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7 12:33: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闻学概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闻学概论论文

篇(1)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在80年代末解除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篇(2)

2.抓好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达到此目的: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改革,增加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内容,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设置“读、听、说、写”实训知识小结版块。其次,教师要做好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教案,以实例为主,理论为辅,增加个案分析、模拟操作的分量。再次,教师可在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进行诗文朗诵、新闻采访、节目主持、旅游解说等专项训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体验,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锻炼和磨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教师要做好经验交流和活动总结,由学生自己动手撰写活动总结材料、经验交流文章,办好“班报”和“校报”。教师要围绕实训中遇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推广经验、教训警示和收尾总结等工作。

3.构建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并注重个别指导,严禁对学生施以“训斥”“辱骂”和“打压”,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重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以考核方式的创新带动他们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课学期发展记录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多角度收集他们的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量化依据,并吸收同学、家长的评价意见,实施自我评价记录。

篇(3)

二、选用开放性的题目

题目开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条件开放。可以是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根据部分问题情境,填充合理的条件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二是问题开放。一般学生需先提问题再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同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三是解法开放。也就是“一题多解”,它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是结论开放。指的是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这是开放性习题的显著特征之一。

篇(4)

二、教学理念体现创新性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应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成长。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以新颖的团队合作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以学生为主导代替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游戏中,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人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法、学法体现多样性

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具体环节如下:第一,创造情境,进行体验。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心理测验法,案例分析法,精心设计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第二,唤醒体验,表达分享。体验结束后,学生分享感受。关键是把分享与交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反思体验,整合经验。总结交流得出原则或提取出精华,以帮助进一步定义和认清得出来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第四,应用实践,指导生活。将体验联系到以后的生活体验当中去,用于指导实践,高效学习。

四、教学环节体现新颖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落实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在教学中,从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创新性和新颖性。在讲授记忆的概念及其分类时,设计记忆快车通行证:1分钟快速记数;测试后进行结果评价(8个以上数字为优势记忆类型)。获取记忆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再总结升华得出第一个问题记忆的定义。记忆快车第一站:快速记词,通过测验获取语词逻辑记忆体验,测试后进行结果评价,总结得出语词逻辑记忆的概念与特点。小组讨论分享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总结介绍记忆方法如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得出记忆的第一种分类。记忆快车第二站:熟悉的记忆,展示心理学实验:9个一角硬币的图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统计全班测验结果,辨认的正确率是1/15。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找出决定实验结果的实质性原因。总结得出是否能将材料记住、记牢,不在于你将材料看了多少遍。而在于你有没有明确的记忆的目的。并开展讨论如何将这一记忆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感受长时记忆量和质的变化。分组讨论总结得出保证长时记忆信息正确的方法。在复习巩固环节,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短时记忆的情况。整个课的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体现新颖性。

篇(5)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只有通过一问一答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根据新课改立足教材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初中生物由于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较强,因而可设置的利于进行讨论的话题性问题较多.比如,在讲“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的“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时候,教师在讲六类营养物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问同学们这样的问题:“现在女孩子都喜欢通过节食来减肥,大家知道实际上减的是哪一种营养物质吗?”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教材告诉同学们其实节食减肥最先减的是蛋白质而并非脂肪,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节食减肥并不会对脂肪减少有什么帮助,而是首先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引起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并且由于节食人体吸收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都会下降,引起许多相关问题诸如贫血之类常见问题,再给同学们普及我国人体的标准体重和健康控制体重的方法.这样既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加入课堂活动中,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

2.改进方法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因此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沉闷,结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气氛.比如,现在提倡的将整个班分为几个小组,对课程内容分组进行讨论,既能锻炼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最大程度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这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在讲“关注食品安全”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来推选一个代表来当“小老师”给班级上这一课,上完之后让同学们围绕课题分组讨论实际中还有什么方法来关注食品安全并发表个人看法,可以看出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身份互换,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课堂的参与者,只是通过方法的改进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基本实验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自然离不开实验作为理论的支撑,尤其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化要求,新课标生物中实验要求较之以往更高,重点在于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生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亲自动手实践,以实验来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实验课上不仅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向学生们传递出实事求是和创新探索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做“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实验课的时候,向同学们讲清楚实验原理和理清做实验的步骤之后,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可能就会发现用显微镜竟然观察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反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表达个人看法后,教师可以进行解释是因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太薄而并不是说没有,在生物中除了某些病毒之外都是具有生物膜的.

