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类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国家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
作者简介:吴艳芳(1970- ),女,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金融与产业投融资。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效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对前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扩展或修正。对于进行经济学问题研究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到课堂所未能涉猎的专题研究;三是评价学生论文创新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文献综述应该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61-03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1][2]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进入大学全面扩招阶段,各个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师资的增长速度却没有跟上。这一方面导致生师比矛盾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这对维持原有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4][5]以上两个客观外部因素均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厅[2004]14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数学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观内部因素入手,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和原因
(一)选题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难度在不断下降,题目越来越贴近课本基础知识而远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往年相比,有新意的题目越来越少,重复率很高。这也导致了越来越难评选出真正的优秀毕业论文,多人一题的现象很普遍。
(二)完成度问题
从论文的完成度来看,出现的问题更多。以往教师还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少许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自己的工作。现在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懂、写清楚就行,只要把别人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就行,只要格式上没有问题就行,只要不明显抄袭就行。就算标准降低到如此,许多学生的论文还是惨不忍睹:格式极不规范,字体字号错乱,前后不统一;图表没有图题、表题,缺少序号,图表采用截图,清晰度不够;摘要不像摘要,写不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解决,有何收获;英文摘要全靠软件翻译,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正文结构不合理,缺少引言和背景介绍,直接进入正题;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标记引用。更有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或者网络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连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讲不清楚。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由于学生素质下降、找工作难分散了精力、论文准备时间短、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没有重视毕业论文。首先,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招е卵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学校行政部门最关心的事情。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并且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就业的关系不大,所以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提出高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学生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其次,由于生师比不断上升,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任务加重,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得不到教师的充分地指导和有效监督。最后,由于缺少对指导毕业论文的奖励机制,教师的辛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出优秀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任何考评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回报,这样教师自然越来越不重视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数学类本科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专业。其中统计学虽然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放在数学系下面招生,和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式类似。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相比,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有理论性强、工具性强和实践性弱三个特点。
首先,数学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偏重科研基础训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人才。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比较理论化,很少有课程涉及具体的应用环节。这就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类研究生化,大多是简单的数学理论科研问题。而对于当前的数学专业本科生来说,由于专业功底差,基础不扎实,或者从事数学研究的兴趣不高,要想把数学理论问题做好的难度很大。前些年,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数都是和数学理论相关的题目。最近几年,数学理论类毕业论文题目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即使有学生选择也只是些科普综述性的题目。
其次,数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随着本科生培养方案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学类专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了很多工具性课程。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化数学建模、金融建模等课程,统计学专业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类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编程类、计算机应用和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也使得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逐渐和某一工具性课程相结合,研究或实现某一工具算法的使用过程。这类毕业论文既能体现专业背景,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最后,数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弱,缺少对口的一线工作岗位,适合做间接开发和二手数据处理。不同于建筑、机械、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实践型专业,数学属于研究型基础专业,所学知识更适合做一些间接研究型的工作,如教师、研究员、数据分析师和开发工程师等。换句话说,数学专业属于万金油专业,没有具体的对口职业限制,学生掌握的只是工具,用来做什么要看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类专业在毕业论文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制定相关的题目。在我们指导过的毕业论文中,有做金融证券建模分析的,有做农业数据分析的,有做数据挖掘的,有做社会调查问卷分析的,只要是能用到数学工具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都认为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好论文。
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三点思考
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思考,目的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三点分别是上层的政策保障,中层的经济刺激和底层的过程优化。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拿出政策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其次,要有相应的考评激励和经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改进原有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
(一)制订政策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厅[2004]14号)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虽然高校的主管部门要求高校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但是没有给出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详细指标体系,只是含糊地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要求达到选题和专业相关、格式正确、一人一题这样的简单指标即可,这导致参与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愿不强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带头立好规矩,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中的比重,要制订详细的制度,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随机抽查、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把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不能放松要求。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要有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选题难度、个人工作所占比例、创新性工作所占比例、完成度等。只有对院系和学生两头严格规定,才能引起双方的共同重视。
(二)提高毕业论文的奖励
除了设定外部压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外,还要有一定的内在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不然,再严格的规定也只会使大家表面附和,心底抗拒,应付了事。随着学生的增加,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多带毕业论文,提高了带毕业论文的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多带毕业论文的热情。但是这种激励的效果仅限于选题阶段,导师为了多带学生,会想办法出一些好题目吸引学生。然而,在招到学生后,后续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奖励,即使带出了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和教师也不能获得任何额外奖励。因此,不仅教师无心栽培优秀毕业论文,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争优。同上课相比,如果评教成绩高,教师在评职称和评先进时会得到加分,而带毕业论文,带多少和带的质量高低对评职称评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教师宁愿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也不愿花在指导毕业论文上。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拿出相应的政策奖励和经济奖励,对获优秀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要予以表彰,大力宣传表扬,对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o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评职称条例中增加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条款,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作为年度评优的首推对象,以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
(三)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都具备后,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鼓励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很早就和指导教师建立了联系,有的是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有的是进入导师课题组、旁听讨论班和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建议在大学第二年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通过数学建模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前为学生分配导师,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的准备过程和写作方法,保证格式正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错。3.引入研究生的送审制和预答辩制,如果论文达不到要求,要限期整改,不然不允许答辩。4.使用防抄袭工具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者不允许送审,坚决杜绝抄袭等违背学术道德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经历和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毕业论文的地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其次,出台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最后,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和导师建立联系。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5(5).
