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5 09:5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篇(1)

几天前,网上出现一个帖子,说一个年轻人见义勇为,救助一个路边老人,使之避免了一场车祸。老人受伤了,好心的年轻人把老人送进医院,并交了入院费。可是年轻人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了,老人的儿女们把年轻人告上法庭,硬说他就是肇事者……

还有一则报道,某单位负责出纳的周女士在银行取款出来,遭一个持刀歹徒拦路抢劫。案发当时,周女士向路人求救,路上行人众多,却都袖手旁观。

呜呼,无法想象。如今,难道真的没有“舍生取义”的英雄了吗?

不是的。就在我们身边,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并不缺乏“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杭州某小区,当两岁的小女孩儿从10层楼上坠落的一瞬间,吴菊萍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虽然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她挽救了小女孩儿的生命。

亿万人被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她就是我们身边“舍生取义”的女英雄。

30多年来,张正祥把心血都花在滇池的保护上。当私家矿主的保镖开车向他直冲过来时,他毫无惧色,大义凛然,用生命保护滇池,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他就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他的勇气让歹徒胆寒。他是雪峰顶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寒松。我们的时代有他们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难道不能永世传承吗?

我赞美“舍生取义”,敬重我们时代的英雄;我呼唤“舍生取义”,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扬光大。

点 评:

正反论证,见解奇特。先用反例证明当今无英雄的忧虑,然后用百姓“舍生取义”的事例,证明现实中并不缺乏英雄人物。阐明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风骨将永世传承的观点,完美地表达了赞美“舍生取义”,呼唤“舍生取义”的激情。

篇(2)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篇(3)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篇(4)

丢弃某些东两不易,要守护某些东西也并不轻松。

保留一份天真与单纯,坚守一份信念与追求。保留一份正义与良知,坚守一份尊严与操守、留住一些向往和梦想……

尊严、道义、气节、操守、信念、志向,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声望、前途和命运,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和借口来回避和拒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以及近代、当代的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启迪、鞭策、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前途、命运,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出生入死。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用个人的青春、幸福、鲜血、生命换取民族的觉醒、希望和革命事业的成功,铸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建树起国家和民族的神圣尊严和繁荣富强,他们为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付出了惨痛或血的代价,他们的英名与事迹也随之传遍神州、流芳百世。

同时,在人欲膨胀、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激荡冲击而滋生出的种种物质的、精神的刺激、诱惑和陷阱,人们内心仍无法割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经受着种种的挑战和考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首先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与革新。

篇(5)

学习历史,应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从百折不挠、出使西域的张骞到精忠报国、激情豪迈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一个个英雄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倍感震撼。在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悲壮与崇高的行为感到深深钦佩的同时,我们要启发他们思考: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成就一番伟业?总之,要加强初中生对爱国人物的学习、认识、探讨,让初中生体会到立志勤学、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英雄事迹的时候应该创造浓厚的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认可爱国主义理念,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的对自己民族、国家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情感。由感性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的思维层面,初中生就会以这样的价值观来评判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衡量社会生活中的对与错、美与丑,并以此作为准则不断反省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昨日的现实,今日的现实必将成为明日的历史。我们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审视历史、正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让他们能客观地、整体地、理性地看待历史问题,能深层次发掘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历史与现实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在对历史的学习、思考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避免走入误区。

篇(6)

像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骞矢志通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诸葛亮治理国家“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凛然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地将他们的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他们在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他们进而联想到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怀,不仅能让学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而且还可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通过总结以来的的历史经验教训,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的道路。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

篇(7)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中,高中作为学生青春期发育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学生在海量信息充斥和多元价值碰撞中极易迷失人生方向。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提升,恪守立德树人理念,展开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 立德树人理念的概述

立德树人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方面内容。其中,“立德”最早源自先秦时期的《左传》,其书有云,鲁国叔孙豹和晋国范宣子针对“死而不朽”一题进行探讨时,得出了以下结论,认为最善立德,次之立功,再次立言,此谓之“三不朽”。故而,立德指的是一个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并为后世所景仰,即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而“树人”最早出自《管子》,其书有载,一年之计贵在种粮,十年之计贵在植木,百年之计贵在树人。由此可知,树人指的是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因此,立德树人的理念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方面的内容,要求个人既要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也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强调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策略

