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实践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实践研究

篇(1)

(一)加强社会实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而加强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教学活动。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联合下发《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并明确对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20条意见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认识、明确工作原则,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大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增加实践课程,但是较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这在民办院校表现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实施更加困难。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校门到大学校门,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

二、社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教学定义狭义《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进一步明确思想,那就是社会实践应不只限于三下乡等传统活动内容,应该覆盖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和体系。围绕此思想,应动员利用学校各方力量,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要求,加强实践考核,多种形式并举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二)全面开展,难度颇大对于在校生两万余人的大学,要全面开展研究是不现实的;加之,各二级院对于实践教学的做法也是参差不齐,统一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在设计出实践环节及内容构成后,可先期采用试点方式开展,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三)社会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不系统、明确,临时拼凑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会出现有要求、无落实,或者落实不够到位。如果每开展一项实践活动都赋予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实施。要对活动进行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及过程监控,就能保证实践活动内容严谨而非随机,过程扎实而非形式,从而切实保证实践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途径

首先从认识上将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了广义的内容设计,从传统的三下乡活动,进行全面拓展与系统设计。本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改变传统课堂只讲理论不进行实践的做法,把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师生互讲互评。有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讲学生评,有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学生讲老师点评;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就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等地,让学生现场参观体验,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写心得体会;开展探究式、演讲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等,注重课堂互动及讨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以赛带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政策明确参加竞赛范围,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政策支持。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的有关学院参加应用知识技能大赛;主要赛事有应用文写作竞赛、应用英语知识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成长、成才、成功”演讲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校内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大赛等省部级、国家级以上竞赛。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增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锻炼品质、开拓视野,培养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顶岗实习环节上分为熟悉业务---跟班实习---参与事务---反馈总结---完成实习。具体内容如下:(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要求学生做好看、听、议、写四件事。观看作业环境、工作流程;听基地辅导员的介绍;就是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议企业精神实质;人人写参观感受,个个交流参观心得。(2)学生基地劳动,帮助学生领会奉献的价值。看看心动,做做犯难,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过程。要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进行劳动服务,使其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社会价值。(3)组织学生职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名人专访、优秀毕业生追踪调查等,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也锻炼多种能力。(4)组织学生上岗实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要求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巩固、补充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会尊重体谅、自信服从、坚持团结,这些都是难以通过课堂体验和学到,而这些正是社会需要的。学校还建有校、省两级重点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环境,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

(四)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支农支教、宣传培华、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注重针对性和相互渗透性,争取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认知、创新创业训练等专业初级训练项目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基本素质,又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认识与专业知识应用。

(五)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育人有利场所。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组织、举办主体开展的,高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开展、总结。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团成员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锻炼空间。在活动具体组织过程中,通过对整个活动统筹、活动计划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开展、最后的活动总结,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广阔舞台中,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校丰富社团活动,活动内容主题鲜明,有环保创意、寝室文化、摄影、诗歌朗诵、书画联展、学习践行雷锋、宣传传统文化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六)支持创新创业,发现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激发学生锻炼培养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对于取得显著创新创业成果的师生则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师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和社会,学习调研,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报告会并参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对创业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通过多看、多听、多学习、多参观,达到更好创业指导效果;承办大学生创业基金贷款发放仪式报告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光是口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给学生创业带来政策和硬件设施扶持,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信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基础,又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讲座,规范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丰富科研活动内容、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七)强化过程性考核,确保实践效果过程性考核主要侧重于课堂互动及表现、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等等。通过实施过程性考核,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感。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形式:课堂表现、课堂互动(课堂发言、演讲、模拟授课等)、阶段性学习测验(包括团队作业、学术小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学结等)、教学实践活动(口试、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设计、校外教学实践和调研等)、专题讨论(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主题,对课程重点、难点或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不大于50%,过程性考核成绩不及格不予补考,过程性考核纳入教学督导考核范畴。期末、年末院(部)教学管理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都将把课程过程性考核纳入考核范畴,全面考核。

