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3:58: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钓鱼的启示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Automobile Airbag and Hurt in the traffic accidents
Wang Wenjie1,2 Fan Shaojun2 Yang Hongjin1 Lv Qingzhi1 Zhang Yongjie1 Ye Shengqiang1
(1.Yunnan Jiaotong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Yunnan Yuntong Judicial Expertise Centre,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Of all safety devices in the car, airbag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and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injuries and saves lives. However, in some of actual traffic crashes, the airbag did not produce its function, or even caused passengers injury, that led to great controversy. Through investigating deeply and studying to the actual crash cases based on domestic analysis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studying on the effect of airbag and harm brought to passengers, it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seat belt compulsively, enhancing airbag threshold and fire control system reli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airbag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reliability of design to avoid serious injury to the passengers while deploying the other parts except that the bag burst out. It is significantly helpful on improving configuration, design, installation, repairing and maintain of automobile airbag.
Key words: Airbag;Hurt;In-depth Investigation
一、概述
汽车交通事故是造成各类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许多安全标准和改善措施在持续不断的实施。安全气囊是一种前排乘员配合三点式安全带使用的辅助约束系统,当汽车受到超过规定限度的碰撞力以后,气囊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微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使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部件碰撞之前能够及时地充气展开,当人体接触到气囊后,气囊通过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从而起到缓冲乘员碰撞冲击,减轻伤害程度的效果。在许多碰撞事故当中,安全气囊起到了减轻乘员伤害程度和拯救生命的保护作用,成为汽车上非常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是绝大多数乘用车辆的标准配置和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参照之一。
然而,在汽车的各类安全设施中,安全气囊仍然是一个引起公众争议的问题,如果汽车安全气囊的产品质量、安装程序和使用方法等出现问题,则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在已经发生的一些交通事故中,安全气囊没有产生既定的功能,甚至造成人员伤害,如火药爆炸燃烧,视网膜脱离、儿童窒息死亡和冲击死亡等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气体发生器和气袋等组成。根据气囊摆放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前排驾驶员气囊,前排乘客气囊;前排侧气囊,后排侧气囊;侧气帘和前排膝部气囊等。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车辆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安全带的设计用来约束车辆中的乘员和防止乘员与车辆内部凸出物体表面严重接触。而安全气囊设计的基本思想是[1]:在发生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 让乘员扑在气囊上。通过气囊的排气节流阻尼吸收乘员的动能,使猛烈的二次碰撞得以缓冲,以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并没有发生变化,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一旦气囊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安全气囊电脑立即接通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电路,点燃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火焰引燃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在0.03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充气,使气囊急剧膨胀,并冲破装饰盖板,鼓向驾驶员和乘员,使驾驶员和乘员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缓冲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冲击,随后又将气囊中的气体放出。气囊膨胀后具有正的内部压力,能够使头部和脸部受到分散的约束力,起到缓冲车内结构冲击的作用。此外,气囊可以在更大的身体面积上包括头部和胸部产生作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身体关节的损伤,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对车内乘员加以保护的装置。
安全气囊展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正面安全气囊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km/h,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展开[2]。这里指的速度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壁的碰撞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要等效于这个试验速度值气囊才能展开。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展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气囊才会起爆展开。
