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7 12:46: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文化

篇(1)

1,本年度1季度:成立扇子舞队,队员12名,平均年龄50岁。同季度,成立社区网站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社区网站的日常运作和管理。

2,第二季度:成立乒乓队,队员8名,平均年龄53岁;成立恰恰飘带舞队,队员10名,平均年龄47岁;成立女子合唱队,队员8名,平均年龄46岁;成立小学生作文兴趣组,组员7名,平均年龄13岁。

3,第三季度至今:成立书法兴趣组,组员5名,平均年龄65岁,成立社区网络影院管理小组,组员三名,专门负责双休日的网络影片放映。

二,经常性文化活动

1,天天有早舞、乒乓、健身、象棋、阅览活动。

2,周周有越剧表演、卡啦0k、电子阅览、网络影片、象棋江湖残局、科学普及、文化教育各类知识讲座等活动。

3,月月有象棋、乒乓球比赛,腰鼓、扇子舞蹈表演,书画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

三,精心组织社区大型文体活动

1,第一季度,精心组织老人春游登山活动,参加活动者35人,精心组织春节联欢会,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居民群众近200人次。,

2,第二季度,精心组织“天下第一”象棋争霸比赛,参加比赛的象棋选手30名,赛程历时三天,其过程,被记者写成通讯报道;精心组织大型乒乓球比赛,赛程5天,参与者27名,由此产生了社区乒乓球队伍;精心组织社区居民80高龄老人姜启安的生日舞会,这活动,成为苏州社区文化工作的佳话,广为流传,羡慕了很多兄弟社区的老年人。

3,第三季度至今,精心组织宣传唐寅园的文化活动,积极参与辉煌友新文化艺术节活动,在10月3日,举办“快乐××”大型文艺汇演,参加表演人数近40人;在11月份,和昂立外语学院连手举办文艺会,把本社区的文化活动推到。

四,建立健全社区网站运作机制

篇(2)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培育“四有”新人等多方面功能。它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既指明了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社区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1、社区文化最直接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2、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它一方面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群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不断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理想目标,努力营造一种社区精神。促使社区形成特有的共同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归属感。

3、社区文化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导向和解决。在文化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4、社区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的内容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归属感,进而促进社区各项建设开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体制的改革对社区成员结构造成了二个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亲属投靠等方式落户社区,成为新“社区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退休下岗后转变为彻彻底底的“社区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观念集中在社区发生碰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不能及时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相适应,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现象。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不相适应。导致社区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

2、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往往将社区文化理解为广场文化,歌舞晚会。这和社区文化的含义有一定差距。因为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艺,社区体育等不同文化形式。对社区文化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3、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一般来说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居住共同体、同辈群体、工作环境对人们形成政治观点及文化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持续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加强政治形态教育,社会价值观、传授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把社区文化推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

4、由于目前城市社区发展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所有的经济自给能力十分有限,社区发展的主要资源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的创收。有限的资源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同时对社区文化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想发展却又有心无力,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停留在中下层次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开展,不能全方位满足群众的需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1、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积极构筑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能体现社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各方面齐抓共管,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落实,创建活动有效,考评办法科学,经费保障充足,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2、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基石。社区文化建设一旦失去了参与文体和服务的对象―群众,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社区文化应当从深度和广度着手。以科学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时代的风尚塑造人,通过各种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人人重视社区文化,人人参与社区文化的良好氛围,近而形成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发展格局,推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其物质生活的提高引起了世界瞩目。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撤乡镇设街道,并村设“居”,使农民变为“居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农村和城市齐驱并驾,社区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最基础的社会单位随之出现,继而生成及发展了社区文化。它有沟通协调、规范整合、融合传承等的功能和作用。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和城市发生深刻变迁的真实写照。

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新词。在汉语解释中,它由两个相对独立的词构成,核心是社。《管子乘马》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指的是人群聚居的区域。西晋人杜预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中“社”字的解释是:“二十五家为社”。他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社字,似乎已包含现代人所谓“社区”的内涵。先生说:“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参见《社会学的探索》)据何仲苏先生文章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社区一词有记载的阐释已达90余种。英语community(社区)来源于拉丁语,其语义是指同住一个地方,且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民众,与汉语社区的意义大体相同。

