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7 05:19: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结

篇(1)

(二)明确服务方法。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核心,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探索传统、现代、药物、非药物、生理养生、心理养生等各种“治未病”服务方法的合理应用。在实践中,要建立效果评价机制,推进“治未病”服务方法的总结与创新。

1.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县中医院设置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分层分类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与健康宣传志愿者团队、慢性病健康管理沙龙等形式,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各医疗机构利用冬病夏治、膏方、中医适宜技术等“治未病”技术,开展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与检测;运用中医体质辩识、健康评估等为“治未病”提供技术支持;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在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防、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中,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进行干预,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宣教,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成立中医协会。以县中医院为依托,成立县中医协会,以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水平持续提高为宗旨,全面挖掘收集整理真实有效的验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集,全面提升中医理论水平、临床水平,并向广大城乡居民进行中医知识宣传,引导群众使用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使中医药服务惠及全县城乡居民。

(四)完善配套政策。将中医药治疗费用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中成药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鼓励和引导群众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治未病”工作开展的服务收费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治未病”预防保健机构定性及社会机构的监管准入等问题,加强政策支持。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县政府成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县内各医疗机构根据各自工作特点,研究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各医疗机构设立“治未病”门诊,结合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2.在县直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诊疗设备配备、标识标牌设置等工作,制定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开展“治未病”服务。

3.制定培训计划,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和吸引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人力配备达到国家标准。

4.开展以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

5.举办“治未病”宣传讲座,印制和发放“治未病”宣传资料,积极开展门诊个性化指导工作。

6.做好试点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完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总结,将相关资料归档,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体制完善、群众满意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

工作要求

篇(2)

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农村和城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为重点,发挥卫生科技优势,采取多种方式,自年起利用4年时间,面向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推广适宜卫生技术,培养一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建立一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形成一套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模式,在我县逐步建立起基层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的有效网络和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提升我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其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服务水平。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内容

(一)适宜卫生技术遴选。从卫生部及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目录、市、县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项目、全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及各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中筛选适宜卫生技术进行推广。县卫生局定期组织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申报和评选,经专家评审后,确定推广项目,县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目录。

入选的适宜卫生技术需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2、实用安全、疗效确切;

3、成本低廉,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便于掌握,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

(二)师资培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我县适宜卫生技术培训基地,各单位要根据国家、省规定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目录(见附件),结合本单位的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培养专业人员进行推广,每单位每年推广不少于3项适宜技术及相关教学内容,尤其要增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三)推广范围: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面向全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为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接受不少于6项的适宜卫生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尤其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人员每年要掌握不少于3项适宜技术。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任务分工

(1)按照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制定的《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实施意见》要求,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省卫生厅负责全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市卫生局负责辖区内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监督、考核及效果评价。

(2)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内医疗卫生单位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的具体组织实施,协助市卫生局做好培训和技术应用情况的监督考核,并做好项目推广情况年度统计工作。

(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具体负责适宜卫生技术的筛选、推广和培训工作,作为全县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各单位每年负责推广不少于3项适宜技术,于每年4月15日前将推广项目申报表报县卫生局业务股,并于每年11月15日前将所承担的推广项目进展情况报县卫生局业务股。

(4)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按照培训任务分配表选派本单位和本辖区的两级人员按时参加培训。

(二)组织形式

坚持按需推广、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采取培训班、专业进修班、专题讲座及巡回指导等方式进行推广。各类技术推广应做到集中讲解、现场操作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推广与临床使用相结合,确保推广效果。

四、实施的效果及效益

所有培训对象基本掌握相应的适宜卫生技术,具备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单位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方案和计划,积极开展推广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 R17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005-02

Analysis the new path of the popularizing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in rural areas

HU Lingjuan, FANG Yunyun, MAN Xiaowei, ZHOU Yuqiong

Administration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rizing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AHT)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in rural areas.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should be not only all different levels of public medical institutes, but also includes clinics and clinics sanitation rooms in rural areas. It can strengthen popularizing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AHT).

[Key words]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AHT)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Rural areas; Grass roots; Path

本文所指的基层在农村主要是村一级和乡镇,在城市主要是社区。众所周知,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农村卫生资源缺乏,卫生人员短缺,卫生技术较低,现有卫生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防病治病需要。重视科研成果普及与应用,尤其是在基层和农村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关键因素[1]。农村地区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适宜技术在部分基层地区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

从1991 年开始,卫生部实施了“面农村、基层推进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简称“十年百项计划”)。是我国面向农村和基层地区,从政府角度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计划,它以在广大农村和基层的应用为方向,每年推出十几项适宜技术,至今,共有200多项技术得到有效推广,一批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易操作性以及低成本、低风险的卫生适宜技术得以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随后,科技部又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项目扩大到17 个项目省。

项目推广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农村基层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老百姓愿望的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不仅给当地百姓的健康带来福祉,而且促进和带动了医务人员的学习热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成员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政府和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都是一定的受益者,在维护生命健康过程中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适宜技术本身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项目,更是广受欢迎[2]。比如耳尖放血法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湿疹技术等,在实践中深得基层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认可。