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乘员舱骨架和车身纵梁,为了缓冲碰撞时候的冲击力,车身前部大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而且车身的刚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一些事故中,如轿车与后部没有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碰撞,或轿车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能展开。
根据要求,安全气囊点爆后,与正常坐姿的乘员相接触的气囊表面不能破裂或燃烧,其他部分允许有3毫米的破裂小洞,气囊撕裂缝处应保持完好。气体发生器模块应该保持完整性,不能有任何气囊模块碎片打到乘员身上。
三、安全气囊伤害特点分析
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乘员造成的严重伤害是无法挽回的,车内乘员损伤主要是在碰撞发生时,如驾驶员的头部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的直接碰撞或是与车前仪表板、转向柱的挤压作用造成,通常有多次碰撞。
1.交通事故伤害的分级标准
人体的损伤是指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致使人体器官及身体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外界因素一般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三类,其中交通事故多数为物理因素,包括各种机械性暴力、高低温、电流和放射性等。依据外界因素种类、作用方式和强度不同,损伤的表现和形式有多种多样。
在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害程度评价中,为了使得受伤程度规范化,世界各国经过多年的事故研究,提出AIS(Abbreviated Injury Scale,简明伤害分级)指数评价交通事故伤害。AIS-90版也扩大到可对各种损伤进行评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最严密且实用性高的分级标准。AIS分级从1到6级,1级为轻微,2级为轻度.3级为中度,4级为重度,5级为严重,6级为致死性。
表 1 AIS分级标准与我国轻重伤标准对照
我国损伤程度评定标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签发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损伤程度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
我国部分研究人员经过标准对比研究表明,AIS分级中的4、5、6与现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相对应,2、3级与现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相对应,1级损伤与轻微伤相对应。
2.安全气囊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分析
安全气囊可将撞击力均匀地分布在头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体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对于在遭受正面撞击时,的确能有效保护乘客,即使未系上安全带,防撞安全气囊仍足以有效减低伤害。据统计,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可降低乘客受伤的程度高达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系上安全带。但安全气囊作为汽车的内部构件,同样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而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容易受伤;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和驾驶员。安全气囊在严重程度高的正面碰撞中对乘员的保护是众所周知的,已被证明在汽车交通事故的事件中能够有效防止严重的头部和胸部损伤[3],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造成的受伤率和死亡率,但随着安全气囊使用的增加,在低到中等程度的事故中,安全气囊的展开往往会造成不成比例的伤害,归因于这种装置的伤亡人数也相应增加,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当受伤的乘员可以由安全带充分地保护时[4]。
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对汽车安全气囊造成的伤害进行过大量研究,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事故研究中心Barnes J.S.、Morris A.P等系统分析了安全气囊在真实交通事故中的有效性[5],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
2.1计算机模拟分析
澳大利亚基于汽车设计规则(ADR)69规定的Hybrid III拟人化的假人,见表1。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发现,优化约束系统并相具有匹配的气囊,伤害的结果可以减少9%;优化安全气囊后,造成伤害的结果可降低17%,如果同时优化约束系统和安全气囊,伤害的减少值可达到33%。
表 2澳大利亚设计规则69规定的正面测试准则
2.2现场调查研究
在欧洲和澳大利亚,进行了大量安全气囊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在现场调查中仔细研究了安全气囊的性能。在德国,Otte发现发生气囊事故受伤的多数是轻微伤,尽管有一些乘员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如AIS级),主要的伤害是胸部血肿、鼻流血和手臂烧伤。
Langwieder、Hummel和Muller等对249起配备安全气囊的汽车事故进行了分析,观察到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和安全气囊的保护,严重的和致命的伤害显著减少。另外还发现,驾驶员使用安全气囊受到的AIS2+级损伤的主要类型是四肢尤其是足部的损伤。
Morris、Thomas、Brett、Bruno-Foret、Thomas、Otte和Ono等核查了欧洲和日本车辆安全气囊展开的伤害模式。在所核查的186个正面碰撞事故中,大多数驾驶员受到AIS1级的伤害,最常见的受伤部位是头部或脸部。也有一些AIS2 +级的伤害发生,最常见的部位是下肢,虽然也观察到几个AIS2 +级的上肢伤害。
Morris、Fildes、Digges、Dalmotas和Langwieder等研究了四个国家汽车事故中安全气囊展开时受伤的结果,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安全气囊导致AIS2 +级的伤害总体上减少。德国的数据仅适用于头部、胸部、腹部和下肢,有助于发现头部和腹部,而不利于胸部和下肢的发现。美国有助于头部和胸部的数据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安全气囊在低阈值展开,而不像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安全气囊在更高的阈值展开,而增大汽车安全气囊展开的阈值可以阻碍较低严重性碰撞时增加受伤和严重程度的可能性。相比较只有安全带保护驾驶员的情况,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同时产生保护时,驾驶员下肢损伤的情况增加。
