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11:5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关信息化保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4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网建设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电网规模日益增加而且变得越来越复杂。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通信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电网控制以及调度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种种先进技术以及县管设备的引进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
1 信息自动化管理模式
当前,在在各省各电网实际运营中,继电保护运行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其具体的组网方式以及相应的系统配置差异更大。但总的来说,继电保护运行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由主站、分站、以及各级子站组成。主站往往设置于电网调度室,分站一般设置于电业局、直管电厂或者是超高压局,而各级子站则设置于变电站或者发电厂。主站与各级分站以及相关子站经由电力系统中的相关通信网络联系组合在一起,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各省各电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的详细组织构造,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模式大多采用的是以下几种。
1.1 主站/分站/子站三级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在进行继电保护运行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时完成了多级结构相互配合,分级进行管理,但是它相对较为繁杂,管理难度较大。对于500kV变电站,500kV部分主要由主站直接管理,而对于220kV以及更低的电压则主要由各级分站进行管理,主站也可进行配合管理。如果是利用分站管理,主站透过相应的分站对所需信息进行提取。而在220kV变电站中,变电站信息则首先通过各级分站进行管理,主站则只需预备从各级分站提取所需信息的相应接口。
1.2 主站/分站独立的三级管理模式
该模式与上述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区别在于主站与分站之间不需要联系与交流,子站将获取相关信息的接口分别上送至主站以及各级分站,主站与各级分站根据实际需要对所需信息选择性的获取。该模式对于主站以及相应的分站在信息管理上存在一系列差异,但其具体的功能则基本相似。利用该模式进行信息处理,其主站、各级分站以及相应的子站信息流动较为简单,早做起来也不是特别难,较上述管理模式简便。
1.3 主站/子站二级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主要是由调度主站以及变电站子站构成,构成二级管理网络,而没有其他的分站。该模式因其结构的大量简化,所以所需传输管理的信息量以及相关网络管理任务量都会相应减少,对于正处于开发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发电变电的系统或者是大规模发电变电站的建设初期都比较适合。在大型发电变电站逐渐形成之后,一般都使用三级管理模式,以实现对大规模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2 自动化管理发展动向
2.1通信方式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相关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分)站与子站之间的通信,另一类则是各子站之间实现通信。当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对子站之间的通信实施规范要求。因此,国家电力调配以及各省各电网的调离调配相关的故障信息管理多是靠生产商制定的相关通信规定,因此,会对不同的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之间的通信造成极大的阻碍。
近年来,电网调度配置中心已经开始制定各省各电网统一的通信规范,从而使得不同的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之间的通信顺利实现。对于通信接口方式的选择,各省各电网也不断进行优化,从而逐渐实现信息传送最快的通信形式的配置,而电话通信方式则只作为预备通信方式保留。子站之间的通信大致有以下几类:子站管理系统与微机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以及故障录波器等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通信。至于相应的接口方式,一般都利用故障录波器供应的网络接口取代之前使用的串行接口,从而有效地提升信息传输速度,从而促使继电保护运行故障的有效管理。
2.2 安全性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攻击也大量入侵用户计算机设备,给继电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件保护故障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对安全问题充分关注。《全国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中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安全防护级别较高的安全区I/II中。但是,由于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安全防护进入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实际还不够充分,实用而可靠的安全防护方式尚未出台。
2.3 信息共享
我国超高压变电站一般使用的是分布式的结构体系,为继电保护信息管理搭建了极为开放的应用平台。使得家电保护更为专业化,更为智能化。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相应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等,充分发挥其管理优势,是的故障信息管理更为科学而合理,能够安全而有效地促进信息共享的完成。
除此之外,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能够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安全而快速地传输到主站,对于一些数据量比较大的非实时性的数据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或者是利用相同传输通道实现数据传输。但是,进行非实时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应当对其传输流量有效控制,避免其对实时信息数据的传输造成阻碍作用。
2.4 传输可靠性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数据的传输应当利用安全性较高、速度较优的数据传输信道,从而逐渐取代此前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传输方法。在实际传输中还可以利用国家电力数据网络已建立并完善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传输专用网络,从而有效地促进调度中心与各级分站以及相应的子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与通信。
3 结论
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实行自动化管理意义重大,不但在于信息搜集与整理方面,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故障信息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处理能力。为此隐隐旗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继电保护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建立继电保护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性以及信息处理效率。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肥大; 连接蛋白43; 缝隙连接; 细胞周期
[J SUN Yat-sen Univ(Med Sci), 2007, 28(3):292-296]