因此,就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社区是个内涵较大的广义范畴;而实际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相对于散居式乡村而言的狭义社区概念,更多的是指涵盖大中小型城市里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群体。如今,社区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人群聚居的小市镇或大村落。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大城市的街道、居住区、学校、企业、厂矿、机关,还是中小城市与集镇村寨乃至边远军营,都是该国社会中的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社区,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都是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直至政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社区的意义早已引起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特别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视。进入世纪之交,社区日益成为各国社会治理的重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社群主义,就把社区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逻辑基础。他们反对新自由主义把自我和个人作为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认为个人行为及其自我价值取向最终是由他或她所在的社群决定的。社群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质上是立足于社区群体的新集体主义。社群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权利、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价值及其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倡导爱国主义,主张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社群主义的勃兴,对于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项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在论及“社会”基本定义时认为,社区得以成立,除了一定地域范围的人群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而达到文化认同的基础便是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衡量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文明认同和参与程度的重要尺度。要强化社区意识,打破社区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则需要加深了解,相互沟通,增进交往。社区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家庭文艺演唱会、中老年健身操展演、读书会、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文体活动和展览,以此为联系、沟通纽带,吸引广大居民群众踊跃参与。由了解到认识,沟通心理,传达信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默契和理解。

社区通过多种途径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谐、亲善、温馨的氛围,融洽了人际关系,逐步增强了全体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由此促进了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

文化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影响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非经济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形的软实力。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居民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文化形态的具体化或具象化。中国古代提出“安其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社区文化理想。在当代中国,建设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区文化,应该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民主精华。

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方言语汇、情感态度乃至人际关系等等 实质内涵。社区文化的状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从一定角度而言,优良的社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粘合剂、剂,它可以使社区群体保持的安定、祥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一个文化上被扭曲的、被污染的社区,将成为社会的毒瘤。因此,社区文化是区域文化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把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文化上面,既抓住了文化发展的关键,也体现了执政者的远见卓识。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新旧交替社区新的平衡机制尚未建构,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化和经济活动的日益竞争化,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区文化建设能充分显示规范、整合功能,及时缓和与化解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戒毒问题,失足青少年教育、就业、邻里纠纷等问题。现实中,一切不安定因素缘起于心态不平衡,一些社会矛盾或冲突,往往在板着面孔的训斥中只会火上加油,而落成生根,处于宽松的社区氛围中,在社区居委会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劝导下,却会一下子冰释烟消,这便是新社区的“魅力”。

一个社区,作为城市或农村的一个“小社会”,不管生成历史长短,都具有共生系统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千差万错、南腔北调的人来到社区,安居社区,在同一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着共同的生活天地。社区通过组织化或非组织化的文化整合,优美、整洁的生态环境的熏陶,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树立起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自律规范,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机制,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明规范。

就宁波市而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10位,社区文化建设是功不可没的。在城市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在农村以创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为龙头的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的“四基”建设。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牢固树立起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社区文化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还在于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和城市的群众文化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许多社区内单位(学校、机关、企业等)的高档文化硬件设施却闲置着,得不到合理利用。

篇(4)

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在社会基础层的体现,是先进文化直接与社区成员文化需求的融通。社区文化的规范功能,是社区成员的行为走向高品位的途径。按着行为学的观点,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思维、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的,社区文化活动 蘊含的价值取向、道德评价和感彩无疑会影响着社区成员的行为的。特别是社区成员一旦认同社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价值取向、道德评价和感彩,就会产生一种规范力量。起到社会的约束作用,使社区成员产生一种自律行为。小合唱《公民道德歌》使不爱护环境的人开始爱护社区一草一木;一个讽刺赌博的小品,使那些受赌的人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提升了生活品味。向往真、善、美,痛恶假、丑、恶。这一切不是法治管理所能完全实现的。

尊重是人的深层需要。因一个人的人格被尊重,价值被肯定而受到尊敬和重视。这是人生最高的奖赏。人,往往会为了这种尊重而去奋斗、乃至牺牲。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即有此意。

篇(5)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 A

1.1现今社区图书馆的探索模式

①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和分馆建设模式。把社区图书馆作为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归属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使其办成公共图书馆的分馆。

②共建、联办模式。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走合作之路。

③地方政府模式。由地方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④网络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社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平台。

⑤家庭图书室模式。这是运用市场机制兴办的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馆模式。

1.2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现状(以武汉地区为例)

武汉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大连等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与发展大致相同,但有着自身特点。概述如下:

