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06:07: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活处处是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活处处是课堂,不错,正是如此。连吃面,这么平常的事,我也能吃出真理来。
妈妈这几天出差了,爸爸有不怎么会下厨,我俩早餐只能顿顿吃面了。第一天早上,我洗漱后,爸爸便叫道,女儿,吃早餐了。叫到便到,我立马冲到餐桌旁。只见桌上有两碗面,一碗面上卧着蛋,另一碗面上却什么都没。爸爸见我疑惑之时,便问,女儿,要吃那碗啊。我毫不犹豫答道,这还要说吗,肯定是有蛋那碗。爸爸又追问说,孔丘四岁会让梨,你这么大,连碗面也不让啊。我 不紧不慢地说,不让,有蛋还不吃啊。说罢,便大大咧咧的吃起来。吃着吃着,我的目光移向了爸爸那碗,只见爸爸那碗中间也卧着蛋。爸爸笑笑说,明白了吧,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天早上,我吸取昨日的教顺来到餐桌边。爸爸便走过来端两碗面。这两碗面如昨日相同,一碗卧着蛋,另一碗没有。爸爸笑笑问到,要哪碗啊。我耷拉着脑袋说,做不后悔的事,要没卧蛋那碗。爸爸追问我确定后也吃起面来。眼看要见碗底了,怎么一个蛋也没啊,便问爸爸。爸爸说,心想着要占便宜的人,往往还会吃亏。
时间如流水,又到第三天了。我带着笑容来到餐桌边。今天的面如往常一样。爸爸也问道,要吃那碗。这回的我说到,孔丘四岁会让梨,那我就让面,你是大人,您是大人,您先吃。说后爸爸说,真的懂事了。爸爸情不自禁的吃起来。我也跟着津津有味吃着。哇塞,我的面中间竟然卧着两只蛋。爸爸随后便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然你吃亏。
生活处处有课堂,只要你留心注意,真理时时刻刻都存在。
夏天来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们遮风挡雨,提供新鲜的氧气,遮挡骄阳。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也绝不动摇,一如既往的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大树告诉我们:做人重在奉献。难道不是给我们又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秋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稻穗黄灿灿的。一阵微风吹过,他们翩翩起舞,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可稻穗并不骄傲,而是谦虚地低下了头。多么崇高的稻穗!他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这难道不是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冬天来临,大地和天空仿佛都在沉睡,没有一点生气。在瑟瑟的寒风中,我看见了一棵努力成长的梅花树。在风雪的洗濯下,梅花开得更鲜艳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大诗人启迪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奋力拼搏,有不屈不饶的精神。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课堂;每一种东西,就是我们的教材。我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不少东西。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来到外婆家后面的田地玩耍。突然,在地上发现一只蜗牛。这只蜗牛大约长两三厘米,头上的两根触角,一根长一根短,在一厘米处的地方上有一个小壳子。我转念一想:这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啊?一想到这个,我便满脸愁云。过了一会儿,我便把蜗牛抓进屋里。我拔了一片菜叶,弄了一头死苍蝇,还拿了一片树叶,把他们放在了蜗牛的面前。只见,它先用长触角在上面碰了几下,又用短触角碰了碰。最后,在菜叶上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我不看还不怎么样,一看吓一跳。蜗牛喜欢吃菜叶,照这样说,蜗牛是害虫。我又想;可是蜗牛为什么要用长触角碰了碰,再用短触角碰了碰,才选择菜叶吃了起来呢?我打开电脑,一查才知道。那根长触角是蜗牛的眼睛,短触角是蜗牛的鼻子。“哦,原来是这样啊!”我高兴地说……
一只小小的蜗牛,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号”。最后,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道理在课堂上也不一定会明白,只有亲手试验了,才会明白,才会牢记于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一、以生活话题导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引出数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图,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西湖、灵隐寺、六和塔三大著名景点,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思考对应的角和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这样设计,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联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二、链接生活实例讲解新知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近生活且富有挑战性. 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 为了使每名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 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2)”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装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情况下随机拿出一个球,问:(1)你会摸到什么球?(学生猜:我肯定摸黑的,我肯定摸白的……)(2)若两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针对上述问题让全班同学参与了摸球游戏,并做到记录、汇总,最终得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 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打折问题”这一节课,我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受益. 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应用新知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 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 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 这些作品在学校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综上所述,我觉得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式引入课堂.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我们的数学教育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大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伟大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生活在受精确的数字定律制约的宇宙中”。所以,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不可能离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讲解数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这样能帮助学生学好较难、易混淆的内容,使他们感到直观、亲切、易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例如,初一年级学生要去春游,学校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80人,问怎样乘车经济。
分析:这是典型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话提醒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多提出问题,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把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顺利引入新的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初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这节内容时,前一节课布置作业“如何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一般比较高大,测量难度较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要求学生试着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被测建筑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设计、制作测量工具,让每一组学生自己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然后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把各组的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最后选择几种典型的测量方法,由小组成员在全班介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从而感受到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激发了他们课外活动的浓厚兴趣。
三、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来开展课堂实践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实践证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旧引新,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规律。如果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能够使他们顺利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就要激活其生活经验。如果学生尚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就要首先补充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低重心运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这种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校作为大安的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老师们的观念正在逐步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改变,课堂充满着学生成长的气息。我们学校的生物老师也以此为契机,尝试在上新课,实验课,复习课时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但由于受到时间因素、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材的不适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活动效果较差、活动时间随机性较大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效果很低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早探究出行之有效,与人教版教材相匹配,适合农村初中生物老师上新课,实验课,复习课的基本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根据我实际教学所积累和学习,借鉴一些优秀老师的经验。下面,我浅谈一下上新课,实验课,复习课这3类课型活动的基本模式,仅供大家参考。
一、新授课活动基本模式
1、知识链接,认定目标
