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14:4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书法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4-001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创设实际情景或模拟现实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等过程,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数学实验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许多学生眼里,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乏味又深奥难学的学科,而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立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直接给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准备充足的墨水瓶盒,学生用剪刀沿着不同的路线剪开,亲自探究立方体的展开图,同学们热情高涨,并比赛看谁探究的种类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数学实验教学直观性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直观性强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
几何学起源于生活经验,几何图形的概念是抽象的,棱柱、棱锥的概念书上没有介绍,小学也没接触过,光靠看书上的平面图,学生无法获得清晰的感官认识,头脑里无法产生立体感。本人在苏科版七上《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不同形状的酒盒、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锉等实物模型:
(1)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们触摸实物模型,感知平面与曲面。
(2)通过观察几何体的面的特征,给模型分类。(含曲面的:易拉罐——圆柱,线坠——圆锥,地球仪——球;不含曲面的,由平面围成。)
(3)观察由平面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特征,给这些模型分类,引出棱柱、棱锥的概念:(一种是由平面围成且上下粗细相同——棱柱,如酒盒;另一种是由平面围成且上下粗细不同,顶部细为一点——棱锥,如锉。)
数学实验教学实际上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实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解决“凤冠山的东西有多长?”(不能直接测量)这个问题时,学生一听是自己身边的事,顿时热情高涨,热烈地讨论着用哪些数学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并告诉大家他的测量方案,让大家判断是否可行,十几分钟的时间大家竟然制订出七八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不能仅凭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它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中,需要细致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设计一些测量方案,分析某些问题的结果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探究、归纳、概括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假设能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四、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1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美术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值得幼师思考的问题。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一般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喜爱。
2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集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料为一体,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对课件内容进行暂停、快进或者回放,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集成性,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教学资源结合为一体。由于信息化技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结合更多的教学资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此外也可以增强授课老师对课堂的操控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技术地运用可以让老师得到更为及时的课堂反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化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料,从而有利于丰富幼儿园教学课堂内容。目前在网上有大量优秀的数字化教学材料以及网络课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老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结合为课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2信息化技术在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的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现在在每个班级都与学生家长建立了家校联系的班级群。这样一来,可以让家长更为及时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能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持。现在很多学生家长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支持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建立班级QQ群以及校通讯,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家长宣传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更加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3绘画软件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发挥着特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绘画软件。利用这些绘画软件,孩子可以很方便地化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发展。这些绘画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调色问题,学生很方便就可以配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的兴趣。
4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4.1充分利用电脑编辑功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在美术课程的课件中,包括大量的图形、图片以及动画,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脑的编辑功能,要制作出科学合理、生动活泼的课件。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给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模拟绘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处理功能,对图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处理。例如当图片过小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放大,当图片细节不够明显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移动,这样一来,能够让图片更为理想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各种软件编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4.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美术课的艺术性
美术课本来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为了增强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体现美术的艺术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制作美术课堂教学课件时,要重视色彩搭配的问题。所选择的画面要符合孩童的视觉心理,要塑造一个优美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欲望。此外,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卡通动画相关的人物形象,来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我在给学生讲红色的象征意义时,选择了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红色装饰物,以此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红的明亮色调。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中国结、灯笼、年画、剪纸等红色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红色与喜庆相关,也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对中国习俗的了解。
4.3加强信息技术在绘画活动中的应用
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在美术课的绘画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创新绘画课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下,绘画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绘画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对图片进行绘画和处理。我每次在利用绘画画图时,会先勾勒出点,然后画出线,最后再形成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增强幼儿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绘画过程。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梦君.信息技术使幼儿美术教学绽放异彩——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200-20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优势明显,用它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化静为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同时还促进了教材观念、教学思想的变革。引发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数学、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愉快轻松的氛围。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可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动机。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这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演示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一边绕太阳公转,一边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圈产生白天和黑夜的情境。电脑边演示,边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遐想进入奇妙的宇宙去感知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屏幕上这一生动形象的演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看、思、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火山一样即将喷涌而出。正当他们纷纷举手、个个充满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时,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认识"循环"的意义和"循环小数".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因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授课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特点,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进行多感观的学习。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应掌握知识的所以然。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对"年、月、日""闰年"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学中我就自制了教学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的动态影像展示,将这些平时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抽象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奇妙的宇宙充满了好奇,还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教学,由于利用了计算机的动态效果,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一堂课下来,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轻松掌握学习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背景材料)以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如: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放录像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话:甲生说:"7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3个小朋友,现在有10个小朋友:7和3组成10".乙生说:"把7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10,7+3=10".再引导学生看图口述应用题。丙生说:"操场上原来有7个小朋友,又路来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又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15—8"的计算时,教师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呈现问题情境以及15—8的多种计算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合作。掌握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素材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的教学建议我们就明确了怎样教的问题。新的实验教材更能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线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是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三、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数学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所谓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更加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几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教师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引导。教师若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了1/2、1/3、1/4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1/6、1/8、1/12、1/1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们在动脑操作同时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情境中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们不应用“唯教师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教师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运算。