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5: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系统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民政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社会服务平台和社会家园网。三个子系统协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实线表示业务申报,虚线表示审核结果回复,数字表示民政业务类型(1表示社区申报的业务,2表示社区家园网直接申报的业务,3表示通过社区家园网向社区申报并且最终由社区提交到民政局的业务)。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是由社区的办公人员使用,主要完成社区基本情况登记与查询,民政业务上传与下达。民政内部办公系统是提供给民政局办公人员使用的,民政局办公人员通过该系统能够审批社区上报的申请和管理的民政业务信息。社区家园网是一个论坛,为群众提供一个咨询、办事和交流的平台,不需要进行证件真实性审核的业务都通过社区家园网申报。
2.2架构设计民政服务信息系统采用ExtJS和JSP实现前台页面,通过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实现后台业务处理,并通过ExtJS和SSH整合搭建一个实现了MVC设计模式的系统架构。ExtJS+SSH架构中ExtJS实现了从用户界面向后台提交请求。控制层使用Struts2来实现MVC模式。业务逻辑层细化为Service层和DAO层,通过Spring来管理Service和DAO之间的耦合关系。数据持久层使用Hibernate框架。实现时为了提高系统的扩展性,Service层和DAO层使用抽象接口,将具体的实现类和接口分离,并通过Spring指定Service接口和DAO接口的具体实现类,在需求变化后,只需更改Spring的配置文件就可以适应新的需求,符合“开闭原则”。系统架构图如图2所示。控制层通过Struts2的servlet来完成,Action层由Struts2中的自定义action类实现。Action层中的对象使用Struts-Spring插件管理,而Service层和Dao层及相应实现层的对象统一由Spring管理。表现层通过JSP和ExtJS实现。
2.3功能设计
2.3.1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的设计民政内部办公系统按组织机构来划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划地名科、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最低生活保障局、民间组织管理科、救灾救济科、局办公室和人事科。根据通用信息系统的需求,添加了权限管理和登录管理。由于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将政策法规提取出来作为一个模块,局长监督模块体现了民政服务信息系统比手动办公的优势,局长通过该系统就可以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而不会打扰到下属办公。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图3中的第三级模块只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第二级模块功能作了说明。区划地名科的功能是对地名普查等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地名更改审批和行政区划,自然村和建筑物等地名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和历史信息查询。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是对儿童收养、社会福利机构、婚姻登记、殡葬及墓地和社会救助的管理。审批类业务主要包括儿童收养审批和社会福利机构审批,管理类业务主要是对儿童收养信息、婚姻登记信息、社会救助信息和殡葬及墓地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民间组织管理科的主要功能是民间组织的审核、民间组织信息管理和民间组织年检。民政内部办公系统具有权限验证的功能,用户登录后只能处理本科室的业务。
2.3.2社区服务平台的设计社区服务平台是以业务功能来划分模块的,将社区的办公作为办公系统模块,其他模块都是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社区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还有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灾害数据管理和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图4中的三级模块都是二级模块的核心功能,其他功能由于篇幅所限暂未列出。社区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如下。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社会救助、社区服务都属于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相应信息进行查询。灾害数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提交灾害数据到民政局和对该社区的灾害数据进行管理。2.3.3社区家园网的设计社区家园网的实质是论坛,社区家园网实现时使用一个开源的论坛框架,然后添加一个二级模块民政业务来完成所有在社区家园网提交的民政业务。社区家园网的功能结构图如图5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图5中的民政业务模块的部分功能模块未列出。
3系统的关键技术
民政服务信息系统是以Struts2为实现架构的基础,通过Spring来整合相应的框架。Struts2和Spring整合来完成对Action的管理,Spring和Hibernate整合来实现持久化的工作。ExtJS作为Struts2的视图的实现。
3.1系统核心配置文件的实现民政服务信息系统在web.xml中定义Struts2和Spring的配置文件路径。该系统中Struts2的Action对象由Struts-Spring插件来管理,该插件需要在web.xml中配置相应的监听器。web.xml文件核心内容。
3.2Spring和Hibernate整合的实现Hibernate完成系统业务数据持久化的操作,提供了save、delete、update等方法,在DAO层只需调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存储业务数据。Spring对Hibernate支持非常完善,在Spring的配置文件daoContext.xml中配置一个id为dataSource的bean和一个sessionFactory的bean,在程序中使用注入的sessionFactory对象来实例化Spring框架提供的HibernateTemplate模板,DAO通过HibernateTemplate来调用持久化方法进行业务数据存储。
3.3整合ExtJS的实现ExtJS框架只需要在JSP页面导入ExtJS的核心JS文件和CSS样式,就可以在自定义JS文件中使用ExtJS提供的页面组件和表单组件,而不必使用HTML标签来编写Web界面。在主界面的JSP中整合ExtJS的代码如下。
一、新会计准则核心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新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变化。对此,财会软件的生产厂家以及财会软件的用户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预制新准则下的全新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制定存货成本的全新计价策略、固定资产折旧及减值准备计提的全新控制策略、满足新准则要求的合并报表生成策略,全面支持职工福利费的灵活计提等。但以上措施只是针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对软件功能所做的修补,并没有充分体现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下面就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对新会计准则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
(一)原则导向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是“规则导向说”;另一种是“原则导向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范式已由旧准则的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虽然现行主流会计信息系统都已完成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功能调整,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原则导向核心理念。由于旧准则采用规则导向理念,为每一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提供唯一的、特定的规则,即使这种规则已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也须遵循这种一成不变的规则。现阶段推行的新准则采用原则导向理念,不再为每一具体的交易事项和财务报告制定详细不变的规则,只就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的操作处理方法需要依据准则对该经济业务活动制定的原则和该经济业务活动特点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导致企业对各个交易和事项的记录与处理有更广泛的选择权,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还不能与此相适应。
(二)公允价值计量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不仅具备更为完整的体系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在会计计量上再次引入和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项具体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尽管我国本着审慎的态度,强调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遵循“适度运用”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运用比例之高,使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特点,它丰富了会计计量模式。
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以往会计准则相适应的产物。新准则体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会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带来冲击和挑战。公允价值可行的计量及运用方式成为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难题。