四、努力的方向

(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时,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简单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往往在低年级暑期集中进行,学校根据情况,组织少部分学生参与就算作了社会实践的开设与完成。再就是学生认识不足,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教师和学生都还需要继续认识,构建实践教学意识体系。

篇(2)

一、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理论知识和熟练音乐表演技能的高层次音乐人才,这种“表演性”也是其区别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等专业的根本所在。而如何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一个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熟悉舞台,熟悉音乐活动组织、开展的流程等,为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一直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运用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一个学年内只有两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就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在演出等相关活动中的表现,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满意和青睐。因此,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实践能力,正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高校除了教育和科研的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职能,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和要求下,很多高校和院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思考,也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如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服务团队、获得服务效益等。这种服务并不是单向的,学校和大学生也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和功能,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四)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了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近年来,又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了新时期重要的发展目标,音乐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满足了活动的用人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开展

(一)树立正确认识。多个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认识为先导。具体来说,首先,作为高校和院系,应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和学校方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确为什么做、怎样做等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自身所具有的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在近年来得到了突出和强调,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实践设施、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有所体现,真正做到乐于、善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作为学生来说,一方面要从长远角度考虑自己的就业和发展,结合市场需要来审视自身不足,对实践能力欠缺这一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要树立起社会意识,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个人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再次,作为社会部门来说,应认识到专业人才对各类活动展开的重要性,并主动和周边高校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水平有限的瓶颈,推动各项活动更好的开展。通过学校、学生和社会各部门在认识上的统一,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各类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二)建立实践体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高校师生扎实全面的实践能力为保障,而这恰恰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点所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实践意识和能力存有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体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课程体系构建。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来看,可以将所有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与以往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实践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既包含表演、形体、舞台等方面的校内课程,也包含演出、比赛等校外活动,使实践得到明确和突出。其次是师资体系构建。多数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在理论和技能上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这种科班学习经历使他们在求学期间,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实践训练,所以在实践能力上同样存在不足。对此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如多参加公益演出、演唱或演奏大赛等,起到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学校也应对教师的各种实践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并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努力建设一直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是评价体系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活动质量、效益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认真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具体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局面,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组织活动的社会部门、学生互评等;在评价方式上,除了量化制以外,还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记录表现、分享心得等。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由此才能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三)加强政策保障。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绝不是单方行为,而是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要制定以省市政府、文化厅等行政部门为主要保障者的支持政策,各部门应起到积极的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等职能,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协调下进行。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要对高校服务地方的方法和举措予以大力的支持,善于利用高校音乐文化资源带动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并积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加强服务的评估与督导,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水平。条件成熟时,还可以鼓励高校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竞标,真正融入到市场中。如早在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就通过竞标的方式,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开幕式的承办权,学校调动全校的力量,站在为高校、城市和国家争光的高度,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整个城市的多个部门,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对学校予以了多方面的积极帮助,开办了由高校承办洲际赛事开幕式的先河。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既不是唯一的实施者,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政府,更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制定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作为各项活动开展最坚实的基础。(四)探索多种形式。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每一个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大显身手,需要学校、活动组织部门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和一些文艺团体等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进行实习,“只有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社会及人们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才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运用的能力。”又如开展公益演出活动,1996年,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了高校社会实践的常规性活动,获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益,音乐表演专业正是其中的主力军。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则要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扩展,如城市社区。近年来,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可谓是如火如荼,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正是最佳人选。可以与社区管理部门联合,进行声乐、器乐、理论教学等,也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演出。如沈阳音乐学院就与周边社区联合成立了音乐培训机构,所获得的收益一方面作为学生的薪酬,一方面用于各项活动的支出,满足了多方面需要。再如专题活动,很多城市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专场演出等,如近年来流行的山水实景音乐演出,需要大量具有音乐、舞蹈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主办方也与地方高校签订了用人协议。可以看出,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所获得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却始终是一个难以打破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职能也重新被重视,要求高校为地方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精神导向性,担负起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宣传责任”,基于以上两点,全面开展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分析了其中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分析了具体的方式和路径,也希望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还是地方的文化发展,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迎来全新的突破。

