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7: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题研究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题研究报告

篇(1)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

所在单位 :

通讯地址 :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 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 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色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 课题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0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0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0X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0X年11月~200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0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篇(2)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

所在单位 :

通讯地址 :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x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 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 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色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 课题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x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xx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2. 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 在20x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x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平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 实验教学

在20xx.9-20xx.11 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这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通过开展市级研究课以及校际交流课形式,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过程

(一)引导实验班探究式学习

1、宣传发动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课题组成员更应该钻研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使探究式教学达到本实验的研究目标,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探究式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在学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探究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课堂内经过探究就能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在课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或有关信息,来解决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探究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把新知内化,巩固运用。经过课题组成员课堂实践研究,确定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如图所示: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不断朝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许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本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根据学校的设施能否开展,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前提。我认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到:一要钻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二要根据教材局部章节的知识点、知识块选定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项目、形式。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去设计探究计划。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使学习通过亲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施瓦布指出: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促进、指导、帮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保证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在实验班的探究式教学中具体作法是:

① 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

② 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

④ 组织探究小组,指导合作探究

(5)组织交流得出结论,反思内化形成新知

(6)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例:

理论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为例见附件一,来介绍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事实性知识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卤代烃的性质”研究课为例见附件二,来介绍“事实性知识”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情况:

1.1 在20xx.9-20xx.11 月对照班和实验班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1):〔原始成绩见附件三〕

表1 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实验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2):

表2 对比教学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实验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过表1 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都运用传统的接受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及格率虽有差异,但经方差(Z 测验)分析,Z 值>-1.96,(P=0.05,Z=-1.96),或Z值1.96,(P=0.05,Z=1.96),差异显著。虽然说及格率有所下降,但这与试卷的难度有关。实验表明实验班通过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无论是期中、期末成绩都比对照班和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能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见附件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52 张,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52 张,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

Z值

Z值

表3问卷调查结果

样本

项目

对照班

实验班

前测平

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测平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学习态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学习兴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学习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问题意识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篇(3)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篇(4)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2005年9月,我校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进行初步研究尝试,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覆盖全校每个年级,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加强专题研究,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开始),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突出“四有八落实”,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撰写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积极引导,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并把好语音关,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突出“两大特色”,取得“四项成果”,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6)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四、课题解决的问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二)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儿童会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四)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使父母明白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

尤为不利于小学生责任心发展。

(五)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而且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横沟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三)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研究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有教育科研指导改革实践,用教改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科研。

八、具体读书安排:

(一)书目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新明著

《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巫惠如著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印小青著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陈陈著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王丽,傅金芝著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 毛卫民著

(二)主要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经常做读书不急,写心得体会。每天固定的时间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四)读书安排:

20xx年12月,阅读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

20xx年1月,阅读学习《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熟悉了解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

20xx年2月,阅读学习《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

20xx年3月,阅读学习《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预期成果:

(一)读书笔记完成时间:

20xx年12月,完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20xx年1月,完成《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的读书笔记;

20xx年2月,完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的读书笔记;

20xx年3月,完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的读书笔记;

(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2月-20xx年3月,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4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习惯养成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依据王新明、巫惠如对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维度分类自行设计),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级的118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18份问卷,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0.68%。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篇(7)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探索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拓展教育的空间,有效利用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地参加实践,体验生活,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科学化管理的思想、方法、模式,操作原则和经验。把新思想引入到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中,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活力。

2.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为:思想面貌和学习意向的多样性;经济效益观念的强化;主体意识、自主和平等意识的增强。

3.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学说提出:素质包含人的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是先天具有的特性,这些特性通过先天遗传得到;另一方面是后天获得的特性,这些特性是通过环境影响得到的。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智力、能力、身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4.小班化教育的需要

“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小班化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要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要提升每个学生的精神品质,要促进每个学生的

四、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在平行编班的情况下,抽取初一(4)班实行自主化管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搞好班内的人际关系,如何制定一套合适的班规,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还应研究其他方面对实验的影响。具体来说:

1、充分调动学生当家作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规自己订,班级自己管,座位自己排,活动自己搞,先进自己评。

2、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

3、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

4、班级具有积极进取的班风、班貌。

5、班级总成绩在中考中与非实验班相比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研究方法

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固定班级具体实践、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确立实施方案,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过程

1、前期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确定思路,探索实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1年6月):

按计划实施方案和修订方案,收集材料,建立档案。

3.总结、结题阶段(2011年7月后):

全面总结结题,形成结题理论成果。

七、研究的措施

1、创设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正确的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保证集体的发展方向,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它能扶持班上的好风气、好精神蒸蒸日上,发扬光大,它能把班上的坏现象和不良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好人好事会层出不穷,歪风邪气没有藏身之处。

接班之初,学生自己明确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班级格言;“团结、上进、认真、务实”的班风;《壮志雄心》这首班歌;初步树立了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自此,我开始逐步强化这些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直至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些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日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一开始,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制订出一套班级管理制度。包括:教室管理制度,班干部考核制度,图书管理制度,优胜小组评比制度,每周班级明星评比制度等。并利用“德育十分钟”时间加以学习。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制度进行修改,使制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满足班级管理的需要。

3、培养班干部的责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干部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意义重大。

接班伊始,我首先以“激发表现意识、挑选自信人才,不断施压磨练,适当培训安抚”为原则,通过班集体内部潜力的自我挖掘,选拔班干部;其次,以“敢干、会干、能干、干成”为标准培养和考核班干部;再次,班级管理实行班委层层负责制,即下级对上级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正职对班长和班主任负责。我们定期召开班干部工作会议,通过总结,相互考评达到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水平的目的。对有问题的班干部既做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注重个别的交心、谈心。

4、学生量化考核自我的操行

学习有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操行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呢?我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即把学生要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都附有相应的分数(加分、扣分),在制定班规的时候确定下来。做得好加分,做得不好扣分。这个分数直接与期末的操行评定、评优、中考综合素质评定挂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平时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周五的班会上,负责量化考核工作的班干部会对学生的考核进行总结,他的任务就是总结一周来学生操行评定的加分、扣分情况,汇总后于班会课上加以公布,继而,大家评出本周班级明星。

5、老师用爱和信任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的提升。

要评价一个班级,先要评价它的老师们,也就是说老师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因素。老师们有良好的素养,学生会有一种美感、自豪感,增强班级凝聚的向心力。所以,我们认为科任老师的人格魅力更不可小觑。

在班集管理中,我除了秉承严格之外,更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我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用爱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是切实有效的。

6、创设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和班级发展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通过激励机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1)班级管理责任激励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干部层层负责制。为了激起全班自上而下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从一日常规到学习、活动、人品等各个方面,进行加、扣分奖罚,这样竞争成为了班级主流。

(2)学生个人目标激励机制

除了服从班级总体目标,学生还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激励:

写目标卡,进行自我激励。内容包括确立中考目标并张贴在“成长的足迹”专栏;书写座右铭或是克服自身弱点的格言,贴在桌子的右上角。

设立班级荣誉薄。在“班级荣誉簿”中记录下同学们在所有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班主任承诺永远珍藏。

制定考核目标和奖励办法。①期末评选班级优秀干部:符合班干部考核标准,在学校未受过批评;②评三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③定期评选班级明星、进步明星,其简介和照片贴在班级的宣传栏。

7、学习分组,展开竞争

小班化要求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部分学困生学习有困难,却得不到同学及时的帮助。根据几次综合考试的成绩,遵循优良中差搭配和学生自愿组合的的原则,我们班分成了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作业比认真,发言比积极,背诵比快慢,纪律比安静,打扫比干净。每周评出两个优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操行加分奖励。

八、课题研究的结果

1、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形成了四大有效的教育教学激励策略。

(1)班级管理责任激励机制;

(2)学生个人目标激励机制;

(3)学生操行评定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4)小组合作评比激励策略。

2、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习成绩逐步提升。

(1)班风正,凝聚力强,人际关系协调,班级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2)实验班的学科成绩,在中考中居平行班前茅。