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因此学生们都感到兴趣十足、信心百倍。随后,教师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可以向对方提问。“商2余2”,“应该是商2余200”,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剑,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让他们争论,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练习。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些游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动手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学科趣味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教师们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这样才会文思泉涌,俯拾即是,引用起来恰到好处。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才能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艳.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2]高丽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现实中由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使得部分学生“讨厌数学”.因此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标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程度以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射击运动员射击的图片(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要保持这种姿势?”“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立即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因此,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从学生身边提炼数学问题.如折扣、水电费、通信费、利息、税收、投资、保险、中奖概率、分期付款、环保等问题情景,都是引发学生对问题兴趣的好材料.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教学大楼的高等.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仅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生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温度计,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读出不同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由此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容易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难以理解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函数图像、图形间的相互转化等数学知识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活动.为了让数学知识不再枯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如:在教同类项概念时,一位老师采取了“找同类项朋友”游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兴致盎然而又迅速地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不仅任务完成得特别好,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声音和谐悦耳,表述生动活泼、简洁练达,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就能像兴奋剂、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保持相对长时间的注意力.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认真分析学情,用心、用情与学生真诚交流,增强师生彼此的默契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学生有包容心,允许学生犯错,千万不能对所谓的学困生讽刺挖苦,抹杀他们对数学有限的欲望和动机,相反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多用一些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需要关爱,需要阳光的普照,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放大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出彩点,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温情,从而亲其师,信其道,由热爱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数学知识是枯燥的.要想使学生化枯燥为愉悦,开心地学习数学,教师就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化枯燥为有趣,将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利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学生热爱数学,教师就要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班级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个性、爱好各异,智商、灵敏度也不同,思考问题的态度、思维方式也差距很大,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组织教学,有的放矢地开展分层教学.比如,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和检测案,就不能随便在哪本资料上摘抄,要精心思考,精巧选题,既要让优等生不感觉浅显,又要使中等生不感觉深奥,还要兼顾学困生能做、会做.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指导科学学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学生不厌烦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就必须要求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目标,每节课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预习中发现疑难问题,学生要注意课堂上老师的诠释,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课堂上要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尽量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手到的有机结合;要勤做笔记,可以把课堂中重点、难点、疑点,以及解题思路、解题技巧记录下来,便于课后自主消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要及时复习,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抓住鲜活的资源,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数学与生活和谐融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在第一阶段广泛调研、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向教职工和部分学生骨干发放征求意见表300份,组织中层干部和全体党员召开了3次座谈会,找教职工代表进行个别访谈20余人次。通过这些方式广泛听取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汇总梳理,共收集到多条对学校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开展谈心活动。在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前,我与班子其他成员分别进行了谈心,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了心。谈心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团结,找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加强班子建设的共识。
三是认真组织自查。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五比五看”活动。党支部组织召开了党员组织生活会,进一步听取了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认真分析了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实际,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入查找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了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了我校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理念、发展规模、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要求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主观原因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四是准备发言材料。学校班子成员在自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深入调研的成果,认真撰写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分层次审核把关。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主题鲜明、认识深刻、剖析准确、改进措施明确,重点围绕班子和个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下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思路等内容展开。
五是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发言材料,进行分析对照检查;要求每个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都要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和对学校和领导班子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领导班子各成员必须参加组织生活会,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建议,明确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六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有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查找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自觉改进提高,为分析检查报告工作做准备;另一项是班子成员进行个人思想检查。班子成员在查找问题中摒弃私心杂念,突出细节、突出具体、突出举措,勇于正视和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敢于直面矛盾,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实,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找出来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分析原因,深挖思想根源,努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下一阶段促进落实措施整改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安排
我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解决突出问题。这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我们第三阶段的工作,就是要更加注重突出实践性特征,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按照学校制定《实施方案》的要求,第三阶段工作也要做好两个环节,一是制定整改措施,二是解决问题整改落实。我想我们应该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好整改方案
整改落实方案要全面贯彻区委、教科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精神要求,以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以加强和改进服务为主线,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为重点,以抓责任抓落实为保障,努力使整改方案成为学校党员和教职工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对照表。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学习调查和检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报告和分析报告,制定班子和个人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落实整改责任人,细化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帐,制定整改工作进度表及整改承诺书,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同志及群众的监督。同时,每个年级组制定整改措施,每位教职工也要分别制定个人的整改措施。
第二、解决好突出问题
解决突出问题是突出实践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闪光之处。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解决突出问题这一环节上。按照已制定的整改落实方案,统筹协调,进行整改,要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让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第三、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发展进步的活力、实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保障。学校根据班子分析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修订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进我校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要求,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修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使科学发展观更具操作性。
体制机制的创新要采取稳妥推进的原则,要坚持整改落实工作结束,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不结束,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众所周知,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将此事干好,如果有兴趣于某一事物,我们总是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爱好和追求的意向,成为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本文根据兴趣的情绪性和动力性,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谈谈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譬如,当学生上课发言,板演出现差错时,笔者给予学生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亲切适度的鼓励。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你在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别急,再想一想,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乐于学习。
二、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把数学知识化融为美的情景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知识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理解有困难。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空间”、“空间的大小”等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开始上课时,笔者让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在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下,进行了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一:“为什么乌鸦把瓶中放些石子就可以喝着水了?”笔者的提问首先把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说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提问二:“为什么石子会把水挤上来?”一学生站起来回答:“石子把水的位置占了”。一学生说:“石子把原来水占的空间挤了”……笔者顺着学生的发言,拿着一个空水瓶,追问“什么是空间?”“指一指瓶子的空间、桌斗的空间”,“桌斗和瓶子那个空间大?”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举例巩固,学生很快地理解了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揭示体积的感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体积的概念。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法引入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趣味化、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就对数学感兴趣。