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保持动态的数据连接,是对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信息数据共享方面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目前这项工作是通过人工取得信息,再录入到电脑中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处理。由于缺乏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数据的采集质量取决于人。另外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由基本数据向高度综合数据的归集过程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扭曲。这种扭曲或产生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无意错误,或可能是被有意篡改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信息提供者采用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选择。这就是说,由于归集过程完全控制在信息提供者手中,因此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生成类似于一个“黑箱”,他们只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无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这就难免为企业管理者舞弊留下很大的空间。这种将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简单地引入系统的做法,形成了现有会计系统应对新准则实施的软肋。
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估值技术。对企业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报价时,企业必须懂得应用估价技术,这并不容易。这就要求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支持公允价值一级、二级估计数据的取得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总之,无论是估价方法的技术实现,还是市场价格数据的导入等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等问题的应对,都需要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优化。
(三)国际趋同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各国间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妨碍了国际投资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妨碍了国际贸易各方对成本的衡量,不利于贸易纠纷的解决,已明显成为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我国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仅整体架构保持了一致,实现了内涵和实质上的统一,而且大多数项目都做到了相互对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
XBRL可从财务信息分类规范的角度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XBRL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在互联网上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技术。XBRL的标准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和分类标准(Taxonomy)。前者是XBRL的核心,它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后者是技术规范在各国财务报告的具体应用,必须基于特定版本的技术规范制定,这样保证了各国财务报告的技术手段的一致性。对于分类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对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按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分级和分解,直到信息分解成为可以独立传达一种含义的信息单位,并对其赋予一个唯一“标签”,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分类标准更加规范了财务报告披露的可操作性。目前XBRL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些分类标准,如美国颁布的“GAAP工商业分类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颁布的“基本财务报表分类标准”等。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各国会计标准化过程,会计准则的差异会造成财务信息分类的差异,将影响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效果。因此,XBRL的发展应用必定会推动各国财务信息分类的统一性,从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应体现新准则导向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新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方面的导向作用。
(一)建立开放型应用平台
现阶段推行的新准则采用原则导向理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与此相适应,提供一种开放型财务软件应用平台,为各经济业务活动提供在新准则下的各种可行的操作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在新准则的指导下,根据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判断经济业务活动的实质,选择和配置处理模块和处理方法。
新准则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增加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能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有些资产如衍生金融资产,只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无法反映该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但是,大量的资产因各种原因,还须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提供一种开放型应用平台,财会人员可进行计量模式的选择。
(二)完善数据接口,实现与外部数据的对接
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估值技术。对企业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报价时,企业必须懂得应用估价技术,这并不容易。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则按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如金融资产中股票收盘价格的取得,以及相关资产的减值测试数据。最佳的模型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联机实时提供最新的市场报价。将有关的证券交易软件与会计软件进行衔接,就可以比较便利地实现这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支持。这对于软件的接口、报价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切实的要求。股票市场价格数据的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其他资产交易市场的报价数据接入的标准化问题难度较大,有的市场甚至没有标准的报价系统,这就需要完成许多配套工作。
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的价值,应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确定。如果是企业自行估价的,在其会计信息系统中设定备选的估价技术模块,并将估价参数的输入权提供给客户,不过估价参数的输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如果是外部专家进行估价并提供估价数据,则应将其关键的数据和模型纳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可以由授权专家按模块自行输入到估价系统,经内部系统确认并纳入计量系统。
将证券市场的活跃价格数据通过接口直接导入核算系统,可以保障数据的客观性,降低人为操作的主观性和非主观偏差。其次,在公允价值二级估价中,由系统从外部市场将多个市场报价一并引入到系统中,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比较全面地呈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而核算结果的选择就在其中。再次,将企业使用的外部专家及其估价过程引入核算系统,并保留其将来作为审计程序中的可验证的估价过程、估价参数以及采用的假设条件。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安排,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和计量的依据尽可能地透明化,从而使得新的核算系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被人为操纵的机会。
(三)加强XBRL的研究和应用
