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22:54: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中国论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成为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此话不无道理。普通高中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要形成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品质。在思考高中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时,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摆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普通高中学校学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首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式德育与活动式德育结合起来,在认真务实地开展德育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行为性的活动,将德育贯彻到学生的切实行为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自主自觉地学好文化和技能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态,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付诸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认识质变的完成,需要以无数次道德的量的积累为基础。
因此,高中德育者应首先树立起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在德育过程中不断修整和调节自己,但要自始至终摆正德育的位置,争取在这一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取得优质的德育成果。
二、重视主体需求,寓德育于精神引导
高中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当代的高中学生。忽视这一根本主体,就会使高中德育工作陷入简单的教条主义之中。高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有着鲜明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这些个体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对精神有着独特的追求。这就对教师这一引导者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首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即是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并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更注重于一种深度的内在修养和强度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品德,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
其次,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关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辅导成为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细节性要求,这对于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等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铸就自尊、自信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承受压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只有明确了学生在德育中的这一主体性地位,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让他们及时调节主体自我与非我的影响因素,才能逐步实现学生道德的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校园文化,寓德育于潜移默化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好人。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三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培养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亦极其重要,它可以转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本来意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着力于学生细节的习惯养成,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注重校容、校貌的美化,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于德育建设切实而有利的一种环境创设。
因此,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一种具有健康舆论导向和凝聚力的校园精神,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势在必行的选择。
四、重视家庭作用,寓德育于家校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准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家庭环境在德育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在家庭中,积极实行养成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并身体力行。这样,才会使得高中学生的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真正地连贯起来,将德育之路贯彻到底。
同时,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与家长建立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明确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五、联合社会各界,寓德育于多管齐下
社会德育环境之于个体道德环境,正如“海洋”之于“鱼儿”,这种大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具有不易觉察的渗透作用,具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化特点。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要全面认识德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使之社会化,而且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化与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人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才能不断得到自我的完善。”
将德育融入社会中,并在其中得到实践性的检验,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终极目标。因此,社会各界的有效的、辅的引导,是中学德育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地一个良好载体。一者,社会可为其提供一个大方面、全范围的德育实施平台,为其创造各种德育资源和德育活动,使中学生参与到社会德育平台中来。二者,社会为德育的成效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大舞台。德育是否深入学生之心,是否落实到学生的社会行动之中,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二、工作目标
1、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2、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
3、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基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班级工作全方位考核班会课的规范运行与班主任手册的规范记载,促使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质量明显提高,为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队伍夯实基础。
4、以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四自教育”校本课程的作用,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德育管理的操作体系,积极探索班级主导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班级间、年级间与学生间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
