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特色课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是以幼儿为中心,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教师,除了要对当地具备的资源条件及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以外,还得看清幼儿园的当下现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尽可能在原有的游戏化课程基础上加强创新。在过去的育儿模式当中,教师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导致大部分幼儿都会发自内心的畏惧,学习主动性较低,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现如今的幼儿课程规划方面,必须得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幼儿能主动加入到课堂中,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开发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幼儿园核心理念的确立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已经明却指出幼儿园要具备个性化的园本特色,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学内容相似度高、架构不合理,教学模板未经过规范设计的情况还是十分普遍,能够具备独特教学文化与特色的幼儿园实在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在游戏化课程方面也是如此,游戏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幼儿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不愿意加入其中,究其原因在于游戏总体难度的设定偏高。因此,幼儿园在园本课程构建之始,必须得先确立自身的课程核心理念,比如课程的开设专注于哪个层面,通过园本课程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课程游戏化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搞清楚以上的几个问题,才能奠定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才能为后续课程实施中游戏化推进提供正确的方向。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本土的文化元素
古往今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百花齐放,最经典的有儒家文化、雕刻艺术、剪纸艺术和皮影表演等等。在幼儿园园本特色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应尝试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加入进来,大力弘扬本土文化,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幼儿园在园本特色方面的重复性,二来也能够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长期接受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才会越来越了解和热爱养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举个例子,我市千阳县的剪纸艺术远近闻名,地处千阳县域内的幼儿园就可以把剪纸文化加入到园本特色的建设当中,在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对游戏难度进行合理调整。比如“森林动物节”这一课程主题,在开展到这一游戏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上小动物参与进来,教会他们怎样剪下自己动物的基本形状,时间充裕就把角色扮演也设定在内。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本地的独特文化,上起课来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
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课堂,其中蕴含的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这点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正处在探索时期的幼儿,他们每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会自然发出疑问。幼儿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相关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一天的生活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可以转换成游戏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也是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意义所在。教师要传授幼儿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获得生活技能,并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来组织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元素
幼儿的游戏活动不仅限于室内的游戏课程,室外的游戏课程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种类相当之多,但如何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就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下,教师可以尝试把跳皮筋、打豆腐块、丢沙包等具有民间特色的小游戏加入其中。很多幼儿园老师在童年时期也接触过这些游戏,可以通过设身处地提炼自身的游戏体验,来不断丰富和优化游戏内容和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体能锻炼的同时,对传统民间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与发扬民间传统的方法。
(3 )创设丰富自主的游戏环境
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准确、积极的人生规划,极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想使幼儿身心发育能够始终保持在正向、积极的方向上,就必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氛围。在对幼儿展开学前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给广大幼儿创造出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学前教育环境,让所有幼儿都能够在这一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使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最终便可获得最佳的学前教育体验。
三.总结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技术。对幼儿园教育来说,以往的教育手段也因智能技术而变得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在方便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同时,使传统的民间游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必将走到尽头,成为儿童游戏天地中的一大遗憾,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幼儿园教育与民间游戏的相互结合,这不仅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个性化且丰富的教育题材,也能在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过程中提炼自身的园本特色,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课程游戏化水平,逐步达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示范园;乡镇幼儿园;帮扶
