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7:1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4
由于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会出现断层现象,表现为思维僵化与凝固,这就是所谓的思维盲点,即思维的空白点。当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要关注这种学习现象,尽量减少、消除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我从巧用学习材料的角度,谈谈消除学生思维盲点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导航仪,让思维有“径”可循
我们有过开车迷路的体验,如果迷路时有导航仪引领我们,找起路来就会准确得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像开车迷路一样,遇到辨别不清的时候,等于产生思维盲点,此时给学生提供帮助识别方向的导航仪,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几何直观图,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先出示题目,如下。
(1)3号选手共抢答8道题,最后得64分,她答对了几题?
(2)1号选手共抢答10道题,最后得36分,他答错了几题?
(3)2号选手共抢答16道题,最后得16分,他答对了几题?
学生基本上采用假设法解答,假设3号选手都做对,那么他就有8×10=80(分),这样就多出了80-64=16(分),这两步列式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三步列式时,做对一题比做错一题多10-6=4(分),还是10+6=16(分),学生就搞不清楚了。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对的10分,接着在这条线段后面添上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错扣掉的6分(如图1),然后提出问题:“请观察一下图,两者之间相差多少?”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图,很快理解了做错一题,10分不但没能加上,反而会被扣掉6分,两者相差16分。
又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的练习时,教师出示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1题:三个连续的偶数,和是90,这三个数分别是( )、( )、( )。反馈时,课堂上只有几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其他学生无从下手,教师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1:90÷3=30,30-2=28,30+2=32。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多学生一脸茫然,师出示线段图,如图2)看着线段图,谁能说说这种方法是怎么意思?(课堂上举起的小手举渐渐多了起来)
生2:把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出的2拿给第一个数,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因为三个数的和是90,所以第二个数就是90÷3=30;因为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少2,所以第一个数就是30-2=28;因为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所以第三个数就是30+2=32。
师:想一想,此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90-2-4=84,84÷3=28,28+2=30,30+2=32。
师:她的方法谁懂了?
生4:把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4和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2分别去掉,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由于三个数的和是90-2-4=84,所以第一个数就是84÷3=28,第二个数就是28+2=30,第三个数就是28+4=32。
生5:老师,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即把第一个数加4,第二个数加2,这时三个数大小相同,它们的和是90+2+4=96,所以第三个数就是96÷3=32,第一个数就是32-4=28,第二个数就是32-2=30。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三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先画画草图,借助图帮助我们思考。
……
2.运用学具,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顶帽子36元,一双手套28元。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2: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一共要多少元钱?
师:怎样列式?
生3:36+28。
师:请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如下)
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方法,谁对谁错呢?请拿出小棒,自己验证一下。
生4:答案64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个位上的6+8=14,满十了,可以从14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1捆,即1个十,这样十位上合起来就有6个十,所以答案是64。
……
上述教学中,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及时出示几何直观图或学具,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一步一步探究出正确的解题路径,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知。
二、呈现参照物,让思维有“样”可照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机会比较少,直接让学生目测一些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是有难度的,从而出现思维盲点。这时,教师可提供参照物,让学生对照参照物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就会轻松估计出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请学生估一估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有的学生说40米,有的学生说18米。面对不同的回答,教师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出示米尺,让学生用手比划有多长,接着估一估教室一层大约有几米。有了米尺做参照,学生就估得非常准确,有的说快3米,有的说3米多一点点。教师再拿米尺量给学生看,果然一层楼大约有3米,然后问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有几层?”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4层。”“现在你知道我们教学楼大约有几米了吗?”学生一下子就算出大约是3×4=12(米)。在学生知道准确的答案后,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你能估一估这样的5层楼大约有几米吗?10层楼呢?”有了一层楼的高度作参照物,学生立即报出了得数:5层楼大约有3×5=15(米),10层楼大约有15+15=30(米)。
