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9 05:24: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项羽之死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项羽之死教案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教学实践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4-01

一直以来,人们关注更多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智商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恩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诺某斯指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是出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结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接受关怀。”①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009年9月10日上午 8:19教师节,正在进行校园值班,收到这么一条教师节的的祝福短信,是当天所有的短信当中最让我感动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的一条。这条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祝老师永远幸福、平安、健康,万事顺利!老师,您知道吗?您是我进这个学校第一个记得我名字并跟我打招呼的老师,当时我真的超感动的,因为我都还不知道您是谁。我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老师您们真的太好了,我舍不得。老师:真的很谢谢您帮了我很多很多……谢谢!谢谢!”

案例背景:

这条短信是由我们系某班级的某同学发的,由于该同学所属的专业学费昂贵。两年前新生报到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位面容苍老、衣着窘迫的父亲带着一个略带羞涩、低着头的女生来报到。面对高额的学费,这对父女面带愁容,父亲向我们袒露:家里特别贫困,某的母亲身体不好,某因为生病也花费了家里大部分存款,如此昂贵的学费根本支付不起。某依旧低着头部说话,我问某::你想读这个专业吗?某点了点头。最后系领导通过和其父亲讲解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途径可以完成学业后,其父终于答应让某留下来读书。

报到时的印象太深,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学生的名字。第一次在校园里见到她时,她依旧是低着头走路,我走到她身边,叫了声她的名字,问了问来学校后是否习惯?但是我真的想不到,这个很平常的问候却改变了一个学生是否留在学校读书的重要决定,而该同学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对身边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奖学金中拿出一些钱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帮助贫困学生的基金。

一方面,日常学生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平时的轻声关怀让一个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应该要更多些,也许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和鼓励。大学除了采取多种办法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更注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另一方面,在对部分受助不感恩的贫困生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之余,我们不妨对资助工作本身也进行一番冷静的反思。贫困生家庭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经济的拮据、物资的匮乏、家庭的变故,固然使不少寒门学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也使不少人形成了终生亚健康的心理。他们或极度自尊,或极度自卑,或极度冷漠,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与社会有点格格不入。受助不感恩就是表现之一。受助期间,他们没有主动联系资助人、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固然不对,但一些资助人除了在资助仪式上一捐了之外,又何尝给受助人打过电话、写过信,询问、关心过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呢?其实,这些贫困生不但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而大多数好心的资助人恰恰就是忽视了这一点。

社会学家认为,忘恩是人的天性,他像随处生长的杂草,而感恩犹如玫瑰,需要用良知去栽培与滋润。因此感恩需要通过教育来促使大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应是大学德育的应有之魅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唤醒他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就其内涵而言,作为一种意识、情感和行为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更高层次的感恩教育。由于感恩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是否会有感恩的动机和行为,来自于感恩意识的指导和支配。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任何一种积极文化所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报恩的行动建立在感恩的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而动机与需要则是在感恩意识的指向下进行的。一般地说,个人受到他人施与的帮助由此而充满感恩的思想和情怀,此人便具备了感恩的意识;相反个人在受到他人的帮助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内心充满了冷漠与世故,则不可能引发感恩的行动。

作为高校,如何对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都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美]诺丁斯内尔.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篇(2)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思想灵魂。它不仅仅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且还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展示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与碰撞一方面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视域和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遭遇到文化安全的挑战和考验。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一国的文化神圣不可侵犯,其历史积淀和发展方向必须得到尊重。

2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

“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了。”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是国内存在的文化消极因素,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

2.1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安全问题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是对文化安全最致命的威胁。当今世界文化冲突的基本原因是制度文化的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分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作为实现其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他们不仅利用网络,还利用饮食、影视等大众传媒、消费文化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冲击和渗透。

