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2 10:01: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篇(1)

1.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2.能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学策略

1.习作前:创设习作情境。

2.习作中:搭建写作框架。

3.习作后:注重交流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大胆设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畅谈故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曾看过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作者叶永烈幻想的事物,有的现在已经变为现实了。如小说中提到的下棋机器人,现在已经有了。

课件出示:

2.回忆交流,畅谈故事。

(1)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写到的下棋机器人导入,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热身练习,引导想象。

(1)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你拥有一个背包飞行器,如果你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你会做些什么?

(2)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过渡语: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2.讨论交流,大胆想象。

(1)提问: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

(2)提示:放飞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课件出示:

(3)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人物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课件出示例子: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有了热身练习的基础,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老师依然采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每一个联结点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个关节点。例如,假如拥有恒温衣服,接下来的奇特经历可能是火场救人、去南极探险、潜水、登珠穆朗玛峰等。学生打开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无限广阔。

三、

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

(1)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科学、幻想、小说,对应的就是科学性、预言性、文学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推测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科学、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

(2)重点讲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课件出示:

科学——科学性:基于现实

幻想——预言性:大胆幻想

故事——故事性:生动和连贯的情节

2.引导学生回忆课外阅读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阅读过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写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从“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等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意在促进知识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四、

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1.课件出示提纲及范文:

设下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次乘坐飘行车

叶永烈

“小燕也会开汽车?”我可真的不敢相信了。

“这汽车,谁都会开。小灵通,你只要跟我学一分钟,保证会。”小虎子说道,“在我们这儿,飘行车简直像鞋子一样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飘行车,每个人都会开这玩意儿。”

“小灵通,你还是先跟我学吧!”小燕让我看她面前的操纵板,说道,“你看看这操纵板,就明白一大半了。”

运用插叙,衬托这辆车的先进性与智能化。

提到小虎子在看电视,既照应了前文,又写到了高科技产品“小盒子电视机”。

我凑近一看,只见浅绿色的塑料操纵板上,写着:开关、速度、高度……

小燕告诉我:“开车的时候,你把第一个开关朝左一推,车子就开动起来了。你再调节好速度和高度。以后,就只要管管方向盘了,向左拐弯时,把方向盘朝左转,往右转弯时,将方向盘往右转。”

往常,我爱坐在司机旁边,想学学开汽车。可是,司机的座位旁边,总是写着“开车时请勿与司机谈话”。所以,一开车,我就静静地坐在司机旁边,不敢问一句话。可小燕开车时,只顾跟我讲话,我真担心,车子可别出事故。

正想着,迎面来了一辆飘行车,与我们的飘行车头对头,几乎要撞上了。我大吃一惊,还没来得及喊出口,那辆飘行车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去了。

小燕笑着告诉我:“你只管放心,一百个放心!坐飘行车,非常安全。即使司机闭上眼睛开车,也不会闯祸。因为飘行车装有自动避撞装置,一遇上对面有车子开来,它就会自动向左拐,而对方的车子也会自动向左拐,不会撞上。有时,突然对面出现一辆高速行驶的飘行车,来不及躲开,其中的一辆飘行车就会自动加大气流,从另一辆飘行车上面飞过去。”

“如果飘行车掉到河里或者撞到山上,怎么办呢?”我还是有点担心。

“没关系,飘行车在水上也能飘行,还能爬山。”小燕一边说着,一边故意让飘行车离开了公路,开进一条小河,然后再沿着河岸爬上去,重新回到公路上。

我跟小燕很快就熟悉起来。我发现,她现在也像小虎子似的,很喜欢讲话。只不过她在陌生人面前,才一言不发罢了。

这时,我想起了小虎子,他怎么一声不响呢?回头一看,原来他在用那小盒子电视机收看文艺节目,正看得津津有味呢。

结尾描写了飘行车的透明车壳,以及车内的空调。

语言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氛围紧张起来。

通过实验,二手烟的危害显而易见。

不愧是杀手锏,一招“制敌”,也看到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飘行车的整个车壳,像水晶一样透明。坐在车里,外边的景色像放电影似的,从身边溜过去。太阳光虽然透过透明的车壳,直射到我的脸上,却并不觉得热,大约那车壳是用会吸热的透明塑料做的。车里还装有小型冷气机,非常凉爽。