又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准备了三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子,先拿出1号瓶请学生估一估里面大约有多少颗豆子,学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教师拿出参照物2号瓶,告诉学生这有10颗豆子,接着拿出3号瓶问学生:“根据2号瓶豆子的颗数,请你估一估3号瓶里有多少颗豆子?”因为有2号瓶的豆子颗数做参照,学生马上估出了准确的答案――3号瓶有100颗豆子,再根据3号瓶豆子的颗数,重新估一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就比较容易了。
上述教学,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米尺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先估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再以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参照,估整幢教学楼的高度;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先以10颗豆子为参照物,让学生估3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再以100颗豆子为参照,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使学生的探究水到渠成。这样教学,使学生的估计能力在课堂的有效时间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通过岔路口,让思维有“机”可辩
有些题目非常相似,有时仅一字之差,就会导致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出现思维盲点。教师教学时可以把这些题目设计成题组,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引导学生抓住联系,辨别异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分数对比”的练习时,教师呈现题组(如下),先让学生画图列式独立解答,再交流反馈。
(1)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占橘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2)园里里有橘树180棵,占苹果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3)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4)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5)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6)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各题的第一个信息一样,都是“果园里有橘树180棵”,问题也一样,都是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生2:都是橘树和苹果树的棵数在比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从第二个信息中观察到的。
师:哪几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哪几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生3:第2和第4、第6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第1、第3和第5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师:前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4:前一类题用除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乘法计算。
……
通过题组的训练,学生很快知道了这六道题的联系和区别,正确理清了解题思路。经常对学生进行变式题组、对比练习的训练,他们就能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做一些容易混淆的练习,学生就会想到一些相关的练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四、展示瑕疵品,让思维有“误”可导
企业生产中,一些产品难免会出现瑕疵,有些瑕疵品如果进行二次加工,就变为了正品,有的甚至成为精品。学生由于思维盲点形成的错题就好比瑕疵品,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好这些学习材料,寻找学生形成思维盲点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让错题变废为宝。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简单画出或写出自己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的本子上写的是“人”,教师把学生的错题拿到展台上,问:“这位同学举的例子是人,老师就是一个人,请问老师有长度吗?”“有。”学生大声地回答。“那有宽度和厚度吗?”教师边说边在身上比划宽度和厚度。学生见状,纷纷说:“有。”教师边指着板书上的两个字边说:“既然人有长度、宽度、厚度,那么人就是一个立体图形。请看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中的‘图形’指的是平面上表示出来的物体的形状,它只有长度和宽度,是没有厚度的,所以‘人’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
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教师提问:“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摆成图4的情况,于是先出示图3并提问:“同学们,这是××同学的作品,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图3 图4
生1:他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所以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师:谁还听明白了?
……
师(出示图4):这是×××同学的作品,这三根小棒是线段还是直线?
生:线段。
师:如果将这3根小棒看成直线,图4上的两条直线会怎样?
生:重合在一起。
师:重合后变成了几条直线?
生:一条直线。
师:一条直线能叫两条直线吗?
生:不能。
师:图4的小棒应怎样移一移符合题目要求?