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终结,反而成为我们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西方国家输出自己价值观念的同时,利用各种方式支持那些持不同政见者。人权问题成为他们干预我国内政最常用的借口。“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身份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日益划分为三个权力集团的世界中,他们被排除在外,对他们来说,前方的路不仅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而且也充满了新历史主义的本质主义的诱惑。”

2.2文化交流中面临的“霸权主义”侵扰

建立庞大的文化产品输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西方世界增强本国文化安全的手段之一。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另一种体现是把技术和贸易输出与文化输出相结合。美国利用其国际商业和信息网络中的优势地位,深化和巩固美国的文化权力,借此“影响和引导”世界的未来方向,旨在利用技术优势所形成的落差,扩大文化产品和技术产品的输出,以更好地影响非美国文化。

软实力较量是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博弈,其中,人才资源的争夺是软国力竞争的重点之一。美国一直充分利用其文化强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培育精英、网罗人才,为其自身发展和战略目标服务。同时,美国民间和学术界亦非常重视通过对外人员交流项目来吸纳国外优秀人才为己所用,输出本国人才宣传美国文化,从而强化美国文化的对外渗透。

2.3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被动状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由于后发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他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且是其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在文化的根部彻底动摇它存在的依据。传媒网络对文化健康的剥蚀;音像制品对主流文化的浸染;“商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这些表现都生动地警示我们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产业健康自主发展的威胁。

随着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也正以一种特别的文化侵略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冲击,造成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被掠夺、心理和意志被征服、精神和价值被扭曲的现象。而美国正是依靠这种现代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以此在国家意志、价值观念、国民心理上使相关国家全面而彻底崩溃,从而实现对这些国家的征服和控制。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威力以及“韩流”文化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独特价值思考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少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丧失其“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而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作为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使命。

3.1引领主流价值观

面对文化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它向人们灌输着自己的科学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它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思想,让思想的发展跟上人们时代的需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隐形的接受过程,是人们不断反复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一方面使人们坚信自己的信念,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在思想发展中认清文化破坏者的长期性的阴谋,抵制思想渐进性的诱惑,坚定自己的信仰。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中性的,必须以政治素质培养为中心,宣传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目标,以培养人的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加强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思想教育,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道德教育,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2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不同文明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导致世界性战争。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政治认同;树立共同理想,进行价值导向;平衡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舆论氛围,引导政治行为。这种整合是由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而达到的。而我国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以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提升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3.3保障文化载体的安全

文化的传承除了需要有创造者和传播者之外,本身也需要相对稳定的载体,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在意识形态主导下,价值观的内容表现需要以载体为依托,而这些载体的发展与价值观如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其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价值观的稳定和发展。就文化安全问题而言,要确保文化安全,就必须涉及到这些载体的安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载体同样具有积极的保护意义,是保持这些载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中本身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因素,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重大表现,也是民族的文化生活的体现,具有精神寄托、增强亲和力、向心力的作用的积极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我国传统风俗习惯,在传统风俗习惯中融入传统文化价值,深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帮助青年一代更好地发掘风俗习惯中蕴含的独特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有利于青年一代正确认识外来的风俗习惯。

4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安全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安全的重要价值,可以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安全的策略:

4.1把突出意识形态教育作为维护文化安全的主要任务

巩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持的先进性,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我们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领导权,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的交流和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坚持文化的先进性,我们必须发展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使我们的文化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世界的节拍,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科学和常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文化。

4.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维护文化安全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活跃,有一定思维辨别能力,接受信息量大,对事物反应敏锐的青年一代。他们也是文化安全当中比较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和工作需要,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适应文化安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要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教育者的说理,前提条件是教育者的理论分析必须深入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根本,进行透彻的说明。这要求教育者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善于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4.3把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当作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单向度的教学模式向双向度演进。因为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借鉴的过程,对客体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一个和谐兼容思想的生长。我们要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中,实现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抓住重点,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由职能部门和党团组织牵头,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吸引校园舆论导向,营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文化热点的研究和评析,掌握这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辨伪存真。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分类法】:G621

