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0 04:25: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篇(1)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建议

篇(2)

导读:根据有关调研报告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共有4013.5万户,空巢家庭老年人口至少有62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有1824.4万老年人生活在单身家庭中,生活中只有夫妇的老年人户数为2189.1万户。而丧偶的老年人则达到了4748万,其中70.4%为女性。而且,空巢化还在持续。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老年空巢家庭,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老人现象增多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6个地区老年人口超过10%,而在2000年,仅有14个省份达到这一比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的特点,对以儿女、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而且,伴随老人高龄化、空巢化,出现养老三大棘手问题:贫困,疾病,失能。如何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紧迫课题。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按照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6大发展重点,都是对位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无人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

养老“空巢”,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纯老年家庭里的老人,他们除了自己照顾自己外,更多要依靠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牵挂城乡空巢老人,多给他们送去温暖,使他们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篇(3)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一、实践调研背景

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软件,就像空气,是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一种氛围。城市文化是一所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的剂,是推动城市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纪元,也是文化建设举足轻重的时代。天津文化则在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城市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天津文化的定位是关乎天津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大事,纵观天津历史和现状,我可以看出: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天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推动天津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名列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格局,文化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品味越来越好,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天津文化中心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市。看着收获的如此多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不禁会发问一句,究竟"文化"这张牢靠的成绩单会对天津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二、实践调研目的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为了深入了解天津我选择了以天津文化为主线的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天津是一座文化古城,而小站作为“百年中国看天津”之一,也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代表之一,更对天津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想要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我当然要前往该地探寻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发生剧烈演变的现代文化。而在如今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古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融合也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故我选择了参观文化中心,一个有着浓厚现代文化风格,却展示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更具有时代特征。说到现代文化,我很自然的会想到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新兴文化,年轻一代对它都很熟悉,我则想要探寻在老人群体中,这个占到总人口数10%的群体,该文化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我来到了养老院。

三、实践调研内容

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以探索天津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为宗旨,全面开展“追寻天津文化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享受文化大餐,古往今来新体验天津文化中心之旅

(一)资料调查及活动意义

20__年5月,天津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天津市文化中心四至范围为友谊路以东、隆昌路以西、乐园道以南、平江道以北的整个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天津市文化中心的项目包括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银河购物中心、生态岛等。文化中心已经成为津城百姓获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的好去处。

文化中心博美图三馆试开馆,让津城市民在这个逐渐酷热起来的夏季,有了内心的一份归宿之地。在书的世界,美的海洋里徜徉,与历史对话,和知识共舞,体验一份清新和惬意,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更有责任了解体验全新的文化生活,感受城市的文化脉搏,探求文化发展的踪迹。

(二)前期准备:

针对参观文化中心的市民可能出现的想法以及文化中心在市民心中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来了解在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于文化中心的想法及感受,以及文化中心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市民不同的吸引之处。与此同时,在网上积极查阅文化中心建设的背景资料,也与天津文化影视局沟通来了解更多文化中心的情况,多角度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进行了解考察,使实地调研更丰富更全面。

(三)实地调查:

天津文化中心是本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集公益文化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一体,是文化展示,交流,休闲,消费最集中地区域,是天津标志性文化建筑群。

通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能全面了解天津文化中心的情况,感受天津文化发展的脉搏,我来到了天津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1、先对天津文化中心做了整体了解。

天津文化中心本着文化、人本、生态的宗旨,不仅仅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很和谐,中央人工湖,生态岛也给人优美的环境和高雅的享受,在整个文化中心也聚集了天津大剧院,天津科技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活动中心。

2、感受了天津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严格的管理以及热情的服务在优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加分,一进图书馆浓浓的书卷气息包围了我,这里全部采用电脑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其中设有29个专门阅览室,坐席2000余个,现有藏书280余万册,还设有两个视听阅览室,装有四路同声翻译系统,可供学术报告会用。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使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

3、其次来到了天津美术馆,这是一座集收藏、展览、征集和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美术馆,是本市美术领域的最高艺术殿堂。

这不仅是全市画家期盼已久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面向全市百姓普及艺术、传播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感受每个艺术品独特的艺术气息以及作者的艺术思想和对于作品的独到见解,对于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4、最后来到天津博物馆,它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品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触摸着古文化的脉搏,体会到历朝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变过程,循着先人的脚步来探索未来的发展。

四、实践调研总结

传承给予我力量文化中心对天津的影响。

如果说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文化中心无疑成为了画笔最为坚挺,着色最为绚丽得部分,其为天津得发展更是添上了浓墨重彩得一笔。

文化中心是天津大都市进步的象征,也是天津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反应了天津与时俱进的脉搏和快速发展。文化中心落成体现出天津文化定位的要求、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突出了天津文化特色,不仅是天津的一种建筑之美,新颖的理念和建筑风格,也是天津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展示出天津环境文化的英姿,而且更是天津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就博物馆来说,博物馆收藏20万件文物,有图书资料20万册,展示了天津自战争后至恩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在屈辱中奋起斗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从抵御外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中国的历史地位。而其设计以“世纪之窗”的概念为原点,“世纪之窗”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建筑,既是展览空间也是容纳各种公共活动的“城市殿堂”。运用现在建筑的设计理念,首先在外观上就给了人美的享受,而丰富的馆藏,又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集合的典型代表。文化中心的开放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我市居民的业余生活,而其传承历史,发扬现代文化的做法更增添了其参观价值,不断激发我市群众热爱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增强了市民共同把天津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信心与决心。

