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16:03: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结构施工识图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但出现裂缝并不是绝对地影响结构安全,它都有一个最大允许值。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的一般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3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2mm。对于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混凝土的裂缝主要影响其防水性能。一般当裂缝宽度在0.1~0.2mm时,虽然早期有轻微渗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裂缝可以自愈。如超过0.2~0.3mm,则渗漏水量将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大。所以,在地下工程中应尽量避免超过0.3mm贯穿全断面的裂缝。如出现这种裂缝,将大大影响结构的使用,必须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抗拉能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
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3、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养护条件等。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大体积混凝土所选用的原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中砂;
2、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等;
3、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4、降低原材料的温度;
5、水泥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优先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但是,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的析水性比其它水泥大,在浇筑层表面有大量水析出。这种泌水现象,不仅影响施工速度,同时影响施工质量。因析出的水聚集在上下两浇筑层表面间,使混凝土水灰比改变,而在掏水时又带走了一些砂浆,这样便形成了一层含水量多的夹层,破坏了混凝土的粘结力和整体性。混凝土泌水性的大小与用水量有关,用水量多,泌水性大;且与温度高低有关,水完全析出的时间随温度的提高而缩短;此外,还与水泥的成分和细度有关。所以,在选用矿渣水泥时应尽量选择泌水性的品种,并应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以降低用水量。在施工中,应及时排出析水或拌制一些干硬性混凝土均匀浇筑在析水处,用振捣器振实后,再继续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转贴于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
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全部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
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
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上面的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处,保证上部混凝土的捣实。下面一道振动器布置在近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的向前推进,震动器也相应跟上。
四、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的温度控制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拆模后应立即回土或在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以控制内表温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应通过人工的温度控制,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温度控制就是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
在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
1. 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25℃~30℃。
2.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3. 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入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4.保温法是在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5. 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五、结论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若不能很好的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以及掌握应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那么实际生产当中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由于自身实践知识相对缺乏,以上见解仍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采取更好的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掺和料的用量该如何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是否可以再降低?以上是就是我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对工程建设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使得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出现的开裂问题能够进一步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2] 赵志缙,赵 帆.高层建筑施工(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在当今的建筑行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住房的质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就一定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对施工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个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对混凝土主体结构的综合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而成。