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域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公司基本情况
水司成立于2015年,是腾冲市人民政府全资平台公司。公司领导层架构为:董事长、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副总经理3人,财务总监1人,总工程师1人。公司下设7个部门,分别是财务审计部、综合事务部、融资经营部、工程建设部、项目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和法务风险部。公司主要负责全市范围内土地整治项目及相关融资工作。目前水司腾冲县北海乡双海等4个村农村居民点与工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并已通过验收,受到保山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充分肯定。
二、项目实施方法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水司的主要做法为:
1、主体资格确认的方式
项目的承担单位为腾冲市自然资源局,在水司作为实施主体进入项目之前,腾冲市自然资源局上报关于立项实施项目的请示,经市相关领导及主要领导批示后建议由水司作为承建主体负责项目筹资建设。
2、收益回报方式
1)、固定单价回购
关于回报方式,水司向腾冲市人民政府上报关于项目新增指标进行回购的请示,请示说明项目基本情况及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的面积。为提高利润盘活优质资源扩大经营,提请5万元每亩进行回购。请示上报后经自然资源局和财政局商议建议以每亩3.5万元作为回购单价,回购资金有腾冲市土储中心纳入土地成本核算。
2)、总包的形式
目前只有个别项目以此模式进行。
3、项目实施方式
项目实施主要以乡镇为主体,乡镇组织村干部及部分有权威的当地人员组成项目指挥部,负责项目的日常推进工作。自然资源局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及相关的报件批复。水司作为项目的承建主体派相关的工程人员进行项目检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水司工程部经理提出也可以公司自己组织成立指挥部,并聘请相关村组干部参与项目的日常管理,负责土地权属及各种纠纷调解。
三、资金使用及管理
1、项目业主管理费的控制和使用
业主管理费主要用于项目现场指挥部临时人员务工补助、日常运行费用等开支,项目指挥部设在项目实施地各乡、村,由当地相关乡村级部门负责日常管理。项目指挥部所需费用由项目公司(水司)按照项目预算书中的业主管理费实行限额内管理,以备用金形式借支给项目指挥部,开支后报账冲销,滚动使用。
费用开支主要有:① 项目所在地临时安排的当地村民务工补助,该费用开支由当地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审核并出具意见,再由乡镇相关部门领导审核后提交项目公司,同时开具务工补助发票并附经审核的务工人员补助发放清册,经项目公司同意后报销;
② 指挥部人员日常伙食及办公用品等其他开支,伙食费用等开支由专人进行日常登记管理,汇总费用开支后开具相关发票经项目公司审核后进行报销。
2、项目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及项目融资成本处理
由于腾冲水司主营业务多样化,因此,公司负责增减挂项目人员费用均纳入公司期间费用核算,不计入项目成本核算。同时,由于项目可研及预算中资金来源设定为政府性资金,未考虑融资成本,因此,项目资金融资成本也未纳入项目成本核算。
四、经验借鉴
1、主体确认及投资回报方式
我公司相比水司其公司性质有差异,主体确认的方式应通过正规招投标程序完成。而其固定回购方式操作较简单,指标收入只与土地等级和数量有关,而与投资成本无直接关系,鉴于我公司同昌宁县政府已经敲定投资及汇报方式,之后开展的项目可借鉴次模式。
2、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W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7902
1湿地基本情况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洪水调蓄、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口增多,人类的破坏使湿地面积萎缩、消失和退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保护和恢复湿地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内容。
临桂县会仙镇地处岩溶分布区,属峰林平原地貌,分布其中的睦洞湖、古桂柳运河和大量沟汊组成低海拔岩溶湿地,一般岩溶地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因这里独特的地质水文构造,形成了低海拔岩溶地区独一无二的会仙喀斯特岩溶湿地,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古桂柳运河)、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湿地范围涉及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6个村委,面积约6km2。会仙湿地自2006年以来受到各级各部门领导、专家的关注,2007年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教授、国际专家BILL考察湿地后在临桂召开研讨会把湿地命名为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
会仙湿地自形成以来养育了周边的人民,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保障(图1)。
2.1维持生物多样性
根据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于2009年4月开展的综合考察和广西水产研究所于2006年开展的水生植物专项调查,会仙喀斯特湿地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41属316种(含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3科16属20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5科224属294种,其中有二级保护植物野生稻。陆生脊椎动物有234种,分别隶属4纲23目6科,其中有重点保护动物19种,分别为一级保护东方白颧,二级保护虎纹蛙、黑头白鹮、黑冠鹃隼、黑翅鸢、蛇鵰、凤头鹰、松雀鹰、雀鹰、苍鹰、普通鵟、红隼、燕隼、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领头鹃、领鸺鹠、斑头鸺鹠。鱼类有46种,隶属6目16科39属。底栖动物有30种分属3门6纲。浮游动物有26科59属95种。浮游植物有6门79属。
湿地生物多样性是物种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有重要意义(图2)。
会仙喀斯特湿地位于桂江与柳江分水岭区域上的低洼地带,通过会仙河、相思江、良丰江与柳江、桂江水系相连,柳江和桂江任何一边涨水通过湿地可以灌入另一边,起到平衡调蓄的作用;当两边都涨洪水时,湿地也会有蓄洪削峰的作用。
2.3降解污染物作用明显
会仙湿地地势低洼,周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向湿地中央,周围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流向湿地后,通过湿地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3湿地的经济效益
(1)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每年湿地周边的群众都能从湿地中捕获大量的鱼、虾、蟹等水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提供水资源。湿地周边水稻、西瓜、葛根、淮山等作物在枯水季节都是依赖抽会仙湿地水灌溉。
