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21:45: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 建设、整合网上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学习,提高资源利用率
引领式教学模式要求引领教学教师根据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建设、整合本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学习学习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2 整合全省教师资源,解决辅导教师匮乏问题
开放性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师资力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部分分校,还是存在着一位教师管理多个专业以及担负十几门的课程的现象,而且很多课程还处于无人管理的地步,开展引领式教学模式改革,一门课程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在网上开展引领式教学、批改学生作业,全省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共享教师资源,有助于切实解决部分课程当地面授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3 推进远程教学课程评价改革
在远程网络学习监控中,课程评价是学习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远程学习和课堂学习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成人的学习又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远程课程学习评价不能照搬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去。而进行引领式教学改革后,教学方式改变则课程评价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故而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推进远程教学课程评价改革。
1.4 实现有效实用的远程教学方法
教育学是根据特定的方式把教育者和受教者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教育者通过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引领式教学要求,在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基础上,实现引领式教学过程。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教学模式的重心,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全程参与,不仅要对前期的教学模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后期的学习过程也不能忽视,在线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者有一种被动的学习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并不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开发新内容上,要尽量运用已存在的多样性的现成内容;例如现成的视频资源和动画资源,当然还有许多的网络资源,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习者能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且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将繁多的内容强灌给学习者,重点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的机会,鼓励学习者要大胆提问,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进行课程教学的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不同,它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到“学”上面,从而转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单向式、被动式的人才培养向全面、主动的方向进行培养,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学会创新,将学生培养成更适应社会的真正性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在课堂上的教学,而现代的引领式学习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依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支撑,从学习资源到网上听课,从师生交互到学员交互,从行为统计到平时成绩测评,实时教学及非实时教学全部在平台上完成。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3.1 根据引领式教学模式,研究数据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完成引领式教学模式必须研究数据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根据先进的模式理念,关注网络平台的引领式教学模式要素,总结一体化教学设计范式,创新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3.2 完成引领式教学模式相关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根据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不断开发和完善相关网络系统平台功能,构建支撑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网络系统平台。
3.3 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师生大同步小异步的教学互动模式下,从软件、资源、人员、手段等方面不断建设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4 组织实施数据结构课程引领式教学
4.1 针对性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引领式教学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依据在线教学平台,将网上已有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讲解,通过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进行安排教学进度,指引学习者可以同步或异步进行在线学习,数据结构课程在每学期第一次授课时进行一体化设计方案的讲解,同时在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中,要公布课程教学的进度,学习者在线学习的课程资源和课程练习,在课下安排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学习者在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方案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目标进行学习在线课程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网上作业,当前在数据结构网上授课是每学期一共安排四次,有针对性地答疑辅导两次,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指导一次,这样的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者的反响不错,在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师可以通过论坛、Email、QQ等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答疑。
4.2 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如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在这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办,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校数学备课组结合我们县级中学的实际情况,对每位数学教师提出了自学、互学、出去学的“三学”措施。其中的互学,就是通过集体备课,发掘每位教师的才智,共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本文以抛物线的定义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望借此与同行学习交流。
教材背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选修2.
下面是我们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两位老师展示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一:
师:我们在初中学过二次函数,同学们还记得二次函数都有哪些性质吗?
生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生2:还有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生3: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是由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由判别式来确定。
师:好!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大家在初中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些性质。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有的开口向上,有的开口向下,这些仅仅是抛物线的二次函数性质,实际上,抛物线还有更多的性质。比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还可以向右,也可以向左。这节课,我们将更全面地学习抛物线【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先来借助多媒体,看看抛物线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抛物线产生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抛物线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由此引出抛物线的定义,接着用幻灯显示出定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求曲线方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求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方程。
…
教学设计方案二:
师: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其中有两道重要的例题,一个是椭圆中的例6,另一个是双曲线中的例5.现在请大家先把这两个例题复习一下,之后完成下面的填空.(多媒体显示:平面上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L(L 不经过点F)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的点的轨迹,当0
前面两个空,由于老师讲课时已提到过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所以学生均能顺利答出。第三个空,做了课前预习的部分学生答出是抛物线。
师:(学生回答后)有同学说当e=1时,是抛物线,真的是这样吗?(稍停后)好!让我们借助计算机来看一看.(利用几何画板 ,建立满足e=1的条件,演示观察).
