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30 13:12: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益智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益智课堂

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学习,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教学,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此,通常在课堂学习之前,都会让学生根据先学单的引导进行先学,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导引,独立回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生活、思维经验,并能提出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发现问题,为新知学习中的课堂交流做好准备。这样的先学,催生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中,激发智慧,体验快乐。在先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对于生趣激疑、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的比吗?”学生举出的例子十分丰富,有的说:篮球比赛中,两个队是75比73;有的说:买东西时要货比三家;有的说:竞选班委时,用投票的方式,比比谁的得票数多;有的说:在洗衣液瓶子上发现了比等。来自生活中的“比”比比皆是,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提出探讨交流的问题:这么多的比,是否就是我们数学上要研究的比呢?数学上的“比”跟生活中的比有何不同?通过研究,学生们明白了,数学上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而比赛中的比表示的是相差关系。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深刻,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了扩充与完善。

先学过程,既具有复习、巩固、应用功能,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加浓厚,数学视野更加开阔,从生疑到释疑,从生趣到得趣,使学生在矛盾和困惑的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的过程便充满了快乐,充满了积极主动的学习力量。

二 整体构建,让数学课堂充盈“疑”“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数学学科系统性强,体系严密,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学中,基于知识生长点产生疑问是极其自然而必须的,在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疑问的解决既水到渠成,又趣意盎然,需要教师灵活处理、不断创新。

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在知识整体中习得分数,对于学生认识分数益处无穷。教学中,复习了自然数,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表示物体的数量都能用整数来表示?如果不能怎么办?在分割苹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时,虽然可以用式子“1÷2”来表示,但结果却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交流得出,“半个”“1的一半”需要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由于学生悟出“1÷2”的商是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还悟到原来分数就是分出来的数。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是学生的旧知,且在此处的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把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整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沟通,分数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了起来,原本枯燥的知识,在精心的整体建构中,通过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和载体而变得生动有趣。

三 体验成功,让数学学习充实“疑”“趣”

数学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让深入其中者得以体会数学的美妙、奇趣,可以让学生个性与智慧得到张扬,可以让钟情于数学者终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成就感,而一个个小的成功,一次次汇聚正能量的交流分享,能激发学生向更大的成功迈进,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玩数学,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迷恋上数学,而这不正是每个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吗?

篇(2)

上课教师让每列排头的同学给自己列里的同学发一张“宣传单”,等同学生手中都拿到了“宣传单”后,任课教师就说这是他平时去购物、接孩子时别人送给他的“宣传单”,任课教师接着说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叠一架飞机。同学们叠好了吧!让我们的飞机起飞吧!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让自己手中的飞机“试航”,可是有的同学的飞机刚起飞就“失航”了。好,任课教师不停地为同学助威。任课教师不停地巡护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停,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大家看看这几个同学的飞机“飞行”的距离怎么样啊!提出问题让大家再看同学们示范时,注意留心观察。学生在游乐中逐步掌握了投掷轻物的动作要领。

二 击打“移动靶”,解决课的“重难”点

篇(3)

一、 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做:

1. 营造“敢问”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乎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粗暴否定,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其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 留出“敢问”的时间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思考空间,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还是在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鼓励学生提问,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 创造“敢问”的条件

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原有的教学行为,摒弃呆板的“师问生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研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能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 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好“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我们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他们乐问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如下:

1. 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或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 激发“好问”的兴趣

教师要做有心人,可以把班上的学生每四人分为一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就可以得到加分。以此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每周评出最佳质疑手,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手,并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真正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 创设“好问”的情境

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4. 唤起“好问”的思维

儿童天生好奇,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在面对陌生现象时会尽力去找出原因。教师可以常问:“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你能推测一下下面的情节吗?”“这种说法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一次次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多方猜想。

