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1 06:39: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法国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法国学习计划

篇(1)

所谓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更加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几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教师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引导。教师若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了1/2、1/3、1/4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1/6、1/8、1/12、1/1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们在动脑操作同时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情境中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们不应用“唯教师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教师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运算。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因此学生们都感到兴趣十足、信心百倍。随后,教师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可以向对方提问。“商2余2”,“应该是商2余200”,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剑,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让他们争论,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练习。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些游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动手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学科趣味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教师们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这样才会文思泉涌,俯拾即是,引用起来恰到好处。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才能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艳.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2]高丽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篇(2)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众所周知,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将此事干好,如果有兴趣于某一事物,我们总是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爱好和追求的意向,成为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本文根据兴趣的情绪性和动力性,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谈谈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譬如,当学生上课发言,板演出现差错时,笔者给予学生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亲切适度的鼓励。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你在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别急,再想一想,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乐于学习。

二、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把数学知识化融为美的情景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知识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理解有困难。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空间”、“空间的大小”等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开始上课时,笔者让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在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下,进行了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一:“为什么乌鸦把瓶中放些石子就可以喝着水了?”笔者的提问首先把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说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提问二:“为什么石子会把水挤上来?”一学生站起来回答:“石子把水的位置占了”。一学生说:“石子把原来水占的空间挤了”……笔者顺着学生的发言,拿着一个空水瓶,追问“什么是空间?”“指一指瓶子的空间、桌斗的空间”,“桌斗和瓶子那个空间大?”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举例巩固,学生很快地理解了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揭示体积的感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体积的概念。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法引入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趣味化、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就对数学感兴趣。

例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了2、5的倍数特征,然后提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听到这种说法后马上举例反驳:“13个位上是3但不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各位上是任意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3的倍数没有规律”……笔者顺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然后笔者马上做出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验证,结果学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迫切想知道3的倍数特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学具计数器上用拨珠子的方法拨出3的倍数,并记录所用珠子的数量,通过观察、交流发现3的倍数特征。最后采取竞赛、猜数等活动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加强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整节课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效果。

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的比一比、分一分、画一画、拼一拼、填一填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维,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验主动探索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剪刀,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后形状变了,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底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的相等,高与长方形宽的相等,进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习时,学生始终满怀信心,饶有兴趣地实践着,通过多次实践,形成表象,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促使知识的内化。

篇(3)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 学习兴趣

一、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与过程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生源质量差,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不会写。针对这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还要懂得“怎么教”。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在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对学习提升信心,从而对获得有用的知识发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授课中精心安排各个环节,及时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及时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比如在上绪论课时要强调有机化学课的特点,对初中化学有一个简单的复习和提问,课后对学生的初中知识进行测试摸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让学生明白教师将用哪些方法来指导大家学习有机化学,学生该以何种态度,采取哪些措施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技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状,笔者在讲课中就多结合食品安全、生活小窍门等生活生产实际,多添加兴奋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相似相溶规律时,讲用汽油等有机溶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漆;讲酯化反应时,举例吃水果和食醋能解酒,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而食醋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2H5OH+CH3COOH==C2H5OOCCH3+H2O,生成芳香味的乙酸乙酯、消耗了乙醇达到解酒目的。在讲多环芳烃时,讲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具有较强致癌性,在烧烤,熏制食品如烤鸭、烤肉串中含量较多,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技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简单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完善和提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点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归纳知识能力等。比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化学实验视频等,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使用顺口溜记忆法,减低学生对记忆的排斥:用“主链长,支链多,位次小”命名有机化合物;在学习甲烷、乙烯、乙炔后,通过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让学生按此规律总结烃类的衍生物,从而思路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

篇(4)

如何让小学生对国画学习产生兴趣呢?我通过国画兴趣小组辅导和美术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习惯,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各不同。在兴趣小组的辅导中,我让学生观察并临习梅、兰、竹、菊、山、水、鱼、虫等,使小学国画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对国画的用笔、用墨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就指导孩子们对身边的景物进行线描写生,用墨线表现去鲜花、花瓶、自行车、家具等静物;表现生活场景,如卧室一角、我在窗前、愉快的旅行、快乐的六一、我的好朋友、可爱的动物等等。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的东西,画起来就特别来劲,其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二、设计游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游戏的,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想象。我就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与思索,在愉快的国画实践中逐渐掌握技能。我在《在墨线的游戏》教学中,设计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去寻找墨线。指导孩子们在欣赏沙漠、海滩、树林、梯田、山坡等自然风光的同时,比赛谁画出的线条更逼真。我指导孩子们自主练习中锋、侧锋等笔训后,设计了用色、用墨的游戏,让他们大胆构图,对各种用笔与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国画的用笔和用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地学习国画,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中 国画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练习毛笔:让学生夯实基础

