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道德意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宣传有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如在讲授“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一节,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违法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强化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网上行为。网络化对传统道德造成了较大冲击,传统道德是受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是一种外在监督式的道德。网络虚拟环境削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环境。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和独立性,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必须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主要靠上网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网上行为规范。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 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人民网的专题报道防止了报道的片面性、绝对化、简单化,将整个事件看作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报道,充分揭示了事件丰富的内涵。
1、从公众角度进行报道
社会公众的舆论现状,反映出公众的兴奋点。人民网的报道从始至终贯穿着公众意识,有一种适应受众、服务受众的思想。无论是作为娱乐事件的《无极》剧组的行为,还是作为由拍摄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都是贴近受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因此,人民网在专题报道中以平民视角发表了《“无极”剧组香格里拉所建“海棠金舍”被彻底拆除》、《“无极”无德后不能无责》、《如此错位开发当止》等一系列采用公众直接参与评说和平民化、多样化的风格的报道。平民视角是热点报道的最佳视角,凡是热点问题都是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用百姓的眼光去看事件,用平民的风格去表现,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内容、形式得到受众欢迎和喜欢的报道自然使热点产生的反响强烈。
2、从政府和环保部门角度进行报道
人民网的报道中,有关政府、环保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报道也形成一个权威性的报道视角。人民网的新闻专题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意见性信息,主要有赖于其拥有的庞大的新闻资源以及完善的专家资料库。而通过这样的途径收集而来的意见性信息不但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广泛性。因此,关于环保总局、建设部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报道在此专题中占了很大比例,并按其意见的时间形成连续的追踪式报道。如《环保部门初步认定“无极”剧组破坏环境》、《环保总局:依法对“无极”剧组处罚并限期恢复植被》、《建设部一副司长:钱不能弥补影视拍摄对资源破坏》、《建设部副部长批评破坏景区行为“无极”剧组遭批》等文章按照不同的角度、立场对事件发展进行归纳,使这些意见性信息按照清晰的逻辑分类,观点鲜明地进行报道,使得报道能够旗帜鲜明地去释疑解惑,负责任地对受众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3、从演艺界角度进行报道
“无极”事件本属于演艺界中的娱乐事件,但由于其涉及到环境保护这一社会性较强的领域,因此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从这个角度讲,演艺界可以站到当事人和旁观者的特殊的、双重角度对整个事件进行认识和分析。如《电影艺术家协会就“无极”事件表态》、《陈红 :“我们完全是被冤枉和误会了”》、《时评:演艺界在“无极”毁景事件中要反思》、《倡议书:“绿色影视”势在必行》、《影视也须引入环保评估》等从演艺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这些关于演艺界的相关报道也形成一种独特的报道视角,引起人们深层次、多元化的思考。
报道中的组合艺术
1、报道内容的组合
人民网的报道很好地利用了新闻组合报道这一报道艺术,对“无极”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全面、详尽、深入地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和影响。新闻组合体现在同一报道或专题中同类新闻信息的集中,新闻组合的过程,就是选择、聚合、强化的过程。人民网将这一专题分为事件追踪、评论、相关报道三个部分,同时配发言论、新闻背景、最新消息速递、各方反应、背景资料、专家评论、热门链接等,使之形成合力,使受众在阅读时从众多的共时性排列的消息或栏目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这一专题报道的时效性也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一专题对新闻进行动态报道,对相关部门、社会反响等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体现最新消息,使关心该事件的读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这样,将同一议题下不同性质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最大程度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2、报道形式的组合
人民网对这一专题报道形式的组合体现为图片、论坛等独具特色的复合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其传播信息的无限丰富,把一切报道综合成为一个整体。
首先,人民网的专题报道中包含了大量相关图片报道,如云南着手恢复碧沽天池自然景观的组图、中国各种各样绝美的自然风光组图、圆明园植物同遭“无极”毁容组图、国际大片环保组图等。专题新闻图片报道又称“组照”和“系列照片”,是用多幅图片共同报道一件新闻事件,能对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做较为详尽的报道。其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反映新闻事件全面深入,能挖掘新闻深度。人民网运用的大量图片传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报道显得十分“丰满”。同时,这些图片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兴趣,使人们对“无极”事件的认知更充分。总之,人民网充分发挥图片的造型特点,依靠图片所提供的形象来叙述事件,具有鲜明突出、一目了然的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人民网这一专题报道中论坛、留言板栏目的设置大大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同时也提高了网站自身的亲和力。“论坛”是网络媒体相较于其他媒体所独有的信息传播形式,也是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亮点之一,是人们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看法、意见、评论的地方。网络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后,对于信息做出即时的反馈,“论坛”就是受众的反馈性信息的集中体现。人民网分别设置了环保论坛、网友感言、网友投票等互动栏目,与受众形成了独特的双向、多向交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了即时互动,新闻阅读后读者可以比较自由、便捷地撰写感想和评论。受众从媒体接收到大量的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同步发表自己的反馈性意见,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互动,彻底改变了受众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被动的状态。
报道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01-02