三、 授其方法,使学生生“疑”善“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就不能只停留在原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善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1. 根据课题质疑,激发探知欲望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若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板书课题后即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林冲、洪教头何许人也?林冲为何棒打洪教头?又如何棒打洪教头的?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兴味盎然。

2. 根据重点词句质疑,发挥主体作用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去探究作者或优美、或朴实、或华丽的词句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阅读中紧抓非悟不可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疑中自主,疑中创造。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流露出孩子内心对母亲的复杂情绪。教师可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学生质疑。有学生问:这儿为什么用“竟然”这个词?“我”为什么心里很难过?于是,在解疑的过程中,一位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 根据反常之处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有许多反常之处,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创造自我个性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课文最后一句话写得不太好,难道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消失了吗?”对于这样的质疑,老师适时引导,生成出了下面这精彩的一瞬:

师:哦?(很惊异)了不起,敢于向课文挑战!老师向你学习!既然课文出错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帮作者改改课文!

师:你真能干,和老师想到一块儿了!那怎么改呢?

生:(思考了一会)把最后一句话的句号改成省略号。

师:(向他跷起大拇指)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大作家的!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生:我觉得还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4. 根据课尾质疑,启发创造想象

对于“文已尽、意未绝”的文章,可以用质疑的方式将其“意”演绎开来。这需要帮助学生对刚习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全面思考,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这种质疑可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迁移。记得以前在教学《狼和小羊》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那狼最后吃掉小羊了吗?”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让他们想象,只要结果合理都行。此时的质疑问难达到了整堂课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据“留白”处质疑,引申课文内涵

篇(4)

建构主义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主流派,其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学生学习的获得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建构内化的过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就让我们从新课导入做起吧。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浅谈图片在课前导入中的运用。

一、 以图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图。这些插图大多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母亲河》这一课时,上新课之前,先看两张插图:黄河图和长江图,并设问: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其注入的海洋是什么?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长江的发源地在哪里,流经的又是哪些省级行政区,其注入的海洋又是什么?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会主动读图寻找答案,上课时也会更加认真。

二、热点新闻图片,创设教学情境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中,用富有时代特色的热点新闻图片,很容易拉进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在讲“环境问题”时,我选取了人们在雾霾天气戴着口罩上街的图片。学生首先被拥挤的人群所震撼,发出了惊叹声。我赶紧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戴着口罩上街?学生会答是因为雾霾。我继续发问:为什么会产生雾霾天气?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自然的导入本课的教学。这样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漫画导入,启迪心智

漫画是图片的一种,以其机智幽默、形象诙谐而为学生喜闻乐见。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并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历史与社会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积极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加深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民生问题”时,我先出示漫画“就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出示课堂讨论题: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这样利用漫画设疑,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学习课文,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图片导入过程中,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常规的图片展示: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图片展示方法,直观明了。如,在教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的人口问题这一知识时,直接呈现一张中国人口密集的图片。学生立刻惊呼:这么多人……这种时候,图片无需多,一张典型的就够。配乐展示:配上音乐展示图片,是为了渲染某种气氛,营造相应的课堂情境。如在上《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时,就可展示一系列相关图片,并配以歌曲《太湖美》。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以及音乐的渲染,自然感受到水乡的美景以及激发对水乡的向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组合展示:组合展示主要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图片,集中反映同一个主题。如在上《母亲河》这一课时,通过展示两幅图片:《长江》、《黄河》,共同呈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恰到好处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仅能起到激发兴趣、诱发思考、展示目标的作用,而且,可以在“无声”中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去,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聂幼犁主编

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能力、生源素质、英语学科特色等维度反思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习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转型、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素质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选拔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效果反映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办学水平与层次。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具备英语运用的能力等问题,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焦点和热点。