乡镇幼儿园虽然办园条件比不上城市幼儿园,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势。结对帮扶双方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做到因地制宜,使双方互惠互利。
一、挖掘自然资源,协助建设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
1.充分挖掘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新风尚。示范园应当协助被帮扶园挖掘这些人文资源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幼儿从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幼儿教师要利用农村人文资源,开展本土化、情景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据乡镇幼儿园自身特点及自身办学条件自主生成和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园在帮扶期间应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协助被帮扶园,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创造性地挖掘农村人文资源。
2.对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一是对农村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资源的挖掘利用。大自然里活生生的虫、鱼、鸟、兽以及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等,都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对象。示范园教师可以协助指导被帮扶园利用乡镇特有的自然风光开展实践活动,借以培养幼儿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知识和真理的综合能力。
二是充分挖掘与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泥土、麦竿、果核等材料在农村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泥塑、编织等手工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到活动区的创设中来;还可将农村流传的优秀的民间游戏引入教学活动中,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童谣,并尝试着将其融入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和规范幼儿的一日活动,也为乡镇教师组织一日活动拓宽了思路。在与乡镇教师共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示范园的教师也能学到许多新东西,如泥塑、编织技巧等。
3.坚持“本色”与“特色”共同发展
在帮扶过程中,双方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要求“模仿”“同化”,而要注重发挥自身特色。乡镇幼儿园突出乡土特色,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既经济实惠,又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乡镇幼儿园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放弃模仿城市幼儿园设立种植角、饲养角的做法,而是带领幼儿直接到田间地头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开展“自然材料造型”“废旧物品造型”“编织”“幼儿民间游戏集锦”等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乡镇幼儿的生活;结合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在各领域的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教育内容;带领幼儿参观超市、乡镇企业等,使幼儿深切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二、多方位开展帮扶,促进城乡幼儿园均衡发展
1.管理模式上进行帮扶
首先,要对被帮扶园进行实地考察。示范园可以采取座谈、听课、查阅档案、观摩幼儿园等方式对被帮扶园进行多种形式的了解。依据考察结果,拟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方案。其次,要在制度上进行帮扶。考察结束后,示范园应当结合考察结果对被帮扶园进行制度帮扶。通过完善被帮扶园的园务会、家长委员会、安全领导小组等专业工作组织,使之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此外,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就要协助被帮扶幼儿园制订学期园务工作计划、教学活动计划、员工培训计划、保育员工作计划等;每个学期中期要进行一次工作指导,主要任务是帮助被帮扶幼儿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指导各类工作计划的执行。
2.联谊互动,资源共享
示范园在每学期进行观摩教学时邀请被帮扶园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环节,从而带动被帮扶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可不定期邀请被帮扶园教师参加教师业务培训等活动。双方幼儿园可适时组织幼儿举办有意义的联谊、捐赠等互动活动。示范园教师学习的机会相对比较多,应始终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开展专家讲座、科研培训、园内教研等活动时都邀请被帮扶园教师参加,智慧共享。
3.建立帮扶档案,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
我园地处本区的行政、教育、文化中心。2003年,我园被确立为区域范围内的教师自培基地和园际研修中心之一。为了让城区和农村幼儿园建立优质、多元的教育合作关系,组建民间意义上的园际课程研发共同体,开发建设具有武进地方特点的园本课程。我园在立足园本的同时,放眼区域,开展课程研发工作,努力让农村幼儿教师能及时获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提升区域学前教育的整体品质。
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是多元化的,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一个地区的所有幼儿园。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发展应该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并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的研究课题。
二、课程研发机制
(一)从各自为政向彼此关联过渡
成立“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课题组,并以我园的“教师个人工作室”为联系点,采用分散和集中的研究实践形式。课题组集中研究确定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要求后,各协作园进行分散式研究。平时,工作室领衔人在课题组会议中了解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再传递给工作室中的教师。各园的研发过程既各自为政,又彼此紧密相连,每月通过课题协作组会议进行联系,以保证研发同步和协调共进。
(二)形成点面联动的研发组织
以我园为主体,形成点面联动的课程研发组织,“点”是指我园教师个人工作室,“面”是指本园全体教师和协作园教师。课程研发组织成员不仅是本园的领导和教师,还有很多本地区协作园的骨干教师。每人根据自己的教育特色或研究方向,参加某个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课程研发,形成以点带面的研发机制。这种平等、合作、互助的民间研发组织正在逐渐生成、壮大,并发挥它草根式、紧密型的实践研究效应。
(三)本土区域课程资源共享