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项目设计的实施机构是依托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因此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是推广适宜技术的主阵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就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省市综合医院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时因为人员、技术、设备等因素,尤其是管理层面的不重视,造成推广效果较中医医疗机构差,而基层受限于技术力量不足,一些项目的培训和推广显得力不从心。在不断总结各地推广适宜技术的模式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种推广途径比较适合农村基层地区。2010年在山西古交市和其他部分省市调研时,发现当地在农村基层探索的一条推广途径比较有特色。他们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时,不仅将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纳入,而且还吸纳了一些个体诊所,并扩充了一些村卫生室。这些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主要推广中医针灸推拿技术,尤其是以推拿为主。

1 主要特点

1.1 掌握关键和适用的技术

因为个体诊所普遍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不高,因此在选择适宜技术时更看重“能学能懂能用”的技术。比如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技术,小儿捏脊法防治感冒等,基层非常需要,广大群众主动寻求这些技术并积极宣传,使得需求不断增加。

1.2 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主动学习

因为不是推广的主体,因此在积极争取学习过程中,非常珍惜培训的机会,掌握效果很好,不断主动学习,求师问教,要明显好于被动培训的效果。

1.3 因疗效突出、需求强烈,客观上促进了适宜技术的推广

我国卫生资源的现状是基层卫生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在医药费用过高,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需要。而疗效突出、费用低廉的适宜技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这也客观上促进了适宜技术的推广。

1.4 不局限于适宜技术本身,扩大应用范围

在调研过程中,适宜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一般是针对单项技术的推广,医务人员掌握1~3项技术开展诊疗活动。而个体中医师更倾向于多学多用,融合治疗与预防的作用。如小儿推拿技术不仅仅适用于发热、外感、湿疹、腹泻等疾病,更多的家长慕名而来只是为孩子做调理,改善体质,增加抗病能力。因此技术实施过程中,医师更多的注重需求,加大了预防性技术的推广。

综上所述,适宜技术在基层农村的推广,除了按照推广项目本身的统筹安排外,还可以考虑多条渠道,推广项目不应过多关注在治疗类技术,可以更多的考虑预防性技术,因为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是预防、康复,只要对人们健康有利,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为所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所推广的“适宜技术”就是指安全、有效、经济、方便易行、可持续应用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3]。所筛选的卫生技术在推广之前已经在持有单位临床应用了较长时间,有些技术还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过。因此,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已经明确。技术的“适宜性”主要体现在其难易程度能否为农村卫生人员掌握,其价格能否为农村居民接受[4]。在基层农村,决定适宜技术推广的主要是价格因素和技术防治效果。在调研中,也能明显感觉到当地居民对适宜技术认可后,会通过口碑宣传的方式,使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因此,在选择适宜技术推广时,可以考虑扩大技术推广的途径和方式。

2 扩大适宜技术推广途径应把握的要点

2.1 适宜技术的推广还在于做好需求预测

对于基层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技术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不依赖或少依赖于仪器设备的项目。即从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当地收入水平、生活习惯和就医习惯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更多的适宜技术,保证适宜技术的有效供应。尤其是一些非常简便易行的项目,在临床已经非常成熟,而在农村地区的需求又很大,就应当积极组织培训和推广。这些项目操作比较容易,只要具备中医基础的人员都可以培训,培训范围可以扩大。调研中,一些个体诊所的医务人员甚至表示收费培训都可以接受。

2.2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扩大居民对适宜技术的接受度

对农村居民或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适宜技术宣传,使之了解新技术,改进健康观念,接受适宜技术服务。比如小儿推拿项目,对于儿童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非常明显。如能充分利用这些适宜技术项目,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改善基层儿童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中医领域中儿科萎缩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许多人想求助于中医对儿童的体质调理和健康促进,却找不到相应的去处。这其中宣传的作用是很大的。

2.3 中医基础好的地区可以率先试点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在医疗机构外扩大适宜技术的推广途径。调研中发现,一些中医基础较好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医疗机构在推广一些技术时更多的是治疗性项目,预防保健型项目的开展就可以考虑在个体机构、村卫生所、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开展。未来健康的促进模式应该是依托家庭、依托社区,是一种身边的医疗服务,因此预防保健及基本医疗下沉到基层才是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根本。

2.4 对确有需求的项目应扩大使用面

调研中一些项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项目依赖的仪器设备或专有配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应用,而一些非常受欢迎的技术因为局限于医疗机构,群众认知度低,影响了技术的推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能够抓住大家接受度高的几项技术,扩大应用面,使得受益面明显增加。

3 结论

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不应将适宜技术的实施重点都放到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考虑更多地向基层辐射,依托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开展简单实用、疗效确切的适宜技术,在奠定了基础后,逐步展开更多的项目,这样接受起来更容易,认知度会不断增高。针对农村地区健康危害较大、经济负担较重、技术水平较低等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筛选一批适用于农村医疗卫生的中医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对提高农村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5]。这些推广项目中,基层更欢迎一些操作简单、防治结合的项目,那么中医的一些针灸推拿适宜技术就显得很有市场。因此不应当局限于现有推广渠道,在目前基层卫生服务需求还不能得到全部满足的情况下,只要对人民群众健康有利的做法都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