作者:井艳红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篇(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及时发现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建设上的问题,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良性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设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根据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中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因此,根据评价基准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指标体系由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方案、活动成果及实践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3]。

1.实践活动的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几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实践活动前,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它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意义和影响力,它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工作要从实践主题开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应符合以下三个标准:(1)符合社会时代主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明确社会和时代的主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弘扬主旋律。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突出时代特点主题实践活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才能起到影响社会的效果,大学生们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时代担当感,提高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2)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信息反馈,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针对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活动实施目的明确,出发点吸引学生、吸引社会关注,活动效果容易引起广泛关注。(3)突出专业化特点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群体,在选择主题时最好围绕大学生的专业背景选题,立足专业特点,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术含量,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增强实践活动实效性和社会影响。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从专业出发,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的目标。

2.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了组织者的决策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应符合以下特点:(1)突出活动组织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都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要充分依托团组织和学生自愿者协会管理组织模式,活动过程的各环节由组织者负责协调完成,通过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组织纪律、活动章程,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注重活动教育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它在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无可替代的调节和补充作用,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实施活动过程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成长相结合。(3)保证活动广泛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是重点,不仅要抓好学生骨干,抓好活动点,充分挖掘学生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做好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使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来自学生本身,而不是外部,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互动的持久性和广泛性,使在校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3.实践活动成果

实践活动成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对于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以往的评价活动中,侧重对研究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侧重定性评价,而忽视了定量评价;侧重能力评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向学习、生活领域的延伸性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价要从态度、能力、知识、体悟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编制量化的综合评价表。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发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发展情况出发,并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民主性。而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组织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过程,制定适合自己的评价程序;督促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适时性评价;引导学生重视阶段性评价成果的积累;督促学生认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性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实践活动的物化成果;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行为评估。

4.实践保障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指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措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和建立起更加具有组织性的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评价,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应具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权益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激励制度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保障等。这些方面的保障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措施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评价机构

要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就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和专门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是指取得相应的评价资质,按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评价活动的服务组织。要想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构,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建立组织和制度,组织由老师和相应的评价人员组成,并对评价结果负责;评价的规范和体系,需要按照组织的特点及评价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调配,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评价制度。评价机构要想发挥作用,需要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有效途径落实具体制度和办法,使评价机构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明确评价的实施步骤

1.基层评价

社会实践结束后,首先在基层学院组成评价机构,按照评价内容,收集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调查报告、实践计划、总结、实践记录、相关证明等),根据材料进行检查、考核,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数汇总,并把结果上报至校级评价机构。

篇(5)

2基于职业发展,探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

2.1观念要转变,结合职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数要成为一线建设者,因此,具有吃苦耐劳以及勇于进取的品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因地制宜,开发和更新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专业性、创新性、实战性的特点,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2传播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为了能够让职业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强化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高校应当基于职业发展的角度,利用网络、讲座以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的舆论宣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上交流和辅导之类的工作能够唤起企业、社会和师生的关注,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宣传提供空间,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热爱,有助于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2.3校企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搭建平台。通过校企联合,不仅能够搭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更能够为学生展示自身的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最终企业通过观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德修养以及团队合作和意志品质等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从而积极探索训练基地的校企新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和参与管理,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由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指导,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强化职业教育丰富的内容与特色。

2.4多元知识结构的兼职和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培养学生,要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看作学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加强修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课程理解,改进实践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了满足一专多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的需要,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社会实践的知识内容,从而有效的扩展和丰富知识结构,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篇(6)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共2页,当前第1页1

篇(7)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180-05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1]。在研究生教育中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途径。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既提高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研究生在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国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出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必然之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更是明确提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机制体制,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不断探索建立适合本培养机构和研究生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依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子系统,隶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大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大部分属于高智力的服务型的实践形式,即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本科生社会实践最大的区别所在[2]。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社会、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是由基本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关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应更多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4]。研究生通过自觉深入的社会实践,锤炼精神品格、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实践让研究生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专业需求及事业发展需要。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出动提高修养,锤炼品格,培养能适应和驾驭新环境的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能力靠单纯的课堂学习得不到,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和锻炼才能获得。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出台了不少针对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机制体制。这就导致全面开展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不畅通,对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失,有的甚至对研究生教育带来不利因素甚至负面影响。

