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程管理硕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建筑市场的繁荣,也给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仅靠原有的施工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已经不能
适应行业管理形势的需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特点及现实施工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管理管理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无法调整步伐紧跟时展的步伐,导致其自与控制权丧失,处于被动的依赖地位,只能听从承建人,而承建人的层层转包行为导致施工现场无法彻底的贯彻落实相关文件,最终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失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延误工期。
(二)安全意识不足从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现状来看,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建筑施工的安全责任没有落实明确,导致责任不明,互相推诿,无法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没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的规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地奖惩机制,而且部分施工负责人忙于其他事物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控制,安全生产成为口头文件,形同虚设,进而导致安全事故频繁。
(三)责任不明确由于目前我国招投标市场的环境不是很规范,出现承包商挂靠和层层转包等非法现象。在无任何资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业务,提取一定的费用后违规分包或者非法转包。内部的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到位,竣工验收程序不严,同时,建筑施工质量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三、施工管理中的对策
(一)掌握施工进度,并与图纸相对应
1、进行有目标的协调控制是施工技术的关键步骤,做好施工准备,向施工人员交代清楚其施工要求与施工办法,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是新建筑施工整体目标创造前提条件,因而管理人员,要熟悉掌握图纸,对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操作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清楚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熟悉施工组织的设计及相关的技术文件,以及施工的程序与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需求,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管理人员要走进施工现场,掌握情况,只有全面提高施工管理质量,掌握工程的情况,才能迅速的推进施工,按照预期完成施工。对施工中的重点部位以及薄弱地位,要组织人员进行特别检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关键部位的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在一个施工团队中,人们的技能各有不同,加强其各自的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采取老人带新人,熟手带新手的原则,迅速提升所有施工人员的素质。 一旦出现施工环境变化
3、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下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熟悉施上图纸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4、经理部要按照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确定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尤其应该注意一些工程质量通病的质量检查,抓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监理验收、项目部抽检与班组自检相结合,做好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做好班前工人技术交底工作,把握技术难点和要求,确保技术实施质量。随着建筑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建筑工程质检部门也应该不断加强对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以避免在质检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技术情况或者材料性能而导致的疏忽。
(二)完善拖工计划、预算、结算管理
1、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旌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完成工程任务招揽计划,确保项目施工按合同工期要求交工及竣工验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施工中的潜力;施工计划安排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多少和工程规模的大小及工地现场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计划,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搞好工程项目预、结算,对加强和促进施工单位的各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熟悉(定额)及取费方面的政策法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熟悉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掌握具体的结算方式;及时、准确地根据各种变更资料对预算作调整,为调整结算打下基础;单位工程完工后,及时向业主提供结算资料并办理结算手续,为工程项目结算作好前期准备工作;整理好索赔资料,积极主动地向业主提出并办理好索赔手续。
(三)做好工程质量及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要有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指挥系统,还要有配套的机械、图纸及说明,要有规范标准和流程明确的技术要求。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管理制度。其次,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检查监督工作。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和会审。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全面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加强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竣工图、设计变更登记、结构r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沉降观测记录等,并报送相关机关备案。把好采购、检测、运输各关口,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过程不问断的监控。除了合理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应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有高新技术要求的,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围绕质量、成本、工期等制定施工目标,使得工程顺利完工.
