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戏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具有稳定性等,这为学生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够严密,但只要他们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地给予肯定,同时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使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课件出示小明上学路线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提问:小明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道理可能是感性的、浅显的,甚至是不科学的,但均应给予鼓励。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正好组成了两个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你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呢?
2.自主探究,使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为了能将静态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师尝试这样的设计:
(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①老师准备了三组纸条,谁愿意用这几根纸条当作三角形的三条边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摆出三角形?学生踊跃参与,却发现第二、第三组纸条摆不出三角形。
A.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B.10厘米,10厘米,20厘米
C.10厘米,12厘米,26厘米
②为什么用第一组纸条能摆出三角形?而第二、第三组纸条却摆不成三角形呢?
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难道不是所有的纸条都能摆出三角形?第二、第三组纸条摆不成三角形是什么原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初步猜想,他们会说:“短的两条边太短,围不成。”或者说:“长的那条边太长,接不上。”
(2)动手操作,发现结论。
教师在学生初步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并填写记录表。学生有以下几种结论:
A.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
只要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3)深入思考,完善结论。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师进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是不是只要其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可以啦?说说黑板上的第二、三组线段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再次通过黑板上的三组线段进行验证发现:只有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②让学生读读课本第82页上的结论。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吗?
3.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①游戏:红绿灯。下列三条线段中,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绿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红灯。
A.4厘米,5厘米,6厘米
B.4厘米,6厘米,4厘米
在判断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C.3厘米,3厘米,6厘米
D.16厘米,28厘米,11厘米
E.47厘米,52厘米,9厘米
F.13厘米,13厘米,13厘米
②利用基本练习的第2题回顾课前的问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小明上学路线的问题吗?
(2)拓展练习。
找朋友:下列所给的线段中,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3)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的木工师傅有两根木条,木条分别长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木工师傅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4.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教师进行了教学实践。从练习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0%以上的学生能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上课之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按照反思性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案例一中的具体环节,笔者在物质的量教学中进行了反思性教学设计。考虑到在案例一中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设计过程,现在这里将本节的反思性教学设计只做出简要的叙述。
一、前反思设计阶段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唯一的关于物理量引入的理论教学课,是化学物质计量和计算的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理解摩尔质量,化学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提出了几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笔者对以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解读,考虑到学科体系新概念的引入和学生对其认知的方式,笔者认为目标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因为这个常数是概念引入的前提,而学生对它又是陌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否则学生无法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扩展为五点:
(1)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结合目标,我确定了教学内容并把它们编制成知识模块。通过对3个知识模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3个模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模块1是模块2的基础,模块2引入后,又成了模块1部分内容的基础和模块3的基础。所以,模块1和模块2是相互嵌套和交融的关系,模块1、2是模块3的基础。考虑到本节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笔者选择了创设问题情境法、讲述法、类比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淡化理论的枯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把紧张有序的教与学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充满乐趣和激情的信息交流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是黑板和具体实物。选择的具体策略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教学实施中反思调整阶段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笔者的课堂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得知学生的情绪非常的高,而且理解能力非常强,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时笔者也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有序过程中,没有发现学生的消极的一方面,所以整个课堂是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的。在进行中,笔者对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进行调整,只是对课堂的高度进行了提升,并在总结时增加它诗意化的成分。例如,笔者在模块3中分析到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看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三者逻辑关系的掌握,随即用两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进行诗意的概括,让学生把诗的美和透出的豪气融合到对物质的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深层体会中和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功感中。
三、后反思修改阶段
对于后反思修改阶段的反馈信息来源,笔者选择了三种渠道即是教师课堂情境回忆分析、学生访谈、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从笔者对20名学生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以及摩尔质量同式量的关系,对阿伏加德罗常数能有全面的认识,能说出它的标准和它的物理意义。但有5位学生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说的式量是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和这些学生更深入交流中,发现初中教材已经把式量的定义给删去,学生对这个名词不理解,但由于在课堂上笔者指出了具体微粒的式量和学生记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并没有给教学过程带来障碍。从同行的听课评价和集体的讨论建议中,笔者首先得到是同行对这节课的极高的评价,同时指出了两点细节问题,用语出现了一处欠妥的地方,笔者在说某微粒物质的量是1mol时说成了是一个摩尔,经验丰富的申利民老师指出了“式量”一词在初中已经删去,对它的引入需要从定义开始。笔者在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回忆和反思分析,认可了课堂比较成功,课堂实际效果冲破了显性目标的限制达成了很多隐性目标。比如,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师生共创的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对成功和化学学习过程美的感受,但也认识到同行和学生指出的几点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将“式量”一词放在学生比较归纳一摩尔微粒的质量同微粒的式量关系时给出具体的定义:“微粒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同时,把规范课堂用语作为笔者自己专业发展的要求。