1.2.1概况

据2011年初调查数据,武汉市7个城区已建图书室1297个,即80%的社区建有图书室。有条件的社区除了建有图书室外,百步亭花园、江汉区香江新村等100多个社区,还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与社区图书室一并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有的单位型社区有所在单位的经费、场所和人员支持,让社区图书室只能得以延伸,如洪山区邮科院社区还建有电教室、党员教学点、市民文明学校教学点、老年文化活动室和小型文化活动广场等,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东西湖常青花园社区、武昌区南湖花园社区、口区宗关街发展社区、青山区新沟桥街蒋家墩社区、江汉唐家墩街香江新村社区、洪山关山街709所社区等被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全市获此殊荣的社区图书室达40个。

1.2.2 配套设施及服务

全市已达标社区全部建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文化长廊,其中70%以上社区建有单独文化活动室,80%以上的社区建有前侧图书室。配备流动图书服务车,完成了以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区图书馆为核心的全市物流体系基础建设,每年安排10万册图书流动服务车分送各社区服务点。

1.3水果湖社区图书馆的弊端

水果湖社区图书馆是坐落于湖北省科教大厦一楼,地处原洪山广场旁边的一个服务社区性质的图书馆。图书馆本身规模一般,只占据了科教大厦D座一楼部分,其藏书有报刊杂志,一些文学历史类等书籍,还配备有电子阅览设备。面对人群比较广泛,社区居民可凭借身份证办理图书证,图书可以再馆内阅览,亦可外借。下面具体阐释其弊端:

1.3.1 社区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人员,而是由物业管理人员或者居委会兼任,他们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及方法经验,并且他们又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很难全身心投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首先也是另一大难题。图书馆普遍选在馆员白天工作时间开放,而这段时间除了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外,大部分小区居民和学生都在上班上学,很少能有时间到社区图书馆来。这样的开放时间就给部分社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而影响了图书的流通和利用。

1.3.2 社区图书馆组规模小,环境不够理想

大部分社区图书馆没有独立馆舍,多余居委会共用一室,即便是水果湖社区图书馆,也并不能算是有独立的馆舍,他是在科教大厦D栋一楼,只占用了大楼一层的四分之一左右的地方。这便造成了阅读空间的狭小,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多数社区是为了通过评级,考察而临时搭建起来的建议馆舍,根本没有顾及居民的实际需求。现在武汉地区的大部分社区图书馆正是这个样子。

2.1 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

2.1.1加强宣传, 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社区图书馆要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契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步伐,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作为社区建设的硬性指标。文化主管部门应将社区图书馆的创 建、使用、管理与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管理,考核和评估定级联系起来。只有这样,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才能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1.2 以人为本, 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创办社区图书馆

从社会因素看,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滞后,原因是缺乏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让设施条件再好的社区图书馆也只剩空壳,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社区图书馆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充分挖掘人才,整合人力资源,在全社会通过自荐、推荐、考评等形式竞争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人才作用。

2.2社区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建议

2.2.1 全多渠道解决馆藏图书资料缺乏问题

1.依托省市级图书馆,共建共享。社区图书馆可以与省市级图书馆联合 ,依托省、市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进行文献资源的新陈代谢过程。例如由武汉图书馆与部分社区进行联合,共同建立社区图书馆。由武汉图书馆提供图书、报刊杂志等,居民社区提供馆舍。武汉图书馆定期向其所属社区分馆派送和调整图书,保证分馆的图书质量。

2.与高校图书馆联合。高校图书馆中的科技图书数量相对较多,可以满足社区居民获取科技知识的需求。因此社区图书馆应该与附近高校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社区读者能够走进高校图书馆,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2.2 全开展特色化服务, 扩大社区图书馆的影响

1.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提供课外教育。图书馆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是利用各种类目的书刊,拓展青少年的知识视野, 以弥补课堂教育的狭窄不足;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带领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让青少年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藏书优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为中年人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培训 班。现代人在生活工作中压力较大,尤其是下岗的中年人。针对这类人群, 社区图书馆除了帮忙提供各种信息外,还可以举办再就业讲座和各种专题讲座;邀请企业的经营者介绍他们的创业致富经验; 举办技术培训班,请技术专家教授专业技术等。这样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技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或者进行二次创业。即使没有工作的时候,居民也可以来社区图书馆学习, 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修正草案》[P].