5、进一步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立体化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职责
1、进一步完善德育处规章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做好德育各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德育处全体人员统一了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重新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德育处各项规章制度,如:《一职中高级中学安全条例细则》《06年德育处工作计划(上、下)》《德育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使一职中高中德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在每周一,德育处都要对学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印发宣传材料,包括:《致家长一封信》、《家长通知书》、《一职中高中学生仪表规范要求》《学生日常考核扣分标准》等。
3、每月确立德育教育主题。在制定每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时,每月确立一个教育工作重点。每月安排两次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的主题在学期初随计划下达到班级。这样,使我校德育教育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4、每周一召开德育处例会,总结上周情况,布置本周工作。
(二)尽心竭力,加大管理力度
1、克服困难,讲求奉献。学生日常表现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折射了学校的实际面貌。一职中高中学生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德育处的工作多而杂,偶发事件多。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各类事件,德育处主任和各位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早7点前到校,中午值班同志两点到校,时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处理难题时,有时还受到辱骂,由此可见,德育处工作的艰难。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使德育处的工作能顺利的完成。
2、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凡是德育工作,人人出谋划策,特别是细节问题,考虑周全,避免漏洞的出现;凡是学校要用的材料都积极准备好;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特别是处理一些违纪学生时,全处同志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内心受到震动,从根本上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从而使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力求尽善尽美。从全年《德育处工作日记》看,里面记载着全处全年共与学生谈话近三百次,与家长谈话一百三十多人次。
3、德育处每天组织巡查组教师检查各班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总。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帮助。
4、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教、转化工作。这些活动不空洞,有实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德育质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因而加强班主任培养是当务之急。本学年,德育处共进行了多次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培训会,使班主任受益匪浅。同时,各年级结合本年级的特点,也多次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提高了班主任教育能力。
2、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每周一)。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3、与班主任谈话(做工作)共120余人/次。特别是期末阶段与预聘的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谈话,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4、组织和安排巡逻队成员在上、放学时间,认真检查学生遵纪情况,纠正各类违纪事件,特别是制止了多起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确保了校园的平安。
此外,对学生会成员加强管理和要求,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成为课间纪律管理者。
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学生形象有了极大改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各种违纪现象大量减少,学生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开展各种活动,实践育人
一、 关于复习
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耳濡目染。需要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其实语文,尤其作文真谈不上如何复习。要想考好语文的话就要时时留心,功夫做在平时。
二、 可以提高作文的“法”
现在再谈积累好像来不及了,但是有一件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作文还是很有希望的。那就是在联想和想象上做足工作。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的作文在新颖性上就会有突破。
(一) 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最通俗的话就是由一个东西连起来想
另一个东西。联想主要有三方面:1、相同相似事物的联想。2、相反相对事物的联想。3、相关事物的联想
相同相似的事物是最普通的一种思维定向,大家想得都差不多,于是就失去了新颖性。相反相对事物的联想可以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从正面阐述之后,再从反面讲,这样比你单纯从正面论述的效果要好得多。我重点要讲的是相关联想,对话题作文而言,相关联的东西想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出新。对记叙文而言可以有与众不同的中心立意,对议论文而言,可以确立新颖的中心论点。
举例:滥竽充数
面对这个寓言故事你可以提炼出那些观点呢?
通常大家都会从南郭先生身上入手,弄虚作假不会长久之类的观点就来了。这样当然无新意。
1、你其实可以从齐宣王、齐缗王身上想。为什么可以蒙齐宣王呢,因为他坐在台上听,高高在上。齐缗王呢到台下来听,一个个演奏,于是东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这样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做领导的要深入了解情况,才不会被骗。
2、你可以考虑乐队的领队,齐宣王不知道,领队也不知道吗?可以说领队不负责任,属于齐宣王(领导)用人不当。
3、对于乐队的演奏来说,如果是内行的话,出了差错一定可以听得出,但是齐宣王听不出,说明齐宣王是外行。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4、对南郭先生左右的人来说,他们一定可以听出问题,但是没人揭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老好人要不得。
5、周围的人即使不揭发,但是为什么没人帮他教他呢,说明缺少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有人教的话,也不会落得丢了饭碗逃跑的结局。
6、周围的人帮助他的话可以提高整个乐队的演奏水平,演奏效果会更好。从而谈到集体主义精神。
如此种种发散开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来写,思路就打开了。
再举一例:
在天津有一女同志,三十多岁了,下岗。到处求职无门,原因何在?长的不怎么样。本人知道原因后下决心做整容,可是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好,这一情况被一记者得知后,写出来登在报上,于是乎得到了大家的热心赞助。
根据这一材料确立观点,大家想到的都是热心助人,关爱他人等等的。可是细想想,这其实是向传统的落后观念投降。长相和工作能力有关吗?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三国时魏国大官许允取了个相貌较丑的女子,拜堂后就不想进洞房,大思农桓范相劝,这才勉强进去。可是一进即出。妻子拉住他,要他留下。他就问妇有四德(德、言、容、功),你有几样?妻子回答说,我所缺的就是容貌而已,但是士有百行,君有几?许允说自己全部具备。妻子说,“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而不好德,何谓皆备?”许允很惭愧,于是非常敬重自己的妻子。古人尚且知道孰轻孰重,何况今人呢?