1、 引言

毋庸置疑,在校的时期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因而在这个阶段提高技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技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却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更是直接阻碍了技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想要更好地提升技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对必须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2、 当前技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来,当前技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并不如人意,校方的不重视、老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的不明确、生源质量的难以保障都使得当前的技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发展缓慢,成效颇低。而为了对案例教学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我们首先要对当前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深入的了解。

2.1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成果不尽人意

在现今的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校方和老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开展思想政治的教学。一方面,不少人只是将思想政治教学看作是教学考核体系中的一环,因而在提高学生成绩这一目标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学在学生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上的塑造和指引作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导致了在教学目标上的方向错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在技校并没有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因为技校学生在毕业后就直接面临着就业问题,所以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德育教育上。

2.2技校招生生源优势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涨

毋庸置疑,相对于高校的生源来说,技校的生源明显处于劣势状态,也就是说,技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学习习惯和自我修养上都存在较多不足和缺陷,这是技校教学不得不重视和关注的一大问题。与此同时,正如我们所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缺失和偏差导致新一代的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让学生们、尤其是接触文化课时间较少的技校学生对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因此,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并不高涨,在接受思想政治培养时,普遍存在着学生不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技校思想政治培养的转型工作难以进行,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都难以树立起来,使得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当中。

3、 案例教学在提高技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上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教学作为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种教学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而面对当前技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与时俱进地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3.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从我校选用的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来看,大多数书本知识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加上课本所列举的道德理念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因此,只靠书本上的理论讲解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不参与课堂学习,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可感的例子来体验、认知、感悟相关的道德理论,反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2通过案例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年龄的限制使得技校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沉淀、认识能力上存在不足和局限,因此,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并没有系统地建构起来,因此不能很好地做出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更具体地说,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年龄尚小,但是他们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环境与生存状况,这使得缺乏一定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学生在寻找工作和开始就业时,不可避免地遭遇许多纠纷和困难。因此,在技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老师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通过引进真实、贴近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现状,从而在遇到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同时,案例教学能够

能更好地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

4、 加强案例教学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的策略和措施

诚如上文所分析的,加强案例教学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是有现实必要性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当前技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和有效的解决,对案例教学在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形成很大的阻碍。因此,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首先要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下文将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论述。

4.1强化技校思想政治教学地位,推动技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由上文分析可知,技校普遍存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因此,加快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首先就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坚决摒弃将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书面教学和口头教学的“形式主义”上。与之相反,技校老师要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老师不仅在教学理念上要树立智力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理念,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结合实际,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

具体说来,技校应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比例,让学生在学习专项技能的同时,增加德育思想培育的时间。此外,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具体实际,从身边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出发,让学生培养起增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涯中做到德与智的全面发展。

4.2保障案例选择的质量,实行互动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主要就是通过书本案例和现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教学与学习的实践活动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创设课堂情境,实行体验式教学和互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的第四课《增强法制观念》有两小节――提高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这是与技校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因为技校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和争端。因此,在案例的引进过程中,一方面,老师首先要选择新近发生的现实案例,也就是说,老师不应该单纯地将书本上的案例用做案例教学,而可以引进全国十佳法制节目,例如《今日说法》、《大家看法》等节目中引述的案例来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也即可以在课前问学生相关的问题,再让学生对相关案例展开述评和分析,让他们在讨论中加深相关知识点的识记。

4.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体验式教学

诚如我们所知,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技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实现体验式教学。

具体说来,在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中的两小节――坚强面对生活、学会和谐相处都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较强,同时学习的难度也较低。此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组去准备相关案例――关于处在生活困境时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的小案例、名人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等,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再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和分享这些案例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学习的主人,让思想政治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5、 结语

总之,加强案例教学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案例教学的成熟运用需要经过一个长久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明确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开展互动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以外,技校学生的参与和支持――也即技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同时,在推广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推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新发展、新飞跃。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21-0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首创的第二学历教育①,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公安专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凸显其职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能重复一般大学的教育内容,而是必须结合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予以特色创新。