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像一个演员一样,将自己准备的教案牢记在心,独自站在讲台上“演课”,只管背“台词”,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实际上,教师在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论教”,和谐的课堂教学才能出现,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状态呢?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作者结合音乐欣赏《沃尔塔瓦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生听的状态――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梳理课堂》中曾经写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
在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作者让学生聆听《沃尔塔瓦河》主题片段后,选择音乐表现的是高山还是河流的画面。从学生的表情上观察全班学生是否在听,听的投入程度怎样。欣赏音乐时学生都很安静,看上去很专注,但让学生回答时,答案令人吃惊。学生都是漫无目的地随意选择回答了一下,并且很多学生都选择了高山,没有达到作者预期的设计意图。导入牵强被动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也不能顺利展开。此时,教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对这段音乐无动于衷?这时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反思自己的切入点是否让学生容易接受,是否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其实,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忽视了提示学生关注音乐的点,所提的问题也缺乏指向性,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在欣赏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并教给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学生听的时候就会有指向性,听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这种状态,课后就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谛。
二、关注学生想的状态――引发思考
音乐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现在有些学生认为上音乐课很是自由,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压力,要改变这一局面,须将课堂变成有效课堂。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出去,就要关注学生思考的状态,从学生的神态初步判断多少学生在思考,多少学生没在思考,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师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等等。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探讨和提问的机会,避免让学生在铺设好的道路上行走,这样课堂上才可能会有新的生成和新的活力。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关注不到,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预定的情况回答时,教师要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的提法上有没有“问题”,怎样提问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进行无尽地追问,直到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设计。这样,教师更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产生新的疑问。例如在欣赏音乐《沃尔塔瓦河》的导入环节中的提问,一开始,直接让学生听完音乐后凭感觉选择画面,结果让教师显得尴尬被动。课后,仔细推敲后,作者将问题细化成“你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和乐器的表现力上感觉一下,这段音乐所要表现的画面是高山还是河流”。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比之前听得投入,而且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河流并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一下让作者的教学非常顺畅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看似简单地变换一下问题的提法,让这个提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几个点,学生就容易走进音乐,愿意进行思考,这样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动的状态――妙设巧动
教师要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既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又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和声势教学等,都属于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对学生接受音乐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欣赏课中的律动,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动作的表现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特点,不过分要求动作的技巧。初中生因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心理上会有很大改变,对于课堂的音乐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会怕羞,不自信,即便参与也是扭扭捏捏。因此,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注意几点:一要简单易学;二要突出特点;三要积极示范;四要语言鼓励;五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六要学生全面参与。只有每堂课都关注到学生的参与状态,对设计的律动进行调整和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非常自然地参与音乐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课堂中律动、活动不能为了动而动,不能仅仅为活跃课堂气氛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在音乐课堂中科学、有效地展开,对整个课堂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的律动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则仅是形式花哨而已。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作者设计了摆动手臂的动作,这个动作简单,操作也方便,却能形象地将河水流动的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摆动手臂,一起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很深。
四、关注学生唱的状态――唱响课堂
复习内容: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
复习目标: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与联系。
2.复习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使用及其进率。
3.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利用转化思想进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
4.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
体积公式的应用。
复习思路:
自然引出知识――系统整理知识――集中训练知识(发散式训练)
复习过程:
一、自然导入:
教师随机拿起学生桌面上的一饮料瓶,提问:同学们,这个饮料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这个饮料瓶的什么?(体积)那这个饮料瓶中所装饮料的体积叫做饮料瓶的什么?(容积),你们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复习课。(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复习课)
二、知识梳理:
1.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第四单元中学过了哪些关于体积与容积的知识?
生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生2: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生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很多,也很对,但是有些零散,你们看,老师把你们说的知识点分了一下,就三类:(一边说,一边随机贴成脉络图)
第一类:意义:体积和容积的定义。
第二类: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单位的换算。
第三类:应用: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不规则物体(石块、土豆等)的体积计算。
大家看,这样归纳一下怎么样?
