数数、画画,我给他们讲故事……一个人的时候,我就自己“当老师”,玩具娃娃“当学生”,我既“当老师”讲课,又代替“学生们”写字,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当老师”是我童年最美丽的梦;第二便是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夏日晚饭后,月下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是我最初的语文启蒙,是我迷恋语文的起点。五彩斑斓、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为我的人生涂抹了热爱、亲近语文的底色。如果说,我的成长故事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我想,那就是我对儿童,对课堂,对教师职业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正是这样一颗热爱之心,鼓舞着我带着儿时的美好梦想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

让“课堂”成为修炼场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成为我成长路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年,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学校要选拔一名语文教师参加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当时,我选择的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那时我脑子里整天就想着丑小鸭,读原著,搜集材料,看谁都像丑小鸭!就这么白天想、晚上想、走路想、坐车也想,着魔似的苦苦思索,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试上《丑小鸭》,听课的老师们给了很高的评价,学校当即决定推荐我这节课参赛,结果获奖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正好学校和柘荣县一所小学建立手拉手互助学校,我带着《丑小鸭》去了,整个县城的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课后有老师夸赞说:“上《丑小鸭》的老师真是一只振翅高飞的小天鹅啊!”

学区决赛那天,课上到一半,有个孩子突然举手:“我有一个问题,老师!”他问:“老师,那个蛋是鸭蛋还是天鹅蛋?”好家伙!这质疑之后,接下去的课没法上了,学生们围绕“这是一个什么蛋?”展开了近十分钟的自由议论。这十分钟的“意外生成”,让我对课堂有了更加冷静、深入的思考。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区里正式比赛,要求必须识字课教学,临赛前三天调整为一年级的《识字5》。有了前车之鉴,这次备课,我更加关注学生。课上完,我获得了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金奖。接下来的公开课一节又一节:2004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展示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005年,钱塘小学语文年会交流,公开执教《小音乐家扬科》;2007年,重庆丰都全国现场课,执教《学弈》获得一等奖;2010年参加第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活动,执教图画书《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获得一等奖,并受邀到现场上课;2011年,公开执教《普罗米修斯》,获得福建省、福州市阅读教学一等奖;2012年执教《尊严》,获得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百多节公开课和讲座的历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渴求。

篇(10)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一个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要用好、用足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处置教材。我们固然要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但也要防止走向“随心所欲地贬低教材、丢弃教材”这个极端做法。

【误区】熟视无睹,可有可无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美好的家园”一课中,有一个游戏场,是一副环保棋。从起点到终点共有72步。其中进步的有:种植小树,进3步;劝阻别人摘花,进2步;放飞小鸟,进5步;不吃青蛙,进3步;垃圾分类投放,进5步;阅读环保书籍,进5步……退步的有:随地吐痰退2步;乱扔香蕉皮退2步;使用一次性木筷子退1步;用弹弓打小鸟,退5步……

对于这个课本上现成的资源,三位教师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师1:课堂上出示了一个大大的骰子,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大屏幕下棋,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前进或后退,一直到下完这副棋。

师2:课结束后,教师出示了这副环保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玩。

师3:整堂课对这副环保棋一字未提。

【策略】珍视课本,讲求实效

第四位教师执教这课时,是这么处理这个教材内容的:以同桌为单位,给每组同桌事先准备好这副环保棋。课上花了5分钟时间让他们下棋,下完后提问:

师:同学们,哪些是可以进步的?哪里是要退步的?