区内协作园间可以共享成熟的主题活动资源,并且通过各园的实施完善活动。另外,我园还依托课题定期邀请周边协作园开展《有效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主题沙龙活动。这样的网络沙龙活动能有效帮助区域各乡镇幼儿园教师将零碎、模糊的经验迅速转化为具有指导价值的教育“软”技术,在架起沟通的桥梁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园作为省示范园在本区的示范辐射和交流研讨作用。
(四)开设特需服务
为了实现“互助合作,分享成长”,我园开设特需服务,从关注本园及区域各乡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特殊需求出发,为教师和协作园的课程研发排忧解难。本园教师及协作园教师通过“特需服务申请”卡,提出课程管理及研发的实际需求。这体现了“特事特办”“急事即办”“难事众办”的研修服务和课程管理宗旨,使之真正成为为本园教师和协作园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绿色通道。
三、课程研发策略
(一)查找梳理主题包,明晰活动的开展要求
我们规定了本园的主题活动案例基本格式,即主题包。内容包含:主题背景、主题目标、主题课程网络、活动组织与实施、相关资源、环境创设、主题反思与分析。制作主题资料包的意义是记录下主题开展的点滴,并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给别人以借鉴。我们不追求主题包做得如何精致,重要的是要体现主题包的实效性与过程性,让师幼一起参与进来。
(二)整合本土资源,凸现课程的本土特色
1.挖掘区域性本土资源,让主题活动更具地域特色
本土资源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它超越了教材和幼儿园园内资源的范围,为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素材。我区主题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常州中华恐龙园、古运河、奶牛场、春秋淹城;湖塘镇的纺织厂和汽车城;邹区镇灯具城和横林镇地板城;武进区的竹园、茶园、桃园、太湖湾、天目湖等。我们梳理了这些地区资源并进行了实地调查、汇总筛选,挑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环境与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利用课程资源库和主题包,教师成功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如结合我镇纺织业开展的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的布”;结合江南水乡的地理条件开展的大班主题活动“水乡的桥”;结合太湖湾附近的茶场开展的中班主题活动“与叶子有约”等。
2.利用社区与家庭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
除了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主题活动,教师还必须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大环境,将校园的艺术活动辐射到社会,形成幼儿园与社会的互动。如:在大班“快乐的六一”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去社区画长卷画、文艺演出,让更多的幼儿、成人分享节日的快乐。同时,我们还邀请社区的老年文艺队来幼儿园为幼儿表演锡剧、越剧等地方戏剧。另外,亲子活动也是主题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我们将幼儿园教育向家庭自然延伸,与家长共同分享教育经验,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亲情得到升华。如:中班“五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班“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教师、家长一起策划了活动内容,开展了梨园飞歌、戏曲知识大比拼、“女驸马”双簧表演、戏曲时装秀等活动。
3.共享“课程资料文件”,整合区域内课程资源
教师借助主题包和课程资源库开展了具有班本特色、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将本次活动整理成文本资料上传至幼儿园服务器中,形成“教师课程资料共享文件包”,便于其他教师借鉴、学习。另外,依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发幼儿园区域性本土化课程”的研究课题,我园邀请了区域内六所姐妹园一起研究实践,形成武进区内分布合理、本土特色鲜明的研究网络,定期开展交流与协作、整理与分享活动,共同构建本土化的课程 资源。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促进幼儿健康个}生发展的意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二)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三)对于进一步彰显本园特色,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间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认为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民俗文化的环境,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是在逐步的深入,从开始的讨论园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到寻找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再到某些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幼儿园慢慢认识到园本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从无意识地盲目跟风的设置园本课程到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到园本课程中,意味着园本课程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成熟。
四、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本研究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有效方略,试图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丰富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
(二)实践价值。首先,在把民俗文化渗透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本研究也可以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五、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一)文献研究法:了解本地相关民俗的背景来源,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依据与方向。
(三)观察法:对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四)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经验进行汇总。
1.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是不妥的。从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发展状况看,都普遍存在以艺术特长教育作为特色课程的错误认识。如英语、舞蹈、画画等技能性的学习教学作为特色,结果导致孩子发展的片面性。还有幼儿园选择诸如珠心算和快速识字之类超前化的小学化课程。
2.要处理好特色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
不管是多有价值的特色课程项目,幼儿园首先要考虑的和执行的都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幼儿期,学习有着广泛的含义,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幼儿园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幼儿园才有活力。特色是在坚持总体培养目标前提下,总结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发挥本园的优势,吸取科研成果、教改经验,进行创造性教育实践后形成的。是在幼儿全面发展基础上,重视其个性的发挥。