通过调查问卷我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天津文化中心的开放评价很高。八月三日,尽管天气阴沉,前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仍然络绎不绝,开馆两个多月,文化中心图书馆已接待读者近五十万人次,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时尚购物中心。可见图书馆以智慧之窗为理念的设计,实践性相当高,开馆尽管才两个月,对于激发天津市民的读书兴趣相当有成效。而且调查问卷统计中有80%的人表示参观后对图书馆印象最为深刻,相信市民遨游书海的渴望将使天津离文化强市更近一步,满足了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能从自身践行天津文化,做文明市民。问卷结果还表示当地居民通过参观文化中心,对于天津的文化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认识,而文化中心对天津文化的整合,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平台。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2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们终于可以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来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当今社会,无论什么工作,都总是“有经验者优先”。所以,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以及锻炼与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这个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实践。

20__年夏天,我的大二暑假,我如愿的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对每年的假期实践都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并为我们保驾护航,期待着我们能从中得到锻炼,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热心的态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它让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以现实主义的眼睛,以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观察、体验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

而我,作为这次实践队的队长,这项活动亦给了我更多的责任与挑战,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的能力与认识。从课题选定的一开始到组建好我们的团队再到队员一起为活动奔赴往返,到最终完成我们的成果,一步步一天天,我与它同在,牵挂着它,与它一起成长。我明白了要带领大家去做成一件事,首先自己要成竹在胸,有比较成型完整的想法,并且要有一定的自信,这样队员们才有可能信服你,与你一起完成任务。同时,沟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我们要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合作氛围,大家各抒己见,不时的改善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行动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点,自己做的就不很好了,没能把男生女生带活跃起来。另外,作为队长,还需要协调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带领队员适应不同的新形势。

每天的努力,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我们各自奔波在我们的实践岗位,尽管辛苦,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但我们依旧没有放弃,相互鼓励,以一个集体的力量坚持下去。作为一个学生团队,虽然我们缺乏相应的系统性知识,而且并不像政府部门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是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紧密的联系,一起讨论,一起做事,一起总结,一起面对困难,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样能把最真实的成果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认识到恩施地区烟叶的生长现状、烟农对烟叶评价及以后的发展如何,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给自己增长知识,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成果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虽然在活动进行时,不可预见的辛劳与看不到的成果让我的一些队员退出了,但我看着我的其他队员,他们依然能不惧艰辛,他们和我一样,不甘放弃,这已是责任,背在肩上,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我们倔强的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我们能做出一份成果,这就是回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与人交往,关键在与真诚。初到办公室,周围都是些新面孔,一句早上好,就能拉近同事间的距离,都会获得别人的微笑。有时候尽管只是一些细微的东西,比如早晨的一声问候,给同事倒杯水,都会博得大家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它表达了对同事尊敬,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我和同事们我相处十分融合,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相信我,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其次就是要善于与他人沟通。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做事要保持一种热情和信心。其实,不管在哪个岗位,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小事,热情让我对手上的工作充满激情;耐心又让我认真的对待工作,哪怕是小事,我都想办法把它做好。俗话说:事在人为,成事在心。只要你有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要想收获更多,只有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能够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我是觉得很荣幸的;能够到贵州去切身地感受它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也是我很难拥有的经历之一。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队就开始开会讨论一些相关的事宜,分课题组准备实践中的一些课题预习和研究,分配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就做得很好,而且很难得。所以,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这支队伍的。那么我就先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是团队合作的经验。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生,自己的团队合作经验非常少,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难跟这么多同学做同一件事情。在这个团队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我也有机会接触其他各个院系的同学,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在团队中我们更容易学会尊重别人,尊重集体。在正安县的时候,我们一起完成了课题的调查研究,一起解决了很多问题,一起讨论我们的行程、活动和调研结果,虽然有时候也会有很多争论,但是大家都是本着对集体负责、的态度的。我觉得我们队的同学们在团队合作里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也是我们的实践能够圆满结束的重要保证。

自信也是在社会立足所必需的。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假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这都是自悲的心态在捣蛋。感觉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又不怎样等等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怯弱、自悲就这样表露出来。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这是找工作时舍友给我的忠告。在多次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我们正青春,我们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要用成熟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年轻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去追求,用自己青春的活力去拓展,争取把这次活动做得更好,让年轻不失败,让青春无悔。奉献青春收获明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炎炎夏日,我和我的队员们穿着志愿者服装奔走在大街小巷,一起用汗水浇灌青春,用笑容同阳光比灿烂。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的暑假因为有它而没有虚度,我们的阅历因为有它而更加丰富!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3经过两年的学习,我越来越意识到到大学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需要掌握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但同时也要逐步学习校园向社会的过渡,也要了解生活,学会生活。