网络依赖指的是依赖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是介于正常使用网络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而根据调查,随着青年人网民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网络使用过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工作者,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沉迷于网络。男生主要表现为在寝室通宵打游戏,女生则为网上聊天。男生打游戏常常“挑灯夜战”,频繁缺课,久而久之从一种对网络的精神上的依赖发展为对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现象,女生则喜欢在网上猎奇、网购、交友,以至于无网寸步难行。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学业的荒废。基于以上情况,如何从学生最信任的辅导员的视角出发,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就成为我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危害
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扩充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但与此同时,网络依赖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1.荒废学业
网络上的小说、游戏、交友、评论等功能极大地诱惑着大学生,使他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一部分大学生沉醉在网络中无法自拔,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中。经常逃课、旷课,占用学习时间去上网,甚至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因严重依赖网络退学的同学比比皆是,有部分同学虽然没有留级或退学,但已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出现了心理障碍,整天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
2.危害身心健康
长期的上网,甚至熬夜上网,这样不规律的作息,使得一些学生生物钟紊乱,不按时吃饭,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导致精神萎靡、身体素质下降。同时运动的减少,也使这些大学生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显得精力不足,迟钝和缓慢。而且,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通常对生活和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人生目标,对亲情淡漠,人格发生明显的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潘聪绒(2008)的研究发现,网络依赖性越强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极易产生一些出轨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整天与网络打交道,缺乏真实世界中有感情的人际交往,必然会使他们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再加上以战争、暴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容易使人心理失衡,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造成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二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学生对网络存在依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它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需要。由于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相应的人际沟通和社交技巧,社交范围狭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于上网聊天,彼此获得安慰、支持和情绪的宣泄。其次,能满足大学生被人认同的需要。由于一些大学生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和沟通较少,很难从老师和同学处获得认同,内心精神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得不到满足,网络游戏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机会。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再者,一些大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学习动力。缺少了动力和压力,加之大学的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放松了要求,放纵了自己,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便沉迷于网络。
2.网络因素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信息博大丰富,功能齐全,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世界,虚拟的空间又为人们脱离现实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只要在网上,人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需拘束和正视的大千世界。里面丰富的信息,齐备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人人都需要信息,都想了解一些对自己来说也许是秘密的东西,且人人都有好奇心和偷窥心,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自由性、超时空性、方便快捷性的特点使产生瘾症成为可能,这是强迫信息收集依赖和网络依赖产生的客观条件。另外,网络世界里数字化、无政府主义和低责任性也使网络依赖等成为可能。
3.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人的许多本能欲望(如攻击本能、破坏望、控制欲、权力欲等)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
* 本文得到了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编号:20110075)
活中又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得个体必须去寻找一个去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使本性得到发挥和张扬。有关调查显示,在很大程度上,网瘾者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迷恋的心理,另外,校园周边一些网吧的普及也给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创造了机会。同时,在校大学生还面临着诸如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面临这些压力,对于缺乏有效应对策略的学生而言,往往是借“网”消愁。
三 辅导员矫正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信任辅导员老师。当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时,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方措施,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心理干预
辅导员在对有网络依赖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之前,首先应做到要真正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从内心深处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谅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方法去真正了解、沟通、激励、宽容、提醒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能够放下戒备,充分信任辅导员。