当然,在依托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时,对其培训和准入要严格监管,应当鼓励有积极性、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技术水平相当的人员进入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的队伍,而不是一哄而上。因为有研究发现技术培训的掌握程度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技术资格等因素有关[6]。因此,合格的人员进入培训队伍非常重要。尤其是个体执业者,她们在实施适宜技术时积极性要高于公立医院,能够将一些技术的实施发挥到村和社区,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适宜技术的防治。只要有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力量,促进适宜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顺平,李雪梅,孟庆跃.关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22-624.

[2] 黄瑞宝.卫生总费用变动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4):29.

[3] 邹嘉明.关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机制的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6,19(6):329-332.

[4] 王健,孟庆跃,钟继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定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47(7):135.

[5] 刘,谢雁鸣,白文静,等.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97-98.

[6] 任建萍,郭清,蒋健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3):28-30.

篇(4)

2、针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们目前正在对部分社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培训。

3、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针对村卫生室药品种类不全的问题,这是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双百分之百造成的,一是100%使用基本药物,二是100%网上招标采购,使用网下的药品为违规行为。

其他的问题,我们***街道不存在。

 

 

 

 

篇(5)

各县(区)卫生局、各单位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意见》,和新的《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争取县(区)党委、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协作配合,深入贯彻落实医改任务中的妇幼卫生内容,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方针,以《省妇幼保健工作规划(2011-2015年)》及配套出台的18个妇幼保健工作方案为指导,全方位、多层面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全面提高全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二、认真实施妇幼卫生项目,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1、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各县(区)要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改革进程,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儿科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调配卫生人才资源。要建立和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抢救中心,成立县级孕产妇抢救技术小组,公布急救电话并确保24小时开通,确保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加强高危筛查培训,基层妇幼专干和村医均要熟练掌握高危因素,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要严格剖腹产指征,严密产程观察,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剖宫产手术比例不得超过25%,乡镇卫生院不准开展剖宫产手术。要按照《孕产妇死亡评审细则》和《省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试行)》,积极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年内,市妇幼保健院要组织一至两次市级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病例评审。各县(区)要根据辖区内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的情况,组织开展死亡病例评审。至年底,孕产妇死亡率要控制在30/10万以下,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

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严格控制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和剖宫产限价标准和剖宫产比例,根据甘财社〔2011〕176号文件要求,按照每位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补助500元(中央财政补助400元、省财政补助50元、县财政补助50元)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补助,对残疾、贫困或危重症孕产妇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年底,以县(区)为单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要达到90%以上。

3、“两癌”筛查项目。根据省卫生厅、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城乡妇女中开展“两癌”筛查的通知》(甘妇发〔2011〕82号)文件要求,今年的“两癌”筛查工作要在全市全面展开,各县(区)要尽快针对本辖区适龄妇女,扎实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工作。各县(区)卫生局要积极协调解决困难,各单位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两癌”筛查工作顺利开展。

4、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各县(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乡级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与有关医疗保健单位密切配合,积极创造条件,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从健康教育、检测与咨询、干预治疗和保健指导等方面,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各县(区)妇幼保健机构要按时向市妇幼保健院信息科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崆峒区(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还要按照项目要求,认真做好网络直报工作。

5、农村妇女孕前及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各县(区)卫生局要积极配合计生部门做好补服叶酸项目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并依据卫生部妇社司《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卫生项目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卫妇社妇卫便函〔2010〕19号)中《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督导评估标准》,组织对辖区内叶酸发放工作的督导评估。各医疗保健单位要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和技术指导工作。

三、规范开展各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

1、以母婴安全为重点,强化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各县(区)要提高早孕建卡率,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要重视开展孕期缺铁性贫血的监测与治疗工作,开展产科疑难病例的会诊、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要切实加强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对新生儿、婴幼儿、体弱儿要分别建立系统管理册(表)。对7岁以下儿童根据年龄特点定期进行4、2、1体检。重点做好新生儿访视、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体弱儿管理。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常见病、多发病等卫生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技术培训和业务督导。年底,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2%,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认真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听力障碍筛查。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提高已出生的患病儿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县(区)卫生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筛查,要继续保持去年的工作势头,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筛查质量。年底各县(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要达到80%以上。做好听障儿童和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救治宣传。按照市卫生局《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全省0-7岁贫困听障儿童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平卫函发〔2012〕6号)要求,积极做好辖区0-7岁儿童听力筛查,5月底完成筛查、上报和转诊工作,并认真及时填报相关报表,为听障儿童提供救治良机。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的苯丙酮尿症确诊患儿,按照《省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特殊奶粉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积极为其申报特殊奶粉补助,为患儿家庭减轻负担。