心肌肥大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尽管心肌肥大曾被认为是心脏的一种适应性代偿反应, 但目前已认识到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 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心肌肥大本身即明显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而其内在机制认为与心肌肥大所致的电生理重构有关。目前发现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改变在心肌电生理重构起着重要作用。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 43, Cx43) 是心肌细胞间隙连接的主要蛋白成分,该连接构成相邻细胞间亲水管道,对于细胞间信息传导,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维持心肌节律性同步收缩有重要意义[1] 。有学者发现心肌肥大后的心肌Cx43 表达下降[2-4] ,但也有学者报道实验性高血压引起心肌肥大时其心肌Cx43表达无改变[5]或Cx43 表达增加[8];而对于心肌肥大过程中Cx43改变的机制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对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影响至今还鲜见报道,我们通过本实验观察了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Cx43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周期影响,探讨心肌肥大过程中Cx43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对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可能作用和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DMEM-F12培养基(Gibco) ;胎牛血清(BCS, 四季青公司);血管紧张素Ⅱ (Sigma) ;5-溴脱氧嘧啶核苷(Sigma);胰蛋白酶(Difco);兔抗大鼠Cx43多抗(博士德公司); FITC-羊抗兔IgG(博士德公司); 缬沙坦原药(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RNA逆转录试剂盒 (TOYOBO公司);Trizol RNA提取液( MRC公司);PCR 引物(北京赛百特公司合成);PCR 主要试剂购自TAKARA公司;其它常用生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流式细胞检测仪(Epics Altra型,美国Beckman Counter公司)。
1.2 心肌细胞培养及分组
每次取1~3 d龄的Wistar大鼠20只,按改良的simpson法进行心肌细胞培养。主要过程为:将大鼠心室肌用0.25% 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后,加入含20% 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将细胞悬液转移至75 cm2 培养瓶中,置于5% CO2 培养箱内37 ℃差速贴壁90 min,再取未贴壁细胞均匀地接种96孔及6孔培养板上继续培养。仅在培养第一天中加0.1 mmol/L的5-溴脱氧嘧啶核苷抑制非心肌细胞生长,24 h后换无5-溴脱氧嘧啶核苷的培养基[8]。约3 d后, 心肌细胞成簇生长并出现搏动。1周左右, 细胞密集紧密接触,达到同步收缩,此时培养心肌细胞可用于实验。实验分为两组:血管紧张素Ⅱ组:每天所换培养液中加血管紧张素Ⅱ(以无血清培养液溶解)使终浓度为1.0×10-6 mol/L,正常对照组(control):培养液中加等量无血清培养液。处理72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同时分别取两组细胞作MTT、细胞周期检测、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
1.3 四氮甲唑蓝(MTT) 法测定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取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接种于96 孔平底细胞培养板上,每组10个孔,培养24 h,然后换含10 mL/L血清的培养液,24 h后,实验组换用添加含浓度为1.0×10-6 mol/L血管紧张素Ⅱ的无血清的培养液200 μL,对照组换含相同浓度DMSO的无血清的培养液200 μL,72 h后,加入MTT(5 μg/L) 20 μL/孔继续培养4 h 。加入二甲基亚砜原液200 μL/孔,酶联免疫检测仪下选择波长490 nm测定酶联免疫吸附A 值。
1. 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取血管紧张素Ⅱ(终浓度1.0×10-6 mol/L)处理72 h后的细胞及对照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以750 mL/L酒精固定细胞后,加入200 μL PI(0.1×10-3 mg/L) ,4℃染色1 h后上机检测。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经数据获取软件分析,重复4次。
1.5 免疫荧光检测Cx43 表达
细胞以1.0×105/mL的密度接种于置小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 取血管紧张素Ⅱ处理72 h后,取出盖玻片,PBS 冲洗,950 mL/L乙醇固定,1%TritonX-100 室温孵育20 min。滴加一抗Cx43, 4 ℃过夜后滴加Cy3-羊抗兔IgG(1∶100)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照相分析。
1.6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参照Genebank 资料设计并合成引物[6]。引物序列为: Cx43, F: 5′-TTGTTTCTGTCACCAGTAAC-3′, R: 5′-GATGAGGAAGGAAGAGA-AGC-3′, 扩增序列长度为588bp;β-actin,F: 5′-CACGGCATT GTAACCAACTG-3′,5′-TCTCAGCTGTGGTGGTGA AG-3′,扩增长度为400 bp。取处理72 h后的细胞按TRIZOL试剂盒所示方法提取总RNA,取6 μL RNA 逆转录成cDNA。PCR反应条件:94 ℃变性2 min后,94 ℃ 30 s、55 ℃ 30 s、72 ℃ 45 s 顺序循环35次,最后72 ℃延伸5 min。电泳及图像扫描及定量分析。测目的基因与β-actin的RT-PCR产物电泳带的OD值比。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使用SPSS 11.0及Excel统计软件分析, 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镜下心肌细胞观察结果
镜下观察可见在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心肌细胞较正常对照组表现明显肥大。细胞计数显示正常对照组和血管紧张素Ⅱ组分别为5.66 ± 0.57和5.88 ± 0.86(105/mL)。血管紧张素Ⅱ组细胞计数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两组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n=4, P > 0.05) 。
2.2 血管紧张素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A 值为0.190 ± 0.016,血管紧张素Ⅱ组A 值为0.214 ± 0.024,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强心肌细胞活力(n=4, P < 0.01) 。
2.3 血管紧张素Ⅱ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Ⅱ组中S 期、G2-M 期细胞百分比增加(n=4,P < 0. 05),G0-G1 期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n=4,P > 0. 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心肌细胞72 h,细胞内G2-M(二倍体)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5),G0-G1(单倍体)DN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n=4, P > 0. 05)。结果提示培养心肌细胞在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出现心肌肥大(表1)。
2.4 血管紧张素Ⅱ对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
在培养心肌细胞Cx43呈明显阳性反应,较强红色荧光表达在细胞膜及胞浆中(图1) 。血管紧张素Ⅱ组其反应明显弱于对照组(图2),单位面积荧光计数结果(荧光阳性细胞数/mm2 )正常对照组和血管紧张素Ⅱ组分别为67.15 ± 11.87 和41.88 ± 4.87,显示两者差异有显著性(n=4, P< 0.05) 。
2.5 血管紧张素Ⅱ对Cx43mRNA表达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Ⅱ组和对照组Cx43及β-actin的mRNA 表达水平电泳分析见图3,各基因的RT-PCR产物电泳带的位置与理论值相符,两组OD值比分别为0.671 ± 0.123和0.414 ± 0.116。对照组和处理组β-actin的mRNA 表达水平相似,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可显著减少Cx43mRNA 的表达(n=4, P < 0.01)。
转贴于
2.6 Cx43表达与细胞周期特征变化的相关性
对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后心肌细胞Cx43表达与细胞周期分布变化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后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即免疫荧光检测中单位面积荧光阳性细胞计数,与Cx43 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相关(r=0.995, P < 0.01),而前者与S 期细胞百分比变化呈负相关(r=-0.912, P< 0.05),与细胞内G2-M(二倍体)DNA含量呈正相关(r=0.896, P< 0.05);但与G2-M 期细胞百分比,G0-G1(单倍体)DNA含量的变化以及MTT测得的吸附A 值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P >0.05)。结果提示:Cx43表达的变化与心肌细胞的细胞周期改变可能相关。