(3)其他活动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实验班三次代表学校参加市运会开幕式队列表演;三学年共三次取得校运会团体第一名;十多人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3、班级的流失率低于其它非实验班。

篇(8)

通过我们课题组老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已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本课题已在我校初见成效。

二、 研究的目的:

1.科学学习和扩大商务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词汇量的最好方法,一定的词汇量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2.巧妙运用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优化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探索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促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师在注意微观阅读策略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宏观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商务英语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合理建设和优化商务英语教学的外在环境。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书,还应善于利用其他资源,并创造性的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出与校本主题相匹配的资源库。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补充资料: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注重其真实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应考虑语言本身的可分析性及其综合性,应考虑教材内容的前瞻性。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学科,因此任何现成的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把发生在世界经济、商业领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动态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材料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源性。选材渠道可以包括相关教材书籍、英语报刊杂志、专业文献、音像资料、公司文档、年度报告、年度计划、产品信息、公司简介、传真、信函、财务报告、公司产品用户调查报告、备忘录、专业合同以及海关、银行、税务、商检等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商务知识进行较全面的接触和了解,真正的体现商务阅读教学的内涵,从阅读中学专业。

在商务阅读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商务话题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专业知识有难到易地流畅导入。在就商务阅读进行选材时,教师首先要考虑阅读语料在内容上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这个重要因素。对于无相关职业经验者或者相关职业经验不足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最基础的内容出发,如McDonald’s、Money、Job等话题,在学生对最简单的商务英语有了一定适应后进而介绍Marketing、Business Meeting、economic graph and table reading、human resources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2.研究商务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法既能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能强化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学习策略和技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正是领学生进行商务阅读的第一步。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培训,把英语阅读策略和技巧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商务阅读材料中去非常重要。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6-04

【作者简介】徐燕萍(1968-),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朴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研究发现,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这些早期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研究者把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领域的特殊性,强调了知识经验的作用。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婴幼儿的能力重新评价,更加深切地关注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人类自身生命早期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认为,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威尔曼和格尔曼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日常的理解。四川大学鄢超云博士将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提出了促进理论与证据协调的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策略,承认并正确对待儿童的朴素理论,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运用鼓励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的方法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强调了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

这些研究工作强调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朴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着颇多启示:

第一,“朴素理论”能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解读更理性:承认儿童有着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从而更加明确教育要关注、尊重并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第二,“朴素理论”让教育工作者明白:说服儿童需要过程。有研究者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来到学校的,而这些“原始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能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着良好、有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维果茨基关于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转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有由“朴素理论”向“科学概念”转化的中间环节,强调转变过程中儿童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价值,因此要特别善待“朴素理论”,要真正地学会等待,要注重教育的过程。

第三,能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儿童观、教育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既要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既适应孩子的现有水平,还要找出“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儿童的朴素理论和教育策略,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儿童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通过朴素理论视野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中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良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园本课程更富有特色。

三、课题研究重点与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 学习掌握朴素理论的内涵,探索多种方式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从而验证、挑战理论,促进朴素理论的发展。

2. 从朴素理论的视角研究幼儿的学习策略,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具体内容

1. 幼儿朴素理论在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从科学领域入手,研究朴素的物理学理论:时间、空间、重量、质量、分类、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朴素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对生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推理;对生物个体行为和功能进行因果解释。

2. 幼儿朴素理论在游戏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研究朴素的心理学理论,对别人的想法、意图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们通过对幼儿“朴素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唤醒幼儿“朴素理论”的方法和基于“朴素理论”上的教育指导策略。

(二)深度对话法:教师寻找教学活动的主要话题,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设计一些简要的提纲,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追问,了解孩子对一些日常概念的基本看法,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再对活动进行新的设计,调整教学策略,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进一步思考。

(三)观察法:通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的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朴素理论”及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情感等,了解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过程,并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记录和DV拍摄。

(四)案例研究法:我们通过对个体对象在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进行真实描述。在本课题中可以是幼儿学习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

(五)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幼儿朴素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创新。