英语是泊来的外来语言体系,作为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体的学科体系,英语课堂教学建立在对外来语境的模拟基础之上,学生普遍存在畏学厌学的情绪。加之职业技术学院因自身特点,教师所面对的不是规格划一的高中毕业生,而是在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性格心理方面存在鲜明差异的各类学生群体,这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在教学方式上部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仍相当普遍,学生只是被动与单调地接受英语知识,难以产生自觉学习英语的兴趣。综上所述,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整体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要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实有成效,首先就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平台,通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以教师生动活泼的听、说、读、写取代机械的纯语言知识的传授代替以往的“翻译式”、“灌输式”等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以下几条改进策略。

1 加强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师自我修养

英语是一门以语言为主体的表达艺术,英语教学则是以语言文本为依据的对语言的阐述与复映,是立足于课堂教育基础上并对英语语境进行了新的创造。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将自身所有的文学艺术底蕴和整个思维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语境的艺术韵味,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作为现代高校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把握现代英语教学规律与特点,形成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形成的两大具体策略是富有成效的学习与研究”①要通过教研室交流、大会交流、理论讲座、观摩研讨等多种方式打造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化的组织,这是学习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②

2 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激趣益智的学习环境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必不可少的强大动力,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不仅能引起和保持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是持久而强烈的。因此,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语言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效果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源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刺激和实践机会。教师用英语授课时,必须掌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在吃透教材文本中内容与教学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场景,广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学习语境,并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适时更新、调整教学结构和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动态课堂教学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和谐宽松、激趣益智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听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听”来获得语言信息、吸收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更有新鲜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3 调动情感因素,以生为本让学生爱上英语爱上学习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④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多数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学习挫折感,甚至想放弃学习。而且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坚定学习英语的信心;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记忆单词的方法、阅读理解的技巧、听力训练的诀窍等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注重基础和实用,加强基础语法的补课和语言交际的实际应用。要积极开拓教学资源,灵活转化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利教、便学、易记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转变以往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让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如英语歌曲、英文电影、英语朗诵等活动,综合利用语言情境、实物情境、声像情境等实践外语“内化”。

4 注重过程,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既要学习专项职业技能培养专才,又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英语教育既不能冲击专业学习,又要成为专业成长的助力,这要求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考察。具体在考试方式上要坚持笔试与口试想结合;在考核范围上要坚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在考试内容上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根据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基本词汇的掌握、形成读写综合能力的检测、朗读、听力和会话等内容的综合评估体系。

注释

①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265.

篇(6)

接着,拿起实验对象,如半边的洋葱,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在洋葱表皮上划一个“#”,然后用一个小钳子,把“#”字中间的正方形慢慢撕下来,把它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用盖玻片轻轻地盖住。如果用力过度,可能会损坏载玻片和盖玻片。盖好后,空气便不能进入。老师说:“植物的细胞核用肉眼无法看见,所以要用碘液‘染色’。”我取出一根吸管,在装有碘液的瓶子里吸了点碘液,从两块玻片的缝隙滴进去,再拿出一张纸巾把多余的碘液抹干,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把它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按一下左边的开关,显微镜前面的灯立刻亮了。调好反光镜后,把左眼靠近目镜,然后按顺时针拧粗焦螺母,直到能看到物体后为止。

这时,用左眼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看得一清二楚。细胞一个跟着一个,排列得井然有序。各个细胞都相连着,没有一点缝隙。而且每一个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估计一下细胞的大小:从镜里目测出一厘米,目镜的放大倍数是二十乘以十五的话,那么,细胞就是三百分之一厘米。我不禁感叹:原来细胞是如此的小。

篇(7)

【过程描述】

上课铃响后,我带着学生来到多媒体教室,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悲愤的怒吼》,课前我特地查找了《》有关录像片段,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学生听说有录像可看,异常兴奋。