[2] 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一、研究背景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内容不具体,相对较空,理论与实际缺乏紧密联系,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1-2]不强等问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将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结合我院实际条件和机电设备厂的加工能力,由教师设计、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的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
按照此“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制作的放射源取样机的回转系统、升降系统、抓取系统逐步进行结构改进、工艺优化,并由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工艺规程制订,由学院机电设备厂实施加工,将完成的6台放射源取样机为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载体,与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载体训练的内容的同时,能够进行整个机电系统设计、三维建模、组件装配、绘制工程图、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虚拟制造、仿真加工、制造检测、安装检查等,实现大学阶段实践技能技能逐步培养,加强训练的连续性。
通过实践教学载体,构建起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能掌握在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掌握的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形成实际教学载体,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硬件平台建设完成,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将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科研项目——放射源取样机这一成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共同加工完成6台放射源取样机,并将其作为为教学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以抓取机械手为载体,紧密结合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训练方案,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分阶段的训练体系。
以抓取机械手为工程素质教育认知对象,进行工程认知训练;以典型回转零件进行工程绘图训练、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加工训练、产品加工训练、材料性能分析训练、先进加工成型训练和柔性制造训练等专业技能训练;选取抓取机械手典型零部件及整个装置进行工艺规程编制训练、机电系统综合创新训练、产品综合技能训练、机械加工工装设计训练、电气设计及控制等综合与创新训练,每个训练环节都可以对应不同教学载体,使学生从方案设计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等工程训练各环节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本领和操作技能。我院学生将能够极大地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引入科研项目成果,更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成果——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以最终完成机电类产品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分成机电两条线进行,分别运用到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源取样机这一产品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我院工程训练中心,在学院的大力建设下,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平台,下设七个技能训练部,四大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多学科、多层次、现代化、高标准,以综合训练、科研开发、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平台,我院建成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开发的现代化硬件平台,在三本中将具有极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四)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强化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以放射源取样机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经过大学四年时间,三个层次的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掌握了零件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组件装配、安装调试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在企业实际工作必备的,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三、结语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提出的以放射源取样机作为实践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3-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推广。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机制、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我国通识教育随着教育潮流,开始重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形式,并在课程设计上强调行动导向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批判思考、伦理推论、有效沟通、实践智慧以及社会责任感,使通识教育成为行动导向学习的核心领域,成为解决问题、激发正确行动的基础。因此,行动导向的学习应成为我国通识教育推动的重要目标。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以学习者为核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机电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应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上与传统教学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行动导向的学习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行动导向的学习讨论涉及两种概念,即行动学习和服务学习。两种概念亦都含有主动学习、经验学习以及重视反思的意涵,能达成学习者本身凭借经验自我觉知和自我反思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在于学生以个人参与学习或服务过程中的经验为基础,掌握学习过程,设定目标及计划,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及呈现等。由于这类学习是全面性的,且学习者能直接涉入问题解决,因而能使学生了解及重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日趋复杂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透过各类经验学习的方式,培养能自我引导、终身学习的人。
(二)行动导向在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行动导向理念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观念陈旧
机电类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无法跟进,办学条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缓慢;实践教学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基于行动导向的机电专业教学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难以落实。
(二)师资力量缺乏
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由于近几年连续扩招,各高职院校学生数猛增,一方面是专任教师多;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奇缺,好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或专业转行过来的,真正有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较少。
(三)文化因素的影响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是在德国生长起来的,而他们的文化与我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氛围有极大差异。传统使学生在心态上充分信任教师,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自己的观点冲撞了教师,又害怕出错被同学取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表现出畏缩、沉默等不良现象,这种典型的高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文化影响下的学生表现与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所要求的主旨是相背离的。
(四)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教师的不适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教师习惯了按传统教材编写教案,按部就班备课、上课,而现在要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基于行动的教学,而且目前这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很少,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许多,辛苦了很多。二是教师的实践太少,很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并不太了解机电类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三是在课堂组织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观察者和引导者,但由于学生特点、教师经验等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放羊”的现象,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自控能力较差,而且适应了被教师紧盯和教师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现在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习,显得无所适从。
三、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行动导向实施策略
(一)教学要因“生”而异,因“课”而异
