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1:2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异地挂职锻炼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过去的一年,我们×系统在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牢记服务宗旨,切实履行药监职能,全面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激活用人机制,积极推进多元化交流等措施,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县级局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促进了系统内年轻干部的交流与成长,为我市×系统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后备干部队伍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增强干部交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为规范有序地实施干部交流,我们除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外,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⒈选准对象。选准交流对象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把培养干部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上,着重挑选那些基本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交流锻炼。党组研究后认为:县局稽查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是锻炼培养干部的平台,为了把系统内优秀的后备人才挑选出来,我局探索建立了以群众公推、党组提名、上级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和上级审批为主要形式的后备干部推荐人才机制,积极推行“助理制”、“挂职制”,每年都对县局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调整充实,分类排队,筛选出合适对象,分期分批进行岗位交流,让他们在多岗位上锻炼成长,提高素质。我们先后推出名县局局长助理,名所长助理,通过实践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⒉超前规划。实施超前规划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前提。三年来,我局每年都对辖市(区)局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同时组织群众对后备干部进行推荐,通过平时了解和年度考核,及时掌握县局班子整体运行情况,对班子进行运行质量分析,拟订出每年班子调整和干部交流的总体计划。对那些班子结构不尽合理的,亟需加强领导力量的,都提前拟订调整方案。党组反复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使之逐步完善,达成共识。
⒊制度规范。为了加强和规范药监干部交流工作,××××年我局就制定出台了《国家公务员实施教育轮岗(交流)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实施意见》,对于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和组织纪律都进行了严格规定。
我局还结合药监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关于年轻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的意见》和《关于县局级领导干部实行异地任职的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对年轻后备干部的交流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二、拓宽渠道、多元交流,增强干部交流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多元化干部交流是指组织上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打破地域、岗位的界限,实行系统内的对流,是激活用人机制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实施这种多元化干部交流,我们考虑:一是有利于改善领导班子的结构,加强县局领导班子建设;二是有利于促进干部换位思考,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提升工作平台、增强干部适应能力和打开新局面的工作激情。三是有利于加强局机关与基层局之间上下沟通理解,更加求真务实,以促进系统内工作和谐、协调共振。四是有利于在实践中练兵,增长才干,实施追踪考察,让这批年轻干部到基层艰苦环境中去摔打磨练,不断增长阅历,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二种干部交流机制。
⒈横向交流。指干部在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县局之间的平行换岗交流。去年底,我局通过年度考核,对×、×局领导班子进行组织调配,着力于调优配强,如把×局分管×工作的领导调配到×局主抓稽查执法工作,加大岗位锻炼的力度,把业绩较好的×局局长助理提拔安排到×局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工作平台,把×局推荐的局长助理调配到×局配合抓稽查工作,进行岗位练兵。通过互动式的横向交流,使这些班子充实了力量,增强了活力,改善了结构。此外,市局部分业务处室之间,行政和业务处室之间的领导年前也进行了横向交流。
⒉纵向交流。指市局和县局之间的干部交流。我们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充分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的成果来促进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如×局在公推后备干部工作中,×所长脱颖而出,为了使这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年青干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我们采取“上挂”的形式,提拔后调至市局稽查处任副处长。我们还以下派任职的形式,派出一名市局副科级中层干部到×局任副局长,这种纵向交流措施,一方面充实加强基层局领导班子的力量,另一方面也给市局年轻干部补上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一课。
三、强化跟踪管理,增强干部交流的实效性。
县27所受援学校与市27所学校建立“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
二、结对帮扶内容
(一)“教师交流互派”项目
由教育局选派27名教师来县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1名挂职干部到结对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县选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到结对学校挂职锻炼;30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二)“讲师团”讲学交流项目
由区教育局牵头,选派3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县讲学交流。
(三)“异地代培”项目
县选送20名初一学生到去就读,该项目由经开区实验中学校具体实施。
(四)日常教育教学交流
以“校对校”结对帮扶为载体,各结对学校加强沟通联系、深化结对帮扶,通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等智力支教活动,促进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交融,为帮扶学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各校(园)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帮扶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帮扶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管理,督促考核。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3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3教学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显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建设正面临着许多新挑战,需要回答许多新问题。目前,全国拥有团员5680万,仅比党员总数多几百万;而在我国农村,团员人数却比党员人数少数百万。全国的团员占青年总数的比例,按团的组织系统对青年的统计为基数是19.9%;但这个统计似乎不是故意地却显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团组织的统计比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青年总数少了7000万,若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青年数为基数,团青比例更为无情—5.8%。倘若我们再把目光移向这几年新生长的经济群,我们还会惊异地发现:在三资企业、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新的经济生长带中,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空白区、空白片更大。数字与统计虽然十分抽象,但这些数字与统计却像一组硕大的、无情的警示信号,告诫全团—我们必须关注与加强团的组织建设。
正视现实需要勇气,正视现实有时甚至有点痛苦,尤其是当我们曾经不遗余力地抓了几年的团的基层组织的整顿工作之后。面对日益活跃的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冷静、理智地审视和考虑共青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前进。
