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标语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8 15:1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议室标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议室标语

篇(1)

2.你提议,我提议,开展会议有成效

3.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4.会而必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行而必果。

5.沉默不是金,发言要用心。

6.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7.不见成功就是空想,不见成果就是白搭。

8.认为没有问题,进步就要停止,退步就要开始。

9.人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

10.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11.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重复问题

12.沟通从心开始

13.会议的成果是行动,言必行,行必果。

14.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这样的会议属最浪费行为

15.言必行,行必果

16.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17.左右沟通求进步,上下沟通达共识。

18.沟通与合作,带给您完善紧密的联系和无限效益

会议室励志标语

1、做事的三大原则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 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 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工作成就基本原理

复杂的事情 要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 要认真做

认真的事情 要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 要创造性的做

3、勤

指的是工作尽力尽责,勤奋不怠,甘于奉献。古语说“勤能补拙”,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奋的工作可以弥补有些能力上的不足。勤是工作态度的基本体现。也是一个人有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

4、服务

服务别人,造就自己 造就别人,成长自己

5、励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学习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7、做事歌

今天的事,立刻去做;明天的事,准备去做; 困难的事,勇敢去做;复杂的事,细心去做; 不会的事,学着去做;集体的事,带头去做; 自己的事,抽空去做。

8、廉

公则生明 廉则生威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须廉洁奉公,严于自律

9、进步·每天多一点

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 动作轻一点·脑袋活一点 做事多一点·行动快一点 效率高一点 ·借口少一点 耐心多一点·心胸宽一点

10、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战国《韩非子•饰邪》

11、百姓心中 有盏灯 光明一方 洁白一生

12、越清廉 越轻松

清水入喉,虽无厚味回甘,但通体净爽。 清廉为官,虽无万贯家财,但良心无愧。

13、工作点点

说话和气一点 进度加快一点 心态好一点 注意细节一点 事情多做一点 技术提高一点

尊重别人一点 有团队精神一点 换位思考一点 计较别人少一点 解决问题果断一点 为群众着想一点

14、继承

历史是智慧的凝结,学习是知识的继承,前进的脚步总是伴随着过去的回声,我们吸取精华,弃去糟粕,化作为自身的能量,对待传统文化,继承是基本源,超越是其走向。

15、外方内圆

做人要外方内圆,外在的态度要圆融,才能被别人有效的理解;内在的原则方正,才能把事情做好。

16、团结一致,共造飞越

团结一心 其利断金 众志成城 飞跃巅峰

17、与工作职位相比工作态度同样重要

我们不可以选择下棋的规则,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棋路。对于取胜,在于方法,而不在于规则。

18、每天进步一点点,把小事做成精品。

东西虽小,工夫不少!无论大小,只有臻品才是最好!

19、以“真、善、美”对待工作

织网是蜘蛛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蜘蛛对于这份工作就是以“真”开始,以“善”历程,以“美”结果。

20、15种好心态

积极的心态 主动的心态 空杯的心态 学习的心态 双赢的心态 包容的心态 自信的心态 行动的心态 反省的心态 服务的心态 服从的心态 奉献的心态 竞争的心态 专注的心态 感恩的心态

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战国)

22、高调做人 低调做事

高调做人,低调做事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要求,也是我们工作中的必要准则,更是我们交往中的必须格致。高调做人,致使你永远都是高风亮节的绅士;致使你永远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士;低调做事,致使你永远都是助人为乐的雅士;致使你永远都是心平气和的志士。高调做人,低调做事,既是相辅相成的一条“平行轨道”,又是唇齿相依的一个“运转滑轮”。

23、顺境 逆境

在顺境时,应该应该存感恩心而不该放纵自己 在逆境时,应该存反省心而不该放弃自己。

24、包容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日子比较好过,如果你一直想改变你就会很痛苦,要学会怎样包容他才是。

25、责任心 迈入成功大门的门票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篇(3)

动荡不安的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取得世界性突破的世纪,抽象艺术因时而生,抽象绘画独辟蹊径,在绘画艺术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抽象绘画脱胎于传统绘画的语言和审美情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才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赏。