总评:故事以“我”第一次乘坐飘行车的内心变化为行文的线索,条理清晰。故事的语言描写出色,“我”、小燕和小虎子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生编写提纲,写好提纲后,同桌互相交流、评议:是否体现了科幻故事的三要素(科学、幻想、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绘画,有“胸有成竹”之说,我们写作文前也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出示提纲和范文,让学生欣赏,接着让学生学习列提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文前做到心中有数。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2.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3.修改习作。

4.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作文并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过程

一、

动笔起草

1.启发谈话: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提醒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尝试修改习作,其他的同学加快写作的速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对速度慢的同学加以提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

指导修改

1.启发谈话。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2.指导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课件出示:

修改步骤:

l

自读。

l

自改:“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调”前后紊乱的语序,“添”一些具体内容,“删”多余的内容。

l

自查:对照本课的习作要求,看内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作文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关于习作的目标。本环节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过自改、互改、交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三、

评价欣赏

1.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精彩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精彩之处,并念给大家听,增强写作自信。在班级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片段,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并热爱写作文,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四、

课后展示

1.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2.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园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3.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争取发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力争展示。

5.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编入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课已结束。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课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课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阅读和写作,写出更好的作文。同时,对其他的同学又是一种鞭策。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谈本次教学设计如何达成单元习作目标:

1.如何展开想象?

篇(2)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预习新内容,学生往往是把书看一遍,抓不住重点,更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了导学案,学生就会有章可循。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通过同学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采用先与同桌讨论,若不能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甚至可以组间解决。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留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来处理。

例如,我们高二化学组在上电解这一节时,自主学习部分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叫电解?电解过程中能量怎样变化?(2)何为电解池?请你画出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图,并说明电解池的基本构成。(3)什么叫阴极和阳极?各极发生何种反应?各电极电子转移情况怎样?(4)请写出电解熔融状态下氯化钠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总反应式。(5)电解氯化钠溶液与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产物一样吗?你能预测一下电解氯化钠溶液的产物吗?

对于这些问题,有的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看书就能答上来,如第1问。而对于第2、第3问稍微有点难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第4问综合性强,学生可通过小组及组间合作来解决。通过自主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可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进行展示。小组成员的发言应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展示可以使智慧共享。展示时要做到大胆、大声、大方,面向听众,兴致高昂。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也可以加以补充完善。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通过展示教师了解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展示中点评互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活”了起来。

三、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把重点难点知识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是很多教师采用的办法。因此,教师设置问题的质量尤为关键。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太难,学生讨论不出来,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浪费课堂时间。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大多数

如果一堂课只是为了让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而大多数学生“咽不下”,这样的课堂不会是高效的课堂。

2.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

设置问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如针对电解这一节,我们设置这样的问题:(1)电解前氯化钠溶液中有哪些离子?(2)通电后离子如何移动?(3)哪些离子在两极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4)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是什么?通过把问题进行分解,层层推进,调动学生的思维。

3.设置的问题要留有思考空间

如在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时,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两个概念,思维会更有深度。

我们还要注意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所谓生成性问题,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对话、碰撞的过程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的反馈矫正

为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设置检测题是常用的方法。设置检测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题量不要太大。2.题目不要太难。3.设置习题时应分层次、有梯度。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40-0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得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生活中妙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来展现知识,在课堂中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而且,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他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以及相关知识,提到买东西,孩子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币,提到人民币,孩子们又联想到了其他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各国的钱是不同的,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

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并不是“包办代替”。我们反对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合作交流;用形成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例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教师提问:“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能很快得到6种不同的分法。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能有条理地概括出7的分解与合成。又例如:教学“常见的百分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扔沙袋打靶游戏,请学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请学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确率,最后请学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利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联系“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第一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条件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很快编出:“第一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随着学生的叙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之后,我又让第一组的男女生调换座位,根据调换座位的情况再列一道加法算式。学生边说我边写。这时,黑板上出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8+6=14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6+8=14