目前,辅导员对有网络依赖行为的学生进行的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是个体咨询。在众多的治疗技术中,认知―行为治疗、想象厌恶疗法、兴趣替代法以及强化法的效果较好。对网络依赖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调整,找出上网行为的原因、上网学生的性格特征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调整他们的认知,再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通过想象厌恶疗法,可以联想上网成瘾后的种种严重后果,如学习成绩下降、亲人朋友远离、毕业时就业困难等,也可以采取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法、内隐致敏法等。然后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听音乐、运动等替代上网的行为。最后采用强化法,即一旦发现网瘾者有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及时对其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若发现网瘾者上网时间增加,立即对其给予处罚。此外,团体咨询、集体支持法、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心理干预治疗方式在实践中证明也是切实有效的,辅导员要根据网络依赖行为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心理治疗,时刻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尽快脱离对网络的依赖。
2.预防性干预
辅导员对网络依赖学生的预防性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预警机制。在学生班级建立班委会、党团支部、寝室三位一体的预警机制。通过发动学生干部留心班级同学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发现成绩急剧下降、长时间上网的同学,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要综合多方信息,适时从各学生班级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状况。针对问题学生,及时采取谈话、多帮一、心理辅导等措施,并建立网络依赖学生档案,进行跟踪指导。(2)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辅导员谈心,也可以采取网络专栏、展板、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但是在方法上应更多地体现尊重、理解和信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并以此为学习目标,不断进步;有了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我管理时间,也就相应降低了学生对网络依赖的可能。
3.多元干预
杜绝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除了辅导员做好心理干预的思想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多元干预的局面。(1)学校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配置好网络防火,过滤一定量的垃圾网站和不健康网站,做好校园内网络资源的合理管理,避免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类网站,以免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2)应当合理规定寝室供电时间,实行晚上熄灯断网制度,严格关门入寝制度,避免学生晚上进入网吧,整晚沉迷于网络。(3)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规范高校附近网吧设立制度和准入原则,清除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经营活动,从整体环境中净化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环境,从而营造健康的高校人文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0(9):121
[2]倪亚兰、吴煜辉、刘伟.大学生网络依赖危害、原因及对策探索[J].价值工程,2010(2):156~157
建设政务网络、构筑信息平台,这是今年全县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长期以来,我县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县委、县政府本着“敞开县门、走向世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打造数字新应县”的战略构想,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内网、外网、专网、数据库“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电子政务体系。工程开展以来,我们立足县情,积极探索“政企合作、联手发展”的道路,经过多次洽谈、筛选,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今年4月7日,与山西移动通信公司朔州分公司正式签约,历时8个月的时间,于今年12月6日正式验收,总计投资700多万元。目前,我县电子政务网已顺利完成了试运行调试,内网、外网全部开通,覆盖县级机关各科室、12个乡镇、12所学校和14个县直单位,共建设接入点67个,新建光纤线路27公里,新建城域网管道8公里,网内计算机配置150多台,建成视频会议室13个。电子政务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公文无纸化、资源共享化,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改善政务环境、建设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政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电子政务网络的建成,为全县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打造高效、公正、便民、服务的政府运作模式,是全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需求,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人心所向,民心所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在外赤子、省移动公司经理高步文心系家乡建设,关心家乡发展,经常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过程中不仅给予了资金上的大力援助,而且多次亲临现场,亲自指挥,亲自参与,为我县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市移动公司等有关部门也为工程的建设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所有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凝结着关心、支持、帮助工程建设所有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再次向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和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你打开一个网页,总会看到一些广告,令你惊讶的是这些广告不是毫无根据地送到你的网页上来的,而是被大数据处理过的。可能你曾经在邮件里询问一辆自行车,所以看到了自行车的广告;可能你早上在微信里和朋友讨论过手机,晚上就收到了有关手机的广告;或者你曾经到淘宝去浏览过A牌球鞋,所以A牌球鞋的广告就被推进了你正在浏览的网页……
这些广告是如何做到的?网络上都是各种数据传来传去,广告服务商则使用了网络的效益。
你浏览甲公司的网站,甲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设计了一个广告框,但是甲公司不是广告公司找不到广告主,必须委托一个“广告服务器”到供给端平台(SSP,Supply-Side Platform)申请有个用户(就是你)要看广告了,SSP马上提出一段广告来竞标,对整个互联网询问“有谁愿意付钱来买这段广告吗?”
网络上有许多需求端平台(DSP,Demand-side Platform),每一个DSP都在等待广告生意的竞标机会,一收到竞价需求立刻把用户信息(你的IP住址或是电话号码)拿来,输入到DSP的数据库里面,去计算出哪个广告是你最有可能感兴趣的。
根据统计,每个广告字段平均有5个DSP来竞标,他们凭什么知道你对他们推出的广告内容会有兴趣呢?