XBRL于1998年在美国诞生,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领域涵盖了资本市场、金融监管、税务稽查、工商管理、保险和审计等诸多方面。国际上许多大型软件公司与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联合正在加紧研发基于XBRL的软件系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加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为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XBRL的发展应用必定会推动各国财务信息分类的统一性,从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因此必须借助于我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建立我国的XBRL组织,制定相关准则和规范,指导和监控我国XBRL研发的整体框架,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应用XBRL。XBRL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编制和报告财务信息的方式,它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编制、存储、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提供了一种标准和规范的技术体系,解决了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数据采集一体化以及跨平台使用的根本问题,方便全球各地的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快速检索、按需自动采集和分析企业财务信息。
主要参与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欧阳电平,向玲玲论信息化背景下新会计准则与XBRL的作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
[3]阿尼塔•S•霍兰德,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2关键技术
本文研究了基于社交媒体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多个关键技术:情景再现、应急信息提取、趋势分析等。情景再现:可整合社交媒体数据的直接信息,结合时间、空间对突发事件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查询,展示事件发生情景;应急信息提取:利用实时应急信息分类方法,提取、分类出突发事件的状况、救援等应急信息,标注在地图上;趋势分析:通过分析微博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揭示突发事件趋势和公众关注点。
2.1情景再现
在突发事件中,目击者的照片(尤其是手机拍摄的照片)使得公众报道在灾害应对中越发重要[5]。因为图片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图片能够描述灾害的发生情景,客观反映灾害造成的破坏场面,为应急决策提供直接的证据。情景再现,是采用“图片+描述”方式,通过图片、文字描述突发事件在空间上的最新发展状况。社交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加上人们对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较为敏感。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的图片适合表现突发事件的发展状况。另外,突发事件可以抽象为地理空间上的地理现象,社交媒体数据具有位置信息,可利用地图的可见范围来约束突发事件情景的范围。由此可见,情景再现实质上是多维信息查询,包括时间、空间、图片信息三个维度。多维度查询也很好地缓解了在浏览器端绘制时的效率问题和压力问题,特别是空间的限制,大大地提升地图交互能力。系统采用AJAX技术实现按需加载图片,加快浏览器的响应速度。
2.2应急信息提取与定位
微博的大部分信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从文本自身特点来看,文本短小且信息杂乱,包括事件状况、求援、救援、评论、商家广告等多种多样信息。从信息流来看,微博文本是实时获取的,具有实时变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从海量、实时的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应急信息的方法,学习过程:系统初始化时,当文本积累一定量后,训练初步模型。取出数据库的所有文本,把每条微博文本看成一个文档,即得到文档集。文本预处理包括去掉重复微博,采用中文分词器Ansj分词、去掉停用词,获得分词后的文档集,作为话题模型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LDA)的一个输入。设定好主题个数后,采用随机模拟的GibbsSampling算法,得到各个文档的主题和各个主题的单词分布(即词库)。如此,文档集的大部分文档被标记了。将单词为特征、主题为类别的文档集输入到监督算法SupportVectorMachine(SVM)做训练,调优并得到初步应急信息分类模型。预测过程:模型训练好后,新的微博文本经上文相同的文本预处理,得文本的所有特征(单词),输入到训练好的应急信息分类模型,输出所属主题;同时结合LDA生成的主题词库,判断文本的主题类型,并标注在地图上。更新过程:主要针对模型和主题词库的更新。考虑到信息采集速率,与上个模型相隔2个小时后,取出所有文本,重复学习过程重新得到模型和词库,以适应微博话题随时间的变化,提取新的应急信息。
2.3趋势分析
人们除了关注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应急信息,还想了解事件的发展趋势。系统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来表现突发事件的趋势。研究表明[6]:社交媒体数据可以被用来甄别事件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甚至做出预测。为揭示突发事件时间发展趋势,我们统计每小时的微博总数、用户参与数、转发数,通过观察趋势线的最高点和拐点来发现趋势。另外,词云图利用中文分词技术处理一定时间内的微博内容并统计高频词汇,找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以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微博数据携带位置信息,反映了突发事件的空间分布。系统使用了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来发现事件空间分布规律。聚类分析通过对微博点在空间距离上做聚类,以便寻找事件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分配应急资源;核密度估计很好地反映了事件在空间上的热点区域,有利于发现问题区域所在。
3系统的主要功能
3.1查看、浏览图片功能
1)采用“图片+描述”形式,通过缩略图、大图与地图联动来展示突发事件的情景。当点击图片时,地图中心会移动到图片对应的坐标点,并弹出信息框,包括者、微博内容、时间和经纬度等;当点击地图上的点时,该点对应的图片出现在图片框中央。2)添加按时间、热度排序的功能,便于查看最新、最热的图片。图3展示了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中某条微博的图片、文字、地点等情景。
3.2定位应急信息功能
1)利用实时应急信息分类方法,提取并分类好微博文本的应急信息。采用表格形式展现应急信息,每个表格与一个主题关联,主题以标签的形式表现在网页中。当点击相应标签,表格内容随之发生改变。2)每条文本与地图联动。当点击表格中文本时,地图中心会移动到文本对应的坐标点,方便定位应急信息,展开救援。图4展示的是“7.21北京特大暴雨”微博经过应急信息提取后得到“救援信息、天气预报、损失与影响”等主题,及“救援信息”主题下的救援信息。
3.3时空趋势分析功能
1)利用Echart图表,统计每小时的微博总数、用户参与数、转发数,以及趋势线(微博总数减去转发数),使用放大窗口查看曲线的局部细节,如图5所示。在A点和B点前一个小时,北京市气象台分别了暴雨橙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2)当点击曲线上的拐点时,利用AJAX技术,在地图上动态加载每个小时的点数据。通过切换不同图层(热点图和聚类图),可查看暴雨微博的空间分布情况。图6左上部分为“7.21北京特大暴雨”微博的热点图,暴雨微博在地铁1号线和首都机场附近出现聚集现象,反映了暴雨事件空间热点分布。
3.4发现热点话题功能
另外,系统采用词云图和柱状图来展现最新微博的高频词汇,反映最近时间内突发事件的话题变化。图6右、下部分展示了截至7月22日10时“7.21北京特大暴雨”的词云图和高频词汇柱状图,直观地展现人们的讨论热点话题,如“大暴雨、回家、平安、积水”等。除了多种的表现形式,数据可视化还要考虑多图层绘制效率问题、大数据量的渲染压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图层控制、矢量绘制点、使用JSON包装处理结果等方法。
1.2数据资源管理技术建立数据库系统,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检索、存储、传输、利用和维护等一系列的数据资源管理。对数据进行合理组织、维护和存取,并处理好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管理。
1.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商品的管理,控制商品的流通过程。能够精确定位,对商品的各个流通阶段进行有效的查询,以及动态追踪物品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同时,RFID技术对物品进行识别和描述,可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
1.4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数据的可视化,通过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把数据转换成图像,从方便信息的处理,进而提高作业效率。其在物流系统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货物的入出库管理、商品车道位计划及车辆调度等方面。
1.5物联网技术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跟踪和管理。
2系统设计
2.1系统模型
设计服务于整车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整车厂提供物流服务,一般包括商品车的分拨与仓储、运输、配送等。因此,对于以整车运输业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其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客户填写及提交订单、VDC与VSC管理、道位计划、商品车出库、轿运车的调度与配送、商品车的运输、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物流信息动态的反馈等。这些业务环节之间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个环节的信息交互,形成物流网络。为了实现物流集成化运作,应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环节,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消除各部门连接处的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将各层级的物流服务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从信息平台角度来说,建立在局域网上的物流信息平台,将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连通,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输。同时,各部门所管理、存储的数据信息根据部门职能的需要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在企业外部,可通过Internet实现与上下游客户及供应商等多方实体业务的连接。同时,为实现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设计,需要将现代物流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相结合。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系统结构设计