当然,自知者明。正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团中央书记处在全团范围的大调研后不久,即举行“全团组织工作会议”,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鹏代表书记处提出了今后全团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团的建设和改革,以发展团员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宏大,能够发挥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以多出人才为目标,把团干部培养成适应团的工作现实需要和未来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进步为着眼点,走出一条团的基层建设的新路,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团的组织运行机制,为全团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奠定基础。
江苏、上海、甘肃等地团组织,在团的组织建设中,面对挑战,探索新路子,作出新的回答
面对挑战,共青团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共青团的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挑战中生长与发展的。
江苏在党的后,工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工农业产值跻身全国前列,并创造了令全国瞩目的“苏南模式”—以集体工业为标志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团江苏省委在江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团员队伍的建设。团江苏省委书记徐鸣介绍: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还未对全省乡镇企业作全面的调查,但根据抽样调查,我省乡镇企业中建团率达80~85%,这一建团率远远高于全团在乡镇企业中的建团平均率。团江苏省委在乡镇企业建团的过程中,根据产业需要,灵活设置团组织,或以团带村,或以村带团,或团企合一,稳步发展,逐渐取得了目前的可喜成绩。去年以来,他们又把眼光盯上了流动劳动中的青年大军。他们从流入地入手,先是组织业余文体活动吸引外来青工参加团的活动;继而配合企业发展和青工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开展各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之后,又在青工中积极发展团员,认真地开展建团工作。这一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
团上海市委在团员队伍的建设上,又有其独特的眼光,按照团上海市委副书记薛潮的概括是:“阵地前移,早期导入”。他们在团员发展中抓住源头部位,做好中学生和中专、技校学生的团员发展工作,在行业分布中注意抓住经济发展中新机构、新人员聚合的地方,如在大量涌现的外资银行、证券和信咨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宾馆、旅游业等行业中积极开展建团工作。团上海市委认为这些行业中的青年流动快、人员素质构成高,其工作和生活方式对其他行业青年的导向作用大,并且在将上海建设成国际化的金融、商贸大都市过程中,从事这些新行业的青年还将不断增多,因此上海的团员队伍建设必须“阵地前移,早期导入”,以争主动。
在培养“复合型”团干部的工作中,团上海市委又走在全团的前列。他们总结了几年来这方面工作的经验,认为“复合型”团干部的定义,应是政治素质与经济素质的复合,是基层工作实践经验与领导机关的管理能力的复合,是不同岗位和不同经历的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团干部的目标是:政治素质的全面性、工作能力的适应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实践经验的丰富性。在培养的途径上,团上海市委创造了在岗培训、党校脱产学习、委托专门院校代培、团干部挂职锻炼、团干部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初级财会招聘岗位相对需求较多,会计专业已悄然位列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人才 “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会计类人才又“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对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平衡财会初级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代表性观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应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细化专业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建设等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国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其做出的研究和讨论依然存在纰漏。
比如,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使各种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的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议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如重视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欧美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英国会计学本科专业还采用“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待色课程体系,允许学生休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美国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定期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综上,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纰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1.1 课程体系整合 会计学科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
根据课程性质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通过搭建的平台课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课实践的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有财会专业特长和实用技能。体现出“专业+实践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
1.2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如配合国家每年4月份举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及《会计电算化》等3门课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举行的会计职称统一考试,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3 教材的扩展 会计学的传统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如《商界》、《财经》、《商业周刊》等等财会杂志期刊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2 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
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
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
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 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在课程计划之外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积极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举办财会知识大赛、ERP大赛及开展财会学科实践教学研讨、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会部门观摩,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普遍存在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从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会计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找工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平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参考文献:
[1]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坛,2010(06).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科协论坛,2011(02).
[3]马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猜着监督,2011(08).
[4]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J].财会通讯,2009(04).