在小学生国画课外辅导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作出的画还行,但他们题字时就相形见拙了。古人云“书画同源”。意思是: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及中国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就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所以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也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练习毛笔字非常重要。为了练好书法,我让他们首先熟悉熟悉毛笔的性能和执笔的方法,然后认真揣摩题字美观的技巧以及如何增强绘画线条力度的诀窍,他们就慢慢地领悟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笔意,从而也帮助小学生们进一步把握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烘托。

四、把握手法:让学生追求神会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有金碧、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运用线条和墨色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焦点透视。所以我在教学时认真给小朋友们讲解、示范五指执笔法及要领;训练时严格要求,逐一检查,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执笔习惯。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灵活运用中锋、侧锋等基本用笔手法,帮助他们掌握:中锋勾线以造型为主,侧锋蘸浓、淡墨色涂大面积。如何区分墨的浓淡,它是国画最基本的墨色;如何掌握宣纸的属性,用笔的干湿等,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多体验。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再让他们在宣纸上做画,就能逐步达到熟而生巧之目的。

篇(5)

引言:有机化学是中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学有机化学的奠基石。从近几年来高考的化学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试题的分值都在20分以上。然而相比较无机化学知识而言,有机化学内容相对较少,学时数也较少,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的程度相比无机化学要差一些。那如何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呢?

一:近几年高考卷有机大题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学试题的考查动向

通过查询2010年至2013年高考卷,归纳出有机化学的主要考查知识点主要为: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有机物名称等。四年来考查知识点相对固定。2008年开始,江苏卷出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题型,一直沿用。上海卷在2012年后将此作为新增考查点,2013年浙江卷将此作为新考查点。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不仅能准确考查学生对典型有机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迁移和加工能力,同时也全面反映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成就了高考难点之一。

二:通过高考题,寻求有机化学学习的方法

(2013 浙江.28)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取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molNaOH反应 B.不发生消化反应

C.可发生水解反应 D.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2)写出A B 反应所需的试剂 (3)写出B C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化合物F的结构简式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写出3种)

①属酚类化合物,且本换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在这些考点中,第(1)(2)(3)小题考查要求不高,一般考试得分较为理想。然而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为(4),(5),(6)小题。因此,要想顺利的拿下这类高考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认识。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构建基础知识体系。

化学学习的基本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物结构中,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常见官能团的特殊化学性质[1]:(1)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酚羟基;(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酚羟基;(3)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煮沸后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有醛基。(4)能与Na反应放出H2的物质可能含有醇羟基,酚羟基,羧基。(5)能与Na2CO3溶液作用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含有羧基.(6)能与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中含有酚羟基。(7)能水解的有机物中可能含有酯基,氯代烃,肽键。(8)能发生消去反应的为醇或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以及与官能团相连的碳原子上。因此,在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的认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官能团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了官能团部位在反应中的变化,就掌握了该反应的实质。利用规律,对知识点加以重组和迁移。比如利用官能团性质,可以将单官能团合成多官能团的物质,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合成高分子有机物。掌握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就能融会贯通将各种官能团进行相互转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对有机化学有个整体认识,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2.掌握有机物分子式变化规律,突破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数量判断。

同分异构体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难点。在教材中所讲的有关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简单,但在高考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点考查时都带有限制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做出判断。

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殊性质。这点就有赖于前面基础知识构建体系的稳固性。

②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异构方式主要为: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中学阶段重点考察构造异构。而构造异构体主要分为(1)碳骨架异构。比如CH3CH2CH2CH3,CH3CH(CH3)CH3.(2)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比如CH3CH2CH2Cl 与CH3CH(CH3)Cl (3)官能团异构。如同碳原子数(n>2)时,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互为同分异构体,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在高考中对于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判断,通常是三种异构规律的综合考察,稍有不慎,容易遗漏。为防止遗漏,可以采用“定二议一”法。比如先将官能团,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固定为相同,进行碳骨架异构,再在同一种同分异构体中进行官能团异构,最后进行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在2013年浙江这道高考有机题的第(5)小题中,我们可以写出以下同分异构体:

3.掌握有机合成设计的方法,实现有机物合成目标

对于简单化合物的合成,通常可以采用类比法来设计合成路线。但如果有机物结构复杂,步骤多,就不得不掌握合成路线设计的策略和技巧[2]。

(1)逆向合成法:就是从需要合成的目标分子出发,按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推出目标分子的前体,再逆向推出该前体的前体,连续逆推下去。直至推导出简单的起始原料。

(2)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 在逆推过程中,往往需要把目标分子的某些键切断,得到两个或更多碎片。通过碎片找到相应的试剂分子。把逆推和切断倒过来,运用与碎片相对应的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就是合成路线。

(3)合成设计流程图遵循的原则。①使合成步骤尽可能少②应有合理的切断依据③涉及到官能团时,在新官能团处切断,得到原官能团④遵循最大程度简化原则。如在分子中央处切断,在有支链处切断,利用分子对称性切断。

在上述2013年浙江高考题中,第(6)小题的合成路线可以采用逆向推理法,即为:

所以聚乙烯的合成设计路线流程图如下所示: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题由于很好的契合了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预计将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虽然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特点和分析方法,科学训练,勤于总结归纳,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之,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积累基础知识,寻找有机物之间类似或转化的规律,构建有机化学反应及不同官能团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

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化学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不但能善于用化学理论和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养成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通过课堂化学教学和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理论知识从无行到有形,从微观到宏观,从而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化学与诗词

化学老师若在教学中恰当引用一两句诗词,把化学与诗词巧妙结合,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不仅便于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开阔视野、活跃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而使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高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有裨益。如晚唐私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有机物)由固态融化成液态,然后液态的有机物挥发变成气体进而燃烧,通过这句可以给学生讲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明朝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讲述的是石灰石煅烧变成生石灰,以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化学变化。西汉刘向《淮南万毕术》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通过此古句可以给学生讲述置换反应。

二、化学与历史

化学老师若是在讲述内容之前,先描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历史画面,可以大大调动整堂化学课的气氛。如老师在讲述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中的蛋白质的变性化学性质时可以引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绝路问津里面涉及到的哑泉和安乐泉。又如老师在讲述乙酸时引课可以采用“醋字的来历:廿一日+酉=醋”的历史来激发学生学习乙酸的兴趣。

三、化学与歌曲

学生都很喜欢唱流行歌曲,如果化学老师能将化学中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串成一首流行歌曲来唱,我相信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些知识点。如2009年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化学版青花瓷 化学性质篇》和《化学版青花瓷 注意事项篇》均由《青花瓷》改编,很好的帮助学生记住了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篇(7)

水垢导热系数仅相当于七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钢铁,当锅炉出现结垢时,势必恶化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性能,燃烧燃料释放的热量无法向锅炉介质有效传递,烟气带走了大量热量,增加了排烟热损,降低了锅炉出力和蒸汽品质,同时也影响了锅炉的热效率。通过检测,锅炉受热面结垢达到1mm时,将会增加8%-10%的燃料消耗。

1.2结垢对锅炉安全运行的影响

水垢降低了锅炉运行热效率和出力,为了对其有效维护,锅炉工一般会加大燃料用量以及引凤风量,进一步提升了炉膛温度强化了换热。相关资料说明,1MPa运行压力的锅炉水冷壁结垢3mm时,壁温从280℃提升至580℃,造成钢材抗拉强度降低到100MPa,而通常锅炉管应用温度是不超过350℃,超过450℃就会出现蠕变,充分表明锅炉反复出现爆管的原因是锅炉产生了超标的水垢。

2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

当前针对新建的机组,通常利用氨和联氨的挥发性处理效果很好,但是一旦稳定水质以后,则需要通过中性处理或者联合处理方式实施锅炉给水处理。加氨处理不仅节省了药品施用量,还适当延长了化学清洗间隔时间,对于节省运行成本发挥了重要意义。

2.1防氧防腐

国家对部分使用蒸汽锅炉与热水锅炉的除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对锅炉给水系统与零部件进行了积极的保护,避免了由于腐蚀造成的损坏。当前针对锅炉给水实行除氧防腐的方法包括三种,分别是物理、化学以及电化学保护。可以利用物理方法排出锅炉给水形成的氧气。也可以通过药剂或者是钢屑除氧法把进入锅炉前的补给水转化为较为稳定的金属物质或者是化合物,进一步消除氧。此外还可以利用某种容易发生氧化的金属出现电化学腐蚀,这样能够尽快消耗水中的氧,实现除氧目标。