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具体在机电类专业每门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应因具体的学生而异、因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异。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在进行机电类项目教学法尝试时,开始几乎是所有课程“全军出动”,后来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机电类专业课程都适合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来教学,如一些概念性较强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课程,用案例讲授也许更合适;也不是所有班级学生都适合于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如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基础差,缺乏沟通技巧,学习能力达不到要求,那么在自主学习资源的部分,就必须要教师适时指导。所以在具体教学上,我们应该依照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事物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动员教育,重视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转变学习习惯并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教学中要适度进行信息收集及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产生默契,鼓励学生,引领他们适应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严格要求。
在美国,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具有一定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被聘教师的课注重实践环节,基本上是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实例渗透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和新问题及时出现在课堂上,实用性很强。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美国的机电类专业教育也优于我国目前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重视教师队伍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高。教师在积极参加学校培训的同时,还应在工作之余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机电类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教学内容才能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才会与工作实际相吻合。通过实践锻炼,教师会提高专业能力,成为学生佩服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且树立极高的威信。
尽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行动导向教学凸显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让行动导向的教学落实到位,有效贯彻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探索和创新。
(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要降低高职机电专业理论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增加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对机电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模拟实操培训,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虽然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高职机电专业实训基地不但可以为在校高职学生提供学习基本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够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维服务。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培训、技能竞赛以及生产技术服务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应以服务学校为主,又是能与工业园以及行业共享的,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集专业教学改革、实训、技能鉴定、培训、技能竞赛以及生产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除了政府的投资外,高职院校还要拓宽思路,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确保实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
2.行动导向课程的企业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及工作环境,来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企业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教学形式。企业教学可以采用和学校教学相同的组织形式,但企业教学又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企业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对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很难清晰、透彻地理解,到企业现场结合实际操作,体验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能形象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现场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现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工具、时间、环境、卫生和安全保障等必须明确。教师、学生及参与教学人员都要清楚。现场教学的课前准备要充分,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学中要重视现场指导。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重要途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及时总结。
四、机电专业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及案例
(一)机电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步骤
1.确定课题。小组讨论,领会练习的内容、要点和教学目标,写出课题的工作原理过程和功能介绍,分配小组各成员的具体任务。
2.制订计划。先规划大目标,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把目标细化为多个子任务,时间节点上要明确哪组学生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情。
3.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此步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划分小组,组内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作品。
4.结果评估,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师生评估作品,找出规律特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案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之一,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项目教学法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能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满足。其中,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通过项目工作进行学习的含义,提供多层次和深入的学习效果。项目教学法目的是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放权”,保证学生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都是独立、主动的,教师的行为局限在准备和收尾阶段,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如下教学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机电类专业中开设营销课程是培养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必需,是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必需,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理性认识市场经济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开设营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和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经济认识能力是培养综合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与义务教育阶段不一样的是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种“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走出去会干,善于沟通和传播”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其次,我国仍处于发展建设时期,要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对于机电类学生而言,机电产品营销也是很好的一个就业方向。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大学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亟待提高,也为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提出了难题。据调查,目前大一阶段100%的学生拥有手机,70%以上的学生拥有电脑,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虚拟的刺激的世界里遨游,导致对上课的兴趣越来越小,导致上课玩手机、聊天、打瞌睡、听音乐的现状越来越严重。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现象,形成这种不良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教师方面讲
由于评职称和晋升的压力,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写论文、做课题、申请项目上,由于精力有限,在备课、上课、听课上显然花的时间少了,多年来,用的是同一个课件,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情况的改变而修改,导致上课乏味、学生打瞌睡的情况。
2.从学生方面讲
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打瞌睡,而打瞌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头天晚上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睡觉太晚造成的。有不少的学生就读的专业是当初调剂的,对专业兴趣本来就不多,再者,加上目前网络充斥的各种非主流文化的熏陶,导致学生厌学、厌课情绪比较严重。
