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9 21:46: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活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活德育论文

篇(1)

(一)搭建三大德育实践平台

1.以文明养成为主题的平台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样,良好的习惯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实践工程分别从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方面组织开展针对性活动,通过开展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守时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爱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如制定校园文明行为“十提倡十反对”,着力打造校园文明素养教育文化(包括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养,成为言说得当、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平台

将德育实践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体通过加强专业技术社团建设,如汽车之家、机电之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所有的社团归各学院负责,由学院安排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同时,依托团学工作平台组织技能竞赛月、社团成果汇报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社团中获得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开创性、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植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实践,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平台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绝不能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和书本中去感悟提高,而应该更多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此,学校为学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见习、毕业实习、“三下乡”及深入农村、城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学校相对封闭的格局,让学生有机会面对社会各种道德实践的情境和场景,德育内容也由学生单纯的道德知识的学习转化为道德知识学习、道德认识能力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督促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学会奉献开始,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宗旨,大力倡导“随手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助残敬老、爱心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让敬老助残、爱心帮扶、关爱未成年人、文明宣传、道德实践等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学生业务生活的主旋律。

(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三个德育实践体验阶段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学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鉴于此,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

1.生活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从学会做人开始,根据行为规范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实践体验目标。围绕学生校园生活,设计出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监控办法,活动也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如校园内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协助门卫安全督查、学业上一对一辅导低年级学生、系院安排的劳动周活动等。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假期实践任务就是让他们每天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1个小时,开学后,学生们都表示已经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和自己个人的不足。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不仅学会守时、守纪、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养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掌握了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拥有了自律、处理应急事件等关键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场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入校一年以后,我们根据“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将实践转移到职场上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既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又让学生了解职场,形成职业道德;同时,利用学校团学工作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职场招聘等活动,突破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为学校人才培养诊断把脉、建言献策,将校园文化活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完美融合,让学生逐步适应职场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3.社会体验阶段

这个体验主要是面向临近毕业的学生。学生之前已经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服务社会的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及其他扶贫帮困、义务劳动等体验到了服务社会的快乐,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暑期实践、公益,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实践,去体验,参与社会管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担任助理,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落实德育实践的三项举措

由于德育实践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活动要求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规定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既有围绕活动目标设计的个体活动,又有通过社团平台、志愿团队等开展的集体性活动。为确保该项工程实施到位,我们可在实践体验环节通过以下三项举措来进行落实:一是过程记录。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自我记录在特定的“德育实践证”上;其次每项活动都须有相关的认定人(见证人)核实签字,认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门卫、宿管员、保洁员、社区负责人、家长、系院部门领导、各班班长、团支书、劳动生活委员等。二是成果统计。每学期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统计汇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为统计汇总的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会上询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及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指导意见;每月小汇总一次,在班内公布;每学期总汇总一次,上报学工处。三是考核奖励。根据要求,每学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时的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次完成,一般活动每次按十五分钟计算),完成的为合格,未按时完成的为不合格;德育实践不合格者将取消在校期间的一切评优、评奖资格,如“三好生”、“奖学金”等,对在德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篇(2)

二、将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在玩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如,在体育游戏的竞赛活动中,让幼儿明白自己一个人是不能完成游戏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充分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在自由活动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们就会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游戏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三、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领域教学中

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够从周围环境、从与人交往中获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必须通过教学来给予补充。因此在幼儿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谁要我帮忙》的故事,使幼儿了解了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同时获得快乐;《花儿好看我不摘》的故事,说明了要爱护花草的道理等等。幼儿听故事时最易于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音乐课《蚂蚁搬豆》也是教育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好题材。

四、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

节日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对幼儿进行育。如,在“母亲节”活动中,我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请幼儿回家为妈妈捶捶背,捏捏腿,对妈妈说句“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并且帮助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还在国庆节进行了爱祖国的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处,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积极情感。通过在诸如此类的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了爱的波澜,促进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五、家园配合,共建德育

篇(3)

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应该贯穿起来,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真人”。学校体育在修身、育德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和传技中解脱出来,突出人文性;而且,它也不只是封闭式或阶段式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过程,终身体育的最终实现才是目的。因此,它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终身体育密切衔接。这种衔接,首先是让学生接受体育,因此,国家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国民体育、大众体育、社区体育,创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国民从小就接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学校体育应该成这样一个过程:体育情感态度的培养——体育技能技巧的训练——体育知识原理的掌握——自主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终身享受体育。这一过程明确了学生的体育接受首先是一种情感的接受,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应该考虑学生愿意接受什么,现实生活当中需要什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社会即学校”。把学校体育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延伸到生活中去,延伸到社会中去,使学校体育与国民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充分衔接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意识,使学生终身接受体育、享受体育,享受和谐的生活。