(六)叙事研究法:鼓励教师大胆讲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尝试说明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自己的感悟等,增强教育的敏感性。

五、研究结果

(一)换个角度看孩子,更新教育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集体共读理论、交流鲜活案例、开展沙龙活动等形式,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他们自己文化的,是有他们的“朴素理论”的,这个理论符合他们的生长规律,需要我们成人尊重。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言语和行为,支持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要善于向幼儿学习。但是幼儿的“朴素理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变化、重新构建,所以教师不能停留在幼儿的当下,不仅仅了解他们现在怎样生存着,还要试图促进他们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所以教师还要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为他们长远的发展提供养料。

其次,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但前提是有富有儿童气息的环境、有适合开展的活动内容、有符合兴趣的教育方法、有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意识到儿童是个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有缘由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才会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儿童;只有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倾听和反思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走近幼儿生活,走进幼儿心灵,读懂幼儿的一切,才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幼儿,给幼儿适宜的教育。

(二)挑战传统有策略,拓展教育空间

通过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兴起的“儿童学哲学”活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尝试着开展生命、遗传、体型等关于“朴素生物学”的话题讨论,尝试着通过抛物运动等,开展对东西为什么落下来、转动等“朴素物理学”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关于幸福等“朴素心理学”的交流。

在关于“生命”的讨论中,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惊讶:“生命是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动物”“生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生命就是一个家,家里有好多人,就有好多生命”“生命在我们的嘴巴里、牙齿里、喉咙里……”“生命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外面,生命在里面”“一个动物在树林里跑就有生命,被猎人打死了,生命就没有了”“一个小孩子动的就是有生命的,一棵小草明天会开花,就有生命”……在如此精彩的活动中,让我们感到了挑战传统教育内容的价值所在,由此,这些内容从教研组的研讨开始,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充实了我们的园本课程,成为大家乐于大胆尝试的教学内容。

在多次研讨游戏后,我们逐步建构了基于幼儿“朴素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模式: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孩子原有的经验,接着通过对话或设置悬念引发幼儿预测,再提供反例或参与实践,让孩子检验自己的理论,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还对这些活动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通过选择儿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通过口头语言、绘画、情境等引导幼儿充分表达;二是教师要善于聆听和解读儿童的朴素理论,并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智慧地等待;三是教师通过启发式、开放式提问,及时追问和团体诘问等方式让幼儿学会思考,那些“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理由”“你能把你成功的办法告诉大家吗”等等问题,成为我们每一个活动的必答题;四是选择指向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的材料,选择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适当地丰富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那些“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想法让我们都相信了”“你的做法大家都认可”“你觉得他这样说你能接受吗”“你为什么也会这么想”等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的话语,成了我们教师的习惯用语。

(三)研讨方法有新招,促进团队合作

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生长的氛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各种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各种有效的园本教研方式。

从一支笔到一组镜头。园内的研讨课一向以一人执教、大家听课为形式,上完课后一起说说优点、不足,听课的人凭借一支笔和一个本子,靠文字、符号,点点、圈圈、划划,记录听课的过程。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发现那些精彩的师幼互动的镜头,能留给自己很多有用的参考价值,还有不少具有一定规划性的问题能纵向地加以对比,这些可贵的瞬间可遇而不可求,用照相机、摄相机、手机把它们拍摄下来。在听完课后,我们会给大家一段时间对自己所捕捉到的镜头进行整理,或者同伴间相互借鉴,在评课时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方面进行语言和镜头的再现。全体交流后,再让教师们把大家表达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多方面的观点,让大家的想法不断系统化。

从评价效果到解析关系。伴随着观摩活动记录形式的改变,评课的方式也从习惯性的说说优缺点变为解析现象、寻找原因、改善教育行为。有了生动、真实的镜头,每一次的评课,都能触及到执教者的教育行为、前期讨论中的焦点问题,带领着大家有效地分析教育行为中凸显的教育理念,寻找到最适宜的教育行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非常有心地拍下了所有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以及摆放的位置,在评课时,用这些照片阐述了小、中、大班孩子最适宜的材料数量、方便孩子活动的摆放位置、以及材料间能保证孩子自由取放的空间,大家都被教师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从此这些行为在评课活动成为了大家效仿的行动。