3.从教材方面来看
现在很多课程所选的教材三五年都不变,特别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内容发展变化较快的课程,不及时更换教材,就不能体现课程的特色和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
4.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现在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较完备,差不多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设施,大部分的老师采用的都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而单一的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只浏览PPT内容,不听老师讲的内容,长期下去也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单一采用PPT演示教学,会导致教师的授课能力得不到提高,过多的参考别人的课件。
三、营销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因此教师本身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重要。要摒弃只为晋升和评职称的不好现象,行使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派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和锻炼,将企业和市场的最新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要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专心上课、经常听课,要不断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要多关注时事新闻,网络热点,多跟学生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对你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你上的课产生更大的兴趣。
2.采用多形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目前机电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机械类知识打交道,因此,营销作为一门理论前沿课程,只要认真去揣摩和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一,多讲授营销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二,要多讲案例,让学生在一个个现实的故事里将知识融会贯通;第三,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站起来、让学生说出来,不断地提供他们上台讲话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第四,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布置一些小的方案设计和调查研究,做成PPT进行全班演示讲解。
3.确定课程定位,架构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基本架构,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在研究本校教材建设,目的就是要让教材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师因材施教更有理有据。针对机电类专业的特色,将课程的教材依据机电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教材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将整本教材分为主要三个部分,再根据机电类学生的特色,对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等能力目标相关的教材内容进一步细化。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目前在学校硬件设备条件提高的基础上,从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演变为“一台电脑,一块屏幕”的教学方法,对于营销课程来说,单纯的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以多媒体教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重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可以采用图标或框架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对营销的基础知识不至于感到枯燥。
对于能力目标培养部分的内容,比如要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和品牌商标设计的要求等内容时,可以采用市场调查分析的方法,布置小课题,让学生自己组队安排任务,进行市场的实际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做成PPT进行汇报演示。
对于素质目标培养部分的内容,例如市场预测里的头脑风暴法和小组讨论法的应用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布置新的任务,让大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来解决问题,在情景模拟中让大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掌握营销的专业知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做打瞌睡、玩手机之类的事情。其中的“想方设法”就是要根据机电类学生的特色,将课程内容细化到一定程度,对于细化后的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营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获得双收互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秀峰.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6-02
引言
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围绕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强化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讲授+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的新模式,形成了以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目标
1.1 依托实验室建设,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 按照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教改思路,依托军队“2110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构建了包括“NI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系统”、“Festo模块化气动控制实验系统”、“Festo电液控制实验台”、“紧凑型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等综合性实验平台,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
1.2 借助先进技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在实验平台建设中,整个教学组通过调研、论证,引入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技术,采用模块化和开放式结构,使学员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自主设计、快速构建系统。通过实验开发,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了课内演示性实验为先导、课外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分别解决理论教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升华、动手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培养等问题。课内与课外实验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设备台套数少与教学班次和学员人数多的矛盾;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使得实验教学向后延伸,支持了机电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益,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2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理念
机电控制技术是武器系统发射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发射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技术。按照学校教改思路,依托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教研组对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2.1 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引进一流设备,提高教学实验系统水平。 在机电控制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中,针对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特点,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的德国Festo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快速构建系统进行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本学科开展机电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2.2 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 围绕教学内容,依托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建成的机电设备状态检测实验系统,可以进行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建成的控制器与接口技术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集中式或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开发的PLC控制系统虚拟实验软件,通过虚拟实验的方法,解决了硬件设备少、难以多组同时进行的问题。
2.3 开展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探索。 为解决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的矛盾,通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办法,对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进行了探索。在该模式下,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仪器设备都对学员开放,在教员的引导下,学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以自我训练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2]。
3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与应用效果
3.1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