在法国,以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为代表的野兽派首先在色彩实验中展开感彩强有力的绘画表现形式。经过有意识强化的野兽派初期不和谐的色彩突破之后,他在绘画中现理性与非理性感彩表现形式的统一,强烈而单纯的颜色在画面上形成唯美倾向的感情刺激。野兽派画家对纯粹色彩主张纵情使用,注重发挥色彩的独立表现意义。但后来却在现代艺术唯形式说的影响下出现感彩表现形式风格的唯美倾向。虽然画面色彩形式壮观,构图饱满和谐,但是由于“脱离现实”的装饰化倾向使得画面的色彩尽管悦目,却不能让人“赏心”。野兽派纯色彩的形式艺术后来退化成为华而不实的矫饰倾向。正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所说:“绘画抽象形式和再现本身一样不重要,只有当它们在表达艺术家们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和反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并因而创造出真正的内在真实时,它们才变得又意义。”

19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康定斯基发现抽象的手法能表达出的具象绘画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不能用传统欣赏方式来理解的纯粹的心理体验和视觉。1912年他撰写了关于抽象绘画的重要论文《论艺术的精神》,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曾经发人深省的说:“是客观事物毁了我的画”。这是因为由于局部物质模仿的画面再现了具体的物质表象,使人们的审美注意力由绘画本身纯粹的色彩律动和形式关系转向了辨认物象上去。因此,绘画艺术审美目的由生机形式下降到了功利或实用方面。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同音乐一样,不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而是以各种基本的色彩(音符),通过生机形式来反映和表现人们的内在感情。康定斯基特别注重发觉色彩的精神与情感特质,他认为色彩是画家手中重要强有力的表现媒介,他对观众的影响既有心理的也有物理的效应。色彩触动人的视觉,激发人的听觉、触觉等身体机能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深入表现人类灵魂的手段。康定斯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色彩是琴键,眼睛就是音棰,而灵魂即是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敲击着琴键,引发灵魂的震颤。”

将目光从眼前的世界表象调离而集中到内心知觉活动,首先是对视觉感受的限制,但是随着对感性现象的归结,这种归结在抽象画家中包括对现实的变形与抽象,主要体现在色彩所表示的含义和它们的心理效应。康定斯基的“无内容”的抽象绘画正是通过将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即点、线、面,在画面上进行有秩序的安排,组合,使其产生一种色彩韵律之美,所形成的画面节奏感犹如音乐般曼妙动人。同时色彩的情感力量的震颤人的心灵,使得这些单纯的色彩元素在形式关系中产生了审美意义,给人以视觉和心灵情感带来交响乐般的审美愉悦。“在观赏者尚未知道画中所画的事物之前,就立刻被它的色彩的魔术般的乐奏所抓住了,者是绘画对于其他艺术的真正优越性,因为这种感动触动到了心灵最深的部分。”绘画诸多要素之中,康定斯基特别注重发挥色彩的精神与情感的特质。色彩是画家手中最强有力的表现媒介,它对观者的影响既有心理的,也有物理的效应,色彩触动人的视觉,激发触觉和嗅觉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深入表达人类精神空间生机的手段。

篇(4)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为进一步强化统计调查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效避免统计调查的重复、交叉和矛盾,消除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大力提高统计数据采集能力,国家统计局决定在2011年统计年报和2012年定期报表起正式实施企业一套表。

通过两年来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实施“企业一套表”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几点体会

1.实施“企业一套表”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一套表”,进一步强化了统计调查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效避免了统计调查的重复、交叉和矛盾,消除了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提高了统计数据的采集能力;由企业网上直报,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再生性误差;审核当中发现错误,必须经由上报企业统计人员才能修改,而且每一次修改都会有记录痕迹,这样,避免了人为篡改统计数据、干扰统计数据的行为。

2.实施“企业一套表”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企业一套表”,它的主要内涵是将企业各类报表整合为一体,由各企业自行上网填报统计数据。通过直报工作实践,企业普遍反映“一套表”上报比较方便,比传统报送模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也感到“一套表”的实施,收集数据比较及时,工作压力也会逐步减轻,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

3.实施“企业一套表”大大减轻了基层单位的负担。“企业一套表”采用统一组织、统一布置、统一实施的方式,每个企业只需一次领受报表并接受培训,减少了会议,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只要开通网络专线、有固定电脑、有运行程序,企业就可以轻松实现网上报表的填写、审核、传输、上报,大大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4.实施“企业一套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需求。推行“企业一套表”,提高了名录库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了统计信息化建设,基本解决了企业各种统计信息单一分割又重复交叉、数出多门的问题,进入“企业一套表”信息平台,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统计信息资料,可以实现分专业、分层次统计汇总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需求,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咨询、决策监督的整体功能,促进统计服务水平的提档升级。