篇(4)

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对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育人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贴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寻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积极开展了育人尝试,努力帮助我的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生的学习状态中,普通存在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操作、考核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

我校有着优惠的助学待遇,其中之一就是每学期占到全校总人数40%的奖学金。当然,获得奖学金的条件与每学期的考试科目成绩和其它各科的考察成绩直接挂钩。我会详细介绍每一等级奖学金评定的条件和奖学金金额,鼓励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们为之努力,帮助学生们设立了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即争取获得每学期的奖学金。

同时同学们也知道,学校的推荐就业管理规章制度中有相关规定,推荐就业的顺序以各班级三年来的综合大榜排名为准,学习成绩决定着你在班级的排榜顺序,排榜顺序决定你能否参加你所心怡的单位的招聘。

结合数学教学,更要强调说明数学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打好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从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侯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三年铁校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三、从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了,而且一家一孩,谁都舍不得让孩子过苦日子,就连农村的家长也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种种要求。这样一来,入校后的学生花钱自己做主了,很容易养成讲吃穿、讲排场、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篇(5)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买过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爸爸妈妈问我:“儿子,你希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择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他说:“那儿子,你说我们是买散称的呢,还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立即心算起来: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装的则58.9一盒。散称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装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过,单单看重量还不能决出胜负,就让我仔细算算——其实算这个并不难,直接用1000克=1千克 1千克=2斤 58.9÷2=29.45(元) 29.45元21.9元 所以散称比包装更划算!我高兴的把我得出的结果告诉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夸我爱动脑筋,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

大河上有一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 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 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从东向西过桥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终于通过了大桥。

篇(6)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篇(7)

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叶老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如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3握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无异于异想天开。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变化,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其效果将令人怀疑。胡塞尔指示:“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4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生活是根、是本,它先在性地规定了语文教育。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长期的耳濡目染,长期的语用实践,逐步学会用语言与人交往,满足小范围的交往需要。然而,叶老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尽量运用语言。”5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语言就必须进到精粹的境界。而且,习得的语言,大多为方言。而方言,只在方言区才有效,方言区之外,交际就困难,给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思想、学习经验等带来不便。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自给自足,掌握了方言就可以满足小范围交际的需要。“现在,全国的人正在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切工作和斗争中,彼此的思想必须充分交流,有一点儿障碍就是损失,与别人根本没办法进行交流了。因此,说话要说全国人通用的话,写东西要照全国人通用的话写。这样,说出来的写一来的才能使极大多数人了解,一个人才能跟极大多数人交流思想。”6学好用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吸取他人的智慧,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学普通话,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训练的。而且,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语文教育服务生活的大方向,语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服务”大文章。其实,在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谆谆告诫:“你们要更深、更透地体会教育方针的精神。……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得更好。”7语文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生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叶老认为要在根本上下功夫。他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但我们从他精深的思想中,仍然可以窥见他的语文教育服务观。他说:“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8从根本上指明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服务。其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任何人总要直接间接地与别人打交道,与别人交流信息,向别人学习经验,这就离不开语文文字的运用。尤其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社会更加开放,交流更加频繁,市场面前,总是先交流信息后交流商品。信息交流最实用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不可想象,一个不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现代人,能在市场大潮中显身手。叶老曾在各种场合,语重心长,一再重申,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这是最基本的四种语文能力。他说:“吸收与发表并不是生活上的点缀,都是实实在在的必要。人既然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既然有这么一种文字,作为交流经验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凭文字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吃亏之大是不必说的。”9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语文散育才算服务现代生活。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9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只是大多未形诸文字而已。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他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11“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12长期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写作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叶老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13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13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15作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16“生活和发表的一致”,无疑是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生活,是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与情感,而不是写空话、假话,抒虚情假意。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更进一步,他还认为,生活是丰富的,写的东西大多了”。

篇(8)

当今中学教育提倡综合性学习,也就是要加强语文与数学、历史等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广泛拓展语文的外延。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参考,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注意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

生活是一门大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和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收入囊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了。