3 讨 论
心肌肥大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明显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其机制与心肌肥大所致的电生理重构有关。心肌电生理重构包括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变化和/或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后者显得更为重要。细胞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心肌细胞间唯一具有电连接作用的细胞间连接形式,相邻细胞间通过GJ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物质的交换,并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稳定、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在连接蛋白这个多基因大家族中,其中Cx43是心肌最主要的连接蛋白,尤其是心室肌细胞间电流的主要导体。
本实验通过有效致心肌细胞肥大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培养心肌细胞72 h后,心肌细胞出现明显肥大,同时更多细胞进入S期,心肌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特征也提示心肌细胞在经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后处于肥大状态。而在免疫荧光检测中可观察到肥大心肌细胞的Cx43蛋白的表达出现下调。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多数学者从在体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2-4,7]。而作为缝隙连接的主要结构蛋白,心肌Cx43表达下调可导致心肌兴奋性、传导性改变,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这也可能是心肌肥大为何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的重要原因。实验中同样也看到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后的心肌细胞的Cx43mRNA表达水平也出现明显下调,提示Cx43蛋白表达下调与基因水平的调控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基因水平的调控参与了肥大心肌的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构过程。
本实验中发现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后Cx43基因和蛋白表达出现明显下调,而在心肌肥大过程中Cx43的变化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如有学者就发现慢性压力超负荷引起的肥大心肌左心室Cx43 在每个心肌表达及分布形式与正常无显著差别[2,7]。而Dodge[8]用0.1 μ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培养乳鼠心室肌6 h 和24 h 后,发现Cx43蛋白的表达增加。Formigli等[9]证实增加猪心脏的容量负荷可以引起Cx43增加,并伴有心室肥厚。Peters等在对5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室肥厚的左室心肌活检标本的研究中, 发现无缺血的肥大心肌细胞每单位体积的缝隙连接中Cx43含量减少40%[2]。同时国内也有学者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大,作用48 h后发现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减少,推测可能与心肌细胞进入S期有关 [11]。因此在心肌肥大过程中Cx43的变化可能是十分复杂的,其演变规律目前并不是十分明确[1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肌肥大时Cx43变化观察的结果并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观察的动物模型和动物种属不同有关,而心肌细胞Cx43表达本身的变化也很有可能具有与心肌肥大进程相关的时相特征,正如有学者通过对心室机械负荷增加引起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模型分析所发现的;在早期阶段,Cx43表达上调;而在心力衰竭晚期阶段, 则心肌传导速度及Cx43表达下调[13]。
与此同时,虽已有学者证实:Cx43参与细胞生长的调节,并与横纹肌肉瘤分化以及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改变有关[10,14] ,而在心肌肥大过程中的作用目前仍不确定。实验中我们不仅发现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后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出现明显下调,而且我们还发现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相关:提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后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心肌肥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心肌细胞肥大后出现以Cx43表达水平下调为主要特征的缝隙连接蛋白重构,而这种重构已发现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但Cx43变化在心肌肥大和心肌重塑中的时相特征和具体意义,以及与胞内信号转导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CRUCIANI V, MIKALSEN S O. Connexins, 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kinases [J] . Biol Cell, 2002, 94(7-8): 433-443.
ITOH M, TAKEISHI Y, NAKADA,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ntagonist, CV-11974, restores beta-catenin mRNA expression in volume-overloaded rabbit hearts [J].Heart Vessels, 2002, 17(1): 36-41.
EMDAD L, UZZAMAN M, TAKAGISHI Y, et al. Gap junction remodeling in hypertrophied left ventricles of aortic-banded rats: prevention by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blockade[J]. J Mol Cell Cardiol, 2001, 33(2): 219-231.
UZZAMAN M, HONJO H, TAKAGISHI Y, et al. Remodeling of gap junctional coupling in hypertrophied right ventricles of rats with monocrotaline 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J]. Circ Res, 2000, 86 (8): 871-878.
闫纯英,林吉进,李玉光,等. 心肌肥大时间隙连接分布的改变及其对传导特性的影响 [J]. 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 2003,2(3):7-10.
GUO R, LIU L, BARAJAS L. RT-PCR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nnexin 43 mRNA in the glomerulus and renal tubular segments[J]. Am J Physiol, 1998, 275: R439-R447.
KOSTIN S, DAMMER S, HEIN S, et al. Connexin43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ompensated and decompensated cardiac hypertrophy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stenosis [J]. Cardiovasc Res, 2004, 62(2):426-436.
DODGE S M, BEARDSLEE M A, DARROW B J, et al. Effects of angiotensinⅡ on expression of the gap junction channel protein Connexin43 in neonatal rat ventricularmyocytes [J]. J Am Coll Cardiol, 1998, 32(4):800-807.
FORMIGLI L, IBBA-MANNESCHI L, PERNA A M, et al. Altered connexin 43 expression during myocardial adaptation to acute and chronic volume overloading [J]. Histol Histopathol, 2003, 18 (2):359-369.
林仲翔,张志谦,韩亚玲,等.连接蛋白基因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关系研究 [J] .中国科学(B辑),1994,6(24): 623-628.