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1.部分企业统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完善“企业一套表”改革中的最大障碍。我区大部分企业会计兼职统计,甚至1人兼多家企业的统计,对于统计工作责任心不强,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尽管经过统计业务培训,但由于基层统计人员文化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一,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机和统计业务不熟悉,严重影响直报质量和效率。

2.部分企业直报平台不优也给“一套表”完善推进带来困难。从目前情况看,我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备电脑,但有的一机多用,有的网络不畅,有的电脑老化、配置低等原因,而导致上报工作难度加大,影响直报工作进度。

3.从程序本身来看,发送催报短信较电话通知节约时间,但是前提是表中提供的电话号码是最新的,否则将不能被发送到报表人的手机上。从而影响填报进度,从两年来实践看,存在个别企业更换统计人员的情况,而一套表里的联系人没有及时更新手机号码。从而使催报短信无法传达到报表人。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培训指导要到位

一是要经常性的组织统计局的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新纳入一套表的企业更要进行系统的培训。系统学习程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企业用户操作手册等。二是要在报表填报期间强化业务指导督办力度,及时掌握填报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专业人员要及时与报表企业进行沟通,针对上报难度较大的单位,要深入到基层报表单位现场办公,指导业务。

2.维护更新要到位

篇(5)

一、依据《课标》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基础

“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前首先要准确地解读《课标》的有关要求。

【例1】 《课标》1-2-8内容目标: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除去标点和数字,该《课标》内容目标共41个汉字;同样内容,2012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却用了整个第三单元的篇幅来阐述,且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选择什么内容才能“依标施教”的确让人“纠结”。经过研读和思考,笔者发现,应从宏观角度去解读该条课标的地位和作用,思路如下。

 

与《课标》1-2-8有一定关联或者相对应的《课标》内容目标至少还有:

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上述几条《课标》内容目标,或分担了1-2-8的一些具体要求,或为1-2-8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些方法。例如,要描述一些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需要描述与之相关的地形、水域、气候等内容,那就离不开1-1-2;而如何来描述,则需要一些工具,于是1-4-2就发挥了工具的作用。同样,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描述人们的社会生活,而1-1-3中对之就有所体现;1-2-1和1-2-6,要解决的是和1-2-8一样的问题,只是范围缩小了而已。

 

最终,在仔细分析《课标》的基础上,笔者将《课标》1-2-8内容目标具体分解为下列教学目标与内容: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学会从具体的情景中获取信息,了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比较其与学生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道难题最终化解了,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当然,“依标施教”绝不是“死板照搬”,完全可以做一些弹性处理。例如,《课标》2-3-8内容目标: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课标》在其要点中提示下列内容: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很显然,这么多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所以,笔者最终只选取了其中的“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这部分内容。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却很好地阐释了《课标》的要求。

 

总之,准确解读《课标》,并且依据《课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前提和基础,而我们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无论如何不能偏离《课标》要求。

二、围绕“学情”组织课堂教学是“依标施教”的关键

“依标施教”过程中,除了要清晰地解读《课标》内容,根据《课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必须非常关注“学情”这一关键点,以设定准确的教学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以2-3-8这一课标内容目标为例,它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但这一《课标》内容原本该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近代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海外殖民贸易等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的课文内容后,才能与清末中国进行比较,看出孰优孰劣。而笔者的学生却连《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都还没学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具体的史实呈现宏大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抽象的数据、理论来说明问题,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整堂课的设计都以马戛尔尼使华为线索,设置了礼品备置、沿途见闻、礼仪冲突、英使请求、回国汇报五个环节,把这节课所要涉及到的中英两国在技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差异都渗透进去,使学生在有趣的史实当中,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并分析清末出现重重危机的缘由。这样安排出于如下考虑:学生的知识存在着断层,要让学生跳过这一断层,很好地参与学习,应在教学难度上做适当的浅化处理,为学生准备好“跳板”——史料。在中英两国的对比中,笔者弱化了对英国的要求,侧重于对中国的社会状况的认识,也为学生顺利跳过断层作了铺垫。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和探究的空间,以自主地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例如,“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要告诉我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你会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等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自主地表达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最终的结论或者观点也都是由学生得出。这样,学生的参与意愿就很高,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综上可见,我们首先要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和环节,这些都是使“依标施教”成功展开的关键。

三、因势利导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形式和环节之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势利导,有效地达成《课标》的要求,这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例如,《课标》1-2-8有一个隐含的要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更深层次的要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而通过因势利导,笔者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个协作小组,根据上一学习环节得出的关键词,进一步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尝试进行板书设计,建立知识结构图。然后,请学生重新对自己的板书进行排列,并作出解释。