……
学校因地制宜从“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出发,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净化”。目前,整个校园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育人环境。
几年来学校坚持改革,坚持发展,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大力倡导尊师爱生、团结友爱、诚实勤奋、自律自强的校园美德。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团结和谐、积极向上,既有压力、动力,又有活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0*年,学校再次通过了省、市级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顺利地通过了省、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的中期评估工作,还被评定为市首批特色学校、市先进书法实验学校,另外,党建工作也跃上一个新台阶,被确定为宁波市级学校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丰富管理理念,明确创建工作的方向。
1、学校领导以“十六大”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管理理念,加强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我们主动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满足,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使他们对领导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用我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引导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个性,给教师一个适当的“自由度”,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我们认为,学校领导的工作主要是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是我们的责任,要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把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使教师也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进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于在学校管理中以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发展教师的思想为出发点,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增进了沟通,融洽了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使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2、积极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我们申请了域名以动态结构重建了学校的行政网站(并附设党建网),即时各项动态信息,这样,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开展、执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另外,网站建立后,家长直至全社会都可以方便进入我校网站,进行查询,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这一举措促使学校领导增强了“法”的意识,使学校行政管理真正纳入了公开、规范、有序的轨道。特别是实验校区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常性轨道后,对“一校二址”的办学模式,我们又借助了现代技术的网络优势,探索了“一体管理、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进学校民主施政的进程。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精神的灵魂,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就是为教师着想,为学生服务。在学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对于有关学校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都通过教代会广泛向教师征求意见。又根据家长想了解自己孩子是否安全进校,何时出校等情况,最后与网络公司合作推出了“家长放心工程”,如果家长要找孩子所处的即时地域位置,只要通过手机查询,即可找到。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利为民所谋”的价值。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始终把创建文明单位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书记为首的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根据不同阶段制订创建目标和具体的创建计划,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宣讲创建的意义、
目标、条件。定期组织教师分析我校创建工作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差距,提出整改意见。这样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变领导意图为教师群众的自觉意愿,进而化作实际行动。然后我们把创建工作的任务作具体分解,层层落实,分头实行。使整个创建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规范、有序地进展。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作为教师更要用高于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因此,学校在狠抓教师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奉献于教育,服务于学生”为主题和以实践师德规划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以申报区“群体师德创优”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健全学校的“群体师德创优”工作,各室都建立“群体师德创优”记录本,自主性地开展活动,同时,我们实行广济教师信用承诺方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信用承诺的签字仪式,把我校教师的信用承诺向家长公布,以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这一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信用程度。
同时使师德规范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每一教师的自觉行为。全体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尊重,同行佩服”的广济教师形象。
在这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党团员示范岗,实行挂牌上岗,以进一步规范党团员的行为,接受教师、家长的监督。二年级组办公室被评为市巾帼示范岗先进集体。学校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区先进党、团支部。并被确定为宁波市级学校党建工作示范点,有力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课程改革,提升创建工作的内涵。
1、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行为。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道德教育细化,使其融入到全市上下“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小公民”意识。
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优化班级文化氛围。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试播了《校园风景线》的第一期“校门口风景线”,让学生看着镜头中的自己,修正现实中的行为,这已成为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途径。
规范少先队日常工作,加强班集体特色建设,创建班集体特色文化,推进班级特色风采展示活动。学校给班级以更多时间和空间,提倡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在家长的帮助下创建班集体的特色文化,不少班级通过班队活动的形式展示了“快乐的双休日”、“快乐的假日小队”、“亮出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等为主题的特色活动,还有的中队以电脑小报和班级网页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班级特色。
2、加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新课程教学机制,以质取胜。努力营造适合于新课程实施的“时空”,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搭建平台。施展才华。
我们“因校制宜”构建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时间结构,并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实验校区为试点,根据需要,开设了“师生互动交流”、“午间自助劳动”、“校本课程自主练习”等校本课程,并适当调整时间安排,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丰富的时空。同时对考试改革也作了大胆尝试。改变了卷面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应试的精神负担。同时改进命题思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A、B题或A、B卷,体现出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评价方式也体现平等自主,着力于学习习惯、态度、兴趣等方面的激励和导向,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投入与运用,为新课程的实施插上有力的“翅膀”。我们给两校区的一、二年级教室都配置了大
屏幕背投、电脑和实物投影仪,这样教师很方便地把日常收集到的教学资料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经常化,提高了使用效率,另外通过教室电脑这个小“窗口”引导学生了解“无限的世界”,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力推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把创建工作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3、“教学要上去,科研为动力”,这已在我校形成一个共识。在教科室的精心组织下,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凭借学校的现代设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力》的研究,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目前已接近尾声。另外,在第一轮班集体建设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研究,《班集体建设与教学相关性研究》,这一课题将班集体建设纳入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把班集体建设推向了更深的领域。
4、艺术教育活动既是我校的特色,又是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我校艺术教育丰富多彩,书画教学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被评为宁波市艺术特色学校和宁波市先进书画实验学校,这是对我校书画艺术教学的最好肯定。
5、体育工作再传捷报,成果突出,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在区第二十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和道德风尚奖。确立了我校田径在海曙区的强校地位。在培养尖子的同时,始终没有忽视我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定期安排跳绳、踢毽子和拔河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比赛,还向上级学校输送了体育人才。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材料的开发,就是教师为了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释放生命活力,追求个性张扬的并能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载体。归根结底是教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才能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得到更多发展。
一、激发兴趣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前提
兴趣是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也是维持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发兴趣也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前提。教师利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这一知识,感受“比例尺”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而要达到这一重点,关键是教师利用学习材料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索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据此,我将学生自己的个人照片作为这一课学习的第一个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描述如下:
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拿出一张自己的近期全身照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实际的你身高多少?照片中的“你”身高又是多少?