张 骅,楼定安,单芷茵,等. 连接蛋白43在培养心肌肥大时的表达及其意义 [J].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 27, (6),436-438.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继电保护概述
继电保护是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
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具备以下4项基本性能:①灵敏性。反映故障的能力,通常以灵敏系数表示。②可靠性。在该动作时,不发生拒动作。③快速性。能以最短时限将故障或异常消除。④选择性。在可能的最小区间切除故障,保证最大限度地向无故障部分继续供电。选择继电保护方案时,除设置需满足以上4 项基本性能外,还应注意其经济性。即不仅考虑保护装置的投资和运行维护费,还必须考虑因装置不完善而发生拒动或误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损失。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日益增大,范围越来越广,仅设置系统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远不能防止发生全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研究故障元件被相应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切除后,系统将呈现何种工况,系统失去稳定时将出现何种特征,如何尽快恢复其正常运行等。系统继电保护的任务就是当大电力系统正常运行被破坏时,尽可能将其影响范围限制到最小,负荷停电时间减到最短。特别是大机组和大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正成为电能安全生产的重大课题。因此,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方案应考虑线路、变压器等设备的实际情况,设备的设计制造也应充分考虑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为了电力系统的安全,不仅应有完善的继电保护,还应研究、推广故障预测技术。
2 、 电力企业建设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电力系统的一、二次设备的紧密配合。继电保护属于二次系统,它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地安排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运行,提高继电保护的管理水平,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的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以及保护装置数量类型不断增加,单纯采用手工方式来管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制定关于检修、评估、备品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已成为专业人员的沉重负担。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及相关决策的制定,要求继电保护人员除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电力系统一、二次运行状态和保护配置、保护定值及其配合等情况外,还要求他们随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准确的记忆力。稍有不慎,就会出差错和漏洞,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潜在的危险。因此,为提高电网事故分析水平,我们必须建立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3、相对于传统的C/S模式的系统的优点
现在的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基于传统的C/S局域网方式,随着我国电力网络的日趋发展和日趋复杂化,传统的C/S模式继电保护运行状态决策支持系统暴露了其工作效率低、管理不完善、维护困难和费用高的一面。而电力系统一体化的生产、管理、调度和指挥,加之现在电力系统要求的信息化和公开化,使得相互之间的信息收集、管理、传递、交流和利用显得非常重要。 针对这些矛盾,本文提出在B/S结构体系下建立一个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方案,来解决继电保护管理和决策中所面临的这些具体问题。
我们提出的这种基于Web的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了先进的主流技术。采用当前先进的动态网页浏览方式,不仅具有普通桌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局域网、公用电话网等各种数据通讯方式,将整个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分散给各层的职能部门,做到了分布管理、责任明确、数据共享、格式统一。将目前松散的上下级职能关系变成紧密的纵向管理系统 ,减少了重复性劳动 ,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系统整体上从资源配置(包括系统结构、硬件设置、软件设计)到功能设置都采用了先进的.NET技术,基于B/S模式的架构,在国内同行业具有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2)在保护类型定义管理方面,系统采用独特的思路像保护类型定义采用三层结构。这种设计思想解决了原来未解决继电保护装置型号、版本太多,设计单一数据库必须考虑包容继电保护定值的所有项目,数据库的字段数及记录条数太多,势必造成冗余度过大和查询缓慢的问题。当然按类型分别建库,必然会带来维护上的麻烦,由于本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了数据维护的便利性和实用性,界面友好,可以在IE浏览器中进行维护,在新增保护类型操作中采用向导形式并有操作的解释和提示,操作人员无需对数据库结构有任何了解,可以轻松完成。
通过这样就能对所有的保护建立统一的数据表提高了管理效率。
(3)扩展性和可伸展性。系统能较好地适应功能扩展,具有较好的增加和裁减能力,可按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系统,使系统发挥出最高的效率。这种扩展不仅表现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还表现在软件设计上,达到了总体结构合理,设计容量适度的目的。
(4)可靠性和安全性。可靠性是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准则。系统的各项资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库等)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工作稳定,便于维护;具有强大的容错和冗余能力,用户运行或修改系统时,会根据各级操作员权限(不同的权限具有不同密码)执行。
4 、系统具备的功能
(1)系统增加了网络查询及修改功能实现了移动办公。
在办公室内移动的时候可以使用任何一台电脑办公,而传统的OA是每台电脑对应指定的用户,别的用户不能使用该电脑,而且还需要安装调试软件,相当不方便。回家或离开办公室或出差到其他地方只要有可以上网的电脑也可以使用这个系统。分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专线、电话网等连接使用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2)继电保护定值的输入、查询和打印。
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按自身需要任意定制、编辑、新增保护类型、保护配置和保护定值。程序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新增保护装置用户可依据程序提供的向导依次操作,十分方便。为减少用户的人工输入量,程序提供了原有保护装置的模板复制功能,如新增保护装置与原有某一装置类似,借用模板复制功能,只需对原有的数据进行少量的修改即可,大大减少了维护量,人机界面十分友好,智能化程度高。查询十分便利和准确。可以实现按变电站/一次设备/保护型号/时间等条件单独查询或组合查询.定值单分为:作废/已执行/未执行三个状态.对于已作废的以往的定值通知单为便于与新定值单对照查询,不自动删除,只是在输入或修改后标记为作废定值单,并在新定值单做作废的说明,如果实在不需要可手动删除,原则上只保留最近的一张作废定值单即可。
参考文献:
[1] 王树春;;双重化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学模型[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27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40- 02
提高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对于当今的税务系统正常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技术不先进、服务意识不高、地方发展差距大等问题。笔者将对税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所谓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是指将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于税务管理工作中,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和高效率。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
根据税务处理对象的不同分为税收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外部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4个系统构成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机制,四者相互协调和作用,不可或缺,是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1.2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平台的建设,外部网络指的是与银行、财政部门等管理机构建立信息化连接;内部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接,保证时刻接收到国家经济动态。
1.3 税务信息管理人才网络的搭建
我国目前税务管理方面的信息人才比较少,因而需关注税务信息管理人才网络的搭建,通过对人才的培训增强信息化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1.4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的安全性建设
保障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是税务管理中最必要的,安全性建设主要包含了对税务管理的各个层次的安全性保障。
2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在发展中的特点
近几年,基层税务管理逐渐走入信息化的轨道,标志着传统的基层税务管理走向知识性和技术性结合的税务管理系统。信息化体现于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基层税务管理中,税务的整个过程涵盖了信息分析,信息化取代了传统工作中经验和理论知识分析数据的局面,提高了工作的效果和精确性,保障了纳税人的利益。
此外,知识型税务机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平台庞大,与社会经济和各银行和财政管理机制在互联网上相互连接,在信息上相互联系。
知识型税务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网络虚拟管理,相较于传统税务管理依靠工作人员外出收集税收数据,现代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虚拟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平台,可直接利用网络的指令和程序实现税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大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和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税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特点是,重视信息人才的招揽和培养,需由传统税务管理的人才培养转型为结合信息技术和税务管理的长期、系统和科学的培训,我国此方面人才稀缺,因而需注重实用性和知识储备这两个方面人才的培养,保障人才对税务管理的供给。