 

生: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那里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热带沙漠气候决定那里的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缺少淡水;石油资源丰富,出口后可得到大量的金钱进行海水淡化;有了淡水就可以发展工业和农业,衣食住行也就有了保障,而且那里的人们十分注意节约淡水,绿洲农业都是用很少的水来进行浇灌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中虽未出现“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字眼,但已包含着相关的思想,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笔者顺势进行了引导。

 

师:气候和资源其实都是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生产和生活则是人文环境。在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沙特阿拉伯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当地生活。

 

笔者的因势利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题,并给了笔者重要的启示:因势利导,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课标》的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入手。

 

“知识与技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是具体的知识点,要是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往往效率低下,效果很差,但是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结果就事半功倍。例如,1-2-8这一《课标》教学的第二环节是:“根据各种资料及你的理解,请用一种颜色填充阿拉伯王国,并请说明你选择这一颜色的理由。”结果有学生选择了蓝色,说其周边有很多海域。笔者就顺势展示了有关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其周边具体有哪些海域,收获了比直接讲解好得多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因势利导有利于解决问题。《课标》2-3-8要求“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是“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为此,笔者在课堂的总结阶段设置了“归国报告”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概述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顺利地完成马戛尔尼的使华报告。

 

篇(6)

围绕以上观点,与会学者主要从“怀疑主义本身和知识的可靠性基础问题”、“实践概念”以及“实践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野探讨。

西南政法大学的王贵明教授强调要注意区分两种怀疑主义,一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主义,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主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篇(7)

一、皴法与油画笔触各自的发展概况

皴法是为了表现“皴”这种肌理的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唐以前的山水画中山石并无皴法。在盛唐时期,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皴法,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成熟于五代,进入宋代以后,山水画题材逐渐成为主要画科,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皴法的名目也愈益繁多起来。发展到明清时代,就有约二十种皴法,如米点皴、云头皴、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等。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的“米点皴”(也称为落茄皴),即“点缀以成形”,此皴法最善于表现江南春山风雨迷茫的境象;宋代董源的《潇湘图》运用雨点皴,整图笔墨轻润,意趣盎然。董源运用松散舒展的线皴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地起伏之态,所运用的皴法生动的表现了土质疏松平缓的特征,意境平和宁静。北宋的李唐,用大斧劈皴法画的山石,用笔刚劲有力,代表作《万壑松风图》斧劈皴,以面为基本表现形态,用笔果断,爽利,画风豪放,最宜表现棱角分明的顽石,千刀万仞的危崖峭壁的雄奇而坚实。

皴法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国画所体现的艺术内涵与审美构成的高度概括的物质形式,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基本语言的皴法也代表着传统文人画倡导的精神意境。从艺术表达的角度分析,皴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自成体系的笔触。相对而言,笔触是油画的主要的造型手段之一,是画家运用绘画工具描绘客观事物与表达主观情感的媒介。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大多注重素描表现,不太注重笔触在画面中营造的绘画肌理所表现的艺术氛围,以一种含而不露的平滑、细腻的笔触描绘含蓄,典雅、安详、秀美的绘画意境。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使画家将画箱搬进大自然中,运用充满生命激情的笔触去表现对自然的探究,用理性的笔触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将色彩的笔触与简练概括的造型相结合,采用光色结合的点彩法、并置法、色块组合法等艺术形式,使油画艺术耳目一新,生气勃勃。从此笔触不再只是一种绘画的艺术技巧,更是画家自身思想感情与生活感受的聚焦点,也是画家心灵的再现。

有人称莫奈是印象派的“笔触大师”,他在《日出印象》中以明亮的颜色与凝重色系相结合,粗犷遒劲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日出景象的一瞬间表现出来,莫奈用高度概括、凝练、生动的笔触将光与色完美的统一起来。向世人展示了《草垛》《卢昂大教堂》《睡莲》等经典巨作。企图真实捕捉现实的愿望使莫奈的笔触更富光怪陆离的变幻,令人震撼不已。充满感情和艺术幻觉的笔触出现在修拉的笔下,在对自然景色的色彩赋予理智的分析后,修拉在《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样一个个色点的小笔触,按其色彩对比关系画出,近看只是小色点而远看却形成整个画面的和谐。