1.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家庭的特点来设计相关教学。比如有的家长是在医院工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从中多积累一些医疗知识,然后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此一来,家长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2.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都可以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来。比如:我班老师在学生患病过程中主动承担起补课义务,而其他同学也积极主动地为他捐钱等等,这些乐于助人的好事都值得说讲,使学生能长期收益。

3.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知,社会更是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地。比如:针对现在社会网络语言兴盛,很多都是用故意犯错的不规范用字来造成轰动效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平时留意这些现象并自觉纠正,从而使正规教学更规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其实,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一山一水、一事一貌,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很好的语文实践“教材”。

二、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原来理解的语文教学都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提高考试技能,常常忽略从生活的角度来指导整个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情趣。所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学习变得兴趣盎然。

1.多观察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中学生多看课外读物,关注新媒体,经常到户外活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没有一个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关键要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那些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节假日,将自己的贴心小礼物送给双亲。通过这些亲情之间的互动,积累出写作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上课铃声并不受欢迎,因而很多老师就想方设法地要在讲课前组织教学,这珍贵的时间可以达到既能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又能收心的效果的。我班的语文课前10分钟就轮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见闻的来源非常宽泛,广播、电视、网络,只要有趣,都可以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多加留意,并能为平时写作积累出好素材。日积月累,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很多有关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活动进行语文学习,比如选班级干部时,可以让学生作演讲,展示自己的才华;学校开运动会,可组织起志愿者积极报道实况;逢年过节,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参与晚会标语设计;平时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每个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班级活动“语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班级凝聚力;教师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说,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篇(9)

【关键词】

陶行知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以学习教材中课文内容为主,而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教学显得比较空洞。并且,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差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许多初中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比较枯燥,阅读、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学生虽然在语文科目上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其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其实并不是很高。此外,是否具备学好语文的信心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有足够的信心能学好语文,那么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逐渐的积累起来。反之,学习兴趣则会降低。

(三)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才能使其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也是陶行知理论所推崇的。语文课本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理论、道理的升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比如,《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之前不理解母亲的懊悔之情。而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许并不是那么和谐,也存在学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想想自己是否也有不理解父母,让父母伤心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能够对父母多一份理解,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场景重现于课堂之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很多,比如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能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上等。比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有许多关于春天美景的描述,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美丽的景色呈现出来。早上初升的太阳、刚发芽的嫩绿的小草、各种果树盛开的花朵、飞舞在花朵间的蝴蝶、在田野中嬉戏的孩子等等,都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这些景象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搬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的另一番滋味,从而体会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基本限于课堂上,而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文化知识。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各位老师是怎么样的,自己对这些教师的感情是怎样的。然后,再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加强课堂上的互动,从而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而情景教学模式能使严肃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理论与生活实际缺乏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交流等方式,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蛴行У母纳平萄效果,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20-06

围绕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走健康发展的教学之路这个核心话题,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四点内容:

一、两个重要概念的基本含义

1.“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

要想理解“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这个概念的基本含x,就必须首先搞明白“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语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相融通,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之所以这样定义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相互融通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生活化,都要把教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一个方法论概念,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生活”。这个“生活”特指与文本有关的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命积淀、学生生命积淀、生活情理等,此外还包括师生合作背景下的课内外语文学习和历练的生活等。这些“生活”都是相互融通的,都成了语文教与学活动中的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

“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化”。“语文教学”和“生活”究竟是怎么融通的?其最具魅力的着力艺术也就在这个“化”字上。这个“化”字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强调,在生活化语文教与学过程中各种“生活”都是有机化通的。具体表现为五点:其一,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师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是有机化通的;其二,这多维的生活彼此之间也是有机化通的;其三,语文知识的教与学与生活情理是有机化通的;其四,课内学生生活化地深读、体验、思辨、感悟,课外学生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这两者是有机化通的;其五,课内教师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做实表达历练,课外学生生活化地自主表达历练,这两者是有机化通的。不仅如此,就是这五个有机化通之间,也是彼此互化融通、互为给力、互哺共生的。正因为有了这多维生活及相关因素的整体融通,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也就全盘皆活了,也就真正充满活力、智慧、理趣和情趣,更有实效了。

第二层含义是强调,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这些生活真正实现了手段化、策略化和资源化。也就是说,这些生活都真正成了教师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生活化地“学感思悟练”的手段、策略和资源,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