通过对系统实体模型的分析,拆分物流服务流程,获取各环节的具体实施任务,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职能部门,同时根据这些任务的具体实施,设计出物流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再根据各系统模块的工作性质,将整个系统分为一个4层结构,分别是顶层、应用层、操作层和数据层。第三方集成化物流信息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2.2.1顶层也叫集成层,将各个单一的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使之能更好地协同完成任务。同时,顶层也是系统的最高权限管理层,能为系统作出决策性的行为。
2.2.2应用层主要体现为可视化的操作平台。根据使用系统的内外用户人群,把该层分为管理登入平台和客户登入平台。在管理平台中,系统根据内部员工所属的部门分配其相应子系统的管理权限,例如仓管员拥有仓储管理的办公权限;通过客户平台,外部客户能实现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交流。
.2.3操作层这层是应用层操作的具体实现,对应内外平台具有的相应管理子系统或是功能模块。内部管理平台包含了4个实现物流基本服务的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VDC与VSC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和运输管理子系统,交由4个职能部门使用。外部客户登入平台主要包括查询功能模块和订单生成模块,查询各项物流服务的信息和订单的生成。
2.2.4数据层这是整个物流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它为各项操作提供所需的数据,包括仓库信息、车辆信息、订单详情等,同时也随时记录并管理物流服务各环节产生的信息。
2.3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客户(经销商或直销客户)订单的推动下,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订单之后,通过物流系统自动将订单拆解,将对应的订单信息发送到各职能部门。各部门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协调运作,最终完成对客户的物流服务[5]。在所设计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中,其一般运作流程如下:1)当客户通过互网络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物流平台中填写并提交订单后,物流系统通过数据资料管理技术对订单信息拆解,并将订单中商品的基础属性信息传送给VDC与VSC管理部门。2)VDC与VSC管理部门接到订单后,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拨和VDC与VSC管理模块,就近查找该订单中所需商品车所在的VDC与VSC仓库,以及商品车的存放位置,然后生成一份发货单,通过物流系统发送给调度部门。3)在发送过程中,物流系统重新将屏蔽掉的运送信息整合到发货单中。调度部门接收到发货单后根据发货单中的商品车的基本信息和配送信息,以及物流系统数据库所提供的可用车辆信息,在调度管理模块中进行VDC道位计划、配送方法、运输路径的设计和优化,最终得到效率高、成本低的最优方案,并将其分别制成道位计划表和调度配送单,通过物流系统将道位计划表发给VDC装运部门,将调度配送单发给运输管理部门(若目的地的VSC中存放有订单中所需的商品车,则调度部门可通知运输部门进行商品车的直接配送)。4)VDC装运部门根据道位计划表将商品车调往运送道位上等待配送;同时,运输管理部门根据调度配送单,挑选合适的司机来驾驶所需的轿运车去相应的停放区提取预定的商品车,并根据调度部门所提供的运输线路将货物送往目的VSC,即完成商品车的“一次运输”。5)在完成商品车的“一次运输”后,物流系统自动生成由VSC运送到经销商的“二次运输”调度单。挑选合适的司机来驾驶所需的轿运车,完成商品车的短驳。6)在运输途中,调度部门对运输车辆实时监控;运输完成后,进行回单处理。若遇到交通阻塞等的突发性状况,调度部门及时更改运输方案,例如更改运输线路、更换运输车辆等,同时变更调度和运输信息,并登记到系统中;而对于运输途中出现商品车丢失、损坏等意外情况,调度部门生成记录,并登记到系统中。同时,填写加货单,通过物流系统发送到VDC与VSC管理部门,重新发货。7)物流操作完成后,物流系统将各部门的操作记录合成一张完整的记录单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基于集成化模式的整车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2.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集成化的整车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VDC与VSC管理、调度管理、运输管理、客户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2.4.1客户管理模块通过客户管理模块,企业员工可以管理服务对象,包括对承运商和经销商进行注册登记、信息审核、信息更改、合同管理及订单管理等。其中运输商管理和经销商注册登记的信息包括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单位地址等基础信息;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录入、合作内容查询及变更、合同期限提醒等;订单管理对订单信息进行审核及将信息归类保存。
2.4.2VDC与VSC管理模块仓储管理中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以及一些维护。借助仓储管理模块,仓管员根据即将入库商品车的信息包括编码、名称、数量等,完成入库单的填写,并安排合理的存放位置;根据订单信息,查询所需商品车的存储情况,安排最优的出库方案。此外,该模块也具有仓库容量预警、日常盘点、报表统计等辅助功能。
2.4.3调度管理模块通过调度管理,调度员可以完成道位计划、配送方案制订、路线规划和实时监控的业务工作。调度员通过可视化操作界面查找仓库中所需商品车的位置和道位使用情况,快捷高效地制订商品车出库时的道位安排计划。然后,调度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轿运车和配送路线,完成配送最优方案规划。在配送过程中,调度员能实时获取轿运车和路况信息,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司机作出实时指示,实现动态调度。
2.4.4运输管理模块运输管理主要实现运输部门的管理职能,其功能包括轿运车和司机的档案管理,运输资源的安排,运输情况的记录与反馈。轿运车档案信息包括车辆类型、服役年限、载重等;司机档案信息包括姓名、证件类型及联系方式等。运输资源安排主要是根据调度单安排轿运车和驾驶司机。另外运输管理还包括轿运车维护管理,例如车辆年检安排、车辆事故情况统计等。
2.4.5公共服务管理模块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给企业所服务的对象进行操作的功能模块,客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完成各项业务信息的查询。提供回单准时率、回单出错率、货物损坏率等指标的物流质量分析功能,以及对物流历史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等。
2.5可视化设计
在应用系统的设计中,由于复杂和庞大的功能,给界面设计带来了负担,加重了用户操作的错乱,可视化设计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等直观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形成高效的功能、使用映射,完成用户任务目标。系统设计应用StringBuffer和HTML5的拖拽技术,实现了VDC装运环节的功能可视化与操作可视化设计,界面设计如图5所示。
1.2总体框架结构设计根据厂区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基于SOA规范,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1.3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1)基于“一张图”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厂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成,统一为厂区提供可视化的决策分析和数据共享服务。2)基于SOA的ServiceGIS建立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ServiceGIS是高性能全功能的服务式GIS。它可以通过服务的方式提供GIS的全部功能,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可视化和分析等。3)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本项目我们将采用SDX+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来实现厂区交换的多源数据读取与转换,避免数据损失和重复建设。4)二三维一体化技术二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能保证二维与三维GIS技术无缝融合,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方案、数据管理、符号、可视化和分析功能的一体化,提供海量二维数据直接在三维场景中的高性能可视化、二维分析功能在三维场景中的直接操作和越来越丰富的三维分析功能。5)地上地下三维建模技术包括地面景观建模和地上地下管线的三维建模。
二、系统功能设计
2.1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管理厂区全厂的管网及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将管网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按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坐标的方式,进行入库管理,建立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今后竣工数据能及时导入数据库中,保证数据的更新,便于后期的数据维护和对外共享服务工作。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生成与入库、数据接边融合、数据质量检查和数据批量入库。
