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少年闰土中仿佛的意思是差不多,《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这篇文章是小说《故乡》中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选入语文书后后加的。《少年闰土》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六课课文和2019六年级上册部编教科书第八单元第1课。
(来源:文章屋网 )
1、新同步练P91~93
2、试卷两张
3、复习一切所学过的内容
语文作业:
1、《知识大全》P24~37(所有词语每个记两个)P47~50(所有古诗熟背)
2、试卷两张,读【总复习十三】
3、复习六年级上下册语文书,日积月累熟背
科学作业:
1、抄刚发下来的试卷一遍【包括最后一题】
英语作业:
1、抄今天刚学的段落两遍,中文一遍。短语抄三遍,中文一遍。
2、会背短语,下堂课听写
也许这些作业对你们来说等于是小KS,可是,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下了地狱!比死还难受。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认为,他们悲观极了。
面对复杂严峻疫情,很多人都守在家中,不外出,不聚会,防止疫情蔓延。这也许打乱了春节出行、寒假学校安排,但也可以成为提升自我的时机。当我们在家抵御疫情的同时,我们的学校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充分准备。为了贯彻“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
在学校领导与教务处的统筹协商下,为大家制定开学前学习指导方案,具体如下:
一、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
1.自学各年级下册语文书,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老师每天推送的微课或学习资源提前预学。)
2.背诵各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国学经典。
3.每天坚持阅读,阅读书目参考语文老师推荐的“寒假阅读书单”,也可以自己挑选课外书进行阅读。
4.推荐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等健康综艺节目、精选健康积极向上且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
数学学科
1.自学各年级下册数学书中知识点,根据老师每天推送的微课或学习资源提前预学。
2.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强化计算技能训练。
3.加强数学阅读。根据数学老师的推荐或自己的喜好,阅读相关数学读物。
英语学科
1.自学各年级下册英语书,根据老师在“一起小学老师”app上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2.观看老师推荐的英语短片。
体育锻炼
坚持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时间,可进行跳短绳、坐位体前屈、广播操、五祖拳、仰卧起坐等运动。评选“运动小达人”
书写练习
每天练字半小时,可将练习硬笔字与语文新学期的生字词学习有机结合。
致敬“逆行者”书画赛
全体同学们以书法、绘画、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向抗“疫”英雄致敬,各班评选最佳“书画小达人”。
二、学习时间(2月10日—2月29日)
若开学时间有调整,线上学习时间也会随之调整
午别
上午
下午
时间
8:30—9:00
9:10—9:50
9:50—10:20
10:20—11:00
2:30—3:30
3:30—4:00
4:00—4:30
星期一
国学经典诵读
语文
体
育
锻
炼
数学
课外阅读
体
育
锻
炼
练字
星期二
数学
语文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三
语文
数学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四
数学
语文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五
语文
数学
课外阅读
练字
一二年级
三至六年级
午别
上午
下午
时间
8:30—9:10
9:10—9:30
9:30—10:10
10:10—10:30
10:30—11:10
2:30—3:30
3:30—4:00
4:00—4:30
星期一
英语
活
语文
活
数学
课外阅读
体
练字
动
时
间
动
时
间
育
锻
炼
星期二
数学
语文
英语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三
语文
英语
数学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四
语文
数学
英语
课外阅读
练字
星期五
英语
语文
数学
课外阅读
练字
三、学习形式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是浓缩的精华。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1至6年级75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篇目分散在1至6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至6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书目如下:
五年级上册有《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这三篇以写景为主。
五年级下册有《出塞》《题临安邸》《示儿》,这些都是爱国诗章。
六年级上册有《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这些赞颂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知道,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积累、感受形象、体味意境,最终目标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古诗呢?下面是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对高年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融入情境
1.配乐诵读。古诗词音律较强,节奏鲜明,如再配上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将会寓情于乐,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学习《暮江吟》,教师可以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山水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创作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法同样可以被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样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师注重情感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中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天门山的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从这些古诗词中要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古诗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韧性,教他们做一个励志向上、坚忍不拔的人,进而在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来传播经典文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门口的展板,展示内容适合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也可以在学校的树林里的石头上附上一首小诗;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还借鉴大学生社团这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古诗文社团,使爱好古诗的同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古诗文为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上面,大家一起分享。同样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一个兴趣群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总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介,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我国的古典诗歌以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特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10.