师:大家看,满足e=1的点在计算机上描绘出的是一条什么线?
生:抛物线.
师:好!我们在初中学次函数时,已经认识了抛物线,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抛物线【板书课题】
师:由刚才的问题,我们知道,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 L (L 不经过点F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这样,我们也就得到了抛物线的定义【板书定义】.
后同方案一.(略)
这两个教学设计方案,均是从情境问题引入,有思考、探索、观察、实验、过度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抛物线的定义是鲜活的,好象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死板地从天上掉下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但是,对这两个设计方案,我们认为也有诸多不足,下面是我们备课组对这两个设计方案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情境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情境问题的设计要能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新鲜好奇出发直到深入其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觉思维的发展入口.方案一由二次函数的复习引入课题,沿用了教材的讲解思路,没有创新.这在学生已有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就显得是平白直叙,波澜而不惊,达不到好的效果.方案二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引入课题,这实际是套用了老教材的讲解思路.
思考二:抛物线的定义的引入过于生硬.两个教学设计方案都是利用几何画板,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而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仅靠观察、猜测而得出抛物线的定义,这明显违背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思考三: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设计欠佳.两种方案均采用了教材上的推导方法,即推导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的抛物线方程.这里,我们认为若把它改为推导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的正半轴的抛物线方程,效果会更好.因为这种情形推导出的方程正好是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形式,这样也就进一步证实了开始时学生对“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的这一猜想.
综合以上思考,我们设计出下面的教学方案: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好!我先真诚的谢谢大家.我遇到的问题是(幻灯显示: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 L (L 不经过点F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
师:这是个轨迹问题,我们知道,平面内的轨迹都是平面图形.那么,我们该如何知道此问题中的轨迹是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短暂讨论后,有学生提出用作图法,按条件作出轨迹图形即可判断;也有学生提出先建立坐标系,求出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的形式判断轨迹图形.对于学生的以上回答,教师适时给予充分肯定,并把学生的方法分别命名为作图法和解析法.
师:好,让我们用作图法来探求这个轨迹问题.
为了能作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教师先板书好下图.
作图时,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点M在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可得作图方法:(1)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B,过点B做直线L的垂线BC;(2)作线段BF的垂直平分线,交BC与点M,点M即为所求.作出图形后,学生观察并猜测轨迹为抛物线.
师:作图法探求轨迹,直观形象,但最后只是猜测轨迹是抛物线,我们有没有办法证实它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06-02
远程开放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教学组织已经彻底打破了组班教学,实行了以课程为单元的远距离、分散式教学;二是学生经历不同,职业各异,学识不同,年龄也不同,三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所以设计教学方案必须对上述问题仔细分析,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设计,并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教育思想。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要用系统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第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要求,又要考虑学习者已有的准备状态。第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既要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目的,又要考虑学习者的具体特点。第三、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只能依据教学过程前后变化以及学生作业、考试成绩的科学测量。其目的是为了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第四、如果教学设计效果不理想,应从多方面找原因,并且随时调整,使其趋于完善。
一、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树立“学习支持服务”思想观点。教师在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材料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偏差的矫正等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都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远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选择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基本成分--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最优方案的综合,一旦掌握了最优化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整套方案,就能促使教学取得更大效益。
1.要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教学过程的任务。首先要规划好教学任务,其次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特点。第三要能够预测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2.应合理选择学习信息。学习信息的选择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找出要点,注意协调。提高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通道。这种选择除了要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还要考虑媒体和通道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4.应有机地控制教学过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学过程的控制应该是学习者的自我控制与教师有机控制的合理结合。通过这种控制,教者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学者能够调整自我,检查和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开学初就要向学员提供教学日程安排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活动。日程安排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学习资源选择、BBS讨论、小组学习计划等等。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教师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整合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技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上资源整合技能培训,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的设计流程,规定相关的整合内容,含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IP、BBS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员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同时,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各种工具收集有关资源使用的信息,增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同时通过面授讲述重点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使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保持连续性,积极利用学习平台课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除了文字辅导资源外,还应该建有语音答疑、双向视频、网上自测及网络课程等多种网上教学资源。
(二)尽可能配备多种课程媒体
目前,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有网上直播课堂、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流媒体课件、视频会议。E―mai、BBS、电视媒体的、广播电视直播、VOD点播、VBI、IP课件、音像教材,录音、录像、VCD、DVD、电话、文字教材、面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媒体,其中包括文字教材(如教科书、学习指导书和期末复习指导书等)和音像教材(包括录音带、CAI课件、VCD光盘,学生还可以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和2套节目)。丰富的媒体资源,使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有了良好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自行选择。