篇(6)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51-01

社区文化是每个地区内文化形态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道文化等。它代表着一个社区的精神状态、生活娱乐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增强社区文化建设意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

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市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强烈,他们追求多样化高品位文化活动,希望有就近方便的文化网点,要求有优美、舒适的文化环境。社区是群众工作、居住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生活的“家园”,社区文化活动贴近群众,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社区文化网络扎根于群众,联系着社区各个方面。因此,繁荣社区文化是广大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

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社区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有吸引力的传播载体。社区文化对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密切社区内部关系、和睦邻里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繁荣社区文化,应坚持三项原则

(一)因地制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理论精髓的具体应用,也是指导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方针。以我们和平区为例,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区重组144个社区。各个社区的情况大相径庭,有的社区地理位置占优势,但硬件条件差,有的是硬件好,而所在地点不理想,还有的是硬件和处所都不好。这样一来,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和内容等,必然就要有差异。和平区坐落在沈阳市中心地带,人口密度大,文化设施建设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新模式。

(二)社区合力是繁荣社区文化的主要保证

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应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区政府、二是驻区单位、三是社区居民。这三方面的力量,应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如果其力量能够形成一种合力,那么社区文化就会不断推进。因此,想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就需要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自主、自助、自治的动作,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涉及到社区内团体、企业、学校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必须发动社区成员,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实现上下左右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要形成共齐抓共建,这是构筑社区文化工程的基础,必须做到上靠领导、下靠群众、中靠社区成员的大力支持,这是形成合力、共建社区文化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充分依靠驻社区单位的力量,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创造联合的氛围,促成合力的渠道,形成要我办文化到我要办文化的观念转化,其中“资源共享”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潜力,要认真发掘、充分利用、借势推动,使社区资源真正为社区文化所用。第三加强社区内不同群体和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沟通、交流,做到设施或不、人才互通、活动互触,社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使用,发挥其最大效能。

(三)努力塑造社区文化的个性特征

在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基础上,应注重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这是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篇(7)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居民群众文化素养。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提高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居民”、“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读书、健身、歌咏、舞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追求崇高道德,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三是在全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居民”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区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和上级部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没有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考虑。检查、指导、考核社区工作时,社区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重视,处在可有无地位。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固定费用,平时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补助和社区收入补助,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活动因缺乏经费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受经费制约,质量和品位不高,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要租借场所,对开展文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电视机、VCD、音响设备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室图书数量少,报刊杂志少,且是各个单位捐赠,内容陈旧,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4、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真正热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不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实社区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

2、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适当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广辟渠道,寻找资金途径,广泛吸收活动资金,调动一切力量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以此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篇(8)

一、正确把握小康社会社区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 定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社区文化是以一个社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包括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实质内涵。在当代中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区文化,应该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民主精华,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内涵,不但要体现社区最大多数居民利益,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要真正具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社区服务机制,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区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文化与城市发展互为条件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使人们有了从事文艺活动、满足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的客观条件,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快速发展的都市化、信息网络化使人们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促使社区文化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社区文化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优良的社区文化是可以使群体保护安定团结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区文化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区文化具有浓烈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对广大市民有着强有力的吸引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节、歌舞大赛、健身活动等都获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这种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是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三)社区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区文化活动以居民主动参与、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不良风气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认同观念、开放意识、科学精神。通过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讴歌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诚实、文明、道德的行为规范,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社区文化建设正是通过居民参与各种具有教育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吸取文化精华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生活即学习的行为方式,使居民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社区文化,个人的文化活动互相结合成一种社会的文化活动,成为个人发展其文化活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条件,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先进性的原则

文化是人类文明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有效积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社区文化,必须以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引导的作用,先进文化内涵的渗透性和外延的宽展性,使人们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 得到教育,从而使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只有坚持先进性的原则,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扬自主性的特征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究其根本而言,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其目的的表现为居民的文化权利,包括创造、享受、参与文化的权利。只有千百万社区居民自发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社区文化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政府热情扶持和强有力的推动是必要的,但应充分重视社区文化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为大众自主创新留下空间。如果政府总是自上而下采取行政手段推动,而忽视社区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就会抑制、挫伤居民热情,从而失去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偏离了社区建设的本质属性。

篇(9)