社会实践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时刻铭记前辈们的教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社会。20几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时候,我应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挥洒在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解生活,并努力为他人的幸福,整个社会的繁荣安定而奋斗,我想这就是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力。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在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最近,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断涌现,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墨汁粉条、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故相继发生。这些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似乎都已经不再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对社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去探究;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必须给以充分的保障。为此,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做了一次相关的调研活动,主动调查民众意见,以增加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建议,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买菜负担,切实使食品的安全水平得以提高。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从广义上来说食品生产者应包括食品原料的生产者和食品的制造或加工者。例如,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由于缺少环保知识,施用农药的技术不过关或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些菜农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氧化乐果、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类农药,造成农药事故屡有发生。经销商也对食品问题负有很重要的责任。食品是一类易腐性商品,只有极少数食品的保质期在一年以上,大多数食品的保质期只有3~6个月,不少食品保质期只有几天。因此,由于营销管理不善、不了解各类食品保鲜贮藏的知识,常出现产品过期的现象,使很多人成为食品危险性因素的受害者。近年来注水猪肉、矿物油、地沟油、抛光粮食、生猪饲料添加瘦肉精、石蜡制火锅调料、敌敌畏浸泡金华火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看上去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远,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近。我通过调查我家乡的各个大小菜市场及超市,对家乡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菜市场及超市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方式及重视程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诟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判别食品,蔬菜是否优质的一些小技巧,让我感悟到生活无小事,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对家乡的大小菜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很多菜市场都没有进行安全检测,只要菜商支付相应的摊位费,就可以在该菜市场进行销售。这样的营业模式必然是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百姓的食品安全只能仅仅卖家的道德建设的高低来决定了;如果卖家将已经腐烂或者以及过期的食品混在在优质的食品中,鱼龙混杂的卖给卖家,轻者只是是买家感到常委不舒服,重者可能对买家的身体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

在7月4号到7月13号这10天时间,我先后走访了温馨花园小区旁的菜市场,火车站旁的菜市场,六队旁的菜市场,水晶路上的农贸批发市场,七队居民区的菜市场,金桥超市,民家超市,乐多超市等近十几个菜市场和超市。通过对询问交流的方式随即采访市场里的菜农与消费者,向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我走在菜市场的人群中,屡次想拦下一个阿姨想问一下她关于在买菜是所遇到的一些不良现象。可是,却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张不开口,不知道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子过,还是因为和陌生人交谈有些胆怯。想着想着我不由得一愣,突然间明白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学习,就是在家里些作业,我们身边都是同龄人,我们基本上拥有着同样的爱好,同样的梦想,我们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不曾或者很少接触过那些比我们大几十岁,可以当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极少极少,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单纯的,幼稚的,应该被保护的。再过两年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必需去面对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和事,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我们不曾面对的事情,面对许许多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而这次社会实践恰恰是给我们提供一次机会,让我慢慢的去学习和不同的人交流,从他人身上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断的纠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这样想着想着,我也不再胆怯,或许会拒绝,或许会被忽略;但是成功的开始总是失败了,有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成功。

为了不妨碍在他人,我尽量去问一些不在购买的人,只是问一些在随便看看的行人,这些人有阿姨,有叔叔,有爷爷奶奶,甚至还有小孩。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得人群进行分析,我发现:爸爸妈妈这个年龄段人对买菜一般都是在家或者下班回家的路上去买些菜,对买菜这种事情也不是很精通,只是觉得看着还不错就买一些,价格方面也不是太计较;其中有一位阿姨说她其实也想买些新鲜,价格适宜的菜,可是自己也不会挑,价格方面每次想砍些价,菜农总是说这已经是批发价了,不能再低了,她也不好再说些什么。爷爷奶奶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会去一些比较的市场去买,他们买的菜普遍都比较新鲜,价格相对比较低;但他们都表示由于老人家吃的比较少,因此每次买的菜经常会坏掉,觉得怪浪费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都是帮父母去买菜,不大怎么关系价格,只要觉得看着好看一般都会买。通过对这些消费者得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不知道怎么买到安全,新鲜的蔬菜,只要看着可以就行了。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采访了形形的人。但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好在大多数人都很热心,愿意抽出一定时间和交谈,分享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观点与看法。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温馨花园菜市场时遇到的一位失去右手的残疾人,他向我们分析了菜市场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蕴藏的道理。他还说,关系到大家直接生命安全的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对于那些损害大家利益挣黑心钱的人,大家一定要共同监督,并且要促进法律的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加对这些热能的打击力度,保护大家。听了他的话,也让增强了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略微体会到这个社会并不是总是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好,我们不仅要学着保护自己,更要努力保护他人、保护弱势群体,还要打击社会的一些恶势力。我们肩上的负担真的很重。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义务所在,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这个社会是分不开的,自己的幸福与生命安全也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上的,食品问题不解决,又何谈社会安定呢。

我不仅仅是去实地进行调查,我还做了问卷,再网上发起问卷调查,研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有13.2%的人年龄段在20~30岁,60.8%的人在30~50岁,26%的人在50岁以上。82.7%的人都会在超市购买食品,这充分表明人们比较信赖超市中食品的安全度,72.9%的人都会去刻意的关注食品安全方面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有极高的重视度;并且78.5%的人都认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对食品安全有很大的作用。由此我发现,食品安全对的重要性,对生活的重要性。要向每个人都生活的健康,首先就应该从我所食用的产品开始注意。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给我带来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4当前学术界在讨论村民自治或村级治理时,大都忽视了对村级治理类型的区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面对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具备相当不同的效果和表现,不能理解村民自治所面对的特殊环境,也就难以理解村民自治这样一种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实践后果。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制度,依据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场域的村庄状况的不同,这一制度安排的实践后果会有不同。本文试图依据村集体掌握经济资源的多少,将作为强制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后果的民主化村级治理区分为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这两种村级治理类型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多少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中具有相当的不同。当然,将民主化村级治理分为动员型和分配型两种类型,还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分类方法,实践中两种村级治理类型交叉重合之处甚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应该做好。