二、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展应与师资力量相匹配
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展,除了要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匹配。在选择了特色课程后,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以双语、艺术等技能为特色的幼儿园,一般幼儿园的老师们只是稍稍练习就开始任课,而孩子们在这些技能方面看起来也确实有所提高,但大家是否有想过,这些任课老师是否有合格的相应的技能证书?例如,本园的英语任教老师是否有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外聘或外请的外教是否有我们国家承认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而园内执教技能课程的教师是否有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她们也许是合格的幼儿教师,但却不一定是合格的技能教师,她们传授技能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习惯?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也为孩子以后的学习道路埋下了未知的“地雷”。另外,像蒙氏、奥尔夫等这样的课程,要求老师不仅对教育理念有深刻的了解,还要经过实践反复的练习将理念融入到课程中,才能在上课过程中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并开发孩子在本领域的潜能,所以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而不能只重视技术层面的培训。但在现实状况下,往往是一个社会机构或单位自主命名一个品牌,然后给单位内的教育从业人员颁发一个机构自主盖章、自评自定合格的课程岗位证书,然后告诉与之合作的幼儿园的家长:我们的任教老师都是合格的,都是有证书的。家长不知其所以然,也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接受了正规的课程教育。但是,这种“正规教育”有保障吗?谁来保证它们的质量?不谈别的,这些从教人员大多数甚至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样的资质,能胜任幼儿特色课程的执教任务吗?
三、不能夸大特色课程的作用
在特色课程的实施开展过程中要防止表面化、形式化,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更要防止没有重点,即吹牛谈天,类似于走过场。特色是逐步形成的,是具有稳定的个性特点,是教育上的高质量成分。但有的幼儿园,开展特色课程甚至还不足一两年的,基本上还在摸索阶段的,就开始宣传他们的孩子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效,整个幼儿园形成了怎样怎样的特色风格,这样“自给自足”的荣誉感真实吗?在这样的宣传之下,我们的老师还会继续钻研学习吗?我们的孩子还能有更多的进步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特色教育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园风,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不管是哪行哪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干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教育行业,更加不能浮躁夸大,在幼儿特色课程领域内,我们就应该紧抓重点,不断探索,寻求一条真正实现特色的道路。
首先,我们强化管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强化管理。强化对“自主性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的管理,加强研究与引领。园长任组长,直接指导、监督此项工作;副园长制定系统的学期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干部分工负责,分别承担不同的课程项目,统筹推进,确保落实。
强化研究。重点以录像视频的研究方式,推进各类课程的研究。以“三个对话”指导和引领教师关注幼儿、解读幼儿、支持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
构建体系。认真实践、梳理、总结经验,从理论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五大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自主性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我们深化“自主性教育”课程实践,进一步彰显办园特色。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以及“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整合性”等观点,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基本课程
生活课程:“生活即课程”,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的核心理念,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特点。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学习,我们以“争做我是生活小主人”为研究主题,着力实施。确定研究主体,教研组认真分析现状,制定研究方案,有序推进实施;关注研究过程,重点在进餐、盥洗、喝水等环节,定期进行教研组展示评比,积淀研究成果;关注幼儿成长,结合幼儿成长展示汇报活动颁发“我是生活小主人”证书,让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
游戏课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落实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我的游戏我做主”为研究主题,突出四个整合:与主题课程整合、与艺术课程整合、与幼儿一日生活整合、与家长工作整合。让游戏课程教育价值最大化,达到让幼儿在玩中自主发展的最高教育境界。小班游戏关注幼儿游戏的愉悦性,为孩子创设更加丰富有趣、立体化的“情境游戏乐园”,让班级成为幼儿快乐游戏的场所;中班关注幼儿游戏的体验性,为幼儿创设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区域,在班级形成“角色游戏场”,让幼儿自由学习、自主体验,在玩中构建经验,获得发展;大班关注幼儿游戏的合作性,为幼儿创设个性化、探究性的“合作研究区”,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成长。
第二类:特色课程
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2004年的9月彻底转型为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要进行转型。新楼的建成使我园的硬件建设以逐步完善,,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但我园现在的软件建设还相当薄弱。
首先,我们在目标管理、计划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在保教工作方面存在着轻游戏重上课,轻德重智等倾向,忽视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忽视对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较差,在课程改革上还刚刚起步。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不断的学习中精神面貌已有所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消极因素,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还很陈旧,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另外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还没有经验,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我园现在的大环境以初步完善,但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为了使我园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较短时间内能走向正规,成为市级、省级一流的示范园,特制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总目标:
沿着一条主线:实现科学规范的幼儿园管理,争创省级示范园;
创建两大特色:课程生活化、管理特色化;
遵行三个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健康第一
瞄准四个目标: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以全面实施和谐教育为主线,努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三年内达到市内创示范、地区争排头、省内有影响的一流幼儿园水平。
分步实施目标与计划:
2005年3月—2005年7月
阶段目标:全面的实施和谐教育,完善生活课程建设,进一步完成新楼的内部环境布置,提高教师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
措施与计划:
一、搞好生活课程建设,生活课程是幼儿园基础中的基础,所以要放在首位.
二、搞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为我园的发展释放能量。
三、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各种规章制度上墙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还要把规章制度牢记在心,用它时刻的约束自己。并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四、完善园内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五、走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把主题活动全面的引进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组织教师进行“纲要”培训,深入学习《纲要》解读的第三章、第四章理论部分。吃透“纲要”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用自己培训自己的方法,用各种交流活动或每月一文、案例分析、教育随笔等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七、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设计好每月一次的“家长园地”栏目,包括教师承诺、家长须知、育儿知识、各种计划、安排等,做到家园教育相互配合。
八、带领教师深刻领会其和谐教育实质、掌握其和谐教育内涵,让全体教师都尽快把和谐教育引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学会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快乐的获取知识,结合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我们的“和谐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化,以实现我们的办园宗旨。
2005年8月—2006年7月
阶段目标:提高保教质量,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注重挖掘幼儿的多元智力潜能,进行多项课题的试验与研究,完善内部环境,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抓好园风建设和教师自身的提高,扩大我园教师在省、市的知名度,争创省级示范园。
措施与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尤其是教师和幼儿的评价制度,把各项监督机制落实得更细更实。
二、提高保教质量
1、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全面开展,以"科研为突破口"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创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特色。学期末召开主题探究活动的汇报会、总结会。
2、根据我园幼儿的特点按小、中、大制定不同班次幼儿教育目标。从各个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把我园建立成全语言幼儿园。
3、加强班级管理扩展特色课程的实施,争取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色。特色课程增设微机课,并加大英语课的比重。
4、注重挖掘幼儿的特长,开展英语、美术、钢琴、舞蹈各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双语教学,创办、舞蹈、美术、英语特色班,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5、坚持保教结合,抓好膳食管理、园内清洁、班级卫生、环境创设、餐眠护理、健康检查、病幼照顾、放学候接等工作,做到分工名确人人有岗、人人有职、奖优罚劣,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6、认真做好预防、接种、体检等卫生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安全,无事故发生。
7、抓好园风建设,重教师和自身道德行为的示范性,不断完善各个中心的职责,要求人人明确规范,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加教育和发展自身活力。
五、继续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做到课程“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环境“绿色”化,并在年底开展“绿色教育”的展示活动。
六、做好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放在“纲要”第三章、第四章的实践部分。
七、加强家园合作,在提高自身建设的同时用多种手段来转变我们身边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搞好我们的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
八、从不同方面为我园争创省级示范园做充分的准备,争取在本学期达到省级示范园的标准。
2006年8月-2007年7月
阶段目标:形成我园系统的管理体系,继续进行我园的课程改革,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挖掘幼儿的潜力,开发幼造力,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的档案材料信息化,建立我园自己的网站,不断创设一流的办园条件,推进幼儿园的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措施与计划:
一、加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并形成系统的幼儿园管理体系。
二、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三阶段,具有我园自己特色的主题探究活动逐渐形成,完成生活课程、特色课程及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三、运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档案材料信息化,进一步管理、加工、利用、建立适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我们幼儿园自己的网站,扩大我园的知名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和社会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完善园本课程。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开发让幼儿走进古镇文化园本课程的意义
1.从开发园本课程资源的理论和需要出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是课改的一项主要任务。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课改的基石,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纲要》只是对幼儿教育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目前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因此幼儿园具有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积极合理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也可以从办园理念出发借鉴各种课程资源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体系。因此,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资源,让幼儿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幼儿教育的大势所趋。
