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编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6 22:5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视新闻编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视新闻编辑论文

篇(1)

2、电视新闻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因此,人们关注、获取新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及时性的特点。而电视新闻的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新闻,人们对于过时新闻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在部分新闻里,时常有“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有些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陈旧,不能准确、及时的专递有价值的新闻,使观众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新鲜感。

3、编排方式缺乏新颖性

多样化的电视节目编排样式,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与收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会使观众对相同的新闻节目产生抵触感。任何缺乏变化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程序化的电视新闻编排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培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的创造者与制作者,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关键与基础。同时,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制作出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善于质疑,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质疑,而是在一定科学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所编辑新闻消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扎实、熟悉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了解素材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其次才能对整理的素材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分析,编排,将其合理、高效的融入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熟练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但是有效的实践有利于理论的验证与摸索,是编辑对于新闻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编辑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充满吸引力。

人力资源、人才是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才创新的收获。首先,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专业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制定定期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具备掌握信息的最高灵敏度。其次,投入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到优秀电视台、同行业新闻媒体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本电视台的特色文化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型人才。

3、强化新闻“嗅觉”

所谓的新闻“嗅觉”其实就是指对新闻的敏感程度,这一点是身为编辑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特殊的素质。身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各种新闻稿件和素材中的新闻要点,特别是对当天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的发掘,因为这将决定当天的新闻舆论走向以及观众的兴趣所在。

4、创新新闻的编排模式

新闻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创新程度是创新新闻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因为新闻编排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电视新闻信息主要包含两大类,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类信息按照合理的整理与筛选,以适当的比例安排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将重要的、价值性较高的信息重点突出且置于新闻节目的开始部分,同时让新闻排版模式具有灵活性,让不同种类的新闻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首先要改变电视新闻官方化的风格,电视新闻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让人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而提高人们收看的兴趣。同时报到时采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难懂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次,新闻报道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背景分析与现场播报结合在一起,让访谈性报道和动态新闻结合在一起,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立体化的效果。还能突出比较重要的消息,对于观众有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后,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混搭,将长短新闻、新闻与评论互相结合,让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篇(2)

广播电视在进行新闻播送之前,为了进一步保证播送新闻的整体质量,都会对新闻进行合理的编辑,所以广播电视一直都对新闻编辑工作十分看重。新闻编辑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辑和处理时,都会根据原始新闻材料的侧重点和性质进行处理和选择,并且新闻中最多的类型就是社会新闻,而社会新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全面性,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所以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播送新闻的质量。

(一)人为编造新闻。由于现在是属于自媒体的时代,所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提升自己新闻的关注度,会将新闻和策划拆分开来,拆成两个互不干扰的工作,新闻是新闻,但是策划却已经不是表面含义,新闻策划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人为的编造新闻,将一些本就不存在的事情进行凭空捏造,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现如今微博上的某些认证大V营销号定期的会在微博上爆料某些明星的私生活,今天某某出轨了,明天某某隐婚了,这些经过查证都会轻而易举的事实,但是有一些广播电视依然会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收视率进行传播,这种人为编造新闻的方式完全违背了新闻存在的初衷,还会引导一些不了解实情的观众进行传播,从而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①。(二)刻意安排事件。现如今新闻编辑都将新闻策划看成一个新闻事件的编辑和策划,也就是说新闻编辑人员会对某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编辑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对于新闻事件的中心思想进行重点的着墨和安排,使这件事情、这件新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曝光,并且再通过一些新闻传播手段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事件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而且也违背了社会和公共利益。(三)盲目炒作。现如今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风气十分不好,可以说现在的广播新闻为了赚眼球和关注度,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看重了,反而注重的是对新闻的编辑和策划,这对于观看新闻的观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其实对于新闻的炒作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对于新闻的话题性和反转性看的比较重要,可以说新闻的炒作就是在反价值观的基础进行的,并且在选择炒作话题时,也会选择一些话题度高、关注度较广的新闻来进行策划和编辑,最后将炒作完成的新闻播送给观众,其中最常见的炒作手段就是煽情,将新闻的中心思想放在侧面,将故事背后的煽情点放在故事中心,这种新闻过于重视表面功夫②。