(三)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
第一,做到优化组合中央电大、省电大的各种资源。中央电大提供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复习带,有网络版的CAI课,有主讲教师、责任教师的直播课堂,有期末的网上教学活动,有重点、难点的网上讲解。这些媒体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又不可能把所有教学媒体全部涉猎到,我们的教师要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进行选择。精选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有选择地收看录像带及复习带。这样一门课是由各种媒体中最精华的部分组成,可以减少学生使用媒体的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提倡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各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提倡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实际在教学中也应有所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师在深刻了解学生装的基础上,来确定媒体的使用,这样针对性就更强一些。担倡自己阅读教材,适当网上浏览教学信息,也可以求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这样才能体现针对性,只有针对性强,才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本文主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仓储管理实务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分析
1.1 课程定位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此课程之前已开设货物学、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此课程后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所以该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还能懂管理知识,它对物流管理专业仓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2 学情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授课的学生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开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共96学时。该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强,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对重点、难点问题不会认真钻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从高中刚进入大学,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不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该课程选用了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规划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本课程创建了仓储管理实务微信平台,建立了仓储管理实务名师空间课堂,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时时学,按需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突破重难点。
1.3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某一企业的实际案例项目为依托,结合W生的特点,设计了两大项目,即某一企业货物入库作业管理和某一企业货物出库作业管理。每个项目以货物的仓储作业工作流程为主线,共设计17个子项目。本文将以子项目货物入库作业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该子项目是第一个大项目中的第六个子项目,共12课时。
2 基于“3+5”模式的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设计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货物入库作业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利用了世界大学城网上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参观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飞信、QQ、仓储管理软件、仿真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了“3+5”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2.1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熟知授课内容,利用飞信、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将授课的基本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通过教学课件导出某公司的入库案例资料,明确任务,即物流中心接到的一批货物将进行入库操作,完成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任务。
课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世界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测试,检查学习效果,深化所学知识。三阶段教学过程情况见表1。
2.2 采用“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学结”的五步法设计
情境导入环节,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即物流中心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此时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完成入库的作业流程,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利用视频播放某一企业的入库作业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观看与讲解,让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认识,为后期的讨论打基础。
项目分析环节,通过明确任务,视频初步讲解,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网上查资料,明确每位同学的岗位角色与职责任务;也可播放以前学生规范操作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分析其作业环节,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准备。
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小组明确任务、成员分工、网上查找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同时,还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答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入库操作流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制作PPT,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将设计结果进行展示。
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完成了入库作业设计方案,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项目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教师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表,对学生入库设计进行打分,成绩占40%。学生互评成绩比例占30%。采用世界大学城的在线考试测评平成知识点考核,成绩比例占30%。
学结环节,以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自主完成知识检测,以世界大学城科研苑、群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五步法教学设计情况见表2所示。
3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
仓储管理实务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了重难点,使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土木工程材料属于土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概述性的特点,计算与理论推导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1]。为了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概述性工程材料知识,包括防水材料、金属材料、砂浆材料及胶凝材料等的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等,则需要应用实验课程对理论性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一、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目前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耗时较长,且难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可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对此,可以采用塔式课程教学模式对传统灌输式模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基础设计、对比分析及后期处理教学环节中逐步了解材料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方法及巩固实验课程中学习到的工程材料知识。在实验课程的基础设计环节,应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各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前需要求学生上交设计方案,待教师审批后才能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材料实验,可以将被动实验变为主动实验,这对于实验教学参与度的提升有重要意义[2]。在实验教学的对比分析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相同批次的材料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分析能力与解决实验难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的后期处理环节,教师需要及时公布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总结实验成果与改进不足。例如,在对胶凝材料基本性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标号不同的水泥,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随后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说明及方案完成相关实验,包括胶砂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用水量及细度实验等。在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记录对胶凝材料特性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以持续提升科研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设计,提升探索能力