公安高职教育思想

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全面认知、内心中真实认同、行动上自觉践行公安民警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公安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出生年从1985年~1989年不等),来自于各类不同的高校,学制从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源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入警的起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异。受教育经历及自身年龄的影响,学生在入校前价值观就已基本定型,普遍强调自我个性。而公安院校更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等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受到共性的约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身份不确定,第二学历教育模式下的招生即是招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具备了准职业人身份,即准警察身份。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公安职业及其职责对于正式民警的标准和要求开展。

课程目标的战略性 公安院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公安一线的社会管理人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因此势必要强调公安民警必须做到忠诚为魂、纪律为纲、服务为本,始终牢记公安机关承担的三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课程放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面构想,凸显课程目标的战略性,即要使思政课程教学与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坚持政治建警的基本战略,充分体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则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直接或间接满足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从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公安院校的通用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对其定性似乎只停留在基础课层面,而完全忽视了与公安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实际上,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蕴含着双重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并且这种理论性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强调课程内容应用性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单纯就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要启发学生结合公安业务展开思考。

课程实施的系统性 育人具有全过程的性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施也应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以突出其系统性。学生的教育训练包括入训、在校集中学习、业务单位实习等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的状况与特点不同,所要面对的情况与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觉悟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要把握好各个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点,着力解决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强化随时、随地、随事、随人的“四随”教育,以突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侧重整体优化的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某种教学组合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要看其能否体现和满足该课程教学的特色需求。

结合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课程适于建构侧重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三课一体”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三课”是指教学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第二课堂,指结合公安工作开设的特色专题讲座;第三课堂,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实践活动。“一体”是指三个课堂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发挥整体思想教育功能。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人本主义接受理论。所谓接受不仅仅是信息的给予和传递,还包括对象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感知、判断和内化的过程,而接受过程的有效性在于使传导者、传导内容、传导渠道和受传者有较高的契合程度。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环节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对接受规律的研究看,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多要素(如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的刺激,是诸多要素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作用,而不是单一的要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较其他学科领域的接受更为复杂,包括对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诸多需要“接受”的内容。如前所述,我校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由此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接受变得积极主动,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要改进第一课堂,提升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公安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构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内化、检验和运用的具体运作体系。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公安特色和警种岗位要求,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联系公安实际,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公安实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上,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不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一方面,要适应不同岗位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以够用、管用为原则,使思想教育与公安职业要求和警种岗位特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即要通过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思政素质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改善,在行动上有方向,为成为合格的公安民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模块必须进入各专业教学体系,以小班化形式开展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组织和讲授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题讲座教学应关注公安工作的热点和岗位成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专题讲座教学是遵照思想育人的总目标,结合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实际选定若干主要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社会与人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用得好、用得及时,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高职教育思政专题讲座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公安工作热点、社会治安状况解析、岗位成才等,主讲者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学者、公安分局领导和基层优秀民警代表担任报告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到不同的社会信息。专题讲座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时随事选择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精讲,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而且,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热点讲座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时代脉搏;社会问题讲座能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岗位成才讲座能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如此等等,使学生走出教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这一模块可纳入全校机动教学进度,以大班化方式完成教学。

实践教学应创建以实习实训为主体的立体实践体系,彰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 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纯理论单向传授式课堂教学而言的,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论并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结合我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最有特色的途径是各类实习实训。第二学历教育有其特殊的学制结构,学生入学后总共接受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在此期间,不同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实习环节,使基层所队的实训实习真正成为校内教学的延伸。各公安分县局实习基地一般都经过了长期建设,带教基础比较稳定和巩固,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同时附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任务,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地为依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效能。在实践教学中,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对实习实训的有效指导。实习实训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一般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势必导致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我校开通的网上实习日志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及时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到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再次要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实训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畅谈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还存在哪些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疑难问题,重点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公安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程度和自我修养的动力。