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都睁大眼睛,稍加思考,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座位调换了,但总人数不变。教师进一步提示,学生迎刃而解,终于明白了其中道理。总结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四、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4)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体,把枯燥乏味的材料变成活跃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对《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出场的一段视频,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插入王熙凤相应的照片,让学生们通过视频和照片加深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印象,进而分析和理解。最后,在课程结束时,再以一段《聪明累》的歌曲视频来进一步渲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减轻了学生直接进入书本学习而难以理解的负担。

二、信息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更倾向于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来获取学习知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个体的针对性,学生回到家中只是完成作业,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而多媒体和互联网则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有针对性学习或弥补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自主学习方式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例如教师把ipad的内容传到白板上,用ipad对所准备的语文知识进行讲解。之后,通过WPS将准备好的PPT讲义同步传到ipad上,用WPS的共享播放传屏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在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再打开问卷星,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投射到白板上,学生们用自己手里的设备答题。通过学习问卷星的统计功能,再对学生薄弱的部分进行讲解。最后,再通过ClassDoJo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家长也可通过ClassDoJo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下课前,教师可将布置的作业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到有云的班级组中,并且通过班级QQ群通知大家。教师下班后可打开电脑,在四叶草云课堂中上传一些相关的微课及基础部分的讲解和拓展内容供学生们课后自由学习。这样,学生能有趣、轻松学习,教师和家长也可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的学习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构成的动态教材。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书本知识,丰富了教育资源。

三、信息化教学拓宽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5)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思想应从“面向教师”转而“面向学生”。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强调情境,强调协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发挥学科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同时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笔者在实践中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为此,十分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但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美术教学因受媒体的局限,只能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以教师口述为主,不能很好地将声、形结合,必然导致传递信息的通道不那么流畅,学生接受的信息不那么清晰。教师虽然很辛苦,但学生还是很难投入到那种情境中去感受,所以学生感觉很乏味,对美术的兴趣淡化。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伴随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大屏幕上所出现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比如《夸张有趣的脸》一课,教师在授课时,边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边放出周杰伦的漫画肖像图片,接着播放姚明运动时的场景,然后播放姚明的漫画,还有赵本山、冯巩等名人的肖像漫画,这些明星都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也就很自然地被吸引到艺术欣赏中。

二、化难为易,增强自信

初中美术教学处于整个教学的中间阶段,学生对美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而且美术学科中往往有很多抽象的内容,仅仅凭几幅课本中的范作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最后学生的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敷衍,长此以往,学生做作业的自信心受到伤害,导致教学效果逐渐下降。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多媒体开始进入课堂,这时教师可将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变化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学生眼前,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学生作业的自信度也逐渐提高。如《二方连续纹样》一课,教师可通过电脑动画的方法进行制作,先出现一幅单独纹样,点击后,这个单独纹样会连续不断地向左右或上下重复延伸,很自然地演示出了二方连续的制作,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二方连续”的设计和制作方法,所以学生作业效果很好。

三、拓宽视野,有助创新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07-01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能力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支撑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也是一线教师为此奋斗的目标,这种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效率。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生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更好地学好语文?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用所学知识教学,正常不过,但所学知识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走上教师岗位也就意味着不断学习,跟随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制约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确立新的教学观,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每位教师还应自觉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语文素质。

二、选择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能仅靠传授,关键还是要在课上进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巧设计,善挖掘,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在不断积累语文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同时前进,结合现代的教育信息与动向以及自身的经验,打破传统概念下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努力积极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使学生感兴趣的的教学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师者,不仅如此,更要授之以渔。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事物的规律。这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和基本原则。教会了这些本领,学生就会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一种纽带。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要集中,指向性要明确,化零为整。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提问要画龙点睛,以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使学生真正能悟透疑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有效的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尤其是面对小学生,他们想象力丰富。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认真地评价学生可能的多种多样的回答,让小学生得到正面的回应,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的同时,对于因为胆小害怕而说话语无伦次的学生也应适时给予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就更要耐心倾听,同时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出回答,并及时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享受被赞赏之后的喜悦。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机智调节好课堂教学。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媒介,让教学更加便捷和实用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教学过程得到简化,将学习的重点表达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升。