2.2共享服务基础平台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标准和数据分发、交换和服务机制,实现厂区各职能部门范围内地理数据的广泛共享,实现厂区地理空间信息在各部门的应用。主要功能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共享数据管理和运维管理。
2.3厂区管线管理主要目标是实现厂区所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一张图”动态一体化管理模式,为管线管理及厂区运行提供现势性、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实现管线管理数字化,管线查询分析一体化,辅助管线规划设计流程化、智能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主要功能包括厂区三维景观展示、厂区三维管线展示、管线信息查询、厂区模型与管线编辑、管线断面分析、管线碰撞分析、管线连通分析、净距分析、覆土深度分析、爆管事故分析、缓冲区分析、流向分析、管线设计方案定量比选、管线预警预报、管线及附属设施统计、图纸的导入和导出。系统提供完善的用户权限功能。没有访问系统权限的用户,可以根据系统后台提供的用户注册功能进行注册,申请访问系统。注册成功之后,需要管理员其进行审核,并赋予访问系统的相关权限,进行访问系统。
1.1数据访问层的database.dll组件使用技术访问Oracle数据库。是.NETFramework用于和数据源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本系统采用Framework数据类库,主要使用Connection连接对象连接数据库、com-mand数据命令对象执行增删改SQL语句、DataReader数据读取器对象、DataAdapter数据适配器对象及DataSet数据集对象[3]。
1.2业务层的system.dll组件system.dll组件主要实现系统用户分组、用户权限、登录验证、页面加载等功能。当使用者登录时,Web页面调用system.dll的usermanager.cs类文件中的userlogin方法。userlogin方法引用database.dll中的runsql和runproc方法,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对应权限及密码验证,重组Web页面。
1.3业务层的mission.dll组件mission.dll组件主要实现系统业务功能,包括项目维护、考核成绩录入、人员管理、任务人员筛选及查询统计等功能。组件中的类文件执行查询、添加、删除、更新、维护等操作,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组件的各个方法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4]。
2主要功能实现
2.1动态生成功能模块设计时考虑系统的拓展性和可移植性,Web导航页面、任务保障维护和成绩录入模块均是动态生成的。使用者只需维护好任务字典和考核科目、子科目、项目字典以及考核规则表,表示层Web导航页面自动刷新,任务保障和成绩录入模块根据维护好的字典项目调用mission.dll类文件中的bindmis-sion、bindclass、GridViewShow等各种方法自动更新显示。
2.2卫勤任务人员选拔卫勤任务人员选拔是本系统设计的主要功能。根据历次参加卫勤任务的情况、日常考核科目的成绩、卫勤保障人员的状态等综合测评结果进行本次卫勤任务人员的选拔,选拔结果同时反馈至日常任务维护中。此项功能的实现主要采用.NET中的虚拟表技术,调用Oracle数据库中的createtableproc存储过程生成虚拟表动态创建绑定gridview显示,gridview列名为人员信息、任务名称及考核科目(这几项从字典表中提取,具体内容和列数不确定,gridview字段值为列名对应人员信息、任务保障次数及考核项目按权重算出的科目成绩)。
2.3ajax控件的使用ajax是异步Javascript和XML的缩写。在传统的Web网页中,当浏览器向服务器提出访问请求时,Web页面的每个服务器控件均与服务器连接一次。而在ajax处理模型中,一些页面元素可以直接调用ajax引擎实现功能,只有当信息必须从服务器上获得时才访问服务器,这样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本系统在登录用户的验证码、时间控件的获取、同步刷新导航列表等功能中均使用ajax控件,本文中不再赘述。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
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
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
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
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
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
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
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
b)关键技术设计
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1 引言
传统的投稿方式有邮寄和电子邮件两种。邮寄投稿方式时间长,反馈慢,并有可能邮寄失败。E-mail投稿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现在网络社会中提供的各种电子邮件服务投寄邮件。与传统的邮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在时效性和安全性上都迈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作者本人邮箱容量的限制、编辑邮箱邮件承载量限制等。
论文投稿平台的设计开发,主要是为了能够合理、高效率和更完善的处理论文投稿过程投递错误、半路遗失和处理不及时等引发的问题。该平台适用于各种类型编辑部门,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作者的在线投稿、专家审核、论文、论文下载、论文管理和稿件状态查询等。
论文投稿平台功能包含为作者提供在线投稿功能;为审稿专家提供在线审稿功能;为论文投稿平台管理人员提供各类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和自动更新论文投稿平台的一些常规信息,如有关论文投稿平台的情况介绍以及近期稿件录用情况。
2 总体设计
本平台是针对论文在线投稿、在线审核、在线等相关内容进行设计的,主要是展示网站最新的论文动态,介绍论文在线投稿相关的步骤,专家对论文进行审核的主要流程以及读者在线阅读和下载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平台具有读者、作者、专家编辑登录注册功能。论文在线投稿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网站前台展示了整个论文投稿简介、最新、编委会以及编读园地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全面向网站用户展示了平台的特色。提供在线投稿功能,满足了作者通过网络在线投稿论文的需求。通过网络对论文编辑流程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论文投稿的效率。网站后台实现了各类型用户信息的管理、对投稿论文进行管理以及用户的留言信息等,有效的实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
文投稿平台是一个利用PHP+Mysql数据库相结合开发的应用程序,由前台基本模块和后台管理组成,平台功能模块如下。
2.1 前台展示区
主要内容包括首页、期刊简介、编委会、投稿指南、编读园地、刊文选读、期刊订阅、联系我们、帮助、留言、在线投稿、稿件查询等。2.2 后台功能管理
主要功能是更新平台的基本信息、管理前台论文信息、最新通知和公告信息、注册信息管理、在线投稿论文的管理、留言信息管理和系统信息管理等。
3 数据库设计
分析网站功能模块,论文投稿平台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投稿论文管理、用户留言、读者信息管理、作者信息管理、审核者信息管理、编辑者信息管理和管理员表。采用的数据库是Mysql,该数据库中定义如下数据表。
3.1 投稿论文表(表名:tg)
投稿论文表主要用于保存投稿论文基本信息,结构如表1所示。
3.2 作者信息表(表名:zz)
作者信息管理表主要用于保存作者基本信息内容,该表结构如表2所示。
编辑者信息管理表主要用于保存编辑者基本信息内容,该表结构如表3所示。
4 投稿平台设计实现
论文投稿平台的前台主要是期刊的简介、编委会功能职责、投稿指南、编辑园地、刊文选读、期刊订阅的介绍,并且具有在线投稿、在线审核和稿件查询模块等模块。实时更新以及论文检索页突显在网页的前台。前台要求网站界面简洁、尽量展示在线投稿的方便、实用和快捷,并且要求操作方面,便于用户注册登录和浏览下载论文,故整个平台的文件架构比较重要。
前台页面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网站导航:为浏览者提供清晰明了的浏览路线,也为各类用户介绍了网站的基本功能。
(1)期刊简介模块:介绍论文期刊的基本格式、字数要求、论文类型等相关信息。
(2)编委会模块:介绍编委会的主要成员以及各自的职责。
(3)投稿指南模块:介绍在线投稿基本流程以及投稿须知。
(4)刊文选读模块:介绍各类型刊文、选读技巧、提供选题方案。
(5)联系我们模块:为读者、作者、审核者提供在线实时对话帮助。
(6)帮助模块:为各类型用户提供帮助。
(7)用户登录区模块: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可以在此模块进行注册登录。
(8)在线投稿模块:作者可以通过此模块进行在线投稿。
(9)稿件查询模块:读者和作者可以通过此模块对所要查询的论文进行检索。
(10)动态模块:展示平台最新更新论文、通知、公告以及最新录用信息。
网站后台主要使用PHP+Mysql数据库实现前台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功能,在论文中不做展开。
5 小结
文章在对在线投稿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在线投稿具体流程的要求,设计开发出一个具有在线投稿和稿件的编辑处理功能的投稿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在少数几个杂志社投入使用,平台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平台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前,应该再对平台再进行改进,以使平台能够更加满足在线投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隋兴芳,薛爱华.全面实行电子稿件管理系统处理稿件的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6):25-30.