突出检验能力的

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公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简单化、平面性的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内容设计,改为主要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成绩考核纳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具体方法是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部分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集中考核,笔试内容可结合公安特色,拟定一些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问题,采取案例分析、观点评述等方式(我校建有思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其中的网络考试专栏可完成笔试);口试则由教师结合平时每个学生作业、答疑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出题考核。笔试和口试共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评价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重点参考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基层实习、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等。

这种突出检验能力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注释:

①第二学历教育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探索、创新的一种招录培养体制。具体是指自2003年起,学校的招生对象由过去的高中生变为全日制高专(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历届毕业生,实现招生与招警并轨,学生入学后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第二专科文凭。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我国公安教育的新途径、新类型,为推动和加速我国公安、政法院校改革发挥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秋霞.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29.

[2]李维岳.接受理论源流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00.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向东,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我国的“乐学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情知教育”等都属于这一类。愉快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师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余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学生爱和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整体人格教育。愉快教育的四要素为“爱、美、兴趣、创造”。成功教育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育的起点,设计出系列的、小步子的教学目标,分层渐进,让学生多体验成功,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这实质上是激理论在教育上的实际运用。情境教育由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创。她把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情境理论移植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现在,此法已被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之中。这几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正在快速推广。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肯定了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挖掘出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愉快地、有信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暗示———领悟”教育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来达到德智教育为目的的模式。

其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这里的创设情境与发现法的创设情境有区别,发现法创设情境主要围绕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提出问题。而暗示法中的创设情境是为了通过暗示,促使学生领悟其中道理。暗示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学生的能动性而起发生,因此,必须有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阶段,比如通过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等活动,这些活动是教师在创设情境阶段所设计好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有时,学生的领悟还得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启发阶段,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后进行理性的总结,使情与理相结合,这时教师的讲解也不同于讲授课的讲解,因为,讲授式的讲解是以学生没有在特设的情境下进行活动的前提下进行,学生缺乏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而“暗示———领悟”模式下的讲解已经有了暗示的活动过程,只不过通过讲解进行强化,促使学生领悟的发生。可见,“暗示———领悟”式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以情悟理的教学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如果在政治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内容时采用,效果特佳。一般来说,在政治课教学中,它常常与讲解模式结合起来进行使用。或者说它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加以使用较为普遍。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暗示方法。

篇(7)

高校师生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部、学生处、或是辅导员和院(部)书记的任务,同专业课的教师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与安全保卫部门更不会有任何联系。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就是死看硬守,对于学生违纪违法的动机和心理根本不会去关注,只会对学生进行训斥。而安全保卫部门没有执法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总会出现不服管的情况,导致安全保卫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2安全保卫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低,缺乏经验和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部队转业或是其他部门转岗的人员,他们普遍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导致安全保卫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整体文化层次偏低。因此他们通常会采取较为简单的工作方法,凭借经验来处理问题,对于工作不会有什么创新,更不会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3高校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工作历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高校领导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上无可厚非,但是很多领导会因此而忽视安全保卫工作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尤其是多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问题的学校更容易忽视安全保卫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领导虽然会在口头上表现出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但是实际却在将安全保卫工作逐渐边缘化,更不用说去重视安全保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安全保卫经费方面,有些高校投入不足,也不能及时补充和调整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结构,而对于现有安保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也并不到位,使得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的条件。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充分发挥

2.1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要做到在事中进行监控、事后进行处理,同时还不能忽视事前的防范和控制,这些特征和工作内容都决定了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人们传统的观念会认为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就是搞一搞校园安全检查、进行校内巡逻,在发生安全问题时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等,可是,在目前新形势的影响下,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无论是在工作内容上,还是在工作范围上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安全保卫部门不仅要对学校正常的科研、教学和生活秩序进行维护和保障,还要对校园的政治稳定进行维护。在工作中,安全保卫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广播、报刊、讲座、宣传展板等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以及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针对防火、防盗、防诈骗、交通安全以及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贯彻安全教育的内容,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依法行事、遵纪守法的风气。