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开展情境教学,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

有的教师觉得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使用很繁杂而望之却步,不愿意进一步探索尝试,往往越是这样,它离你也越远。其实电子白板的操作使用是比较简单的。当你真正将它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时,你会发现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得心应手,学生对原本感到枯燥的地理课也会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地理课堂也会悄然的发生着改变。

篇(8)

叶圣陶曾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孩子都是忠实的故事迷: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天性,使用故事教学,让学生在享受故事的同时,掌握语言。

实践证明,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就如同给英语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里自由快乐地翱翔。

1 故事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激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让故事与教材成为鱼水关系,密不可分,能从以下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1.1 生动有趣的开头引人入胜。夸美纽斯说:“智慧的课堂乃艺术的课堂。”它的开始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可达引人入胜的美妙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讲故事时我力求做到:一开头就抓住兴趣点。我常神秘地出示故事的冰山一角;某种声音或动作、单词的首字母、或用盒子装着物品……让孩子们“Listen,look,think and guess.”这立刻抓住了学生的热情。他们都高高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猜着。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大量的旧知识。并没有呆板地带读或命令他们机械地复习,就达到了新旧知识滚动的效果。

1.2 巧妙设置的情境培养兴趣。情境是故事的最重要部分,它便于理解语言及其所运用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寻找或创编合适的故事,巧妙设置故事情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PEP4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时。我觉得孩子们都很喜欢KFC,就在教室里贴上肯德基海报,把讲台变成柜台,里面放了“食物”;hamburger,Coke,sandwich等等。还穿上借来的制服当起了售货员。并要求:“比一比谁用英语‘购物’多”。学生马上投入到虚拟的情境中,纷纷来买东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相当好。

1.3 边玩边学的表演乐此不彼。在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下,我们会发现自己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动起来,每个动作都边比划边说,全身的器官都参与到操练中去玩着学。

记得我在教学PEP4 Unit 4 中的story time《拔萝卜》的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如:dog,cat,duck……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说“We are…,We like…”配上动作。他们开心地大声说着“dog”“cat”……顿时响起了一阵阵“汪汪”、“喵喵”等动物叫声和朗读声,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教室里洋溢着愉快的气氛。同时,我还让孩子们灵活地滚动了前几单元已学的指令:“Stand up,Open…Touch your…等等。呈现故事时,再出示Carrot图片让大家拔,自然表达出了“follow pig”“follow dog”……的意思。

2 故事丰富课堂色彩

2.1 以情发声讲故事,让学生沉醉其中。讲故事时教师声音的变化是展示课堂魅力的一个亮点。一成不变的声音容易让人疲劳,从而降低课堂效率。而教师声音富于变化,“以情发声、以言动人”,学生就能完全被吸引。

2.2 色彩缤纷的图画,让学生兴趣盎然。讲故事时,我十分注意使用图画,因为色彩缤纷的图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它能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首先,欣赏图画。老师在讲故事时,show出图画,会省很多力气。通过图片学生可看到许多有趣的童话;其次,制作故事书。在欣赏的同时,我还带动学生做故事书;根据故事中听说读到的情景画几幅画,并写上对白,故事书就做好了。如:《化妆舞会》中孩子们画的cloths:shirt,dress…形状各异,买东西的用语也写得很好;《Let’s have a picnic》中的句子 “I like…”的句子用得很好,画的物品也很漂亮——Sunflowers在阳光下排队,roses朵朵娇艳,rabbits在欢快跳跃……《My farm》中cows在悠闲地吃草,horses在奔驰,还有不少哨兵似的trees,两个孩子正在用“What are these?”“Are they…”对话。