1.以案例为载体

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对具体案例和事件的运用,使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品质与人文哲理加以更深层次的体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加深对教材所涵盖知识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同时结合过往的经典案例或是当下社会所关注的实时要点,对政治教学内容进行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民族精神”相关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借助传统的民族英雄事迹,如“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等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同时,结合我国近代史涌现的大批舍生忘死、救国救民的英勇人物事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承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爱国、坚持、勇敢、创新等优秀民族精神。此外,还可借助多媒w投影仪播放我国自抗战以来,历经磨难,直至今天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影片或是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立体的画面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可贵。比如说,在观看完和有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后,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感想,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我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如此,通过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精神中自强、勇敢、坚持的深刻内涵,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

2.以品德为核心

在高中政治的授课过程中,政治教师需在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的锻炼,并以品德为核心,展开对学生的政治授课。同时,在课程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品质加以思考,以此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神奇的货币》一课内容时,教师在进行货币知识内容讲解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取财有道”的思想品质。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金钱价值观,让学生真切明白,人们理应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和奋斗获取属于自己的财富,而非依靠旁门左道的坑蒙拐骗去骗取一些不义之财。例如,通过观看盗窃犯缉拿或是罪犯判决记录等视频的方式,使学生真切明白不义之财得来的风险;然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使学生明白勤俭节约与量入为出的道理。例如,通过鼓励学生记录个人一周消费的方式,使学生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省去,并将节约下来的金钱存好,留待后用,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金钱花费习惯;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有良好的“用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将财富用于对人民和社会发展有益的地方,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例如,通过《感动中国》视频中一些感人事迹的播放,使得学生明白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展开日常的政治知识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以实践为方法

以实践为方法,要求教师时刻谨记树人目的,在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对自身的道德素养加以提升。而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其本身也需懂得自身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学生可通过活动实践的方式,达到锻炼自身道德品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学会做人”的课程学习时,将道德为先的观念通过布置实践作业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心底。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后,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小事。比如,有些学生会通过公车让座的方式,实践尊重老人的优秀品德;有些学生则会在家中采取积极做家务的方式,帮父母分忧,以此实践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有些学生则会通过劝导小朋友切勿毁坏花草树木的方法,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学生实践作业完成后,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以此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以案例为载体、以品德为核心、以实践为方法的政治教学策略,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文的特点

古诗文的形式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一种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可以拈来随口应用;三千年来我们列祖列宗用它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拣金,去粗取精,历代诗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什,作为一个总体,它之所以使人感动,使人惊异,不但是诗篇的形式,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诗篇表现出来的诗人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刚柔兼陈、隐秀错采。

中国古代的“诗”,融“哲理”、“历史”与“人生”于一体,“诗”与“思”和“史”是融会贯通的。“诗”是人生的写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诗文中蕴涵了丰富的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观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等内涵。

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表现为:

1.感悟自然

这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张志和的《渔歌子》、贺知章的《咏柳》等。

(2)抒写春恨秋愁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刘禹锡的《秋词》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晓》等。

(3)抒写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李商隐《乐游原》、陆游《游山西村》、杨万里《小池》、杜牧《山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写山水中的隐逸和闲适的:如陶渊明《饮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亲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静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现在送别诗中。

抒写自己辞别友人:

李白的《赠汪伦》和《早发白帝城》

抒写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3)感悟爱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关雎》、李商隐《无题》等。

3.关爱家国

这类古诗关切个体与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属于怀古咏史诗。

(1)抒写表现悲愤情怀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对现实的忧虑和关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也属于这类诗。

(2)抒写表现对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华清宫三绝句》, 王昌龄《出塞》等。

(3)抒写倾慕英雄,抒发壮心豪情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抒写渲染历史的沧桑感的,如崔灏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一首诗中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出来并大力弘扬。

三、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实施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两千多年来“诗教”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那么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古诗词的陶冶功能,怎样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同样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能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创设条件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用“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内容,容忍学生的“异端”,他们的思想才能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很显然,这种方式,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分类施教,分层提高。另外,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应讽刺、挖苦,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给学生留面子,给台阶。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师生关系平等,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真诚。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3.交代背景,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特定情境

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下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认识水平,烙上了历史的印记。我们今天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必然要涉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可能将作品与历史时代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讲授古代诗文作品时,要补充与作家、作品有紧密关联的背景资料。这样做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感情,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品质、个性意志,从而得到内心的感化,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础。

作品的背景资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身世、人生经历、创作成果、思想特点等;二是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一般包括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及有关事件等。在教学古诗文作品时,先交代这些背景资料(不一定全讲,视内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力量、精神品质等的感染。例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先介绍文天祥的身世经历和英雄事迹,通过动情的背景介绍,把学生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环境中,看到作者四处奔走,独立支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形象。这样,就使学生对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理解诗歌内容作了有力的铺垫。所以,当学生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对诗句所表达出的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就会被诗人的精神品质所震撼、所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学习,向英雄靠拢。

参考文献:

[1]胡良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0).