(3)水运。湿地周边农民生产、生活都是以小船为交通工具。
4湿地的社会效益
会仙湿地海拔在150m左右,属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以大量湖泊、沟汊、洲滩组成的湿地与其中的喀斯特岩溶组成秀美的湖光山色,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会仙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是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会仙湿地是“湘桂走廊”候鸟迁徙的通道,是游客观鸟的绝佳胜地,也是游客体验江南水乡农民驾舟劳作处。
湿地中唐长寿元年开凿的“相思埭”长15km,沿河建有陡门24座、桥11座。对古桂柳运河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中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为科研提供材料和基地。
5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湿地的作用和效益认识不足,导致人们往往只看到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忽略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保护管理不到位,会仙湿地面临多种威胁。
(1)湿地周围人口密度较大,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饲料产生的污染及生活污水对湿地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
(2)大量湿地被围垦为鱼塘、农田、果园和旱地,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减弱。
(3)干旱季节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周边泥沙淤积,与外界交流的水路不畅,加剧了湿地灾害。
(4)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湿地水域健康,主要是水葫芦、克氏原螯虾和福寿螺的侵入蔓延。
(5)我国还没有湿地立法,全国土地保护和利用规划没有专门的“湿地”类型,而是归为河流、湖泊或未利用地,现状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很不利。
(6)湿地范围土地权属集体或个人,农民有自主经营权,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愿,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明显。
(7)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投入不足。会仙湿地保护与恢复需要多部门大力合作,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6对策与建议
(1)依据《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落实公园范围、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2)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整合资源,多方面筹措资金,为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和集中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特别是每年2月2日的湿地日的宣传。通过政府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使广大群众可以深入了解湿地,认识湿地,呵护湿地,弘扬湿地文化。
(4)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倾斜,引入商业开发,并做好开发与保护规划,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5)进行水工程修复,实行生态补水、生态增水,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积极与水利部门沟通,争取水利厅的支持,结合水利局制定的会仙湿地水工程修复规划,制定具体方案,再现唐长寿元年修筑勾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桂柳运河风貌及“水泊梁山”湿地景观。
(6)还田于湖,还地于湖,扩大湿地面积。通过物理、化学措施对被破坏的湿地进行恢复,通过人工种植、人工放流等措施促进湿地生物链重建。
(7)减少周边对湿地的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农业用地实行生态经营。大力发展沼气建设,提供洁净能源。
(8)清除动植物外来物种的危害。
(9)在湿地周边及湿地中适当植树造林,乔灌结合,实现美化、香化、绿化湿地。
(10)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湿地受损失的群体做补偿。
(11)加强与国际保护机构的联系,争取技术和资金支持。
(12)建立作好社区共管。湿地涉及村委,人口近20000人,他们是与湿地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通过宣教,使湿地周边社区的居民主动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加大社区参与湿地管理程度和加强与社区的信息沟通,提高居民素质,让社区分担一部分基础工作,同时从湿地的保护发展中获得收益或项目支持。
总之,会仙湿地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生态价值,根据现有资源状况,通过保护、修复、开发,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对维护漓江大水系生态系统平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生态广西”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 S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27-03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铜陵保护区)属河流型保护区,于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上始铜陵市枞阳县老洲镇,下至铜陵市义安区金牛渡,全长58 km,总面积31 518 hm2,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干流江段。保护区沙洲发育充分,水热同季。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江豚,是该保护区的旗舰物种。
经过2年多的考察调查,已经基本了解了铜陵保护区长江江豚的生物学知识和受威胁原因,基本明确了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现状以及形态特征。国内外关于长江江豚的单一研究报道很多,但大多不是综合性的。笔者认为长江江豚生活在长江内,与长江中其他野生动、植物是相关连的,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环境,单独研究长江江豚是不全面的,也不完整。笔者通过研究长江中的野生动、植物及水域环境,从而进一步研究长江江豚,以期提出保护对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