在该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的是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选购、配合比、外加剂都是按照国家及施工单位的标准制度完成。在混凝土工程竣工之后,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外界的气候条件,季节来对其进行养护,将结构的偏差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施工现场还需要设置临时防电、防雷、防风等各项措施。在对混凝土工程设置防雷设施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对基础部分、梁、柱部分进行综合考虑,然后与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协商并施工,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施工规定标准来设置一个固定的沉降观测站,了解建筑工程的沉降情况。在建筑工程施工或投入使用之后,施工人员应该将建筑物沉降的观测工作委托给勘测公司,并与其相互配合实现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
2 模板工程的施工
2.1 模板支设的质量要求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构件的安装位置和结构的尺寸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构件在安装之后能够顺利的进行模板的搭设环节,在进行模板搭设之前,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模板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模板的各项指标都能够达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保证其在施工中能够承受来自各个环节产生的负荷,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构件的各项性能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还要看一看构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对安装中所产生的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一定要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偏差不在合理的范围内,施工人员首先要对其进行调整,待误差处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进行下一个程序的施工。
2.2 模板支设的质量控制
在支设模板之前,首先应该对模板进行设计,同时还应该绘制出焊接模板的草图,在支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每一个模板都能够承担一定数量的重荷,同时还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模板的安装和拆卸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进行墙、柱模板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其上加设一块垫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对模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也一定要在模板的表面刷上一层防腐剂,这样能够为模板的拆卸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模板安装施工中,施工人员还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首先,事前钢筋绑扎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成,所以在吊装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对工程带来一些损伤,所以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员扶住模板,在吊装就位时一定要控制好力度,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钢筋给模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在钢筋和钢管焊接的过程中焊接人员应该在焊接的位置上垫上一层铁皮,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焊接的过程中对模板造成一定的损害。再次在施工之前一定要根据设计的相关要求做好电管和水管的设置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周期。最后一点是在混凝土浇筑或者是振捣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相关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影响到模板,同时在振捣和浇筑施工中,还应该对施工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持模板自身的形态。
2.3 模板的拆除
通常情况下模板的拆除流程和安装流程正好是相反的,同时在模板拆除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模板拆除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对边缘位置进行一定的保护,同时还要将拆卸下来的模板进行及时的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也不能使用硬度过大的工具,必须要使用专门的模板清洁剂。
3 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
当选购的钢筋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钢筋的性能全面检查,要求钢筋的质量、规格等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在本工程中,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在施工现场对钢筋进行制作,将其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安装。要求钢筋的种类、规格、数量等都达到设计的要求。在锚固钢筋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将其锚固长度控制在300mm以上,并采用机械设备来对钢筋进行锚固。包括附加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可取锚固长度的0.7倍。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要符合要求,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板、墙、侧壁的分布筋保护层为10,柱中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为15。