[2]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35.
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如成年人丰富,涉世不深,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许多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述说,可以丰富自己的积累;通过倾听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内涵,扩大见识面。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学生不知道2003年伊拉克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亲人,让多少人失去健康,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听同学介绍相关的战争资料,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就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产生对战争的自我看法:战争,让儿童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战争,让家园饱受战火的摧残;战争,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整理资料”相关练习。引导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二、表述,提高课堂内涵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把知道的事情说出来,可以训练自己的表情达意能力,还能间接丰富别人的认识。在《品德与社会》学习时,根据课文主题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能有效提高课堂内涵,让更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男生和女生》时,分别让男女生说说自己在吃、穿、玩、学习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让彼此更多地相互了解,也让大家明白: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男女生无论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内在的性格,既有差异,又有很多的共同点。再让学生说说彼此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表扬同学的优点,用含蓄的语言指出同学的不足,以此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朗读,提高文本理解
朗读是理解后表达的有效途径,只有对事物的真正理解,才能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和态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要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朗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知道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和环境,人类对地球的依赖是不可改变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球。在理解地球的慷慨与脆弱之后,让学生朗读这一课的《我们唯一的家园》,就能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还无法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的生存空间,从而教育学生要保护好地球。甚至可以让学生把语文书拿出来,翻开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朗读增加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
四、写作,提高思想表达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如果让学生用文字表达,更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充分理解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后,通过交流提高了认识,通过朗读增进了理解,再让学生写《我的感想》,基本上没有什么写作的难度。学生纷纷在作文中表达他们对地球的热爱、保护之情,如“保护地球,保护家园,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感谢你为我们慷慨地提供一切丰富的物产资源,我们会珍惜所有的资源,保护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让你同人类世代永存”。又如,教学同册第四单元《临别感言》时,结合学生即将毕业的现状,给学生构建一个表达自己心里话的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上表扬身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或请班上文笔好的同学写出自己为同学、为老师留的赠言,再让同学学着互相写临别赠言。
五、活动,提高自我认识
想起刚读小学时,当上组长我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可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第一次佩戴红领巾时。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是一年级中第一批少先队员中的一名同学。当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为我戴上红领巾时,我心中无比地高兴、自豪、光耀。我们并且还在庄严而又神圣的国旗下宣誓,随后,我的启蒙老师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红领巾就是国旗的一角,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它爱护它,让它一直飘荡在我们的胸前。”此后,我一直很珍惜这条红领巾。
在我刚读五年级时,爸爸妈妈突然中途让我转学,实在有些让我接受不了。当我来到新学校时,一个全新的面孔呈现在我的面前,大大的梧桐树,两课枇杷树下的两个凉亭,一楼的多功能教室,二楼的小广场还有一个大大的操场……妈妈将我交给了陈老师,陈老师带着慈祥的微笑把我带进了教室,许多的新面孔问我:“你就是新同学吗?……”不知所措的我害羞得脸都烧红了。下课了,妈妈离开了学校,心急如焚的我带着满眶泪水冲去了校长办公室,对刘校长支吾地问道:“……我妈妈呢?”我本以为我这样很放肆,刘校长一定会讲许多的长篇大论,没想到刘校长反而亲切地对我说:“你妈妈回去了,不要害羞,瞧,这里的同学其实很好相处的,和她们熟了你就不会害羞了,没事,放开点,不要哭啦,女孩子嘛,要勇敢!……”听了刘校长的这番话,我的心里好受了许多,渐渐将自己心灵的窗子打开迎接灿烂的阳光了。
在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两年里,又要离开学校去开始新的生活,尽管我才来这学校两年,但是,我这份依依不舍的感情一定不输与这里的同学们。这些一件件事,都历历在目,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会将它珍藏在我的心中。
陈老师、谭老师、同学们,我爱你们。陈老师、谭老师,您们是我从小到大教书教得最好的启蒙老师,您们有独特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陈老师您!我最喜欢听您的课,因为听您的课让我感到放松、自在,您常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虽然您就要退休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您和谭老师。老师,虽然我只当了您2年的学生,但是,我也明白了:阳光原来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同学们:你们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真诚的友情,我将永远珍藏在心里。
“童年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谊,播种着我们的梦想。”这是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一句话,说得真好,是啊,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的友谊都有我们的回忆,这些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之一,金钱也买不来这些。