三、课后作业

作为巩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课后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地,做完实验后实验报告总结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课后作业教师才能了解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便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因此,课后作业除了对学生要求独立限时完成之外,也应该合理巧妙地布置以达到预期目标,以符合新课改理念.比如,在上“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一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清楚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作用,课后习题可以这样布置,让同学们自己手绘一张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图,在主要腺体旁边标示清楚其作用,要求生动具体,这样的话就比让同学们写选择题填空题要更灵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通过画组成图同学们也更直观清楚地了解了腺体的分布和作用,以后再遇到填空选择只要一想起组成图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或者针对课后习题,为了避免同学们翻阅参考书答案,教师也可以在不改动原题题干的情况下另外结合课程实际设置相关问题,以考验同学们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6)

二、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策略

1.与生活和实际紧密联系

在函数教学中,因为理论性的东西较多,而且对学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课堂氛围较为乏味和沉闷,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虽然投入很多的精力却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现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例如,气象中心对一场沙尘暴进行全程的观察,最初风速:每小时平均增加2km.4h后,沙尘暴通过开阔的荒漠地,风速改变,每小时平均增加4km.在一段时间内风速没有发生变化,沙尘暴在达到绿色植被的地区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km,最终停止.根据题目回答下列问题:沙尘暴一共经过了多少小时?当x为25时,写出风速y和时间x函数的关系式.对于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如何使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在这种练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喜欢数学.

2.数形结合

曾经有数学家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以入微.因此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进行数形结合,可以凭借图形性质增加对公式、定理和概念的理解,并对公式、定理概念等进行几何意义的体会.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使抽象、枯燥的知识能够被学生较好的理解,而且在学习中还能了解一些生活上的知识和经验,使数学价值充分得到体现.例如,函数奇偶性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充分对图象对称性进行刻画,包括关于y轴和原点的对称.其中一定要注重奇偶函数定义的讲解,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偶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只是简单地将定义告知学生,要求其死记硬背,则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图象呈现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篇(7)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从属关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处于主要的地位,是学生的管理者,所以会在某些方面刻意地树立师道尊严的严厉形象。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愉悦的、活泼的声乐学习氛围,从而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浓厚兴趣,继之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样,师生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学生的良好配合及教师的努力,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教学中做到态度和蔼、话语亲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表扬学生的成绩,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好的保护。当然,假如我们的声乐教师懂得运用期待效应引导学生学习声乐,那么效果会更佳: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待,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声乐的原驱动力;既提高了学生学好声乐的预定目标,又增强了学生学好声乐的自信心。

(二)教师应跟上新形势,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古人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对于高师学院的声乐教学亦然。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声乐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声乐演唱技能促使声乐系的学生不仅“昭昭”于其高深的声乐理论和高超的声乐演唱技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声乐教师不但要懂得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性的教学效果,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尤其要求声乐教师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采取多样的教育手段,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教学措施。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是未知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树立一面红旗,指出前进的方向,让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每名高师的声乐教师,都应树立严谨的教学观念,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培养出声乐方面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型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在高师声乐系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下列诸多方面的能力:

(1)分析理解声乐作品的能力;

(2)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能力;

(3)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能力等。

总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轮流讲课,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听讲课,以此取长补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后,学校必须为之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并配置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证明: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可以有效培养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初步培养高师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教课来增加声乐学习兴趣,知悉哪里是学习的重点,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增进只凭在学校教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要想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平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进行舞台艺术实践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它能够使歌唱者对音乐有更好的了解,还可以使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现阶段,学校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演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都没进行过艺术实践。因此,今后,高师院校要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比如每个月为学生举办音乐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互相对唱、独唱,成绩普通的学生可以进行合唱、重唱等。另外,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以及课外音乐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处理(演唱)声乐作品的技能。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是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声乐知识储备,不可能具体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中每一首声乐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声乐作品中下列诸多方面的内容:

(1)声乐作品的作者;

(2)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3)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

(4)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声乐作品的人物形象;

(6)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7)演唱声乐作品时的情绪、音色、语气、强弱、速度、伴奏等,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唱示范能力。故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三、强调“师范性”,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声乐课具有如下特点: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因为准确的再创作是声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高师声乐教师往往忽略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小学声乐教师,而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事实上,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等同于高师的声乐教学:虽然二者都是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但是,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为教学核心的,而高师的声乐教学则是以培养具有下列“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为核心的:

(1)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二度创作;

(2)能够准确理解声乐作品中蕴含着的内容及情感;