2.3安全气囊对儿童的伤害
驾驶员一侧的气囊模块位于方向盘中心。而乘客一侧模块(如果装备)位于仪表盘杂物箱的上方。这些类型的安全气囊是专为成人身高和体重的人员设计的。
(1).划伤和碰伤:一旦发生车祸后,安全气囊充气,儿童可能会受到轻微的划伤、碰伤或是擦伤。但如果是安全气囊和安全带联合使用,降低严重的头部损伤的风险超过50%。
(2).被物体撞击:安全气囊膨胀时具有很大的力,儿童可能会遭受骨折,如被安全气囊撞击时,会使手臂骨折。
在美国和加拿大,在极端的情况下,已有当坐得太靠近气囊及气囊膨胀时或同时不系安全带时,儿童被安全气囊撞击头部或胸部死亡的报告。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242人由于驾驶员或乘客气囊展开导致的死亡的报告,所有这些案例中,141个确定的案例是儿童,其中119名儿童没有面向后方的儿童安全带和22名婴儿使用了面向后方的儿童安全带。因此可见归咎于安全气囊的伤害在美国比较严重,导致的许多死亡是发生在儿童约束不恰当地放置在前排乘客座椅。原因之一是美国安全气囊点火后,产生的冲击力较大。
四、案例分析
案例1
事故过程:2013年12月16日7时15分许,天气雪,某高速公路K17+875米处,平直路段,冰雪沥青路面,一辆中型自卸货车所驾车车头右前部与道路右侧隔离墩发生碰撞导致车辆侧滑横停于道路中央,其后帕萨特轿车途径此路段时制动避让不及,致帕萨特轿车车头前部与中型自卸货车右后轮及水箱部发生碰撞,造成驾驶员受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图 1 帕萨特轿车与东风牌货车相撞
车辆损坏情况:帕萨特轿车型号为SVW7203EPI,整备质量1426kg,该车曾于2010年8月发生交通事故,致车上5人受伤,车辆前部严重受损,主气囊弹出,车主把该车送到修理厂进行了修理,且更换了主安全气囊。发生此次事故时,车内有5名乘员(含驾驶员),与中型货车撞击后,右前部变形,横向宽约120cm,右侧纵向损坏深约37cm。发动机盖碰撞向后移位,前保险杠右端碰撞脱落,前挡风玻璃右下角30×25cm2呈网状碎裂。
图 2 帕萨特轿车右前部损坏、主安全气囊点爆
分析说明:采用PC-Crash模拟分析方法分析帕萨特轿车撞击中型货车的过程,该车碰撞角度为正前方右侧约20°,撞击车速约为20km/h,等效碰撞能量速度12.0km/h。
图 3帕萨特轿车与中型货车碰撞模拟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帕萨特轿车以正前方约20°的方向碰撞货车时的速度仅为20km/h左右,等效碰撞能量速度为12.0km/h,不足以达到点爆安全气囊的碰撞条件,加上事故时驾驶员安全带为使用状态,主安全气囊点爆的阈值更高,从车辆撞击部位为右前,副驾驶座乘员未系安全带和副驾驶安全气囊未点爆也可以说明车辆撞击的程度不足以点爆主安全气囊,因此,主安全气囊的点爆属于控制系统存在修理后的技术缺陷,导致低速碰撞时主安全气囊误点爆。
图 4帕萨特轿车碰撞时速度及等效碰撞能量速度分析
该车主安全气囊点爆后,气体发生器上盖爆出,撕碎气袋击中车辆驾驶员胸部后又飞嵌入其喉咙,导致驾驶员伤重抢救无效死亡。
图 5主安全气囊破损及驾驶员伤害分析
从气体发生器上盖爆出,气袋撕碎导致人员死亡分析,该更换后的主安全气囊存在可能的产品缺陷:
1.主安全气囊点爆的阈值过低,导致主安全气囊在低速碰撞时不必要的点爆,造成人员伤亡;
2.上盖与气体发生器座连接不可靠,导致气体发生器点爆时飞出;
3.点爆过程中,气体发生器中推进剂爆发强度异常过大,致使上盖爆出撕碎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和抗撕裂强度的气袋。
图 6 帕萨特轿车气囊破损原因分析
案例2
2013年06月26日04时20分许,小型轿车行至某高速公路K70+600m处,所驾车前部与重型仓栅式货车尾部发生碰撞,造成小型轿车副驾驶座乘车人现场死亡,驾驶员及后排乘车人无名氏受伤,两辆车损坏的死亡道路交通事故。
图 7 小型轿车追尾重型货车事故
图 8小型轿车外部损坏情况
图 9驾驶员及乘员未系安全带
分析说明:采用模拟分析方法分析车辆追尾碰撞重型货车过程,该车追尾撞击前车时的车速99km/h,等效碰撞能量速度37.09km/h,安全气囊应展开。
图 10 驾驶员及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未展开
轿车外部前保险杠与引擎盖、翼子板、车顶、窗框、散热器框等损坏;左前门、前挡风玻璃、A柱、车身顶部损坏;内部仪表台损坏,并轻微向后位移,方向盘移位,前排空间变小。方向盘安全气囊、副气囊均未点爆,副驾驶员座椅上部头枕脱落、前排座椅背部均见撕裂破口。
事故中小型轿车副驾驶位置乘员死亡,驾驶员及后排座乘员受伤。经检测,驾驶员及前排乘员均未系安全带。
对副驾驶位置乘员的死亡,经尸体检验,头颈部:面部、枕部血染,额部及右面部擦挫伤,其中额部不规则挫裂创、深达颅骨外板。下颏至颈胸部擦挫伤,其中下颏横形裂创、下颌骨开放性骨折。躯干部:左肩至左腋纵行裂创深达肌层,腹部片状擦挫伤,右肩胛区擦挫伤。四肢部:左小腿中上段胫擦挫伤,右膝部擦挫伤。交通事故外伤明确,符合机械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死亡的损伤特征。属于在此次交通事故中驾驶室、A柱及车顶发生严重变形,导致车内人员受挤压受伤,从而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符合机械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死亡的损伤特征。
根据小型轿车驾驶员的伤情鉴定结果:驾驶员的左眼外伤;鼻骨骨折;口外伤。左上睑见3.6cm缝合创,上唇见4cm穿透缝合创,构成轻伤。属于在此次交通事故中驾驶室、A柱及车顶发生严重变形,导致车内人员受挤压受伤。
根据小型轿车后排座椅乘客伤情鉴定结果:双侧上颌骨骨折;鼻骨鼻中隔骨折;口腔颌面部多发软组织挫裂伤;鼻腔、副鼻窦腔积血;左肺挫裂伤;右侧髋臼骨折;右下肢皮肤擦伤;左手外伤,构成轻伤。
图 11小型轿车碰撞时速度分析
图 12 小型轿车碰撞时等效碰撞能量速度分析
五、结论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项汽车被动安全设备,在现代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上广泛应用,在一些实际的碰撞事故中证明确实具有降低驾乘员伤亡的功效,但安全气囊的防护效果与很多的因素有关,如碰撞强度,碰撞类型,乘坐位置,车辆的类型和大小,以及是否使用了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尺寸、容量等,国外一些文献报导了大量安全气囊相关的作用、效果的调查和研究,并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也有部分安全气囊使用情况、效果以及安全气囊引爆或是未引爆引起人员伤害的一些争议的相关文献资料。
1.由于气囊弹开时发生急剧地充气膨胀,其冲击力极大,还产生灼热的气体,决定了它在完成防护过程的同时也存在引发新的损伤的潜在因素。此时,如果没有正确佩戴安全带,或是坐得离气囊太近,气囊膨胀时的冲击力及灼热气体同样会对乘员和驾驶员造成伤害。
2.安全气囊只是辅助安全系统,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容易发生没有佩戴安全带而被安全气囊所伤的情况。
3.汽车在低速行驶而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和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即可,完全不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如果这时气囊展开反而加重碰撞伤害。