二、皴法与油画笔触所体现的人文基调

从皴法与油画笔触所表现出来的绘画语言形式中,我们可以对画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结构有所透析。“艺术家的精神结构既是以审美为内核,而又有着某种道德甚至宗教性的指向。”中国山水画更偏向精神的表达,素求“神似”。文人画作为时代潮流以突出封建文人的审美趣味,推出自然,豁达和潇洒的意境正是众多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人文基调的体现。从皴法的发展脉络我们可窥一斑,从唐经五代荆浩、关仝的水墨山水,创造性地施以密密的披麻皴,虽不峥嵘险峻倒也不失自然恬淡,正是所谓文人画所追求的“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又如北宋李唐身处国家动荡时期,《万壑松风图》为其南渡前所作,其中运用了多种皴法,斧劈皴突出了主峰和崖岸的险峻,给人以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其势雄壮磅礴。油画是在社会订单的需求下成长起来的,社会需求大于画家的主观性,社会的需求就是成功。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改变,人们需要更加凝练的反映自然现实生活的艺术,以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造型色彩,更体现在笔触的形式美上。笔触作为是艺术与生活的桥梁,更折射出绘画的精神化、生活化。

三、由皴法与笔触的艺术共性到审美表现形式的探索

篇(8)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3灵感源于勤奋

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4灵感源于独立思考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5灵感源于个性

“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易于激发灵感降临的习惯和癖好。当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此类习惯癖好,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获得灵感。个性对画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风格虽有很大影响,但个性不能决定画家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何种类型个性的画家,经过主观的艰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艺术高峰。

我喜欢在风景中散步,散步是我在创作灵感与生活之间自然架起的一座桥梁,会使我在平静的心态中感悟周围生活,可以使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我认为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在北方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我无从想象的,阅历的浅薄限制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说灵感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阅历的积累。

有时灵感也会来自于偶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面对某种物体,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迷恋丙烯画也是很偶然的巧妙结合,做油画底用的丙烯与水相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特定的符号加上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

6灵感源于知识的积累

灵感不是凭空制造的要多读书、多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灵感来自于多方面,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是自然地理、人文、宗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我们学习西洋画法,要进行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绘画的立体表现、投影、光彩折射、光度变化等手法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想的结合方法溶于一炉。达到东西方交融;古典与现代的融通;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展现力。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画家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来抒发对画的哲学思考、理念、深度和意境。绘画的表现技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绘画底料材质的改进,画笔、颜料的技术进步,与之相适应,技法也随之有所更新。中西画都有其基本理论、章法及技法。比如说:国画的画论及画谱等。西方画的线条、投影、透视等。在实际运用中,各画派又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及特色,形成多彩纷呈。表现技法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笔触、着色、光度以及表达内在情操的深度等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就和小提琴家天天练指法和弓法一样。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和.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1.

[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美术研究,2000,02.

篇(9)

2004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优化环境、加速发展”这个主题,强化民本意识,自我加压,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是为民增收又创新纪录。通过不断拓宽用工市场、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等措施,全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580人,年可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二是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保险扩面和清欠为突破口,拓宽基金筹集渠道,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去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26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4920人,分别完成市达目标的145%和487%,分别位居全市第3位和第1位。清理回收历年企业欠费957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总额达7411万元,位居全市首位,从而保证了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兑现率、及时率达到100%。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人心,出台并落实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和《迁西县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办法(试行)》,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另外,研究起草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办法,应广大参保患者的要求,在县城增设了两家定点药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四是人事人才工作又有新突破,为津西集团、教育系统、县医院、中医院等单位引进各类人才1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1人,研究生2人,为我县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街道办、县财政局、县计生局、教育局、自来水公司等单位招聘了152名工作人员,在我县营造了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先后被省劳动厅评为劳务输出试点先进县、“失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农保档案管理先进县”,被市人事局评为人事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问题急需解决,不容忽视

2004年我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想民、为民、富民、安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总量上看,还有很多下岗失业人员在千方百计寻找再就业机会,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从政策落实情况看,落实四项再就业补贴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从再就业服务情况看,再就业培训项目和规模需进一步增多和扩大,岗位开发力度不大,影响了再就业工作的推进。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中深入推行社会保险举步为艰;社会保险清欠工作虽然力度较大,但是欠费数额仍处于不断攀升的势态;工伤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急需解决。三是企业劳动用工关系需进一步规范。原创:非公有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展不快,用工随意性较大,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案件有增多形势。四是人才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还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三、确定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再创佳绩