3、继续做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与结婚登记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开展婚育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待婚青年的保健意识。严格婚前医学检查程序,为婚检对象提供高效、便捷、满意的婚检服务。各县(区)卫生局要加强对婚检工作的督导,并协助妇幼保健机构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做好婚检经费财政预算,切实兑现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免费婚检所需经费。年底,各县(区)婚检率要达到95%以上。

4、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高群众保健意识是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各县(区)要深刻认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认真制定针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教育行动计划,采取专题讲座、刷写宣传标语、发放保健手册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利用节日、集会等时机,多层面深入开展妇幼卫生政策和健康知识宣传。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预防保健工作的作用

按照省、市要求,各县(区)卫生局要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监督指导。各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年内都要开设中医妇幼保健门诊,要健全中医、中药等科室,配备能满足中医药服务工作需要的技术人员,完善相关制度和服务流程。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治未病技术规范,改革工作流程,积极引进和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积极探索妇女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及开展中医药治疗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新业务模式,努力使中医临床业务量要达到总临床业务量1/3以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内涵建设,制定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的工作措施,提高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

五、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信息及“三网”监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省妇幼卫生信息管理通知»文件精神,要全面开展“三网”监测工作,特别是庄浪、静宁两个国家级监测点要高度重视,及时报送数据,认真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要按照省上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数据报告时限要求,认真做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宫颈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以及“三网”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工作。要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制定的《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和各类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表格,认真书写产科病历(特别是产程图的绘制)、孕产妇及围产儿保健手册,儿童体检表,并做好各类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推动全市孕产妇和儿童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加强妇幼卫生信息年报质控工作,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上报、跟踪随访、漏报调查等工作。

六、全面完成各项妇幼卫生工作培训任务

1、完成今年的产科适宜技术培训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关于印发市产科适宜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平卫发〔2012〕18号)安排,合理安排人员参加培训,完成培训任务。

2、做好妇幼卫生项目培训和进修工作。市妇幼保健院要完成县(区)级监测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做好妇幼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网络直报、质控工作,进一步提高妇幼卫生年报、“降消”项目网络直报、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和“三网”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质量。

3、市、县(区)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完成省卫生厅统一安排的“降消”项目市、县级助产人员的进修和保健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任务。各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和有关项目规定,做好县对乡(镇)、村的基层保健业务技术培训工作。

七、认真组织实施妇幼卫生绩效考核和督导工作

1、落实驻县专家工作制度。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充分认识妇幼保健专家驻县蹲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督促驻县专家蹲点指导工作落实到位。

篇(6)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篇(7)

加大宣传力度,全员参与优质护理

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全院工作人员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等资料,要求护理人员全员参与,积极投入到优质服务活动中来。在住院部醒目位置公开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及服务内涵,提高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的能动性,把患者及护理人员全面纳入活动范围。住院部设有宣传栏,公示优质护理标准及标准。召开病员公休座谈,向患者讲解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护理服务的目的及意义。

营造温馨的人文氛围

护理部设有优质便民举措:一人一床一桌一椅一个水瓶,新增纸杯、针线盒、纸笔、指甲刀、卫生纸等方便患者及家属使用。

设有优质服务信息反馈箱,方便患者提供宝贵意见,使我们及时改进工作。增设健康教育宣传板及报刊架,方便患者家属、护士取用。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服务。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争取患者配合,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①做到五主动:主动关心、帮助、体贴患者;主动耐心安慰患者;主动热情接诊患者;主动巡视病房;主动相送出院患者。②为出院患者办好出院结账手续,联系交通工具,护送患者上车等。③保持患者三短(胡须、指甲、头发)六洁(头发、手、足、会阴、皮肤、口腔)。

积极倡导“微笑服务、从我做起、优质护理让您满意”的服务理念。全面开展“亲情式护理、宾馆式护理”的双模式护理。为患者多做一点:多巡视、多观察、多关心、多照顾、多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业务学习,确保优质护理质量

现在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期望的提高,护士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技能训练,才能提高提高质量实施和护理。医院护理部狠抓“三基三严”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制度。每年有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每月组织护理操作培训,要求人人掌握,人人通过考核。

积极选送护理骨干参加市局举办的各类护理培训班,参加完培训的护士再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向其他护士传达。所有护理人员都参加护理技术培训,优中选优后参加市局技能比武,以提高我院护理的整体水平。

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每个月评比服务明星,实行优劳优酬,以激发护士积极性。

转变护理理念,延伸护理服务

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通过集中教育,使群众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护理服务不能是仅局限在医院内,要不断向外延伸,扩展 至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每年组织开展两次护理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急救和自救知识。

开展中医护理,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根据甘肃省2010年《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所有住院患者均开展中医护理。医院常年坚持的“三基三严”培训也全部融入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如穴位按摩、刮痧、拔罐、艾灸、耳穴埋豆、中药贴敷等十项中医护理技术。每位患者除了实施常规护理之外,责任护士每天深入病房,为大家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在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给予按摩(缓解紧张情绪);协助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做这些工作,不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与压力,也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方向,还加紧了护患沟通,有力地缓解并消除了医患矛盾,真正体现了亲情式护理。