单项实验教学设计不利于优化课程中的材料实验性质,造成实验性质以验证性材料实验为主,研究性材料实验及综合类材料实验较少。对此,要注意积极改革实验教学的设计形式,应用多方案设计形式实验取代单一方案设计形式实验,以便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提升探索能力。例如,在进行钢筋实验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拉伸实验属于钢筋材料检测中的重要实验,进行拉伸实验后可以了解钢筋的伸长率、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指标,在应用传统教学设计开展实验时仅需要采用一种钢筋,这就会导致实验过程缺乏一定的比对性,也难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塑性钢筋、冷轧钢筋、冷拔钢丝及高强钢丝之间的性质差异。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八种不同的钢筋让学生同时开展实验,对不同种类钢筋的伸长率、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指标进行分析,以便可以全面了解不同钢筋塑性性质及应用范围等[3]。再如,可以采用矿物组成实验、掺量实验、养护条件实验、水泥细度实验等方法检测水泥实际强度。此外,在改革实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实验方向,以便可以通过采用具有系统化特征的实验教学设计全面分析材料性质的影响因素。例如,在对混凝土的性质实验进行教学时,可以同时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设计,包括粉煤灰的活性与激发剂的关系,水泥性质及养护温度的关系,水泥性质与早强剂、缓凝剂之间的关系等,并在实验中选择多种早强剂或缓凝剂,如硝酸铵、三乙醇胺、硫酸钠、水杨酸、柠檬酸及酒石酸等。
三、改革教学体系,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由于实验课程针对了多种专业,不同的专业对于实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验课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注意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对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便可以使实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得以优化,从而确保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将混凝土强度实验、和易性实验与砂石实验结合在一起,同时增加配合比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在改革实验体系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再如,针对工程管理类专业,可在沥青软化点、延度及针入度实验中增加混合料性质检测实验内容,包括车辙实验、马歇尔实验、物理指标的测定实验及材料制备实验等。对于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可在墙体材料强度等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实验的基础上增设陶瓷砖容重试验、表观密度实验、显气孔率实验、吸水率及外观质量实验[4]。此外,在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以便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主安排时间完成实验。例如,在进行周期较长、涉及环节较多的混凝土强度、性质实验时,可以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次数、延长开放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验课程中培养实验操作技能、了解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提升质量验证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并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则应注意了解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以期全面改善材料实验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俊,程华,应卫勇.Internet环境下符合工程理念的在线工程实验设计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71-176.
[2]窦德宇,柳春燕,杨丽芬,方向.利用公共实验平台开设《生物分离工程》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11):73.
职业资格研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课程开发流程包括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设计包括五大步骤,分别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其中,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统称为“职业资格研究”。
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分析了嘉兴市以及国内商品花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我校商品花卉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师共同将商品花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生态城市建设、观光旅游农业、花卉生产等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够从事现代花卉园艺生产技术管理、花艺环境设计与实施、花卉贸易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明确了我校商品花卉专业所涉及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花卉生产、花艺设计和花卉贸易。《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花艺设计工作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
花艺环境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在花艺设计岗位上,遵照客户提交的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勘测结果,依据插花员和花艺环境设计师的职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场所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组织现场施工或花艺作品的制作。接受设计项目任务后,组建项目设计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勘察测量现场环境,综合现场勘测数据、客户意见和资材成本等因素,完成花艺设计方案和项目报价。与客户沟通确认后,组织人员采购相关资材,携带有关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施工或花艺制作,清理现场杂物,完美呈现花艺设计作品。
花艺环境设计的学习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工作手册、行业标准等有关设计资料,以教师拟定的花艺场景为设计对象,按照设计要求,遵循花艺行业有关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使用工具、材料、设备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从事与花艺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室内外庭院花艺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婚礼、会场、庆典现场、商业场所花艺环境的设计与制作。
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1)工作对象。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对象是:花艺环境设计项目经理部的组建,项目任务书的制定,项目现场有关数据的勘测,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方案的设计与完善,相关资材、工具、设备的准备,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监督,项目现场花艺作品的后期养护,已完成项目的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2)工具和工作方法。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钢尺、卷尺等相关测量工具,彩笔、纸张、尺子等相关绘图工具,安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剪刀、修枝剪、老虎钳、小刀、去刺器等修剪工具,剑山、花泥(鲜花泥、干花泥)、花托、金属网等固定工具,铁丝、绿胶带、订书机、喷壶、包装纸、彩带、胶棒、胶枪、塑料绳等辅助工具,行业标准和操作指导手册。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场地的测量方法,图纸的绘制方法,方案的综合优化方法,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施工进度的控制方法。(3)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花艺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在项目组成员间进行设计任务的分工,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分析并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项目经理组织并分配施工任务,项目经理和客户共同进行现场验收、客户签字确认等。针对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要求主要有: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和内部成员工作沟通,能勘察测量现场的各种尺寸指标,能绘制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能制定并完成项目整体设计方案,能陈述花艺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工具和设备,满足客户对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修改意见,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遵守行业标准,能真实、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详细、规范、及时地填写项目完工自评、互评并存档等。