2.从“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出发。首先古镇文化资源除具有其他课程资源的特点外,又有自身独特的特性。1.浸润性。幼儿每天生活在古镇中,面对古镇特有的风貌,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在身临其境中,这些文化已经走入他们年幼的心里,一提起来,就能说得出,画的出,就能明白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2.生活性。对于所生活的古镇,幼儿可去触摸、欣赏、参观、临摹、描绘、感受,它本就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幼儿沉浸其间,受到美的熏陶,操作易行且简便。其次,古镇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让幼儿了解家乡的资源和文化,才能在心中埋下爱家乡的种子。鉴于此,古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促进幼儿多元发展和园本特色形成。“古镇文化”扩大幼儿的社会活动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增进了幼儿对家乡的了解,促进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与社会等多元发展。
通过“走进古镇”的园本研究与实践,形成幼儿园独特的人文气息,更加深了我园“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教育理念。形成我园鲜明的办园特色。
二、让幼儿走进古镇文化的课程架构
(一)课程理念来自于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活动课堂,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为我园古镇文化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的古镇资源正是以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中心开展活动。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出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按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把教育与幼儿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按照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我们创设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等多元发展,健全幼儿人格。2.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弥补幼儿教育中单一、静态的传统教学缺陷,实现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突破。3.形成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为依托的园内特色教学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园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表略)
“走进古镇”课程包括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和生活、游戏活动。
(四)课程的实施途径
“走进古镇”课程通过系统活动、深入活动、亲子活动这几个途径,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
1.系统活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集体教学活动。在“走进古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体验式的系统活动及情景式的系统活动:
(1)体验式系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如我们的十月十庙会非常热闹,庙会上可以看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泥雕、老虎鞋、糖葫芦等等,还有各种小吃,都非常吸引幼儿,让幼儿在逛一逛、看一看、玩一玩中感受古镇的美与文化,使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运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2)情景式的系统活动。“走进古镇”教学中表现为应教学需要为幼儿播放古镇的纪录片、有关的视频或创设各种场景等激发幼儿深入思考、讨论,让幼儿爱学、乐学。如上《它山堰主题公园》时,课前请家长带幼儿在双休日走走玩玩,拍些照片,在教学活动时,进行播放,幼儿看到自己或笑或怒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中,兴趣马上就来了……
2.深入活动。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领域在教师指导、支持下的深入、持续地一系列活动。在“走进古镇”系列活动中,表现为一组幼儿在教师引领下的主动探究活动。
3.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构建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具有动态、不断发展的特点。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五)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自身的价值以及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对幼儿的评价
(1)活动档案。活动档案主要通过对照片、幼儿作品、主题活动记录等反映出活动实施脉络、实施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等,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2)幼儿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包括幼儿在园的生活、认知方面的记录等,有幼儿作品、照片、文字等形式,有幼儿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家长记录),也有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是由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整理完成的,有利于反映幼儿的全面发展状况。
(3)家长参与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观摩、亲子活动及学期成长档案中。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活动评价表。在“走进古镇”课程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教育的实施过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对活动有兴趣。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及教学成果几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教师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在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及实施情况的总结,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评价。通过总结可以了解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今后的规划等。