课就在我激情的引领下拉开了序幕。影片中那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那一串串触目惊心数字的显现,煽情地点燃着我心中那把愤怒之火,环顾四周,我不禁从心里感到满意:孩子们正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相信他们的内心一定和我一样汹涌澎湃。接下去,请学生谈谈看了影片后的感受,想来一定是抨击痛斥,慷慨陈词了。这时,影片放到一个日本兵用刺刀活活杀害一位中国农村老大娘的镜头,此时此刻我不由得闭上了双眼,那老大娘临死前复杂的眼神让我不忍目睹。“嘻嘻嘻……”一阵笑声传来,紧跟着又有一阵,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漏世达(化名)等几个男生发出的笑声,不过他们是捂着嘴笑的。那一刻我不禁用两行怒视的目光射向他们,真冷血!这几个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笑的不是时候,连忙收回笑脸,装出了一副认真观看的样子。幸好大部分学生仍沉静在影片中……

“哈哈哈……”这一次的笑声更大了,好多学生被片中的人物表情逗笑了――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用人体进行细菌试验,导致人物面部表情夸张扭曲,甚至有个学生在悄悄地说:“哈哈,真好笑,像猴子,一旁的同桌还借机模仿。

冷血!可怕!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时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马上停止影片播放,狠狠地批评这些没有同情心的学生!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问题出在哪里呢?面对惨无人道的血腥场面,是什么使得孩子们发笑?是什么使得孩子们如此没有爱心?”一连串的问号不得不让我打破了原先设计好的教学。

于是,我果断地停止了影片播放,调整了教学程序。我请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痛不痒地不外乎两种:对当时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这时,我看了看刚才那几位发笑的学生,发现他们正面无表情地倾听大家的发言,我走到漏世达的旁边,微笑地说:“你来说说你的想法看?”

他脸一红,但马上说道:“他们真坏。”

“为什么坏?”我加紧追问。

“嗯,连孕妇和小孩都不放过,还在人们身上做试验,让人们活活被细菌折磨而死,很坏!”这时,他旁边的学生也举手道:“还用针在人身上一针针扎,我想肯定很痛!”班上的很多学生也开始小声议论了。

“老师,我们平时生病打针就很害怕,更不要说是人的全身都被日本人随意摆布了,那一定很痛苦!”刚才笑着要模仿的学生说道。

我马上又问他道:“你打过针吗?”

“打过,每次打针我都要妈妈陪着,还握着她的手呢!”

“我也是,有几次我还大声地叫出来,真难为情!”

“是啊,同学们,面对打针,我们害怕,因为它疼,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打,因为可以让病快点好起来,但是,这‘针’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痛苦的开始!”

“意味着如果有毒的话,生命就要被结束了!”

“意味着日本人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以后将有更多的中国人要受到这个毒害!”

“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国人会成为‘东亚病夫’。老师,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真是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真是死一千次、一万次也偿还不了!”漏世达气愤地说道!

我以微笑赞同他的观点,我看火候差不多了,才开始播放影片的后一部分,这时我也随着情节的起伏做起了“播音员”。

接下来影片中“中国平民的尸体、日军轰炸重庆后死难的中国同炮、被屠杀的中国儿童、侵华日军开庆功会……这些活生生的资料感染也加深着学生对屈辱历史的认识,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他们的神情在无声地诉说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接下来我又请学生谈谈现在的感受,漏世达第一个举手,我请了他。“老师,我想对刚才那位中国人说声‘对不起’!”

“刚才……”

“刚才,我觉得那个中国人的表情真好玩,所以就笑出来了,”他吐了吐舌头,“我知道他的身和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还笑他,真是不应该!”