4.当轿车与大货车发生追尾碰撞或是车身侧面碰撞时,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能打开。
(5)正常的安全气囊在碰撞时只有囊体弹出,其他零部件的弹出会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任何的缺陷或者质量问题都必须引起重视。
(6)安全气囊是按照成人身高、体重进行设计的,前排乘员安全气囊较大,其爆发力是儿童所承受不了的。爆发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当汽车装有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时,切不可让儿童坐在前排或在此位置安置儿童座椅。
总之,安全气囊系统本身在产生对乘员保护作用的同时存在一定危险性,应强制配合安全带使用,并提高安全气囊起爆的阈值和起爆传感器的可靠性,避免低速时的起爆或是误爆。同时,安全气囊的结构设计和安装的可靠性应进一步改善,避免除囊体以外的另部件起爆时损坏弹出对乘员产生的严重伤害。
参考文献
[1].黄世霖 张金换 王晓冬等编著.汽车碰撞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汽车之家. 防护和伤害并存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详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现代教育理论大力倡导,教学要“目中有人”,师生要“平等对话”,教师只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人的经验、知识、思想、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王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和表达阅读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尽情表达出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往一种标准、一种答案上套。学习完《钓鱼的启示》之后,一位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写话的小练笔。把文中父亲告戒“我”的话删去,让学生补空白。老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做遵守规则的人,有的同学说要做不贪名利的人,有的说要做诚实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面对不同的见解,不是简单去否定,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儿童世界,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然后才能有效的引导他们。而且,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给“我”的启示,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
在整个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相信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积极尝试开展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全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确立的研究专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其教学程序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设问学生独立研究集体讨论学生表达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三、探索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的现象提出来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素质和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即让学生个体建构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因为,个性化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化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因此,主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教师对话为先导,只有有了教师人格的个性化,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以问题为线索,让感悟在研讨中走向纵深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 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段,这些经典的片段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段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如果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段,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虽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多元感悟中体会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白,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虽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改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合理,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坚决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在台湾有这样一类学校,它们被称为教育改革的灯塔,它们力排众议存活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在台湾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一心致力于儿童教育的改革事业,无视外界的猜疑和诽谤,始终以儿童的自由、快乐、自我实现为教育之理念。他们在这块实验田里辛勤耕耘、倾情奉献,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是理想教育的引路人。这类学校就是以“爱、尊重、诚实与公义”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以举世闻名的国际示范学校英国夏山学校为蓝本而创办的台湾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这类人便是森林小学的创办者和新理念的践行者。