(2)怎样才能将你的实际身高拍在这么小的相纸上?
(3)要想使别人能从照片上了解你的实际身高,你可以写上一句什么话?
学生顺利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生1:实际身高是照片高度的17倍。
生2:照片中“我”的高度只有我实际身高的1/11。
生3:实际高度比照片中高度多一米。
生4:实际与照片中“我”的高度比是161:13。
生5:照片中“我”与实际高的度之比是5:154。
……
此时,时机成熟,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揭示比例尺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尺。这里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并且是自己的照片,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感知新概念的目的,又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二、突出重点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基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高学生课内活动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内容,开发出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水平的数学学习材料。因此,突出重点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基础,也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使学生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有效学习材料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思维提升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关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具有科学道理的,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生成长的发展性所赋予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在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继续进行有效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思维提升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关键。
四、互动生成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些过程也是学习材料不断生成的过程。
在过去一学年的工作中,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理解支持下,忠于职守,务实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和党的各项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各项计划和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落实。下面我就2017--2018学年度本人及学校的工作,做一认真的剖析汇报。
这一年,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我坚持“诚心对人,真心做事”的准则,不但团结了同志,而且团结了学校的班子成员,增强了我们学校这个大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
这一年,学校工作总体上稳中有进,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分工清楚,职责明确,在抓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着力突出以下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成长思路,那就是“立足自身,充实内涵,提升品位”逐步丰富学校文化內涵;二是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系列教育,开展了德育序列化教育,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首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让老师们工作生活的舒畅。其次为全体老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遇,让他们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四是加強教育教学活动,依据教改模式,改革课堂满堂讲的旧习,倡导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认真组织了听评课活动,教学技能比赛等促师生全面成长;五是着力改善环境和办学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在工作的同时,我也没放松业务学习。一年来,我深入到教学第-线,参加听、评课活动50佘节。
我能切实地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长,力争能成为全体教职工的榜样,因此做到了小事、小病不请假,坚持出勤、出满勤,因公开会,学习都提前向值班同志报告。平日里,勤于和班子成员、教师开展思想沟通,并多次与教师个别谈心。一年来,我和全校每位教师都有过多次交流。我想“兼听则明”,多听取大家的意见肯定会对学校的工作有好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日常工作里我还勤于动手,上课、写材料、技能训练等我都身体力行,这样能使是我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组级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全体教师坚持开展集体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写字教学”作为本年度的第二课堂教学,已初显成效,学生对正确的书写已有正确认识,学生书写水平亦有改善,提高。
3、各级,各科教师都狠抓教学质量,在镇级学科竞赛中,多名教师受到表彰,我校综合成绩位居全镇第一。这已经是我们南校连续第十一年获得此傲人成绩。
4、扎实开展了安全工作。学校抓安全管理的队伍配套完善,专人管,安全应急预案、方案、制度齐全。此外经常开展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检查、演练,确保学校、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学校安全工作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廉:
我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不搞“三乱” 活动,能严格要求自己,执行财务制度,做到凡是学校有大型支出或重大项目,都要在教职工会上通报校委会成员研究决定之后执行,严格按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制度规定规范自己的做法,学校全体教师均能廉洁从教,无犯法违纪情况出现。
但是,反思这一学年的整体工作,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自我深入的剖析,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管理方面还不够精细、精准。
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充分、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投入的力度还不够。
在家校沟通方面,学校整体工作还不够完善。