“老师,我也是,刚才我还在模仿他的表情,现在我明白了,他的脸上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日本侵略者无声的控诉。”

“其实刚才我心里也在笑,笑那个孩子这么笨,连逃跑都不会!现在我觉得真惭愧,他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应该是读书和玩耍的时候,可是这一切都被日本人给毁灭了,我还笑他无知……”

这下话匣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联想到了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对父母长辈的不敬,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对学习的随便态度,也有的学生对自己以前在看类似影片时,随意取笑的行为作了深深的检讨……此时学生的思想更深刻了,表达得更切乎实际了,课堂气氛虽显得凝重,但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反思】

也许有教师会这样认为,何必花时间去解决这不起眼的“笑声”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不就可以了吗?但是,我认为值!虽然刚才的环节完全与我预先的设计背道而驰,甚至这毫无准备的意外,让我有些怒发冲冠、手忙脚乱。但正是这“小插曲”唤起了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是啊,在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合作探究”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变活跃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形形的问题,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设计的框架,课堂也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随之而来。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分意外的惊喜?我想,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篇(8)

这是一堂教研组研讨课,为此精心组织了教学,希望学生能写出标新立异的作文,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先来欣赏台湾“音乐之父”罗大佑的一首歌。会唱的可以跟着哼。

师:好听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真好听,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生:我觉得这首歌就像一首童年的诗,打动了我。

师:每当听到这首歌,唐老师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的童年生活,想知道吗?

生:好的。

师: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在奶奶家后面的小土坡上度过的,每逢星期六、星期天,特别是寒暑假,那弯弯曲曲的小河流,那美丽诱人的荷塘,那野花野草和野菜,系住了我和一群小伙伴的童心,捉蚱蜢,捕蝴蝶,钓鱼摸螺,特别是着嫩绿的狗尾巴草从洞穴里逗弄出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

师: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就好像是一盒五彩斑斓的糖果,甜甜的,酸酸的,每一粒都让我们回味无穷,接下来就请你们把你认为最好的一粒糖果的味道描绘下来吧!写一写童年的趣事。谁先来说一说?

(板书题目《童年趣事》,没想到,刚才还是一汪汪晶莹莹的眼神,变得暗淡了。课堂上冷场了片刻。)

生:唐老师,我们的童年没有你这么快乐,没有什么趣事写。

生:我没有趣事,只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做完家庭作业做妈妈布置的,做完妈妈布置的做补习班的作业。

生:我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去少年宫学琴,回家后除了练琴就是写作业,哪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

生:我也是,参加奥数班……

……

(面对这尴尬的场景,听到七嘴八舌的言论,我不由感慨万分:这堂作文课是无法这样上下去了。在升学棒的指挥下,父母望子成龙思想的驱使下,我们的学生,这群孩子们怎能跳出枯燥的学习圈子,怎能真正的享受童年的快乐。课堂上,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使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调整教学构思,我擦去了《童年趣事》这个原定的题目。)

师:真对不起,老师没有考虑到你们的真实感受,这样吧,我们就把自己想说的在这堂课尽情地诉说吧。可以向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提出恳请,把自己渴望拥有的童年生活、乐园情景描绘出来。怎么样?

(板书出新的写作内容《我渴望的童年生活》)

生:老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

生:老师,真的可以写心里话吗?

师:可以,都可以,只要能够表达你的真实想法。现在大家就来说说你现在最想表达的内容。

生:我最希望能够拥有自由的空间,画画、听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妈妈不要总是管制我。要求不高,只要每星期一天。

生:我不想在双休日参加各种兴趣班,我只要能去乡下跟爷爷去田里玩就满足了。那里可有趣了。

生:我想向教育部长提建议。(同学们笑)

师:这倒是很独特的想法,我们来听听。

生:期望他能缩短我们在校的时间,星期五下午就放假,并且明文规定一个家庭只许给孩子报一项补习班。(底下一阵欢呼)

……

教学反思:

(一)动情——推波助澜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兴趣,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在这堂作文课一开始,以一曲耳熟能详的《童年》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接着,用动情的语言描述老师小时候的童年美好生活,学生听了娓娓动听的语言,恍如身临其境,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情感,为接下来的习作《我渴望的童年生活》做好了较充分的情感铺垫。

(二)随情——心随情动

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源于对事物的兴趣。所以当上课伊始学生纷纷表示对自己的童年趣事无话可写时,虽然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慌了神,但还是清晰地意识到不能勉强让学生写下去,挤牙膏或者生搬硬凑地完成习作,都不是我们作文课堂追求的,因此调整了教学构思——改为写《我渴望的童年生活》,因势利导,让他们就此发表意见,吐露心声。结果,学生的作品字字露情,写出来的文章在家长会上发给家长阅读,反响强烈,不少家长表示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模式,而我更是收获了用真心撰写的好文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老师一进门就让我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向我直面压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杀气?