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见表1)。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场所 课程实施场所如表2所示。
课程师资要求 《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应优先选择具有“双师型”背景的教师,即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且有花店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校内主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要求每年至少保证两个月的花店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应优先从本地知名花店中选取,要求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花店业从业经验且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花艺设计和施工项目。
教材编写及选用 编写教材必须依据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课程的工作逻辑并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紧跟国内外花艺设计的最新趋势,建议与知名花店合作开发教材,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花艺师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选用教材一定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且为项目型教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实践,融工作于学习之中。课程职场化教学场所应最大限度模拟花店真实工作情景,如工作台、工具箱、资材柜、鲜花保鲜柜、题板、多媒体设备等。要建成并完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授课录像、参考图片、专业参考网址、课程课件、交流互动区等内容,重点建设完善“课程交流互动区”,努力实现师生在线交流、在线信息、在线回复、在线点评等功能。
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 课程总成绩=平时测评成绩(占30%)+期末测评成绩(占70%)。平时测评成绩是已实施教学的各项目学业评价卡成绩的平均数,期末测评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占50%)+技能考核成绩(占50%)。总之,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以婚礼花艺设计与制作为例,学业评价卡如表3所示。
综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计的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而这几种学习理论并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影响巨大,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观。这几种学习理论都有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不是万能的,并不存在绝对优或绝对劣的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而笔者在此要探索的是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何为混合学习理论?目前关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定义各持观点,就笔者个人观点,较倾向于何克抗教授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混合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现在网络教学相融合,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正如黄荣怀教授所说,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重点关注特定学习目标的成果,并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根据“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传递“合适”的技能,对媒体通信(什么时候使用面对面,什么时候使用网络)的选择非常重要。[2]
笔者结合混合学习理论的学习分析,利用混合学习理论作指导,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此笔者以信息技术课程之一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开发基于混合学习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预先分析;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评价与总结。
第一部分:混合学习教学设计预先分析
一、对学习者的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职校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中职生对知识类的学习认知活动缺乏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富有感官刺激与惊险好奇的、能满足他们感官需求的活动和事物。《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从预备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也有较大兴趣。通过一年的学习,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课程内容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办公软件的知识技能。本方案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教学设计方案。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在Office Word 2007中的文字及段落基本排版、页面设置、表格制作与插入、图文混排等。学生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具有专业特色气息、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三、对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分析。
确定混合式学习需要的技术性的支持。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根据混合学习的特点,媒体的选择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媒体有课本、课件、计算机、投影仪;网络学习中,笔者使用Office FrontPage制作教学网站。以此建立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课程的学习支持平台。该平台分为课程导入(引言)、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在线交流(讨论区)、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
笔者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网站的“引言”模块进行课程导入,通过给学生演示模块里面精美的“电子报”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模块给学生分组并分工。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网站平台的“过程”模块中的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上网搜索、面对面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按角色要求提交已经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由教师在“评价”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另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通过“讨论区”模块和在线交流工具(E-mail、QQ群、微信群)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安排适当时机再进行面对面讲授或在线实时讲授。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导-主体相结合;2、集体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3、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网络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 1、配备投影仪的网络课室、图书馆;2、相关专业老师的联系方式;3、一些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1课时):动员和培训。
教师活动:
1、在教学网站展示几份已完成的符合学生审美角度的“电子报”作品,激起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致。
2、强调制作“电子报”所需运用到的知识点及制作步骤。
学生活动:
1、欣赏所演示的作品,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2、对老师所强调的步骤和知识点做好笔记。
第二阶段(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教师活动:
1、布置任务:制作“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2、指导学生分组;鼓励小组长充当好“小领导”角色;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在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设计“小组成员分工表”;在“过程” 模块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表”。
学生活动:
1、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
2、学生自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工。包括:收集资料、采访、编辑、排版美化等。
3、各小组根据分工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个人分工,大体形成组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并填写“小组成员分工表”上交到老师的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
第三阶段(6~8课时):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利用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采访等方法收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料。
2、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所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页面设计、图文混排、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并设计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名称。
3、各小组长每周按时把“任务完成进度表”提交到教学网站的“过程模块”。
4、各小组成果展示,讨论各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解决方案,总结每小组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筛选收集的资料。
2、在学生的电子报制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
3、及时对“任务完成进度表”做出评价,并在“评价”模块中呈现(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4、各小组成果展出时,对各小组的“专业电子报”亮点给予表扬,并对各组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总结性评价)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总结
把传统评价方式与网络评价方式(教学网站的“评价”和“总结”模块中实现)结合起来,具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阶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记录和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包括个人最后完成的任务成果和小组的绩效、成果等。在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次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原“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进行修正。进一步思考怎样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对象,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并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策略和方式。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面对面教学(Off line, 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的整合[3]。混合式学习的提出为教育技术理论注入了新鲜元素,为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最有效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教育行业也产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在教育文化、教育形态、教学理念等领域均受到信息技术的深度影响,“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中的新方向。在该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保障了教育公平,而且提升了教育质量。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一门面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该学科课程涉及领域较多,知识点相互交叉,具有认知性强、知识点繁多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1]。基于此,学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不仅克服了教学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从时间、空间领域中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取得较好效果。
1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探索
1.1在线开放课程前期工作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局限于素材的设计、制作工具的选择,更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前,需立足于教学知识点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将课程中关键知识点、技能、实践原理等重新整合、分类归纳整理,保障在线课程知识的全面性及技能的针对性[2]。基于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岗位技能需求、工作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应变片对物体质量的检测、氧气测试仪的安装与使用、霍尔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光纤传感器的调节与使用是岗位领域中较为重要且常用的知识点,在该些知识要点的教学中,深化了教学内容的开发、制作。为了进一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寻求与各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教师实地考察各个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环境,在掌握传感器工作状态、安装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将现场数据、环境、实际操作过程等内容进行拍摄,与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等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制作成相应的动画或视频,纳入教学,作为实际案例素材。
1.2教学安排
1.2.1课前导入课前需将教学内容通过以短视频、微课、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学中基本内容、知识要点等方面的整体性认知,明确教学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够借助学习平台、电子教材等资源进行课前自主学习[3]。
1.2.2课堂教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中,可融合小组协作的学习方法,基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小组式教学,每组实施组长轮流制,优化组内学员的分工,并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由小组团队共同完成对各类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各小组成员可通过平台进行演示,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待小组讨论结束后,再通过短视频、微课等资源进行知识要点的强化和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实践技能,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4]。
1.2.3课后学习教师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后,需借助网络平台实施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在线开放平台。将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并对教学资源进行唯一编号,并将其二维码粘贴在各教室、实训室中,便于学生扫码后进行观看,使其不受任何地点的限制,反复研习、强化知识要点和技能,完成对知识要点的学习和总结[5]。小组长可将设计方案、报告总结等内容,上传至教育在线平台,实现教学数据资源共享。
1.2.4建设传感器应用专题网站通过网站的功能模块,组织学生使用该网站提供的资源,可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打造模块建设、主题建设,收集国内外高校关于传感器课程的精品教学资源,将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提升学生对该专题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如设计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并整理不同类型传感器在不同领域中的典型运用,提升学生对传感器的整体认知,缩短实际生产与教学之间的距离。
2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2.1板块教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之一,在线平台教学模式的开展中,需做好常规教学与在线平台教学的融会贯通,以最大程度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优势[7-8]。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通过留言、班级群等渠道,收集学生对在线平台教育内容的反馈,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学中基于该课程的板块化教学内容,开展不同板块的案例教学。例如,在光电检测方面,需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光电传感器的工作运转原理、特点等,并通过光电传感器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题网站的学习拓展;并在动态教学模块中,了解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应用现状,并对光电传感器的不同类型、品牌、特性等方面差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消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可通过自主学习专题网站来拓展学习任务、总结学习报告等,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光电传感器如何替代以及替代后优劣势的对比等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核心观点。