[5]汤湘希,彭平锋.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
[6]符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会计教育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一、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围绕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深入落实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着力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继续全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保障机制。自治区将进一步增加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数量,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今年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3万人以上。积极引导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强转移就业稳定性,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加强就业援助,确保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转型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二是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特色培训品牌创建活动,启动实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三是着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健全扶持创业工作机制,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强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作为就业新的增长点,以推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继续打造区域性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和有偿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组织实施自治区家庭服务企业“百户十强”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家庭服务业特别培训计划。五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力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全区互联共享,将大学生就业服务终端延伸到校园、社区,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入推进人才强区工程。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促进人才向基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的激励机制。二是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加快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统筹落实国家专项人才计划和“草原英才”工程任务,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认真落实京蒙、粤蒙人才开发合作协议。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平台,推动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培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百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和紧缺职业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
三、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完善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完善社会保险政策。认真落实《社会保险法》及其配套法规和政策,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从我区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逐步完善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制定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政策,全面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将医疗保险封闭运行企业全部纳入社会统筹。研究出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二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完善社会保险参保激励机制,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牧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高风险行业、中小微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农牧民工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三是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水平,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保持在80%和70%以上。探索建立大病统筹保障机制,将特殊困难大病重病患者目录外用药列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经办服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征缴机制,强化基金内控管理,加强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全面推行医保监控软件网上应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安全。加强业务基础建设,开展网上经办和柜员制服务,扩大标准化建设试点范围。加快异地就医信息平台、管理平台、结算平台建设,实现参保人员区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拓展与区外重点地区异地就医结算合作机制。
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稳妥、审慎地推进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加大公开遴选力度,促进基层机关公务员向上级机关有序流动。研究建立公务员分级分类考录试行办法,以加强和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为重点,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录用门槛,开展从优秀嘎查村干部、服务基层项目生中考录公务员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公务员素质建设年活动”,加强公务员法定四类培训、京蒙合作培训和东西部对口培训,扩大在线学习范围,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做好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和公务员统计直统试点工作。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具有行业、专业和不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办法,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管理。积极稳妥做好安置工作,改革干部安置办法,确保年度干部任务圆满完成。加强自主择业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认真做好部分困难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五、努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落实在旗县以下机关全面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逐步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问题。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执行情况自查、督查整改专项工作。强化企业收入分配调控,贯彻落实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六、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建设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动态管理,依法规范劳务派遣,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率。继续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及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加强裁审衔接,推广使用仲裁办案信息系统,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监察执法服务措施,探索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维权综合治理机制,开展突出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建设。建立自治区、盟市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拖欠农牧民工工资问题综合治理。
七、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力度,确保试点项目按时完成。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窗口、服务平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基层窗口服务效能。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实施“金保工程”为依托,清理整合基础数据,加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对业务、人群的全覆盖,完善网上办事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与群众利益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做好政务公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升12333电话咨询系统服务效能,实现自治区与盟市联动服务。认真开展维稳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对事项、形势的分析研判,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和重大问题挂牌督办机制,切实做好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
经费保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平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将教育投入放在首位,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经费始终坚持“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83%。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育督导室,组建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研究制定了几十个综合与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先后几次修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办法,在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校内外环境优化、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落实扶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和平区教育布局调整方案》,通过资源整合,在有限的区域空间中,彻底解决校舍小、老、散的问题。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学校,都按照天津市“校安工程”和《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必一流,一次达标。