定期督查,注重满意度,积极总结经验

科室每个月都坚持进行安全自查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并认真作好工作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保证医疗安全。

定期不定期的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个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和检验科、药房、住院部责任人及后勤人员,与患者一起交流,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当场答复,并将意见及建议上报院办室。

大力开展控烟活动

按照2011年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的工作要求,医院与各科室签订了控烟责任书,建立了控烟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设立了宣传栏,每个病房,办公室均张贴温馨提示“禁止吸烟”,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倡导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控烟活动。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也进行了宣教,从而真正达到无烟病房的标准。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总之,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把“人性化”融入到优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乡镇卫生院从服务上着手,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成效。优质服务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护士要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患者及家属就诊时的心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其次,护士要有爱心,要学会包容。有了爱心就能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所急,为患者排忧解愁,使护理人员具有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篇(8)

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778平方公里,辖5镇4乡,30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6.9万。县是华夏医祖扁鹊行医采药的地方,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2月,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医院先后经历2次迁建,3次易址,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合理。目前,医院新院址占地面积达50亩,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149人,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全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13人)。业务技术骨干均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

医院编制床位150张,设有内、外、妇、儿、急诊、皮肤、眼耳鼻喉、口腔、麻醉、针灸理疗康复、骨伤、肛肠等12个临床科室。中风专科、皮肤专科、疼痛专科、肛肠专科被邢台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设有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脾胃病、哮喘病、不孕症等专病门诊。设有心病、脑病、外科、创伤、妇产、儿科等6个病区。以及化验、病理、超声、心、脑电图、胃肠镜、高压氧舱、放疗、CT、放射、中西药房、消毒供应等20多个医疗、医技科室。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钴60放疗机、彩色B超诊断仪、肺功能测试仪、彩色经颅多普勒、心电工作站、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500毫安高频遥控胃肠光机、C型臂光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高压氧舱、全自动5分类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血流变仪、血液灌流机、过敏反应测试仪,化学发光仪、骨质疏松测试仪、特定蛋白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2010年门诊工作量89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900人次,业务流水收入2140万元。

我院是全市中医系统首家二级甲等医院,被上级确定为河北医大、河北工程大学、邢台医专临床教学医院,连年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三星级文明服务窗口单位”;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北省深化改革、优质服务百佳医院”、“河北省示范中医院”;河北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临床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得到了加强,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化浓厚,基本达到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要求,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我院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得到落实。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逐项加以落实,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突出中医特色指标和措施,并将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细则,定期对科室进行检查考评,每月通报点评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严格奖惩。此外,落实专人负责基层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院长与卫生局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医院年度工作重要内容,按照相关任务要求与受援单位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积极开展农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与基层指导工作。

(二)人员配备合理,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通知”的要求,全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达到68.9%;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比例达到81.8%;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达93%;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职能科室负责人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培训两年以上比例达75%;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负责人基本符合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相关要求。此外,对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及技能培训有规划、有制度、有考核并积极抓好落实。

(三)临床科室建设步入正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名称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认真进行自查自纠,科室命名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认真学习贯彻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认真抓好科室设置、特色服务项目开展,强化临床病例辨证施治,病例讨论及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24个常见病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认真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书写规定,实行了电子病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38种,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项目64个,门诊处方中中药比例达65.6%,饮片比例达34.8%。

(四)重点专科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皮肤科、疼痛科、肛肠科、中风科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各专科均制定了3个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评价分析和优化总结,探索试行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目前,4个重点专科依托专家以及专科项目支持,医院给予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重点倾斜,目前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初步规模。

(五)中药药事管理逐步规范。根据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扩建了中药房,调整了煎药室、库房设置,药库、药房面积设施达到相关要求,适应工作需要。中药房、煎药室负责人具有主管中药师资格并有2人取得高级中药鉴别师资格。认真执行中药采购制度、饮片验收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使用免煎中药200余种,严格进货渠道,落实煎药室管理规范,制定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煎药操作程序,按要求煎、煮,定期清洁消毒。

(六)中医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计划和措施,明确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每月一培训,半年一考核,床位护士比例1:0.4,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项目2个,按照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每周检查,每月考评,根据不同科室特开展专科专病特色护理,每个病区3个病种并提供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基本掌握本科常见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中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指南”,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及医院宗旨、医院发展战略、医院院训、医院经营服务理念、医院奋斗目标、医院院歌(正在谱曲中)、医院院徽(正在征集中)等体现医院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总体形象定位。制定了以规范员工服务理念、诊疗行为、服务用语、着装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员工手册”并进行培训。为搞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在庭院内塑造了扁鹊像,将“大医精诚”雕刻在门口影蔽墙上,医院走廊、候诊区挂有宣传中医药知识的牌匾,院内橱窗有特色专科介绍,编印《新中医》医院院报十期,5万余份,编辑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2期,1万余册,医院内庭院筹建中草药种植园,部分病室安装闭路电视播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片,制作6个中医专科专病电视片于电视台播放,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起步运行。制定了医院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初步开展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咨询、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活动”工作保障。为加强对中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是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责任人员,为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定期督导调度,将八项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至相关领导和科室,利用质检日、院周会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标准。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员工手册、印发各项“规范”“指南”加大各项培训考核力度,实施质量监督,促进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