近年来,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把城市社区理念引入农村,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创建和提升人文素质的“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充分发挥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辐射源”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着力点”作用,从“人居环境、人员素质、发展功能”三个方面实现城乡社区文明同步发展。通过持续创建,全市城乡社区基本实现了社区服务便捷、基础设施完备、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文明、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气良好的建设目标。2005年张家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2008年又以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一、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张家港的亮丽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江苏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战略高度,突出把强化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和富民强市的重要载体来抓,在制订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整体规划时,紧密结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注重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化民、文化惠民”放到突出位置,构建了城乡大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及时调整充实全市各级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工作规划、定期例会、目标分解、现场推进、严格考核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二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2007年,市委、市政府精心研究,慎重决策,出台了《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十大文化工程)和的通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基础。同时。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08年,市镇两级财政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达到2012万元。三是健全创建考评机制。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广局、市体育局等部门,以创建“星级和谐社区”为抓手,以推进社区形态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文化体系、提升社区文明指数为重点。按照组织队伍、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等10大项38个子项的要求全面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的考核。目前,全市共评选星级社区161个。

二、高标准推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步伐。我们着力于解决和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服务社区群众、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城乡社区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社会文化活动,推动形成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新。一是高标准抓好全市城乡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十五”以来,市财政先后投资3亿多元,在城区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广电大厦、电影广场、张家港书城、长春园评弹书场等一批特色鲜明、现代新颖的文化重点工程;总投资7.2亿元、占地230亩的市文化中心,集大剧院、科技馆、规划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图书馆新馆和名人文化广场等项目于一体。除大剧院外的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市有线电视全面实现了“户户通”,实际平均入户率达到98.8%,并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了“新张家港人”有线电视覆盖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市里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实用、适度超前、预留空间的原则,确定了各类社区用房标准。城乡村级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形成了社区居民15分钟文化健身活动圈:全市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休闲广场32个,其中最大的文化广场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全市城乡社区建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1个。有正常营业的影剧院12家(含企业、学校内设影剧院)。南丰镇永联村把文化设施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率先投资7000万多元,新建了包括大剧场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成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排头兵,为农村群众创造了文化条件。二是广泛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我们着眼提升社区文化内涵,经常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并从中培育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服务品牌,让广大城乡社区居民能够充分公正地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市、镇、村(社区)每年举办各类开放式文化体育活动超过1000场次,一年一度的“张家港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张家港市广场文艺周周演”等品牌文体活动已经连续举办9年,参与群众超过20万人次。市艺术团、市文化馆等文艺团队常年开展送戏下乡进社区活动,市文联、市社科联、市科协等社会团体,以及市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等单位,每年定期赴城乡基层社区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及培训,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从2006年开始,市宣传文化部门每年共同举办“文明百村欢乐行”村村演活动,组建“文明快车”艺术团,携带以“三贴近”为特点的优秀文艺节目,将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慰问送到了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及规模型企业社区,3年来共为广大社区居民无偿演出近600场。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培育一区一品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建立了259支社区特色文体团队,参加人数达到114万人,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不断拓展社区文化建设内涵。张家港市坚持经济提速增效与文明创建有机结合,突出“用张家港精神激励人、用文明创建塑造人、用先进文化哺育人”的工作思路,围绕城乡一体深化文明创建,坚持以点带面发展社区文化,努力使人的素质与现代化进程互动并进,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首先,大力实施“市魂”塑造工程。“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闻名全国的城市精神,也是激励张家港人开拓创先、不断创新的源动力。张家港市每年都要深入开展“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凝心聚力建设协调张家港”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年都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先进、登高望远、攀高比强、争先创优,每年都要大张旗鼓表彰一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使张家港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项工作之中,成为广大市民奉献岗位、创建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其次,加大力度,着力推进市民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张家港市文明委制订出台了《张家港市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计划》,在全市各基层社区深化“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通过“社区讲坛”、文明礼仪“村村讲”等途径,使文明礼仪知识普及面向农村社区和普通家庭拓展。各有关部门全力做好了《张家港市文明市民公约》和《张家港市文明市民读本》进家庭、进社区工作,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网络问答、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使《公约》和《读本》内容家喻户晓。

四、切实改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我们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突出亲民、便民、利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在服务平台和载体上求突破,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2004年以来。张家港市依托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携手长江流域12省(市)文化部门,每年都要精心策划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通过展示弘扬悠久灿烂的“长江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张家港作为一个县级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使广大社区群众享受了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荣获文化部创新奖。为将“送文化”切实转变为“种文化”,张家港市颁发了一系列繁荣文学艺术的奖励办法,激发基层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小戏《童心无忌》和小品《姑娘十八》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和首届中国戏剧奖・小品最佳剧目奖。创排的大型锡剧《荒唐王爷》,获得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吴二赖讨田》和《敲背》双双荣获比赛最高奖――小戏类优秀剧目奖和小品类优秀剧目奖。在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中,小戏《吴二赖讨田》又获得大奖(全省3个)。短篇弹词《良心》在江苏省曲艺界“芦花奖”评选中一举摘得文学奖、表演奖两个大奖。在200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我市的《河阳山童谣》获得了最高奖“金穗奖”。同时,张家港市坚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各类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民间组织及个人兴办公益文化设施,举办公益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篇(10)