我国的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而且发展速度较慢,在21世纪时期,我国税务总局正式提出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体化的计划,核心内容是“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标志着我国的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正式进入到正规应用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税务信息管理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包括了综合征管、出口退税、增值税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系统,近几年,我国重视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因而税务信息化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人才队伍在不断的扩大,促进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税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3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正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但是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税务机关信息人才不足,进入税务管理机构的人才大多数具有财税专业知识的或者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具备两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稀缺,基层税务机关工作比较繁琐,刚参加工作的基层人才一般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导致基层技术能力难以提高的局面。
(2)前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已进行了多年,但其广度和深度还没有完全达到建设的初衷,各个系统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和联合效应,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形成合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形式将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相对于经济薄弱的地区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水平的税务管理工作,保障了地方财政的资金,最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 结 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基层税务机关建设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税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于系统硬件、软件以及信息化人才的结合,信息化管理转变了传统税务管理利用人员分析和收集信息的局面,我国一直重视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需从技术、人才和经济等方面提升基层税务的信息技术化。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机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进行各项工作的前提以及物质基础。加强政府机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政府机关内部工作的效率,使财务工作更加精确化、公平化、透明化,减少财务统计核算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推动政府机关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减少财务工作中的违法现象。
一、政府机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工作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所有工作的物质保障,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思路有助于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中,信息与情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是应对财务进行预测管理与控制,对工作进行提前预测,工作过程中加强管控,工作后还要进行工作结果反馈,以便优化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还可以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年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正在不断地增长着,传统的会计在记账、报账、审计等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性制约着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总之,在新时期,政府机关要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政府工作的顺利展开,保障社会的稳定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建立政府机关内部会计电算化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尤为重要。发展会计电算化可以使财务管理网络化规范化,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资金管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进行。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建设时,要利用计算机上运行的会计核算专业软件进行核算工作,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这可以减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人工工作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减少传统人工记账时的失误,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实现会计核算高效化。
同时,政府机关应严格对电算化网络系统进行监察与管理,对会计核算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调试与维护,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还要对电算化网络进行保密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监视以及管理,将工作按照工作人员的等级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各项数据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政府要加强保密性较高资料的严格保护,避免资料外泄。还要限制各个部门的信息查阅权限,根据不同的部门的实际工作给予不同程度的访问权限,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要安排专人进行计算机的操作,禁止无关人员对计算机进行任何使用与操作。在进行计算机维护工作时,要加强对计算机数据的监督,如果出现资料泄露,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对政府机关财务预算进行前置管理
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预算管理是工作的基本任务。政府财政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批以后,政府机关应该确保之后的工作中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这就需要在预算管理上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化整改。预算执行包括了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的预算执行。与企事业单位不同,政府机关的财政预算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收入预算并不是政府机关财政预算执行的重点,支出预算的执行才是政府机关财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传统的政府机关财政预算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统计为基础,靠人工进行操作,无法实时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把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因此应该建立起网络结算系统,以信息化的方式对政府机关财务预算进行规划与统计,对政府机关部门各项财务事项以及报销公费、借入借出款项进行网络结算,并对预算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合理调整预算,并进行预算的控制。政府财务部门要派专人对结算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保证网络结算系统的正常运作。建立政府财务预算网络结算系统,有助于避免人工操作的被动性,将预算进行前置管理,提高财政管理预算执行的时效性与可靠性,保障政府机关各个部门日常工作的正常资金需要。
四、通过互动平台对政府机关经费进行严格监控
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仅靠财务管理部门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还需要其他各个部门进行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在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资金统计管理的同时,各个政府部门应该对自身的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统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上紧密联系,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的财务状况与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对于经费的节约使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可以减轻财务管理部门的负担,提高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政府机关应在内部建立起各个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财务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各个业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互动。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在平台上进行财务信息更新以及建立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等的查询系统,还要对各个部门关于财务预算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以便对政府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财务管理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政府机关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政府机关财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对财务工作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政府机关只有将财务管理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对政府工作的资金进行严格管理,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才能更好地开展政府机关的其他日常工作。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年代,财务工作也应该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进行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一、基层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前,在基层检察机关部分干警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只要懂法就可以胜任检察工作的偏差观念,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信息化就是用电脑打字、浏览网页等,对信息化应用的范围、信息化开展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检察工作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怎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检察工作中来、如何用信息技术促进检察工作的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足。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当前基层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进程落后,办公、办案现代化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全面开展。