篇(9)

业务副主任既是决策层又是执行层,工作中要充分领会主任和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院长办公会决定的事项,并对各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找出解决办法。收集和整理业务信息,在院长办公会上提出业务管理建议。要了解国家卫生政策,把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发展方向,创新地开展业务活动。

一、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充分履行民生的管理责任。社区卫生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创新、功能完善,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实现“三个回归”,即: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回归、居民就医的回归、公益性质的回归。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防治并重,重视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不断探索适合社区卫生的服务模式;要重视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要健全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流程 ,完善服务功能;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把居民健康、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      稳步推进“六位一体”功能转换,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同时把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纳入中心业务管理内容。目前各镇存在两支医疗队伍,即乡村卫生室(或卫生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人事、待遇、业务管理等分属不同。乡村医生人缘熟,贴近居民,工作方便,工作时间弹性好;但业务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后继乏人。把两支队伍的业务统一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团队,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有利于“六位一体”功能的真正落实。

2、              利用中心的医疗业务优势,建立并培养一支公共卫生员队伍,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的宣传员,中心与居民的联络员。在取得政府和居委、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从社区选拔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沟通能力强、贴近居民的公共卫生员进行系统公共卫生知识培训,使之成为中心同居民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居民对中心工作的理解和“六位一体”功能的深入开展。

3、              临床医生深入社区,并组建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根据“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确定团队的人员结构和组成形式,探索精简高效、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全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

4、              在居民中推广“首席医生”制,给“首席医生”相对固定的村和居委,在居民中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电话咨询、约定或上门服务等,把提高居民卫生知识和健康体魄作为工作目标,让“首席医生”做好医疗卫生的“守门人”。

三、      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把中层干部建设成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要制订干部例会制度,创造沟通平台,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2、对中层干部要合理分工,明确目标,并制订中层干部考核细则,科学合理的分工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磨擦,有利于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原来的防保、业务、后勤等概念已发生变化,条线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随之也在改变,现今的业务和防保交集增多,业务的概念大范围外延,相互间工作协作有利于克服原有的先天缺陷。

3、建立中层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加强中层干部培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中心业务工作的成功与否,重视中层干部培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医护人员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择优录用。全面签订质量、安全、绩效目标管理责任状,把质量、安全、绩效、政策执行效率、科室凝聚力列为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把中层干部队伍锻炼成一支懂政治、会专业、能管理、清新高效、执行力强的队伍。

四、      制订并完善适合业务工作开展的各项制度,把制度的落实放

到重要位置。

建立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制度、各项奖惩制度等,适时淘汰和修订不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做到制度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职工工作有方向,操作有流程、行为有规范,奖惩有依据。培养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制度文化。

五、      重视科教工作,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人才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的原动力和不可缺少的资源。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建立人才成长的机制是社区卫生中心的责任。

1、              抓好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业务考核提高职工专业能力;重视学历教育和学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与专业相近的其它专业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2、              以科教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职工专业素养。重视科教工作,成立科教管理组织,切实制订科教工作计划、科教管理制度、科教奖励办法,加大科教经费投入,保障科教工作顺利开展。提倡职工书写工作总结和撰写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以教促学,以科研促质量。

3、              建立职工业务档案,把职工的继续教育情况、论文、科研、获奖、业务考核成绩、医疗安全、业务活动参加情况等信息记录其中,并把业务工作情况同评优和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相联系,促使职工自觉学习,不断进取。

六、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它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对医护人员的社会经验、居民文化、沟通技巧、以及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调整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抓好医疗业务管理,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 把抓好医疗业务、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放到管理的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制订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把医保、农保、以及是否过度医疗列入质量管理内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知识考核,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视质量、安全目标管理,为居民健康保障培养合格“守门人”。

七、      重视中医工作,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治疗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强中医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要在社区建立独立的中医区域,大力宣传中医名人,向居民介绍中草药等,要形成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让中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帮助居民了解中医,自觉地应用中医治疗和中医养生保健。

2、          重视中医人才培养,采取进修培训、人才引进、名师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科室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3、          大力开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火罐、牵引等中医适宜技术,每年选派1—2名年轻人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适宜技术培训,不断增加新的适宜技术项目。将适宜项目逐步向乡村卫生室、卫生站点推广。

4、          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将中医技术广泛应用到疾病的预防保健领域,使中医在慢性病的管理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八、在全院树立公共责任意识,保证重大公共安全和应急事件中

反应迅速、措施有力。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家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职工公共安全教育,让职工牢固树立公共安全责任意识。重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和相关传染病知识培训,不断增加职工卫生法律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2、              制订突发公共应急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含各项子预案),对中心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组织体系和各项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好应急演练,保证应急事件中处置有序、措施得当。