本研究地点位于铜陵干流江段,全长58 km。上始铜陵市枞阳县老洲镇,下至铜陵市义安区金牛渡,是长江的“黄金水道”[1]。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区,面积分别为9 534、6 360、15 624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25%、20.18%和49.57%(图1)。
1.2 研究方法
保护区主要使用淡水豚1号快艇沿保护区长江段上、下游考察,所有考察人员一律身穿救生衣站立船头观察,包括目视近距离观察和望远镜远距离观察。同时,定点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并对浮游生物采样分析,进行植物样方调查和鸟类观察,走访和调查渔民进行流动声学考察和截线抽样法统计[2]。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情况
2006年建立铜陵保护区时,铜陵江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大约为40头;到2010年以后,铜陵保护区长江江豚数量增长到48头左右。铜陵江段的长江江豚数量持续稳定,到最近几年也一直没有减少,而同期整个长江的江豚数量在持续下降中。2012年以前,整个长江中江豚数量约1 200 头;而2012年之后,大约只有1 040头,每年以13.73%的速度递减,目前整个长江的江豚数量少于1 000头。正是由于铜陵保护区保护措施得当,才使铜陵江段的长江江豚保持种群数量稳定[3-5]。
2.2 为保护长江江豚采取的行动
保护区每年与渔政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共行动10多次,清理非法渔具如迷魂阵、流网、滚钩、地笼网等几十种,保护了长江江豚的生命安全。
2.3 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情况
经过在铜陵江段的2年考察,逐步摸清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铜陵保护区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75种,隶属于37目96科;浮游动物70种;底动物6纲20科105种。其中,哺乳类共有43种,隶属于7目14科,在数量上以啮齿类占优势,区系成分以东洋界成分为主;爬行类共有2目9科26种,从地理型分析,东洋界种类19种,占73.1%,具有较大的分布优势;两栖类1目4科8种,从地理型分析,东洋界种类5种,占62.5%,占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中国鱼类志》记载和铜陵保护区野外考察记录,保护区现有鱼类11目20科86 种。从分类组成上来看,以鲤科鱼类为主,计53种,占本区域鱼类物种总数的61.6%。保护区珍稀鱼类较少,以中华鲟、胭脂鱼等为代表;经济鱼类则较多,主要有鲫鱼、鲤鱼、青鱼、草鱼、鳙鱼、链鱼、鳊鱼等。经调查,保护区现有鸟类213种,隶属于16目49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分别为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和白鹤;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如为黑头白q、鸳鸯、黑鸢、赤腹鹰、白腹鹞、白头鹞、白枕鹤、游隼、红隼等,主要分布在江面、江滩沼泽、江边芦苇丛、树林、灌木丛及农田村舍。其中黑头白q为安徽省鸟类新记录。另外,还调查了保护区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中,种类最多的为成德洲尾北,其次为铜陵沙头南,再次为成德洲尾南、铜陵沙头北(表1)[6-7]。
2.4 铜陵保护区长江段面水质情况
2014年8月13―15日保护区委托铜陵市环境监测站对长江4个断面进行了连续3 d的监测,每天监测1次,每次左、中、右3点取样,进行水质化验(表2、3)。监测结果表明,该江段4个监测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5 珍稀野生动物救护情况
自2011年以来,铜陵保护区成功地救治长江江豚5头(其中搁浅3头、遭流网误捕2头)、中华鲟6尾(遭流网误捕)、胭脂鱼109尾(其中遭流网误捕15尾、遭迷魂阵误捕94尾),救治成活的个体均被放归栖息地。大鲵2尾经成功救治后,先饲养在保护区基地两爬馆,然后放归自然(表4)[8-9]。
2.6 生态科学考察情况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打造我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谋划渔业发展新格局,4月25日至26日,我场组织生产科、各分场负责人、部分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参加的考察团一行10人,由一名总支委员带队,赴武汉、汉川、潜江,分别对武汉市东西湖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走马岭渔业大队、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潜江虾宝农业科技基地、虾皇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张家窑基地渔业养殖与管理、名优良种与品牌渔业等先进典型和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当地从事水产养殖、科研、贸易的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农渔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全面学习了他们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培植、渔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此次考察,选点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组织安排紧凑,考察内容丰富,参加考察人员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收获很大,考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三市区考察点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实地一看,确实使每位成员震动很大。总结起来,他们的发展思路宽,规模大、标准高、技术精、效益好,品牌意识强。翘嘴鲌,黄颡鱼、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在上述三地已达较大规模,已建成繁苗、育种、养成、餐饮、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主要特点一是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二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四是渔业科技支撑作用突出。
东西湖区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水产基地位于东山群力村,东吴大道旁,公司由老总李允个人投资500万元兴建,集名优水产苗种引进实验、繁育,商品鱼养殖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公司基地占地200余亩,建成室内育苗车间1000余平方米,池塘微循环养殖水槽13组,年人工繁育杂交黄颡、江团(长吻鮠、又称长江回鱼)大鳞鲃(淡水银鳕)、大口黑鲈等名优新水产苗种2亿余尾,商品加州鲈鱼等中高档水产品30万斤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走马岭渔业大队养殖户陈老板养殖水面30亩,2017年养殖翘嘴鲌,投放鱼苗35000尾,规格每尾0.15公斤。以调水为主,几乎不用药,投喂饲料27万元,产值48万元。【参观时,正有渔户在出售翘嘴鲌】