(学生:嗯,老师,这样看起来整多了,一点也不乱。)
好,大家既然觉得这样还可以,那么我们下面就按照这三大类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吧。
三、集中训练:
教师根据本课设计了七个版块的题目,课件制成链接点击式,学生随机做哪一个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一)意义理解
1.物体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
3.冰箱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 )
4.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的桔汁,如果小明倒了3杯,那么小红也一定能倒3杯。( )
(二)单位的使用
1.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
2.一个冬瓜的体积约是8( )
3.一台冰箱的容积是201( )
4.一小瓶眼药水的容积是30( )
5.一个大型冷库的容积是150( )
(三)单位的换算
5.7升=( )升( )毫升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立方米=( )立方厘米
(四)计算误区解析
1.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吗?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 倍,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那它的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吗?
(五)初级应用
1.将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
2.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可以切成( )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3.东村要修一个长80米,宽50米,深1.5米的晒水池,如果要在池中放入1.2米深的水,水池内水的体积是( )立方米。
(六)中级应用
1.有一个棱长4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8平方分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320升,这个水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水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七)高级应用
把一块长46厘米,宽2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的四角各剪掉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剩下的铁皮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期末复习时上的单元复习课,立足于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并且针对本单元在日常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展开集中训练,说是复习,更接近于期末复习尾声的查缺补漏。现将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与交流,能在现实情景中辨认方向,知道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辨别方向的方法,在经历从空间方向向平面方向的迁移中体验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验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世界中的东西南北
师:请你把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介绍给大家。然后揭题。(板书:五、方向与位置)
1.看一看
谈话:前几天,老师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出示学校操场四周景色的照片)
提问:太阳每天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呢?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你能用小手指一指东方在哪儿吗?哪张照片是拍操场东面的?操场的东面有哪些景物?多媒体教室的东面又有什么呢?
2.想一想
提问:除了东,你还知道其他哪些方向?能用小手指一指西方在哪儿吗?哪张照片是拍操场西面的?操场的西面有哪些景物?多媒体教室的西面又有什么呢?
师:说得真好!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和北呢?
出示儿歌,并齐读。找一找、指一指操场的南方和北方,说说有哪些景物。
3.做一做
谈话: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学生起立)你能说说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面朝南,面朝西,面朝北,分别指一指、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4.比一比,议一议
谈话:我们知道了多媒体教室的四个方向,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也是相对的,我们现在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老师指方向,小朋友们说,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小朋友们指。
(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老师说方向,两个小朋友指)师:从两个同学所指的方向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面对的方向怎么变,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变动,他们所指的方向都相同,也就是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说出你和周围同学所在位置的关系吗?(用上东、南、西、北四个词)
二、认识平面图
1.看地图。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它像一只什么动物?对,我们中国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找一找我们在的省份。省会在哪儿?北京又在哪儿呢?有谁知道地图上这个红色的箭头表示什么?(方向标)
那么,东面在哪里?南面?……(根据学生回答贴出)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地图上方向标的位置?