二、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施的必要性

(一)保证新闻质量。由于新闻的采集是需要记者进入群众内部,进行专访或者暗访,所以新闻的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如果对新闻的原始材料不加以编辑和整理,直接在广播电视中进行播送,将会导致观众分不清新闻的重点,甚至会因为新闻内容过于繁杂,而放弃对新闻的收听和收看,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间接性地决定了最终新闻播送时的内涵和高度,所以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保证新闻的整体质量,还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最终效果。(二)吸引大众关注度。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进行新闻的播送,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播送者,这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送有着极大的冲击,所以只有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迎合大众的新闻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不仅仅是我国时事新闻的一种播送方式,还是满足人民大众对于新闻需求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要对新闻进行有效且丰富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关注,只有获得大众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认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收视率,满足受众的资讯需求。比如面对各类新闻的编辑和选择方面,新闻编辑人员可以将人们更加关注的新闻热点进行着重的编辑和播送,将新闻的类别和人民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对大众更加关注的新闻进行着墨,而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所以素质提升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质量和水平③。

三、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工作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政治水平,因为新闻编辑需要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够对新闻负责,对大众负责。比如在进行新闻的策划和编辑时,要及时地发现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进行新闻的编辑时,要对新闻进行明确定位,同时还可以将新闻的背景和目光放在国际上,这样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新闻,从而通过客观的策划和舆论的引导,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发挥出来④。(二)科学选择新闻素材。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是十分全面且丰富的,因为其不仅拥有专业素质较高的记者,还会有一些热心市民、热心观众和相关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信息和素材,而由于现在的信息可靠性较低,所以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其进行有效的甄别,甄别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准确性和价值,只有掌握了稿件甄别的技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对于新闻素材不可以“照单全收”,而是要科学地选择新闻素材,将具有正能量、积极性的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推广,从而达到引导大众正确思想观念的作用。(三)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其实最开始实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上,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自律性和工作素养。因为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无论是新闻采集、新闻编辑还是新闻播报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和整理时,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⑤。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工作领域都有一个业内标准和规范,所以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工作也不例外。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在进行新闻创新和策划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科学选择新闻素材,灵活创新新闻策划,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新闻播送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整体收视率。

作者:曹旭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注释:

①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2):165-166.

②魏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新闻窗,2013,02(123):189-190.

篇(3)

2)采编技术的创新给观众带来全新“悦读”方式

在直播时代,将前方的记者、摄像,后方的导播、编辑都汇入到媒体信息流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微波传输方式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等高科技手段,无论是在采编播速度上,还是在后期特效处理上,都要远超之前录制时代的蒙太奇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电视新闻“悦读”方式。而实现它的关键在于直播装备的快速投送,比如,中央电视台驻二炮记者站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在道路畅通情况下,分布在多个地域的转播车以就近使用为原则赶赴现场,在道路受阻时,通过车载或人工背负卫星便携站的方式,到达任何地域。目前,现代化、数字化的拍摄装备和后期制作设备,已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度,可以应用在电视新闻中。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拍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索尼4K高清摄像机,画面分辨率已经是现有全高清的4倍,而且画面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摇臂、滑轨和斯坦尼康,还使用了目前流行的航拍器和GOPRO进行多角度的拍摄。为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悦读”体验,电视新闻在前期制作时也可以融合运用这些新技术,在体育新闻中运用斯坦尼康跟拍运动员、运用GOPRO高清运动摄像机拍摄赛车、跳伞等极限运动,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电视新闻中,运用三角翼、遥控飞艇等飞行器航拍,及时将灾情和救援进展传递给电视观众。电视新闻在后期制作阶段,还可以运用各种后期制作理念和编辑软件。例如,全息影像技术、三维技术的运用,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新闻报导中,CNN在传媒行业中首次应用全息影像技术,运用35部高清摄像机和20台电脑对数据进行合成处理,将采访现场的记者身影再现到总部的演播室中,与主持人“面对面”进行交流。[2]在国内,神九天宫载人对接、玉兔登月、南非世界杯等电视新闻都运用到了三维技术。由中央电视事部打造的特别节目《军情时间到》,于2013年春节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的节目形态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深度报道备受关注的热门武器装备。与常规的虚拟演播室不同,它运用三维技术营造出太空、演习在播出阶段,编辑人员还需具备灵活的头脑及娴熟的录播技术,才能做到灵活、及时地切入突发性或重要的新闻信息。这也是衡量新闻编辑工作者编辑技巧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篇(4)

目前,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个概念已经悄然兴起,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随着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

现如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通常,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一是前期拍摄,二是后期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一、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声,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篇(5)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篇(6)