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5一、调研背景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80后与90后已经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随着年轻思维方式的注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革与更新。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日益便捷,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思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目前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__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截至20__年底,“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到20__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在空巢老人这个群体中,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是格外值得我们关注的。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早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今天,有关“空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调研内容:

(一)调研形式与方法:

先向被调研地区负责人了解该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关数据,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采访,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研基本情况

生活水平低下是空巢老人最基本的一个特征,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且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家中的土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疾病、伤残、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医疗护理。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的“远游”,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或外出经商或外出工作,造成许多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举家前往城镇,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现象愈发严重,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外出务工造成的。

(三)调研问卷分析:

1.缺乏子女关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四、调研总结:

(一)政策方面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例如,减免税收,创业初期给于经济上的补贴等等。形成本地特色的农业或工业经济产业链,使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减少外出的数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仿效现在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交纳与农民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农村居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度。

2.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

例如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

3.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约有9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于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于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加大对社区的经济支持。

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各行政村应从社区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有自我保障。

(四)生活照顾

1.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

建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2.委托或雇佣亲人或邻居对老人进行照顾。

在与老人及其邻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人都是本姓氏的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邻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由此我们考虑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将老人委托给邻居、亲戚照顾,并给以一定的报酬。这样,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联系双方的情谊,而且老人也更易接受。

(五)精神慰藉

篇(4)

摘要: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老年,无论是子女在外求学,还是异地工作等原因,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让老人幸福的安度晚年,应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福利养老、老年公寓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五种模式。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等原因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不能解决现有的老龄问题,这一切便促生了一种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年服务体系除有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设计的房屋改造外,还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家政护理等全方位服务。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顺应老年人的多重养老需求,同时也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因此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 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28-03

作者简介:商鹰(1969-),女,陕西西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养老服务。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自然趋势。

笔者调查的社区里几个都有百岁以上的老人。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者30多年来,使得我国人口比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出生率却在不断下降,使得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现有社会条件下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是所有政府、社会、建设者和投资者以及老年人自身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1 背景介绍

1.1 现状分析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含60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的7%时,这样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称之为“老年型社会” 。2001年3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约有 1.2亿60岁以上人口及8900万人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亿。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今年都将突破一亿人大关。

1.3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今我国家庭人口结构较30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30多年后,独生子女己进入婚育高峰期,城市家庭结构正呈现4:2:1的模式,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多,而可以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却在减少,这给年轻的独生子女夫妇带来了巨大压力,更何况有些孩子不在身边的家庭,或是原有的丁克家庭,“养儿防老”等家庭养老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 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有五种: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福利养老、老年公寓、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是当今国家主推的城市养老方式,是为了缓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由各级政府及社区出面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养老服务。为了使国家的养老政策能够顺利执行,笔者认为还应建立新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下面我们就这几种养老方式做简单的现状分析:

2.1 家庭养老

我国在《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都强调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养老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老人的家庭属性决定着其养老完全取决于其家庭自身的经济状况。社会上很多老人孤独地死去,有的甚至已离世多日都无人问津。还有就是如果子女们的家庭状况也不是太好或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由此导致无法赡养老人的事件屡屡发生。

2.2 福利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是针对三无、五保老人的,对入驻的对象有所要求。是国家对孤苦老人一种福利照料,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将整个养老交付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国家经济状况显然不可能全民享用,即是国家要全部买单,也未必就能达期望。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314.9万张。主要以社会福利的方式为孤寡老人以及病痛缠身的老年人所设置,且多采取医院式的半封闭方式管理。这显然不能普及广大老年人。

2.3 老年公寓养老

西安现有的老年公寓从出资人的不同分官办和民办。是针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无暇照料,老年人到已建好的养老机构里,属于有偿养老。

在被调研的人群中,有一位现在居住在老年公寓的周大爷,87岁了,退休金每月4000多元,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老伴儿生活不能自理,住在儿子家里有儿子儿媳照料,他选择老年公寓养老。他表示住在老年公寓里,最不适应的就是环境,周围人不熟悉,老年人适应性差,来了好几个月都睡不着。

2.4 居家养老

这是西安城市居民的主要养老方式。在老龄社会之前,老年人还是习惯拿着退休金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含儿弄孙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也是老年生活的乐趣所在。平时老年人帮助子女照料家庭,当老人生病或年老时由其子女照料服侍,这在50-70年代是普遍的一种状态。当时是多子女的家庭结构,每家都几个孩子,轮流照看老人也不显得特别疲惫。生活节奏也较慢,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比较悠闲。但这一切都被随之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所改变。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下降,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于是很多老人无人照料,要么孩子不在身边,要么虽在身边但疲于奔命,无暇照料老人。经常有很多老人孤独地死去。

2.5 社区居家养老

居家社区养老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娱乐和社交活动场所,对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可以由儿女们白天送到中心,晚间再接回家中。叫做“日托服务”。希望社区肩负起居民一定的养老工作。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提出这十几年来发展非常缓慢,社区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还不能满足社区老人们真正的养老的需要。