生答。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保护动物,所以要进……

生:因为他们破坏环境,所以要退……

等学生充分回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从各种环保规划升华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整堂课的设计就以此开始,以此为主线索。

前三位教师在处理这个课本资源时,师1看到了,但只作为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下。师2看到了,但作为课后的活动,鼓励学生去下,至于学生会不会去下也就成了未知数。师3则无视于这一课本资源。只有师4正视了这个课本资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游戏入手,对这副环保棋的使用进行了巧妙的改变利用,不仅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导入,而且还以此作为整堂课的纽带,寓教与乐,最大化地、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现成的课本资源。

二、基于学情之“变”:须精选课外有效资源

借助一定的课外资源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但在选取课外资源时,有些教师常常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注意对素材的解读,在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过于理论化,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这样的资源必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基于学情,精选课外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正确处理资源信息,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

【误区】过于理论,雾里看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破坏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该教师结合去年的雾霾天气,选取了一个长达4分钟的雾霾新闻视频。新闻中对雾霾的形成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是对雾和霾进行了区分:雾是由水汽组成,不会危害健康;霾是由颗粒物组成,会危害健康。接着讲述了霾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化学能源的消费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最后还以北京地区为例,讲述了PM2.5气体产生情况:30%~40%是原始排放,20%~30%是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是区域输送等。在整个观看视频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共鸣。越到后来,学生的注意力越不集中。

【策略】贴近生活,求真求实

同样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另一位教师就巧妙地选择了资源,她先播放了美丽的瓜渚湖视频,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瓜渚湖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哇,好美!这里我去过!好漂亮啊……”欢呼声此起彼伏,一直到视频播放结束。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雾霾中的瓜渚湖”图片,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给原本美丽的瓜渚湖抹上了阴暗的色彩。

师:同学们,这就是雾霾天的瓜渚湖,你对雾霾了解多少呢?

生:雾霾天容易出车祸。

生:雾霾天我们不宜户外活动。

生:雾霾中有许多有害的颗粒,会让我们得呼吸道疾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人类不爱护环境。

……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精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外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否则将是无效课堂。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前者在选取资源时远离了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她所执教的对象仅仅是八九岁的儿童,对于雾霾的认识,不必分析得如此透彻,只要让他们知道雾霾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发许多呼吸道疾病以及雾霾天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就足矣。而她却将“雾霾”这个不美好的事物进行了“深度挖掘”,结果与本课“美好的家园”的主题相距甚远,无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后者选取了美丽的瓜渚湖一年四季的美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积极引导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这是一种正面教育。对于雾霾的危害只用了一张对照图就说明了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保护好我们美好家园的强烈情感,从而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课堂之“变”:须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而课堂只有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随时改变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误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兴趣与坚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每天积累,持之以恒”,视频播放了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他坚持每天练字,把十缸的水都给染黑了,终于成为了大书法家。接着提问:

师: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1:他非常能吃苦。(师:竖起大拇指)

生2:我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真不错)

生3:老师,我们班的王××也在练书法,他从中班就开始练了,去年还得了县一等奖呢!(师:真的啊,这么能干)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能染黑这十八缸水说明他练字时间很长,那么中间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请大家充分想象,王献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生:……

【策略】就地取材,随势而变

同样教学“兴趣与坚持”一课,另一位教师则就地取材,及时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随势而变。课始,她用一个“采访小明星”的活动导课。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孩在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考出了六级),结束后提问:

师:你们知道这个小明星是谁吗?(是老师的侄女,今年才读三年级,已经考出了六级钢琴,想知道她是如何苦练的吗?等下我们来电话采访她,谁愿意?生举手)

生1:姐姐,你天天练钢琴不觉得枯燥吗?

电话回音:当然也会枯燥,但每次枯燥时,我就对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坚持就是胜利。

生2:老师,我也有同感,我从中班开始就学中国舞,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特别是练基本功时,我柔韧性不好,经常练得很疼,但我一直坚持着。

师一听班上居然有如此鲜活的例子,于是马上改变了教案,说:原来我们班就有一个“舞蹈小明星”啊。能坚持三年真不容易,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采访这个“舞蹈小明星”,好吗?学生更有激情了:

生1:这三年中,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舞蹈小明星: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看看别人是怎么练的,别人为什么会成功?从而鼓励自己一定要加油。

生2:跳舞会不会受伤?

舞蹈小明星:一般不会,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会受伤。

生3: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拿手戏吗?

舞蹈小明星:那我就做几个基本功动作吧,说完在讲台边做了一个横叉,下腰,前后翻。那难度,那软度使每个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

上一篇: 安检毕业实习工作总结 下一篇: 养殖场实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