三、结束语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新的生产工艺突飞猛进,为建筑业带来了诸多的新工艺,这就要求施工管理水平必须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经济下的市场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又在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企业的信誉甚至是企业的生死,现代建筑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与精良的设备,只有专业的管理水准才能实现对技术的支撑。当下,建筑的类型种类繁多,类型各异,对规模的要求各不相同,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大,常常出现交叉施工,不同技术共同采用,这都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因此只有加大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保证施工程序的顺利推进,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其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建筑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还存在着工程硕士质量比工学硕士低的偏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介入这一领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之前从事技术教育的新升本科院校,因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充分把这一优势融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去。这类院校在从事工程硕士培养时,就应处理好质与量、自主与自律、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等问题,以确保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质与量质量是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成败的关键。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没有质量的数量会失去培养工程硕士的社会意义,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硕士毕业生,那也将影响社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在工程硕士培养初期,应规划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每年可根据学校可招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招收研究生的数量。
(二)自主与自律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育。一方面,办学可以直接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应该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体之后,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调节机制。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就必须建立起自律机制,不断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按照上述思路,在工程硕士教育中不断给办学单位放权。实践证明,只有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自主办学,而且为确保质量和信誉自律办学,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工程硕士教育。
(三)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实行全过程控制与节点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毕业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1.严格招生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者,亦可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为保证生源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除大中型企业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外,还应重视中小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甚至某些管理、法律类行业的人员(比如某些工作必修涉及到工科领域的律师、管理者等),拓展生源渠道,通过增强企业和个人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获得企业或个人的重视和支持。(2)加强辅导,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目前来看,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在职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因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理论知识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考前辅导班。(3)做好综合考试和面试工作把那些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人员招录进来。
2.严格培养培养的年限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在培养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1)课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其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定外文阅读能力。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可按照专业共性、应用性、特色行等原则考虑以下几类:前沿型课程、交叉型课程、应用型课程、技术型课程等,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应开设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增加适当管理类课程以满足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2)学分设置应确定开设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和必修学分,以确保学员在培养中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3)教学内容和方法跟进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知识的具体应用,避免大量的理论讲述和公式推导。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材应及时删旧补新,把最新的应用知识和动态反映到教学中。教学方法方面,宜采用适应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4)师资培养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要把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平时的工作中。要努力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等形式加以培养。例如,德国高校教师要获得工科教授资格,必须具备数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德国工科高校、专业学院中的一些教授本身也在企业中任职或兼职。(5)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时,应在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教学安排、论文撰写、培养方式等方面作出安排。这样做,一方面课程教学环节有计划相对稳定,以保证在校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校内及校外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工程硕士生能根据课程安排调整各阶段的工作,以期尽最大可能参加课程学习,使整个培养体系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部分环节又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3.严格毕业作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工程硕士生必须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独立担负技术、工程或管理工作能力。应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1)论文选题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毕业课题应满足实、新、高等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内容来源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高”是指撰写的工程硕士论文从文学水平、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成果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2)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在工程硕士论文指导方面,双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既要避免论文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放任不管、全由企业导师包办,又要防止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的两种极端。应明确学校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企业导师要发挥他们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企业内的影响力,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导师应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3)定期检查、指导学生在进行论文课题研究阶段,每隔二至四个月左右,导师应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的工作,通过召开座谈舍,填写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调查表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企业有关部门、厂内导师沟通情况和交换意见,协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4)规范评审程序可采取双盲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其方式是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将其送审稿一式三份送达校内专家1名、企业专家1名、申请人单位或校外专家1名的手中,评阅人按照要求逐项评阅。盲评通过才能参加答辩。(5)在学位授予方面,要严格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坚决不授予学位,保证学位的质量和含金量。
二、确保灵活有效的培养模式