(二) 想象
想象就是想出一个形象。形象从哪儿来呢?就从贮存在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来想。从视觉,味觉,听觉,感觉,触觉几方面入手,根据写作的需要进行筛选、加工、组合。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化虚为实的过程。
时代赋予我的天空
扬州市考生
小鸟有蓝天可以飞翔,小鱼有大海可以遨游,骏马有草原可原可以奔驰,而我呢?……
我带着疑问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朦胧间我感觉仿佛有人在轻轻地敲着我。我揉了揉迷糊的眼睛,一位穿着长衫的人站在我的面前。“这不是孔乙己吗?”我不禁叫了出来,他点了点头。我好奇地追问道:“你不是已经……”孔乙己叹了口气,略带忧伤地说:“我是死了,被那些冷漠麻木的人害死了。这也怪我自身的迂腐,不过幸好周公收留了我,不至于让我像孤魂野鬼一样。”孔乙己叙述完了自己的遭遇后,便问起我。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说:“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孔乙己好奇地问。“我的一片天空。”我脱口
报出。
“天空?”孔乙己的眼神又暗了许多,“‘我的一片天空’?可惜我没有自己的天空啊!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我名落孙山,在那个社会我没有自己的天空,又因为我穿长衫,那些短衣帮们也与我格格不入,我哪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啊?”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工作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小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 中小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小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小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小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小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补短不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小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中小学校档案汇集了中小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记录了中小学校优秀的传统和历年来先进教职员工的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小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的推动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档案意识不强,在中小学校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他们“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小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中小学校档案应为中小学校的发展留下真实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中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小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没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的做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收集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各科室全面收集,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中小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小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
三、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中小学校领导要经常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档案法》,通过举办档案法讲座、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来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制定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使各部门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第三,建立档案的收集、保管、立卷归档和借阅制度,使档案资料进、出(室)及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证。
2.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这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中小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密切保持与学校各科室、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收集中小学校本身产生的档案,同时,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比如收集分散的知名校友档案等,使室藏档案内容丰富充实起来。二是制定符合中小学校档案特点的管理规范,包括归档范围、立卷程序、保管期限及密级规定;三是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中小学校领导、各教研组和社会有关部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3.合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已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克服以往档案工作的人工操作的落后性,不断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克服中小学校各部门之间归档材料衔接不紧、重复劳动等问题,使中小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4.努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小学校档案是展示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校档案工作要站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努力体现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氛围,最大范围反映中小学校的文化风貌。为更好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档案工作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室的功能建设,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把档案室建设成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引领文明的阵地,规范其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针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培训及测试等基础语言文字工作均围绕他们进行。因此,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等九个系部,包含国家对普通话有明确要求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养成,知行相济”的校训,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沟通交际的必需工具,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中,银杏语委最重要的工作思路就是“充分、深入发动学生”,并做出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下面仅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语委的工作实践作为参照对象,概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系构建和工作内容。
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体系的构建。现今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管理机制多数还停留在金字塔式、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语言文字管理机构。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只是有被送测的权利。仅仅提供测试,测试结束即万事大吉,这种模式显然不仅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造成认识误区,那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就是等同普通话测试。第二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设有测试站。至上而下,得令而行,这种模式虽可以开展日常语言文字工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僵化、不开放的体系很冰冷,多数依靠执行生硬的行政命令达到工作目的。显然这种模式下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种,设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高唱空城计,没能发挥其作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由于存在诸如缺失制度建设、缺乏引导、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季节性中断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没能常年有效开展工作,而造成形式存在的事实。
我们认为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也是其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
要根据“创新、独立、广泛、深入”的原则设计工作体系。创新是总的思路,要从现有高校的普遍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和模式脱生发开去,创造一个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倡导的“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宗旨的语言文字工作体系。独立是指我们专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语委)这个机构统管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它虽然直接隶属于院语委的机构,但是具有独立的立制权,专门经费支持的财务权,以及语言文字部分学生活动行政权力。广泛是指组成人员具有各专业代表性,学生语委的主任和委员来源于各系长期奋战在推普一线的优秀推普员,并且注意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老带新,循环更替。深入是指学生语委的工作内容涵盖除了普及、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进一步建设他们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