一、走班级特色教学管理之路,尝试多种艺术形式促园本课程的完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歌曲、歌剧、观看皮影戏,即兴的小游戏等手段,注重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初步了解和尝试中外精粹的艺术形式;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生活化的材料,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其中大班教学重点是幼儿创意和空间思维的发展,中班教学重点是幼儿初步的欣赏能力、造型能力及幼儿大胆着色的能力。通过介乎于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棉签、毛笔、墨汁及彩墨表现出水墨淋漓的国画意境。通过金笔、银笔、炭笔等多样化的材料趣味性的表现不同质感物体。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穿插风格迥异的音乐,欣赏美轮美奂的图片,从视觉、听觉上开发幼儿,与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场景相结合,把幼儿的想象和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们将世界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并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影响,促使其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热爱艺术,三年多的教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合式艺术——美术表现形式。
二、彩绘教学激发幼儿灵感善表现
彩绘是利用各种各样彩色的颜料在物体上进行绘画。幼儿园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一般是在纸上进行色彩的绘画。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在一切可用的材料上:旧衣服、鞋、纸箱、葫芦、纸盒、酒瓶,并且开设了专门的绘画墙,运用人体彩绘颜料进行面部和肢体的彩绘等,引导幼儿开展畅快淋漓的色彩创作活动。如:在教学活动《特别的我》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初步体验行为艺术,旨在引导幼儿合作完成人体动态的描画以及对人体的装饰,请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并了解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因为,每一位幼儿都是非常特别的个体,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教师请幼儿听音乐,并创编动作,幼儿不但能进行单独创作,并且可以群体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线条,图案或者色彩装饰所绘的人体并且画面涂底色。
幼儿在完成大幅的彩色绘画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行为体验了艺术,而且在游戏的情境中收获到快乐,体验自豪感和成就感,与同伴分享了成功的经验。
三、班级美术教学新意不断促幼儿施展艺术天分
幼儿园班级美术教学是以借形想象为基础的主题教学中进行的美术活动。活动中注重将模仿思维习惯逐渐变成创造思维习惯,引导幼儿从新的角度去突破、去思考。整合了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幼儿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和个性,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施展艺术天分,在严密的思维引领中自由挥洒创意想象。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幼儿生活,很好的将教学主题融入其中。如在主题“走近大师”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荷兰著名画家蒙得里安的画,师生共同分析《红、黄、蓝的构成》作品中,画家画了什么?画中有什么样的线条和色块?想象蒙得里安作品的含义(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幼儿在欣赏了蒙得里安的部分作品以后,总结出这位画家喜欢用画格子的方法作画,启发幼儿:人们都很喜欢蒙得里安的画,喜欢格子的大方可爱,而且还把这些格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地方。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用格子装饰的物品吗?人们把蒙得里安的格子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装饰在衣服、提包、鞋和其他地方,你们想自己试试吗?请小朋友设计自己喜爱的格子衣服、格子提包。教师为幼儿提供T恤衫等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红、黄、蓝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色块即时贴、黑色线条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创意制作。
四、创新蜡染教学有助幼儿体验成就感
蜡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项瑰宝,蜡染的作品绚丽多彩,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但是鉴于蜡染制作工序中的复杂性,和在幼儿园中操作具有不安全的因素。教师创新了蜡染的制作方法:将高温封蜡,改为用油画棒封蜡;将煮沸水上色,改为运用化纤丙烯颜料进行着色。并结合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扎染、蜡染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易于操作的艺术形式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在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中,课程管理者、专家和学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希望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设置给幼儿呈现完美的课程,并通过课程评价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成果。在中国现实的幼儿园教育语境中,幼儿园课程把课程管理者、专家和学者的要求具体化为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强调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把教育评价量化为一次又一次的评比、考评。表面上看,通过规则的制定、任务的分配把幼儿园教育的重大任务分解细化为若干小的任务,考评的时候幼儿园提交报告、总结,但这样的后果却是直接导致了幼儿园老师有忙不完的材料,写不完的总结,老师们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幼儿建构快乐而健康的幼儿园生活。
为了迎合实践管理者和专家们提出的课程理念,有些幼儿园表现出过高的课程建设热情,没有把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把所谓的“特色”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有的幼儿园以“科学课程”为特色,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录、分析种子成长的过程,让幼儿合作分担浇水、施肥、捉虫的工作,在“科学课程”的主题下培养幼儿科学的意识和研究的严谨态度。但有的幼儿园为了完成所谓的“特色”而生造出所谓特色。某幼儿园确定了“国防教育”特色,让小朋友穿上迷彩服,请军人来到幼儿园,给学生讲“热爱祖国”的故事。这样的特色让人哑然失笑,“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要培养的优秀品质难道是服从吗?再者,给幼儿讲“爱国”这些抽象的概念也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爱国”不如从“爱家乡”开始。只注重课程管理者和专家的所谓“特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
很显然,幼儿园课程不属于课程管理者和课程专家,课程管理者和课程专家应该是课程建设的引领者,他们高屋建瓴地提出课程建设的蓝图,指引着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方向。
二、幼儿园课程是属于家长的吗?