3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通过对上述养老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家庭养老虽好但条件不允许,机构养老官办的条件好的收费低的,床位有限。民办收费低的物价不断上涨难以维系,收费高的老年人无法接受。老年公寓很大的一个投入是房租,而且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最不习惯的是受到约束,在所有养老方式里,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人最欢迎的,但目前国家的财力还不能普及所有的老人。而养老问题又是如此紧迫,正是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号召。

3.1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是:老人可以居住在经过改造的符合老年建筑设计规范的原有住宅里也可购置符合自己心愿的新开发的老年住宅里,由现代化的专业服务综合配套服务机构给老人提供专业的有偿服务。

3.2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3.2.1 在自己家中养老

如果能在自己的家中享受来自家庭、社区及政府生活及精神上的照料,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社区养老体系可以满足所有老人自助阶段和介护阶段的养老问题:首先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有着熟悉的社区环境、邻里关系,便于与亲朋好友的感情互动,儿女们回到家中也会感到熟悉亲切,温馨自在。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无法比拟的。再比如说老年人可以在家中豢养宠物,这在任何养老机构都是不方便的,但在家里,老年人是其住所的主人,可以享受同其他居民相同的待遇。

3.2.2 服务的多重性

老人们可以享受大来自社区、小区及养老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的三重服务,也就是说,除了国家社区提供的普遍性的老年服务之外,老年人居住的小区和住宅还可以根据老年的提供付费的市场服务。使养老成为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四方的一个服务集合,多渠道、全方位、交叉立体的服务体系,保证老年人幸福指数达到最高。

3.2.3 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西安市有很多大学或研究所的家属院就在单位附近,这些单位的教授或专家虽然退休了,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仍然可以为单位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无论是直接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或是为单位培养人才,居住在单位家属院内,就为这一切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老年人的精神重要性在这一切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3.3 西安市养老服务需求的紧迫性

西安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2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9%,空巢老人占到57.2%,高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西安市仅有各种类型的老年福利机构床位5000余张,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0.5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0.9%的水平。西安市政府曾提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计划到2015年实现“9073”目标,即90%的老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自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西安市养老机构现状调研报告》,西安市正快速步入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社会,报告中指出今后20年,西安市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7%,2040年将达到30%,这意味着将有90%以上的老人需要通过养老服务体系完成助老服务。可以预见,未来30年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非常旺盛。

3.4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前景展望

通过实地采访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将各种养老方式请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利益的街道办及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群、独生子女、其他人员组成的调研对象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各类人群普遍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势得到认可:在成本控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老年人群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子女的接受程度来说都较机构养老有着明显优势的。在调查的老人中,有70%的老人表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负担太重,条件不允许,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很有限,机构养老除非万不得已,只要自己还能自理,都不愿选择机构养老。而那些被调研的独生子女们更是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表示赞同,有80%以上的独生子女表示愿意为自己的父母买单。在受访的老人中有一位女儿在国外的女士表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就是替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儿女行孝的机构,是社区里的父母共同的儿女,也是让天下儿女安心放心工作的机构,我百分百支持。他们认为,只有自己为自己的养老负责才是最靠谱的,只要父母身体还能自理,都希望能尽量在家中养老,享受来自家庭、社区、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多重服务,减轻独生子女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负担,是他们最愿意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西安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改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势在于:

①服务的人员范围数量大。整个社区的老人都可享受到。

②成本最低,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的家就能享受到所需的服务。机构养老中很大一部分费用来自房租和养老机构内部环境建设的费用,社区养老省去了重复建设的费用。

③国家政府的财政压力最小。如果同样解决这么多人的养老问题,不管是兴办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对于国家都是一个庞大的支出,而这种由个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政府共同参与的养老模式无疑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④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就业率发展中国单进社会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发展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能够提高社会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的原有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人群需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老龄化的日趋加剧,养老这个社会问题愈发突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中高收入层次的老年人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他们首选的养老模式。从长远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本文分析完善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模式的研究,该模式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操作性强,能够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必将对我国今后的养老模式合理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5.

[2]马晓强.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建设的彭响分析[D].同济大学,2008.

[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

[4]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2012.

篇(5)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形成。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为90%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7%的老人提供社区服务,为3%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如桃源县乐怡园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居家和社区养老项目,该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桃源本土特色、为社区五保、孤寡、困难等老年人开展了助餐、助洁、助医等系列上门延伸服务活动。

2.

各类补充养老项目有序推进。突出推进了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屋为主的养老项目,2018年建成日间照料中心7个,2019年建立日间照料中心5个,建成了67家农村养老“幸福屋”,现如今全县敬老院占地面积达到260亩,建筑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实现了每个乡镇达到了

1-2所敬老院的目标,有效的为所在村(居)的留守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

3.

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面铺开。为贯彻落实省市要求,我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目前,已建立了老年数据库,对全县高龄、失能、贫困、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了大摸底、大排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朝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方向大力发展。

(二)存在突出问题

1.