师(小结):为了统一,人们规定:“上面为北,下面为南,左面为西,右面为东”。(出示课件,边读边做手势)
请同学们说说上海、拉萨、北京、广州分别在祖国的什么方向上。
2.学生动手制作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3.练习(绘制学校平面图)
4.议一议。师: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你会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指南针、北极星、树的年轮等),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等辨认方向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辨认方向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游戏: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1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3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四、回顾反思,总结新课
师:你们喜欢今天的数学课吗?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呢?方向在生活中用得可多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调查一下,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上。
在《东南西北》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教学,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东南西北》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能正确地辨认方向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增强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掌握在实景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和技巧。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寓于趣味游戏之中,通过游戏获得知识,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感受深刻。本课中,我安排了两个游戏。游戏1:老师指方向,学生说方向。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学生指方向。游戏2: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老师说方向,学生指方向。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学习,很快知道了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变动,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而且只要我们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能指出其余三个方向。学生有了亲身体验,问题就简单化了,而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汉语拼音知识的牢固掌握,将会影响孩子们今后语文的学习。因此,我在分课时复习之后准备将知识点总复习一下。
教学目标 ①通过通关游戏活动复习声母韵母,能读准声母、韵母,并能认清他们的形。②通过看图读音节词、区分音节类别及连音节成句等练习准确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③通过复习活动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声母、韵母的音、形,并能准确区分声母、韵母,能准确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分形近字母,对的音节的拼读特别是三拼音节,jqx遇到ü的音节书写和拼读。
教学流程 第一,揭示课题,导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将枯燥的拼音赋予家的温暖与团结,通过创设情景,为下面的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奠定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第二,复习声母。首先,学生自由读声母;同桌之间互相检查阅读;男女生合作背所有声母。其次,区分易混淆的声母。出示所有声母,引导学生说哪些字母相似及区分的方法。再次,音节抢读(举手最快、姿势最标准的孩子会抢到领读的资格)。最后,书写练习。出示小卷声母题,出示答案,反馈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利用对比读等各种闯关形式,既能启发学生说出不同声母的区别,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学生领读和抢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大家的表现欲,学习氛围活跃。
第三,复习韵母。首先,复习单韵母;出示单韵母;出示韵母第一关,读一读。其次,复习复韵母。复习步骤:①出示复韵母(学生齐读,男女生比赛读);②仔细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er)er是一个特殊韵母,谁知道它特殊在哪?③还有哪两个复韵母不容易分清?④谁能读准这几个很像的复韵母可吗?(指名对比读)。把它们放进音节里你还能分得清么?
出示:第二关,比一比。最后,复习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出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学生领读。男女生对比读鼻韵母。
出示:第三关,拼一拼,对比观察,前两列有什么不同?随机讲解小ü遇到j、q、x的点去掉的标调规则。学生复习背诵标调儿歌,巩固加深标调规则。设计意图: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发现韵母、音节的规律,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让机械的记忆“趣”起来,让学生的才华“露”出来。
第四,复习音节。刚才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的声母家和韵母家做客,成功的完成了那么多关卡,现在他们要一起来考考我们了,你们敢于挑战么?第一关看图读音节词;第二关区分三拼音节和两拼音节;第三关看图读拼音,连成句子读。
第五,当堂小测及反馈、小结。谁来说一说,我们认识了他们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生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拼音是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母和音节”。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上好拼音复习课是必然之选。复习课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因此,课程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拼读实践,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改传统教师领读为学生轮流领读。这次拼音复习课程设计主要特点如下:
在游戏中复习拼音 “寓教于乐”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游戏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将课程设计成游戏模式,将枯燥、重复的复习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拼音的掌握和应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低压电器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普及,网络、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此外,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动手能力强,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等特点。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师生认可和追捧。本文以《低压电器》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为例,合理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从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个维度设立了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将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原理设为教学重点,将双重联锁控制过程定为教学难点,分析该班学生现状。
2教学策略
本文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SPOC模式。主要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多种学习资源合理地整合在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上,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
3.1课前教学
学生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平台上的测试并提交结果,系统会自动评估学习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