2.2加氧除铁防腐

当火电厂锅炉补给水水质纯度较高时,可以通过加氧技术实现防腐。因为当水质环境纯度较高时,金属发挥了钝化功能,如此可以向金属表面均匀实施供氧,此时金属表面出现极化,同时金属获得钝化电位,进一步在金属表面产生了一层稳定的保护膜。其有效预防与解决了由于水流加速导致的腐蚀问题,并且当水冷壁管内出现波纹状氧化膜时还会提升锅炉压差,形成的保护膜,对这一压差提升问题有效进行了解决。

2.3全膜法水处理技术

近些年来,以超滤、反渗透、电解除盐等作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作为创新水处理应用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膜分离技术工艺简单,便于运行维护,水质可靠稳定,获得了普遍欢迎,这一工艺具体是通过膜分离技术研制脱盐水。

3处理汽、水监督技术

3.1通过加药和排污技术保护锅炉

在火电厂生产过程中,要保证锅炉不会出现结垢问题,同时还必须科学控制锅炉水渣,若这两点技术无法达标,锅炉不但会由于结垢而不能很好的传热,同时还会由于存在很多水渣杂志产生堵管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形成爆管隐患。因此必须做到:第一,利用磷酸盐等物质的添加中和锅炉内部杂质,进一步有效解决结垢问题,彻底解决腐蚀问题。第二,贯彻落实锅炉排污工作,当锅炉形成汽水共腾问题时,充分表明锅炉缺乏有效的排污,因此,这就需要有关的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在迅速排污的过程中,保证排污量达到要求。

3.2对汽包锅炉实行加药与排污

气泡锅炉和直流锅炉的最大差异就是有无气泡,这也决定了二者的最大不同,就是有无循环水泵。在对汽包锅炉除垢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水质情况,同时还要利用添加对应的药物进一步对结垢问题有效避免,充分保证汽包锅炉不会产生安全问题,并且最大程度体现自己的作用。通常选择磷酸盐作为主要添加的药物,达到除垢目标的同时发挥防腐作用。另外,为了避免锅炉堆积杂质而对蒸汽质量造成影响,需要严格控制炉水含盐、硅等量,并且迅速组织排污工作,最终积极控制炉堵塞问题。

3.3对给水实行除氧、加药处理

在开启汽轮机时,需要对给水采取加氨与联胺处理,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酸性物质腐蚀金属,同时也可以防止残留的氨气极有可能产生的氧腐蚀,对于结垢速度有效延长。在相关操作中除了根据有关操作执行以外,遭遇特殊状况时还必须灵活进行对应。

3.4对循环水实施防垢

火电厂生产过程中拥有流量较大的循环水,若水质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则不但影响了汽轮机凝汽器的冷却效果,还对循环水系统内部设备与管道的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还影响了运行供热机组的经济性。运行循环补水过程中还会析出碳酸盐硬度,会造成管道和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与结垢问题,因此必须借助稳定剂严格控制,防止出现水垢,也可以通过将氧化性杀菌剂联合非氧化性杀菌剂添加到循环补充水中的方法,及时处理腐蚀与结垢问题。在正常控制水质的情况下,在不结垢的前提下,为了对冷却用水有效节约,减少冷却塔的排污损失,可以控制其浓缩倍率,但是当容易恶化水质时,需要适当调整阻垢剂的添加剂量,保证降低循环水浓缩倍率。

篇(8)

现代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相关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选用测试系统与装置,进行机械工程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与分析问题奠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教学和实验条件限制,授课侧重课本内容的讲授,实践性环节偏少。21世纪初,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各位专家及前辈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测试技术应用、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等问题陆续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传统教学法实施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案例和实验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实验教学无法完全替代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感觉和经验;而且,各部分知识的传授都是分开进行的,尽管每部分知识在传授过程中反复用演示案例或事物强调,但终因没有形成系统化而导致学生学了前者就忘了后者,甚至学了很长时间还不能弄清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测试技术的实验类课程尽管需要比课堂教学型课程更多的学时数,但目前国内测试技术课程的学时数显得不足,通常为6~8学时/40学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实施过程