[2]陈翔.基于B/S的期刊稿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0):33-38.
[3]苏波.基于web应用的性能测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09):41-45.
[4]郑阿奇,汤玫.PHP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由很多控制系统构成。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组成系统之一,武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968.52km双线,共设18个车站,通信系统建设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系统设备,构建高可靠、数字化的综合通信网络平台,为客运专线行车指挥和运营管理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通信手段。
一、武广客运专线通信系统构成
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系统组成之一,系统由通信承载系统、通信业务系统以及通信支撑系统组成,共14个通信子系统。
通信承载系统由传输系统、数据网、通信线路以及车站、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组成,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各类应用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业务的传送服务。
通信业务系统由电话交换及接人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专业移动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组成,提供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公务通信、调度通信等基本通信业务。
通信支撑系统由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同步和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组成,作为上述通信承载网、通信业务网相关子系统的运营支撑,提供电源、时钟同步、网络管理等功能。
二、通信各子系统功能
2.1传输网
提供对车站间物理层业务、数据链路层业务的支持,实现TD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
满足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客运服务等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应用系统的通信传送需求,并为通信业务网提供传送通道。
采用STM-6410Gb/s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骨干汇聚层;采用STM-4622Mb/s接入网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接人层;采用STM-6410Gb/s设备组成链型网络,MSP链型复用段保护方式;采用STM-4622Mb/s设备,根据业务节点的类型组成多个通道保护环。
2.2数据网
为不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网络层的广域网互联服务,包括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各类信息系统等。采用MPLSVPN技术提供各个业务系统业务数据的隔离和QoS保证,利用本线MSTP传输系统作为承载平台。采用核心、汇聚、接入3层结构。
核心层在客专调度所设置骨干路由器,对全线的数据业务进行转发;汇聚层在沿线大站设置汇聚路由器,负责区域内数据业务的转发;接入层在沿线客运站、段所、客专公司设置接人路由交换设备,负责站内数据业务的接人。节点之间通过MSTP系统提供的155Mb/s通道互连,构成环形、星型双归。
利用MSTP多业务光接入网提供未设置数据网没备节点的数据业务的汇聚和接人。
2.3通信线路
在铁路两侧电缆槽道内各敷设1条主干32芯光缆,形成不同物理路径的光缆线路,纤芯容量及分配满足各专业的需求;沿线另敷设8芯短段光缆解决GSM-R光纤直放站的纤芯需求。
2.4车站、段所综合布线
在客运公司、动车段、综合维修段及各车站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
2.5电话交换及接入系统
利用铁通既有程控交换设备,按照综合维修段管界分段纳人既有铁路电话交换网统一编号组网。
新没接入网系统,沿线车站新设ONU设备,分段接入新设OLT设备,OLT设备通过V5.2接人铁通程控交换设备。
2.6调度通信系统
提供各种具有调度通信特征的语音通信业务,实现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的统一呼叫。提供铁路专用通信、站场通信、站间通信。采用固定用户接人交换系统WAS组织调度通信系统。通过与CSM-R系统互连,实现有线无线调度一体化。在客专调度所、通信站新设调度所FAS设备,互为备用,实现调度所FAS设备的同城异地备用。沿线各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所新设站段FAS,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E1接入调度所FAS设备。新设FAS设备通过30B+D接口、DSS1信令与既有部干调、路局数调系统互联,解决调度台间联络业务。
2.7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采用GSM-R系统提供无线列调、ETCS-2列控、车次号跟踪、调度命令传输、区间公务移动通信等业务应用。系统采用GSM-R技术实现,由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运行与维护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以及GSM-R终端组成。
交换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由GSM-R核心网工程建设。
为避免基站子系统部分设备的单点故障提高GSM-R系统的可靠性,基站子系统可采用单网冗余覆盖建设方案,当某一个基站出现故障时,相邻两个小区的覆盖电平仍然能够达到系统规定的性能要求。根据行车密度、车站股道数和定员数,结合话务模型进行测算,基站容量按枢纽站四载频、一般车站三载频、区间基站两载频设计。
2.8会议电视系统
会议电视系统为全线的运营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会议功能。系统采用H.323架构,H.264压缩编码格式,利用数据网进行承载。
2.9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
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由应急中心设备以及沿线现场设备组成,紧急情况下为应急中心提供事故现场的实时动态图像,并建立双向的语音、数据传输。
长大水底隧道(武广浏阳河隧道)另设紧急电话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为隧道的紧急救援提供更多的通信保障。