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经常会进行新闻模糊处理,新闻编辑一定要掌握模糊化处理技巧。例如,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编辑在所处条件下很难及时弄清一件事情的原委,但稿子又需要马上播发,这时编辑就应当采取模糊化处理,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编辑如果盲从确认,虽然也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很可能造成新闻失实。在编辑过程中,涉及保密内容、社会公德内容往往也需要进行模糊处理,对于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3]

(二)组织指导技巧

编辑工作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灵魂”,编辑对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出台的一些方针政策、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梗概,都应该有所掌握,并以此来制定报道计划,把握舆论导向。同时,编辑还要与通讯人员时刻保持联系,经常传递信息,这些是编辑需要掌握的组织指导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对一些专题报道邀请一些专家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出节目制作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完善的通信联络网络,确保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观赏性。

(三)后期控制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工作是节目的编排。因此,新闻编辑还要对节目进行后期的控制。根据广播电视制作的基本流程制作新闻,这其中包括导播、插播等环节,编辑在后期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让节目承载更多更深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新闻编辑要将素材进行紧密的排列组合,使其更好地符合电视版面的视觉要求。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播出过程中,通常会以直播、专题、录播等方式呈现出来,这主要考虑的是观众在生活作息习惯上存在着差异,通过多种播出方式对节目进行呈现,既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能够有效地提升节目整体的收视率。[4]以上技巧主要是对新闻节目的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除此之外,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应把握好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的编辑技巧,对新闻素材进行整体优化,使之与节目风格相匹配,突出节目的整体效果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篇(7)

电视新闻是用镜头语言表现事件的过程、现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态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表达意念、思想、情感和心中的种种感受。新闻同期声来自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现场画面时同时录下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包括记者出镜解说,新闻人物的语言,环境背景声和现场声响效果等,比解说词和旁白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电视节目传达信息、表述事实、提炼观点的主要元素,它与电视新闻的画面、解说等元素一起承担着传播功能。恰当运用和编辑好周期声,可以弥补电视画面的不足,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参与感,使电视作品的整体结构更加自然和谐流畅,提高新闻可信度,达到最好的舆论宣传效果。那么,哪些情况下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电视新闻编辑又应该怎样制作好同期声呢。

1 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几种情况

1.1 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事件

如一些灾难性事故,或重大会议、重要庆典、大型运动会、演唱会等,这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性非常强,不但适合做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而且通常还可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子”,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形式来报道。例如本台组织记者拍摄的《合川涪江一桥今日成功爆破》就运用了记者出“头子”和现场倒计时起爆的同期声,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让新闻“出彩”,从而获得了重庆好新闻奖。

1.2 为当地党委政府创新工作举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比如合川区委区政府以各级领导与村(居)民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创新开展“村(居)民开放日”活动,对这类新闻报道,它就需要运用真实生动的同期声,观众需要知道他在现场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受到媒体的关注或领导的重视,对党和政府产生更深的信任感,进一步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3 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电视新闻在曝光过程中也可以让大众来参与

比如本台在制作合川区“五城联创”新闻时,就在记者拍摄的大量素材中挑选出群众面对镜头直接批评街道“脏乱差”的话,提高大家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4 在人物新闻中,运用同期声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合川区广播电视台在制作人物新闻《钱塘村民王可仁:二十载春秋写大孝》时,就采用了王可仁大量同期声,其中的一段:“每个人要老,老了子女不孝敬他,那个滋味是很难受的。如果我老了,我的子女象我孝敬我妈这样,我心里就感到很高兴了,我要给他们做个表率”,就体现了王可仁大孝的道德基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新闻的结构更加丰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2 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怎样制作好同期声

同期声段落的编辑有别于纯粹的画面编辑,它不仅要考虑画面之间衔接的流畅,而且要顾及声音的和谐。也就是说,在组接时既要考虑画面,又要兼顾声音,所以,剪接点的确定往往是二者兼顾的结果。同期声段落编辑的特点是把画面与声音拆开来分别进行剪辑制作。

2.1 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所有的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