钢筋制作绑扎注意事项。预见性地提出和处理钢筋有关设计的矛盾问题或施工难处,需核定的要及时与设计院、建设单位联系核定,做到准确翻样。所有钢筋下料单及翻样处理均由现场综合技术组、质安组负责校审批准;钢筋制成的半成品进行挂牌验收,专人负责清料,质安组负责抽查;梁、柱节头的钢筋都需要达到紧密的效果,核心箍不允许遗涌,绑扎确实困难的部位,将箍筋制成两个型,待绑扎就位后,按搭接10d焊接成封闭箍: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按设计图纸要求执行;柱的竖筋在楼面的位置。加焊一层相同规格的定位箍和定位筋,以预防钢筋偏移:楼层负筋等安装配置完毕,再进行绑扎,楼板负筋绑扎应加10m筋马凳,间距纵横1.0m负筋绑扎好后,严禁在上面踩踏,以保证负筋位的正确:板钢筋除靠近两行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间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当次梁支承在主梁上或次梁相互交叉时,凡未特殊注明者,一律在梁侧将箍筋各加密四道,直径同主梁箍筋。
结束语
在混凝土施工中,一定要重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这就需要在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在一个环节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工民建工程中,结构裂缝问题一直都是施工中的重点问题。一旦出现结构裂缝,就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质量,给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工民建设计、施工要把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放在首位,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降低出现裂缝的机率。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严格的检查和处理,弥补现存的缺陷,保证工民建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
1、结构设计问题
结构设计是工民建工程的重要环节,其中可能引起裂缝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结构时需要开洞、留槽或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结构裂缝;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在主次梁交接处没有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变形,比如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等情况都可能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需要在设计时重点注意。
2、材料本身质量问题
混凝土由砂、掺合料、水泥、水、外加剂、石所组成。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材料。水泥在和水混合时,会发生放热反应。水泥逐渐硬化,释放出水化热。如果水化热失调,没有控制好温度,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除此之外,原料的配合比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不合理的原料配合比,会使得混凝土的强度不够。混凝土硬化时会出现超负荷的收缩,由此出现了裂缝。
3、结构变形
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因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出现膨胀和收缩的现象,混凝土表面不均匀沉降也会致使裂缝出现。结构变形和施工过程有一定的联系。在施工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到应用防裂缝技术。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避免出现裂缝问题,并及时的修补裂缝地段。
4、现场监督控制力度不够
钢筋混凝土在施工阶段,需要有现场的实验和监督。倘若监督工作不认真细致,就会出现许多施工问题。比如,现场监督在计算荷载力时,由于考虑不周,会出现漏算的荷载,致使工民建在施工和使用时由于超荷载力出现裂缝。并且,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实验,要做好监督和控制,保证合理性的混凝土配合比。
二、设计阶段的裂缝控制措施
在工民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设计方案要多考虑实际工作和计算模型之间的偏差,采取适应计算模型的结构措施,保证钢筋混凝土比建筑预定标准的裂缝宽度要小。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工民建的平面设计需讲究简单。复杂的平面布置,容易让建筑物出现扭曲,墙板和墙体会出现裂缝。设计阶段,还要严格把控好建筑物的长高比例。如果建筑物的长高比例大,那么建筑物整体刚度就会越小,就会有更强的不均匀调整力。计算过程中需认真调整好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承重受力情况,确保荷载分布均匀,受力分散开来。基础设计中,还可依据具体情况对埋置深度进行调整。地基计算强度不同,可用不一样的垫层厚度加以调整,将地基不均匀沉降量适当的减少,并对基础刚度进行加强。沉降缝的位置和宽度,要保持适度性,并限制好伸缩缝内的间距。特别是复杂的结构,更需要限制沉降缝,也可将沉降缝和其他的缝相结合。
三、施工阶段的裂缝控制措施
根据过程管理的分类,施工控制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即前期控制、过程控制和裂缝控制。依据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三个分阶段开展综合性的控制预防措施。
1、前期控制
前期控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审阅施工图纸,明确设计结构的意图。如果图纸中存在疏漏和不足,应在施工之前尽可能的对施工图纸进行完善。施工图纸的完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图纸会审和科学编制。在图纸会审中,重点考虑容易被忽略且易出现裂缝的部位。比如不明确的设计构造、伸缩缝设置、设计结构等。除此之外,要需对应力集中和结构断面的部位进行控制,确保大体积混凝土配筋量大于最小化的配筋率。科学编制中,要科学合理的开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设计在编制时,要考虑到钢筋混凝土的控制措施和施工工艺,并和结构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裂缝控制措施。
2、过程控制
(1)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水泥是混凝土的核心原材料,它关系着混凝土的直接使用质量。水泥通常采用普硅水泥、硅酸盐水泥以及矿渣水泥。在挑选水泥时,要注意在相同标号的基础下,选择系数大的水泥,这样可以获得强度比较大的水泥。水化热水泥是首选。混凝土的骨料不能用特细沙和风化砂,也不能混合各类的砂和石料。最好的石砂应选择河砂。高强混凝土配制用粗砂,普通流态混凝土配制用中砂。粗骨料的砂石粒径决定混凝土的用水量。施工的过程中,使用的外加剂是引气减水剂、高效泵送剂、高效缓凝减水剂。要按照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种类、配合比、性能等来决定外加剂的种类。要通过混凝土试配,经济性评估后才能应用外加剂。要均匀的进行搅拌。
(2)施工的控制与养护工作