2.10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由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监控终端以及前端设备构成。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全线视频监控设备及网络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对全线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监控分中心设于沿线客运站,负责本站及相邻区间的图像存储、后期分析处理以及图像的分发管理。监控终端设于调度所、综合维修段、路局相关部门。可以对管内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前端由摄像机设备、光端机、视频服务器(编码器)设备组成,设置于沿线车站、区间现场,实现对监控对象图像的采集和前期分析处理。
2.11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在客专调度所设置综合网管系统中心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采集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第三方软件、应用软件、管理终端等,实现对客专调度所管辖范围内通信网络的管理。前端通过与各通信子系统网元级管理系统互连,实现对通信子系统网管信息的采用。在综合维修段、路局没置远程管理工作终端,满足相关运营维护人员对其管内通信系统的管理。
2.12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
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时钟同步、时间同步功能。时钟同步采用主、从同步方式,沿线设置多个二级节点时钟BFF$,时钟同步源取自铁通既有LPR时钟信号。在客专调度所设置中央主时钟(包括GPS)以及NTP分配单元,通过数据网、传输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2.13电源系统
系统采用直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48v直流电源、交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220V交流电源。
采用组合开关电源设备和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电源整流模块采用N+I方式备份,配置2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采用UPS系统和后备电池组,配置1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
2.14通信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通信、信号机房的机房运行环境和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控,可监测的环境量包括温湿度、烟雾、水浸、门禁、非法入侵、空调的控制;对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交、直流电源设备进行监测。
由一级监控中心、二级监控中心、前端监测单元SU设备构成。一级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对全线动力设备和环境的集中监控和管理;二级监控中心没于沿线通信站、综合维修段,负责对其管内的动力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
随着通信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连网设备(如路由器、开关、网关、存取装置)中的串行接口在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被设计成能够支持多种物理接口协议或标准。广域网串行口协议包括RS-232,RS-449,EIA-530,V.35,V.36以及X.21等。图1所示是一个简单的串行通信接口示意图。由图可知,实现多协议串口通信的关键是将连接器送来的不同传输方式平衡、非平衡和不同电气信号通过收发器转换为终端能够识别并处理的、具有TTL电平的信号。
1传统多协议通信的特点和问题
1.1“子板”方式
广域网串口应用中的通用实现方法是为所需的每一种物理协议提供一个独立的子板。一个支持EIA-232,EIA-449及V.35协议的系统,通常需要三个独立的子板以及三个不同的连接器。这种方法由于每种协议要求配置一块子板,因此系统需要对PCB子板、收发器芯片、连接器等进行管理,这样既浪费资源,又会使管理工作复杂化。
1.2通用连接器方式
为解决“子板”方式的缺点,可使用一块母板及通用连接器。一个母板上有多种收发器芯片,可以满足多串口协议的要求,并可共用一些通用器件,同时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在配置中,应注意因连接器的管脚较少而带来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根据信号而不是根据协议来分配管脚,即给每一个信号分配一个通用管脚,而不管其物理协议如何定义。如对EIA-232,EIA-449,EIA-530,V.35和V.36来说,其TxD信号可连至连接器相同的管脚。即SDa信号连接到管脚2,SDb信号连接到管脚14。然后利用这对管脚来描述所有协议的发送信号TxD。
这种方法同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所有收发器的I/O线至通用连接器的管脚必须彼此共用。例如,一个V.28驱动器芯片中的发送数据信号线的接连接器DB-25的管脚2;同时,一个V.11驱动器芯片中的发送数据信号线要接至连接器的管脚2和14;而V.35驱动器芯片中发送数据信号线也会接至连接器的管脚2和14。这样,通用连接器的管脚2将同时接有三根信号线,管脚14接有两根信号线。这样,在这一配置中,所有的驱动器都必须具有三态特性,以禁止不必要的输出。若收发器没有三态特性,则需要使用一个多路复用器来选择相应的输出端。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收发器在禁止使用时会产生漏电电流。如果选择了V.28协议,其输出电压理论值为15V。此时对于V.11协议的驱动器会被禁用,而处于三态时,其输出漏电电压就必须足够低,才能使得连在同一连接器管脚的V.28协议的驱动器信号不受影响。如果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有隔断开关,则开关也要考虑漏电情况。
1.3串口的DTE/DCE模式切换
DTE/DCE的切换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连接器转换电缆来实现,这样,在实现DTE/DCE转换时可最大程度地减小收发器的复杂性,但缺点是需要更换电缆,尤其是设备放置位置不便或DTE/DCE需要频繁切换时这一点尤为突出。
如果保持传输电缆不变,则可将收发器配置为两套以分别支持DTE、DCE方式。而将DTE收发器的驱动器输出与DCE收发器的接收器输入相连,而将接收器输入端与DCE收发器的驱动器输出相连。为了控制DTE或DCE方式,驱动器或接收器的输出必须为三态。当选择为DTE方式时,DCE芯片禁止,其驱动器和接收器处于三态,反之亦然。
该方法虽然解决了对电缆的频繁更换问题,但由于多用了一套收发器而使得设计成本大为提高,且串口板的体积也大了很多。
2多协议串口通信的实现原理
传统设计中,针对某种协议通常应选择相应的收发芯片,如对于RS-232协议,常用DS-1488/DS-1489、MAX232或SP208等收发器芯片;而对于RS-449协议,则常使用SN75179B、MAX488、MAX490等收发器芯片。当同时使用RS-232、RS-422和V.35协议时,就需要多个收发器芯片来支持不同的协议。