一、什么是森林小学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教育积弊已深,孩子们被传统教育体制压得失去了自由伸展的能力,其自由、创造力和思辨力几乎消失殆尽。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是患有重病了”,改革教育势在必行。他们以英国夏山学校( Summerhill School)为范本,针对当时僵化、单一、只重智育的教育体制,建立了第一所旨在建立全人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多元学习兴趣与关怀的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创始人台湾大学教授史英说:“创办森林小学,对我们而言,是最自然又无可避免的事了;我们要办自己的教育,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
二、森林小学的基本情况
(一)如入仙境的学校环境
森林小学,顾名思义,位于景色怡人、群山环抱的森林旁边。四周碧绿葱翠,一眼望去是满眼绿色的树的海洋。以花莲县西宝国民小学为例,在兴建校舍时,他们融合当地太鲁阁壮丽的景观与阶梯状的地貌,大量使用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特色,把学校的各式建筑与后山山脉相统一,展现出和谐稳定而不突兀的状态,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普通学校那种由水泥和混凝土所搭建起来生硬冰冷的感觉。学校还配合学生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如陶版、陶灯等装置于校园内,更添温馨浪漫气氛,再配以学校周围各种自然植被树木,花鸟虫鱼,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山水学堂,书声、笑声传遍山谷的每一处。
(二)森林小学独特的课程设计(以花莲县西宝国小为例)
森林小学的课程不尽相同,每所学校各有千秋,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独特、多样、学校本位、满足学生需要。花莲县西宝国小的宗旨:热爱知识、快乐与认真的生活、自我解放与自我约束、以身体伸展出生命的美感及自我实现。其内容包括:
1.基本学历课程
又称为科目课程,是教育部颁布的科目,如国文、英文、数学等。开设科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做社会中的“另类人”,并且有机会得到更深的发展。不过科目课程的讲授方式有别于传统学校的填鸭
灌输,带有明显的“森小风格”。
2.学校本位课程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课程。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围绕认识学校,以“与学校建立亲密关系”为主题开展。以西宝国小为例,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以认识学校为主题,中年级以爱护社区为主题,高年级以太鲁阁国家公园周边自然环境为主题,建立“移动教室”。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山林草木皆是教材,笑语歌声尽为学习”。
(2)为自己负责的自主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与老师签订协约,期末向全校展示所学。课程有农业体验、自然观察、家政烹饪、射箭、美术等。
(3)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森林小学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程异常丰富。他们迎合孩童的各方面兴趣,创办社团,如篮球社、钓鱼社、养狗社、自然探索社、陶艺社、游学社,游泳社等,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可以成立一个社团,让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在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情况去发现、探索,就会学得舒心,学有所长。
(4)紧贴现实的生活课程。孩子们在学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课程如生活会议,家族课程学习到了书本以外的东西。
生活会议
每个月召开一次,大家提出日常问题及困难,在全体师生会议上讨论解决的方法,并形成大家共同决定共同遵守的公约。这有利于建立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互助、合作、民主的正确态度,也有助于落实民主教育的目标――尊重及法治。
家族课程
学校采用年级混合住宿方式,每间寝室老师为大家长,提供生活辅导,高年级学生担任寝室长,协助中低年级成员生活作息。一个寝室犹如一个家族,寝室成员家聚谈天,友谊竞赛,帮弱扶小,情感交流及生活照应形同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与相处中,学生懂得了信任、关怀与尊重他人。
(5)独具特色的亲子课程。森林小学有感于现代家庭观念日渐淡薄,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特别有意将这份家庭亲子教育的担子承担了起来。他们设立快乐亲子营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相互尊重,良好沟通。让很多家长欣慰的是,通过积极参与这种活动,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子女教育问题。
(三)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森林小学的教学从来不拘泥于特有的教材,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最有挖掘深度的教科书。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进行学习。比如,在一次涉外郊游中,一个孩子不幸落入溪水。针对这一外出的安全疏忽问题,学校立即组织讨论会,跟孩子讲解相关的安全策略,并辅之以救生、自救等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们这种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同身受,得以渗透吸收,非常可取。
(四)森林小学的师资
森林小学教师选拔不拘一格,文凭只要求为大专以上,接受人本教育理念。选拔教师时首要看重的是教师的教育精神与理念,至于教材及教法则留待教师自己去探索。森林小学对教师素质的看法是以品格与思想为第一,技能次之。学校每年要对选拔后的老师举办师资培训,让学员经过两个月25堂课的培训,再经10天的试教,进入森小执教。每一名老师都要有自己研究、进修的精神,并且须自己设计教案,而非依照一定的教材教课。培训班所教的,并非单纯的教课技巧,而是多元化的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教案设计、人本哲学、教育改革等等。
三、人本教育理念的哲学内涵
森林小学的教改实验是由民间组织人本教育基金会倡导和支持,在台北县教育局合作下进行的。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以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正常化,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宗旨,一直秉持“改变,要从教育开始;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的精神理念,致力于改变一般人教育孩子的刻板模式。