3 故事降低记忆难度

故事教学,可以同时把比较多的单词、句子、语法、日常用语等内容轻而易举地记下来。我们可以把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放到学生熟悉的故事中去。如画什么有什么的《神笔马良》,有很多动物的《拔萝卜》,很多动作的《灰姑娘》《小红帽》等等。

如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语法教学。如何才能把枯燥的语法教给孩子,又不让他们感到厌烦,且还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呢?根据孩子的天性,我尝试设计了一些“形象故事记忆法”。

篇(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更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有力武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拓展思维、创新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一、图文并茂,激情引趣

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整合现有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CAI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地把课程资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文章介绍,“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虽然学生对云的认识具有初步的生活经验,然而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各种种云的“姿态”是不现实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的同时,还要注意搜集和整理诸如“淡积云”、“积雨云”、“层积云”、“絮状高积云”、“钩卷云”、“透光高积云”、“龙鳞云”等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云”的形态对比课文文字描写,进而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增强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境再现,还原真实

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呈现教学内容,还能轻松有趣地模拟情境或还原历史。例如,在理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模拟实验的演示,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可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操作”,为开展实验室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又如,在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段历史史料或真实案例胜过教师千言万语,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又能给学生带来心灵震撼。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品《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中,在谈到“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借助网络交往实施抢劫、诈骗的记实报道,真实生动的情境,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三、资源共享,合作探究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佳作《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写作手法,可以搜集苏叔阳《春天的梦》、(美)艾温•威•蒂尔《春满北国》以及一些经典诗句。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充分体会春的生机勃勃与风情万种。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及词语运用。通过博客或QQ或E-MAIL彼此交换意见和看法,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四、启发引导,思维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被不断地开发出来,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PP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几何画板等都各具特色,倍受好评。由这些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本节教材是学生在了解了电流以及电路串并联的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从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如利用《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自行完成线路连接、通过观察灯光的明暗变化以及电流表的指针变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方案,让学生彼此交流经验和做法,尝试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情感补偿,多元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载体或工具,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既能进行情感补偿也能实施多元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克服畏难情绪。信息技术虽然表面上看一种技术手段,其实却融入了很多“人文因素”,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喜欢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很多情况下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上教师的责备与误解致使学生成绩一路下滑。很多教师对此忧心忡忡,但却感觉爱莫能助。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九年级英语《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先让大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网上旅游,并让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尝试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Welcome to Beijing!”“Nice to meet you.”“I can speak English.”等英文脱口而出,让学生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继续探索,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10)

下面谈谈英语备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备课前要钻研教学大纲,通读、熟悉、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内在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大纲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英语的教学原则,并提供了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纲的学习。在认真钻研大纲的基础上,通读教材,可以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对教材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才能驾驭教材。我们要理解教材,不能只读一课书或一个单元,必须通读全册教材,如有可能应当读全套教材。不仅通读,还要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不能准确地确定出每册书、每单元、每课书以至每节课的重点和教学要求,就不能在处理教材时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一般是指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编写教材时是为了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不应当把它定为重点。所谓重点是和一定的教学阶段相联系的。某个教学内容在某个教学阶段不是重点,但到了另一个教学阶段就可能是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不应当教材中出现什么就讲什么,有的时候一个重点分散在几个单元甚至几册书里,这时候教师就不要受课次顺序的限制,而把这一重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二、备课时应当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钻研教材和考虑教法。

学习过程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从不知到知、到会、到熟练掌握几个过程。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能力和学习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这个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我们往往会过分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当教材中出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时,会系统地逐条给学生讲解,甚至抄大量的笔记以补充教材没有列出的条文,虽然知识是讲系统了,却忽略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这样处理教材的结果将造成学生只能背语法条文,而在实际运用中却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总结规律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还要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习惯。

三、备课时应当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教法。

我们常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就像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要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一样,对学生也需要有个全面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学生比了解教材更困难,因为教材是固定的,而学生的思想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另外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教师如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就会盲目。

上一篇: 作风剖析材料 下一篇: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