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拌和物不能发生离析。要充分适度的进行振捣。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的踩踏或者拉扯定位好的钢筋,避免钢筋发生错位。倘若施工过程中空气湿度低、温度较高,要及时洒水,保持湿润。振捣完毕之后做好养护工作。由于混凝土构件所处的环境复杂,容易受到构件湿胀干缩、混凝土构件温度应力的变化等。养护混凝土构件的办法,就是增加混凝土成型构件的养护时间,做好洒水保湿的工作。预制的混凝土构件要防止暴晒,实行“浇筑一段混凝土,养护一段混凝土”的方针,逐步的做好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工作。
(3)裂缝控制
如果是建筑结构的裂缝,可以减少遇热收缩产生的约束应力,这样便可以控制好裂缝的形成。并且,需严格依照施工操作的顺序养护好水泥砂浆的地面,避免水泥地面产生裂缝。管线集中的部位,特别容易产生裂缝。如果预埋线管铺设重合、直径太大,楼面会出现裂缝。因此,倘若管线比较粗,或者线管有较高的集中率,就要在这些部位多增加一些具有抗裂性质的短钢筋。短钢筋可采用准6到准8的型号。如果是施工过程和后浇带中出现的裂缝,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也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在施工前期阶段,要领悟设计图纸的意图,按照要求设置附加筋。对后浇带进行施工前,不能把两边支撑构件拆除掉,这样可能会导致梁板悬臂,出现变形。
(4)裂缝的弥补方法
在工民建板面裂缝中,如果楼板中的垫层比较厚,需在对垫层施工时,裂缝部位铺设好短钢筋网。清理干净龟裂的部位,并用环氧浆液填满缝隙,在表面刷上涂料进行封闭。板底裂缝,应采用强纤维材料做好粘贴,保持400-900mm的材料粘贴宽度。如果是0.35mm以上的裂缝宽度,并且是贯通性的裂缝,需采取结构胶粘钢做好补强措施,用灌封胶高压灌胶处理好裂缝。倘若工民建楼板存在很大面积的裂缝,则可以开展静载试验,证明楼板的安全度数。必要的情况下,在楼板部位继续增设钢筋网,对楼板的整体性进行加强。
四、结语
工民建中的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混凝土施工时,需严格把控好设计阶段、前期控制、过程控制、裂缝控制以及工后检验等环节。这样便可以将施工技术水平提高。在易发生裂缝问题的部位,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弥补,整体性的控制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
参考文献:
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分析
以型钢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对钢结构来说,钢筋混凝土为新的组成部分,对钢筋混凝土来说,型钢是新的组成部分。相对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型钢与混凝土组成的结构性能,既有量的改变又有质的改变,既发挥了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有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具有如下的特点:
1.1 相对于钢结构的优点
(1)外包钢筋混凝土能够承受拉、压、弯、剪能力,并且能够约束型钢或钢
板,提高型钢的抗屈曲能力,因而可以大大地节约钢材,降低造价。
(2)外包钢筋混凝土部分兼有防火、耐久的作用,省去了钢结构的防护层,这对建筑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钢结构的抗水平力作用(一般为风载及地震作用)的刚度较小,水平位移较大,不易满足建筑物稳定性和舒适度等要求,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刚度大、容易满足水平变位限值的要求。
1.2 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是脆性材料,在受力以后容易产生裂缝、破碎、剥落等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剪、受压破坏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时经常发生,且震害严重。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加入型钢以后,型钢改变了其脆性破坏的性质,刚度塑性变形的性质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构件的抗震性能。
(2)型钢的材料强度远大于混凝土,在钢筋混凝土截面中增加了型钢,既可以满足高层建筑高压力高延性要求的前提下,减小构件的截面,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胖柱问题,同时,由于型钢没有像混凝土那样的受压徐变问题,因此减少了长期受压时的变形问题。
(3)钢筋混凝土短柱多发生剪切破坏的震害,而型钢混凝土中的型钢腹板有效地承担剪力作用,避免剪切破坏。
(4)钢筋混凝土柱震害常有柱端混凝土被压碎剥落,钢筋呈灯笼状,失去承载力的现象发生。而在型钢混凝土柱的柱端,型钢外部的混凝土破坏,型钢内部混凝土受型钢的约束,与型钢共同工作仍能承载,使房屋在大震时坏而不倒。
(5)在施工时,可以应用型钢钢架承担施工荷载,采用逆打法浇筑混凝土。
2 工程概况
某大厦工程分为A、B座两栋,A栋为底商住宅楼,剪力墙结构;B栋为综合办公楼,框架结构。A、B两栋建筑相距12m,在结构标高69.45m处设有一连接A、B座的高空通廊,采用型钢混凝土纯悬挑粱板结构,分别从A,B座向外悬挑6m,连廊宽度为4.3 m,型钢混凝土梁截面尺寸为0.95m×0.4m,内部设置600×250 ×25×40的H型钢,配置钢筋骨架,型钢梁的长度不等,单根型钢最短为10.9m,最长为14.96m。
3 工艺原理
根据型钢梁、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截面尺寸和位置,设计梁柱钢筋穿过型钢或与型钢连接的构造措施,使现场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型钢、梁柱的钢筋实际完成情况满足图纸和规范要求。
采用在节点处将混凝土梁底部竖向加腋,底层钢筋弯锚伸人柱内,柱主筋遇型钢梁不能穿越时在翼缘板上适当打孔,柱箍筋穿越时在腹板上钻孔,在节点处腹板两侧焊接加劲板。有效解决了型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交叉节点部位的钢筋穿越问题,而且保证了框架梁钢筋进入框架柱的锚固长度,确保了结构的整体性,简单易行,避免了工序的复杂化,节约了工期。
4 工艺流程
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尺寸,绘制节点图工厂制作型钢梁(包括打孔、焊接加劲板)现场型钢梁钢筋绑扎型钢梁整体吊装就位钢筋混凝土梁柱钢筋绑扎模板钢筋验收合格混凝土浇筑。
因为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形式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型钢混凝土梁一钢筋混凝土梁柱连接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型钢梁、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大,且钢筋粗、数量多,而依据设计要求,钢筋在遇到型钢梁时,腹板不能钻大直径孔,柱钢筋遇到翼缘板尽量不打孔。钢筋混凝土梁主筋直径一般为22mm~32 mm,造成与型钢梁相交底层贯通筋无法正常穿越。因此需对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深化设计。
4.1 钢筋混凝土梁节点钢筋设计
由于原设计图仅有型钢梁位置、配筋情况,而没有节点详图,需对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进行深化设计,解决梁的上下排钢筋在遇到型钢梁的型钢时如何穿过或如何连接问题。
1)钢筋混凝土梁主筋绕过型钢。
