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23:1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非机类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培 养大学生社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 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 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但是,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仍 然有下降趋势。根据本校企业管理类专业 近5年来的论文指导工作调查情况,主要问 题表现为:(1)选题大而空,论文以大量来自 互联网上的重复内容拼凑而成,甚至完全 抄袭。泛泛而谈纯理论的多,通过毕业论文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少。(2)调查研究 过于肤浅,立场过于主观,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独立的分析思考。罗列堆砌多,分析论 证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较少联系 所学知识,或者胡乱套用知识,不懂得正确 利用知识为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提供解决方案。(4)文字表达口语化严重,描 述与论证过程不准确、不严谨、不简洁、不 流畅,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基本语句逻辑 性都较欠缺。(5)答辩流于形式、草率。对师 生之间即时探讨学术与实践问题的环节非 常不适应,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提问,学生 不知如何应答。(6)论文选题与评价无明确 的参照原则和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 实的论文工作质量和学业掌握水平。过于 强调论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为唯一标 准,以应对上级检查。
2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原则
本文在综合调研用人单位对未来职业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从论文 的选题、提纲确定、论文调研指导、论文修 改、最终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环 节,提出了参考思路,以其改进论文指导思 想,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业水 平和职业素养。
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应 该看成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既能 面对企业实际务实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又 能体现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即以未来的 职业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撰写论文。根据 对一些企业发展现状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参考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炼出一些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强调实践性: 对于本科生毕业生的知 识和能力要求,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以应用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为主。
适度的理论评价与延伸:在严谨、细致 的企业内外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在现有企 业发展经验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尝试对理 论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作出评价,以 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高校目前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 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既有基础知识,更重要 的是强调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方法, 以及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体现的组织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3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改进思路
前提条件:毕业论文调研必须以实习 单位情况为基础,以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风取得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信任 与合作,以利于尽可能获取真实、丰富的写 作素材。
(1) 选题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毕 业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实习条件的优劣, 可以以整个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 某两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务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选择企业纵向组织所表现的问题, 如战略层、管理协调层、操作层,也可以关 注组织横向协调所表现的问题,如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鼓励自我选 题,挑战复杂企业的复杂问题,但教师需帮 助作出判断和修正,以免好高骛远,影响论 文进度。
(2) 调研阶段一确定研究内容:要搜集 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某部门管理现状资料, 要尽可能以事实与图表数据做客观和精炼 地描述。也可以通过目前的各级管理者了 解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机和挑战。总之,要看、问、听、思相结合获 取一手鲜活资料,培养对知识和问题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静态资料。
(3) 理论工具选择:简单引述某一两个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能用到的专业理论, 并做出理解,评价其适用条件。这些理论广泛存在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生产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种核心 课程之中,一定要选择权威教材中的某个 原则、方法、理念进行引述,分析该理论的 适用条件和方法, 发现知识的价值。
(4) 分析阶段一应用理论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据已经获取的一二手资料进行分 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路和现实困境, 理解企业各部门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职责 与工作流程,判断其合理性。发现企业与客 户、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部门内部与部门之 间的冲突,必要时与同事、上级管理者、指 导老师进行讨论,边分析边补充调研内容。 确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次要问题,列 出问题组成的结构。
(5) 解决问题阶段一兼顾创造性与现 实性提出方案: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评估方案,要综合 考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阶段 性和解决成本来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目 前论文中常见的书生意气错误,即用理论 一对比,到处是问题,对目前的管理者全盘 否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过于理想 化或者某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均导 致论文的幼稚和浅薄。
(6) 论文修改、答辩与评价阶段:指导教 师需要加强论文过程的沟通管理,尽可能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如选题、调研、提纲拟 定把握论文的质量,以免后续的大量反复 做重要修改的情况出现。论文的答辩过程 以交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心得为 主,而非仅仅走一个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过 场。
4结语
论文指导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费众多专 业老师大量心血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 是学生收获较大的一个教育环节。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进原则和指导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用人单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点。当然,毕业论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环节的质量改进,还需要教育评价体制、高 校办学理念、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变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根据院校类型和专业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经管类专业强调实务操作。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经济与管理岗位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并将之体现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实现上述目标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设置,从名称、学分到开课依据、时间等都有详细说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往往一张表格半页纸就能包括全部内容。我们必须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利用实验室,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重。