(3)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

(4)具有一定的生理解剖知识;

(5)掌握声乐科学演唱的技巧;

(6)具有准确识别演唱声乐作品时发声是否正确的能力;

(7)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8)有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

(9)具有准确讲解声乐作品、准确示范声乐作品的能力。

高师培养具有上述“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必须遵循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原则,制定具体而详尽的授课计划,加大培养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力度。此外,在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高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一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已不再是以教会学生歌曲为目的,而是要求更深层次的对音乐进行理解,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鼓励学生学习多种音乐类型,重点掌握地方音乐类型

当今,中国唱法与西洋唱法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时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声乐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下列几种音乐类型:

(1)地方民族音乐作品;

(2)西方现代声乐作品。

地方声乐在各师范院校几乎是个盲点,学生对自己本土的音乐了解的甚少,这样逐渐使地方音乐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成为一个软肋。2000年以来,在现代音乐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代之以全球各种类型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不仅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了,音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此等态势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上日益丰富,而且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个民族的音乐也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纷纷闪亮登场。而此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建设上特别强调了地方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的运用,使音乐由以往的以艺术作品一统音乐教育的局面,扩展为既保留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又加强了音乐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模式。高师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吸收当地的戏曲,让师范学生从接触、认识地方音乐,逐步发展到了解、喜爱地方音乐,然后将中国地方音乐传承下去。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教学方面,不以年级学进度;

(2)考核方面,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

(3)声乐的教学与声乐的考核都以学生的学习程度划分等级。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因人施教方针。从教学层面而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和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

声乐教学和声乐考核模式,可以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低)音、女中(低)音、民族男高音和民族女高音等八个级别六大声部。每个声部和各个级别均按中国声乐作品6首、外国声乐作品5首的标准来设计训练内容,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中所选择的声乐作品的典范性和代表性。选择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一般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中普遍选择的流播广远、脍炙人口、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优秀的歌剧选曲、艺术歌曲和中外传统民歌。因为这类经典声乐艺术作品经过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们既有鲜明的声乐专业艺术特征,又有极高的教学示范价值,是声乐作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是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和迅速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时不可多得的典范性声乐教材。从考核层面而言,高师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声乐成绩:

(1)学生所掌握的声乐理论;

(2)学生所进行的声乐训练效果;

(3)学生演唱的声乐曲目的内容及形式;

(4)考察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综合知识的程度,

具体考察方式为: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具备不同声乐技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树立信心。

篇(8)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互相代替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目的与计划的正常实现,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才为有其独特之处的社会活动。所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所谓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抽象和概括化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判断推理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范畴。”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篇(9)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1)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2)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0)

(一)读书指导课

给学生讲清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选好书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美文欣赏课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地引导。当然,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每一节的美文欣赏课,可以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都读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读书汇报课

为了避免阅读课枯燥无味,要适当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朗诵比赛、摘抄展览、“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竞赛等。

上好阅读课,才能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二、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应该分成三个类型:自学课堂、解疑课堂和训练提升课堂。

(一)在自学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要进一步完善自学案。不要把自学案的学习目标定得笼统,以免使学生自主学习无从下手,自学完后感觉根本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很盲目。教师要把自学目标定得更加具体、明确,化大为小,由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和问题构成网络,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一节课下来让大部分同学能心中有谱,各有收获,颇有成就感。

在自主学习的阶段,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要定时定量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最后的15分钟要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分享获得的信息,互相解答自学中产生的问题,把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写在自学案的我的疑问处,以便下节课师生共同解决。最后的5分钟是自学检测,训练题目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提升题。

在自学课上,要想使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合作探究更明确,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小组学习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习小组,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针对语文学科,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例如字词音形义等,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学习重点等需要探究的问题、拓展的问题或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等问题,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在自学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应该安排小组合作重点讨论:学生做题思维受阻;学生所做的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认真观察学生所做的自学案,有重点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当然,我们要高效使用学习小组。

首先,明确小组学习中的职责分工。

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这样要求:“小组里相互讨论,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发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呢?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对此我要求每个小组都必须设小组长、记录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监督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尤其是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题目,要填写在疑问处。

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特别是当学生围绕着疑难问题正在激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最后,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评价规则。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定期为学习效果明显的小组发最佳合作奖或给团体加分,为个人发最佳个人表现奖或给个人加分。这样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他们的表现欲特别强,课堂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上一篇: 社区网格员履职总结 下一篇: 先进女职工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