政策支持力度有差距。一是补助标准低。尽管2016年出台了17号文件,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的标准还较低,离市政府文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护理员特殊岗位补贴制度没有实施。二是补贴范围窄。目前只对县城规划区内社会力量举办的、经县民政局验收达到国家运营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运营和床位补贴,全县享受补贴的只有一家。三是政策支持欠缺长久性。目前补贴政策只管三年,并且只补贴民办养老机构,造成部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力运行,近年来投入建设的15家养老服务示范点,现在运行的只有7家。

2.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一是敬老院入住率低。我县目前有41所农村敬老院,总床位2400张,入住五保老人不足1100人,床位使用率不到50%。二是敬老院整合效果差。提倡将全县老、旧敬老院进行关停整合,对场地、设施较好的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转型升级,但收效甚微。三是敬老院管理服务不到位。部分敬老院管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本着多1人不如少1人的原则,不愿接受社会老人入住。

3.

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县探索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屋为补充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但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在初级阶段,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健康养老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关于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为不断提高我县社会化养老水平,促进我县健康养老事业加快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

提升组织推动力度,提振发展信心。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二要建立考评机制。将养老服务纳入县、乡镇(街道)、县直单位责任制,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的职责和责任。三要建立议事制度。对社会力量申请兴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实行一事一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建立“一门受理、一并办理”的并联审批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2.

规范养老扶持政策,留住各方人心。一是统一运营补贴。按照自建床位数核算补贴标准。对接收“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优抚对象、空巢留守老人、低收入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要重点保障,实行购买服务,确保供养机构“不吃亏”。二是统一护理员岗位补贴。护理员是特殊岗位,要在保证持证上岗的前提下,切实落实他们的岗位待遇,补助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按时提高。三是统一补贴范围。养老机构补贴的范围应扩展到全县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分级补贴。由城乡社区举办的日间照料中心、城乡医养“健康屋”、城市“宜老自助屋”、农村“互助幸福屋”等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定期补贴,确保长久运行。

3.

篇(6)

日前,《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0,紧逼合格线,较去年的6.51出现显著下滑,是过去四年来首次止涨走跌。

所谓退休准备指数,主要是考量受访者对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完善度、退休π畛浞侄纫约叭〉闷谕收入信心这6个影响因素,根据相应权重和相互关系计算出来的。据报道,报告里只有1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为退休进行的准备是充分的,这个比重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低纪录,而认为退休准备不足、预期收入等难以支撑退休生活的群体,比2015年提高了10%。笔者认为,这些数字凸显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自己晚年生活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

“退休准备”在中国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它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退休后如何养老的问题,所以这个概念所固有的核心内容其实并不新。比如过去常听说,某某老头打算投奔大儿子或二儿子;某某老太太一直在为自己攒“棺材板钱”,等等,这些都属于“养老准备”。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形态、经济模式、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育观和家庭观的变化,少子女、甚至无子女的老人有所增加,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比比皆是。在“养儿防老”难以实现的情形下,养老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养老准备”都要准备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居民个人角度讲主要应有两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目前,社会和经济处于重大转型时期,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在此情形下,人们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独立、自强的心理,不要一遇困难就悲观失望、怨天怨地。

其次是物质和养老方式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步,根据自己的财力,在“夕阳无限好”的阶段,尽量多出去玩一玩、看一看。而对已经“近黄昏”的暮年生活,则更要提早安排:是去养老院,还是居家?生病了怎么办?需要人护理的花费是多少?都要算算账,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居家养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养老方式。针对于此,政府的“顶层设计”要加快推进和落实,比如医疗资源的下沉(社区医院的建立和完善等)、“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兜底”,等等。与此同时,笔者特别想说的是,建立一个“友好互助型社区”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我国“未富先老”的人群大量存在,这个群体特别需要关怀和照顾。同时,对经济条件较好,但高龄、独居或失能失智的老人同样应该给予关心,比如某个老人顾得起保姆、护工,但是如果没人帮他把保姆、护工找来,那么他有钱也没用。

篇(7)

一、关于民政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民政局机关编制21个(其中公务员17人、工勤人员2人、事业编制2人),实有人员20人,其中2人离岗,驾驶员2人,1人在乡镇挂职任副乡长,1人在村挂职任第一书记,缺编1人;本科6人,大专13人,中专以上1人,40岁以上8人,30岁以上12人。

下属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44人,其中年龄50岁以上6人,40岁以上17人,30岁以上19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人,高中以上6人。

乡镇民政所现有专职民政干部37人,其中民政助理员17人,民政会计20人;本科文化程度1人,大专19人,高中17人;年龄在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23人,30岁以上12人。

从民政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现状来看,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缺编现象严重。

二、关于加强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确保实现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目标

全市现有农村五保对象1735人(其中在册1307人,应保尽保428人),在院集中供养385人,集中供养率为21.6%,年人均供养标准为2400元。分散供养对象1360人,年人均供养标准为1500元。现有17所农村敬老院,大部分房屋陈旧,条件简陋,有的已成危房,很不安全。按照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要求,20xx年我市农村敬老院新增加床位29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30%,到20xx年实现集中供养率50%的目标,在院集中供养人员将达872人。因此,农村敬老院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

为确保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目标的实现:

一是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敬老院建设任务,到20xx年全市敬老院床位数达996张。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做到对工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资金安全,使所有敬老院的院容院貌得到改观,供养人数、供养标准逐步提高。

二是多方筹资,加快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认养、认捐、认建。除积极争取省民生工程资金外,通过发行福利彩票募集公益金,并充分利用闲置的校舍、厂房和其他房产,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建设,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

三是将五保老人的基本供养标准、敬老院工作人员基本报酬、办公经费等逐步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建立敬老院经费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以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健康运行。