田老师站上讲台便打开了她的超大型广播器,怒目圆睁,歇斯底里的指责我们浪费生命。

一节特殊的课开始了——“浪费生命课”听着这个名字让我心里毛毛的,怪别扭的。安静包围了全班同学。我四下悄悄的扫了一圈,就属后面那几个得意了。“哼,弄到这个地步,多半是被你们几个给连累了”我腹诽着自己的强烈不满,心里泛起阵阵不爽。

这怕是我上过的最长的课了,我呆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时间在我这里只能用“度秒如年”形容。

五分的时间还没有过,我已经安奈不住了。趁着老师不留神给自己“开小灶”我觉得自己多可笑,这是我第一次背着老师偷着学的。我又四下看了看,大半同学和我一样,不安、愤怒,一定难受极了。

篇(10)

所谓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换句话说即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是人们普遍共有的,情感的变化对人的心态和行为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情感就像发电机一样能够正常“供电”,可以使人振奋精神,使人生活得充实,能够提高人们的活力,促进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只要产生强烈的情感,就可能引发出相应的行动。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作用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且愉快地进行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手段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作为英语教学中有益的补充,在英语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颁布至今,部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仍有偏差和执行上的问题,情感教育仍停在表面。比如:部分教师只注重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有些教师课堂评价用语不当,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呆板,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课堂活动缺乏讨论合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问题,要想从本质上解决,我们应该结合情感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除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对各学科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改进、反思和总结,用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着热爱知识、科学的感情。”

2. 在课堂教学中,用合适的评价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适当的、合理的课堂评价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通过评价让自己更愉快地融入学生中。例如,我们可以用以下常用的口语给予表现好的学生评价:“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Wonderful.”“You are great.”对于表现稍差的学生也不要挖苦、嘲讽,可以用“Never mind.”“Take it easy.”“Try again.”等加以鼓励,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结合当代的热点话题,联系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积极向上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或经典的影片、戏剧、动画、歌曲等,将丰富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最终取得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既要让学生汲取语言知识,又要让学生获得精神世界所需的情感营养。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体验,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枯燥的知识学起来富有生趣,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笔者在教“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明的自豪感,所有的学生对这些发明都熟悉和了解,用这个话题引出新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最后引用爱迪生的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让学生明白“If you put your heart in to it, everything is possible.”这个拓展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后让学生讨论发明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思考自己以后将为社会做些什么。本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实现情感目标的落实,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4.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志。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笔者教“Go For It!” 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 时,给学生播放“Body Song”: Why can we see with our eyes? Why can we hear with our ears? Why can we smell with our nose? Why can we speak with our mouth? Why can we write with our hands? Why can we walk with our legs? 使学生了解了身体的各个部分英语名称,并且通过让学生扮演病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在扮演中得到乐趣,在学习中受到情感教育。

5. 设计有效的、创新的、开放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意识和国际视野

英语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代教育是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世界,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适当地拓展教材,有助于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意识,把爱国意识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和实际行动。笔者在教“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导入了以美国宇航员登月事件引出的相关句型:中国人去过月球吗?引导学生关注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虽然至今我们还没有登月,但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我们世代承载着祖先的梦想,终于一步一步地在实现,这说明祖国国力日益增强。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通过中外对比和古今交替启发学生展望自己的未来,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英语情感教育的渗透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感的陶冶。

把情感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情感教育,让学生实现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在内的信息交流。这样做,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 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上一篇: 初中英语教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 大学语文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