二是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滞后。科技以人为本。发挥科技第一战斗力作用的关键是人才,科技强检战略的实施要靠人才。当前基层检察技术工作中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从专业学校毕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少,致使一些单位经过大力争取、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另外,基层检察干警科技知识普及面还不广,也是造成检察技术工作难以全面开展的另一主要原因。目前检察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且大多数教育培训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上,没有突出重点难点,抓住薄弱环节,对高、精、深方面的培训还不够。
三是地方财政困难制约了检察信息化发展。基层检察机关的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当前部分县(市)由于财力紧张,导致除干警正常工资拨付外,无法专门拨付专项信息化建设经费,检察机关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对科技强检的投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检察机关搞技术装备建设,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检察机关无米下锅,造成了检察技术工作高科技含量小,技术设备落后。
二、加强基层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要求高、难度大、困难多,这是事实。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能否健康推进,首先取决于基层院的领导班子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成功,领导是关键,决策者首先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决心和战略眼光,要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检察机关办公、办案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检察事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科技强检、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能的有力保证。因此,基层检察院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影响到检察事业发展、必须下决心搞好的重大问题,高起点规划和决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科学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要充分运用现有技术装备服务检察业务工作。要注意抓好检察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努力服务于检察工作,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检察技术工作的开展;以开展网上办公办案为核心,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充分运用现有现代办公设备,发挥其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改变过去工作效率低的状况,加速办公流程,减轻工作量;注意开发电脑功能的运用,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进程,使用各类电脑软件,促进各类案件、材料、举报线索、档案等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要下大力气,多渠道筹措资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开发软件系统,必须要以足额的经费加以保障。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经费应由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建设经费应由各级地方政府专项划拨,但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困难,无力保障和支持基层检察院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检察机关要想办法自身筹措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以及在建设经费方面面临的困难,力争把此项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次,要积极对上对外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
1引言
信息系统安全实行等级保护是在吸纳国外先进经验之上,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创立的适合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制度。多年来,在我国信息安全专家的努力下,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手段,建立了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和管理体系。国务院第147号令明确要求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必须实行定级备案、等级划分及等级保护的安全制度。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几十个有关等级保护的国家和行业规范化文件,这些技术规范在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开展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依据。
2党政机关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2.1等级保护三要素
对具有存储、传输、处理信息功能的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对信息和信息系统使用分等级进行管理;对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和处置。确定安全等级即定级是进行等级保护的首要要求。
2.2等级保护责任
定级是信息系统实行等级保护的重中之重。如果定级不准,那么后续的等保备案和测评等都将失去作用,无法保证信息及系统的安全。确定为三级以上的信息系统,均属于国家重要信息系统,是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系统保护工作的重点,需要运维和主管部门共同承担起信息安全责任,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要经常性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运维单位和主管部门是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是第二责任人。无论是哪个等级的信息系统,第一责任人和第二责任人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做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2.3信息系统安全定级
根据公安部66号文,将信息系统从低到高定为五个安全等级。单位领导应根据本部门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合理定级。
2.3.1定级原则
(1)坚持重点保护原则。对事关社会安定团结、人民正常生活等重要政务信息系统要重点保护,要确定为三级以上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集中力量优先进行安全建设。
(2)坚持主管和运维共同负责原则。要贯彻主管和运行维护共同负责的原则。按国家标准确定合适的安全等级实施安全保障。
(3)坚持建设和安全并举的原则。系统在升级、扩容等应当同步考虑安全设施建设,保持系统安全与信息化水平一致。
(4)坚持等保变更原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党政机关信息化社会服务类型的丰富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安全保护等级应该适时变更定级,以适应新的系统安全要求。
3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定级准则
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定级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过高,也不要过低,要合理安全等级。结合自己等保工作的体会,建议按以下原则定级。
第一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乡镇和县级机关内部单位一般的政务信息系统。
第二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县级重要系统,地市级机关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三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地市级以上机关单位内部重要的信息系统。如电子政务网、门户网站等。
第四级和第五级信息系统,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部门和中极端重要系统。4等级保护实施过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伴随着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宏、金财、金税等“十二金”工程的不断深入,在《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纲领性文件指引下,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强检战略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
1、科技强检的提出与发展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2000年1月做出实施“科技强检”战略的决定,至今已经过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努力实践,不断对科技强检战略发展的定位、目标、策略进行充实和调整,丰富了科技强检的内涵,使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检察各环节应用覆盖面逐步扩大,应用层次逐渐加深。回顾十一年来的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以“213”工程为重点的科技强检发展阶段(2000年-2002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在2000年1月通过了《关于在大中城市加快科技强检步伐的决定》,提出:到2002年底,大中城市检察院要紧紧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检察工作中的含量,提高办案水平和工作效率,初步实现办案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同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科技强检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213”工程目标,即:200个大中城市检察院联入检察专线网,并建成计算机局域网,1000个检察院联通专线网或建成局域网,3000名检察干警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科技强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通过大中城市检察院在科技强检方面先行一步,建立较高水平的检察科技体系,同时带动全国检察机关的科技强检工作;全国检察机关深化了对信息化的认识,选准信息化作为科技强检工作的突破口;检察信息化由零散建设转入到整体推进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检察机关办公层面。高新技术也逐步运用到文证审查、检验鉴定中,多媒体示证系统开始在公诉工作中发挥作用。