从“为听课”到带着问题研讨。由这些教师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可以根据每一次研讨活动的重点,把这些重点进行分解,让教师们自主选择问题、自由结伴,带着问题观摩活动。自从进行这项研究以来,“老师如何问孩子”“孩子是怎么回答的”“老师如何接应幼儿的反应”“提供教具、学具体现哪些教育目标”“孩子有哪些出乎教学设计的反应”等问题,是我们经常关注的,然后通过主题式研究论坛、共享式信息交流、互动式讲座讨论、菜单式自主学习、沙龙式读书分享等形式,教师们经历了“分析案例――反思教育――改进行动”的教研过程,学会了反思、合作、研究、总结、提升,课堂真正成了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

(四)丰硕成果展智慧,激励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中来自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课题的教师共同策划,编印了“童稚趣语”“我的教育故事”“我的童年故事”“互动对话”“教学案例”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留下了教师用心感受自己的教育生涯,带着“朴素理论”的观念叩响自己的童年回忆,用自己童年的心情接纳身边的孩子,理智地看待孩子成长经历中所谓的“错误”,这种研究带来的教育的幸福是无以伦比的。

在幼儿园的各项展示活动中,彰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在各类幼儿成果汇演、现场观摩活动中都得到了参观学习者的一致赞誉。

在各种家长活动中,我们把教师们收集、整理的音像资料让家长观看,结合相关的理论,一方面指导家长有效地做好幼儿园工作的配合者,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用能促进孩子成长的理论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使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九、研究反思

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觉得还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一)我们真的了解了儿童还是自以为了解儿童?认识儿童,认识人类自身,也许一直都只能是一个谜,也许儿童和成人之间“代沟”永远存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将了解儿童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儿童有理论,但有时强调儿童的理论和忽视儿童的理论都会导致我们对儿童的高估或是低估,但我们究竟怎样才知道哪些地方低估了儿童,哪些地方高估了儿童,这是我们应该调查梳理的。我们建议,承认儿童拥有朴素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但不能无限泛化儿童拥有各种朴素理论。

(三)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发展是应该关注广度还是深度?有人认为,幼儿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其范围应该尽可能地广泛,内容丰富,其他研究者则说,知识在不断增加,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设计过多的内容,与其“样样懂,门门瘟”不如少而精。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适当强调课程的深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深度并不一定是难度,广度也并不等于简单容易。需要我们教师把握的是在一定的广度基础上追求深度。

【参考文献】

[1] 鄢超云. 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3,(04):15-17.

[2] 鄢超云. 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三幼儿园. 基于儿童朴素了理论的园本课程实践[J].学前课程研究,2007,(5-6): 83-8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6

1 前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以五年制高职教学为主体的办学实体。由于五年制生源质量不佳,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成人成材是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课题《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在历时2年的研究周期内,按照课题分工,对五年制高职中实行学分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学分制理念、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赋予其新的内涵,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变得可行。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目的

2.1.1 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人成才

机电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教育,获得高职毕业证书。这一教育形式贯通了中、高职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缩短了修业年限,得到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不佳,差异较大,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在道德修养,创新方面齐头并进,在成人成材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是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2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还要学做人的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较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拥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不断自主学习,适应市场需求。

2.1.3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专业选课。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并适时组织实施。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研究的基础,在绩点学分、证书替代等方面赋予学分制新的内涵。

2.2.2 掌握学习教育理论

以人人都能学习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现实,以现有条件改变现状。这个理论坚信只要措施得当,学生可以学会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

2.2.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多种智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每个个体都会存在自己的优势智力。在学分制研究中,以此为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鼓励学生在优势智力方面发挥特长。

3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3.1 研究过程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2.6)主要进行调研学习、收集资料;初步确定学分制的框架结构,收集学分制尤其是职业院校学分制的相关资料,学习领会各种不同学分制的特点;到京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学习调研,分析比较各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初步形成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方案框架。