(一)服务困难职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使用好再就业四项补贴,真正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落实四项补贴25万元。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按照个人申请、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推荐,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查,信用联社核贷的程序,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加强再就业培训,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开展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班和业余班,提高他们再就业竞争力。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00人,下大力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深入开展再就业帮扶行动,落实帮扶措施,给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更多的关爱。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增设服务窗口,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实行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档案管理、保障接续等一站式服务。全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二)实施富民工程,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重点扶持南部地区,将输出重点向南部地区倾斜,严格落实《关于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优先各类用工信息,按输出数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南部地区农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在县城重点开展输出前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在各乡镇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星火计划”培训,帮他们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推动我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方向转变。千方百计扩大输出渠道,大胆走出去,努力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广泛搜集用工信息,提高迁西在外知名度,创迁西劳务品牌,使我县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加强对外出务工致富典型的宣传,选择一批靠劳务输出致富、靠劳务输出创业和围绕某一行业一村多人外出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报道,引导广大农民敢于走出家门闯市场,外出务工挣大钱。达到“输出一人脱贫一家,输出一批致富一村”的目标。全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当年实现为民增收2000万元。

(三)继续保持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势头

一是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遵循“低基数、低门槛、边进入、边规范”的原则,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城镇各类企业养老、失业保险全覆盖。全年新增养老、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各1800人。二是加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程,完善基本信息库,选择1-2个单位进行档案移交试点,并在全县全面推广试点经验,5月底前将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全部移交各乡镇(街道)管理。同时指导各乡镇(街道)组织企业退休人员有计划的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和互助服务活动,保证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全面落实《工伤保险条例》,狠抓软硬件建设,规范业务管理,强化工伤保险费征缴,实现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目标,为企业的正常生产、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环境。严格鉴定工伤等级,及时审核待遇支付。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以失地农民和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农民为重点,制定了我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方案,选择经济条件好、失地农民多的行政村进行试点,为我县进一步研究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积累经验。扭转农保工作停止不前的被动局面。五是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本着“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合并工作环节,缩短办事周期,筹建一个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险合一的、高标准的社会保险业务服务大厅,提供社会保险登记、申报、核定、缴费、待遇支付等“一条龙”式服务。

(四)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健全审批、考核等制约机制,实行随机抽查与定期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增大监控跟踪考核力度和密度,切实维护医疗保险政策的严肃性。进一步改进门诊特殊疾病医疗管理,规范医疗费报销程序,节合理有效的利用基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市内转诊人员和异地居住人员的医疗待遇,解决参保人员因异地居住而造成医疗待遇不平等问题;建立公务员重病医疗费补助制度,规范公务员补助余额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确保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因病致贫的特殊群体能够病有所医;适时推进企业补充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效益较好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三是建立适应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办法(试行)》,有计划、分期分批的把企业离退体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实现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500人以上;启动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办法》,解决自谋职业者、无固定职业者,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保改革的实惠。

(五)规范劳动关系,为民营企业创造和谐环境

一是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大力改善我县农民就业环境。开展劳动力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对全县11所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整顿,从根本上净化我县劳动力市场,维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开展送就业政策下乡活动,利用各乡镇的流动集市,进行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并把正规的就业信息直接送到了农民手中。二是狠抓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及时总结劳动合同试点工作经验,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推开原则,在各乡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进行推广。原创:同时为防止出现霸王合同、有侵害劳动者权益条款的合同产生,积极做好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使我县的合同管理更加规范,维护劳资双方权益。三是不断强化劳动监察力度。严格贯彻《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行坚持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监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

(六)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篇(10)

中图分类号:C91-09;D6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44―04

近年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行动有逐渐加剧的迹象。如何认识和回应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行动,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社会冲突理论源于马克思,其早期的发展归功于两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到1970年代,冲突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之一。现代冲突理论以达伦多夫、科塞、李普赛特等为代表,他们分别受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的影响,立场、观点各异。虽然冲突理论学派内部未达成一致,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为人们研究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一、社会冲突论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缘由

关于冲突产生的原因,在理论家们那里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在解释社会冲突与社会不平等、政治权威合法性缺失、社会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却有着基本相同的结论。

(一)权利失衡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

马克思认为冲突缘起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基本利益冲突就越深。达伦多夫把社会冲突的起因归结为对权力和权威这类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中的权力与权威的分配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分配将变成社会对立的决定因素,即导致某一“强制性协作组合”中各部分之间的竞争与搏斗。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具体到弱势群体身上体现的是与强势群体之间的权利失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基于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他们在赢得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的能力方面,及在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和话语权的形成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强势群体不仅具有同决策者直接对话的路径,而且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种种制度化、非制度化的手段为自己的利益寻找理论支撑和现实渠道。而弱势群体由于资源有限、自我维护能力弱,在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不均衡与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低水平均衡并存的情况下,其正当的利益要求往往被边缘化。在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情况下,非理性和极端的利益表达方式便成为其最简单、最直接的选择。