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和平区累计投入42亿元,新增教育设施12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校、历史名校、现代化达标学校,改扩建并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仅2012年暑假,全区就有21所学校、27个校区进行了提升改造,16所学校的师生在新学期搬入新校舍。2012年10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家评估组充分肯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认为和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实现高位均衡发展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和平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尽合理,“五大道”地区幼儿园过于集中、办园规模较小,而部分街区因城区改造却没有公办幼儿园。和平区从“抓规划”入手,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根据区域出生人口预测、适龄儿童居住分布、外来人口流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合理调整布局与加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并重的举措,不断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在进一步实现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同时,扩大了办园规模,提升了幼儿园的硬件水平。
均等是重点——“公平不问来处”
“和平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近入学,公平升学,破解难题。为落实好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和平区各小学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抑制无序转学的学籍规定及具有和平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现了“六升七”100%推荐,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择校热”现象。初中阶段,采取“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基本原则,基本解决了“择校”问题。2010年,和平区制定了《高中指标推荐分配方案》,逐年扩大指标定向分配比例,从2010年的10%扩大至2012年的40%,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评价方式。为确保各中小学班额符合市教委有关规定,和平区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各中小学班数、学生数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区教育局中小学科、督导室进行随机监控与督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严格控制班额。
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和平区高度重视辖区内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区教育局与区流动办密切配合,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区政府保证足额资金投入,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首批现代化学校达标时,进行了提升改造,学校硬件条件实现了一流,使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学校在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对随迁子女给予特别的关爱,让他们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时体验集体的温暖。
让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全纳教育。为确保户籍在和平区的3 至20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及各街道紧密配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务,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政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学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平区因此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区培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奥林匹克先进单位。
关键在师资——“‘一般校’也有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
和平区按照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划分为7个合作学区,采取“一带一”手拉手协作和“一带多”示范引领等多种形式,组建相对固定的“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并以学区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通过建立协作片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整体办学质量,促进各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平区下发了《关于区域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建立教师互派交流制度的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优秀教师互派交流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了教师、校长互派交流制度。其中,教师互派交流活动在和平区开展的“联校协作手拉手互动教研”基础上,以顶岗任教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研修学习模式、学科共建模式、共同发展模式等,从而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交流。此形式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了校际交流,进一步完善了“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使全区学校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队伍建设更加完善,个性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更加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具体实施中,各学校选派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理论和指导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定期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任教期限为一年。互派教师承担本学科相应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深入学科组参与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育科研、学术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有条件的要培养1至2名青年教师。同时,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也交流到优质校、示范校任教,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互派交流活动中还组建了专业发展指导小组,小组成员负责制定互派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方案,为互派教师提供业务学习材料;开展“蹲点会诊式”听评课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理解课标、把握教材的能力;为教师提供承担区级教研活动的机会,为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或总结等提供指导;为同学科教师开展学习、教学、教研、科研等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对互派教师一年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互派交流工作设有专项资金,用于活动和奖励。
支教在行动——“热辐射效应”
一、围绕业务抓拓展,在保项目促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规模不断攀升。1-10月份,合肥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招投标项目3338个,交易金额__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累计达到__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完成项目增加17%,预算金额增加40%,中标金额增加41%,节约和增值资金合计增加24%。1-10月份,中心完成财政非税收入__亿元,上交税收__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交易质量不断提升。在交易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繁杂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分清缓急,以最快的速度,招最好队伍、建最佳工程,招最好企业、保优质采购,招最好客商、促招商引资,保障了全市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1-10月份,顺利完成了滨湖中心、*北路高架、__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段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施工,龙腾家园、*社区安置房、福禄南园安置房建设,合肥市规划馆、博物馆馆内布展设计,环巢湖旅游道路桥梁设计,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第三届住博会住宅产业化材料协议供货定点单位,__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专业设备采购,曙光商厦10年经营权转让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以及各开发区、工业园区、滨湖新区的工业项目,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吸引了中铁、中交系列等中字头大型央企和一大批特级、一级施工资质大型国企单位参与我市大建设。1-10月份,完成大建设项目323个,预算金额*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资金__亿元,节约率34.62%。
(三)交易领域不断拓宽。今年以来,在确保重点交易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以要素大市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版权、环境能源、农村产权、广告经营权、动漫产业等新兴业务开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的业务拓展。__年5月,合肥招标投标中心被正式确定为全省法院涉诉资产(非国有)进场交易平台,即将建成覆盖全省法院的拍卖公告、网上报名、网上竞价等全流程网上业务系统,为各级法院提供便捷、高效的涉诉资产处置平台。
二、围绕制度抓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书写新篇章。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统一市场的监督管理,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创造条件,继续深入推进在市级政策、部门文件、内部管理三个层面的招投标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结合《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施行,报请市政府出台了《__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继制订并出台了《__市招管局(招投标中心)重大项目招投标服务保障和管理暂行办法》、《__市属县(市)、区招投标项目集中管理实施方案》、《__招标投标中心电子竞价交易规则》等制度、规范性文件40多项,使各类招投标管理与服务活动更趋规范、科学、高效和透明。尤其是结合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趋势和招投标工作实际,组织起草了《__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市人大会议一审通过,将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高度予以出台。《条例》的出台将为__招投标工作向公共资源交易转变创造条件,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开启新的路径。