3.2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电机正反转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搅拌机等。学生通过观看洗衣机工作视频思考课前设置的问题。课堂引入利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给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无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让学生思考线路原理和线路缺点,通过学生讲解,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讲解,教师进行纠错、解惑、答疑,强化预习效果。无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相当于两个单向控制线路组合,能够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但是如果同时按下正转和反转控制按钮,两条控制回路同时得电,会造成主电路电源短路,发生故障。通过短路效果展示,刺激学生感官,吸引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此线路的理解。为了防止短路故障发生,在控制回路中引入互锁环节。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可以观察到在正转控制回路中串联反转接触器的常闭触点,在反转控制回路中串联正转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使两条控制回路不能同时得电,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互锁的定义。同时直观地观察到线路的原理、动作过程及实现电动机的“正———停———反”功能。正———停———反”控制在实际生产中操作不便,教师设置“实现电动机直接由正转到反转”为问题驱动,学生结合互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思考问题,分组讨论,选派代表进行阐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引入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师采用视频动画演示双重联锁控制的实现方式和动作过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电动机直接由正转到反转的控制过程,顺利突破本次教学难点。及时训练,强化新知,学生利用仿真教学系统进行在线模拟训练,仿真软件能够使学生根据电气原理图结合实物进行连线练习,为专业实训课做了铺垫。同时养成良好的接线习惯,打造良好的专业素养,仿真结果会自动上传教学平台,生成在线测试结果,便于教学反馈和课后教学设计。至此,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无互锁正反转控制、互锁正反转控制及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的讲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点。接下来是练习环节,本文结合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在学习平台中将课堂练习设计为翻牌游戏。本游戏结合电气原理图,将图中元器件的作用及接线方式以图片的形式,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强化新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游戏的胜利,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教师播放机床加工的三维仿真和实际生产工作视频,理论联系实际,虚实交融,使学生从感性上对电动机正反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总结评价,师生一起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每位学生独立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手机拍摄上传至学习平台进行展讲,师生一起完成对知识点的总结、提炼、升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布置作业,系统自动批改统计,便于下节课点评。
3.3课后教学
本着兼顾差异,因材施教原则,结合课前预习效果、课堂教学反馈,将本课制作微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查漏补缺,补充学习。
4结语
本文通过混合式学习、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学,整合网络课程平台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模拟仿真教学系统改变传统课堂“听、说、写”转为“观、做、练”,实现理论课中的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李璇 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2011年11月23日,我校携手兄弟学校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联合举办以构建“美妙课堂”为主题的对外教学研讨活动,两校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开出了30节公开课,省内外的专家同行200多人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有幸代表我校高二化学组与兄弟学校的仇剑芳老师均以《同分异构》为题参加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同分异构”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对学生有序、严谨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作为新授课刚刚结束的单元复习,一般的教学流程是从同分异构的类别(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等)出发,依次通过案例训练来巩固、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但这样的设计很容易“炒冷饭”,“同分异构”涉及的物质类别繁多,情况各异,这样的复习之后,学生可能会感觉到该知识点很杂很多很难,复习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如何让这个看似零散的课题上出新意,让学生在思想方法上战胜“惧怕”心理呢?
为此,笔者在完全复习“同分异构”的一般知识框架和原有思维定势的基础上,适度借用数学思维方法(空间对称、等价代换、图表归类等)来设计本节复习课。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教师] 今天我们教室迎来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我们学校今天和新区一中联袂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对外教学展示活动。我提议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老师(在学生的掌声里笔者在黑板上付板书“同课异构”四字)。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同学们突然面对众多陌生听课老师的紧张感,同时为导入课题打下伏笔。
[投影] 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有机物超过4000万种,且处在激烈增多之中。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无机物种类仅20万左右。有机物种类为什么如此繁多?
在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神态中,提示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和“同课异构”只有一字之差。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同分异构”。
2.热身训练
(1)知识热身
[基础回顾] CH4、C2H6、C3H8、C4H10、C5H12有没有同分异构体?若有,请迅速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练习] 在学案上完成,激励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烷烃的同分机构是基础,五个碳以内(包含五个碳)的烷烃的同分异构很简单,同学们在新课教学中应该熟练掌握,以“低起点”起步,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为下面烷烃中“等效原子”、“等效键”等的教学设计做铺垫。
(2)思维热身
[投影展示]某有机物A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得出以下核磁共振氢谱图,请推测抢答:A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抢答] 甲烷、乙烷、新戊烷、2,2,3,3―四甲基丁烷……
乙烯、乙炔、环己烷、苯、六甲基苯……
甲醚、甲醛、丙酮……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思维训练,达到唤醒学生思维的“对称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后面的高强度思维热身。
[过渡迁移] 看来仅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出氢原子的类别数还不能准确确定有机物结构。但是借助等效H原子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同分异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3.课的主体
(1)一元异构
①等效氢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1,实物投影交流:
[及时练习1] C5H10O属于醛的异构体数为 。C5H10O2属于羧酸的异构体数为 。
[教师点拨] 将每一种等效H用官能团取代,就得出一系列同分异构体,以上一元取代的异构体数就是相应烃基的异构体数,追其根源是相应烷烃的H种数。
设计意图:从烷烃结构的对称性、等效H分析入手,将学生原有思维中完全不同类别的一元卤代烃、一元饱和醇、烷基、一元饱和醛和一元饱和羧酸的同分异构问题归为一类,通过表格对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奥妙。
[变式训练1]在化合物C3H9N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结,它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
A.1 B.2 C.3 D.4
[引导发问] N原子的成键方式更接近C原子还是更接近H?(很明显,更接近C原子)
[师生讨论] 应该分析C4H10中等效C的种数,沿用上面的取代换位思想,用N原子取代不同类别的C,即可解决问题。
②等效碳
[学生活动] 自主完成表2,交流汇报
[及时练习2]在化合物在C4H11N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结,它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引导学生注意新戊烷中季碳原子不能被N代换)
[过渡迁移] 通过以上训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利用烷烃分子中的“等效原子代换法”使我们解决一些同分异构问题显得很轻松。烷烃中的“等效键”对该类问题的解决有没有帮助呢?