钢筋混凝土梁顶部钢筋可从型钢顶直接通过。但对于底部钢筋,由于一般框架梁截面尺寸大,主筋大多配置为22mm~32mm的三级钢,且一般为上下两排,依据工程实际经验,需在型钢梁腹板上开直径55mm的孔才能使混凝土粱主筋顺利穿过,这样大大削弱了型钢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要求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则无法保证,因此需要解决底部钢筋穿越型钢梁腹板的问题。
基于纯悬挑梁及各类梁的悬挑端部配筋构造,我们将底部钢筋按照最大1:6的弯度弯折后也同样能绕过型钢梁,但弯折后锚人柱内长度要符合抗震ιaE,混凝土梁底部形成竖向加腋。这样,不仅解决了混凝土梁底部钢筋绕过型钢腹板的问题,而且保证了梁柱节点具有足够强度及整体稳定性。
2)钢筋混凝土梁构造筋焊于组合梁型钢腹板。
混凝土梁构造筋既不能绕过组合梁型钢,也没有足够空间穿过型钢腹板,只能与型钢腹板焊接连接,具体做法:在节点处构造筋部位梁型钢腹板上附加连接钢板,钢筋焊接在连接钢板上。连接钢板采用30mm厚同材质钢板,宽度与型钢翼缘板相同,长度同腹板高度。为了保证连接钢板与梁型钢腹板的连接质量,连接钢板均在构件加工厂与型钢腹板焊接。
4.2钢筋混凝土柱节点钢筋设计
1)柱主筋设计。
在梁型钢的翼缘板宽度范围内的钢筋混凝土柱主筋需贯通型钢梁翼缘板,为了便于穿孔,将柱主筋截成上下高出梁型钢300mm~400mm(以保证纵向钢筋接长),柱主筋穿孔后在搭接位置双面焊接5d(d为主筋直径),柱主筋在穿孔部位塞焊。值得注意的是梁型钢翼缘板是主要受力构件,打孔减少了受力面积,需在梁型钢腹板两侧焊接加劲板,以便增加翼缘板的抗弯能力,增加钢梁整体刚度。
2)柱箍筋设计。
柱箍筋设计就是解决柱箍筋穿过梁型钢腹板的问题,一般钢筋混凝土柱的箍筋在设计图中均为封闭箍筋,但在梁柱节点部位,柱箍筋要穿过梁型钢,封闭箍筋无法安装。因此,为满足柱箍筋的安装要求,需在梁型钢的腹板上开孔使箍筋穿过,而且需将封闭箍筋改为两个开口箍( 形),柱箍筋安装后在搭接位置焊接10d(d为箍筋直径),以满足搭接要求。
中图分类号:TV54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混凝土结构以其造价低、设计理论成熟、施工技术成熟、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就成为质量控制中一项极其常见而重要的工作。
一、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1、构件轴线位移
构件轴线位移原因: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轴线测放产生误差;③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防治措施: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2、结构构件变形
结构构件变形原因: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组合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防治措施: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檩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二、表面缺陷
1、孔洞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
产生的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的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2、蜂窝、麻面
蜂窝的现象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无强度状态。麻面的现象是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防治的主要措施是:认真设计、配合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以及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使模板的表面保持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混凝土在浇灌之前,应浇水使其保持湿润,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涂刷脱模剂,模板缝隙,用腻子、油毡纸等堵严,模板支撑情况应随时检查防止漏浆;模板应选用长效的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浇灌下料应分层,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振捣时间要适中不可过振。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为保证上下混凝土良好结合,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2cm以上。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3、裂缝、夹层
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分为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两种,其中干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前混凝土构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存放而是长期露天堆放,没有进行防水和抗潮处理,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由于振捣时间过长形成砂浆层最终导致水泥的收缩量增大,混凝土成型后由于风吹口晒造成表面和内层的湿度变化差异较大以及养护不当都会造成裂纹。
产生原因:混凝土施工缝处泥土、砖块、锯屑等杂物没有清除或者没有清除干净,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及充分湿润就灌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高度过大,没有设溜槽、串筒,导致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混凝土夹层是混凝土内部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的现象。分层浇筑的混凝土上下层浇筑时间隔的非常长,上下层衔接不好,或混凝土的配合比有一定的差异,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变化较大产生温度裂纹;具有较强的贯穿性和深入性,会给整个结构造成破坏性的伤害。
防治措施:一般根据不同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开缝宽度,采用涂抹法、贴补法、充填法、锚固法、灌浆法等进行防治。选用的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浆液、丙烯酸橡胶、聚氯乙烯胶泥、土工布、止水橡胶、紫铜片等。加强混凝土的振捣和施工期的防风防晒,洒水养护,表面覆盖,掺加适量引气剂减少裂缝。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要干净清理。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小于2m时必须设溜槽或者串筒。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控制温度,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加强保温养护措施,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缝。
4、强度偏低匀质性差