森林小学是人本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极端实例,要想对它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则必须要由其基本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下手。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用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的话来概括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在人本论者看来,自我实现的人必须从整体的人和形成过程中的人这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整体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从整体论的方法出发,来论述整体的人。他们认为人的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思维方式。弗洛姆认为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其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害。这正是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他们重智育而忽视情感,过分强调学习中的认知和理性,使学生的情感、情绪、感觉等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发展。所以“必须靠着实现人的整个人格,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智,才能实现自我”。
(二)创造性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把自我实现倾向看做是动态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遥远的目标和终极的静态。生活的一种确定性就是变化,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生动又集中地体现自我实现。创造力最生动的体现就是人固有潜力的挖掘。而创造力并非只为少数特殊天才所固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特质,是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固有潜能,它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是:教育不仅要努力寻找和造就天才,而且是要培养更多的天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教育既有焕发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有抑制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眼下的很多儿童在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的想象取而代之的是顺从地接受和循规蹈矩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将磨灭掉他最为宝贵的人生价值创造力。
人本主义的中心思想,不外乎就是针对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关怀,重视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全人格培养的倾向所提出的批判。它告诫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储备更多的科学知识,还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情感智力的挖掘。只有情感因素才是人的潜能得以释放,创造力得以突显的深层根源。
四、森林小学对台湾的影响
森林小学作为第一所新理念学校,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是明显和广泛的,它推动了台湾当局的教育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有体制内的台北市和台中市的教学与评量改进班、台北市的田园教学、台北县的开放教育等。在体制外,它使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新理念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来。这些体制外的学校也由最初的遭受非议、排斥到被接纳鼓励,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也由口号转化为一批批各有不同特色的理念学校。诸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回归自然生活技能的台北县乌来种籽学苑;以美国“奇异学校”(key school)为蓝本,强调品格教育及重视迦纳(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式的雅歌小学;追求提供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与空间的新竹全人实验中学;采用蒙特梭利教法的彰化苗圃学园及以人智学教育为理论基础学,将人类生命本质,归结于身体、心灵、精神三种层次的结合,强调身心全面发展的宜兰慈心华德福教育实验学校等。
五、启示
作为台湾第一所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能在法令不完备、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胸怀对理想教育的热情与执著,建构出一块块“没有围墙的新天堂乐园”,不但获得家长们的信赖、学生们的喜欢,在相当程度上,也因为它们的独辟蹊径和勇于开拓而给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风。
目前,中国内地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如何在众多的改革模式中找到行之有效的一种,台湾森林小学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
(一)对教育理念应更执著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区别。无论是一所学校或是一位教师拥有对一种教育理念的执著追求是必需的,只有胸中怀有一种梦想,以自己的理念为行为的标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种教育理念包括对知识观、学生观、教师权威观、教学活动观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二)课程开设应更开阔
课程是教育目的的最好呈现与实现。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课本中的死知识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真实技能,学生需要的不是知识记忆的填充而是能够应用、分析、综合与运用进而内化为人格内涵的高级能力,因此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而多元,才是现代教育的适应之举。
(三)师资来源应更有弹性
新理念学校具有弹性的招聘方式,他们大胆利用各领域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以专长施教,弥补一线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的弊病。老师不是通才也不可能是全才,大胆起用各方面的能手专家甚至与社会各界联手资助办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家长应该转变观念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求学这条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在学校的成绩排名来确定孩子未来的社会竞争力,过高的希望,过多的焦虑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实不知只有对孩子实行全人的教育,让孩子在爱、关怀、自由与尊重的情境下成长,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潜力、有自信、自尊、自强的人。因此各位家长应该转变观念,给孩子松绑。