1.2“三位一体”思路指导下的科技强检发展阶段(2003年-2007年)。
2003年,贾春旺检察长到高检院工作后就提出,全国检察机关要建立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检察业务、队伍工作创新发展。200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出了“1521工程”部署,即:全国检察机关要建成一个由各级检察机关专线网和计算机局域网组成的具有专线电话、电视会议、数据传输功能的检察综合信息网络(“一网”);要建成“职务犯罪信息库”、“诉讼监督信息库”、“队伍管理信息库”、“电子学习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五大基础数据库(“五库”);开展“检察专网和计算机数据应用”(“两类应用”);建设检察机关互联网门户网站(“一个门户”)。2006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国检察信息化工作重点要从建设向应用转移,要全面推进在检察业务、综合办公、队伍管理和检务保障四个方面的信息化应用。科技强检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建设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信息化作为科技强检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的地位越发明确;全国检察信息化也从由重点建设阶段进入到重点应用、以应用引导建设阶段;信息化应用由办公层面向业务层面深化,队伍管理和检务保障方面的应用有效展开;先进的科技手段逐步应用到侦查、批捕、、监督、预防等检察工作中。
1.3以“四统一”为基本原则的科技强检战略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
2008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针对全国检察机关应用系统特别业务系统分散建设、重复开发、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提出检察信息化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来开展,并多次阐述和强调了“四统一”原则的重要性。2010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软件统一实施方案》,以业务软件统一为重点推动全国检察应用软件的统一进程。2011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先后出台了《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基础平台建设标准(试行)》、《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标准(试行)》,为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应用全国统一检察业务软件提供了建设依据。目前,全国统一检察业务软件已如期完成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软件实现、系统测试等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正在广东、湖北、甘肃等三个省份进行软件试用工作,将于明年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始推广应用。2011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为全国科技强检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强检战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统一是检察信息化工作乃至全国信息化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则;以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应用统一业务软件为主线,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方面和基础网络建设目标更加明确,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的步伐明显加快;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实验室认可工作健康发展。
2、科技强检的定义
科技强检是指检察机关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信息、视听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增强履行检察职能、行使检察权的能力,提高执法办案、综合办公、队伍管理和检务保障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活动。
就科技强检的各种手段而言,检察信息化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特征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均有主体,且其身份地位明确; 所借助的手段都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所使用的工作平台都是信息网络平台;目的都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无论是实施政务还是检务都是依法进行的,并有时限要求。其区别是:实施的主体不同,实施电子政务的主体是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实施科技强检的主体是各级检察机关; 实施的内容不同,实施电子政务的内容是国家管理活动和对社会的公共服务活动,实施科技强检的内容是辅助检察工作;实施的功能目标不同,实施电子政务的功能目标是在网上实现国家党政机关的内部办公、对社会的行政管理及对公众服务,实施科技强检的功能目标是在网上实现检察办案、综合办公、队伍管理和检务保障等。
3、科技强检的需求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检察机关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如何乘势而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强检战略步伐,检察机关应明确以下几方面需求,并开展好相应建设工作。
一是统一业务软件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全国检察机关已基本建成覆盖所有检察院、集数据、视频、语音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检察基础网络平台,为各项检察信息化应用特别是推广全国统一检察业务软件的提供了有效支撑。在此基础上,全国检察机关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检察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和设备性能,提高网络交换处理能力和数据支撑能力,实现各级检察院检察专线网和局域网全覆盖,并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保密工作的部署,以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建设和非信息等级保护建设为主线,重点建设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满足检察信息化需要的安全保密平台,积极构建主动防御、综合防范的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建立数据存储备份系统,逐步建设灾难恢复系统,实现异地远程备份。制定并完善安全保密制度和策略,健全安全保密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以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包括较大的市人民检察院)为单位建设数据中心,为各项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承担信息集中存放、数据交换共享的任务,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应依托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检察信息资源库,重点建设检察业务、综合办公、队伍管理和检务保障等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的检察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为检察信息的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共享与支撑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保障。各级人民检察院要积极推进与同级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三是网络化办案系统建设。网络化办案的目的在于提升案件办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全国统一检察业务软件为检察办案提供了高效的网络化办案平台。全国检察机关在推动网络化办案的同时,应同步开展政法机关网络互联、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网络共建和信息共享等对外联网工作,开展以网上检务公开、网上便民服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上联系、阳光检验鉴定为主要内容的检察机关门户网站建设。在办案数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应加强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管理为技术手段的数据利用和辅助决策工作,提高信息化统一应用软件的应用规模和层次。同时,实现职务犯罪信息情报体系、在线举报系统、审讯监控系统、监管改造场所应用系统与统一应用软件的联网。
四是侦察指挥系统建设。当前,多数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手段上仍处于人工办理阶段,在管理模式、情报共享、侦查机制、侦查模式等方面与现代化办案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引进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各级人民检察院应根据本地实际,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案件线索管理、侦查基础信息、公共信息查询、网上办案及侦查指挥、信息情报等五大系统。引入移动侦查指挥等系统,建立资源丰富、涵盖广泛的职务犯罪侦查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侦查工作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全面提升职务犯罪侦查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
五是领导决策辅助系统建设。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统一业务软件基础上,可通过个性化程序开发,实现以下四个功能,以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辅助。一是实现案件全流程动态监控功能;二是实现案件超期办理、超期羁押等预警功能;三是办案情况分类统计功能;四是业务动态分析功能。在个性化开发过程中,除要实现以上几方面功能外,还需要注意应用的多样化和人性化,如:统计数据能实时更新,预警预测实现桌面信息、手机信息等多种发送方式。
六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是检察机关实施科技强检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成功与否的重要侧面。各省检察机关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已深刻的变革了传统的检察办公模式。下一步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应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规范化为重点,通过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多功能检索,进一步提高日常办公的质量和效率。