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用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如果采用一般方法,往往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容易找出解题的关键。这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思路,把文字中的条件和问题直观地用图形表现出来,接着就可以“按图索骥”,寻找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倍数”的概念时只是简单地从文字上向学生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倍”的含义。这时,如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倍”的概念呢?运用图形演示的方法,就能把这一概念简单明了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拿出2本数学书和6本语文书摆成两排放到桌子上,让学生直接观察。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观察的情况比较数学书和语文书有怎样的图形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数学书是一行2本,语文书是一行6本,如果把2本数学书当成1份,那6本语文书就有3份。运用数学语言解释就是:数学书与语文书相比,数学书当做1倍,语文书就是3倍。这样,学生在观察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从个数到份数的变化,从而引出倍数。倍数的概念则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学生的理解比较透彻,学习也变得轻松。
二、数形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模糊,思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接受较慢,会觉得学习很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把复杂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借助直观图形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对三角形就有简单的认识,但这只是三角形的简单直观认识,没有对三角形形成空间的概念。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用纸条围三角形,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真正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在接下来,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的性质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类似的,在学习图形的周长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图形的周长,从而对周长的公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又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中的圆柱体积时,教师可以拿一块圆柱形橡皮泥做演示,先把圆柱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虽然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数形结合,拓宽数学思路
小学生在知识和年龄等综合素质的影响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数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蜡烛,一根长8厘米,另一根长6厘米。把两根都燃掉同样长的一部分后,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是长的一根剩下的■。每根燃掉多少厘米?
■
翻开六年级下册的语文书,最后一个单元是“告别童年”,这意味着过完小学就不再是一个孩子了,我真的很舍不得,想到马上就要告别多姿多彩的童年时,我的鼻子不由得酸酸的,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一切,希望这一切能来得晚一些,因为我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准备和童年挥挥手说拜拜。
教育必须先入为主,让学生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浸染之前,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弟子规》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且《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读书、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终生有益的,这必须让学生时刻牢记。如让学生读书时可教育学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时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再如“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一段,指教育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便于向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行。这些都是古人几百年前就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语文老师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夯实基础。习惯养成了,基础牢固了,对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有利。
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在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热潮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诵读和背诵《弟子规》,然后相机渗透,不只单纯停留在表面上,尽量避免空洞说教。尤其语文教学更应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顺势引导,对学生择机而教。如在教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负荆请罪》时,在教学行将结束时,我们是这样渗透《弟子规》教育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都已经掌握了,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就是廉颇他身居要职,为何要负荆请罪?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帮老师解答一下心中的疑问,好吗?”这时,同学各抒己见,有声有色。然而,有两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廉颇之所以这样做,正如《弟子规》上所说的‘见人善,即思齐’。蔺相如既能顾全大局,廉颇应该向他学习。”另一位学生却说:“‘有则改,无加警’,廉将军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于是他放下将军的架子负荆请罪来了。”学生的回答令我欣喜。又如我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抓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渗透《弟子规》教育。首先,我问一位学生:“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这位学生谈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感觉不太到位。我又引导:“如果我们借用一些别的名言警句来分析的话,一定会生动许多。”果然有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我叫了一位平时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教育我们不要读死书”。他的精彩回答引来了全班师生的一片掌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接受教育,这是一件快事。
三、故事引导,潜移默化
根据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我们学习《弟子规》时可以用故事情节激励的方法,抓住那些表现人物美德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朗读、分析,从而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深受感染。例如:在学习“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兄弟的性命,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此外,还可让学生了解《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通俗易懂的故事,用这些人物形象打动学生,让学生效仿他们的行为。而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文是“入则孝”的最好表现,我告诉学生:“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让我们从今天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一点事。”同样,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中刘备与张飞的行为对比可让我们感受到“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美、内在美,使学生在受到感动之时,灵魂也得以净化。