例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了2、5的倍数特征,然后提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听到这种说法后马上举例反驳:“13个位上是3但不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各位上是任意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3的倍数没有规律”……笔者顺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然后笔者马上做出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验证,结果学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迫切想知道3的倍数特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学具计数器上用拨珠子的方法拨出3的倍数,并记录所用珠子的数量,通过观察、交流发现3的倍数特征。最后采取竞赛、猜数等活动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加强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整节课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效果。
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的比一比、分一分、画一画、拼一拼、填一填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维,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验主动探索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剪刀,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后形状变了,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底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的相等,高与长方形宽的相等,进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习时,学生始终满怀信心,饶有兴趣地实践着,通过多次实践,形成表象,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促使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艺术化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60
Research on Method of IT Teaching Works of Art
CHENG Zhiyu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Jiangsu Kunshan Education Department, Kunshan, Jiangsu 2153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rt has always been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art teaching methods to maximiz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rt features that m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s alive.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art; teaching methods
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而中小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艰巨又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纠正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变成一场艺术盛宴,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艺术魅力。
1 信息技术教学的概念界定
1.1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的本质是要以艺术思维培养为主要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既能掌握信息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此有关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艺术思维融入到教学课堂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钻研,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具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将教学过程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课程中无关的和枯燥无味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化和丰富化。
1.2 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作品
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很多新兴的行业和科技进步的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例如数字艺术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艺术,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机的交互性,并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跟数字艺术有关的作品主要有数字音乐、卡通漫画的制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游戏的开发,虚拟现实的实现等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2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目的和意义
2.1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目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学被引入各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性认识不足,课程驾驭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也较低。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艺术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也比较匮乏,如何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功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意义
一是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多行业的工作性质要求同时具有信息技术和艺术思维的要求及能力,如动画制作、平面设计、音视频编辑等等,这些行业均要求工作者兼具技术与艺术为一身,并且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艺术欣赏和思维能力。
二是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对学科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科目。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它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并在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技术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如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殊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设计中,创造出更多更完美的艺术作品的综合性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因此,该专业是将信息技术、美术、传媒、文学、数学等各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较强的画图能力、动画制作能力、创作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学校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教学。中小学校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术、音乐方面的能力,为其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化方法
3.1 艺术为主,技艺并存的教学目标
对于信息技术作品来讲,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只是思维的手段,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来自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作品是视觉的提升,更是观念和意识的传达。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 只有由这两者创作出来的才能称得上是艺术性的创作,仅仅由技术创作出来的作品难免缺少一点意境和独一无二的创想。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才能传达出更加艺术性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技术不重要,相反,一个较好的艺术创意,没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其创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例如,动漫设计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之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处理和创作能力,并且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方案构思中的灵感的设计和表达。
3.2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知识面非常广泛,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相当繁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只能增加学科的数目而相应缩短部分学科的课时。同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既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熟练技术和锤炼艺术的重要过程,只有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并产生新的创意。另外,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进行反复的操作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课程实践是整个教学大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相应增加实践部分的课程,勤学多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更多地增加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是教学的客体,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3.3 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增加课堂艺术性和趣味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职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尤其是课堂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演绎风格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增加课堂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必要要求。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只有在充分掌握教材精髓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教学突破口,产生新的教学创意。为此,中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并定期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教师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并将新技术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可以将生活中最新发生的奇闻乐事,如时事热点、娱乐新闻等融入到课堂,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教学基础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寻找教学突破口,并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恰当地表达出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并非是因为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二是其语言表达以及肢体动作不够丰富,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内容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学生,没有调动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美术、音乐、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如在课件编排上,可以将信息技术与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利用声影结合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为了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化语言艺术化,通过打比方的形式,生动有趣地传达课堂知识,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最后,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关注的热点,认真研读学生的内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 总结
教育应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实用技能的人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通过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方法。另外,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多多培养自己的艺术思维和文化修养,并将这两者相互融合,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理论课程区别开来。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并具有学科融合的能力和思想,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艺术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和艺术人才。
本文主要着眼于教学作品的呈现方法与手段的研究,整合美术与艺术表现形式,让信息技术教学作品更具艺术性与表现性,充分表达信息技术的科学美和文化美的内涵,尽可能彰显出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魅力,并将这种魅力传递给学生。另外,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可以充分发挥其陶冶功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氛围,淡化教育的痕迹而更多赋予学生一种放松身心的自我陶冶。教学作品艺术化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寓教于乐,不仅把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中的能力,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综上所述,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备、教、辅、考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信息技术教育的艺术化使得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综合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