(五)社会应给以更多理解和支持
森林小学作为新理念学校的典范,它的出现与存在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有很多体制内学校无法学习,无法效仿的地方,比如它的设校环境、它的小规模办学、小班级教学、高昂的学费,这些都是大众主流学校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主流学校承担着为大众学子服务的使命。我们应该向它学习的就是,它们执著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它们独特、多样的办学课程,它们以尊重、爱、诚实与公义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34.
[2]麦肖玲.森林小学简介[J].基础教育学报,1998,(8)2.
[3]港澳台及外国教育[N].教育时报,1999.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课前预习放课堂。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的前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2.课前预习一刀切。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就能应对,所以,其效果非常不如人意。
3.课前预习无检查。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3)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2)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3)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4)你还了解哪些事迹?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3)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回声》一课,对于身居闹市的城镇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笔者作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来小学任教,能不能把孩子们培养好,使他们获得好成绩?实践证明,答案不是肯定的。教育有规律,但归根结底,它是变化中的实际操作,跟一个人学历高低有相当距离。
笔者不敢否定高学历,但有一点得承认,高学历跟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所以叶先生的这个意思就很重要了。当老师没有“本本”不行,不沉浸到“本本”里不行,但如果不能从“本本”里跳出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经验,积累经验,直面学生现实,就很难把工作做到优秀。“自己摸索得来的”,经教学检验成功的,这些东西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和生命成长。当然也别看轻向别人学习借鉴,否则孤陋寡闻,井底之蛙,照样难做好教育。
2.“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先生真是高明,数十年前就预见到今天的现实,中国教育树有根,水有源。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乃是教学生学”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探索中有个重要理论成果,那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借此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我们做得并不好。许多教师“一讲到底”是不搞了,但却把学生完全纳入到自己教学预设中来。譬如教语文,问什么问题,给出什么标准答案,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语言都要考虑好,写成教案,送教导处审核通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配合老师把预设程序走一遍。有哪个学生越“雷池”半步,越轨预设,赶紧伸剪过去将其修理掉。思想是被统一了,可生成却没有了,独立见解不在了,培养杰出人才的门扉也关闭了。没有生成的课堂一路无风景。听听先生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吧,“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标志是课堂上要有独立的发现和思想。
3.“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里说的是语文科教学。怎样才算成功,才算教好了,两个标准:学生自己会读书,不需要老师讲,自己会写作文,不需要老师修改。说来容易,但实践起来,需要老师下很大工夫啊。要培养学生会读书,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细读,查字典突破生字,用词典疏通词语,进行追问:这句话写什么、品词品句、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行反思:这段话写什么,这段话怎样写,我的疑问,给出的答案。将其密密麻麻写成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足迹。一天又一天,一课又一课,学生读书能力被培养起来了,他们一生发展的读书功底被奠定了,自然不需要老师再去教了。至于作文,无非是要求学生多动笔,多修改,辅之写作技巧传授,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先生的观点。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语中的,教育的根本就在这里了。如果教师培养起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去自己寻找知识,猎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走向优秀,走向成功,走向人格健全,考试成绩也不会落后。如果我们帮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养,你就看不见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粗口辱骂,看不见野蛮和人性丧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文雅儒雅,“彬彬有礼,而后君子”,教育对这个社会就功莫大焉。如果我们培养起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公共场所就不会遍地塑料包装、果皮、纸屑。无论出门还是居家的人们,虽然素面,但却光鲜,虽不名牌,但却穿戴整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习惯越是容易养成。我们小学教师没有理由自卑,因为我们在从事着共和国大厦的最初工程,我们担负着民族的未来。只是有一点耐人寻味,先生并没有说教育是为了考试分数,是为了培养状元精英!