③等效键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3,实物投影交流:
[及时练习3]C4H8属于烯烃的异构体数为 ,C4H6属于炔烃的异构体数为 。(引导学生注意C原子的四价规则)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承中隐含变化,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变式训练2] C7H8O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异构体有 种,其结构简式分别为
。
④有苯环结构的等效氢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4,实物投影交流: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2]是对前面方法的检测训练,同时又引入了苯环结构,延续中有变化。表4是对含苯环结构的三种简单芳香烃(也是考试热点)的对称等效分析,又为“一元异构”到“二元异构”进行了自然过渡。
(2)二元、多元异构
①二元异构:
[方法小结]二元异构:先分析等效H种数,再进行“定一动一”法排写,有几种等效H,最多定几次。
[变式训练3] 已知化合物A(C4Si4H8)与立方烷(C8H8)的分子结构相似(如下图),则C4Si4H8的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
A.3 B.4 C.5 D.6
[及时练习4]近年来,化学家们合成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星烷,如三星烷、四星烷、五星烷等。
一氯四星烷的结构简式有 种, 二溴三星烷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设计意图:由二维平面结构过渡到三维立体结构,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拓展思维空间,体验有序思维的美妙。
[教具展示] 展示二氯苯的球棍模型,让学生猜测:该模型是什么分子?
[学生抢答] 二氯苯,二溴苯:
[教师反问] 为什么不可以是四氯苯呢?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一片哗然。
[变式训练4]已知二氟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不必试写,四氟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A. 3 B.4 C.5 D.6
②多元异构
[师生讨论]丙烷一元到八元氯代的异构体数――表5:
[投影展示]
[方法小结]定理:对烃CmHn,若a+b=n,则该烃的a 元取代物的异构体数和b元取代物的异构体数必相等。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教具、图表定理等数学语言,将抽象的规律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
[师生互动] 从烷烃通式CnH2n+2出发,借助不饱和度归纳小结中学常见的类别异构。
(3)中学常见的类别异构――表6:
[过渡迁移] 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考查的主要是限制条件下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判断,常见以下两种形式:①写出或补充有限制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②推断符合限制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种数。
(4)限制性条件下的同分异构
[高考真题](2010江苏-9)阿魏酸在食品、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一种合成阿魏酸的反应可表示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与香兰素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酚类化合物共有2种
[师生互动]题目信息解读:
1.“能发生银镜反应”含有“-CHO”。
2.“酚类”含有“酚-OH”。
3.“有四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考虑苯环上取代基位置的对称性。
[师生讨论] 结构分析如下――表7:
[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在前面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高考真题解析,感受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堂小结
同分异构问题虽然零碎繁杂,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其思维方法,以“烷烃”的同分异构奠基,用“对称等效分析、灵活等效代换”方法筑墙,再加盖“限制性条件”为顶,解决同分异构问题的方法“大厦”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建成了!
三、教后反思
1.本节课将数学思想方法(如立体几何里的空间对称、等价代换、图表分析等)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借用理科工具学科――数学,收效较好。
2.整节课贯穿两条主线(“知识”和“方法”),使“同分异构”相对繁杂的零散知识内容通过“方法”主线统领在一起,像优美的散文一样,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3.失误反思之一:针对高二学生,课堂容量偏大,课堂时间节奏把握还需更科学。注重学生思维、感悟的过程应该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留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时间略显仓促,对思维节奏较慢的学生有些“囫囵吞枣”。
4.失误反思之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进一步精致,未能有效地将化学实验引入课堂。将问题带入新颖的情境之中进行解决,更利于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提高。针对严谨繁重的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的高二学生,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加大直观教具的使用量和面(如让学生分组利用模型自行搭建同分异构体等),将逻辑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更利于学生轻松解决问题。
[问题情景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如果只给出条件“AB∥CD”,那么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补充的条件是哪些?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教师把学生们的答案汇总后用实物投影在屏幕上.