本文提出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该教学法最早由陶行知先生针对职业教学提出,后由姜大源先生将其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步骤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整合)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较好。而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设计实施如下图所示。首先根据工程测量问题,将所讲授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工程测量可分为三大类:静态测量、动态测量和系统识别。工程中温度、力或力矩、位移或转速等参量的测试,属于最基本的静态量测量,而实现这些静态参量测量的基本方法就是组建测试系统,即包括选用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测量结果并记录。这一类测试相对简单,放在学习的首位。因为学生初学该课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理解,为此,在实际教授过程中,针对温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温度测试在工程或生产应用中的重要性,之后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其次选择与之配套的信号调理装置并了解其功能,最后进行数据采集卡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软件的选择并学会如何应用,当学生从应用软件结果显示界面看到温度测量结果以及测量结果如何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也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力或力矩测量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组建测试系统。到位移或转速静态参量测试时,教师基本不用帮助学生组建测试系统,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进而实现相关物理量的测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检查学生组建的测试系统是否可行等。这种直接面向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第一次就感觉到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当学生完成静态参量测试的学习后,开始对测试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朦胧地觉得测试其实很简单。为此,应及时开设动态测量的教学,这部分的关键是对信号频谱分析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以及时域分析的局限性。最后在系统识别环节强化前面两大部分内容,综合全部所学知识和内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每一块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大胆甩开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的优势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通过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学生熟能生巧的比较学习过程,逐步让学生生成完整的测试、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从知识的拷贝到重构再到迁移直至创新的教育目标,最终从根本上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所有知识点在传授过程中重点体现系统化和目标化,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所有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从手把手教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从检查到最后甩开手完全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比如从静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到动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直至最后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等,既可以让学生尽快入门,不至于望难却步,又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测试技能,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看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最终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协作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总有几个组综合表现优秀,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强,可以分配优秀组的学生检查、评估,并帮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同时针对这组学生可额外增设测试内容,提升学生的测试技能和熟练度。

总之,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过程,该方法最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实施模式;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最终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世雄,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8-109.

[2]程朋乐,刘毅.“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9:6-7.

[3]王建.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3:50-5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66-70.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7.

篇(9)

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并不代表培养幼儿的技能就不重要。正如没有一定的技能也就无法用画笔表达心中的感受一样。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幅画就是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非常好:“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一定画不出很好的作品。”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和教他们学习绘画技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渗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虑。主观上教育者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客观上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地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每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小班孩子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思维也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表现事物不完整,往往表现的是事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部分。针对这一特点,给小班幼儿选择的内容多以生活中常的可用图形来高度夸张和概括的事物为主。例如 蝌蚪、 小花、 小草、雨点、伞等。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兴趣培养上。内容的量也不宜多和杂。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在成人启发指导下找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如教他们画小鸡,让他们知道小鸡的特征和动作形态,用稍浓一点的墨画出小鸡的头、翅膀、身体,用小笔蘸浓墨画小鸡的嘴、爪、眼睛等。接着再教他们画燕子,这时可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小鸡和燕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法亦可教画小鸟等动物。同样,学会了画葡萄就可很容易地学会画枇杷、樱桃、荔枝等水果。选材时可将同一类内容安排在一起。这不仅使幼儿学得快、学得牢,也学得轻松。

大班幼儿在中班的基础上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力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例如:在画小鸡时,你可以画葫芦架下的小鸡;也可以画草地上的小鸡;和鸡妈妈在一起刨土的。这是一种想象。因此,这阶段的选材是把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个重点。可制定一些主题画、想象画或自由命题画等内容。

综合上述,给不同阶段的幼儿选择教学内容应从围绕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季节等方面去考虑。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一 )首先教幼儿认识绘画工具

1、用操作探索发现法认识宣纸

我给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生宣纸;一张熟宣纸。水、墨、毛笔,请你用这两张纸画画,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发现一张纸特别吸水,一张纸是不吸水的,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有了疑问,在他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你在告诉他,吸水的纸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生宣纸;不吸水的纸他的名字叫熟宣纸,那么这两种纸在画画时怎样用呢?这时老师可以出示两张典型的写意画(生宣纸)和工笔画(熟宣纸),请幼儿观察这两幅画的不同,老师还可以做示范一边画一边讲解什么是工笔画和写意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即认识了宣纸又了解了两种画法。然后,请幼儿在生宣纸上画小鸡,请你注意墨色的变化。让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解决墨色变化的问题,等幼儿有了问题之后老师在讲解,和幼儿一起探讨浓淡深浅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墨色的变化。

2、用观察法认识毛笔

老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毛质不同的毛笔请幼儿摸、闻、蘸墨试等方法来区分不同大小、毛质的笔,它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3、用对比法认识颜色