第三层含义是强调,要像过日子一样地做实做好语文教与学过程中课内外诸环节以及有关事宜,要实现常态化。教师课内外的教学和导练,学生课内外的“学感思悟练”,都拒绝急功近利的应试主义,都自然而然地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回归本真和常态。这样一来,学生最终自然会养成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终身受益不尽。

将“生活”和“化”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新概念――“生活化”。这是“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关键词。具体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层面的含义。即指教师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学生生活化地活学、学活。语文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链接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生命积淀去深入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真正悟得课文这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运招用技的缘由,学透课文的语言表达艺术。也就是说,文章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做到“教学做”统一和融通。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学通悟透、入得门径了,才会真的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更喜爱学,直至最终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可见,这课堂上生活化地活教教活、活学学活,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也就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根基。

二是课内外语文学习和语言历练层面的含义。课内外语文学习,指的是课内外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等相互融通,就像过日子一样自然而然地坚持做实做好。课内教学生怎么去学,学生课外就怎么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让学生都真正过上一种自主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的生活,并使之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直至成为每个学生个体的生活乃至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课内外语言历练指的是,课堂上教师生活化地活教教活的同时,引发、指导学生依托课文的文境或有关内容,进行依文练写。如,依据课文仿写、扩写、续写、改写以及写随笔、点评、感想、祝福语、颁奖词、主持语等。课内这样历练,以促进学生养成读美文即练笔的自觉和习惯,直至将其当日子来过。这种依文练写本身就自然融于课文教与学的生活之中,就是课堂师生教与学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不仅有益于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也特别有益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辨、理解和品析,还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特别用心地真写作文、写真作文。每堂语文课,学生都能够过上这种饶有兴趣又很自觉的练写生活,日久天长,自然也就切实过上了真写作文、写真作文,真练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活。此外,这种课内外语言历练,还指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上师生沟通、生生交流以及提炼、概括、整理各种结论的种种环节和契机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并长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亲历实为,过上一种课堂上切实历练口头表达以及提炼、概括、整理等语言能力的语文学习生活。课内坚持不懈地堂堂历练,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再由课内到课外长期这样历练,让学生过上一种自主、自觉历练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活,并不断从中获益,从而受益终身。课堂上,教师不一讲到底,而是把真做实练的契机和平台都还给学生。这种生活化的课内语言历练不仅有益于不断发育和提高学生的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和提炼、概括、整理能力,更有益于教他们过上一种自立自强的学习生活,无痕发育和养成一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品格。学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觉和习惯,发展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只有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自觉与习惯,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解放口、脑、手、脚,从课内到课外,课内外融通互哺地越做越好,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积极促进终身的历练和发展、提升。

三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层面的含义。“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是“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形象说法。这一层的具体含义,后文将具体阐述。

2.“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指的是由生活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层(概括为“一化六教”)与层外由里而外依次建构起的“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这三个环层合力建构起的一个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场”内,语文教与学的多维“生活”以及各层和诸要素之间都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师生长期像过日子一样坚持生活化的“教导学思悟练”,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这个“场”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场所”之意,这是着眼于静态的维度而言的。这个“场所”由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层及其的“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三个环层构成。这四层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合力释放正向教育能。这样一来,就实实在在地为师生“教导学思悟练”,为培养学生学文立人的自觉与习惯提供了一最优化的场所,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场”的概念也是受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结构,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这种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它们得以存在的依据。这种场域有内含力量,有生气和潜力,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定边界所包围的领地。很明显,布迪厄的“场域”指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各种场域,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宗教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等。我们所定义的“场”,则仅仅是从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范畴来定义的。

第二层含义就是,“立体四层”之间以及核心层的“一化六教”、其余三层的诸课程、要素与活动都是相互融通、互化给力、互哺共生的,进而合力打造了一个以教文立人为旨归,不断发育和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体悟力、品鉴力、批判力、道德力、人格力、品质力、生活力等的场。这是着眼于动态的维度而言的。这就好比物理学里面的“引力场”。按照物理学定义来讲,引力场是暗能量和星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引力场中某一点的引力与暗能量的虚拟质量和星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意味着,“暗能量”和某“星体”的质量越大,其在引力场中所造成的某一点的引力也就越大,而引力场中诸引力点的个体引力越大,那么这个引力场的整体引力也就越大。我们不妨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各层中的诸课程、诸要素与活动等合力打造出的教文立人的教育能量比作为一种教育“暗能量”,把其中的学生比作一个个“星体”。无疑,这个场中的教育“暗能量”越大越强,其对各“星体”的作用也会越大,也会越促进各“星体”自身能量的发育与增强;同时,这个场中的教育“暗能量”和各“星体”自身能量越是不断增大,其相互作用所产生“教育能”也就越会不断增大,并且“教育场”中诸引力点的引力之和也就越大。在这个前提下,这个“教育场”的整体引力也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教育场的教育“暗能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各“星体”就会越来越自主、自觉地与教育场中的教育“暗能量”相互作用,互化给力,从而不断地促进这个教育场的整体引力(即教育能)越来越大,即教育“暗能量”越来越强;反过来,这个教育场的教育“暗能量”越来越强,也会促进各“星体”自主、自觉学文立人的能量越来越强。“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实践建构的宗旨就是尽力谋求其整体引力(即教育能)的最大,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教文立人环境的最优化。