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2015年4月注册成立,位于竹林村彭湖垸,以稻田养虾、蟹为主,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流转740亩湖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鱼池6口、700亩,投放虾苗2000多公斤、蟹苗3000多公斤,当年收稻谷32万公斤、产虾5万公斤、产蟹1.8万公斤,总产值400万元以上,去年产值达千万元。
2016年11月,潜江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主要进行小龙虾遗传育种、小龙虾微生态重建与修复、小龙虾繁养一体化和小龙虾疾病防控四大系统工程试验,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一定要将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控制在阈值以内。水草对净化水质有极好的效果,我们要及时补充有益菌,分解小龙虾粪便,为水草和藻类提供肥料,水草和藻类生长旺盛,浮游动物就多了,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营养。”公司老总如是对考察组成员介绍道。
2013年,虾宝老总陈龙承包500亩水田,472亩种植藕带,28亩专门研究小龙虾生长环境、育种等。为了观察小龙虾生活习性,有时候他一动不动趴在虾池边观察,一待就是一整天。陈龙说,这样才能不影响到小龙虾的活动,获得更加准确的资料。多年蛰伏,一朝蝶变。2014年,陈龙培育出抗体强、存活率高的麻壳虾,同时获得了高产,28亩麻壳虾卖了57万元。2015年8月,尝到甜头的陈龙将虾池扩增到813亩,500亩养虾,313亩种植水草研究微生态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地毛收入为50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去年11月,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还新增2400亩虾田,将虾稻共作与小龙虾精养相结合,预计今年毛收入可突破2000万元。
二、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抓规模化开发,培植支柱产业。2001年,潜江小龙虾在水稻田里养殖并获得成功,被专家称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但在实践中,此模式一亩田只能收一季虾,效益较低。后来,经过三年实践,又摸索出了“虾稻共作”模式,一季稻谷、两季虾。绿色生态的虾稻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2017年虾稻共作面积达到65万亩,建成13个万亩和60个千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全市龙虾总产量达10.3万吨。形成了强村富民的主导项目和支柱产业。虾稻产业的高效益离不开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科学高效管理。十几年来,不断完善“虾稻共作”这一新型种养模式,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两个院士工作站和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对虾稻共作进行科技攻关。同时,不断健全虾稻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和了14项产业标准。
二是抓产业化经营,靠龙头带动发展。如潜江虾皇等公司就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利用水面进行养殖,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由企业统一供应苗种、生产标准、技术服务、收购产品,渔民养殖水域成为企业基地,既稳定了渔业生产,又为企业加工销售提供了大批量的原料。经验证明:产业化经营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营方式,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渔业实施产业化,将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是关键。龙头企业能延长、拉紧产业链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靠企业打造品牌,靠企业与农户、基地联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三是抓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城乡居民由被动式消费转向选择性消费的重要标志。我们发展品牌渔业,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理念来谋划渔业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渔业产品的知名度、内在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品牌,才能争夺市场霸主,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需要科技扶持,渔民在加工、销售环节上需要引导和服务,政府机构和服务组织要以市场导向引导渔民生产,还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加工、市场、信息服务,做到渔民和企业能够养得好、卖得快、效益高、增收多。
四、下步打算
因地制宜地学习好经验,做好结合的文章,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理念,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不断加快渔业发展步伐。
一是实现生产设施标准化、养殖技术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的格局。深入实施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池塘微孔增氧设施及增氧机、自动投饵机等机械,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打造名优淡水鱼生产和良种繁育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提高渔业产值和效益。
二是根据我场资源条件特点,培育主导品种,发展优势特色渔业,着重提升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生态好的优势和“野猪湖”品牌的知名度优势,积极打造孝南渔业品牌,实现渔业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大力推广应用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以省水产良种试验站减量用药计划在我场实施为契机,新建1处水产品质量检测和疫病检测实验室,加强养殖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渔业水域环境、养殖投入品和水产品药残日常检测;开展渔业病害测报和重大病害防控;逐步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有效提升我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水生态环境现状
天堂湖位于湖北省罗田县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东至河西畈桥,西至天堂湖主坝,南至徐凤冲村野鸡冲,北至韩婆岭村庙儿咀,地理坐标介于E115°36′47″~115°40′57″和N31°04′48″~31°07′31″之间,水域面积673km2,承雨面积220km2。天堂湖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繁多,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湖泊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调蓄洪涝、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11水文气象