在剪辑时,我们还必须考虑语气的连贯,剪去几句话或几个字后,仍然显得连贯顺畅才行,不能在片中留有太多的剪裁痕迹,对于剪辑点可辅以相关画面进行迭加,这样才能确保采访段落主题突出,详略得当,简洁凝炼。比如我在编辑制作本台新闻《鞠躬尽瘁、勤政为民——追忆合川区优秀镇党委书记蒋琼同志》时,就从一位村级干部的大段同期声中,剪出了一段比较感人的叙述(黑体字是剪辑出的文字):“她曾经两三次冒着酷暑送了很能够吃苦耐劳,冒着酷暑来我们村上检查规划我们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我记得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很大的太阳,我们一个夹一瓶矿泉水一直走到一个荒凉的深沟沟里面去,因为那边我们是两个村,从我们这儿到合南必须要从那个深沟沟里头过去,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很热的一个点,她和镇上的几个干部一起下来,和我们村上的,我们周围还有群众去看,去规划那条路,到合南,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说实话,说个老实话是大汗淋漓的,要说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通过前面那点,要说她当时的规划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路修好了,这么好一个干部,一个好同志,却离开了我们,真的我们深感惋惜。”

2.2 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保留原声,并辅以适当的画面

比如合川区广播电视台播出的《重庆市首批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合川竣工》,它报道的新闻是,2009年5月12日,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周年同日,重庆市首批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合川区竣工,合川区南津街街道花园村村民张世贵第一个领到了新居的钥匙。记者在采访中采录了大量同期声,我在制作时,经过认真剪辑,采用了以下部分:(记者现场采访:老人家,你好,请你带我们参观一下你的新家吧。)张世贵:好,这个房子很适合我们农民住,它客厅也很大。(有多大?)20几个平方,有厨房、卫生间。(我看这儿还有个楼梯,这楼上是怎么回事?)楼上是卧室。(几间卧室?)3间卧室。(你觉得这房子怎么样?)修得好,确实修得好,这个房屋很适合我们农民住。在运用同期声的同时,笔者在中间适当插入农民新居画面,同期声与现实画面的有机结合,为受众显示了一幅农村巴渝新居的美好前景。

2.3 同期声的制作还要注意其所依附于的新闻事件是否存在必要性,能用则用

电视新闻一般是一分钟到两分钟一条,长度有限,而同期声的语速较慢,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现代新闻播音的语速是每分钟250—270字,同期声如果用得太长、太滥,就会使新闻节奏就慢,影响传播效果。比如,本台制作的《我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取得显著成效》的新闻:截止12月8日,我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端窝打点200多次,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标值达到10多万元,狠狠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技监人员同期声:几乎每天都有行动,共出动200多人次,收缴货值10多万元)。像这样的同期声完全可以用新闻稿表 述,用了只是浪费观众的宝贵时间。

2.4 剪辑画面时要注意景别变化,避免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

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容易让观众有镜头跳的感觉。只有循序渐进地组合剪辑,才能增加层次感,比如我在制作《合川涪江一桥今日成功爆破》新闻时,爆破瞬间,我第一个镜头用全景,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第三个镜头就用近景或特写,使画面显得流畅可看,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观众感受到较强的画面节奏感。电视新闻贵在声画同步,真实的同期声是它优于报纸新闻的特长所在。追求真实的同期声效果,是电视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的要求之一;掌握运用好同期声的编辑技巧,则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晓虹,任金州. 电视摄影与编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篇(8)

(1)新闻内容诸多冗杂主题不鲜明。为了能够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观看需求,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的翻新,但内容上却在不断的腾空,随意的复制粘贴,甚至是出于收视率等目的肆意编造,不仅对观众不够认真和尊重,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在编制的过程也花费了心思,但这种忽略新闻内容的播报与粗制滥造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当然并不是放弃在形式上创新的途径,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内容再怎样装扮无非一时之艳。新闻不仅是播报事实,更要引入相关的点评和看法,给出本编辑的选用目的,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丰富,再用传统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会拱手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送入到其他媒体那里去,那将很难保证电视编辑当前的地位。

(2)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当某种形式的新闻放送成为流行的趋势,便在其后追随着几乎所有极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我们需要几个就够了,如果每个节目都能看到上一个节目的影子,这会让观众失掉对流行的喜爱,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还会依旧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这种单纯性的模仿让我们无法看到新闻的发展,甚至算是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很多电视新闻节目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观众需要的,但如果只凭一时的新鲜感而放弃了长久的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盲目性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硬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编辑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编辑能力的匮乏将直接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

(3)时效性不够强。新闻编辑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效,高速传递,给观众第一时间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条新闻要找到新的立足播报点。新曲新词,老曲新词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最新的视角洞察社会,方显新闻的魅力。