2.2将服务师生放在首位,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服务

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触角几乎涉及到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户籍管理、消防和治安等。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更加重视服务师生,因此,在开展安全保卫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把安全保卫工作视为学校的窗口,在为师生员工服务时要做到热情、主动。要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去了解师生员工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从中发现安全隐患。要转变思想,将传统的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去服务,从而掌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3要注重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双向沟通

在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工作人员要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进行双向沟通,从而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更有针对性,做到标本兼治。

2.4全面提高安全保卫工作队伍的素质

拥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以及较高的文化和业务水平是新形势下对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工作人员只有加强学习,通过工作不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使他们的工作水平得到提高,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篇(8)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属性和信息属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属社会资源。内容既有人物,也有事物;形式既体现为物质,也表现为精神。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档案是一种信息,其地位和作用比能源、材料更重要,这在直接依赖于信息产生、扩散和应用的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档案除了具有机关工作的有效工具、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等一般功能之外,还有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

一是凭证作用。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文献。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作用,是由档案形成的特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这种形成的自然性,决定了档案记录历史情况的客观性,档案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从档案自身的物质形态上看,它保留了当事人的历史真迹,如亲笔手稿、印信等。有些文件还保留了当事人的声音、形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档案是确凿的真凭实据。

二是参考作用。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这是因为档案不仅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而且也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广度,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察往知来,视兹故帙”,对档案的参考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

三是教化作用。档案的功效,大体上可分为社会和经济两个层面。其社会功效,除了档案利用过程中的资证作用和本身所具有的参考作用,更多的就是教化作用。档案记录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可以世代流传,资治通鉴。人们翻阅档案,必有所获。具体生动、真实、深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档案史料,使人既获得感性的体悟,也获得理性的认知。通过编研,深层次地开发档案的教育资源,准确地反映历史与国情,从中看到国家、集体甚至一个单位发展的过程,展望集体、个人与中华民族荣辱息息相关的历史。利用档案资料著书立说或举办展览,通过本单位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大家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起到教化作用。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促使着档案的社会服务日趋完善,在其不断完善的同时,对档案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随之不断显现。

2 切实做好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

档案的开发,体现在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研发。重在通过采集、加工、存贮和输出,把档案承载的文化信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提供给利用者,实现档案的使用价值。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具有隐蔽性特点,其价值呈潜在状态。档案潜在价值的挖掘,需要通过有效的开发。

其一,建立专题源库。档案的文化内质,很多情况下须借助档案文献编纂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要充分依托网络优势,构建基于馆藏档案的教育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库。对馆藏档案贮存的信息按“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加工、提炼、升华、浓缩,将原来零散的档案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开发出档案中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事迹,整理出名人、专家、教授传记、廉政建设典型、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事迹、艰苦创业的好典型等,编辑成有较高价值并且有教育意义的专题史料。

其二,开设陈列展室。每个地方或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相应地产生大量的文字或实物材料,而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特定地理环境由特定的人物形成的,真实详尽地记载了其兴衰变迁轨迹,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由于所反映的在当地或该单位曾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档案价值非一般可比,故而有必要落实固定场所通过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来加以固化。来自档案的专题展览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类,前者内容、选材、板块应较为宏大丰富,形式和展地应相对固定;后者可定期或不定期,内容、选材、板块及展地可结合节庆等灵活举办,形式多样,规模不拘。档案素材专题展以原始、客观、真实见长,体现出与受众的贴近度。通过情景氛围的创设,实现思想的熏陶和教育的潜移默化。