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应积极发挥原有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化“产学研”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地位,通过“产学研+具体项目”的模式培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性质和目标是紧密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由生产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按企业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能够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企业等单位选送的,毕业后回原单位,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研究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开发过程。许多工程硕士的课题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这种类型学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二)能够发挥各方综合优势,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学校理论、教育和科研力量强,而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方面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合作培养方式将使工程硕士得到多方面优良要素的训练,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与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课程授课方式方式上,应灵活有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计划的制约,适应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是高层次人才教育走向市场、实施“宽进严出”教育管理模式的良好开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重点在于过程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生源的现状,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可采取如表1的授课模式。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工程硕士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中图分类号:TB657 文献标识码: A
一、 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要点
(一)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的现状
暖通工程建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风,另一个部分是采暖。其中通风又包括厨房通风系统和卫浴通风系统两方面。暖通工程施工方面之所以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是由于暖通工程的施工往往是由一家单位中标,再由其分给其他的一些小施工单位,最后再由各个小施工单位派相关工作人员去现场进行施工。就是这样的分工系统导致管理安全专业人员和人员配备的分配不足。
(二)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与管理
1、现代住宅小区地暖工程旌工要点分析
我国暖通工程的建筑大部分使用既具舒适性,又具经济性,同时还具有环保性的低温热水地板供热系统。供暖工程在施工时要注意这几个问题:施工时防水层要在地热层之上,否则会导致卫生间的污水渗入到地热层的内部。铝箔热反射膜和隔热板的铺垫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暖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减少地热向外墙和向下层住户的散热。冬季,由于温度比较低,水结冰可能会破坏加热盘管,为了防止此现象,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系统在进行试压之后,要将管内的水全部吹出去。另外,为了减少加热管密集处混凝土的膨胀裂缝,在分水器和加热管的连接之处,盘管必须外穿波纹管。在热水管表层用水泥沙浆来浇灌以作为地面供暖的结尾,是蓄热的需要,强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强度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有均匀的沙粒规格和水的比率,因为如果要除去气泡和水的流出会给表面强度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气泡不可以在砂浆内存在,抹光的次数对于沙浆的结尾也十分重要。表面结尾材料的强度是沙浆的重点,因此强度的研究要作为重点。地面供暖施工的关键点在于要把表面结尾抹光次数做到最好,同时要把握好强度的要领,那就是水、沙粒和水泥之间的比例。
2、建筑暖通通风工程施工要点
建筑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论是风管安装还是支架制作的安装,亦或是其它方面的安装,一定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并且施工时一定需要专业人员的到场,进行暖通施工的指导与监制,以确保施工的质量达到要求。其次,大型管道吊架与大型的设备的固定应当采取穿楼板固定的方式,支架制作安装所采用的型钢规格和吊杆规格一定要符合规格,否则一律不使用,另外,防腐的处理也必须要符合要求。在建筑暖通通风工程的施工时要尽可能的将设备与管道摆在同一个方位,同时还要在设备的周围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日后的设备维修。安装风机盘管时,一定要考虑到装修顶棚的高度,要与之配合适度,同时送回风口的位置对风机盘管的安装也十分重要,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因素。一些住宅小区没有大堂,这对于暖通施工又增加了一点难度,这就必须要求装饰施工设计图要和暖通施工设计图要会审,饰面造型要和消防喷头以及风口等相配合。风管安装要尽可能的避免转弯造成的弯曲从而加大阻力,安装风管尽量做到保持水平,对于有方向要求的阀门,要做到与水流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样,四周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于把过滤器和阀门安装在积水盘内,方便维修与排水。
二、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殛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资料管理问题
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便是施工资料的记载,施工资料的记载是施工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其次,与施工同时进行的还有安装资料的整理与报验,一项真正完整的工程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资料工程。暖通工程资料管理必须得到业主或是监理单位的认可及签证,不论是一开始的资料报验和隐蔽资料还是到最后的联合试运转资料。否则,施工完成后再去补办签证和相关证明,其可信度和完整度必将大打折扣。
(二)图纸设计问题
图纸设计在暖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人如何施工,完全按照图纸来进行,但是有时一昧的完全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设计人员的设计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可能存在一些细小的纰漏,也有一些设计人员考虑不够完善,其材料的选择与工程实际不符合,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如果盲从图纸设计,便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工程不能按时交工,更严重的是工程可能要返工或是重做。所以图纸要精心设计,并符合实实际。
(三)工程进度的控制问题
为了确保暖通工程材料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价格,管理人员一定多进行对比才行。暖通工程虽然不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主角,但是它的进度却是直接影响整个工程施工的进度的。因而,实施计划要及时做好,一定要保证
三.冬季建筑暖通工程麓工的注意事项
结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低温热水的地面辐射采暖系统在试压之后,盘管内部的水不易泄出,从而使加热盘管被破坏,为了防止管路被冻坏,要将管路的水全部吹出去。在热水管表层用水泥沙浆来浇灌以作为地面供暖的结尾,是蓄热的需要,强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强度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有均匀的沙粒规格和水的比率,因为如果要除去气泡和水的流出会给表面强度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气泡不可以在砂浆内存在,抹光的次数对于沙浆的结尾也十分重要。表面结尾材料的强度是沙浆的重点,因此强度很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暖通工程在整个建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它只是作为建筑结构中的一个辅助的过程。为了使暖通工程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质量是有保障的,所以要把质量作为暖通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要做好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把质量作为关键,才能提高暖通工程的质量。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随着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MPM)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MPM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支持和帮助MPM教育事业,而企业对高校培养MPM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MPM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摆在高校和企业尤其是高校面前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青岛大学近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实践,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
1 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必要性
1.1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MPM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MPM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指向性,即面向企业或工程部门培养MPM。校企联合培养MPM,可以整合企业在工程实践、学校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保证为MPM培养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这从原则上规定了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1.2 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对高等学校来说,通过和企业联合培养MPM,既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科研经费紧缺、科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对合作企业来说,通过与高等学校合作,既可以提升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缓解企业高层次工程和项目管理人才紧缺的难题,又可以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MPM,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校和企双方共赢。