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多数的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可以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该环节应该从属于理论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中。可是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上完后,在学期结束或开始时再上实践课,导致学生对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性认识,无法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已建成专业模拟实验室,教师有条件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进行辅助教学。这里,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验实现,实验的任务是辅助理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
3.利用软件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仿真实训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于课程实践教学,它一般是针对某课程或某专业,结合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实践教学大多在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它是按照经济管理环境、职能岗位、业务流程和内容全仿真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事务搬进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模拟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开公司、做生意、打理业务,这样既能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又能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效果和经营管理能力,为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增,这使得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
4.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企业。学生通过企业跟社会直接接触,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融入社会。
但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大多是托关系、找熟人才确立合作关系的,合作关系松散,企业数量少、质量不高、规范化不强。我们要尽快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
校外实习的形式很多,有教师安排到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或者到公司、企业、商场等能够提供短期岗位的地方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或者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实践。
5.控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实习岗位紧缺,就业压力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毕业实习,更没心思和时间写论文,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所以实习和论文(设计)前要认真地进行动员,实习过程和论文写作中要加强控制,实习和论文撰写结束后,要对照考核标准严格评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分两种,第一是校内实习,如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教师随机选取部分知识点让学生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且有的学生会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第二是校外实习,如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依据实习手册上规定的项目,包括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单位鉴定、调查报告等书面报告进行评分,是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考核体系必须能够正确、有效地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校内实习可以借助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考核。
校内实习包括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模拟实习(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能考核全部的内容,这时可以借助于其他形式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课程实践教学可借助于专业资格证书来考核,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证、会计证、策划师、物流师等。学生凭资格证书申请给本课程加分或作为技能拓展成果获得奖励学分。它有效地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既能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而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实训可以借助于教学软件进行考核。现在经管类专业教学软件发展日趋成熟,考核体系堪称完美,学生在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训的同时,软件也对他们的实训全程进行了记录。教师可以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进行考核,而不是以前根据实习手册最终给分。另外,在这些专业教学软件中,实训结果,如公司盈亏额,往往就是评价指标或重要参考。这种注重过程和实际业务结果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对学生形成激励。
2.校外实习可以采用校内与校外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如果是到企业实习,可以采用校内指导教师联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的方法。校内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手册上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即对结果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即对过程进行评价。两者的评价在实习成绩中的比例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来确定,如认识实习,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可占较大比重;而业务综合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则应占较大比重。
学生如果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根据校内外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依托实践项目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发表了本专业论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这些成果,除了将它们作为校外实习考核的依据,还要进行学分奖励,以激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校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模式需不断完善。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最后环节,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前所述,毕业实习属于校外实习,所以对毕业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现场答辩情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有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这些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这一环节考核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调整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尽快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雪岭,王峻岭.工商管理类专业: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今日南国,2008,(2):210-211.
[2]郝建平,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二)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大纲撰写和论文撰写指导管理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多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即低年级阶段,多数学生没有写过学术论文。教师应对论文撰写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案例和法条使用方面的困难,教师还要进行答疑,帮助并督促学生顺利完成论文。
(三)论文的评价与交流:论文评阅和论文交流论文的评价应注重过程的考核。作者在课程论文中采用的评价方式由分组及小组成员分工得分(10%)、大纲得分(10%)、论文得分(70%)及论文展示得分(10%)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20%。论文完成后,进行课程论文演讲比赛。各组在论文基础上制作PPT课件,每组演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二、课程论文在管理类专业法学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
笔者在所教授的法律课程中坚持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七年的课程论文写作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法学课程论文写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一)论文选题面窄,偏重理论研究课程论文能否做好,选题是关键。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是选题面偏窄、选题过大和选题偏重理论研究。对于选题,教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可向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在布置论文之初就告诉学生课程每部分的重点难点及相关领域还未解决的问题。或者结合当前热点案例,直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交给学生研究,或者结合立法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轻视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从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来看,在内容结构和格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学生仍按高中写作文的模式来写课程论文,不重视研究专业文献,只是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想,缺乏数据和资料的支撑。论文格式不够规范。教师应加强引导,端正学生态度,指导学生正确查阅专业文献,不仅关注论文内容,论文格式也要严格要求,还可在论文评分标准中适当增加格式规范的得分,引起学生重视。