“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建构,实现了场内教育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基本保障了场内处处是语文教育,使学生过上一种富有情趣和理趣,自觉、自主、自由地天天坚持“学感思悟练”的有意义的生活。在这个积极生活的“场”内,学生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等都获得了较大的解放,日久天长地坚持自觉、自主、自由的“学感思悟练”。这使学生不仅会不断发育、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文立人觉悟,并从中获得个性发展、习惯养成和全面提升,从而逐渐发育起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创造品质等,成长为一个灵魂站立着的“整个的人”。

二、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主要原因

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考察:

从微观着眼,主要原因在于:每篇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等都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因素有着直接的渊源;而文字知识、修辞知识、写法知识则也是源于生活情理的。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会教教活、教透教会,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学透学会、活学会学,从而真正走进语文世界的大门。只有学生悟道入门了,他们才有可能真的有兴趣去学,进而学得富有情趣、理趣和智慧,不断地主动生成、学通悟透。只有在学通悟透、乐学爱学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自觉地去自主学习、探究和生成,才有可能主动地去把语文学习和历练当日子过,进而养成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最终达成学好文、立好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从宏观落目,那就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一直很严重地存在着极端功利化、“人文性”与“工具性”单极膨胀、长期不能真正与生活相融通等严重弊端,一直都面对着悬而未决的“五大问题”:(1)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2)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根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途径是什么?(4)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自觉究竟怎么培养?(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无痕立人?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践研究,就是为了综合性、整体化地解决这些难题。语文教与学的策略、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都生活化,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应该是综合性、整体化地解决好这“五大问题”最理想的选择。[1]

三、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思想源头

当然,“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建构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也是有其思想源头的:

首先,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我本人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认为,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一切社会活动的初始之“道”都应该是法于“自然之道”的,语文教学之道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主要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三大基本观点,即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也是我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2]受陶先生这种“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形成这样的理念:语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具体表述为:字词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课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3]

陶行知先生还曾指出:“(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4]受陶先生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建构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旨在让学生过上一种健康的语文学习生活,就像过日子一样学练好语文。同时,也是为了切实解决好形成什么样的自觉和习惯、发展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学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再次,我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理念还是深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例子”和“习惯”这两个词。

首先,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5]。他的这一观点的实质无非在强调两点:一者语文教材是教学生学好语文的例子;二者语文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例子。受叶老“例子说”的启发,我认为,教材不仅是教学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习惯的例子,也应该是教学生会学、会用语文,过语文人生活的例子,更是教学生自主自X学习、不断美化自己的人生、提升核心素养的“例子”。

此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6]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习惯更侧重于态度和方法,也就是更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历练,在不断的历练中养成学习和做人的好习惯。受叶先生“习惯说”的启发,我认为,习惯的养成固然很大程度上需倚靠态度的变化,培养习惯也确实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的长期历练,但是这种态度变化和持久有序的历练,则更需要一种优化的教育环境,需要一个令学生愿学乐学、乐此不疲、主动自觉去不断学习、历练、发展和提升的“场”,以让学生在这个“场”内过上一种积极、健康的语文学习生活。只有建构好了这个“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才有可能保证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和生活化以及学生健康发育和提升,进而切实实现好教文立人的终极教育理想。