社区网站价值定位

社区网站真正要能持续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杭州许多社区网站试着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把社区网站建设得有个性,这种社区网站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大部分网站目标运行方向都与自己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有密切关系。其社区网站的价值定位也以此为基调,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突出人物事迹。在杭州,一些社区因为有重要人物的眷顾与莅临而闻名遐迩。这些社区的网站建设就紧紧围绕着名人的事迹、历史故事而展开,并以此形成自己网站的文化个性。比如小营巷社区,因为有同志在1958年1月5日亲临检查卫生工作这一段历史,社区网站便以此为契机,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突出人文地理。杭州因西湖名满天下,杭州的一些社区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深吸引着四方游人。这些社区网站充分发掘自身的地理优势及人文历史内涵,将网站建设得极富个性。比如石桥社区网站就是如此。打开石桥社区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桥社区人文地理的详细介绍,从网页的设置上大致可看出石桥社区的文化追求。

突出社区文化。杭州的一些社区虽然不一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小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文化氛围。社区网站便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比如在水一方社区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网站特色,浏览其社区网站,可以看出尊重老人、服务老人这一块内容是其亮点。网站设有互助会、老年公寓、益寿院、为老中心等信息平台,贡献爱心,服务社会。自2003年“非典”开始,在水一方社区自发形成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和睦友爱的新型的邻里关系,互助会就这样产生了。

突出城市个性。杭州这个城市文静、大气、精致,杭州的社区网站建设也展现了这种城市个性特点。杭州的社区网站传承人文历史,发展“纯文化”。与上海社区网站相比,杭州社区网站体现了其“文人”的一面。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其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杭州不同,其社区网站也与杭州有别。上海社区网站的信息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在上海社区生活网上,分类就比较倾向“政治化”,主要分为新闻、论坛、资讯。而各个社区网站也是以政治、商业、社会热点为主的。比如上海黄浦社区网站,以政府信息为主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民意直通车、办事大厅等成了重点。

社区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杭州社区网站发展迅速,许多社区网站信息丰富,很有个性。但杭州的社区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噪音”的问题,除了虚假、黄色等垃圾信息外,居民不需要的信息也是一种噪音,是噪音的间接表现形式,在杭州的社区网站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内容健康但居民不需要的信息;其次,在论坛建设上,杭州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随意浏览小区自己的论坛,每日的回帖数量不多,反映热情度不高;第三,关于法律法规的教育方面,各个网站侧重不一,形成不平衡的局面,网络道德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第四,杭州社区网站链接的社区大多数是本地的,没有响应“走出去”策略。

针对以上杭州社区网站存在的问题,杭州社区网站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实现社区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找准网站建设的定位,避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相对噪音”。在信息爆炸时代,社区网站建设必须注意信息垃圾的侵袭。管理员要做好信息守门员的角色,依照网站建设的宗旨、风格定位,尽量把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给网民。

第二,贯彻“以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以群众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提高网民的参与积极性,避免网站空置的尴尬。网民是社区网站正常运行的桥梁。社区网站建设其实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在日常论坛浏览中,网民不管认识与否,都会有一个交心的过程。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网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居民的高度配合。所以,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具有实际意义。就目前情况看,杭州社区网站的互动情况并不乐观,有些社区网站论坛形同虚设。

第三,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杭州社区网站关于法律道德的宣传还不够,以至网民没有很好的法律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教育缺失,一些不良信息侵袭网民的正常生活。社区文化与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杭州社区网站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缺少力度,使得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展开,网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薄弱。所以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来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区域合作链接。杭州社区网站建设可以走出浙江,走向各地,吸收其它社区网站的有用经验,扬长避短。

社区网站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网站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可以说社区网站是网络传播时代社区文明的新生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社区网站建设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社区网站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网站可以通过信息和舆论引导传播先进文化。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网上摄取各种信息和资讯,同时网络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社区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的功能,宣传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使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高尚的精神品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为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社区网站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社区网站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网络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网络因为它的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也使网站的文化活动凭添了一份魅力。

上一篇: 经济刑法论文 下一篇: 陶瓷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