老师给幼儿提供水彩、水粉、国画颜料、油画颜料和图画纸、宣纸、布、水和与其相应的笔,请幼儿感受认识国画颜料与其他颜料的不同。

(二) 其次教幼儿画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指导要点是这样说的:“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拿国画小鸡为例:我请幼儿观看一段小鸡活动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请幼儿思考两个问题:小鸡的样子和小鸡的动作形态。之后请幼儿说一说小鸡长的样子,学一学小鸡的动作,我们认识了小鸡也了解了小鸡的动作,那么,我们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就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画画。在幼儿画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如:我的画面太湿了,太黑了,水多了怎么办?等等。这时有的幼儿就不再用笔大面积的去蘸墨了,他会用笔尖轻轻地去蘸,并且会把他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同伴。在幼儿充分的体验实践之后,他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之后请幼儿带着她的疑问来听老师讲小鸡的画法,这时候幼儿听得更认真更专注。在老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解决了幼儿的疑问。最后请幼儿再来画小鸡。在幼儿画画时放上古典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自主画画。

四、教幼儿画画应注意的问题

1、绘画的工具材料必须准备充分。

2、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实践,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充分体现《纲要》精神,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大胆创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篇(1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梅毒是我国二类传染病报告中排名第三的传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性传播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所有传播途径的95%,大量存在于皮肤黏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尿液中。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1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病期超过4年者,通过性接触无传染性。目前,对于梅毒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血清学诊断联合判断,该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给梅毒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梅毒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由TPPA、ELISA和TRUST等检测方法。TPPA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梅毒检测金标准,然而该方法操作繁琐且依赖肉眼判断实验结果,对检测者的实验技术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ELISA和TRUST法各有优劣但均无法替代TPPA。CMIA是一种新型的TP抗体检测试验,有报道称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特异性。GICA是在酶联免疫吸附、单克隆抗体技术、乳胶凝集试验和胶体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技术,具有灵敏、方便等优势。因此,本研究拟探讨CMIA和GICA的优劣,为改善梅毒的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皮肤与性病科送检血清样本1500例,其中男性1047例,女性453例,年龄16~89岁,平均(36.8±8.2)岁。排除:(1)已接受抗梅毒治疗、免疫治疗患者;(2)拒绝入组患者。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设计生产的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DxI-800及其配套试剂、定标液和质控品(批号:224751)。TPPA和GICA试剂盒、酶标仪和指示板由美国罗氏公司提供(批号:20140510)。

1.3方法

空腹采血3mL,离心得到血清后分别采用TPPA、GICA、CMIA法进行检测,操作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GICA法使用TPl5、TPl7、TP44.5和TP47的金颗粒分别加入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及样品中,反应0.5h后清洗并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中进行检测,记录各孔的发光强度。CMIA法从测试到结果判读均由仪器全自动完成,以S/CO>1.0为梅毒检验阳性。TPPA以反应孔中细胞沉积在孔中央呈光滑纽扣状为阴性,反应孔出现凝集呈不规则沉积为阳性。当滴度≥1:80时判读为阳性,对于弱阳性标本需重复测定2次,复检2次全为阴性时判读为阴性,否则结果判读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检测结果采用配对四格表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两种方法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采用TPPA检测法对1500例血液样本进行梅毒检测,检出阳性样本182例、阴性样本1318例,阳性率12.1%。

2.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在阳性样本中CMIA法检测结果优于GICA法(P0.05)。见表1。

2.2两种检测方法实验特性比较

CMI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GICA法(P

3.讨论

在梅毒螺旋体初次感染人体后会进入潜伏期,潜伏期的梅毒感染临床症状不显著,诊断存在困难,而在进入潜伏期2~4周后便会产生特异性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因此针对这些抗体进行检测有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梅毒发病率的上升也对临床输血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国内医院或实验室主要使用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如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DRL)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等。

CMIA检测梅毒的原理是将重组的梅毒螺旋体抗原(Tpnl5、17和47)包裹并与检验稀释液混合后加入样本,若血样中存在梅毒螺旋体抗体,则会结合在抗原包被粒子上,加入预触发液和触发液后,测的化学发光反应无的相对单位,进而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张东梅等比较了CMIA法与TPPA法测定梅毒感染的效果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但认为在CMIA法S/CO值为1.0~4.0时需进一步复检。

上一篇: 供电所个人工作计划 下一篇: 消费者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