根据每节教材特点,每节课的实际情况,可以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也可以以生动、具有启发性活动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能了解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案自学,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对自己不明白或需要完善的问题,作出记录提交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问题探究
(1)举一反三
教师给出挂图、模型等一些典型的实物材料,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与典型材料的异同点;或者教师动手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形成生物学概念。此步骤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或观察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起到对知识的巩固、理解、问题欲辨欲明的效果。要注意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切忌好学生一言堂,稍差学生不融入的现象。
(3)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对小组讨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评价提升,并进行拓展延伸。
4、师生小结、构建网络
学生自行得出知识或者通过教师点拔得出结论。每堂课的知识小结很重要,学生要学会使用生物学语言总结课堂知识或者能够复述课堂知识。
5、达标训练、反馈矫正
当堂达标是现代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达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题目设计要有针对性,覆盖所学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和思维含量。对通过检测发现的遗漏点、薄弱点要进行跟踪训练,当堂达标。
二、实验课活动基本模式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
2、组织实验探究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
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2)制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引导归纳分析
在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
4、指导迁移应用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三、复习课活动模式
1、复习课的导入
本身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学习的兴趣不如新授课那么强烈;而通常复习课我们又会以直接进入的导入方式,若经常使用会使学生有厌烦情绪,提不起兴趣。不妨思考一下复习课的引入,创设一定的情境,用新颖直观的方式提出来,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当然也能检测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及时调整复习的节奏。 如通过直观演示(观看录象、实验、讲故事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启发提问等手段,引入复习的知识内容。
2、知识网络的构建
通常复习学案中的知识框架老师通过填空等形式已搭好,学生只要对点填空即可。对学生来说这样虽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独立构建能力不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知识提纲的机会。通过个人练习、课堂展示交流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知识提纲可以多样形式,如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
3、知识整合―专题模块
将四本书前后知识联系打通,将点连成线,至面。
4、如何让学生 “做好题”
(1)老师跳入题海,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开拓性的题目,并加以改编,建立题库。
(2)建立老师的大同盟,资源共享。
总之,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物课堂3类课型活动模式的探究,形成与人教版教材相匹配,适合农村初中生物老师上新课,实验课,复习课的基本模式。不同的生物老师使用时,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理。整个课堂,上课的老师以活动为载体,形成一个个活动串,不断变化学生的兴奋点,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事可做,不断的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活”起来了。这样,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老师从“苦讲”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心思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方式,走新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工作状态;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后进生”越来越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生物课堂上不再出现“问题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效降低低差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承担着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如何指导实践根本无从谈起。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化的师生平等交流
了解学情生情是思想品德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传统上,教师的备课总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处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重点难点上,使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教师应在每次上课之前,对学情深入了解,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全面弄清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有浓厚的兴趣,进入“乐学”的境界。可见,只有注重与学生的相互沟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学之间合作探讨,才能够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三、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是贯穿教学的主线。提问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生活与教材的切合点,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亲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精心设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生活化教学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了机会,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激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四、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探究活动中,课堂上应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也融入到了评价中。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成最好的教学教育目标。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实践,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上除要求知识性外,更应该把教学目标从一维转向多维,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如在上七年级上册《成长不烦恼》一课时,针对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生理特点,我把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突出体现了“乐观、正确地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注意克服闭锁心理,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知识与能力方面突出体现了“正确对待和消除烦恼,了解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二、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多种因素,要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和重点性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把书本与本地、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1.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教学。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通过举例子,或用思想品德理论和观点去剖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转化为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与父母平等沟通》一课的教学时,我结合班级实际并引用一句家长常说的话“这还不愿吃,我们小的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这些东西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真是不知足”来导入教学,学生听了感同身受:“我爸妈就这样说的”,“我爸妈也这样”,这样他们觉得很亲切,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很高。而后我因势利导:我们和家长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是我们的错,还是家长的错?然后一起探讨产生代沟的主客观原因,效果较好。学生不但理解了父母,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时事教学。新教材列举的事例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认识和总结,而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则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这一滞后性特点必须通过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来弥补,从而使教学具有时代性,跟当今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三、优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真实、典型,具有代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上八年级《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课时,我就地取材,面对全班学生,大喊一声:“保持现在姿势不许动!”所有的学生都愣了,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于是,我接着说:“大家来看最自然状态下自己的坐姿和读写姿势,顺势组织回忆,自己平时上课是不是大多都是这个姿势,这叫做什么?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学生这时恍然大悟,然后乐呵呵地看着我,有一个学生还说:“老师,你把我们当模特了吧。”全班学生都笑了。随后我从中挑了几个典型的学生,让大家讨论,这样的坐姿和读写姿势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大家热烈讨论,得出结论:习惯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坏习惯会妨碍我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