原因分析: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预控措施: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水泥进场必须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文件对其品种、标号、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重要结构用的水泥或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标号使用。应加强对水泥的保管。水泥库尽量搭设在地势高、干燥、运输方便处。水泥堆放时,下面要垫高约30cm,四周离墙30cm以上,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10包,便于取用。同时,应按不同品种、牌号、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插上标签,避免搞错。要做到先到先用,避免存放三个月以上。散装水泥宜置于专用斗仓内。砂子、石子堆放场地要进行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砂、石堆底层,应经筛洗处理后再用。一般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5%,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2%;有抗渗要求或高于和等于C30以上的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3%,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现场来料后,应及时将原材料按规定取样送试验室申请配合比,并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正确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掺量。外加剂宜事先分装成小袋包装。现场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计量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水泥和外掺混合材料按重量计为±2%,骨料(砂、石)按重量计为±3%,水和外加剂溶液按重量计或按重量折算成体积计为±2%。各种计量器具应建立校验、维修、保管制度。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或材料蒸汽加热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根据含水率情况,及时调整配合比。冬期施工时,混凝土水灰比不得大于0.6。
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对于混凝土工程中只要肯努力付出,相信在以后这一项工程的发展会更加的好,我国的建筑行业也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带技术适用于高低结构的高层住宅、公共建筑及超长结构的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施工,通过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由于不设永久性的沉降缝,简化了建筑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同时也减少了渗漏水的因素。
1 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1 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1.2 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前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1.3 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 减少混凝土浇筑后凝结过程中的收缩裂缝及温度裂缝
新浇筑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会收缩,产生裂缝。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会产生温度裂缝。混凝土凝结收缩的各种后浇带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在结构中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就是要释放温度应力,减少和避免构件中出现的裂缝。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置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施工缝,做后浇带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在浇筑混凝土中按水泥重量的百分比掺微量铝粉,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这样可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由于收缩量的不同而产生的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3 后浇带的设置要求
3.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都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带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3.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3 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3.4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贯通,不许断开。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3.5 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该位置虽弯矩大,但剪力很小。
3.6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注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应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4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4.1 模板支设 根据分块图划分出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支设模板(钢丝网模板),并严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
4.2 结构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4.3 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手压混凝土表面能出现指纹),用压力水冲洗(水应呈雾状),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尽早拆模并及时用人工凿毛;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凿毛机处理;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用水和空气)清理表面。