1.3 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的培养质量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学员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有的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开题、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学员上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则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学员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从而保证MPM的培养质量。
1.4 校企联合培养是各国培养工程硕士的普遍经验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符合企业及工程部门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20世纪后半期,由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面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不断涌现,经济竞争使企业对实用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回归工程”,在高等教育中找回工程的灵魂,这样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教育在这些国家纷纷展开。至今,这些国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型硕士。
2 我校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的实践
青岛大学于2007年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当年即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招收5届MPM研究生,合计招生394名,已有146名学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目前在读的MPM研究生248名。在近五年的MPM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按照教指委、项目管理协作组等的相关要求,在MPM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校企联合培养MPM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1 将校企联合培养、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列入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MPM的培养质量,我们在2007年制定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就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MPM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MPM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MPM学员的学位论文由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以求通过校企联合发挥校企外导师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人才。
2.2 招生、录取、培养计划等环节吸收企业意见
在每年招生之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意向企业,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有时应企业的要求,参与企业生源初选。招生录取工作中,对企业推荐的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论文研究阶段,要求学员的论文选题一定要来自企业的实践,要有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选题要获得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认可。
2.3 校企携手做好教学管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工程硕士作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专业学位,从工程类型工学硕士到其单独设置,其间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在培养和管理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但由于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有别于工学硕士、且大规模的工程硕士教育方兴未艾,因此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管理办法,以培养合格的工程硕士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相关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介乎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成为科技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由于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难以进行集中管理,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较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采用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灵活。
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工程硕士既是学生又是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进校不离岗”的培养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有效地进行协调。一方面,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的时间不能少于半年,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单位出于工作需要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允许其完全脱产这么长时间,这种矛盾就对工程硕士的教育管理带来了直接的困难,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最终目的。但现行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滞后于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少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在观念上一时难以转变,往往还是等同于工学硕士,培养模式照搬工学硕士,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授课教师也往往更注重于理论阐述,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面套用工学硕士管理方法,管得太“死”太“严”,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培养的灵活性,对其学习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工程硕士的教育管理方面,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管理者往往注重最终的目标管理,而忽略了日常的过程管理。比如,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大部分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来进行质量监督,学生只要在答辩前提供符合答辩规定的材料就可以允许申请答辩,而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诸如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筛选、学术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往往因疏忽而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转变现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起科学的、符合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的灵活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工程硕士学位继续发展的种种问题。
首先,要制订和完善与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既要考虑到工程硕士应用性强的特点,又要保证培养质量不能放松的要求,要多方面听取企业相关专家的意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流程等方面努力探索符合工程硕士成长特点与规律性要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宽松的成长环境。
其次,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工程硕士特点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探索业余时间、节假日分散授课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探索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全部是由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探索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兼有企业专家的教师队伍;改变传统的课堂一枝独秀的教学方式,探索一条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为辅助的教学方式。
在日常教育管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目标管理为目的的管理方式,既要重视目标管理,同时也要强化过程管理,避免因目标管理而造成的培养过程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在过程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工程硕士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携手共同完成,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双方管理人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证过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议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院系管理部门、企业人事教育管理部门三方能够将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途径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共同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前进。
四、结束语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生命线,教育管理对于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完善教育管理方式,强化教育管理特色,才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对教育管理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正确制定适应工程硕士特点的管理模式,把握好质量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王海,洪汶,周尔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97-98.