三、围绕服务抓提升,在完善信息化手段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满足 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建设。一是网上招投标工作取得突破。在成功实施网上公示公告、网上递交投标文件、网上询标和网上开评标试点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网上询价模块、货物类和服务类评标系统模块,正在加快远程和异地评标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招投标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投标电子化、评标程序化的建设进程。二是保证金管理平台正式运行。成功开发了保证金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证金系统自动计息、自动退还等功能,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高效性、便捷性”。三是版权交易和涉诉资产交易系统研发运行。为创新版权交易形式,提高版权登记效率,推出了版权网上登记系统,实现了网上版权登记、交费和领证。为配合全省涉诉资产交易工作的推进,与省高院对接合作,自主设计研发了安徽省人民法院涉诉资产交易中心网、业务管理系统及竞价系统,为涉诉资产处置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不断的创新,合肥招标投标中心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凭借全程实现无纸化操作和人性化的电子化服务,荣获“全国政务服务类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奖项。
四、围绕监督抓管理,在强化市场监管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放弃中标资格等违法违规案件35起,记录不良行为__条,对7家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做出限制6个月以上进场交易资格的处理,对履职不力的15名专家做出了限制6个月以上评标资格的处理,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强化标前准备。标前会同招标人、造价咨询单位等制定招标时间安排表,强化重点环节节点时间安排;实施重点重大项目评审会议制度,标前组织业主、清单编制单位、招标机构向专家介绍项目基本概况、评审重点和工程、采购要点;设立重大项目课题和实施小组,精心科学编制针对性招标文件,并与业主就招标文件、现场施工管理、采购产品验收等不同要求进行沟通,使招标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实施招标事项标前备案审查制度,对招标文件、答疑进行备案审查,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二是加强现场监管。在实施开评标现场直播、特邀监督员随机抽取的基础上,再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社会民众招投标义务“特邀监督员”,让社会民众更直接的参与招投标现场监督。三是加强标后跟进。实施业绩公示制度,对招标机构、从业人员、中标单位的业绩实行网上公示,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强化约谈制度,对大建设项目、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项目等在定标后发放中标通知书前,与相关部门约谈中标企业,宣贯法律,重申纪律,敦促签约和履约;实施招投标市场与建设现场联动制度,深入建设现场一线,加强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投诉案件外出调查和核查制度,对投诉人反映的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有弄虚作假、伪造业绩、串标、围标等行为,会同纪检、重点局等部门到外地进行调查取证,确保案件处罚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推行督查建议制度,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自身部门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出督查意见书,明确需整改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堵塞工作漏洞。
五、围绕县区抓指导,在健全招投标体系上开辟新视角。
今年以来,把推进各县(市)区招投标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先后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调研,并通过季度招投标业务例会和月度报表的方式,全面了解县(市)区、开发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业务培训、网站建设、操作流程、专家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制度建设、业务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实施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市)区一体化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促进了各县(市)区招投标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六、围绕队伍抓服务,在加强内部管理上推出新举措。
一是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新一轮公开承诺工作,签订公开承诺书66份;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和书记讲党课;深入开展“建党91周年”和“建国63周年”等活动。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制定20__年度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开门纳柬,与“合肥论坛”开展政务公开网上问卷调查活动,提升我局工作效能。三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按照“政务公开标准年”建设活动部署和要求,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方案》、《招标投标信息暂行规定》、《信息保密审查制度》等制度,充分利用中心的电子触摸屏和门户网站,将局和中心的职能、招投标信息、办事指南、有关招投标政策、法律、法规,收费标准、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处罚措施及处罚结果等全部及时进行公开,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四是实施廉政风险防控。通过个人找、群众帮、部门查、领导点、集体定“五位一体”的形式,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风险,积极主动查找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__个,做到了单位、部门、岗位、职责、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六落实。五是完善人才机制。今年以来,市局与巢湖分局实施人员互派,交流了8名干部;推荐了1名干部赴庐江县乐桥镇基层挂职锻炼;拿出3个中层干部岗位开展竞争上岗,充分锤炼了队伍。六是优化绩效评估。深入开展“定绩、评绩、比绩、核绩”活动,制定局和中心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分级对部门和人员进行量化考核,设置23项部门和__项目个人考核指标,将绩效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比,并公开评比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七是强化学习培训。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每月末开展招投标项目操作教学会、案件查处分析会、项目监管案例研讨会等,对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操作、监管细节进行分析、解剖,查找招投标过程风险点,优化招投标工作流程,提升招投标整体形象;建立员工“工作周记”制度,按照“执行体现态度、过程保障结果、体会促进成长”的理念,引导广大员工养成工作有计划 、执行有措施、结果有分析的习惯。同时进行考评,切实规范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率。
__年度工作计划
__年,我们将围绕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快市场结构优化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资源合理整合重组,培养发展市场要素,积极开拓交易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增强招投标的社会地位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在区域至全国范围内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运行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和协调顺畅的市场关系,推进科学、规范、高效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到__年年底,力争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范有序”,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结合国务院《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学习贯彻和我市招投标工作实际,在《__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出台的基础上,推进和完善一系列的市场配套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公共资源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公平交易的特别规定,切实维护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有效竞争,巩固和发展“__模式”改革的创新成果。二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已修订的有效最低价评审办法,进一步健全有效最低价评审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外来交易项目协调和服务流程,健全完善财政投资类项目自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进场交易、中直和省直及市外项目进场交易等整套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政风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理流程,促使各类交易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结合廉政风险点防控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防控措施,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规范和安全运行。
(二)突出“要素交易”,不断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在确保服务好市属重点投资项目的基础上,以合肥要素交易大市场建设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合肥地区的中直、省直国有资金项目和其他非国有投资项目进入中心交易,进一步推进文化、版权、合同能源、农村产权、涉诉资产交易等业务开展,加快招投标市场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全省范围内新型专业市场业务,争取异地土地项目以及非公有产权项目进场交易;进一步发挥“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效应,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中部地区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外地先发地区市场之间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推进区域性、特色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三)突出“科技促建”,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全流程的“网上招投标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信息、网上报名、网上受理、网上开评标、网上支付和网上监控系统功能,利用网络通信和安全保障技术,积极推进多城市之间的异地评标网络和远程评标系统建设,着手编印《__招标投标中心网上招投标系统管理使用手册》,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二是加强电子化专业库建设。推进企业会员库、专家评委库、造价咨询库、小额零星项目库等电子化专业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发挥专业库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三是完善OA办公系统功能。结合招投标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和需求层次,在OA办公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行政管理功能和业务管理功能等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四是谋划要素大市场信息化建设。为顺应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的要求,提前介入、积极谋划要素大市场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公共资源特点和交易需求,建立联内通外、结构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化服务、保障和监管系统,更好建设国内一流、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场所。