4.4 后浇带的保护措施 对于底板后浇带,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5 0cm 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挡水带,后浇带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周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后浇带内。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板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mm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的保护措施可采用砌砖保护。
1 工程概况
长沙滨江文化园景观塔工程(如图1所示),该工程位于长沙市新河三角洲,西滨湘江,东南为湘江大道。该景观塔建筑高度116m,21m以下为边长36m的等边三角形逐渐收为七面锥体,21m以上逐渐变为四面墙面。结构形式为钢框筒---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景观塔基础和主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C35;21m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1m以上为95米带斜撑的钢框架结构,80m标高以下在钢结构外包四面钢筋混凝土墙面。景观塔的混凝土倾斜外墙为干挂预制清水混凝土板,钢结构外墙为玻璃幕墙。
图1 景观塔效果图
2 综合施工关键技术
2.1 异型高耸结构与塔吊协调施工关键技术
景观塔工程塔式起重机的覆盖范围要考虑:H型钢暗柱、暗梁的安装,混凝土剪力墙模板安装,方钢管梁柱内筒安装,另外要考虑塔吊附着的合理角度,并计算塔身与混凝土墙及钢框筒通过附着连接后的整体协调作用。
景观塔主体施工采用一台TC5610附着式塔吊进行垂直运输,为保证塔吊与主体正常协调工作,分别在21m、45m、63m、81m、96m标高处共设置5道附着,其中21m处附着连接在内筒混凝土框架柱,其余四道附着均连接在内筒钢框柱上。
景观塔属异型高耸结构,钢结构内筒柔度大,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将产生一定的水平摆幅,该摆幅将通过附着杆传递给施工塔吊,使塔吊塔身也相应产生一定水平摆动;另外,塔吊在工作状态下,将有一定的侧向力通过附着杆施加在主体结构上,改变主体结构各单元杆件的受力状态。
为准确评估主体结构与塔吊的相互影响,确保主体结构安全及施工安全,第一步,首先确定了附着设置形式及施工过程,并对塔吊附着系统进行了验算;第二步,应用midas7.3软件建立了“主体与塔吊协同作用分析模型”,通过分别计算“塔吊施工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主体结构各单元杆件的最大应力比”、“在最不利工况条件下,各结构单元的最大水平位移摆幅值”,确定了此种塔吊附着系统及施工模式的可行性。
为了消除和减小该摆幅的负面影响,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施工内筒钢结构和外筒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但内筒在先外筒在后,保持一定标高差。控制好施工速度,掌握混凝土强度增长,消除减小钢框筒摆幅对砼的影响。具体方案如下:
(1)21m标高层混凝土强度达75%以上后,开始施工钢结构吊装至27m标高,此时塔吊自由高度约34.9m。安装好第一道附着后,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和混凝土外墙的施工。
(2)钢结构吊装至51m标高时,混凝土外墙浇筑至39m,且混凝土强度已达75%以上时开始安装塔吊第二道附着,此时塔吊第一道附着之上的自由高度为33.5m,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和混凝土外墙的施工。
(3)钢结构吊装至81m标高时,混凝土外墙已浇筑至45m,且混凝土强度已达75%以上时开始安装塔吊第三道附着,此时塔吊第二道附着之上的自由高度约为23.5m,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和混凝土外墙的施工。
(4)钢结构吊装至87m标高时,混凝土外墙浇筑至51m,且混凝土强度已达75%以上时开始安装塔吊第四道附着,此时塔吊高度约90m,第三道附着之上的自由高度约为26.4m,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和混凝土外墙的施工。
(5)钢结构吊装至99m时,混凝土外墙浇筑至63m,且混凝土强度已达75%以上时开始安装第五道附着。此时,塔吊高度约为104m,第四道附着之上的自由高度约为22.3m,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
(6)安装第五道附着后,继续进行钢结构吊装和混凝土外墙的施工至设计标高。
通过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高度、施工速度和掌握混凝土强度,并通过现场直接测量法,测量风振对内筒变形的影响,消除内筒摆幅对外筒混凝土的影响。
塔吊附着平面布置如图2,附着构造图如图3所示。
图2塔吊附着平面布置图
2.2 H型钢的复杂节点优化设计和安装施工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7-01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中,现代人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发现、评估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应用而生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是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培养学生房屋建筑施工图读图能力与构造节点处理能力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端课程。学院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对本课程实施课改的做法。
一、转变评价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以往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难学。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刚刚接触专业性内容,对有关建筑构造、建筑制图及建筑材料的知识很陌生;二是没有学好制图基础,不能由物到图的转换;三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不能由图到物,认知只停留在知识体系的层面。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以施工图识图能力训练为主线,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通过项目图纸、已完工实体、该项目施工工序影像资料等相结合,穿插部分典型实例,建立教学任务。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价方式,用学习过程检测的形成性考试来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这种既注重目标管理,又注重过程管理的评价方式,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践,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课程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岗位要求,明确了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程内容设计