[2]王燕春,钱伟芳,马桂敏.浅谈工程硕士培养的规范化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7,(1)91-93.
0 前言
从国务院学位学院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起,工程硕士培养从最初的只有九个培养单位、十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仅一千多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输出渠道之一,其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规范管理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培养工作,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如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是现今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解决方案。通过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间架起一个信息互通的桥梁,便于三方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教学管理。
1 在职工程硕士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工学结合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在课程信息及时、监督培养过程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善,针对其特点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系统,方便在职研究生准确获取学校通知的同时也增加其在管理中的参与感,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部分都是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共用一套系统,造成数个环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3]。
1.1 学籍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制一般为3―5年,远长于全日制的研究生,并且毕业时间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管理与监控上更为严格准确。在职工程硕士多数都已经脱离校园学习生活多年,重新回到校园后对于学校的管理缺少参与感,加之工作任务繁重与校内导师或院系教学秘书疏于联系,有些学员超出学习年限后并不自知,从而错过答辩时机。每年都有不少学员面临未取得学位就要取消学籍的境况,给学生的学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都带来较大影响。
1.2 信息备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学员和管理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诸多便利的身后,隐藏的是管理者过度的信赖与依赖,容易使其忽略信息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系统和数据不出问题的时候“顺风顺水”,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却“一筹莫展”。教育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虽然比实体纸质记录在存档和整理方面来的简单、迅速,但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3 信息安全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正常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信息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设置和维护防火墙以防范网络病毒与黑客的攻击。由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由第三方开发,后台服务器即使是存放在学校,维护方也有最高使用权限,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也是必要的。数据的安全与保密都是要长期注意与投入大量精力的重要课题。
1.4 二级管理中的权限分配
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工程硕士管理模式也是沿袭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二级管理制度,而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同样需要体现二级管理,院系教学秘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明确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高校在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混乱,在管理中既要保证院系教学秘书的足够管理权限也不能赋予其太高权限,不能把管理权利全部放在院系,以免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2 一些措施建议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善预警系统,对于临近超出培养期限的学员,要适时给予提醒,并同时提醒其导师,以督促学员完成学分、开题,并在培养期限内完成论文与参加答辩。同时系统要具备学员的培养中间过程监控功能,管理者需要实时观察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做好提醒和督促的工作,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顺畅、紧凑、高效的进行,从而减少学员超出培养期限被取消学籍的情况。
2)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代替了很多纸质记录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但是信息备份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一是平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网络数据丢失、损坏;二是信息数据与实体数据同时备份,如每个学年的纸质成绩单、纸质学籍卡片等,都要打印并留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在职工程硕士,外地进修班的数据更是要重视并存档,例如开课的课程记录、进修班人员名单、课程设置表之类信息,都要妥善保留和存档。
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所修课程要满足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培养方案与学生选课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用户,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并查询所修学分是否满足了培养方案,增加学员的管理参与感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对于进修生考取在职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后的课程免修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规定,来决定新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更新,使得信息化的内容与管理制度统一、协调,使管理平稳、有序。
4)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重点保护在网络上已经存储了的数据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对软件破坏,从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利用教务网站平台不实信息,做出危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事情。对此,要积极设立功能健全的网络“防火墙”以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除此之外,要经常对所有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备份,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及网络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考虑到教务人员熟悉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尽量减少教务管理者的变动,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也有利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在职工程硕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发和完善,无论从技术上、规章制度上、管理人员配置上,都需要随之进行变化和改进。各高校只有从自身出发,结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不断探索、思考,通过现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守银.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荟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慧.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50-50.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本文为2006年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4.莫柏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5.鞠芳辉.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