DSP各有各的大数据技术,有许多网络公司会开放部分数据分享给同行,或者他们可以向有大数据的网络公司购买数据,例如及时通讯平台、邮箱平台、网购平台、搜索引擎,所有提供免费服务的软件公司或网络平台,这些平台都收集了许多用户的使用记录。有的DSP有能力在网络上去追踪个人用户的网络旅程,记录每个人每天打开什么样的网页,甚至在每个网页的停留时间,网页内容属于哪一方面,都记录在数据库中。
大数据技术可以从各种和你有关联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找出你的倾向,比如:数据库对你的描述中有一条“喜欢流行音乐”。那么,DSP给你看张学友演唱会的广告,就比给你看电饭锅的广告成功的机会高很多。如果DSP记录了你浏览过L牌牛仔裤的网页,还停留了几分钟,而且L牌牛仔裤刚好是这个DSP的客户,一旦发现你正在浏览的网页发出了广告需求竞标,DSP一定会马上出高价抢下这个活。
广告商服务广告主(品牌公司),找DSP利用大数据技术推送广告给有潜力的客户,由于一切都在网络上运行,每一个广告内容产生的效益有迹可循,厉害的DSP甚至可以跟广告主谈“你愿意花多少钱找来一个订单”。
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广告和从前只是帮忙传递产品信息的意义不一样了,今天的广告几乎取代了业务员的功能。各家DSP在上亿元的广告需求中抢标,必须在0.2秒的时间内完成报价,得标后送出广告内容,如果算法不准,数据量不够大,落空的比例太高,将和找不到订单的业务员一样无法生存。
但是聪明的DSP真的能帮广告主找到订单,自2005年以来的10年间,美国报纸的广告业务减少了450|美元,都跑到网络广告服务商那里去了。
广告服务商利用网络改善了广告效益,翻转了整个广告产业结构,广告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媒体上去了。
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上述这幕场景,俨然成为这段话的精确脚注。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社交网络时代的脆弱一面。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并不缺乏沟通工具,然而许多人却患上了沟通匮乏症。
换在20年前,多数人恐怕难以想象互联网会给社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出,互联网与手机紧密结合,人类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就像一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让人们得以摆脱过去的种种社交障碍。
沟通手段如此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应越发近了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社交网络时代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愿意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宅男、宅女的出现,真实反映了这一现象。如今在饭桌上,许多人除了不得不应酬几句外,恨不得立刻埋头玩手机,和网上朋友交流。有时候,和你在网上交流的人其实就坐在对面。社会交往方式的革新,却让人际关系结构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或许让互联网发明者也想不到。
“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社会道德文化信息,使认识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信、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①对于经常使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互联网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某种公益理念,倡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符合社会利益的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支持和呼吁社会事业或风尚。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②这说明青少年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广泛性和社交性、互动性、非强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会使传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最后,青少年对网络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以及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给青少年很多负面的影响,逐渐歪曲了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运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下网络公益广告的问题
在网络公益广告中,因为传播方式的使用不善,严重制约了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公益广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需求,即时通信的交流沟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需求。③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观察分析得知,网络公益广告主要是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降低了青少年与其“不期而遇”的机会。
2、公益广告缺乏创意,与青少年观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主题上与传统媒体基本相同,多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青少年网民具有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等特性,这些缺乏创新的网络公益广告与青少年群体观念的契合度低,难以激发青少年点击网络公益广告的欲望。
3、公益广告互动性差,青少年参与难度大
网络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体喜欢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并进行参与,形成一个信息互动圈,找到自己的社区归属感。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参与网络公益广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中来。④但是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受众互动的途径,交互性在广告创作中没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生态,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信息,包括包罗万象的广告。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选题、内容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1)选题新颖,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⑤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热点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并且大胆突破、精益求精。网络公益广告在宣传语、画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语言要借助网络流行语,富有感染力;画面(动画)采用中国剪纸元素或沙画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形式上采用创意微电影的方法,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娱乐”,符合青少年需求。 “娱乐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进行娱乐。由于这些载体具有互动性强、“粘性高”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以游戏、微博、各种视频终端等为载体传播网络公益广告。
(3)加入“偶像”,促进青少年模仿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很多学习行为的产生,除了亲身经历以外,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并得出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趋于多元化。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邀请大多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担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对他们的外化的公益观念进行模仿学习。
2、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过去的网络公益广告通常在政府网站、企业网站或者公益组织网站上,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扩大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之“先锋”:搜索引擎。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比较喜欢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和资料。因此要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积,当有青少年网民搜索“公益”、“公益广告”等词汇时,把有价值的的公益广告的网站或网页的链接放在搜索首页,并且以新奇的视频或动画甚至悬挂横幅的形式呈献给青少年,以吸引他们点击。
(2)青少年手机上网通讯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根据《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行为分析》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85亿人,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80.0%。⑦随着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户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目前仍不断上升。青少年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看遍了微博、社区、网站等公益广告之后,偶然间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广告,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进而加入学习公益广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网阅读新闻之“蹊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广告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加详实和灵活多样,在的灵活性和受众数量易统计、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⑧比如,在传播形式上,新浪网站上有流媒体广告、对联广告、视窗广告、导航条广告等。在信息获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网络新闻应用。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借助于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平台具有与该平台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广告,使青少年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公益广告进行点击学习。
3、优化网络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
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众都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要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三方面来扩大网络公益广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网络公益广告。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公益广告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公益广告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置关于青少年公益广告版块或专题,提高公益广告教育的说服度,最终实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业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公益广告,培育长远受众。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经济消费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引导,是一项重要的长远投资。由于网络公益广告的低成本性,企业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公益宣传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并且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该企业产生好感,并在未来的消费中优先考虑这些负责任、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3)公益组织要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广告组织应该提高其网站的知名度,增强互动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进而引发参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互联网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这一病毒扩散最好的对象。他们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公益、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媒体,加上网络速度传播之快,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会形成广泛传播,影响力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①③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2-8