(二)合法性缺失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

韦伯强调冲突的缘起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认为如果被统治者撤销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冲突。科塞指出,合法性的撤销是冲突的关键前提,利益冲突只有在合法性撤销之后才有可能。如果权力、财富等社会稀缺资源仅为少数强势群体所占有,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外,于是他们便开始怀疑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而此时社会既缺乏顺畅的底层社会不满情绪疏导渠道、又缺乏有效的外在控制,社会冲突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

这种合法性缺失在弱势群体身上可引申为其利益剥夺感的产生,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对现存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不信任和怨恨。弱势群体利益剥夺感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观念层面上,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与计划经济时代“均贫”制度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还认为“公平=平均主义”。在改革对原有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必然引起每个社会成员自身利益的盈损。弱势群体如果仅从平均主义的框架来判断改革进程中自身利益短期内相对受损这一事实,就会产生自己应得部分受剥夺感,进而产生不满、怨恨情绪。其次,从认知层面来看,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与参照群体的对比。在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处于“身份迷失”状态的人们不仅会与自己地位较近的群体相比较,而且也会与自己地位较远的群体相比较。正是因为这种转型时期参照群体的泛化导致参照物的混乱,使弱势群体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利益剥夺感。最后从社会行为层面来看,由于政策或制度存在的缺陷与漏洞,权利与义务、成本与成效、职权与职责非均衡配置所导致的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少部分人通过非法的或体制外的渠道得到巨大实惠,而许多人辛勤劳作却未得到社会肯定。在向上流动的努力屡遭挫折之后,弱势群体利益剥夺感逐渐淤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怀疑和不信任由此而产生。

(三)阶层的封闭性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

李普赛特认为,多元的和政治上不一致的隶属关系、效忠和刺激因素,可以缓和政治选择中的情感和挑衅性。科塞则明确指出,社会成员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和对自身所在群体的忠诚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渐激烈,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教育机制、权力再分配、市场转型等能够催化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和力量却表现出极强的“嫌贫爱富”特征,弱势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向上流动的能力进一步弱化;另一方面,基于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方式、居住模式、文化品味等方面的区隔,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边界日益清晰,阶层间的边界进一步维护和强化。在社会阶层日趋封闭的背景下,弱势群体长期被排除在社会公共资源之外,作为一个被排斥和被剥夺的阶层,其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利益意识不断增强,如果社会缺乏约束、疏导和转移弱势群体的这种情感的机制,而弱势群体又无法自我化解这种情感的话,在自身利益求诉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有通过上访、集体行动(罢工、静坐、示威、泄愤等)等途径体现其存在“价值”和维护其利益。

二、社会冲突论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类型

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齐美尔最早提出了“作为手段的冲突”、“作为目标的冲突”的划分。受齐美尔的启发,科塞将冲突分为“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由于“现实性冲突”引入了对具体目标而不是敌意之源的追求,在诉求成本的估计下,妥协与调和更有可能代替冲突;“非现实性冲突”由于涉及核心价值观念,参与各方不容易达成妥协,冲突更具有暴力性。综合社会冲突理论家的相关论述,通过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可分为工具性表达和价值性表达两种类型,其中工具性表达是

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形式。

(一)工具性表达

工具性表达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作为手段的一种表达形式,表达行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表达带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和目的取向。弱势群体利益的工具性表达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利益表达目标明确具体,一般不涉及政治权力诉求。比如近年来弱势群体围绕房屋拆迁、移民安置、土地征收、劳资纠纷等出现的利益诉求,背后都有具体的经济利益为指向。其次,利益表达组织化程度较低,可出现局部性的软性组织。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组织化的利益表达本身就面临着更多的政治风险,因此,当权益受损时,弱势群体在利益诉求时更多采取个体性(家庭性)策略。而那些因事而生的临时性维权组织,往往也因其维权成本过高而迅速消散。再次,利益表达剧烈程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基于诉求目标达成可能性及其所需成本的考量,虽然也可能诱发局部性冲突或群体性暴力事件,但从总体上来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大多仍然游走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边缘,他们的利益诉求行动不仅暴力程度较弱、维持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最后,利益诉求对象比较明确,问题化解相对容易。由于弱势群体此类表达是为了具体利益而展开,因此其诉求对象多为损害其利益或者能够实现其利益的“利益攸关方”。而“特定利益诉求对象”和“具体经济利益诉求”的特性,使政府(或其他社会群体)在应对此类“基于具体利益的表达”时有明确的协商对象,如果能够满足利益诉求者的合理要求,就能够从根本上化解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价值性表达