3、              通过宣传栏、画报、多媒体讲座、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居民卫生安全意识。

九、      依托和利用好医疗联合体平台,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居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

大部分社区医生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社区,专业很少得到深造,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偏低,很难获得居民信任。充分依托医疗联合体平台,同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关系,利用上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加强社区医生的业务培训,并在其指导下开展科教活动,提升社区医生服务能力。

1、          根据居民医疗需要,邀请上级医院各科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中心医生遇到疑难病时请会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医疗专家服务。

2、          中心与联合体的上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让急重病人向上级转诊过程简便、快捷,切实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3、          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下社区讲课,中心医生到上级医院各科轮训,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水平,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篇(10)

内丘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有王不留行、柴胡、荆芥、金银花、知母、黄芩、连翘、枸杞、射干、邢枣仁等50多种。全县种植中药材8.5万亩,其中:王不留行种植3万亩,柴胡、金银花、知母、黄芩、连翘、荆芥等中药材2.5万亩,酸枣种植3万亩。惠及全县5个乡镇2万多农户,中药材总产达到9331吨,销售额达到1.08亿元。《本草纲目》记载的“邢枣仁”即产自我县,是道地药材“邢枣仁”的原产地,享有“世界枣仁看中国,中国枣仁看内丘”的美誉。我县柳林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酸枣仁集散加工基地,年加工酸枣70万吨,酸枣仁3.3万吨左右,产值60亿元以上。

全县中药材种植大致可分为五个地带:

一是王不留行种植带。以五郭乡山凹村路申合作社、内丘镇西邱村新湾合作社为中心,以丘陵、平原干旱地区及退耕还林地区的五郭乡、柳林镇、大孟村镇、内丘镇为重点,采用订单形式实施王不留行种植。中药材“王不留行”,别名奶米、麦蓝草等,为1年-2年生草本石竹科麦蓝菜属植物。供药用的王不留种子形状似油菜籽,具有行血调经、消肿止痛、催生下乳等功能,特别对治疗胆结石症颇有疗效,货源较为紧缺,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元-6元。

王不留行多野生于荒地、路旁,耐干旱耐瘠薄,也可与小麦一起生长,适应性极强。亩产量稳定在150公斤-300公斤之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很有借鉴作用。

二是金银花种植带。以大孟镇联丰果木公司、南赛乡鹏超合作社为中心,辐射带动大孟村镇、南赛乡、柳林镇发展金银花种植。金银花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壤和气候的选择并不严格,以土层较厚的沙质壤土为最佳。山坡、梯田、地堰、堤坝、瘠薄的丘陵都可栽培。繁殖可用播种、插条和分根等方法。在当年生新枝上孕蕾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盐碱地均能生长。根系发达,生根力强,是一种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山坡、河堤等处都可种植,故农谚讲:“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亩栽300株,成年树每株鲜花产量按保守数值6市斤计算,300×6=1800斤,亩产1800斤鲜花, 5斤鲜花出1斤干花,即亩产1800斤÷5=360斤,计180公斤。全国药材批发市场金银花的批发价格,现统货(花蕾)为160元/公斤,统货(花)为70元/公斤。每亩金银花的干花纯利润12400元(减去成本后)。

三是柴胡、黄芩、知母种植带。以南赛乡扁鹊药园、布谷药园为中心,辅射带动南赛乡、柳林镇、金店镇、官庄镇发展柴胡等种植。

柴应性强,能耐旱,耐寒,怕水涝。人工种植宜选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通风良好的地块为最好。柴胡的繁殖采取直播和育苗移栽法,大多采用直播方法。适应性很强。耐寒能在田间越冬,喜阳光、怕积水,对土壤要注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地生长较好。柴胡生长期为1―2年,如条件适宜,一般1年可收获,亩产干品100公斤。1年生的质量好,柴胡皂甙总含量高;2年生的产量高,折干率为1年生的3倍。亩产干品可达100―200公斤以上。按一般市场价元/公斤,年亩收入元。生产成本:化肥款元(其中亩施复合肥元、硫酸钾元、过磷酸钙元)耕地款元、浇地元、农药元、种子款元,共计投入元,去除成本,每亩纯效益3000多元。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有清热燥湿安胎凉血的作用,别名黄金茶,用来泡茶喝,有清凉败火、消炎去暑的功能。黄芩适应性很强,不怕严寒和干旱,荒山荒坡、树林、野地都能生长。黄芩亩产200-350公斤,亩效益2800-4900元。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味苦性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能,主治口渴烦燥,肺热咳嗽,结核病发热、热性病高烧、糖尿病、大便干燥、小便不利等。知母野生于向阳干燥山地、丘陵及固定沙丘上。适应性很强喜温暖,耐寒、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质土壤为好。一般亩产干货200―400公斤。平均亩效益在1000元以上。

四是连翘基地。以柳林镇苏寨沟林果园为龙头,辅射带动柳林镇、南赛乡、五郭乡利用地埂(埝)发展连翘种植。连翘为木犀科植物,味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连翘常生长在海拔200~2000m的半阴坡或向阳坡的疏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生态气候环境,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枝条萌发能力强等特性。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观赏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每亩定植222株,每株产商品连翘2-3千克,每亩产连翘450-600千克,当前市场价格12-15元/千克,每亩产值5000-8000元。