(1)强化创新意识。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编辑工作既然是个创造性劳动,就决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期新闻节目能否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电视台或者一期节目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关注度和良好的收视率,编辑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牢记于心,并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2)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头版头条的发掘,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闻编辑不应曲高和寡,要主动放低姿态,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3)创新新闻视角。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关注点要多聚焦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这并不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重大新闻。任何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源自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的汇聚,都是对平常小事的折射,来自底层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着充满价值的新闻,这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素材,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

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不单单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的阵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恪守职业道德,善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要有广博的学识,通过新闻节目这一媒介,运用具体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把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准确地传达给广大群众。

电视编辑要在策划组织的创新下功夫,电视新闻要在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覆盖范围、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量上下功夫,做文章,不断地强化新闻媒介的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报道还要不断地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面对和正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改革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总之,在当今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一名称电视新闻编辑就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注重策划、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出精品,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二、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

首先,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上,要注重考虑观众的品位。当前人们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同时电视频道和栏目也十分繁多。这就要求新闻节目能够在观众看到它的刹那间就吸引到他们的目光。为此,一要在新闻画面上进行处理,力求画面贴合新闻内容更加紧密,同时在色彩上,尽量丰富。二要在新闻语言上下足功夫,与其他新闻多借助视觉获取信息相比,电视新闻则需要借助听觉获取信息,因而与其他新闻相比,电视新闻在语言上要充分注重听觉的特色,做到既不粗糙生硬,也不能柔情似水;既有刚性的说服力,又要有贴近人们生活的通俗话语,避免太过专业的语言,以免观众产生听觉疲劳。

篇(10)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67-01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巧:

1.1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指导技巧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电新闻媒体的““灵魂”之所在。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全面了解,确定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定位,拟订完备的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和亮点。 也可以经常开展开创栏目、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当今社会上的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 这个网络的主体正常远作取决于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的沟通与交流。 编辑部应该与他们联系,互相传递和交流信息,及时沟通,定期通报相关要求等事情,给他们 “出主意 、想办法、找创意”,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定期组织学习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使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1.2发挥编辑的组织能力是创新的关键

做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这不仅在编辑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并且还可以表现在对自身素质提高上面。因此,节目的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编辑的自身素质,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好编辑工作(也就是创新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是加强编辑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提高,随着新闻节目样式上的不断创新与变化,编辑工作的职责就需要有创新,有新点子,新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字的修改和图像的编辑以及节目编排与播出上,所以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因此,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首先是怎么样有新的观念,新世界的的创作。

1.3文字驾驭能力和独特新闻眼光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1.4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订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1.5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

新闻编辑对DV 的编辑技巧各行各业都在宣传上面都很青睐和重视媒体的宣传,甚至还有很多的部门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例如宣传部门或公关部门包括信息部门,他们主要是负责记录、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将一部分资料提供给新闻部门。这些单位或机构及其中的一些人员,与我们编辑部门有着联系的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庞大和系统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新闻素材,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并在真实性上面有很大的保障,并且有很高的可信度,另外报道领域也较为专业和内行,播出时不容易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的错误。并且他们对某些事、景、物的拍摄和记录上可以做到及时、全面,尤其是在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方面,可以提供记者在没有到现场前的珍贵镜头和图像资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数字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DV已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很多的平常百姓都有条件加入到提供素材的队伍中来。很多电视台都采用了由这些DV 拍摄者提供的画面和图像资料,再由新闻编辑进行加工并加以播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新闻素材今后数量上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且它们还具有其他新闻在来源上有很强的优势。同时也存有不足,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如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还有就是他们基本上都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的语立组织上都与记者有相当大的差距的。针对这样的素材,无论从画面到文字都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地改造和编辑。

1.6深入社会的思想

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每一户都可以介入到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更要求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信息。这对于编辑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舆论监督节目是有一定技巧的。例如:第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 要始终坚持重在质量、立足于党和人民,以宣传政治、维护稳定、增进团结、关注民生、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为出发点。从大局出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关注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监督。使工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上,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第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在这个方面应当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 第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同进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可违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和公民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六、后期控制指挥技巧导播常被称为控制者。尤其是直播的过程是非常紧张的,需要我们节目主持人、技术人员、包括栏目的编辑,乃至这个时段准备的消息,都一定要各就各位,听从导播的调遣和指挥。

总之,作好一名新闻编辑不仅要充分认识传媒行业的严谨性,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提高业务素质、自身的修养、强化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准和创新意识。新闻报道的创新前提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不断得到创新,才能做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节目。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的创新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新的形势下编辑和制作出更多吸引观众注意力,搞好典型报道,打造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主题餐厅活动方案 下一篇: 供货合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