三、关于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从而实现绿色殡葬的目标

通过10多年的努力,市区的乱葬乱埋问题得到了有效清理和整顿,殡改工作位于全省和宣城市前列,完成了殡葬改革的第一步目标。然而,殡葬改革不仅仅是解决遗体火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骨灰安葬,解决乱埋乱葬问题,以达到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净化环境、文明丧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村未建立村级公益性墓地,少数虽建了村级公益性墓地,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公益性墓地条件简陋,标准不高,墓地入葬率较低,农村丧户将骨灰二次入棺土葬、乱埋乱葬现象时有发生。20xx年,全市共死亡2712人,仅有200人安放在渡口公墓,其它2512人都散葬在农村,按每处6平方米计算,每年占用山场、林地、耕地约23亩,20年就是460亩,且土地不可再利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不仅损害了广大群众的丧葬利益,而且违背了殡葬改革最终目的。在全市推行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已迫在眉睫。为此,应超前谋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全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总体测算,把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好,并作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项硬件措施来抓,全面禁止骨灰乱埋乱葬和二次入棺土葬,促进农村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到20xx年,全市每个村或每个乡镇、办事处规划若干处村级公益性墓地;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葬、管”相配套局面全面形成;所有火化后的骨灰全部安葬在村级公益性墓地内。

二是明确职责任务,实行绩效考核。市委、政府应将生态墓地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与乡镇、街道签订《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明确乡镇、街道建设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地的职责任务,确保生态墓地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是加大投入,逐步将殡葬改革列入民生工程。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做好了,做彻底了,不仅能净化社会风气,而且对保护资源,净化环境,维护山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乡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推进村级生态公益性墓地建设,鼓励、支持村组和群众将故人骨灰集中安放,实行绿色殡葬的目的。

四、关于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达5万人,占总人口的13.3%。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化程度是12%,我市已进入老龄时代,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我市有养老机构19个,其中农村敬老院17所,现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85人,市福利院老年公寓休养老人320人,南河社区托老所休养老人18人。从以上情况看,我市现有养老机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养老压力逐步加大;②城乡老人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生存、发展需要;③因子女外出创业造成空巢老人增多,高龄老人增长较快,传统老年人服务和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要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8)

我们的调研风景

在本次“三下乡”中,作为调研组的一员,调研是我的主要工作。

这次“三下乡”的调研活动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深入农村农户,与农民亲切近距离交谈,并且深入调查当地居民对“建团90周年”的认识,对“民生”的看法,以及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虽然我和当地的居民在语言上不是很通,但是,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当地人民的淳朴民风。我们调研组的同学都说,他们并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我觉得他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和他们聊天真的很轻松,而且从他们口中我也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感觉收获很多。我认为那种感觉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在调研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尤其是当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时候。通过短短的调研,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家访和调查,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研究各个课题以及撰写调研报告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采访一些家长,问他们是否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时,家长们都纷纷表示:“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像你们一样,考上大学。”

微微的夕阳下埋着闪烁的金子,而闪烁的光芒背后,是村民充满希望的眼神。

我们的生活

都说“三下乡”的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但这样看来,我们算非常幸运的了。因为我们“三下乡”去的是雨湖区护潭乡红星村。在红星村,这里的居民都对我们非常热情。红星村居委会的书记还十分尽力地在为我们改善条件,让我们感动不已。还把我们安排在了居委会的会议室。我们午休的时候更是在小会议室吹着空调。

我们的收获

虽然我们的行程才刚开始,但是,这段日子将会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这次活动将为我的人生增添辉煌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写下重要的一笔!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这是一份让我终身受用的经历,我将把它刻在记忆里终身收藏,虽然我们大家相处的时间才只有2天,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时间里相识的每个人,不会忘记这段时间里遇到的每一件事和做过的每一件事。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不知道前世我们回眸了多少次,才换来今生的同舟共济!

篇(9)

一、我省老年人口的现状

**省辖14个市州122个区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万,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我省人口年龄结构从1998年进入老龄化,至20XX年末,全省60岁以上人口866.1万,较上年增长2.6%,超过我省总人口1%的增长速度,占全部总人口的比重为12.7%,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433.8万人,女性432.3万人。我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老年人是我省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人消费习惯和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条件变化,基本退出社会经济活动圈,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城市休闲场所。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理性思维特色浓厚,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与其他群体不同。消费稳重,注重实用,讲求实惠是他们消费最大的特点。具体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实用。老年人与其他群体消费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用,他们购买商品不再以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为主,而是注重实用、能用、好用,往往相信自己的购买经验,购买的商品不是用来收藏,或未来若干时期才使用,当前使用不上的商品往往很难购买。

2、讲求价位。由于老年人群体消费理性,购买商品时十分稳重,商品不合适,价格不合算不会轻易购买。他们购买商品时喜欢货比三家,发现商品合适,价格相对较低时才会最后购买,因而,他们较多光顾降价、折扣、低价促销类商品。

3、注重经久耐用。老年人购买消费品不以高档、时尚、功能多和技术先进为首选条件,而是看重商品是否经久耐用,注重商品是否能迅速方便地使用。他们对购买的商品往往有长期使用的打算,而且希望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维修和维护,尽力避免售后维修麻烦。