在学员的交流学习中,有的幼儿园园长提出他们把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幼儿园课程成败的标准。我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家长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成长经历、自身阅历,自然就会生成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却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家长认为要给孩子多教识字、算术。另一方面,即使幼儿园的家长水平都很高,掌握的教育理念都很先进,但是众口难调,在有分歧的问题上幼儿园最终应该听谁的呢?
无论是中国还是澳大利亚,课程的框架都不缺乏顶层设计。澳大利亚颁布的《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早期学纲》和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性的要求。因此,幼儿园课程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而不应该人云亦云,被家长牵着鼻子走。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家长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
三、幼儿园课程是属于教师、幼儿的吗?
行文至此,幼儿园课程究竟属于谁已经有了答案:幼儿园课程既属于教师,也属于幼儿。
(一)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和教师,家长、社区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下是澳洲的一个幼儿园写给家长的信:
昆虫项目――给家长的信
亲爱的家长:
孩子们在菜园里挖地时发现了很多小昆虫。这个经历让孩子们普遍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现在计划做一个项目。我们已经讨论和记录了对于昆虫的已有知识,正在着手思考我们要学到哪些东西。我想知道你们家周围有没有昆虫?如果您有任何与昆虫有关的书籍、游戏等,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将您拥有的这些资源纳入到我们的项目中。
祝好!
儿童课程团队敬上
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若干有用的信息:
这个课程最初的提出者是孩子,他们在挖地的过程中产生了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师寻求家长的帮助:你能不能找到你家周围的昆虫,你能不能提供相关的书籍和游戏?很明显,幼儿是课程的亲历者,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家长是幼儿园课程积极的参与者。
在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中,我们多次看到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制作学习故事,并生成自己和学生共同关注的教学主题。这种课程既是教师的,也是幼儿的;是家长参与的,也是社会其他人参与的。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一片树叶、一块涂着颜料的石头都可以成为课程。教师们可以带着幼儿在树林里看小鸟,让孩子领略自然的美好风光,由某个幼儿发现的一个问题可能成为全体幼儿探究的主题,让孩子体会探究的幸福。
(二)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和教师,课程设计要关注幼儿的需求
幼儿的生活是自身与周围环境交互的结果,他们不可能如小学生那般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的活动是在活动室、户外游戏区、沙土区等,让童心在活动中飞扬。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
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学校的保安们在两棵树之间架起秋千,把园中的一棵树设计成“可以爬的树”,幼儿特别喜欢这些朴素的游戏材料。老师们在户外活动中每个人负责一个区域,配备单反相机和记录本,一边负责幼儿的安全,一边观察并记录来这个区域玩耍儿童的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等,并由此生成有r值的主题,升华为幼儿园的课程主题。在苏州工业园区幼儿园,老师们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差异,全面考虑班级特点,运用时代元素装扮幼儿的“娃娃家”。在娃娃家里,有真实的电话、台灯、电饭锅等,还有ipad等时下流行的电子产品模型,甚至有幼儿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如“花园宝宝”“天线宝宝”等,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游戏环境。
(三)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和教师,课程设计要考虑幼儿的主体身份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终极意义是儿童建构自我与塑造自我,所以要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身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