针对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及时努力改进: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统计》一课中,有位教师运用教学课件呈现一副“美丽的森林”图景,图中有许多动物在过生日,创设情境导入:“在美丽的森林中,大象爷爷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学生也跟着一起唱起生日歌。稍作观察,教师追问:“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我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小动物?”“我想知道小猴家来了几只?”……学生十分踊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场面十分热闹。教师故作茫然着说:“这张图上,来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较乱,我们能一下子就能回答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边说边摇头:“不能。”教师趁机追问:“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马上就提出:“可以让一样的小动物排成一排,整理一下。”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引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动画形式呈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提出问题,经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步地引入统计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选择性地摄取生活的原料,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观察、思考、实践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引入趣味性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建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课中,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游戏:猜一猜,魔法袋中是什么三角形?课件出现动画形象孙悟空,孙悟空摇身一变,出现了一个魔法袋。以孙悟空操作魔法袋,魔术袋中先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答对了也有相应的奖励,学生情绪高涨。紧接着是出现钝角。最后是一个锐角,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答案。通过一番地争辩和交流,最后一致认为这三种三角形都有可能。此时,孙大圣又给大家带来了奖励,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之后,孙悟空再次追问:“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锐角,那么可以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小组讨论汇报中……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以变魔术为线索,并逐步地深入,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地体会到“露出一个是钝角的时候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是直角的时候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并逐渐加深了对各类三角形的区别和认识。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赋予思维以动力,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开放性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方面活动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数学并得到发展。因此,开放性学习材料的选择更突显出其重要性。多种解题策略、多种结果,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如《我们会当家》一课,有位老师以春游租车的例子导入,引出春游首要解决的租车问题。课件展示事先调查的市场上租车的价格和限坐人数:中巴,每辆600元(限乘28人);小巴,每辆400元(限乘17人)。租车多少不限。以本班的60名同学为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设计租车的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中巴租2辆,租金1200元;小巴租1辆,租金400元;总座位73个,空座位13个,总租金1600元。
方案二:中巴租1辆,租金600元;小巴租2辆,租金800元;总座位62个,空座位2个,总租金1400元。
案例片段 《9加几》
教师创设情境得出算式:9+4并揭示课题――9加几。
师:9加4等于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
教师话音未落,一个学生马上答道:等于13。
师:先摆一摆小棒,再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出结果的。
生小声嘀咕道:这还用摆小棒阿,我早就会算了。
生2:我也会算,不就是13嘛。
然而师命不可违,学生进行近2分钟时间的操作(说是操作,其实是在玩小棒,这里学具成了玩具)……课后问学生,怎么不用摆的方法。学生吃惊地说:很早就学会这样算了,摆的方法想也没想过。
问题凝视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中最优化的算法。孩子学会了凑十法再回过头来让他通过摆的方法无疑是让学会了跑的孩子用爬的方式走路,所以会有天真的孩子忍不住的大笑。
出路审视 学习材料的选择要“顺藤摸瓜”,即顺着教学内容之“藤”,摸学生认知起点之“瓜”,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现象二:学习材料缺少思维含量
案例片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周长含义后,利用比较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得出求周长的策略,并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共安排了“找周长”“求周长”“周长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三个环节。以下是本节课的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我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生:老师,今天的题目太简单,不用花力气就解决了,真不过瘾。
(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问题凝视 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因为从开课到练习所提供学习材料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
出路审视 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可以这样上:先给学生提供多种平面图形,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周长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有梯度、有深度的练习中继续接受思维的挑战,如“设计跑步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发现图形周长之间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现象三:学习材料数量不适度
案例片段 《搭配中的学问》
小红的早餐是一杯饮料和一份主食。以下是她的食谱:
饮料:牛奶、可乐、雪碧、豆浆。
主食:面包、面条、蛋糕、粽子、肉丸、粉干、饺子、汤圆。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搭配方法,那么到底有几种搭配方法呢?