(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

一是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将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思想上不重视,进而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二是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三是研究生本身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只是被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和完成任务,因此不愿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5];四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和研究生从经济效益方面片面考虑社会实践,歪曲了社会实践的本质,给研究生社会实践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果整个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没有良好的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用人单位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主动利用高校研究生智力资源的意识、缺乏人才培养的全员意识,因此缺少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金上不愿意有效投入;二是社会对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不够;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有规划的设计,存在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普遍不足、软硬件条件较差、层次上缺乏梯度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单调、陈旧

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提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以来,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陈旧。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绝大多数研究生社会实践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形式,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扫盲,而在社会实践的深度、厚度方面缺乏改革与创新,生机和活力不够;二是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能使研究生做到学以致用,更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和研究生个人实际,尤其是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没有把研究生的专业智力优势发挥出来;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仍旧存在宣传多,实际活动开展少,往往只是假期临时响应号召,而平时主动做得少等问题。

四、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到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本系统中,高校和研究生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部环境系统,政府和用人单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外部环境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强调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方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受益。

只有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内外环境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才能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效能。政府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应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制定导向性的政策文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鼓励、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参与到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中;用人单位应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与高校合作,提高参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核心作用,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应改变重陈述性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加大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并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研究生应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强化自我培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只有构建“四位一体”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高校要科学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1.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全员重视、全员支持、全员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为研究生构建宽广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做贡献[8]。第一,充分认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第二,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并引导研究生投入到社会实践。第三,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服务,促进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进成果产业化。

目前不少高校通过主动与地方和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面向社会的不同关注点,建立各类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针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需求,在用人单位建立博士生工作站,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

2.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

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高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位教育的全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推动其制度化、规范化。第一,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内容纳入研究生整体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设立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严格规定学时、学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6]。第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尽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化水平,要彻底改变教育教学中由老师单向向研究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研讨课的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的学习。第三,为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根据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和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地设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最后,为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应逐步制定并完善社会实践激励考核制度。定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总结和表彰,保证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能与正常的教学、科研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提出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争取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按照这一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有一个学期以上在用人单位学习实践,这就为社会实践建立学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目前不少高校已经为此作出了教育教学改革。

3.重视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结合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对校内社会实践基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一方面是专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是综合能力提升平台。

高校应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采取和用人单位联合办实践基地以及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聘请相关用人单位专业人员给研究生指导社会实践,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培养效益。校企间实践性的合作有利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课题,使研究生服务于公司、用人单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用人单位快速发展。

4.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将创新学分记入研究生成绩档案[7],作为衡量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办法,从而有机地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对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不利。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具备业界工作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是教师与业界上岗资质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操作,还是科研的主持人、参与者。

高校要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高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在正式走上教学岗位前,先在学校实践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经鉴定合格后聘为正式教师;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有计划地选派两类教师到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顶岗培训、挂职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掌握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四是鼓励教师与用人单位联合攻关,共同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和教学指导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二) 充分发挥政府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宏观调控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高校有效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沟通搭建平台,即政府搭台,高校和用人单位唱戏。为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要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政府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其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规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同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沿海的发达县市已经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如常熟、张家港、温州、佛山等地,都是由政府牵头,带领用人单位主动走入校园,通过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有的提供土地供学校建实践基地使用,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办公大楼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让用人单位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获得智力资源,并通过实践基地与高校建立沟通平台,优先开发高校的创新成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搭台,用人单位和高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三) 联合社会资源搭建研究生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推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给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所,必须建立一批规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高校应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合作关系、能够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期岗位的实践基地。

高校和用人单位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即高校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用人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以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以产学研活动推动实践基地发展,以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5],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双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必须建立健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认真地评价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过程及成果,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效益和质量。

2.重视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一方面从用人单位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符合研究生导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生合作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实行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而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且需要大量选拨优秀的校外兼职导师;另一方面选拔一些道德高尚、综合能力强,有育人热情的管理人员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兼职指导老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校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指导,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尤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导师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