1. 年级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学生从步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天起,直到六年级毕业,呈现出从懵懂到理性的思维生长序列。年龄与阅历的增加,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正比例递进。可我们语文试题则没有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作出相应的变革,试题的命制缺乏年级特征。例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都会出现“按照课文原句填空”的题型,缺少整合视域下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低年级语句积累量的不足,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填空性原句再现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高年级再以同样的题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稔程度,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同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是不一样的,语文试题不能依据年级教学目标作出相应调整,缺乏层次性,己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需要。
2. 学科性质不够清楚,缺少统一性。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在人文主题统摄下,进行单元组排,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过程。然而在小学语文试题命制上,却更倾向于工具性的训练。一份完整的试卷,缺少内在的“魂”,即人文主旨的贯穿,导致整张试卷从气韵上显得零散、琐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语文试题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之所以在很多年里没有厘清,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文”与“道”矛盾对立的一面,而忽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契合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试题也应该顺应学科性质走向和谐融通。
3. 语文素养不够全面,缺失整体性。“听、说、读、写”四字真经,一直成为众多一线优秀教师反复实践的语文教学形式。许多考卷中,大量基础知识题充溢其中,阅读试题半数以上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检索能力,阅读检测的年级梯度不明显,导致教师很难从试题检测中寻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盲点。
4. 识记检测方法不够灵活,缺失应用性。笔者深入分析了自己收集的102份试卷,发现许多考题只对识记性内容原形再现,缺少思维参与。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而有价值的试题检测结果,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语文应用规律的掌握情况。试题单一、机械,没有关注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必将误导教师教学走向死记硬背,学生学得也就枯燥无味。
二、 国标本试卷体现的解决原则以及例题举隅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试题学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作了准确划分和说明,试题命制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尽量以原创试题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试题的学段特征。
(1) 低年级:临写起步,学得方法。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可塑性极强,然而,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才刚刚起步,识字量偏少。此时的写字试题应尽量简单,易于操作,可对执笔的方法、坐姿进行面试,而笔试题应以“正确、工整地抄写字、词”为主,学生仿照例字进行临摹,用心感悟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的写法。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意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中年级:抓住关键笔画,仿创结合。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同一笔画在不同的汉字里稍有变化。如三下的一道试题:
抄写句子,注意撇的写法。
经过低年级的书写练习,学生己具备初步的书写能力,四年级的试题应该仿创结合:
将诗句补充完整,正确、工整地写在方格里。
这题虽然是一项写字试题,但也检查了学生对同类题材诗句的积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 高年级:书写与生活相呼应,张扬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书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对写字的考查应该摒弃“抄写句子”的陈旧形式。笔者曾在六年级的阶段检测中出过这样的一道题:
校园的水龙头边要贴一张标牌,请设计一则内容写下来(8个字左右)。
学生可以用行书、楷书自由书写,试题也因为有了思维含量而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2. 依据教材体系,彰显试题一致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边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思维意识在试题命制时也应该得到体现。
(1) 人文性为经,工具性为纬,经纬交错。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给予我们的启示: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有没有用处。围绕这一人文主题,有这样一道试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它_________的脚掌、高高的的驼峰,还有眼皮上的两层睫毛,在沙漠中都有_________,由此看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_________。
少年王勃应该感到自豪,滕王阁上,他文思_________,_________ ,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这样的千古名句。
汤姆应该感到自豪,他在_________的情况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守_________。
我们也应该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国有_________的万里长城,有_________的京杭大运河,有 的南沙群岛,还有_________的_________。
本试题围绕“应该感到自豪”,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并依据理解,组织语言进行答题,考量学生在人文主题的统摄下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 试题呈现为点,主题单元为面,点面结合。一册教材一般有七八个主题单元,二十多篇课文,期终检测试卷围绕某一主题拟制试卷,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学生复习时也就有了方向性。试题命制以某一单元主题为核心,从基础知识到课内外阅读短文的选择,直至习作,因为主题的一致性,从而使考试更有深度。
(3) 文本主旨为情,指向语用为理,情理交融。文字总是承载着人的情感,寄托着人的思想,只有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意趣,才能体现语言的魅力。语言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决定了考题也应该情理交融。如三上的一道考题:
打开本册语文书,课文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
我喜欢北大荒的秋天,那里的_________一碧如洗,_________清澈见底,_________热闹非凡;我喜欢香港的浅水湾,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_________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_________极了!