5.“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这就很成问题了,恕笔者直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是不读不写,哪还说得上善读善写。叶先生那代人,做教师的都要善读善写,谁都以为然。可到今天,我们是连常识都忘了。很多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有部分教师连学年末写份总结,也是东拼西凑。社会指责国人语文素质下降,有些大学自主招考,取消语文科考试。一群知识的传承者,对自己的根——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母语,采取如此虚无率性的态度,真是令人担忧啊。
6.“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这讲的是身教问题。郎咸平在《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是北大和清华,谁来当校长都无所谓了。”因为一个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独立的人格。借用这位著名学者的话来说,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还是在于他的人格。“先做到”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字写得规范工整,具有审美吸引力的教师,其班上学生能写好字的不在少数;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调教出来的班级,调皮捣蛋学生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相比要少得多是肯定的;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老师,班上讲诚信的风气就会浓郁许多;一群每天用课外阅读“喂养”出来的孩子,其思想的活跃,视野的开阔,性情的乐观,就比只读课本的同学要强。我们是在教学生知识,教学生考试分数,但千万别忘了,你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学做真人。人是要靠人来影响的。教师的身教会自然而然烙印在学生心间,影响他们,被他们复制,视为楷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孔夫子又说:“子帅其正,孰敢不正”。“正”就是自己先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取得教育人的资格。“道不远人”,真理是平凡的,只是我们要践行,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7.“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说得多好。笔者始终认为,育人教书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从学校毕业出来,那不表示知识够用,溢满,只表示获得自学的能力。笔者喜欢郑渊洁在《我家三代小学生》一文中的话,大意是说“人生是没有毕业时候的”。工作实践中的自学跟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学习完全不同,它是为了丰富自我,增强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意义些。这种自学应该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
应该说,懂得先生讲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做。教师要自学,就要静得下心来,每天坚持读专业或非专业书籍,把阅读看成工作常态,逐渐养成习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厚实智力背景,把课教出水平,教出风格,教成艺术,成为业里翘楚。然后通过动笔写来带动研究,发现、思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产生教育思想。到这一步,自学就引领我们迈向了自强不息。
8.“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我们今天是有些违背先生教导了。这些年来,从表面上看,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教育是重视的,每周排两节课上《品德与社会》课。可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更多是依靠做,依靠独立思考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一位学者讲到西方时说,在国外,面对公共事件发生,不是忙着做结论,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引导大家去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表面看,他们不像我们中国人很有价值观,其实恰恰是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形成了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大家公认,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育没注重“实做”是有关系的。把一门需要实做的课程拿来空对空,从课文到课文,从讲解到讲解,从背诵到背诵,从考试到考试,结果训练出了一帮能说会道,就是不会做,疏于做的学生来。在教育活动中,品德培养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教师随时可以实做:一个同学家庭困难,没有钱购买校服,怎么办?师生只需每人为她捐出1元钱,学生就可以穿上新校服;派个学生到各班去通知鼓号队的同学放学后集训,附耳告诉学生,轻敲门、喊报告、给老师敬礼,然后再说明来意;毕业告别会,把校工也请来和老师坐一起,接受学生的谢意、感恩;学生课堂上肚痛难忍,老师护送他到诊疗室看医生……美国中小学不设这门课,家长老师就是在“实做”中来培养起孩子良好品德的。
9.“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 读了先生说的这些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做到了这一点,良好的校风也就形成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良好校风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