广泛、实效地建立工作机构,责任到人。设立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设主任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委员两名,候补委员两名,并根据《银杏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规定分工。各班设置推普工作组,规定班长为组长,学习委员或专门选举出人员担任推普员。推普员为最基层的语言文字工作实施者,承接学生语委的一线任务。各个系设置一名协查员,主要职责为督查本系个班推普员工作完成情况并上报。同时建立要考评体系,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样,一个代表基层,独立、自主又兼顾、灵活的工作体系就组建立起来了。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
第一方面,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基本方针政策,了解语言文字法规、规章,掌握规范标准。这有利于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第二方面,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是我们在高校工作、生活、学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工作,教育领域是基础。但2012年的《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中仍然指出“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路还很远”,“能流利准确讲普通话者不够多”。[1]这就要求学生语言文字工作还要继续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师生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及能力。第三方面,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应该叫学生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管理普通话培训班的考勤,管理测试中的疏通工作等。第四方面,参与相关教学、科研活动。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中带有科研促教的色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学校的各级科研与教研项目。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完全可以以数据调查、统计或资料收集、整理等方式参与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和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想象力,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之一。研究生英语课程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说来,研究生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内容广泛、体裁多样、涉及文化历史、社会伦理道德、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代表作、以及本专业学术文章和学术文献的能力;准确把握语言材料中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对目标语言进行篇章结构与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书面语、口语的输出能力,达到在日常和专业学术交流中能够流畅、准确、得体地与对方进行思想沟通的能力。
(二)任何一门外语都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仅仅靠单纯的语言形式教学不可能达到让学生具有“流畅、准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目标语语料,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目标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概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研究生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和人文教学目标的结合。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帮助英语教学达到这一重要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文学作品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Hymes提出的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用思想。广义的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狭义的语用能力指“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Bachman(1990)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包括以言行事的能力(有关言语行为的知识和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根据语境条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外语界长期有着语言教学等于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错误认识,多年语言教学实践证明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并不能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为某些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其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却不一定符合“文化语用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的差异甚至文化冲突。
语言输入的质量对语言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学作品作为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反映着语言的精粹,对于提高研究生语言思维、英语语言文化素养、语言文化交流的层次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差异,更反映在思维、心理和意识领域。缺乏对目标语言民族精神世界的了解,就谈不上理解对方,更谈不上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要掌握一门外语,除了掌握语言基本要素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所用语言的民族、社会和历史。提高英语语言素养、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文化修养,仅仅靠语言教学难以奏效,必须依靠目标与文化的理解才能实现。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了基本英语语言之后,需要接受目标语社会科学、文学、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开拓视野,才能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实现英语语言学习到文化教育的转变。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没有文化的理解,就没有语言的理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者人们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一)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等人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使学生接触到外国文化中潜意识的知识及有意识学来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常规行为和具有隐含意义的交际行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仅仅了解语言知识体系是完全不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制约着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并决定了交际的成功与失败。文化因素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制约模式,它以一种隐性的、不易察觉的文化观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语言是一种公开的逻辑思维格式和言说格式,这种格式的布局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社会心理。只掌握语言系统知识无法使学生进行有效的交际,而掌握隐蔽的深层文化才能促进学生掌握外语的文化思维,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外语的无效输出。鉴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缺乏目标语语言环境,那我们通过英语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达到使学生了解、熟悉和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就很重要了。文学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维习惯也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来刻画本民族的深层思维习惯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所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一直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 文学作品引入课堂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如果说显性教学形式帮助解决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那么隐形教学形式则帮助解决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问题。在英语教学教学中,显性的语法知识并不能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Paradis, 1994),传统的课堂讲解知识模式只适用于显性公开文化,而对于反映目标语言民族深层思维模式的隐性文化,则需要大量接触语言刺激材料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指导语言理解和生成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同时,显性的教学并不一定导致显性知识的习得(Berry , 1994)。如果规则过于复杂或教学过于混沌, 学生可能并不能从显性教学中得益, 而必需依赖自身的隐性学习机制。目标语经典文学作品的应用可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内隐学习条件,研究生已经具备相当的对语言外在形式的显性认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精华,有助于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文化潜在规则的习得,提高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技能。
(三) 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经典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视角,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历练。同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从而达到刺激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目的。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