五是天麻、i苓种植带。由侯家庄乡岭西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在侯家庄乡孟家坪村、桃园、七里会、百草坪等村利用天然森林资源,发展天麻、猪苓珍贵药材种植。

猪苓野生在海拔1000―3000米的阔叶林带,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环境,栽培猪苓,只要温湿度适宜。栽培猪苓可在山地林下,也可在房前、屋后、塑料大棚栽培,林下栽培在10-40度南坡及西坡的阔叶林下,栽培3―5年可收获,我县一般挖窖栽培,猪苓窖的规格是长宽各70厘米,除50厘米二年生每窖可产干品2公斤。二年以上采挖,每窖可产干品10-12公斤,按市场价50元/千克计算,二年生每窖效益在100元左右,二年以上每窖效益在500-600元左右。

几年来,内丘县共创建17个中药材示范园区,创建面积17000亩以上。生产中药材主要品种为枸杞、金银花、黄芩、知母、王不留行、柴胡、板蓝根、丹参、桔梗、瓜蒌等。我县在中药材品种的多元化、种植的规范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商品化道路上力争迈出新的成功步伐。我县的邢枣仁、王不留行早已种植成功并闻名全国,特别是近几年主打品种王不留行为全县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面积、产量及产值也占到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份额。但药材效益的最大化与风险也同时并存,适当增加品种有利于降低风险,所以我们在主打品种上加大规范化种植力度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扩大金银花、黄芩、知母、、丹参、桔梗、 枸杞等药材品种的种植面积,循序渐进地推进中药材种植的健康发展。

在狠抓品牌建设,打造内丘道地药材的同时,积极与神威药业、安国中药材市场、扁鹊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引进经济效益好、生产价值高的品种。目前,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中药材示范园创建模式已成为山区群众学习的样板。

2 产生效益情况

经济效益:种植中药材亩收入1000-6000元,和种植一般农作物相比,平均增幅50%以上。

社会效益: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率,为增加丘陵山区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生态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有效调节种植结构作出了榜样;绿色、生态的生产模式对保护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主要推进措施及出台政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农业局长柳东红为组长,农业局副局长袁连海、财政局副局长富艳坤、卫生局副局长石志坚为副组长,三局有关科、站、室负责人为组员的中药材示范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以中药材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各示范园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创建工作和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3.2 明确实施主体。示范园创建单位必须是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明确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相关工作。县级农业部门,是示范园创建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培训、指导、督查示范园完成项目目标,做好资金审核、总结评估、初步验收等工作。

3.3 树立创建标牌。按照省级要求的统一样式和规格在显著位置树立标牌,标明建设规模、主导品种、生产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示范展示创建成效,宣传工作开展,接受社会的监督。

3.4 建立工作档案。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农资统购统供、工作总结制度等文件资料齐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

3.5 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力度。县级财政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整合惠农项目资金,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为创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主动联系科研部门、技术院校,邀请安国中药材专家艾庆虎、张鹏越、定州市中药材专家赵健合等对示范园开展中药材种植、管理等方面技术培训。

3.6 强化工作督导。县农业、财政、卫生部门联合专家组不定期对中药材示范园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技术服务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确保创建任务目标完成。

4 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

通过加大中药材种植力度,在调节我县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土地流转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意义上推动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1000余个劳动力就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工作中的亮点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W习、多培训 针对不同品种中药材生长关键期进行中药材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同时发放中药材配方施肥卡片、中药材禁用高、剧毒农药名单等技术明白纸。从根本上树立生产绿色药材理念,从根本上杜绝中药材生产污染源,确保中药材质量,为打造内丘道地中药材奠定基础。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 组织中药材种植单位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创建模式、经验、技术;聘请技术专家艾庆虎、张鹏越、赵建合等来我县进行现场或开班培训。确保中药材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规范化。

三是找不足、强优势 找准位置,端正态度,查找自身不足,虚心求教,及时整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绿色生态等优势,科学规划,多方位运作,加大投资,完善初加工、深加工设备,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量、质量,增加收入。

四是创品牌、提效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品牌效应。在提升中药材产品产量、质量基础上,注册商标品牌,加大宣传投资,扩大知名度。从而增加合作方,拓宽市场渠道,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5 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5.1 中药材种植单位或组织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的差异,导致发展规模和进展程度不一。

5.2 中药材种植人员素质偏低。 素质影响着产业发展进程,素质不良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极端”:一方面,盲目加大投入建园,目标明确性全靠上级精神牵引,容易导致产业示范园整体合格、漂亮,但实用性、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工作扎实,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确实好,但形象工程建设不过关,档案、台账完善不到位。

6 下一步工作建议

6.1 逐步加大产业发展资金补贴额度;

6.2 增加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培训次数;

上一篇: 汇报演出主持词 下一篇: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