价值性表达所关切的是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无条件的、排他性的价值,而对表达行动将获致的目的以及达成该目的所需成本则不予考虑。换句话说,价值性表达的发起者并无直接、具体的利益诉求,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为了行动而行动,带有更多的主观情绪。作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另一种形式,价值性表达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利益表达目标抽象模糊,大多指涉公平正义等宏大社会命题。例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泄愤”事件(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参与者(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既缺乏明确的目标,也不是事件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堕落等现象的不满而已。其次,利益表达组织化程度较强,某些时候可能出现强制性的运动组织。无论从失地农民集体上访、下岗工人集体散步,还是村民因自治权引发的抗争中,都可以看到组织在这些事件中的影子。再次,利益表达行为方式比较暴烈,持续时间较长。由于此类利益诉求指涉公平、正义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参与者情感投入与激扬程度就越深越强,其行为表现也就越加没有底线。最后,利益诉求对象相对宽泛,问题化解比较困难。由于没有具体的利益诉求目标和诉求对象,而消解弱势群群体不满的社会心理基础也尚需时日,在社会情绪排解机制缺乏、政府社会管治能力不高的情况下,此类问题要真正化解起来难度很大。

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作如上区分,属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学”的分析范畴,面对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复杂多样的利益表达行动,我们认为这样的区分是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分类是认识事物把握规律的前提,只有在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作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根据不同的利益表达行动及时给予疏导和回应。对工具性表达而言,其着力点主要在制度与规则的贯彻落实上,并辅之以社会弱势群体“滴入式”帮扶,促进其合法利益诉求的实现;对价值性表达来说,一方面我们应大力推进社会公正建设,切实保障制度与规则的正义,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从社会生活层面整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型塑,在既有制度框架内逐渐满足其合理性利益诉求。

三、社会冲突论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功能

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问题上,马克思和达伦多夫等人强调冲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病态,它最终会导致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迁;齐美尔和科塞等人更关注冲突的社会整合作用,认为冲突能够缓解社会系统压力,促进社会进步。我们认为,就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持来看,同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和正面价值。

(一)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弱势群体在政治地位、生活质量、发展机会等方面也处于劣势,进而引发利益剥夺感,如果缺乏自我减压能力,同时社会又缺乏应有的情绪疏通渠道,他们便会采用暴力抗争或自我放逐等方式来诉求自身利益,从而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破坏因素或消极影响,使得社会为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例如近年来福建南平、广东雷州、陕西汉中等地接连发生袭击幼儿园的血案,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等先后发生公交车纵火案等等,作案者本身属于令人同情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面临着生活失意、发展无望、精神焦虑等困境。虽然弱势群体与暴力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联系,但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挫折和社会排斥的长期挤压下,时常处在生存恐惧的弱势群体其自信和自尊趋于脆弱,其中部分人则会产生出对立、怨恨、敌视等否定情绪,报复和发泄演化成强大的内驱力,激活其依靠暴力来证明一种虚妄的“自我存在”;部分人在自尊彻底跌落、自信丧失殆尽的情形下,则完全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通过自我放逐而与主流社会日渐疏远,直至与主流社会完全隔离,甚至形成一种化的文化特征。

(二)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具有的正向价值

首先,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促进社会整合。参与利益表达既是弱势群体权利意识、民主意识觉醒的结果,又将促进这种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弱势群体形成“类”意识。这既增强了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力量,有助于防止其被边缘化,又能降低他们采取过激行为表明“自己存在”的可能性,这在较高层次上和动态过程中维护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其次,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对良性互动规则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起初是敌意的互动常常导致后来友好的互动”,当利益表达特别是社会冲突爆发时,一方面会引起决策者对既有规则的反思,并由此促进良性互动规则的形成;另一方面还会使“利益攸关方”乃至整个社会对自身行为及弱势群体的命运深入反思,进而形成“关怀弱者”的社会环境。最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具有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弱势群体基于利益受损事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途径及时有效地发泄,使问题及时解决,在某种意义上对国家权力机制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良性压迫和推动改进的作用,减小了社会内部压力,避免了难以预料的、破坏性更大的社会冲突,从而使社会回归秩序,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4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雨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73-174

[4]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5]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J],社会科学,2004,(4)

[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3

[8]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133

[9]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下一篇: 高考寄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