七是队伍管理系统建设。全国检察机关应以省为单位,加快开发利用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围绕提高办案及业务工作质量的要求,科学记录检察人员实际工作成绩,形成工作和执法档案,逐步实现对检察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价;应逐步建立纪检监察、检务督察等信息系统,推进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应用;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积极推行远程在线教育、考试、考核等应用,丰富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提升检察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建立检察队伍信息数据库,为干部考核、任免提供决策支持。
八是检务保障系统建设。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可根据自身需要,开发检务保障系统,提高检察机关日常工作的效率与管理水平。
九是检务公开建设。检察机关互联网门户网站应具有检务信息公开、网上举报申诉、案件公开信息实时查询等功能,实现检察院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便于公众了解检察机关职能,检察工作动态,查询案件公开信息,及时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检察舆情搜集分析系统建设,引导检察舆论导向,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信息化应用的网络建设、技术设备的配置在全国检察机关已基本达到开展信息化应用的需要。各地区、各级院在信息化应用上不断落实和加强信息化的应用。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局部或点上的应用,对全国或省来说不能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平台、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执行,就不是长远的信息化应用。
检察机关经过多年的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投入,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国检察机关联入检察专线网的地市级检察院已有378个(占全国地市级检察院98.7%)、县区级院已有2714个(占全国县区级检察院86.1%)。全国共有365个(占全国地市级检察院95.3%)地市级院、2805个(占全国县区级检察院88.9%)县区级院完成局域网建设
[1]。因此在全国检察系统信息化应用的网络基础已基本建立。全国各级检察院还配置建设有同步录音录像、多媒体示证、安全监控等系统和设备,信息化应用的技术设备基本保证了应用的需要。通过几年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级院已有专、兼职信息化技术人员,对各院的信息化应用可提供基础应用培训。
硬件的建设和软件的投入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各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才是根本。
首先是统一的平台。这里说的平台是指办公办案OA系统。这是因为,统一的平台如在全国检察系统使用其开发成本相对就低;培训方式更灵活,如可逐级培训、上级对下级培训、同级交流学习等;培训成本也就降低了;便于操作维护制定统一标准,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实现跨地区办公办案等等。
系统平台更完善。由于使用同一平台,规范了办公办案流程,如一个地方发现系统存在一个缺限,即可对统一平台解决一个缺限。全国检察机关对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完善,就可把这一系统做成适应检察机关各项工作业务需要的完整的、完善的平台。这一点在已使用的全国检察机关检统报表系统的运用上得到证明。
二是要统一的标准。OA系统的统一为标准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文档制作标准、模板标准、服务器数据备份标准、系统维护标准、办公办案流程标准等,可使全网数据无障碍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三是要统一要求。即上级院对信息化应用对下级院统一作要求。各部门办公办案均在网上流转。只有各级院、各部门都应用起来,才能将信息化应用真正开展起来。如多媒体示证,在我们本地区基本处于单一的对技术部门开展工作的要求,而对公诉部门未作要求,使此项工作流于形式。从技术角度而言,多媒体演示技术不只应用于公诉环节中的法庭示证,在多方面都可运用多媒体演示技术,如案件分析会,向检委会汇报案件,经验交流等。又如同步录音录像,虽作了统一要求但在执行中是两个部门的配合,即反贪局与技术、反渎局与技术,而技术部门在各环节中处于被动,即接到通知后准备时间少,技术人员工作冲突而因为需要保证案件而耽误其他工作。在全面、全部、全程的要求下,技术部门只能在接到通知后展开工作,因而在技术环节不能保证全面、全部的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因此在应用上应作统一要求,特别是对业务部门的统一要求。我们可以看看税务系统、工商系统、银行系统、证券系统、公安系统,虽然这些部门的工作与我们有很大区别,但在信息化应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要找的是应用上的差距。只有统一要求,才能很好的将信息化应用开展起来。有人可能会这样问“那技术部门干什么?”我的回答是:技术部门在信息化工作中是保障性部门,主要任务是保障网络及设备正常运行,解决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谁见过要用水还要请自来水公司人员来给开水龙头的。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03-02
由于工业信息技术与软件的使用日益普及,公安信息化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网络安全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信息化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安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对公安信息网络实行分等级保护是保障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表现也不尽相同。2013年,秦皇岛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秦皇岛公安信息化的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相互促进。该文运用文献查阅法、对比分析法、系y分析法等方法,对公安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明确公安信息化概念、标志、特征以及重要意义;明确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影响因素、建设内容以及评价内容;明确“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应用以及“智慧城市”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在相概观念明确的基础上,从秦皇岛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布局、基础网络建设情况(包括通讯网络、平安城市监控点、智能交通设施的建设)、公安应用系统建设情况(一、二、三级平台建设情况、数据研判平台、交通综合指挥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保障体系建设情况(领导、组织、人才、资金)、服务实战及成效方面(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进行现状分析,发现秦皇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基础网络、应用平台体系、技术力量、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复杂的挑战。
1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由硬件网络、通信软件以及操作系统构成的,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首先要以硬件电路等物理设备为载体,然后才能运行载体上的功能程序。通过使用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线等设备,用户可以搭建自己所需要的通信网络。对于小范围的无线局域网而言,人们可以使用这些设备搭建用户需要的通信网络,最简单的防护方式是对无线路由器设置相应的指令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种防护措施可以作为一种通信协议保护,目前广泛采用WPA2加密协议实现协议加密,用户只有通过使用密匙才能对路由器进行访问,通常可以将驱动程序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经过注册表注册后,相应的网络通信驱动接口才能被通信应用程序所调用。网络安全通常是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要受到保护,不能被更改、泄露和破坏,能够使整个网络持续稳定地运行,信息能够得已完整地传送,并得到很好保密。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到网络硬件、通信协议、加密技术等领域。
2 信息安全管理
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管理指的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规定的手段保证信息、数据、服务和通信的安全等。公安部门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加以确定并不断审查。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软件,并尽一切努力使公安机关网络信息更安全,同时提高公安系统工作人员的IT安全意识。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和数据安全在公安领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防止各种信息的泄漏和窃取,有效打击各种形态的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公安网络建设的重要课题。
3 数据安全
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也受到常用办公操作系统的间接控制。如今网络入侵变得更有针对性,黑客只向配备关键安全功能的少数计算机发送恶意软件,通常是为了进行间谍活动。这意味着,病毒和特洛伊木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察觉,在被杀毒软件捕获之前已造成很大损害。因此,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深入保护。网络安全策略是网络安全计划的说明,目的是设计和构造网络的安全性,以防御来自内部和外部入侵者的行动计划及阻止网上泄密的行动计划。因此,建立网络的安全策略,应在建网定位的原则和信息安全级别选择的基础上制定。公安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在采取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以上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提高网络安全性,降低网络安全事故的风险,保证网络长期平稳运行。
4 结语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公共安全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的犯罪活动越来越多,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所涉及的业务信息量也在急剧地增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安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公安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公安信息化是提高执法质量的必由之路,公安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公安的工作水平,公安信息化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和情报,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与高效运行。由此可见,众多的网络安全风险需要考虑,因此,公安部门必须采取统一的安全策略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何姗.公安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8):5-7.
[2] 尹晓雷,于明,支秀玲.公安内部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