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组织实施,用人单位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应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明确经费的使用范围及用途,并根据社会实践实施进程定期拨付,以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8]。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建立社会实践领导组织机构,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成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通过学校拨款、用人单位提供赞助、实践活动创收以及合作老师提供经费支持等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最终要从潜移默化的被动提升转变为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研究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使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

一是强化自我培养意识。研究生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激发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动机,提高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机制,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9]。

二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研究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研究生要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国情、社会的了解,使研究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用奉献社会衡量和体现个人价值。

五.小结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以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整合高校、政府、社会的各自优势资源并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建立高校、政府、社会、研究生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平台,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Z].2010.

[2]关瑞霞,张君博.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演进的探索[EB/OL].[2012-10-1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学网.

[3]陈闻,韦东,杨丽媛. 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5.

[4]张延飞,许亚男,乐长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1(19):232.

[5]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0-52.

[6]鲁宇红,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6):67-70

[7]王蕾.浅析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5-16.

[8]陈闻.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09(3):131-133.

[9]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3):156-157.

On Mechanisms of Social Practice Capacity-building of Graduate

CHEN Dayong,FENG Jiawen,PEI Guangshu,LUO Min

(Graduate Schoo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 R. China)

篇(8)

一、创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精神上的享受。而旅游成了人们放松心情和精神享受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无疑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潜力最大和势头最猛的产业之一。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将这种优势与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快乐中了解荆楚的文化,使得文化精神得到传承。

二、项目简介

公司名称:荆州**文化旅游公司

目标人群:针对荆州所有中学的学生

项目特点:以荆州的各旅游景点为契机,重在培养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达到对荆楚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更好的传承的目的。

盈利模式:和旅游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生源,从中收取中介费。做大之后,可以自己开旅游公司。

产品:创设旅游公司运营模式。

三、市场分析

(一)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提到文化不得不说到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但许久荆楚文化好像被遗忘在某一角落,因为大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国外,但如果你想让你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那么荆楚之地就是最佳选择,它会带给你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也是社会的需要。其次,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大了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和群体生活。虽然学历高,但是情商很低。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联系起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而这又要与旅游各古迹联系起来,要与旅游公司合作。

(二)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 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而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是最有价值的。初中生虽不能做到将其拿到市场上出售,但是对其以后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时间的沉淀会给他们打开市场的大门。因为认知的提高是无形的市场,是一个人潜在的最具有爆发力的市场。

(三)教育需求: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 提出了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且我国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加强劳方面的社会实践当然肩负重任,它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其次,现在大多学校都坚持“唯分数”论,更多的老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有开劳动课,但在初中很少有学校开劳动课。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数、外上,成绩成了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这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所以从学校出发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即危险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某种介质来使其自我同一性达到统一。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好的充当了这一介质。虽然有的学生参加过素质拓展,但只是对其心理品质的锻炼。这太过狭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受网络的影响,更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开始远离社会。脱离群体,失去了同理心。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初中生丢失的这些东西慢慢找回来。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无形之中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支撑。通过开展与传承荆楚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荆楚的文化,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达到真正的统一。

四、项目实施内容及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大体来讲,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五类,包括:劳动技能类,如学农、学军、学工等;志愿者服务类,如扶贫帮困、护绿保洁、助残敬老、维护交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考察类,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类型的参观、考察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创造发明类,如各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其他类,如假期打工、见习工作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以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社会服务、文艺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九个一”的目标,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认识(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完成项目所具备的条件

(一)硬件条件:

1.高校创业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项目,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社会实践”这个项目。

2.在荆楚文化的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教育科学系是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大多老师来自荆州本地,对于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且拥有与之进行合作的实验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

3.荆州本身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荆州博物馆、荆州图书馆、古城墙、张居正故居等特色文化景点进行文化传承及弘扬,激发初中生对荆楚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软件条件:

1.我们有关于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过《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重要课程,对初中生的认知及身心发展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学习活动。

2.对于荆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为之奋斗。了解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有条件切身体会。

篇(9)

    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项脊轩志教案 下一篇: 银行存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