此外,笔者还需再强调一点,那就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理念与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渊源。主要有两点:其一,传承并弘扬了洪宗礼先生的“渗透说”。洪宗礼先生的“五说”教育观中的“渗透说”强调,语文内部的读、写、听、说之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都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他还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优化的整合,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元结合,互相渗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7]受洪先生“渗透说”的启发,我认为,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等多种“生活”以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中的各层之间、每层诸要素之间也都是互为渗透,相互融通的。只有这样认识并建构实践体系,学生才有可能在这个“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中富有情趣、充满智慧、自觉自主地活学活悟、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同时,在这个“学悟练用”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在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不断地真获得发育和提升。其二,传承并弘扬了洪宗礼先生的“学思同步说”。洪先生“五说”中的“学思同步说”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8]受洪先生“学思同步说”的启发,我认为,不仅要在生活化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辨的机会和平台,更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有目的、有层次、有次序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正确、合理、严密地联想、想象和思辨,并且就像过日子一样地长期坚持,直至养成良好习惯,使之成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四、“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的理念创新与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融通说”,强调“语文教与学”与“生活”两者不再是“贴近”关系,而是相互融通关系,这是对“一元”观的传统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强调“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等,以前没有人直接这样提出并实践,因而这变革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较“情境教学”和“活动教学”而言,这个体系的建构不仅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更是凸显了其时空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

至于建构这个体系的实践价值,笔者认为,也是特别明显的。在“立体四层”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中,核心层即语文课堂教学,概括为“一化六教”,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奠基工程。“一化”指生活化地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学活。“六教”即“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的总称。

“总结提升”层位于“核心层”,设置“学法贯通”“表达提升”“素养积淀”这三个系列的一些专题讲座式课程(共约10个),是初步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过渡过程。这一工程旨在系统地对课堂教学做回顾性总结,促进学生更准确、系统、到位地把握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和素养,解决好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过于零散、学习效果不佳、自觉和习惯差等问题。

“辅助拓展”层,位于“总结提升”层,由“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南”构成(每个系列又开设若干辅导式讲座课程,共约15个),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拓展工程。这些专题课程就融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掘了学生课内外生活中最有益于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因而最切合中学语文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这一工程旨在最务实地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解决学生时间有限而课程开设又不够聚焦和给力,极端化应试考练多、课程建设应景多,极不利于学生有效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教育教学效益极低等特别突出的矛盾。

“自主历练”层,位于“辅助拓展”层的,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完备工程。在这一层内,教师指导、督促、检查、激励、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课外自主表达历练,以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督检、激励、鼓励下,充分运用课内学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觉、自主地观察、读书、体验、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评判,并持久、循序、扎实地坚持自主历练,让其随日子走,将其当日子过。这一层的前提和基础是核心层、提升层和拓展层,同时也是这前三层所积能量的释放,是由积蓄、涵养升华到运用、展示。这一工程旨在解决语文教W只看分数不管人,严重忽视学生自主历练、自主发育和提升等致命问题。

总之,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根本宗旨十分明确,那就是: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建构起“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走返本归真、务实有效的健康发展之路,让学生自觉地过上一种课内外有机融通、互哺共生的真语文学练生活,积极主动地学好文、立好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也证明,这一体系的建构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确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较好地实现了“教文立人”这一语文学科的终极教育理想。具体来讲,在“教文”方面,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回归本源、克服浮躁、走出误区,有利于主体明确、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地因材施教;在“立人”方面,有益于立起一个智慧学习的人、诚信自守的人、崇尚博爱的人、审思明辨的人、自主自觉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勇于担当的人、懂美爱美的人、喜爱创新的人。故此,笔者认为,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对矫正弊端,扭转危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教育理想,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返本归真、健康发展等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导向意义和价值。

最后,笔者再讲几句感言:要想让学生学得有趣,教学就必须回归生活,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积淀。学生只有学得有趣,他们才会乐意学,才有可能主动、自觉地去学,进而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学了,才有可能真正用心学会,直至会学乐学,直至一个自主自觉的灵魂站立起来。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入门乐学做基础,一切所谓的自主探究和生成都是在自欺欺人。生活化语文教学是返本归真、务实有效、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与急功近利、死教死考死练死循环的极端应试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未来总有一天,中国的教育会返本归真,那将是生活化语文教学大有作为之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满怀良知、挺直脊梁,不媚流俗、坚持真理,敢于真教语文、教真语文,要自觉拒绝目中无人、只造就工具式奴隶的教育行为,真正对学生学好语文、健康成长和民族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董旭午.将生活化语文教学进行到底[J].语文学习,2015(6).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85.

[3]董旭午.生活化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1).

[4]周德藩,王铁军,秦德林.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5.

[5]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6]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一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35.

上一篇: 助理总结与计划 下一篇: 活动问题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