按项目及任务的可行性、兴趣性、挑战性、典型性为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本课程以“学院实验楼”的全套建筑工程图作为本课程的学习贯穿项目,以“学院实验楼”的建筑施工图作为本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以双项目(双线)并行的方式对本课程进行了整体教学模式设计。根据“学院实验楼”的全套建筑工程图的具体内容,以建筑经济实际职业活动为导向,为后续课程作铺垫,将该项目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七个子项目十七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确定了识图能力的递进训练体系:初步认识“学院实验楼”施工图、识读“学院实验楼”建筑施工图、手工抄绘建筑施工图、识读钢筋混凝土楼梯施工图、综合识读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施工图审图七大项目。每个教学模块的展开需要一定内容的支撑,在此采用单项任务的方式,即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
例如:能力训练项目2为“准确识读实验楼建筑施工图”;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为:“能根据投影原理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相关规定,准确识读建筑施工图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平、立、剖、详图并寻找建筑施工图中表达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或错误的地方”; 相关支撑知识为“投影原理及分类、正投影图法及其规律、建筑制图基本标准及识图规则、施工图之图示方法内容、建筑墙体、门窗、屋面、地面变形缝等材料与构造”;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为“引入讲授、训练学生练习识读图纸、参观参观实体建筑物与观看实体建筑施工影像资料、总结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补充说明”;结果提交识图报告并解释报告。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房屋建筑施工图的识图能力与构造节点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是基于建筑工程识读施工图工作过程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完成识读施工图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展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项目任务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
1.融“教、学、做、考核”于一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融“教、学、做、考核”于一体。教师传授的只能是知识,而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的训练来完成。“做”的内容包括建筑形体绘图、建筑构造节点绘图、施工图识读与绘图等。学生完成的成果——图纸、识图报告、审图报告等也正是考核学生相关能力的依据。
2.“工程图”教学法
工程图教学法可使课程教学与工程紧密结合。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纸与真实的建筑物对比,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提高学生对专业工作流程的认识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训练与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了学生识图的正确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施工图识图能力。
3.现场教学法
把课堂搬到真实现场和利用多媒体观看实体施工影像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施工现场的技术氛围,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我院的建筑仿真模型,将基础构造、墙体构造、楼梯构造、梁板柱节点构造、屋面形式、框架结构、钢结构等常见结构类型及常用节点与建筑实物、项目图纸对比结合,提高了学生对房屋构造节点的分析能力与绘图能力。
4.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组成若干小组,注重团队协作,树立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讲求实施过程中的激励、尊重、沟通、赞扬、奖励等措施。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综合项目、单项任务和理论知识,与学生一起“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如,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楼结构施工图之基础平面图、剖面图”子任务是时,需各小组成员分工查询相关图集、规范资料,认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识图报告,由各小组进行点评,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及修改建议。经过这样的讨论、分析、评价强化了对结构图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对规范使用的意识,同时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改革效果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融“教、学、做、考核”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阶段性和终期摸底调查以09级造价(2)班为例,全班62人有49人表示对此门课的学习有很大兴趣占全班总人数的79%。学生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去做。主动思考、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动手的兴趣性。
2.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每一次课都有成效,都有进步,成就感油然而生,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3.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自觉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又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查阅相关图集、规范、标准等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将各门专业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使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行动导向教学实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