(四)突出“诚信联建”,不断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一是加大项目招投标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加强招标事项事前备案制度执行情况督查,保证备案事项严格执行;严格规范招标程序,对缩短招标时间的特事特办项目,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二是加大投诉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违规案件的公开曝光度,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信力。会同纪检、建设等部门深入开展年度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和针对限额以下项目操作等方面的专项督查,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的范围逐步延伸到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并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加强部门和行业间联动。加强与审计、监察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招投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移送线索,共同查处问题;探索成立招投标仲裁委员会,负责招投标投诉中相关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认定,提出具有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各县市区及外地市招投标机构的诚信体系联建,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招投标的信息公开。进一步拓展信息渠道。在现有信息渠道基础上,加强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招投标机构网站进行信息联网,以吸引众多知名客户群体,提升招投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在招标信息、招标条件、招标结果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公开征集、遴选社会各阶层人士走进招投标中心,现场监督评标过程,增加招投标活动的公开透明度。
自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决定实施全国“百万校长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虽然在培训目标界定、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模式选择、培训师资培养、培训评估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更深层次的系统运行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角度,还需要基于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视角为培训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保障,在为更基础性和更针对性的方向上给予理性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方面给予符合校长发展规律以及培训活动自身规律的行为选择和政策支撑。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转变层面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校长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给校长群体、个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和成长优势,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
(一)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现状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的起始时间比我国略早, 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问题中心模式
上世纪90 年代初, 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到校长培训中, 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获得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校长积极思考, 鼓励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 , 校长是主动学习者, 教师是促进和设计者。
2.同辈互助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 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 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 培养校长全新的思考及思维方式。校长通过观察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 通过自我反思、借鉴, 提高其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
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的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是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培养校长称为反思实践者。
4.辛迪加模式
辛迪加模式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 让校长轮流当主席, 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培训过程以辛迪加小组( 3 -20 人) 为单位, 以研讨会形式, 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校长最少担任一次专题讨论主席和秘书, 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后要做出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 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 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 再分析各自的表现, 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1]
5.校长专业资格模式
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 先后推出《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 NPQH) 、《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 HEADLAMP) 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 LPSH) 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 。现以NPQH 为例:NPQH 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 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 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 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了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至今已经经过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团体到个体、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使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进入了校长培训的“高原期”、“沼泽地”阶段。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在运用培训模式中还出现如下问题。[2]
1.在培训定位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培训工作的核心元素。
2.在培训实效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作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3.在培训研究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校长培训研究的主要课题来深入研究。
4.在培训系统上,还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培训模式的实质性问题,在理解上表面化、肤浅化。
5.在培训模式选择上,还不能切合实际、专业化、科学化地运用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模式的视角上出现了培训定位、培训实效、培训研究、培训系统、培训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上问题缺少对校长工作实践的关注,没有对校长培训需求做深层次的调查分析。尤其是对校长培训模式的整体把握,其工作的结构和逻辑还不能满足校长工作的实际需要。[3]
基于对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当前校长培训研究的反思,可见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系统虽然在组织架构和课程设计、培训模式及培训实效上已经取得成效,但从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视角看,还需要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上为培训的专业化提供现实保证,在更为基础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上做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过一定的培训模式,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校长与专家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情景进行学习?基于校长的认知特点和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形成需求特点,探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对于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工作而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界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获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一定培训目标而实施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培训模式既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概念化的体现,也是培训课程实施的载体,做为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培训模式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到校长的认知特点。由于现有的培训课程是学科本位的,以系统学科知识和管理理论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能力技能培养的实践知识,导致现有的培训模式远离工作情景,系统理论的学习产生的“惰性知识”较难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出新的知识。[4]
因而,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自上而下”的了解校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指导,给予显性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自下而上”就是在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实施教与学,给予隐性知识的教学指导。