现在,一些收发器的生产厂商研制出了多协议收发器芯片。Sipex是第一家生产出RS-232/RS-422软件可选择协议芯片SP301的公司。这种芯片可将RS-232和RS-422收发器的电气特性综合到一个芯片中实现。其中SP50X系列产品最多可支持8种协议标准。其它生产厂家如Linear公司生产的LTC154x系列、LTC284x系列芯片也具有以上功能。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芯片。
图2为采用分立的收发器芯片与采用一片多协议收发器芯片实现多协议串口通信的通信卡。从图可知,前者实现的复杂度要远远大于后者,具体的性能比较如表1所列。
表1两种方法实现串口通信的性能比较
分立器件板综合器件板
供电电压+5V,-5V,+12V,-12V+5V
所需收发器芯片数121
支持的物理层协议RS-232,RS-422,RS-449,EIA-530,V.35,V.36RS-232,RS-422,RS-449,RS-485,EIA-530,EIA-530A,V.35,V.36
协议选择方式跳线或开关软件或硬件(通过内部译码)
串口板大小除了15个收发器芯片外还需其它硬件支持非常小
功耗大约1W大约100mW~250mW
除此之外,与分立收发器芯片相比,多协议收发器对驱动器使能控制和对输出漏电电流的处理要容易得多。当通过软件或硬件方法选择某一协议时,驱动器和接收器的电气参数将调整至适当的大小,电路内部将自动控制驱动器的输出电平、接收器的输入门限、驱动器和接收器的阻抗值以及每一物理层协议的常用模式范围。
另外,由于外部网络终端对V.35的需求,使得与V.35收发器的连接不能象其它协议那么简单。当使用分立收发器芯片时,常常通过采用昂贵的继电器开关电阻在选择其它协议接口时将V.35网络终端断开,或者要求用户每选择一个新的接口标准就改变一次终端模块,这样既浪费资源又会使接口电路变得复杂,因而不是一种理想的实现方法。而多协议串口芯片则自动提供适当的终端和片上开关来符合V.10、V.11、V.28和V.35电气协议,从而解决了电缆终端转换问题。
3基于LTC1546/44的多协议通信
为了说明多协议串口芯片的工作原理,现以Linear公司的LTC1546/1544芯片为例进行分析。
3.1LTC1546/LTC1544的性能
LTC1546芯片是一个3驱动器/3接收器的收发器,其主要特点如下:
带有软件可选的收发器可支持RS232、RS449、EIA530、EIA530A、V.35、V.36和X.21协议
可提供片上电缆终端
与LTC1543引脚兼容
与LTC1544配合可完成完整的DTE或DCE
工作在5V单电源
占位面积小。
LTC1544芯片是一个4驱动器/4接收器的收发器,其主要特点有:
软件可选的收发器支持RS232、RS449、EIA530、EIA530A、V.35、V.36和X.21协议
采用LTC1344A作为软件可选的电缆终端
采用LTC1543、LTC1544A或LTC1546可实现完整的DTE或DCE端口
与LTC1543同样工作于5V单电源。
这两种芯片均采用28引线SSOP表面贴封装,图3所示为其引脚排列。
由LTC1546/LTC1544可组成一套完整的软件可选择DTE或DCE接口,以应用于数据网络、信息业务单元CSU和数据业务单元(DSU)或数据路由器中,它支持多种协议,电缆终端可在片上提供,因此不再需要单独的终端设计。其中,LTC1546每个端口的一半用来产生和适当终止时钟和数据信号。LTC1544则用来产生控制信号及本地环路返回信号(LocalLoop-back,LL)。接口协议通过模式选择引脚M0、M1和M2来决定,具体选择方式见表2。
表2通信协议的模式选择
LTC1546模式名称M2M1M0DCE/DTED1D2D3R1R2R3
未用(缺省V.11)0000V.11V.11V.11V.11V.11
RS530A0010V.11V.11ZV.11V.11V.11
RS5300100V.11V.11ZV.11V.11V.11
X.210110V.11V.11ZV.11V.11V.11
V.351000V.35V.35ZV.35V.35V.35
RS449/V.361010V.11V.11ZV.11V.11V.11
V.28/RS2321100V.28V.28ZV.28V.28V.28
无电缆1110ZZZZZZ
未用(缺省V.11)0001V.11V.11V.11ZV.11V.11
RS530A0011V.11V.11V.11ZV.11V.11
RS5300101V.11V.11V.11ZV.11V.11
X.210111V.11V.11V.11ZV.11V.11
B.351001V.35V.35V.35ZV.35V.35
RS449/V.361011V.11V.11V.11ZV.11V.11
V.28/RS2321101V.28V.28V.28ZV.28V.28
无电缆1111ZZZZZZ
由表2可知,如果将端口设置为V.35模式,模式选择引脚应当为M2=1,M1=0,M0=0。此时,对于控制信号,驱动器和接收器将工作在V.28(RS232)模式;而对于时钟和数据信号,驱动器和接收器将工作在V.35模式。
模式选择可通过控制电路或利用跳线将模式引脚接至地或Vcc来实现对引脚M0、M1和M2的控制,也可通过适当的接口电缆插入到连接器上实现外部选择控制。若选用后者,则当移开电缆时,全部模式引脚均不连接,即M0=M1=M2=1,此时LTC1546/LTC1544进入无电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LTC1546/1544的供电电流将下降到500μA以下,并且LTC1546/LTC1544驱动器输出将被强制进入高阻状态。同时,LTC1546的R2和R3接收器应当分别用103Ω端接,而LTC1546和LTC1544上的其它接收器则应通过30kΩ电阻接到地。
通过DCE/DTE引脚可使能LTC1546中的驱动器3/接收器1、LTC1544中的驱动器3/接收器1和驱动器4/接收器4;LTC1544中的INVERT信号对驱动器4/接收器4起使能作用。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将LTC1546/LTC1544设置为DTE或DCE工作模式:一种是将专门配有适当极性的连接器接至DTE或DCE端;另一种是通过专用DTE电缆或专用DCE电缆发送信号给LTC1546/LTC1544,同时使用一个连接器构成一种既适合DTE又适合DCE的工作模式。
3.2典型应用
图4为一个带有DB-25连接器端口并可被设置为DTE或DCE工作模式的多协议串口通信电路,图中LTC1546/LTC1544芯片一边与连接器相连,另一边接至HDLC芯片,M0、M1、M2及DCE/DTE引脚接至EPLD硬件控制电路以实现对通信协议和工作模式的选择。其中DTE或DCE工作模式需要连接对应的电缆以保证正确的信号发送。例如,在DTE模式中,TxD信号通过LTC1546的驱动器1发送到引脚2和14。在DCE模式中,驱动器则将RxD信号发送到引脚2和14。
图4中,LTC1546采用一个内部容性充电泵来满足VDD和VEE。其中,VDD为符合V.28的正电源电压端,该端应连接一只1F的电容到地;VEE为负电源电压端。一个电压倍增器在VDD上将产生大约8V电压,而电压反相器则将在VEE上产生大约-7.5V的电压。四只1μF电容均为表面贴装的钽或陶瓷电容,VEE端的电容最小应为3.3μF。所有电容耐压均应为16V,同时应尽可能放置在LTC1546的附近以减少EMI干扰。
图4用LTC1546/LTC1544芯片实现多协议串口通信(DTE/DCE可选)
在V.35模式中,LTC1546中的开关S1和S2将导通,同时应连接一个T型网络阻抗,以将接收器的30kΩ输入阻抗与T网络终端并联起来,但不会显著影响总输入阻抗,因此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模式下的电路设计与其它模式下完全相同。
由于LTC1546是3驱动器/3接收器的收发器,LTC1546是4驱动器/4接收器的收发器,所以如果同时采用RL、LL和TM信号,则LTC1546/LTC1544就没有足够的驱动器和接收器。因此,可用LTC1545来替换LTC1544。LTC1545为5驱动器/5接收器的收发器,它能够处理多个可选的控制信号,如TM和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