(学生说了很多,也很激动,但毫无头绪)
问题凝视 由于材料数量太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学生虽然说了很多搭配结果,但是由于纷繁复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学习效果。
出路审视 有一位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本案例基本相同,但他所提供的材料数量不同――2种饮料和3种主食。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逐步得到了6种搭配方法,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整理,自主地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整个过程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始终是积极主动的。
现象四:学习材料呈现不适时
案例片段 《认识图形》
师: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想玩吗?
生:想!
师:这份礼物在组长的抽屉里,请组长拿出来,小组同学自选一种玩一玩……
(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学生们你争我夺,自顾自摆弄起来。)
师:请大家静一静,先听老师把话说完……
(学生没有买老师的账,还是兴致勃勃地摆弄玩具)。
我校把这次活动作为推动学校工作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表”、“网络评议”、“学生座谈会”、“交心谈心”等方式征求意见。
1“发放征求意见表”学校为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共640张征求意见表,回收意见表320张,对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师德师风,学校今后发展,家校联系、协同培养孩子等建议68条。
2“网络评议”学校将征求意见表到书香乾明公共博客上,广泛征求师生、家长、社会的意见,点击次数225次,已经收到各项建议19条。目前,网络公开征求意见仍在进行之中。
3“学生座谈会”学校召开学生座谈会,就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从教行为等方面征求学生意见,学生畅所欲言共收集建议12条。
4“交心谈心”校长、副校长一周以来分别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行管人员及学生代表个别谈心20人次,收到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0条。
学校对所有意见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可,社会满意程度高。认真分析我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学校发展所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认真查找教师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共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学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汇总梳理出来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筛选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和影响学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学校教学设备,发展条件受限;二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条框束缚,思想不够解放,缺乏科学发展思想。
(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明显,精力、体力跟不上当今教育发展速度;在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部分教师进取意识不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工作状态,精神动力不足,精力投入不足。有的教师较少与学生沟通,较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有的教师关心、爱护、尊重、鼓励学生不够。
(三)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还需要进一步务实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工作执行能力与监督的力度还需加强。学校干部队伍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领导班子对于一些突出问题调研和分析地还不够细致深入。同时,在工作中,除了要重视检查、评比、考核等手段外,相应的鼓励、奖励、对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师生评价等举措力度不够。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共识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参与各环节的活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共识,并在四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把全部工作的重心放在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紧紧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到加快学校发展上来,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加快学校发展上来,把所有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加快学校发展上来,促进学校发展,保证学校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激发党员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在一起,转化为谋划学校发展的正确思路和实际能力。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提高办学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师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水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重实干、重实事、重实效,开拓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学校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科研兴校,课题带动课改。我校在“十一五”期间都承担了省级级课题研究工作,让课题研究工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与科学发展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式,着力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1、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深厚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使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坚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的学习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科学发展的进程中。
2、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
①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逐步落实并加以解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
②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端正党风,端正学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③关心干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与教师多交流,推心置腹,交心谈心,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同时,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多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团结向上、勤政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语言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何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机会尤其重要。而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达到其作用,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我做到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针对初一学生而言,最初很多都是听说练习,这样我们可以在老师讲解了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初一学生避免两极分化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