[2]黄润秋.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刘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0):27.

篇(9)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主题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1.自主搜集并整理相关材料

岳飞的故事和史料很多,大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他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后人关于岳飞事迹的吟诵以及相关文物,也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放手让学生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岳飞,我们也鼓励第二学段的学生搜集杭州历史上其他民族英雄(如张苍水、于谦等)及近年涌现的平民英雄的事迹。这样的体验,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自主设计并参与实践活动

各学段、各班级根据“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的分学段的活动要求,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设计并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如:低段侧重在教师的介绍下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中段需要自己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材料;高段则偏重对人物的品读、剖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策划的活动,更容易收到实效。

3.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同样是到岳庙去参观考察,有的学生已随家长去过多次,对岳飞的情况“烂熟于心”;有的学生虽然听过岳飞的名字,但对于其英雄事迹则一知半解;有的流动儿童则对岳飞一无所知。由于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学生们对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期望也就不同。我们让前者竞聘“小小讲解员”,提前融入角色;让第二类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包括生平事迹、诗词、后人评价等),在深入接触中感受岳飞精神;让后者在参观前先聆听一些有关岳飞的小故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认为,“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就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和手脚的最好方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过程和体验就是一种生活积淀,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1.在资料搜集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细致、周密、便于操作,同时,要努力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心就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才能引起他们的共识,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有的从父母、他人处了解故事。资料的内容,也从岳飞的事迹、岳庙的由来,扩展到了杭州历史上其他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于谦、张苍水等),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2.在角色体验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本次活动中,做“小讲解员”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式。活动前,班主任利用班队课让学生和岳飞“亲密接触”,然后通过“选手上台解说、评委(全体同学)集体表决”的方式慎重竞选。过了选拔关后,还需要参加大队部的“上岗培训”。活动当天,这批特别显眼的“小讲解员”胸戴“小导游证”,手持扩音喇叭,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绘声绘色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着岳飞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得“岳飞”这个原本遥远的民族英雄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敬仰的甚至是融入血脉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这种亲历中生成的情感体验才得以积淀、升华。

3.在参观考察中积淀情感

岳庙是一代民族英雄长眠之地,分为忠烈祠、启忠祠和墓园三部分。我们安排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参观,确保每一个景点都有小导游做好讲解工作。岳庙内头戴盔甲、按剑而坐的岳飞塑像,展现岳飞一生事迹的大型壁画,生动地表现了岳飞的刚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节,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激昂的《满江红》。再看到跪在墓园周围的四个铁罪人,大家都嗤之以鼻,毫不掩饰对秦桧等背弃国家和人民的卖国贼的憎恨之情。最后来到碑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认读乾隆、文天祥等人的题记,沙孟海、赵朴初等人题写的对联,再次感受众人对岳飞气节褒扬所积淀的文化。

4. 在总结交流中积淀情感

有参观、体验的积淀,再加上情感熏陶,学生们的感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在活动后及时开展了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写了观后感,表达自己对爱国抗金英雄的钦佩之情,有的结合当前时事(问题)谈了国家不容侵犯的远大抱负,有的回忆了杭州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感人事例,为自己身为杭州人而骄傲,还有的同学用摄影、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活动所得。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班级内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岳飞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了解,增强了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综合学习活动中扩充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内涵。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带着课程资源的独到眼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诵、唱、画、摄、作(电脑)”等方式,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诵读——营造“诗意语文”

在参观岳飞庙前,语文教师已经和学生一起搜集了资料,背熟了这首千古绝唱。因为学生们知道,他们将带着这首著名的宋词,带着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去拜访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当他们看到“心昭天日”的牌匾,目睹岳飞的雕像,走过充满壮志凌云气势的碑廊,面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挽联时,情不自禁地激情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可以说,这也是一节在岳庙里上的语文实践课,这样的课定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2.吟唱——感受“古曲新韵”

古诗词意境悠远,情感丰富,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怎样让严谨的古诗充满童趣呢?我们在音乐学科中推行了“古诗新唱”的做法,即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更能为现代的孩子们接受。

音乐教师在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的基础上,让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针对这首词“气势磅礴、慷慨激越、感情壮烈”的特点,选择了雄浑、悲壮、音韵铿锵的配乐来诠释词的意境。然后,教师进行教唱,把古诗词用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尝试,兴趣盎然。尽管学生稚嫩的嗓音尚无法表达出岳飞当时气壮山河、撼人心灵的气魄,但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用音乐演绎诗风的豪迈。

篇(10)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其接受爱国主义思想。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如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的激动时刻;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作品还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之上。

上一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 单位季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