(三)欠缺查阅学术文献的能力,写作能力有待提升笔者在开展课程论文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本科学生多数使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论文资料,如百度、谷歌等,很少使用专业的学术数据库资源。这反映出学生欠缺查阅学术文献的能力,论文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不强。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查阅科研文献的能力是评价其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关键指标,教师应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利用专业数据库检索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案例和法条在论文中使用不当法学课程的课程论文写作,鼓励学生在论文中正确引用案例和法条,充实论文内容,突出论文的应用性。案例和法条的使用方法不当是课程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常见的问题是简单罗列案例和法条,而未结合论文内容进行评述。或者完全以法条代替阐述,全文都是法条的堆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选择法学方面的科研论文,先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掌握案例和法条在论文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通过网络查找到大量的论文资料并直接使用。为严肃学术风气,在确定课程论文成绩前,学校应通过论文答辩掌握学生论文完成的真实情况,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受大班教学和学时数所限,让全体学生进行论文答辩难以实现。建议教师根据论文完成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论文答辩。笔者在实践中通常会选择两类论文进行答辩。一类是写得非常好的论文。此类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做了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检验各小组成员对论文思路的熟悉程度,判断论文写作过程的真实性。另一类则是可能存在抄袭行为的论文。对于这类论文,在答辩前可要求学生提供参考文献进行比对,并对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标注,在答辩现场有针对性地提问。如有充分证据证明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则对该组成员的课程论文以零分计,学生将没有第二次修改和提交论文的机会。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对于一般的群体来说,专业性质太强而导致写作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般的数理知识,就会缺失相关论文的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而且在进行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介绍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数学类专业性质的人才,如数学教师、数学系学生而言,还是非专业性人才,进行具有专业水准的文章写作,难度都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涉及数学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文献阅读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除了数学类论文的写作,会遇到上面所谈到的问题。
教育小论文的写作与整合,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一部分的群体,需要进行与自己专业或者工作相关的,才衍生出了许多与论文有关的业务需求。在众多的业务需求中,论文代谢服务是最常见也是随普遍的。因为可以借助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通讯工具进行直接的交流,使得文件的传输与写作任务的统一分配及结算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同时,同时涉及上面两个领域的论文写作,即同时涉及数学类小论文及教育论文两个专业性的领域,就很有可能是与职称论文相关的。关于职称论文仿佛在相关领域内,并没有具体的限定与解释。
基本理解就是,为了评定职称而进行的论文写作。一般来说,对于所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也就有很多人选择他人进行帮助自己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源,或者直接全权委托这些中介机构进行职称服务。
毕业要素分
基本要素
1.最高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27分硕士、研究生:24分
学士、本科生:21分
2.毕业学校
985工程建设高校、在沪211工程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1)15分
其它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2)12分
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8分
3.学习成绩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8分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6分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 2分
注:按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班级)综合排名对其等级进行评定
4.外语水平
CET-6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八级: 8分CET-4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四级: 7分
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外语课程合格:7分
注: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所在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
5.计算机水平
毕业研究生:7分
理科类计算机高级水平或免予此项要求的专业(本科20xx年前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20xx年(含)后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7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7分理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6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初级或省级一级水平:6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课程合格:6分
导向要素
1.荣誉称号
经认定的国家级10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5分
学校级(每次1分,不超过2分)2分
注:校级及以上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
2.学术、文体竞赛获奖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含地方赛区)获奖)
⑴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
一等奖10分
二等奖8分
三等奖6分
⑵上述全国性比赛地方赛区奖项:
一等奖5分
二等奖3分
三等奖1分
注:
以上奖励表彰仅限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
同类奖励取最高分;
荣誉类和竞赛类奖励可以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
3.科研创新
最高学历就读期间参加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发明专利
5分
须提供以下材料:
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验原件,落户申请人应为该专利首次申请时的发明人);
经学校(或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指导教师签名的证明材料(须载明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科研课题或论文名称);
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学位论文、已、课题立项书复印件(验原件)之一,论文须由落户申请人署名,立项书须载明落户申请人为课题组成员。
4.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按照其毕业当年的评分办法予以评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分) 5分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在校期间应征入伍满按相关政策执行
用人单位分
1基本要素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行为诚信规范,并与毕业生直接签订录用协议 5分
2导向要素
1.引进重点领域人才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专业)(点击阅读原文附件3)毕业生:3分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中的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毕业研究生:3分
2.承担重大项目
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且录用的毕业生专业与行业相匹配:3分
用人单位为远郊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3分
注:
上述用人单位由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并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确认后予以公布
3.自主创业(创业企业注册资金须到账(不含受让股份)且经营状况良好)
⑴创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的科技企业
获得科技创业基金资助企业的法定代表人:5分
⑵创办其他企业
担任法定代表人:5分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教育的目标。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