方法1:若补充条件“∠ABC=∠ADC”,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若补充条件“AD∥BC”,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若补充条件“∠BAC=∠DCA”,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若补充条件“AB=CD”,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5:若补充条件“∠DAC=∠BCA”,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6:若补充条件“∠DAB=∠DCB”,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7:若补充条件“BC=AD”,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8:若补充条件“∠DBA=∠CAB”,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案9:若补充条件“AO=CO”,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是否有你不赞同的?如果有,讲出你的理由.
学生1:方案7不可行,举个反例,四边形ABCD可能是等腰梯形.
学生2:方案8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的识别.
教师:很棒!说明你们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识别理解是很深刻的,还有同学对上述方法有异议吗?
学生3:方案3是错误的.因为AB∥CD可推出∠BAC=∠DCA,相当于这两个是同一个条件.
教师:回答得很棒!你讲得很正确.还有同学对上述方法有异议吗?
师生归纳识别方法:
1.从边与边的关系.
2.从角与角的关系: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从对角线的相互关系: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理过程:(略)
[问题情景2]: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BC是弦,ODBC于点E,交O于点D.
(1)请写出四个不同类型的正确结论;(并说明理由)
(2)连接CD,设∠CDB=α,∠ABC=β,试找出α与β之间的一种关系式,并给予证明.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1)中如下的正确结论:
学生4:①BE=CD;②BD=CD;③∠BED=90°;④ACBC.理由是:根据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上述四个结论.
学生5:①AC∥OD;②∠BOD=∠A.理由: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学生6:①OE2+BE2=OB2;② OE・BC=14AC・BC.理由:1.根据勾股定理;2.是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学生7:①BO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是同圆的半径相等.
学生8:①ACB∽OEB.理由是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等.
教师:对!结合图形利用所学的定理完成.
学生9:(2)中的关系式是α-β=90°.
教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学生们陷入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
学生9(板书):∠CDB=α CAB的度数是2α,
又∠ABC=β CA的度数是2β,
2α-2β=AB的度数=180°,
α-β=90°.
教师:你的证明过程很有创意!我们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教师正准备展示下一个问题情境时,又有一位学生站出来发言.)
学生10:(2)中的关系式还有α>2β.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0的回答顿时使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反对的也有,赞成的有,谁都说服不了谁.渐渐地,学生把眼光都投向我,希望我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教师:实事求是地说,我也不知道有无这种答案.但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课后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
1.逢课必有
情境创设的目的之一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学习内容。而能够起到此作用的方法有很多,未必仅情境创设一种方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似乎成为必备之环节。很多教师热衷于情境教学,惟恐课堂不够精彩,不够生动,在赢得学生热情的同时,却难以掩盖其教学设计的苍白。对于学生非常熟悉的课程,没有必要挖空心思设置情境,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课堂热闹而创设情境,浪费学生的时间。
2.局限于导入环节
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只喜欢在课堂导入的时候使用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课堂情境,他们觉得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开开眼界,激起学习兴趣,引出新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的确,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创设能起到很好的引起注意和激发动机的作用,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局限于导入环节,而应该在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3.脱离生活实际
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生活引入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学生就会有真情实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和真实社会经验,创设出高于学生生活的、没有真实感受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仍是陌生的,不大可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融入学习。
4.脱离学习内容
有的教师把情境创设仅仅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情境创设环节花了很多时间,但是进入学习内容时却发现,此情境与学习内容并无实质性联系。像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无效的,只会喧宾夺主,不仅不能发挥情境的功能,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5.缺乏趣味性
情境创设是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动机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有一些情境创设却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有的教师却不合时宜地照搬教材中的情境,而不考虑这个情景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事过境迁。像这样过时的情境,学生自然也觉得索然无味。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因地制宜,合理恰当的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适度与适量,因地制宜,不必逢课必设情境。情境创设的“泛滥”即是没有考虑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我们要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很多信息技术课堂完全可以直接导入,或者采取经典案例引导等方式,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创设的情境是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这才是我们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
2.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花架子、走过程,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创设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和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非单纯指向信息技术技能本身。确切地说,应当指向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3.将情境贯穿整个课堂
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相对的完整性,能把整节课都包含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这样的情景才能有助于课堂的调度与控制。局限于课堂导入阶段、没有连贯性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课堂情境的结束而终止,得不到很好的延续。一个成功的情境应能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步步设置情境,从情境中提出任务。每一个环节的情境都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每一个任务的提出都是在上一次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提升。正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4.情境创设应朴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