其三,完善民间档案。伴随天灾人祸,大量官府档案流散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戏剧等更是日渐式微,濒临失传。一些带有家族和个人印记,又能反映时代、文化变迁的族谱、日记等对研究中国历史变迁有着重要价值的档案也长期得不到有效收集、整理。这些本应归档而散落于民间的档案和民间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的重要补充,对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不可或缺,应予以重视并切实拿出举措。可采取政府出资,或政府与民间组织、个人共同出资创建民间档案馆(室)加以收藏和管理。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政府对民间档案管理都应监督指导,同时,法规上对其所有权及服务收费标准须作出明确的规定。

其四,重视私人收藏。随着民间档案价值的挖掘,开始有更多的人注重民间档案的收藏。如,有人收集火花、邮票、像章、某个时代某一专门生产工具等。这些专题收藏是国家档案馆无法做到的。也正是这些人的“收藏”,弥补了官方档案的不足,为大众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历史作了重要补充。所以,应立法鼓励民间收藏,允许其在合理的范围内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同时,要对民间收藏整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3 正确发挥好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档案用于教育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自从1955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以“档案教育”作为议题以来,导致了普通公民对档案产生极大兴趣。近十年来,西欧经常去档案馆的普通公民增长了63%,而在我国近年来这一数字也不断增加,显示出档案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档案教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借助一切载体,运用一切教化资源,对国民进行传统优秀思想的教育,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侧重于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格的养成。

其一,要通过档案了解个人情况。充分利用原有档案材料,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个人档案是其本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关系、交往情况的全面记录和综合反映,伴其变动,终其一生。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体现个人信息的凭证材料,并透过它们全面了解其过去的情况和经历,尤其注重其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二,要学会借助档案维权。在信息共享社会,人们在参与社会民主化管理中,应有档案意识,并善于借助档案维护自身的权益以及实现个人权益的救济。我们合法权益的维护,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既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又能为纠纷双方所接受。因此,要在维权过程中注意发挥档案作用,及时查阅档案资料,查找可靠凭证,根据档案记载和有关规定办理,以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篇(9)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空间、时间等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实现了案例的展现,却无法真正实现对案例的分析,无法实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所有的思政课教材均为统编教材,在教材中主要是理论知识,对于案例的设置并不多。而教师参考书中虽然设计了较多的案例,但案例内容往往比较陈旧,不能贴合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与学生的现实要求,没有很好地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导致案例缺乏吸引力。思政课案例的选择则需要真实性、情感性和政治性并存。这些都给思政课教师在案例选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应用不当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使用列举式、模拟式、讨论式等案例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举例式的应用往往只是案例内容的讲授,缺少对案例的分析。模拟式的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较少使用此类案例教学方式。讨论式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一旦放任学生充分讨论,往往会出现课堂胡乱的失控局面。

(三)案例教学认识偏差

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理论讲授的辅助方式,必须占用一定的课堂学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课堂理论的讲授,仅仅是为了实现案例教学方式而使用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辅助理论教学的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方式只能是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辅助形式,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制作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短小精干,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长度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例如校史档案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光辉历史,这些真实的轨迹和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而高校校史档案资源是记录一所高校奋斗征程的具有高度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像等档案资料,展现了一所高校创建、发展、壮大的真实历程,承载了一所高校的精神传统与历史风貌,最能够代表一所高校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1]通过微课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校史档案资源的教育意义。

(一)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

微课的实施能够充分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充分选择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式,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最新的教学理论程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2]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段将微课传递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是网络生活的原驻民,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关注度。一方面微课注重真实情境的再现,能够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微课这种新鲜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资源往往是共享的,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学客户端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进行互动讨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三)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每门思政课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教学学时,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但繁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想要在规定内的教学学时内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讲并不容易,因此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起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微课视频内容的学习与分析讨论,既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也不受教学地点的限制,能够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四)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微课视频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一方面能够预习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还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与案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究,这种自主性的交流能够扩发学生的四维空间,也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火花,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三微课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模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与案例教学协同应用,将案例教学中无法在课堂实现的内容与环节以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完成,使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微课教学的形式充分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与一般案例的结合模式