2.2优化教学管理
在线课程教学中,需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课程建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课程质量。因此,需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培训,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并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优化教学管理方法,学习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方法,整合公共教育服务功能,组建优质的教学服务体系,以便为教师提供及时性的帮助。为进一步确保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需基于国家政策要求,主动承担教学质量保障义务,制定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习支持、技术支持、质量监督体系,规范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基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质量标准、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3在线课堂教学的应用展望
3.1构建一体化教材
充分意识到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互联网教学资源和课程教材深度融合,建设互联网教学服务和云平台有机融合的数字课程,满足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发展。
3.2建立区域联盟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资源管理方面相对封闭,开放、共享、合作理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优质资源共享、公平教育的教学目标尚未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推进课程共享方面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各企业参与,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各高职院校需建立自己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增加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建立区域联盟合作发展机制,使其在未来竞争中占领最高点。
3.3打造虚拟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同时具有支持远程教学、促进远程教学的双重功能,也是远程教育质量的保障和基石。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广义上应涵盖网络环境、计算机设施、包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在内的各类教学媒体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等诸方面;狭义上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材料,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材料具有多媒体特征,按照资源的承载媒介不同可划分为文字教材、视听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层面上的教学资源建设。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杨孝堂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是指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规律,充分合理地确定各种媒体资源的建设使用方案,使各种媒体资源在使用时相互配合,发挥不同媒体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及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等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应用远程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数字化、交互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具体方案
中央电大自1999年起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探索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其教学资源建设就采用了以印刷出版物(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电子出版物(课程教学音像带、CD光盘)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为辅助教学媒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模式。
中央电大在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制定了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规程,使教学资源建设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其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视听教材编制方案、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等。其中,总体设计思想是指设计者在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对教学设计的要求,遵循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一般原则,提出课程在媒体选择与配合、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等方面的总体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具体提出文字教材编写内容的要求,拟定文字教材的编写纲目,并编写出样章。文字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实验教材、导学教材及学习参考等,类型分为合一型和分立型。视听教材的编写方案以文字教材的编写主干即各个知识点为依据,提出课程音像教材的内容要求,拟定音像教材讲授的具体内容,并依据拟定的内容合理地选择视听教材的表现手段。视听教材主要包括:音频教材(如录音教材、MP3等)、视频教材(如数字磁带、VCD、DVD、CD-ROM等),类型分为讲授型和案例、专题型。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提出CAI课件、网络课程编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承载的内容、学习者的使用条件以及开发工具等。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旨在说明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教学资源完成课程的教学过程。基于上述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央电大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实践经验
1.课程组是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品质保证
按照中央电大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组应该由学科专家、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教材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组内分工包括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主持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编辑制作人员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课程组严格按照既定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和流程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和共同协作完成。
课程组的工作直接决定着该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学科专家负责对课程内容进行把关,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负责设计出符合课程内容和学习特点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呈现方式,使课程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使课程的教学设计符合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教材编辑和技术人员要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较高的制作和编辑水平,并参与一体化方案的研讨,能根据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配合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制定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制计划,完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编辑、录制和出版工作。
2.开好“三会”是保证教育资源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三会”不可缺少:(1)大纲研讨会,便于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容,为教材的编撰打好基础。(2)一体化设计方案研讨会,便于确定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各媒体教材的配置情况,统筹各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3)教材审定会,主要由编辑对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如教材的体例层次、语言文字要求、专业名词的统一规范、版权问题、量和单位的统一以及插图等。课程组及有关部门只有认真开好“三会”,不流于形式和过场,才能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