4、注重安全保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比较强烈,喜欢看一些保健、营养、延年益寿方面的报刊,增加健康消费知识。安全卫生是决定老年消费者购买日常消费必需品的主要因素。他们注重商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如食品,特别喜欢购买粗粮、精纤维等保健食品和营养食品。

5、早晨购物居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特点,他们一般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现在,城市里的老人一般清晨就起床外出锻炼身体,然后到早市、超市采购一天的生活必需品,成为早晨消费的主体。

6、文化休闲商品逐步成为热点。由于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为生计、子女、家庭等所困,他们更加向往健康、丰富、充实的养老生活,特别是随着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加,他们更加渴望精神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对能满足自身精神文化、娱乐休闲需求的商品感兴趣,因而与老年人精神娱乐活动相关的商品成为消费热点。

三、老年人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消费品市场是整个社会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老年人商品供应不丰富。从整体看,无论是消费品生产企业还是经营企业,生产经营青年和儿童用品的企业要多于生产经营老年人用品的企业。如绝大多数大超市、百货商店出售给儿童、年轻人的商品要多于老年人消费的商品。

2、老年人消费品购买场所不集中。现在城市商场、超市多,但很难找到老年人专门商场。我省绝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用品商场,甚至有的大型超市也没有老年人用品专柜,即使有经营,也被商家当作附加品来出售,摆设在市场不起眼的位置,老年消费者要花很大的精力才找得到。

3、老年人用品花样少。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不少老年人也追求爱美和时尚,消费的多样性正日益显现。大多数商家经营老年人用品,也是零星的、某一项用途的商品,而且商品的式样、种类单调,可供老年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小,许多商品只能勉强购买。

4、老年人用品设计太复杂。由于生理和身体变化,老年人一般反映较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现在许多商品功能多,操作复杂,使用不简便,使许多老年消费者想消费,但由于使用麻烦或不会操作,只好望而生畏。

四、扩大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建议

我国整体上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消费者,衣食住行是基本要求。针对老年人消费特点和消费中存在的不方便、不放心的问题,我们建议:

1、大力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进街道活动。由于老年人受年龄、体力限制,活动区域较小,时间相对固定,我们建议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开展便利消费、便民服务,特别是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服务性消费进社区、进街道活动,如美发、保健、休闲,修建便民商店、娱乐室、茶室和休闲吧等,在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满足精神消费需求。

2、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老年消费者购物场所。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市州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用品商店,个别市州仅有的老年人专用商店的商品品种单一、不齐全,激不起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为缓解老年人消费不方便的困难,建议合理布局老年人专用商店,同时在大超市内开辟老年人用品专柜,满足老年消费者购买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缓解老年人消费不方便难题。

篇(10)

斯庆花大学毕业后经过12年的嘎查村包村工作历练,2011年,她调入锡尼镇育才社区担任主任。虽然都是在基层工作,但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她以刻苦钻研和不服输的精神,很快就掌握了社区的工作方法和相关政策,把社区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刚到任时,育才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是坐在办公室等群众来办事;工作机制也不健全,分工模糊简单;工作职能基本是答答问、开开条、签签字。斯庆花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社区真正发挥功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斯庆花抓工作从自身建设开始,从“洗脑”入手,她多次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到东胜、康巴什等地的优秀社区参观学习,然后集体讨论研究,取其精华,一点点整改;她想方设法向镇里申请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最终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轮训了一遍;同时,每周开展集体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渐渐地,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服务的理念入心了,工作理顺上手了。

社区工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所谓“磨不推自转”。在借鉴先进地区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斯庆花推广了“一厅两站八员网格化”工作模式,“一厅”即打造便民服务大厅,将服务关口前移;“两站”即成立社区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文化与教育服务站;“八员”即把党建、综治等八项专门工作细化到人,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网格化”即把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一人一格。同时,配套实行AB角工作制、首问办结制等制度,理顺工作关系、人员关系,让社区工作顺畅运转。通过实行“一厅两站八员网格化”工作模式,向居民提供就业、社保、计生、法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转变了社区职能,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水平。

急难险重应对真有本领

2011年,杭锦旗对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涉及育才社区1000多户居民,拆迁工作成为当年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面积工作完成后,部分居民有抵触心理,不愿意搬迁,从而影响到拆迁工作的整体推进。为此,斯庆花带着干部利用早晚时间,三番五次登门入户做解释疏导工作。个别人出言不逊,干部们有怨言,她总是开导说:“社区干部直接和居民打交道,受点委屈在所难免,咱们不但要有接纳群众意见的胸怀,还要有疏导群众情绪的本事,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社区干部。”通过他们的努力,成功做通了10户居民的工作,为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拆迁工作未完,金融危机来临,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断链,导致很多拆迁户无法按时回迁,商业补贴和房租也不能按时发放,居民意见很大,开始结对上访。面对这种情况,斯庆花认为社区应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向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真实情况;向下,代表党和政府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于是,她带着社区干部挨家逐户排查摸底,了解回迁户的要求和他们面临的困难,并通过调研报告向上级部门反映民情,提出建议。遇到回迁户集中闹情绪,她都是第一时间赶到,与他们拉家常消减情绪,解开思想疙瘩,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待群众真有感情

“群众是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这是斯庆花经常对社区工作人员说的话,反映出她朴素的群众观。

上一篇: 上半年人事工作总结 下一篇: 教师常规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