校长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模式之一。这种模式针对当前校长培训中对校长调查不足的现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的需求分析,调查校长专业特点、结构素质、能力水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校长能系统思考学校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给予校长和培训机构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描述,揭示校长专业发展结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特点是定量化、程序化、易操作、结论明确,便于对校长培训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校长培训案例研究模式也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案例研究能提供给校长虚拟情境,使校长们更有利于在案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将校长所熟知的管理事件典型化为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讲述,使培训内容能够贴近学校实践,使案例研究成为联接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案例研究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校长的判断力、系统思维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其重心是培养校长的研究方法、思维范式、研究能力上。
校长培训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都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同伴互助模式(简称pal)是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研究所创设的,这一模式就是将模拟问题情境深入至现实情境,并以旁观者的站位观察情境中的校长行为及决策,使校长在角色转换的时空中,体验如何超越事物本身实践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为校长提供机会,回顾与检验自己的日常行为,思考行为和意图是否一致。校长通过地位相当的同伴帮助和支持,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同伴互助的整个过程包括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参培校长进行个人反思、观察同伴,相互诘问,共同讨论、改进实践。通过互助式学习提供结构化、有始有终的反馈,有利于校长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改进不足、相互学习、交流问题、增长经验。“同伴互助”还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估等。[5]
校长培训问题中心模式是集系统思考、实践、学习模式之大成,将思维训练、能力提升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校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只有当学习是基于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学习的所有权才能由校长把握。“问题中心”培训模式,就是让校长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学习。它在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上得以彰显。也就是说,“问题中心学习”就是让校长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
问题中心模式强调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校长通过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管理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为此,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界定)有以下几点:
1.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训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施都有不同的内容。从培训主体看,有院校培训、导师制培训;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资格证书培训、岗位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从培训过程看,有“三导(-导学、导思、导行)培训、科研探究培训、六步三式(集中理论辅导、分散回岗消化、在岗扫做实践、参观考察借鉴、总结交流提高、培训成果展示。他助式、互助式、自助式)培训、主题参与培训、“学研改实一体”培训(学习、研究、改革、实践);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从培训课程实施角度看: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有虚拟工作情境为主的培训,有实践活动为主的培训;综合起来,大体归纳为以下8种培训模式。
1.课程进修培训模式
课程进修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同时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较系统的传授教育管理知识,还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从校长参培学员反应看,还有如下弊端: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选课程基本上是学科导向的,与校长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差太远。这也是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师资紧张,因人设课比较严重。校长在培训中,很需要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快速实现知识转化,因而对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为此,以什么方式呈现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将理论知识传输给校长,使其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在一起,是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校长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实现方式,这种培训模式也有其重要的价值,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建构以校长需求为导向,适合校长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
成人学习则是为了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对成人来说,教育是一个提高能力以应付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过程。而机械、灌输、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使校长感到厌倦。应该给校长以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景,使校长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围绕着学校中的问题有思考的冲动。这种培训模式转化,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教学程序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2.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是最早广泛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将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培训,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校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校长学员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培训方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让教育的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的综合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作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在校长培训中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但在培训实践中还存在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案例教学培训,多以案例作为培训讲课的支撑,但对于案例的使用和开发还处于比较浅层次阶段,校长学员比较认同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有针对性的案例。
(2)案例来源受到限制,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使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虽然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对于训练校长思维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但培训专家很少有做校长的经验,很难获得从学校实践中的第一手真是案例,其案例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这就使案例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打折扣。
(3)案例教学培训过程参与机制设计不良,不利于校长参与学习。案例教学培训与课堂讲授式培训的不同,就在于校长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动交流。但在培训中,一方面授课专家的“一言堂”,忽视、排斥了校长的事迹经验,而用其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传授的知识合法化,以使在整个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长对案例准备不充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校长又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就不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教师先入为主,校长的思路受到局限,无法启发校长们以批判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研讨。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需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上有利于校长参与学习的机制,从案例收集、案例讨论到形成案例报告都要确保每个校长参与其中,并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挑战者、总结者的角色。这既有助于校长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又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还可以激发校长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长理论高度的提升和升华。
3.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是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是行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在校长培训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理念和系统方法,行动学习法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校长培训中使用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就是要通过行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主张在行动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个人通过反思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指导其行动的理论知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一些缺欠,导致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1)对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由于校长对于行动学习的内涵以及行动研究实施的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认为研修培训就是要写学术论文,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研修式培训有“讳莫如深”的态度,从而产生为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培训部门应该适当的为参培校长指导,包括行动学习的理论依据,基本概念、实施程序、操作策略,以及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结合在一起,使研究和工作一体化。