第二阶段(2012.7―2013.9)主要在学分制框架的基础上,研讨修订学分制方案,制定了《学分制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五年制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3.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法等。

3.2.1 文献研究

课题组对《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等近年来学分制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通过文献分析出目前学分制尤其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2.2 实地调研

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听课、参观等形式对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五年制高职学分管理模式和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构想,对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3 比较分析

将各院校学分制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找出差异点和共同点,概括各院校学分制的优缺点,结合我院的生源、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情况等,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的调研学习,课题组认为,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4.1 学分的分类

4.1.1 课程学分

分为通识课学分、专业课学分、实践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

4.1.2 创新学分

指、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社团等所获取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

4.1.3 思想品德学分

指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表彰而获得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思想品德学分不允许替代。

以上三类学分均达到要求,方能毕业。

4.2 弹性学分制及绩点学分

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发展。学生在籍时间为4-7年。

绩点学分总和达到要求即可毕业。绩点学分还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

4.3 证书计入总学分,可替代相关课程

计算机1级,英语口语、英语B级、中级专业技能证书,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高级技能证书及专业相关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可替代一门相关课程。

4.4 重修、试读、留级及毕业

取消因成绩不及格而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不及格科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重修、试读、留级直至毕业,若超出修业年限仍有不及格科目,按结业处理。

4.5 导师制

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和辅导员制度相呼应,避免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的脱节。

5 课题成果及特色

5.1 课题成果

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形成了如下成果:

5.1.1 制定学分制系列文件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思想品德学分管理办法》、《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课程重修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

5.1.2 撰写论文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学生职业成长引领体系研究》、《五年制高职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初探》、《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其中《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一文,分析对比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对其优缺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论文《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对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成果均为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基础。

5.2 成果特色

5.2.1 弹性学分制

五年制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够,对学习缺乏全面规划。学分制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和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弹性学分制的新内涵。弹性学分制方案中,前两学年以学年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开设少量公选课;后三学年开始,在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课。弹性学分制既保证专业课程安排紧密,知识系统性强,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有利于集体观念,团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合理的知识素质框架下个性发展。

5.2.2 绩点学分制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建立学习竞争机制,将绩点学分的概念加以引申,在一般的学分制中,将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习的质的标志,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绩点学分达到基本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以此激发学生在智能的优势方面发挥特长,以长补短。

5.2.3 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在学分制总体方案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技创新、参加技能竟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学分的管理范畴,学分的设定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促使学生不仅学知识练技能,还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多项有益的活动,锻炼全方位的能力,促进全面均衡发展。

在学分制方案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课余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校行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依此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使学生树立守纪守法观念,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材既体现普通教育的教学生做人,又体现专业教育的教学生学艺,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5.2.4 育人为本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均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级标准实施教学和考核;学生不及格课程,可以进行补考,重修,试读,留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设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

5.3 成果应用

学分制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3.1 选修课使学生开阔视野

学院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选修课程,取得4.5学分,并作为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开设的选修课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农学等多个学科,《商务礼仪》、《鉴赏》、《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现代农业博览》等课程受到了各专业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3.2 创新学分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讲座、社团、竞赛和志愿服务,可以取得个性发展(创新)学分。团总支依据相关记录资料(如讲座签到表、社团活动记录、竞赛报名和获奖情况汇总表、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等)认定学生个性发展学分,学期末汇总后报教务科。个性发展学分的规定和实施对学生踊跃参与社团、专业竞赛等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近几年,学生在技能大赛、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

5.3.3 证书替代为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技能证书后,可以替代相应的不及格课程,如取得数控操作工(中级)证书可以替代《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可以替代《计算机基础》等。此项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技能证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可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就业奠定基础。

6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成果的全面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或年级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修订完善相关文件,再全面实施。

第二,由于学生规模的限制,资源的局限,选课还不能完全进行,只能对有条件的课程进行选师、选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跃娴,范双喜,杜晓林.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黄.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

[5]钟建明,董绍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以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琳静(1961-),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上一篇: 挂职副县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高中政治哲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