我喜欢查“无字词典”,看到滚滚的波涛撞击岸边的岩石,我理解了“_________”的意思;我喜欢读“无字之书”,从_________书里,我读懂了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我喜欢闹海的哪吒,喜欢他_________;我喜欢《掌声》,它让我懂得了 。
学生答题的过程,不仅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更是活化文本语言,展现学习收获的一种方式。文本内容因为学生的灵活运用而产生考量的价值。
3. 依据素养要求,加强试题针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表现出来。语文考试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状况。每一道考题应该指向相应的考查目标,每一次考试也应该从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缺漏之处。
(1) 听、说、读、写趋于综合。受英语听力测试的启发,笔者在四年级上学期尝试对学生进行听和说的考试评价:
请认真听《圆明园》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录音,填空: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 ),有玲珑剔透的( ),有象征田园风光的( )。
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两段话进行简要介绍。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次即兴小演讲。
这种听与说的测试,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考试形式上,听、说、读、写趋于综合是必然选择,分值的设定将更为均衡、合理。
(2) 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展现思维层级。阅读文本的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试题阅读材料的选择,其难度系数应该略低于精读课文,题目则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来确定有梯度、有层次的考查形式。例如五上:针对《巴菲特为这句话动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一文设计如下阅读练习:
1.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露西在 时说的;一次是巴菲特在 时说的;还有一次是在 时出现的。
2. 下面的人物,请选择两位介绍一下。(安南、安东尼、巴菲特)
3. “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小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捧给了安东尼。”两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4. “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这样解释,他考虑的是_________
5. 露西“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是因为:_________
6. 最适合作为短文题目的是:①巴菲特先生;②慈善的不是钱,是心;③募捐。
遵循由易至难的原则,第一题是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第二、四两题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释;三、五、六题则需要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反思,作出评价,学生思维参与的含量更高。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这样的试题检测下也就有了区分度。
(3)评分多元、积分多维,关注个体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诊断作用。2008年国家学业质量测试中有一条选择题:《美丽的杀手》一文中“美丽的杀手”指:A. 美丽而有害的东西;B. 随风飘动的松萝;C. 毒蘑姑和松萝;D. 缠着绿纱的老松树。这道题的评分标准独树一帜,四个答案,对应不同分值。选择A得5分,说明学生不但读懂文本,更知晓文本内涵。选择B与C分别能得3分和4分,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全面,未能深入文本。只有选择D得零分,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读懂文本。这样的评分形式启示我们,不能以固化的方式看待学生成绩。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需要我们将最后的综合考评和平时表现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考试等第。
4. 依据学科性质,展现试题的情境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运用才是根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需要一定的情境,考查的试题应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表现出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1) 生字词在语境中填空,书写就是应用。小学生识字习词是一项重点任务,在小学阶段要会读会写2500个汉字。笔者发现,在多份试卷中均考察在语句中写词语,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四上试题:
看拼音写词语。
普罗米修斯dào qǔ_________火种,甘受chén fá_________;李时珍xiū dìn _________ 《本草纲目》,万民得福;林则徐hǔ mén xiāo yān_________,震惊中外;kāi tiān pì dì_________ ,化生万物。
学生在语境中写生字词,一方面有助于呼醒学生对呈现生字文本的回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写词语,另一面巩固了学生准确使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语言运用的范式。
(2)名言佳句在语境中填空,积累就是内化。在试题命制时,许多人都将对名言佳句的积累作为一项内容。因为学生课外积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表达水平的提高,积累量大,文化厚度也相应增加。如何考查呢?以往出现较多的题型是默写,或根据提供的半句,补充另一半,这种机械识记缺少语文的灵动性。而根据情境进行填空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转变,如四下试题:
根据情境,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 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李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服。事后,李明想到了今天刚学的一句话:远水难救近火,_________。
② _________,泰山移。四(2)班同学齐心协力,夺得年级拔河比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