天堂湖上游有僧塔寺河、龙井河、花油畈河、叶家湾河、降风殿河、周家河、黄石河、天堂河、徐家河等9条河流,下泄的湖水通过天堂河汇入巴水。天堂河一般宽30m,最宽处120m,河道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地势陡峭,自然落差1602m,年平均径流深6786 mm,径流量281亿m3。
天堂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时数为20471h,日照率462%,年平均辐射量11059 kCal/cm2,年平均气温 117~167℃。年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146℃,无霜期214~229d,年平均降水量为1230~1600mm,多年平均量13559mm,年平均蒸发量14696mm。
12植被和土壤
天堂湖周边植被丰茂,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59%,低海拔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浑厚辽阔,林相整齐,层次分明。
天堂湖湖区周边土壤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72个土种,其中:林业土壤3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32个土种。其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土壤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65之间。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棕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和潮土 [1]。
13水环境质量
天堂湖水质清澈,水生态环境良好,经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冈分中心多次检测,其pH值在72~73之间,属中性偏碱性水,透明度在06~15m之间,矿化度为1984mg/L,总硬度变化范围为250~290mg/L,属软水或中等软水。氮的含量在0410~0620mg/L之间,其中铵盐氮的含量在0010~0020mg/L之间,达到地表水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据黄冈市水文局调查,流域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主要污染源是居民生活废水及农村施用农药化肥,由地表径流携带,其污染程度较小。
14野生动植物资源
天堂湖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繁多,2013年7月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调查采集的动物资源有:鱼类34种,分隶于4目8科,其中鲤形目26种,占总种数的7647%;其次为鲇形目4种,鲈形目3种,合鳃目1种。浮游动物4纲33种,其中原生动物8种,轮虫9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26种,主要有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三大类。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4种。已知各类植物资源:高等水生植物34种;浮游植物共检出30种,其中绿藻门9种,硅藻门13种,蓝藻门5种,裸藻门1种[2]。
15水资源开发利用
天堂河自1970年一级电站1号机组投产以来,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92年建成了二、三级、四级、五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7350kW。梯级电站的建成,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从建站至2013年,年平均发电量6589万kW・h,累计发电2244亿kW・h。2001年利用已建天堂梯级电站上游的一级电站水库作上库,二级电站水库作下库建成天堂抽水蓄能电站,装设两台35MW的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抽水电量15996万kW・h,年发电量12506 万kW・h,在湖北电网中主要担负调峰填谷任务;天堂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运行提高了天堂湖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水库弃水[3]。
16自然景观
天堂湖是一个集生态旅游、水上垂钓、休闲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观光游览区域,水域宽广,水质纯洁,湖岸线曲折,湖湾、库汊、岛屿众多,形成多种自然山水景观。骆驼卸宝、龙虎斗、狮子岩等景点形象逼真;嫦娥峡狭长幽深,水势回环,月亮岛则与嫦娥峡互相呼应,天堂渔村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四季景色各异,湖边还有历史悠久的青潭古寺,香火旺盛。
2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湖区周边居民点散而多,水体安全受到威胁
天堂湖周边散落着许多居民点,将湖岸林地切割成很多斑块。而且居民点离湖体很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易间接地排入天堂湖,威胁着天堂湖水体安全。
22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资金匮乏,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恢复保育等必要的基础工作也相对滞后。湖区目前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还不能满足目前湖区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保护的需要。
23生态支撑功能有削弱趋势
天堂湖现有丰富的鱼类、浮游植物等物种,但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鱼类种类、水生高等植物种数、群丛数量、生物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天堂湖的生态支撑功能有削弱趋势;主要原因是目前湖区人口密集,湖区的渔业利用强度较高,渔业产品主要是营养级较低而产量较高的经济鱼类。
24科研监测设施不完善
天堂湖具有较高的生态脆弱性,如不加以保护,生态的典型性、多样性将容易遭到破坏。由于水生态监测技术和设备不够完善,湖区内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次数较少,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数据掌握还不够清晰,没有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
25旅游开发的影响凸现
九资河镇镇区距离天堂湖东北不足1km,是大别山旅游文化的集散中心,总人口超过3万人。随着天堂湖湿地公园、天堂寨风景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和九资河旅游名镇的不断开发,游客密度不断增加,上游水源水质状况势必受到威胁,污染物一旦排入天堂湖,必然导致湖水水质下降,影响天堂湖的水生态安全。
3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31强化机构建设,形成保护合力