一般案例指的是篇幅较小的案例,只提供少量的核心关键资料,仅涉及教学内容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的展示能够很容易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问题的结论。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有明确结果的案例内容,具体结合模式如下。

(二)微课与综合案例的结合模式

综合案例指的是篇幅较长的案例,提供大量的丰富负责资料信息,但有些资料信息是有效的,有些则是具有干扰性的,并且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教学内容捋顺资料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关键点,进而分析案例内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当前出现的并无明确结果的热点事件或典型问题,需要教师自己编辑视频内容,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四微课与案例教学结合模式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案例教学、微课教学还是微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都只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永远都不能替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辅助教学手段。既然是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一)微课与案例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必须精神收集整理最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既要注重实效性、典型性,同时也要注重案例的可讨论性。选择到适合的案例后制作微课视频,对案例内容进行呈现,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适当的讨论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微课与案例的展示

案例与微课结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对案例内容的了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学客户端上上传课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

(三)微课与案例的讨论

篇(10)

关键词:

职工思想教育;煤矿;安全生产;作用

煤炭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矿石资源,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煤矿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挥职工思想教育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确保煤矿长期稳定、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工思想教育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一)渗透性

与安全制度管理的具体性、直接性等特点不同,安全思想教育是一个逐步渗透、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运用安全思想教育,可以在听觉上以及视觉上实现思想的渗透,同时还可以在教育全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贯彻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教育目标。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井下作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因此存在着诸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这样的背景下,职工思想方面上稍有闪失,便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并对职工的感情、思想、情绪的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将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目的渗透到职工内心中去,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便可以有效达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效果。

(二)职工思想教育方法具有灵活性

职工思想教育,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与约束,不仅可以在工作时间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在工作外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不仅能够通过加强对职工的理性思想教育,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规范,还可以针对某个职工存在的思想症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基于这样的原因,职工思想教育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办法,有机结合思想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情况。

(三)潜在性

思想教育这种方式,其实际效应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潜到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感性认识活动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思想教育的浅层效应,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表象活动来实现的,例如,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宣传学习,或者是实施矿井安全评估的安全教育活动等,来使职工产生思想上的鼓励,进一步深化感性认识。思想教育的深层效应,具体体现在,职工是否树立了牢固的“安全第一”思想、当生产效益与生产安全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能够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职工的安全业务操作技术水平是否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以及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等。职工思想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通过浅层次效应获得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高度的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四)实用性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其所针对的管理对象,一是物、二是人,追根究底需要依靠人的行为去实施、去完成。基于这样的原因,充分认识职工的思想变化规律,有效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最终将职工的行为引向既定的目标、正确轨道,是现阶段安全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安全思想教育是否能够推动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取决于安全思想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

二、职工思想教育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有效应用对策

(一)借助舆论导向效应,充分发挥职工思想教育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大造声势,抓住职工的思想,先声夺人地在煤矿日常管理中营造安全生产的环境与氛围,规范职工的行为,从而使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第一,可以应用走廊、标语、板报、广播、电视等,当作职工安全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与重要宣传工具;第二,可以通过讨论座谈、文艺表演、演讲、安全知识竞赛以及安全图片展览等活动形式,来实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3];第三,可以通过家属协管、旬检会、安全例会、各班前会以及安全办公会等渠道进行职工安全思想教育。

(二)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安全教育,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

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领导的希望,更是每个职工的要求,因此,可以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安全教育,使职工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意识进行规范,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从而达到职工思想教育的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全面加强职工的综合素质、安全生产知识,从而使其能够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预防安全事故的出现、正确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组织职工学习相关安全规范、安全生产路线以及规章制度、安全知识,使职工能够正确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第二,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职工对突发的应变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防建设、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因此,确保煤矿长期、稳定、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为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思想道德素养,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东铖.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71-172.

上一篇: 幼儿园招生活动总结 下一篇: 工作决心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