(2)在课题研修培训的行动学习中,课题研究小组未能更好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它是指多个个体的集合,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这其中,校长们有着共同获相似的研修任务,有着共享的实践性的知识基础,即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性知识。但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激励机制的安排,运作不太顺畅。
4.任务导向培训模式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是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了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注重实践、注重现场、注重操作、具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参与研究、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研究,有动态的意蕴。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相脱节,忽视校长已有的教育背景及培训时的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充分关照到校长不同的学习风格等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有效平台。[6]
5.“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是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训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在培训中既是受训者,又是培训者;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也努力反思,提炼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7]
6.“聚焦诊断”培训模式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是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为学校发展寻求突破路径。“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直接把参培学员学校作为案例,专家、参培校长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培训更有实际启迪意义。
7.“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吧美国的基于问题(pbl)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矛盾中提炼出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3)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的课题研究成果。
8.“异地研训”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充分借用区域内资源,合作互助的“异地培训”;二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异地培训”;三是借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异国培训”。
通过对相应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梳理,为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形成奠定提升基础和实践支撑,以此为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有效实施探索路径。
(三)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还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学科化、被动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其主要特征: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培训,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课程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相符合。其局限体现为:培训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学科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校长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校长的工作经验在学习中的地位,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学科化,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建构。
2.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表面化、形式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景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景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情景做出完整的描述,尤其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景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在培训实践中,一方面从案例的来源看,校长作为处于案例情景中的主角,应该是案例的主要来源。但是培训中校长并没有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使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降低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对案例的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的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对案例完整的、缜密的阐释,对案例中的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导致校长不能进入情境,最后形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理论化、差异化
这种培训模式是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为表现形式。其表现特征:是通过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以此形成问题意识。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改善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为:校长在对课题研修的认识上有偏差,对结果的重视多于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形成理论的堆叠对自己学校问题的研究较少,也说明校长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的定位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使研修的目标出现偏移。同时,校长置身于实践中,却由于对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而使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将问题予以明确化,不能做进一步的挖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理论和实践发生断裂。
三、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接受经常性的专业引领和职业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要保证校长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体系是必要条件,而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是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
专业化的培训目标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 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计培训专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 在确保理论高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校长的实际, 重视校长个性发展, 关注校长自我实现, 以此来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 二是学校组织需求, 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 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找出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是社会需求, 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 进行未来预测, 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这样的探索, 有助于校长以更理性的思维解决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和发展问题。[9]
3.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 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 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 以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 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 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 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与方略; 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这些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4.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
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借助互联网, 培训导师向学员传递信息知识, 布置作业、检查学习情况。学员在家庭、学校接受指令, 询问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 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校长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就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 使教师和学员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 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 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定位的培训要采取相应的专业培训模式,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 影响了培训院校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长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宏观指导培训教学业务,宏观监控培训质量, 给培训部门以更多的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使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效。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校长管理智慧[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9).
[2]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林森. 吉林省基础教育干训蓝皮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娄南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8(27).
[6]夏芳.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