②龚莹莹,《当代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④邢江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⑤冯志敏、朱洁:《公益广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⑥方建移、张洁,《大众传播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72-02
网络类课程是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群体,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真正掌握网络相关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通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在财经类院校内,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真正能够胜任社会中网络相关工作的人才较少。因此,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并根据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改革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其中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展了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财经类院校,由于网络类课程的特殊地位,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基础实验。第二,建立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将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第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实现的。但在我国,校企的联系和合作没有国外发展的那样好,要想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充分的实习比较困难。同时,我国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大,再加上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2.国内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内各高校对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的设置和安排中,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内实验课时不够,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实验室环境不能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滞后;仅通过实验这种实践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积极探索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势在必行。特别是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网络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为了培养出能够胜任社会岗位的网络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网络人才需求分析
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其中研究型主要针对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技能型主要针对各种职业院校毕业的高职高专生,而应用型才是针对本科生的。一般来讲,应用型网络人才应该具备一种或几种网络相关职业技能,包括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和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等。结合财经类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应用型技能应该是各财经类院校网络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针对目前各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应该首先确立完整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然后以该体系为中心,着重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管理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1.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网络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类课程体系包含网络基础类、网络工程类、网络管理与安全类、网络编程类和网络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都配有课程实验,但实验课时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仅有的这些实验提高应用水平。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通用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它既适用于计算机专业,也能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或者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同时,这些专业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实践体系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实施。
2.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同时注重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实践体系的初步构建如表1所示。
课内实践教学即按照课程体系中列出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和设计三大方面,其中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学生首先在课堂中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关基础实验,加强对基本网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根据具体课程设置完成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提高学生的专项设计能力。最后,在毕业之前进行有目的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去体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开发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完成,面向全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或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应用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将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首先,开放网络实验室。不仅可面向所有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需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实验,进行创新实验,也可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相关实验内容。第二,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或开发团队,由教师提供开发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网络项目。第三,建立培训训练营和竞赛团队,每个团队设定专门的指导教师,针对具体的网络方向进行学习,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参与国内外各种网络相关竞赛。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都可以按照上述体系分层次的来组织实践教学,也可以根据社会的网络人才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体系中某一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的实施。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是教师讲完实验原理、实验配置要求等内容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验证。而在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设置更多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充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除了在实验室完成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学习网站上实验项目相关材料,学生可以下载和学习实验原理并进行实验拓扑和逻辑功能的设计。同时,学生可以自选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GN3等对教师网站上提供的实验项目,或自己搜集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仿真练习。
4.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网络设备比较陈旧,软件也不能适时升级,实验室仅能支持基础实验,有很多综合实验无法实施。第二是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由于专业实验课时有限,而网络实验室仅在上课时才开放,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实验室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制定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办法。首先要适当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时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同时,制定开放实验室条例,完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网络实验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
5.课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网络人才,必须要和企业加强合作,逐步建立校外网络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网络相关领域的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被“送出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训工程项目,让他们在真实的网络开发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除了把学生“送出去”,还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精英“请进来”,在课堂中开展以实际应用项目为案例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网络最新的应用和技术带入课堂。
6.结合国内外赛事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够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网络相关赛事,以进一步完善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参与各种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为出发点,探索了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等内容。通过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