建议设立天堂湖水生态资源保护专门机构,协调水利、水产、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保护合力,制订湖区管理条例,完成湖区的综合整治,有效遏止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好湖区周边群众关系,提高群众对湖区水生态保护的认识,使群众积极支持湖区的建设;同时,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知识的职工队伍,以实现湖区科学、有效的管理。
32生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
旅游开发建设应该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优先保护湖区的自然生态特征、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防止沿湖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衰退,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控制湖边农田区污染源,严禁居民、游客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湖。对于水生态生境遭受破坏的局部区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水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天堂湖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进行科学修复。
33自然演替为主,避免过度开发
天堂湖的规划开发要在保护和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其生态系统实施人为干扰,避免过度开发;只有在大力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体现出天堂湖生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4物种保护与生物资源养护
加强湖区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实行严格的捕捞管理,保存种质资源。尽快立项建立水生动植物研究救护中心,对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水生野生动物及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保护鱼类种质资源和物种的重要手段,可在湖区定期开展四大家鱼及其他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
35加大监督与监测力度
加强对湖区现有水域、已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的监督检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水质监测机构(实验室),对湖区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调查湖区污染源或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及时发出警示。同时要重视对周边环境与其他物种的保护情况的监测,有效遏制保护区内各类盗捕和对相关环境的破坏行为。
4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天堂湖周围植被良好,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良好,保持了良好的生境,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繁衍,是长江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的水体之一,其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水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旅游开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等威胁,因此,做好天堂湖水生态保护,维护湖区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生态系统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建设滨湖宜居城市的灵魂,而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衡水湖,优化湖区发展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衡水市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义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湿地保护的途径和经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尤其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衡水湖湿地和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完整性,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
衡水湖的保护与开发是衡水市的大事和要事,随着“水市湖城”、“一湖三城”、“打造生态湖城,建造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等项目的启动,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其中水资源占有率与人口增长幅度越来越不成比例,衡水湖的发展不同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水资源的污染最为严重。预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衡水湖生态环境压力最为突出的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衡水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 衡水湖生态水环境现状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热点问题,衡水湖旅游自然景观丰富,有乡村山水风光游、观光农业游、民俗风情游,乡村风情游,目前衡水湖旅游项目多围绕水体开发,景观停留在自然风景,如水体、植物、动物等。近来随着衡水“水市湖城”等项目的启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同时周边工业企业及生活污水排入湖内、养殖污染、引蓄黄河水水质未达标等原因,使得衡水湖水质污染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衡水湖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生态环境安全受到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衡水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态湖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衡水湖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发展湿地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现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条件下,势必会面临水污染加大、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水体娱乐功能下降等问题。分析衡水湖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有一下几点:
衡水湖湿地定位不准确。地方政府混淆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概念,将自然保护区视为湿地公园和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破坏了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2]。
衡水湖湖水的持续污染。由于冀州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湖区农村生活污水、网箱养殖、水产养殖及水生植物的腐烂等造成衡水湖水系统的污染,且受污染后很难短期内恢复。根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正以5%每年的速度逐年递增,所以,当前治理生活污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目标;而湖区内网箱拦网围埝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大量鱼类粪便、饲料残渣腐败后污染水质,带来了湖水富营养化问题;而渔药残留则易导致重金属蓄积污染,目前个别水域已经出现水质恶化和鱼类病死现象。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如不果断应对,任其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湿地功能丧失,湖区发展无以为继,借湖兴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无稽之谈。
由于衡水旅游业的发展,随着“马拉松比赛”、“衡水湖号”系列旅游千人团等活动的开展,迎来了大批游客,势必会增加湖水污染速度,加重水质富营养化。
3 水污染解决措施
对衡水湖生态环境做走访调查,依据衡水湖地理环境、水污染现状等,提出衡水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或法规。
3.1 制定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建设。要加大衡水湖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包括加大执法频次和处罚力度,使人们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利舆论氛围,倡导“爱惜衡水湖,保护衡水湖,呵护衡水湖”的宣传理念。
3.2 健全污水处理系统
首先,提倡家庭合理节约用水,禁止乱排。然后,防止湖周围农药和化肥污染水资源,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相关规定,提高农药用药水平;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化肥,积极推广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开展化肥质量监测,严格杜绝不符合要求的化肥,从基础上防止水污染。
3.2.1 生活污水
衡水湖水污染特征不同于城市和中小城镇,污水水质区域差异大,污染源种类和数量多,污水水量小且排放分散,污染范围大和水质水量变化系数大等特点。那么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以经济、适用和简便为原则,综合分析技术本身的特征和当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如活性炭技术[3],其制备的原材料随处可见,包括核桃壳、竹材、烟杆等废弃物,发展前景好,且在国际上净化效果已得到众多国家首肯。
3.2.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形成一个生态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如吸附过滤、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达到高效净化湿地污水的目的。该技术操作简单,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出水常用于灌溉农田。已有研究表明:当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对,对P和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60%。由此可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4]。
3.2.3 水产污染
水产污染应由政府出面进行整体规划部署,按照部署取缔衡水湖水域内网箱、拦网、围埝等人工养殖行为,结合扶助和合理补偿政策,力争达到衡水湖水质改善、生态水产品总量较大幅度增加、湖区居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等目标。
3.2.4 水质的富营养化
衡水湖湿地不同区域内富营养化的差异大,即总磷和氨氮含量的差异大。冀州小湖因吸收了较多的城市污水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大赵闸为湖水水质较好区域,应注意保护。针对湖水富氧化问题,进行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成为水质净化的焦点问题。而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记载,衡水湖常见的水生植物共有27属37种,水生植物丰富,而有关水生植物研究表明:一方面,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收割困难,大部分自生自灭沉积湖底,加重了湖水的富营养化程,而水生植物控制生长面积、利用途径及搭配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强化法律责任
扩充法律责任条款,增加应受处罚的情节种类,细化应受处罚的情节,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还应规定违规之后的补救性措施,如限期整改、补正等规定。对排污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规范其行为,从而促使其达标,而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此才能有效地防治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的(下转第34页)(上接第26页)努力,需要各种法律、法规的共同作用,才能保护湖区环境,改善衡水湖水质,否则会影响“生态湖城”建设。
4 衡水湖湿地水环境发展前景
水环境保护是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往往只看到衡水湖在供水、灌溉、旅游等方面给其带来的直接、有形的利益,却忽视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一旦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仅大自然无偿提供给人类的服务功能将下降或丧失,甚至会遭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尤其是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应由政府来承担。在政府干预下进行景点的人工开发和娱乐设施的建立,一定要制定长远规划,规划不能随意更改,从而使衡水湖成为衡水市最大的亮点和品牌,为人们创造一个最佳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彦增,尹峻岭,崔喜东,等.衡水湖湿地恢复与生态功能[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