3.1.1 对于专业基础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提出了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思想,引进一流设备,提高了教学实验系统水平。
3.1.2 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教学内容,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了课程核心实验平台。
3.1.3 在传统实验教学基础上,将开放性实验引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员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员的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员的自我学习与提高。另外,为了提高设备开放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对设备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新编了“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可开设实验项目指南”和“Festo机电控制实验系统使用教程”。
3.1.4 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思想,以最快速度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为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5 所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机电液一体化特色,涵盖了发射工程专业涉及到的机械、液压、电子等领域,增强了对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发射设备性能等进行综合实验研究的能力。
3.2 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以演示性实验为先导、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为基础、以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解决了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设问题。
2009年以来,完成了2006-2008级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本科共532名学员的课程实验任务,为5期工程师逐级晋升培训班学员开设了专题教学与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开展了开放性实验,教员在“实践中教”,学员在“实践中学”,对教、学双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对我校专业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由于实验教学开展的成效明显,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在学校组织的军队“2110工程”二期第一批建设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并被推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交流观摩活动。
2如何在机电类专业中把握数学教学
2.1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传统的机电类专业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积变》,基本上是纯数学的理论、方法,与机电类专业结合的很少或没有什么联系。高等数学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等;常微分方程主要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的概念、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等;线性代数主要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复变积变主要内容包括复数、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函数可导与解析的充要条件、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复变函数积分的重要定理与结论、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复数项级数、幂级数的敛散性、孤立奇点的概念与分类、留数基本定理。由于所用的高职数学教材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程度较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程度慢,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数学知识利用率很低。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有时也使用PPT,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师生缺少沟通,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播数学知识。有的数学教师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不明确,以及数学基础薄弱、认知程度低,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更是错误的认为上大学后不用学习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数学能力低,不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2.3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数学考核方式,由平常成绩包括交作业、出勤率,以及期末的闭卷考试组成。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很少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感到太单调,不适用,不能与所学的专业课紧密结合,比较脱离实际。
3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3.1教学目标局限且单一
过分偏重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数学教师对其他方面的关注。教学不能只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态度和情感的发展。
3.2唯教材论,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偏重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最核心的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线索,一个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4高职数学教学改进措施
4.1明确高职数学培养目标
机电类专业数学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数学计算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利用数学的严密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的机会。
4.2增强高职数学服务于专业课的意识
先上数学基础课,再上专业《机电工程数学》,做好与专业课衔接的准备,最后上专业课。系统设计数学内容,不讲那些脱离实际的内容,不给专业课的学习带来更多更大的困难,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乐于接受高职数学,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3树立高职数学在专业基础课中的重要地位
重组数学内容。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去掉繁杂且枯燥的证明以及不切实际的理论性太强的例子、习题,补充一些有趣味的、专业知识密切需要的数学知识、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调查邯郸市汽车价位、品牌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解决一部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生活中感到数学有趣了也有用了。不断增加了数学的亲和力,逐步增强数学在学习专业课中的实用性。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数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课所需的有关数学知识;上课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利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研究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心理,逐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至少能够听懂一部分数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那些纯计算的数学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一些学习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4改进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学生的平常表现成绩,鼓励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作为作业的一部分,精心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指出学生的具体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期末考试可以实行开卷考试,在考试时可以参考一些教材或作业。
5高职数学新课堂关注点的转向
5.1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高职数学单纯追求数学知识目标,这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低下,缺少数学思维方式,厌倦数学学习。高职数学新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5.2由课堂上教师的独白模式转向师生交流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偏重于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课堂气氛几乎是一潭死水,机电类学生有的听不懂,只好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忽略了学生平等学习的地位,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数学知识,很少是数学能力,考试的时候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复制一下,缺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数学的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习。数学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也应该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讲授转化为师生探究与合作。
5.3由单一的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由过去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以多媒体为主的多彩丰富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手机中的数学软件方便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想形象化,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